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文化进化论”视野下数字视听生产的感官联觉 被引量:3
1
作者 战迪 方杰云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3,共8页
在深度数字化生态下,视听内容生产充分调动人的感官体验,搭建起关乎技术文化创新的知识体系。文章从“技术—文化共生论”到“技术—文化进化论”理念革新出发,深入探索数字视听内容联觉式生产的技术语境、实践路径与文化特征,认为感官... 在深度数字化生态下,视听内容生产充分调动人的感官体验,搭建起关乎技术文化创新的知识体系。文章从“技术—文化共生论”到“技术—文化进化论”理念革新出发,深入探索数字视听内容联觉式生产的技术语境、实践路径与文化特征,认为感官联觉作为一种跨越种族和民族的通约性体验,在故事化叙事的框架下有助于共情与共识的构建。借由数字技术,视听内容在复刻多种感官体验的同时,也激发了感官间的联觉效应,使个体化、私密性的经验跃迁至共享性、公共性层面,进而激活了感知全球化的集体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化 感官联觉 数字视听 感知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忘于网络:数字痕迹、人工智能与被遗忘权 被引量:2
2
作者 常江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4,176,共9页
在数字媒体生态下,一切人类行动都被自动记录、存储和数据化,它们构成了体量巨大、包罗万象的数字痕迹体系。数字痕迹是数字媒体生态将人类思想和记忆外置化的基本形式,确保人类行动的可预测性和可监控性以服务于科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 在数字媒体生态下,一切人类行动都被自动记录、存储和数据化,它们构成了体量巨大、包罗万象的数字痕迹体系。数字痕迹是数字媒体生态将人类思想和记忆外置化的基本形式,确保人类行动的可预测性和可监控性以服务于科技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需求。人工智能作为关键技术类行动者强化了数字痕迹的生成和再组织,让原本只是作为人类行动证据和监控档案的数字痕迹成了一场大规模存在危机的表征。在此语境下,最初作为立法倡议的被遗忘权体现出了重要的观念和实践价值,它为现实世界的权力机制对数字媒体生态的介入以及技术乌托邦主义在人类普遍认知中的祛魅提供了坚实的合法性。只有将被遗忘权视为数字时代的一项基本人权,才能让当代媒介文化走出建基于记忆体制的物恋情结,复归完整而自足的人类历史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生态 人工智能 数字痕迹 被遗忘权 网络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如何讲故事:生成式AI的媒介叙事原理及后人类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常江 王鸿坤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1,共9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作为关键行动者重塑全球数字媒体生态格局,引发人类文明的深层变革。通过对新闻等文化载体的自动化创衍,新的媒介叙事实践逐渐成熟并主流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媒介叙事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机器媒介叙事呈现出独...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作为关键行动者重塑全球数字媒体生态格局,引发人类文明的深层变革。通过对新闻等文化载体的自动化创衍,新的媒介叙事实践逐渐成熟并主流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媒介叙事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机器媒介叙事呈现出独特的实践机理,集中体现为叙事活动的涌现性、故事内容的离散结构,以及意义体系的历史虚无趋势。由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塑造一种后人类、非历史的文化,并不断在人的媒介经验中强化其合法性。面对这一局面,人类应当有意识地发展直觉叙事和价值叙事两种深度倚赖人类生物机能和有机社会关系的叙事实践,以对抗机器逻辑所带来的存在主义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叙事 生成式人工智能 机器逻辑 后人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感政治:媒介尚古主义视域下的技术怀旧与文化抵抗
4
作者 常江 方杰云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共11页
在人工智能与平台逻辑主导的数字媒体生态下,纸质出版物与黑胶唱片等“古早”媒介形态在全球范围复兴,标识出以技术怀旧为主要策略的媒介尚古主义抵抗文化。媒介尚古主义并非对早期文化实践的简单复刻,而是一种有着明确文化政治意图的... 在人工智能与平台逻辑主导的数字媒体生态下,纸质出版物与黑胶唱片等“古早”媒介形态在全球范围复兴,标识出以技术怀旧为主要策略的媒介尚古主义抵抗文化。媒介尚古主义并非对早期文化实践的简单复刻,而是一种有着明确文化政治意图的象征资源和行动方案;其反拨机器逻辑支配下的人类感知断裂与技术异化等危机,体现了青年行动者面对技术理性统治对人类感知与有机文化经验进行再组织的努力。通过触觉感知、身体节奏与媒介物质性的协同作用,媒介尚古主义创造出独特的“触感政治”,能够有效纾解数字媒体生态所引发的知觉异化与主体性失调状况。基于“心理所有权”与模拟美学的行动逻辑,媒介尚古主义的触感政治倡导将感知干预机制融入媒介生态治理实践,启示文化理论严肃审视数字原住民借由媒介路径对自身历史主体性进行追寻和重构的动力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尚古主义 数字媒体生态 纸质出版 黑胶唱片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媒体生态下的新闻策展及其设计行动
