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研究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海滔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对研究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摸索出研究型化学实验教学项目的形成和考核评价体系,探讨了研究型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教学探索和实践,合理地设置了研究型化学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的科... 对研究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初步摸索出研究型化学实验教学项目的形成和考核评价体系,探讨了研究型实验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上述教学探索和实践,合理地设置了研究型化学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 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黔玲 史菊英 +1 位作者 刘剑洪 王明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59,共7页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评述单核及双核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方面的研究前景与方法,对深入研究新型高效的DNA分子光开关提出建议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光开关 双核 过渡金属离子 核酸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米宏伟 朱培洋 刘剑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36-41,共6页
介绍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着重阐述了纳米多孔碳材料的电荷存储机制,指出碳材料的比容量与其比表面积并非线性相关,碳材料比表面积的实际利用率取决于碳孔径大小和电解质溶液离子粒径的关联度。综述了电化学电容器各类电极材料的... 介绍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工作原理,着重阐述了纳米多孔碳材料的电荷存储机制,指出碳材料的比容量与其比表面积并非线性相关,碳材料比表面积的实际利用率取决于碳孔径大小和电解质溶液离子粒径的关联度。综述了电化学电容器各类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如多孔碳、碳纳米管、石墨烯、过渡金属氧化物以及导电聚合物,并展望了电化学电容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电容器 电极材料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和碳微米管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被引量:57
4
作者 刘剑洪 吴双泉 +4 位作者 何传新 卓海涛 朱才镇 李翠华 张黔玲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评述碳纳米管和碳微米管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指出碳纳米管可看作是石墨烯片按照一定的角度卷曲而成的纳米级无缝管状物,根据层数不同可分为多壁碳纳米管和单壁碳纳米管.由于碳纳米管管壁中的碳原子采用的是sp2杂化,因此碳纳米管沿轴... 评述碳纳米管和碳微米管的结构、性质及其应用,指出碳纳米管可看作是石墨烯片按照一定的角度卷曲而成的纳米级无缝管状物,根据层数不同可分为多壁碳纳米管和单壁碳纳米管.由于碳纳米管管壁中的碳原子采用的是sp2杂化,因此碳纳米管沿轴向具有高模量和高强度,可用于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而碳纳米管圆筒状弯曲会导致量子限域和σ-π再杂化,这种再杂化结构特点以及π电子离域结构赋予了碳纳米管特异的光、电、磁、热、化学和力学性质;碳纳米管的管腔内部是纳米级中空结构,可作为纳米级分子反应器和存储容器.但碳纳米管的管径尺寸太小、表面缺陷多、团聚严重等问题一直影响着碳纳米管在实际中的应用.而碳微米管的出现弥补了其不足,碳微米管具有与碳纳米管相似的管状结构,在保持纳米级管壁厚度的同时,能拥有微米级的管径,巨大的管壁外表面,相当于一张微米级的石墨烯网状膜,因此碳微米管能同时拥有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能.通过对碳微米管各项性能的研究表明,碳微米管的管壁具有规整的石墨烯结构,管腔具有微米级中空管结构,有较高的比表面积,电学和化学性能良好.利用其优良的电学性能,它们能较好地应用在量子导线和晶体管阵列;同时利用其优良的化学和电化学性能,也能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储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碳纳米管 碳微米管 石墨烯 量子导线 锂离子电池 超级电容器 储氢材料 化学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制备及热稳定性 被引量:7
5
作者 贵大勇 郝景峰 +4 位作者 赖玉丽 李海红 陈燕婷 周佳松 谭紫文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07-512,共6页
采用二苯基硅二醇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反应,制备有机硅环氧树脂及其固化物.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研究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用热机械分析仪、热失重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化学滴定分析等对... 采用二苯基硅二醇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E-44)反应,制备有机硅环氧树脂及其固化物.