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经济特区实践与理论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章平 毛桂蓉 陈旺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20,共10页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以经济特区为起点的渐进式改革与非均衡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由此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为生动的实践。时代...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以经济特区为起点的渐进式改革与非均衡发展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特区由此构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转折,是中国式现代化最为生动的实践。时代不断赋予经济特区新的外延,但其作为改革先行者、现代化引领者的内涵从未改变。特区持续的制度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活力保证,并贡献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制度变迁路径。新征程上,经济特区的中国故事如何续写、中国理论如何深化传播,有赖于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体系的构建。基于此,应从经济特区的“时代性”出发,把握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从特区的“特殊性”出发,认识中国经济特区理论研究的本质;从经济特区“一般性”出发,抽象出其为世界共性国家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的“普遍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特区理论 互动统一 中国式现代化 普遍性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特区的路径依赖——对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深圳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苏东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25-30,共6页
寻找有效的“转型途径” ,探索更快的“发展道路” ,是中国经济特区的神圣使命 ,应淡化“特区”意识 ,强化“城市”观念 ;“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之举 ,确认“创造收入”是改革分... 寻找有效的“转型途径” ,探索更快的“发展道路” ,是中国经济特区的神圣使命 ,应淡化“特区”意识 ,强化“城市”观念 ;“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之举 ,确认“创造收入”是改革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 ;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制度保证 ,而法制的民主性是依法治国的特定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特区 深圳市 “转型途径” 经济体制 分配制度 改革 政治文明 路径依赖 体制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和转型的制度本源效应追溯--基于特区经济发展30年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0
3
作者 姬超 袁易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72,共6页
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路径试验区,中国经济特区已经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自身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特区这样的先行地区和试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为全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借鉴和参考视角。向市场化... 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路径试验区,中国经济特区已经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自身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特区这样的先行地区和试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为全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借鉴和参考视角。向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制度体系转型促进了特区上个世纪80年代的飞速崛起,但过度依赖制度模仿,造成特区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和持续增长的乏力。从特区实际出发,构造最能反映市场参与者制度反应特征的四个代理变量:对外开放程度、非国有企业产业比重、对内开放程度和非财政收入比重,分步进行变量回归以比较制度增长效应的真实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于整体区域,在局部区域制度的作用方式呈现滞后性特点;(2)制度增长效应在长期表现出递减趋势,在初期促进了特区繁荣,当特区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反而失去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促进特区早期成功实践的制度体系并不必然保证特区未来的持续繁荣,特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制度的适应性变迁,危机而不是繁荣往往更有利于制度创新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发展 转型 制度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特区与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的绩效 被引量:21
4
作者 陶一桃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29,共11页
相对于典型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中央顶层设计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特殊政策诱发的诱致性制度,作为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与需求的两个方面,形成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相辅相成的有机进程;其二,占绝对主... 相对于典型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呈现出如下特点:其一,中央顶层设计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特殊政策诱发的诱致性制度,作为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与需求的两个方面,形成了推进改革开放的相辅相成的有机进程;其二,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作为强制性制度变迁结果和推动力的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构成了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的内在演进逻辑;其三,中央政府和中央授权“先行先试”、“先行示范”的“次级行动集团”的经济特区,构成了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中既地位、作用、力度截然不同,又缺一不可的独特的制度变迁的“双主体结构”。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以加强的“虹吸效应”、扩大的“扩散效应”、制度化的“涓滴效应”和迅速展现出来的“倒U型曲线”都增进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制度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中国特色“渐进式改革” 制度变迁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特区的产业转型水平测度及其增长效应 被引量:6
5
作者 姬超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1,共6页
产业转型是伴随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真实的经济发展场景中考察比较五个经济特区的增长与结构演变差异,从单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产业转型的增长效应进行... 产业转型是伴随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真实的经济发展场景中考察比较五个经济特区的增长与结构演变差异,从单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产业转型的增长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产业转型的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减趋势,长期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产业内的技术进步;不同地区产业转型的结构效应在长期的演化方向大体一致,但演化路径却存在极大差异,可持续增长要求兼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转型根植于经济增长系统,两者互为因果而动态累积,可持续增长要求总量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增长效应 发展场景 结构效应 技术进步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特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者——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被引量:1
6
作者 陶一桃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由郭跃文、向晓梅所著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是一部对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道路进行全面系统总结的扛鼎力作。本书以工业化为主线,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外贸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成长、金融发展、城市... 由郭跃文、向晓梅所著的《中国经济特区四十年工业化道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是一部对中国经济特区工业化道路进行全面系统总结的扛鼎力作。本书以工业化为主线,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外贸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成长、金融发展、城市化推进、海洋新空间开拓等多个视角,详细回顾了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中国经济特区40年的经济建设脉络。这得益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几十年来深耕广东地方研究,并凭借其深厚的研究积累,厚积薄发,便得本书足以成为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的一部精品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产业升级 中国工业化道路 竞争优势 厚积薄发 城市化推进 创新能力 精品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特区的新使命——从“中国”经济特区走向“世界”经济特区
7
作者 苏东斌 《经济前沿》 2002年第1期20-21,共2页