5
作者 常江 李凡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29,共11页
新闻策展是数字时代新闻创新的重要形式,正由边缘理念演变为贯穿新闻生产全部流程的惯例与常规。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新闻策展的理念和实践逐渐偏离“策展”这一概念原初包含的人文内涵,而渐趋遵循一种基于数字媒体生态的协作性信息组... 新闻策展是数字时代新闻创新的重要形式,正由边缘理念演变为贯穿新闻生产全部流程的惯例与常规。不过,在发展的过程中,新闻策展的理念和实践逐渐偏离“策展”这一概念原初包含的人文内涵,而渐趋遵循一种基于数字媒体生态的协作性信息组织与管理逻辑。在感官与情境两个维度上理解有关策展的知识生产过程,可以拓展新闻策展的认识论边界,在实践中推动新闻业对具身感知、媒介情境与公共伦理的建设性回应。以设计行动为方法,新闻策展可以被转化为一种面向数字媒体生态的文化干预体系,持续维系良性的信息关系与新闻生态,进而成为数字新闻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策展 感官新闻 数字媒体生态 数字新闻 设计行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场”的隐退:人工智能生成图像对媒介真实观的重塑 被引量:3
6
作者 战迪 潘越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8-33,共6页
媒介真实是维系社会价值体系、平衡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机制。文章基于传统媒介真实观和经典符号学理论,对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真实性问题展开思辨。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与传统纪实影像之间的区别不能被简单视为“真”与“假”的二... 媒介真实是维系社会价值体系、平衡社会文化生态的重要机制。文章基于传统媒介真实观和经典符号学理论,对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真实性问题展开思辨。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生成图像与传统纪实影像之间的区别不能被简单视为“真”与“假”的二元对立;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真实是一种超越“在场性”的体验性真实;这种新的媒介真实观具有维系共同文化、追求崇高情感仪式、提升社会凝聚力的行动主义价值。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对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伦理考量,为相关实践建立普遍性的规范框架,为监管和规制活动确立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字仿真 媒介真实 科技伦理 摄影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逻辑: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生态的自动化演进 被引量:18
7
作者 常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118,171,共13页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数字媒体生态,导致了机器逻辑对当代媒介经验与媒介文化的支配。我们对人机关系的理解,也须超越阿西莫夫的机器道德想象和维特根斯坦的人类语言独异性假设,向后人类主义的共生论转变。基于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我们得...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数字媒体生态,导致了机器逻辑对当代媒介经验与媒介文化的支配。我们对人机关系的理解,也须超越阿西莫夫的机器道德想象和维特根斯坦的人类语言独异性假设,向后人类主义的共生论转变。基于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我们得以辨析机器逻辑在数字媒体生态下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机制:机器逻辑的本质是维持系统自创生的规则体系,并以自动化作为核心法则,以全球科技资本主义为政治经济基础。在人工智能时代,守护人类主体性的关键在于反复询唤人的媒介意识,提醒人类行动者意义中介效应的存在,并不断凸显机器逻辑在媒介系统中留下的痕迹。通过反连接、反异化、重申基本人权的媒介行动,希冀能够重振人本主义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媒体生态 机器道德 后人类主义 人机关系 人本主义 卢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圈层、可见性:社交网络舆情空间结构与平台逻辑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文森 杨惠涵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27,共7页