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研究原料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树脂热稳定性的影响,用热机械分析仪、热失重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化学滴定分析等对改性树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二苯基硅二醇改性E-44,在催化剂为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二苯基硅二醇与E-44物质的量比1∶4,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2 h时,得综合热稳定性能优异的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较未改性环氧树脂,其热膨胀系数下降33.2%,内应力参数下降36.3%,初始热分解温度提高15℃,而玻璃化转变温度无明显降低,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环氧树脂 有机硅树脂 复合材料 热失重 热膨胀系数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絮凝处理含Cu^(2+)废水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波 张峰振 +2 位作者 张鸿 赵绪新 刘剑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56,95,共5页
电絮凝是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技术。研究考察了极板类型、电流密度、溶液pH值和阳离子(Ca2+、Mg2+)、阴离子(SO42-、Cl-、NO3-、H2PO2-)对电絮凝除Cu2+的影响,并解析这些影响因素对电絮凝效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铁板电极... 电絮凝是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技术。研究考察了极板类型、电流密度、溶液pH值和阳离子(Ca2+、Mg2+)、阴离子(SO42-、Cl-、NO3-、H2PO2-)对电絮凝除Cu2+的影响,并解析这些影响因素对电絮凝效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铁板电极在电流密度13 mA/cm2、初始pH=5.0,反应60 min后Cu2+(250 mg/L)去除率可达99%以上。Ca2+、Mg2+对Cu2+的电絮凝去除影响不明显,SO42-、H2PO2-、Cl-对除Cu2+有促进作用,而NO3-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除Cu2+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絮凝 铜离子去除 影响因素 阴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牛血清白蛋白核壳纳米粒子在金表面的吸附过程及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何传新 袁安朋 +3 位作者 张黔玲 任祥忠 李翠华 刘剑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721-2728,共8页
利用铜离子引发体系,制备出核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壳层为牛血清白蛋白(BSA)的PMMA-BSA核壳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直接观察到PMMA-BSA纳米粒子的核壳结构.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分析PMMA-BSA纳米粒子的... 利用铜离子引发体系,制备出核层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壳层为牛血清白蛋白(BSA)的PMMA-BSA核壳纳米粒子.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直接观察到PMMA-BSA纳米粒子的核壳结构.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分析PMMA-BSA纳米粒子的表面成分,证明PMMA-BSA纳米粒子的壳层是BSA.利用带耗散的石英晶体微天平(QCM-D)研究了PMMA-BSA纳米粒子在金片表面的吸附行为.频率的迅速下降,耗散因子的快速上升,说明PMMA-BSA粒子快速地吸附到金片表面.利用磷酸盐缓冲液反复冲洗时,频率和耗散没有变化,表明PMMA-BSA纳米粒子在金片上吸附较牢固.以金电极为基底电极,吸附PMMA-BSA纳米粒子后,利用戊二醛修饰粒子壳层,再通过氨基与醛基的反应来固定葡萄糖氧化酶,制备出电流型葡萄糖传感器.电化学测试表明该传感器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流响应,在0.3V的工作电位下,响应电流与葡萄糖浓度在0.20-5.85mmo.lL-1范围内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89.传感器的灵敏度高达28.6μA.L.mmol-1.cm-2,响应时间仅为11s.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25°C下储存30d,响应电流仅下降了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生物传感器 石英晶体微天平 频率 耗散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OH)_2纳米晶的可控制备 被引量:4
8
作者 孙灵娜 洪伟良 +1 位作者 刘日明 田德余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09,共5页
以醋酸镁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采用沉淀法制备Mg(OH)2纳米晶,使其自然干燥,以降低烘干对Mg(OH)2产生硬团聚的影响.探讨氨水浓度、聚乙二醇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形貌及产率的影响,推测其生长机理.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调控,分... 以醋酸镁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采用沉淀法制备Mg(OH)2纳米晶,使其自然干燥,以降低烘干对Mg(OH)2产生硬团聚的影响.探讨氨水浓度、聚乙二醇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对产物形貌及产率的影响,推测其生长机理.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调控,分别制得直径约4 nm的Mg(OH)2针状结构、直径20~30 nm的纳米颗粒和花状结构,以及直径40 nm的棒状结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产物形貌和粒径进行分析,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研究Mg(OH)2的晶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化合物 醋酸镁 沉淀法 氢氧化镁 纳米晶 生长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不同长度间隔基的含联苯基团的侧链液晶聚炔的荧光行为(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余振强 张昕 +3 位作者 李子臣 陈尔强 LAM Jacky W. Y. 唐本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81-2285,共5页