中国经济特区的基本含义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在1981年中央所规定的<十条政策性意见>中就曾明确指出:它的'特'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
关键词 中国 经济特区 自由贸易区 改革开放 现代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经济特区演进与中国特色经济特区发展路径选择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伟丽 方晓萌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9-47,共9页
中国特色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实行特定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来达到建设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文章利用制度演进视角和动态分析视角,梳理世界经济的历史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经济特区具有世界经济特区的主... 中国特色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实行特定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来达到建设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文章利用制度演进视角和动态分析视角,梳理世界经济的历史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经济特区具有世界经济特区的主要基本特征,但在发展背景、建设基础、历史使命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通过研究中国特色经济特区的演进机理与发展问题,借鉴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从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竞争优势、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模式、提升特区的协调协同发展水平、推进营商环境制度化建设、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中国特色经济特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以此丰富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中的中国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制度演进 开放型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地与澳门、粤澳经贸合作对澳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澳门回归十年以来的数据 被引量:6
9
作者 章平 钟坚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0年第7期23-26,共4页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利用中国澳门回归十年以来的经济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可知:内地在澳门的旅游、金融及投资方面对澳门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广东省与澳门进出口贸易的线性相关性更加显著。
关键词 内地与澳门 粤澳 经贸合作 澳门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印经济特区对比看我国自贸区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宝峰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5-140,共6页
印度经济特区是在借鉴中国成功经验基础上设立的,但是并未取得和中国一样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印度政府并没有吃透中国经济特区的一些实质要件,主要体现在印度设立经济特区时已经加入WTO的特殊时代背景致使一些优惠政策被排除在外;... 印度经济特区是在借鉴中国成功经验基础上设立的,但是并未取得和中国一样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印度政府并没有吃透中国经济特区的一些实质要件,主要体现在印度设立经济特区时已经加入WTO的特殊时代背景致使一些优惠政策被排除在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削弱了特区的竞争力;政府的不作为导致基础设施严重缺乏,政府的低效率使特区优惠政策吸引力进一步丧失;基于较弱民族文化认同所导致的侨民投资乏力等。从中印经济特区对比中可以为我国的自贸区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一是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避免盲目上马;二是牢记自贸区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主功能,稳步发展;三是在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同时,更加强调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中国 印度 自贸区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TO规则与经济特区发展——从制度兼容与经济绩效谈起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兴民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9,共3页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存在着相互兼容和不兼容的双重可能性。在两者兼容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较低,经济绩效相应较高;反之则相反。而且,两者由于各自变化机制的不同,在经济体制的变迁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兼容性。加入WTO后,WT...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存在着相互兼容和不兼容的双重可能性。在两者兼容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较低,经济绩效相应较高;反之则相反。而且,两者由于各自变化机制的不同,在经济体制的变迁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兼容性。加入WTO后,WTO规则与经济特区的原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亦存在着上述情况。按WTO规则的要求安排经济特区制度,强化制度的兼容性,可以保持经济特区的高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O规则 经济特区 制度兼容 经济绩效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经济特区20年的审视与展望 被引量:6
12
作者 罗海平 钟坚 《经济前沿》 2008年第9期21-25,共5页
创办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成功的创举之一,海南作为我国五大综合性经济特区中最大的特区,2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目前,海南已初步开拓出一条极具海南特色的特区建设之路。在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被赋... 创办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成功的创举之一,海南作为我国五大综合性经济特区中最大的特区,20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目前,海南已初步开拓出一条极具海南特色的特区建设之路。在新形势下,经济特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使命。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岛屿特区"要"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探索新的"特区"发展之路。实现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自由特区""生态特区""海洋特区"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经济特区 改革 海洋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户财富的影响效应研究
13
作者 张凯 曹斌 +1 位作者 李容 郭子玉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78,共6页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对农户财富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显著提高了农户财富水平,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户主受教育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中介检验发现... 基于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对农户财富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显著提高了农户财富水平,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户主受教育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中介检验发现,数字乡村通过增加私营就业和提高非农收入提升农户财富水平。进一步门槛检验发现,随着户主年龄增长,数字乡村对农户财富水平存在“边际”递减的非线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户财富 调节效应 中介效应 私营就业 非农收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刘伟丽 聂淑花 陈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1,共15页
从市场化水平和环境规制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一,基准回归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降低制造业碳排放率,促进制造业低碳化发展,这一影响在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内生性问题、调整变量... 从市场化水平和环境规制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一,基准回归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降低制造业碳排放率,促进制造业低碳化发展,这一影响在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内生性问题、调整变量的测度方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都存在。第二,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低碳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市场化水平和环境规制两方面的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前者增强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促进作用,后者则减弱了这种促进作用。第三,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的促进作用在内陆地区表现更强,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内陆地区,环境规制则在沿海和内陆地区分别起到正向和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开放 制造业低碳化 市场化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入世,意味着什么?——兼谈WTO与深圳特区的发展
15
作者 曹龙骐 《经济前沿》 2002年第1期13-16,共4页
中国入世,意味着什么? 从'复关'到'入世',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艰苦努力和谈判,终于迈过了WTO的门坎.中国入世,意味着什么呢?