借助生态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基于“哈尔滨文旅舆情”的典型案例分析,对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舆情研究及其本土化实践进行观念和价值层面的检视。文章着眼于社交网络舆情的生态学解释与数字化的动态社会情境之间相互关联的机制,归纳社交媒... 借助生态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基于“哈尔滨文旅舆情”的典型案例分析,对数字技术环境下的舆情研究及其本土化实践进行观念和价值层面的检视。文章着眼于社交网络舆情的生态学解释与数字化的动态社会情境之间相互关联的机制,归纳社交媒体平台架构下社会舆情的演化动力和基本逻辑:社交网络的圈层化是舆情空间的基础结构,呈现出生态性的层片形态和独特的生态位格局;对数字时代舆情的理解应当实现从“出圈”到“涌现”的视角转换,从整体而非局部把握社会舆情生成的可识别模式和客观规律;平台“可见性”已成为支配社交网络舆情生成和演化的底层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舆情 生态主义 圈层 涌现 可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新闻:内涵、认识论与能动现实主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常江 刘松吟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6,共6页
本文以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为经验基础,描摹全球新闻生态所呈现出的后人类状况,并提出以后人类新闻为认识论起点重新理解新闻实践的内涵、特征和规律。研究认为,后人类主义新闻认识论应实现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超越,建立... 本文以人工智能的强势崛起为经验基础,描摹全球新闻生态所呈现出的后人类状况,并提出以后人类新闻为认识论起点重新理解新闻实践的内涵、特征和规律。研究认为,后人类主义新闻认识论应实现对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超越,建立起扁平的、物种主义的认知框架;后人类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内置于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对真实的合理化建构行动之中的能动现实主义;而新闻学理论的发展应当重视对机器逻辑的拆解并密切观照由技术类行动者主导的另类新闻实践。本文指出,后人类主义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人本主义作为人类新闻观念与新闻经验的价值内核在规范理论的建构中始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数字新闻 人工智能 人本主义 新闻价值内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实践的“开放时代”:技术成因、结构特征与文化反思 被引量:9
10
作者 常江 罗雅琴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10,共8页
开放性是数字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技术力量在其中始终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与多元行动者相互作用重塑新闻生态。从“技术—文化共生”的视角出发,信息和数据的开源、内容创制与生产协作工具的普及、平台的连接性可以被视为开放新闻生态... 开放性是数字新闻实践的基本特征,技术力量在其中始终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与多元行动者相互作用重塑新闻生态。从“技术—文化共生”的视角出发,信息和数据的开源、内容创制与生产协作工具的普及、平台的连接性可以被视为开放新闻生态的主要技术成因。数字新闻生态的开放结构具有弥散式流通、协作性生产、行动的有限自组织化等特征。基于此,研究通过进一步对数据主义与平等、多元主义与公共性、流动性与文化凝聚力三组矛盾作出反思,认为应当在坚持维系多元行动者协同参与的开放生态的前提下,探索可持续性新闻行动机制,建立信任与共享的规范,并在一定程度上重建把关的文化;应当以公共性为价值基准,展开对一种多元、稳健的人类信息文明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 开放性 公共性 技术—文化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误解的新闻游戏化:语义辨析、创新原理与价值潜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江 李凡宇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2,共10页
游戏化是新闻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热点,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一直存在误解。从词源和语义的角度看,ludification比gamification更符合游戏化的认识论本意。“游戏”作为一个有关规则体系和操作系统的架构或隐喻,让我们将新闻理解为一种... 游戏化是新闻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热点,但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一直存在误解。从词源和语义的角度看,ludification比gamification更符合游戏化的认识论本意。“游戏”作为一个有关规则体系和操作系统的架构或隐喻,让我们将新闻理解为一种生命体验和认同实践,而“游玩”作为一种独特的行动逻辑,也在新闻文化和人本主义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联结。基于此,新闻游戏化的本质不是新闻与游戏的形式叠加,而是一种为新闻行动和新闻经验赋予意义的一般性观念与实践体系。借助游戏化理论中经典的“魔圈”框架,我们得以将数字新闻创新的原理描述为一个程序现实、复杂系统与操作行动主义彼此交织、互为前提的逻辑链条,而模拟性、开放性和介入性则是数字新闻创新的基本原则。此外,游戏化的观念与实践还具备塑造新闻公众智识、对抗新闻生态异化的价值潜能。在数字时代,人对新闻的接受不仅借由“观看”或“阅读”的认知路径,而且越来越深刻地诉诸“感官”或“体验”,对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化 新闻游戏 新闻创新 数字新闻 数字新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