对一系列具有不同长度间隔基的含联苯基团的侧链液晶聚炔的稳态荧光和荧光衰减行为进行了研究.为便于比较,选取其中一个单体作为模型化合物.稳态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聚合物和单体均显示一个荧光发射,该荧光发射来源于聚合物侧链的联苯基团... 对一系列具有不同长度间隔基的含联苯基团的侧链液晶聚炔的稳态荧光和荧光衰减行为进行了研究.为便于比较,选取其中一个单体作为模型化合物.稳态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聚合物和单体均显示一个荧光发射,该荧光发射来源于聚合物侧链的联苯基团.随着间隔基长度的减小,聚合物的荧光强度降低.荧光衰减结果表明单体的荧光衰减可以拟合为一个单指数衰减,而聚合物的荧光衰减拟合为三指数衰减.这种三指数衰减可能由溶液局部高浓度引起的猝灭和侧链联苯基团的旋转受阻所引起.溶剂效应表明,溶剂与联苯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随溶剂极性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荧光 单取代聚炔 联苯 荧光寿命 溶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化聚醚砜膜的制备及其质子传导性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翠华 刘剑洪 +2 位作者 罗仲宽 张黔玲 王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5-387,392,共4页
以氯磺酸为磺化剂、浓硫酸为溶剂对聚醚砜进行磺化,得到具有良好亲水性能的磺化聚醚砜SPES膜。磺化度和湿度对磺化聚醚砜膜的电导率具有显著影响,磺化度为31.5%时,膜的电导率达到0.0163S.cm-1。当膜的亲水性能和吸水率增大,更多的水分... 以氯磺酸为磺化剂、浓硫酸为溶剂对聚醚砜进行磺化,得到具有良好亲水性能的磺化聚醚砜SPES膜。磺化度和湿度对磺化聚醚砜膜的电导率具有显著影响,磺化度为31.5%时,膜的电导率达到0.0163S.cm-1。当膜的亲水性能和吸水率增大,更多的水分子扩散到SPES的骨架体系中,并在含有-SO3H的亲水区之间形成水桥,有利于质子交换通道的形成和水合质子的传递,促进了电导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聚醚砜 质子交换膜 电导率 质子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米宏伟 吴双泉 +1 位作者 朱培洋 刘剑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3-27,58,共6页
硅因具有大的比容量,极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工业化需其具备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并能够进行工业生产。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类硅-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硅因具有大的比容量,极有希望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工业化需其具备较高的比容量、良好的循环性能并能够进行工业生产。综述了硅-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各类硅-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结构和电化学性能,提出制备低成本、性能稳定的硅-碳复合物将成为硅基材料研究的主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填充热电材料CoSb_3 Sm_x和CoSb_3 Pr_x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晓钟 田鹏 +2 位作者 周智 钟启鸣 汤皎宁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7-223,共7页
在低温熔融盐体系中,采用电沉积方法室温条件下制备Sm和Pr填充方钴矿化合物.研究不同稀土填充的方钴矿CoSb3热电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CoSb3Smx和CoSb3Prx的表面形貌,用特征X射线谱能确定其化学成分,用X射线衍... 在低温熔融盐体系中,采用电沉积方法室温条件下制备Sm和Pr填充方钴矿化合物.研究不同稀土填充的方钴矿CoSb3热电材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CoSb3Smx和CoSb3Prx的表面形貌,用特征X射线谱能确定其化学成分,用X射线衍射分析其晶型结构.优化工艺条件使稀土元素达到最大填充量.研究结果表明,合金薄膜的组成为Sm0.32CoSb3和Pr0.30CoSb3.三元合金薄膜由体心立方结构的CoSb3和六方晶形的稀土单质Sm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热电材料 稀土元素 脉冲电沉积 填充式方钴矿 低温熔融盐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Ⅱ)配合物光谱性质及对DNA光切割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海滔 刘剑洪 +2 位作者 张黔玲 胡婷婷 田生礼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53,共7页