关键词 中国 WTO 深圳市 高新技术产业 金融控股集团 物流中心 改革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时空演进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孟霏 高粼彤 田启波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5-119,共5页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10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全面揭示产业创新能力的时空演进特征,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考察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及非线性效应。结果显示:产业...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104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全面揭示产业创新能力的时空演进特征,并结合空间杜宾模型、门槛模型考察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及非线性效应。结果显示:产业创新能力整体呈波动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高于中西部地区;产业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稳定分布格局,且集聚类型总体呈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代表的“高-高”型,以及以中西部内陆省份为代表的“低-低”型;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既存在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更多体现在实质式创新领域,又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在策略式创新领域;在政府创新资助单一门槛下,研发投入对产业创新能力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能力 空间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投资如何实现投后融合?——基于华润三九并购澳诺制药的案例研究
17
作者 段文譞 刘俊勇 周辉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8,共14页
通过选取华润三九并购澳诺制药为案例,以分权理论为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了投资方在营销、供应链、人员与企业文化等方面赋予被并购企业的自由决策权。研究发现:(1)被并购企业的能力决定了其在投后整合中的分权程度。被并购企业在某一维度... 通过选取华润三九并购澳诺制药为案例,以分权理论为理论依据,深入分析了投资方在营销、供应链、人员与企业文化等方面赋予被并购企业的自由决策权。研究发现:(1)被并购企业的能力决定了其在投后整合中的分权程度。被并购企业在某一维度的能力越强,分权程度也越高,有助于发挥被并购企业的能力与优势,避免因过度管控造成高昂的决策成本。被并购企业能力越弱的维度,获得的分权程度也越低,有助于控制因目标不一致而导致的代理成本。(2)并购方根据情况动态调整投后整合的强度,对于被并购企业能力较弱的融合维度,其分权程度随着融合程度的提升而逐步降低。(3)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文化融合对于稳定人员与团队,促进后续正式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结果填补了产业投资投后整合的研究空白,也可为投资方从长远利益出发、更好地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与赋能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后整合 分权 管控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与内涵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罗海平 叶祥松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2-86,共5页
长期以来的"集体经济"以及"集体所有制"认识都深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偏离了"集体经济"的本来含义。马克思有合作制的理论论述却没有使用"集体所有制"这一概念,而合作制却是... 长期以来的"集体经济"以及"集体所有制"认识都深受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偏离了"集体经济"的本来含义。马克思有合作制的理论论述却没有使用"集体所有制"这一概念,而合作制却是集体经济的原初规定。鉴于国有全民经济、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的本质规定以及现代公司制的发展要求,集体经济组织应该从"无差异的所有者"群体向"有差异所有者"的法人企业转变;从集体成员"无差异政治福利"的所有者权益实现形式向能定量化、能兼顾风险偏好和利益激励的"按股分红"转变。同时,需要剥离集体企业员工作为所有者个体和公司职员的双重身份,理顺所有者和职员的分配关系。而这些都必须基于集体经济本质的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合作制 产权 股份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城中村治理困境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深圳城中村社区城市管理为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章平 唐娟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9-66,共8页
中国短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奇迹促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作为流动人口目的地的大城市,城中村一方面保留着乡村传统接受被动城市化,另一方面成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主动城市化的低成本生活区和缓冲带。城市化前期政府提供公共品和服务... 中国短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奇迹促使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作为流动人口目的地的大城市,城中村一方面保留着乡村传统接受被动城市化,另一方面成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主动城市化的低成本生活区和缓冲带。城市化前期政府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缺位,而在建设用地等资源稀缺加剧时政府治理城中村又面临重重困境。本文以快速城市化的深圳为例,对典型的宝安区城中村城市管理问题进行了追踪观察和实地调研,分析了城中村困境形成的人、财物、组织和体制因素,并给出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 治理困境 城市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中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构建——以深圳市宝安区城中村城市管理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章平 唐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88-191,共4页
在工业化超前和城市化滞后的深圳市原特区外区域,城中村原本为农民的原村民、加上以相对低廉房租吸纳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其社区治理问题并非像一纸文件名义上的城市化那样简单。以原处经济特区范围之外的宝安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 在工业化超前和城市化滞后的深圳市原特区外区域,城中村原本为农民的原村民、加上以相对低廉房租吸纳的大量外来流动人口,其社区治理问题并非像一纸文件名义上的城市化那样简单。以原处经济特区范围之外的宝安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了城中村公共品供给短缺、覆盖不全的现状,探讨如何利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区传统治理组织资源等多元主体,形成公共品供给的多中心复合治理模式,以有效推动城中村"人"和"物"的真正城市化。分析该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存在问题和根源,尝试为转型期中国特别是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公共品治理,提供一种可能的路径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中村 公共品 多中心复合治理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