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淬灭技术,研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MDBIP)]2+(bpy为2,2′-联吡啶;MDBIP为3,5-二溴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配合物对pBR322质粒DNA的光切割... 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淬灭技术,研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MDBIP)]2+(bpy为2,2′-联吡啶;MDBIP为3,5-二溴基-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研究配合物对pBR322质粒DNA的光切割作用.结果表明,[Ru(bpy)2(MDBIP)]2+与小牛胸腺DNA可能是以一种弱的部分插入的方式相结合,对pBR322质粒DNA有较好的光切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无机化学 脱氧核糖核酸 多吡啶钌配合物 小牛胸腺DNA pBR322质粒DNA 光切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胶束体系中聚吡咯/氯化银纳米复合粒子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祥忠 李溪 +4 位作者 刘剑洪 梁讯 张黔玲 张培新 顾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形成的反胶束作为微反应器合成了聚吡咯-氯化银(PPy/AgCl)纳米复合粒子。考察了吡咯/硝酸银、正己醇/水的比例的变化对PPy/AgCl纳米复合粒子的粒径大小和粒子形貌的影响,并利用TEM、SEM... 利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形成的反胶束作为微反应器合成了聚吡咯-氯化银(PPy/AgCl)纳米复合粒子。考察了吡咯/硝酸银、正己醇/水的比例的变化对PPy/AgCl纳米复合粒子的粒径大小和粒子形貌的影响,并利用TEM、SEM、FTIR、XRD和激光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PPy/AgCl纳米粒子的粒径在40-60nm之间,改变合成条件可以进行自组装。FTIR和XRD显示复合物中含有PPy。因氯化银的存在,导致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向低波数方向移动。该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反胶束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粒子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吡咯 反胶束 纳米复合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正戊基氧-4-联苯基基)羰基]氧}-1-戊炔的相转变与相结构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振强 朱才镇 +3 位作者 田赛 刘剑洪 LAM Jacky Wing Yip 唐本忠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7-821,共5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一维(1D)广角X射线衍射(WAXD)、热台偏光显微镜(PLM-hotstage)等研究手段对含联苯液晶基元的侧链液晶聚炔单体5-{[(4′-正戊基氧-4-联苯基基)羰基]氧}-1-戊炔(A3EO5)的本体相转变和相结构进行了研究.DSC和1D-WAX...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一维(1D)广角X射线衍射(WAXD)、热台偏光显微镜(PLM-hotstage)等研究手段对含联苯液晶基元的侧链液晶聚炔单体5-{[(4′-正戊基氧-4-联苯基基)羰基]氧}-1-戊炔(A3EO5)的本体相转变和相结构进行了研究.DSC和1D-WAXD实验结果表明,A3EO5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均呈现四个相转变过程,形成双向性液晶.样品从各向同性态降温至室温过程中,首先形成近晶A相,随后进入层内排列具有准长程有序的近晶B相,继续降温将形成层内为正交排列的近晶E相,在此之后样品进入晶相.PLM结果指出样品在各向同性态降温过程中分别形成球状织构、角锥织构和同心圆弧织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相结构 相转变 X射线衍射 近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氢吡咯烷离子液体液晶研究
16
作者 何传新 李翠华 +3 位作者 钱练安 何晋华 刘剑洪 张黔玲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3-357,共5页
合成了亲水性和疏水性的饱和杂环类离子液体N-十六烷基-N-甲基四氢吡咯烷溴化物与四氟合硼酸盐,采用偏光显微镜、变温X射线衍射仪和热化学等方法,研究两类离子液体液晶结构、自组装过程和相转变等特性,研究负离子对饱和杂环类离子液体... 合成了亲水性和疏水性的饱和杂环类离子液体N-十六烷基-N-甲基四氢吡咯烷溴化物与四氟合硼酸盐,采用偏光显微镜、变温X射线衍射仪和热化学等方法,研究两类离子液体液晶结构、自组装过程和相转变等特性,研究负离子对饱和杂环类离子液体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该两种离子液体均可在熔点以上形成层状液晶,负离子结构与大小对离子液体液晶的结构与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BF4-比Br-体积大,使吡咯烷环和环上的长碳链以较大的间隔排列,形成分子在近晶平面层内有序分布,结构非常接近固态的近晶型液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 自组装 离子液体 四氢吡咯烷离子 热致液晶 近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丙烯腈低聚物修复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微孔缺陷
17
作者 柴晓燕 朱才镇 +2 位作者 何传新 张广照 刘剑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3-760,共8页
提出一种全新的缺陷修复的方法,即将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T300在液态丙烯腈低聚物(LAN)中浸渍后,再进行预氧化和碳化热处理,可以将T300的拉伸强度提高25%.应用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SAXS)法可以计算出LAN修复缺陷前后T300微孔缺陷的长度(L... 提出一种全新的缺陷修复的方法,即将聚丙烯腈基(PAN)碳纤维T300在液态丙烯腈低聚物(LAN)中浸渍后,再进行预氧化和碳化热处理,可以将T300的拉伸强度提高25%.应用二维小角X射线散射(SAXS)法可以计算出LAN修复缺陷前后T300微孔缺陷的长度(L)、横截面尺寸(lp)、取向角(Beq)、相对体积(Vrel)的变化,结果表明碳纤维的拉伸性能越好,微孔的长度、取向角、相对体积含量越小.T300拉伸性能的提高是由于缺陷修复的结果.应用BET比表面积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LAN修复缺陷前后T300的比表面积以及表面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T300在LAN中浸渍并经过预氧化和碳化热处理,比表面积变小,表面缺陷明显减少.进一步验证LAN对碳纤维中的微孔缺陷具有修复作用.应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法表征LAN修复前后T300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LAN修复后含氧官能团(C―OH,C=O,HO―C=O)显著增加,有利于增强碳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碳纤维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微孔缺陷 修复 液态丙烯腈低聚物 小角X射线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水性聚氨酯及其接枝共聚物分散液形态的影响
18
作者 任祥忠 江英凯 +3 位作者 刘剑洪 梁讯 张黔玲 张培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14,共4页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二元醇、不饱和扩链剂为原料,通过自乳化法合成了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在微量铜离子存在的情况下,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其进行接枝共聚,并用动态激光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对不同pH值下水性聚氨酯及其接枝共聚物的粒径进行了...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二元醇、不饱和扩链剂为原料,通过自乳化法合成了阴离子型水性聚氨酯,在微量铜离子存在的情况下,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对其进行接枝共聚,并用动态激光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对不同pH值下水性聚氨酯及其接枝共聚物的粒径进行了测量,用透射电镜对胶束的粒子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pH条件下,聚乙二醇型水性聚氨酯的粒径比聚丙二醇型的粒径大,二者接枝共聚后的聚氨酯水乳液的粒径比接枝前要小。当pH值为强碱性时,水性聚氨酯乳液呈透明溶液状态,pH值为强酸性时,乳液变得不稳定,有沉淀出现。接枝后水性聚氨酯共聚物的乳胶粒子出现微相分离,形成壳-核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接枝共聚 粒子形态 胶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有机-无机转变过程中结构演化
19
作者 朱才镇 余晓兰 +3 位作者 刘小芳 李书乡 赵宁 徐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2-66,共5页
利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对聚丙烯腈(PAN)原丝及其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纤维形貌、元素含量及有机基团等在不同热处理阶段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53 ℃开始出现比较... 利用扫描电镜、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对聚丙烯腈(PAN)原丝及其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探讨了纤维形貌、元素含量及有机基团等在不同热处理阶段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53 ℃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拉曼特征谱线,在有机-无机转变过程中碳元素的含量在60%-70%之间波动,完成转变后碳元素含量大幅增加,达到95%以上;随着热处理的进行,纤维直径逐渐减小,在780℃前减小较少,温度超过780 ℃后纤维直径大幅减小。这些结果进一步加深了对PAN纤维在预氧化、碳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腈 碳纤维 结构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TA纤维的制备及其结构和性能研究
20
作者 朱才镇 吴博超 +4 位作者 李书乡 王宝铭 赵宁 刘剑洪 徐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2-24,共3页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PPTA纤维)是最重要的芳纶纤维,为重要的结构材料。通过对PPTA纤维国内外进展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详细讨论了PPTA纤维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不同研究人员得到的结果,重点对PPTA纤维内部微结构进行了深入分...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PPTA纤维)是最重要的芳纶纤维,为重要的结构材料。通过对PPTA纤维国内外进展及制备工艺的研究,详细讨论了PPTA纤维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不同研究人员得到的结果,重点对PPTA纤维内部微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还分析了微孔存在的证据及微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纶纤维 PPTA纤维 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