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技术在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应用分析
1
作者 殷成钰 黄际政 +1 位作者 黄胜 吴和志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1-225,共5页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累积,并有数据量大及多源异构的特点,需要通过对建筑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解决轨道交通项目中数据融合及管理痛点。[方法]依托深圳地铁... [目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累积,并有数据量大及多源异构的特点,需要通过对建筑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解决轨道交通项目中数据融合及管理痛点。[方法]依托深圳地铁项目,对该技术路径应用进行应用分析。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数据类型进行整理,分析不同的数据结构特征,使用Super Map 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并基于二次开发技术实现BIM(建筑信息模型)数据自动化处理,并从数据格式、坐标系统、渲染性能3个方面实现BIM与GIS数据融合。[结果及结论]技术应用至深圳全域地铁轨道交通信息化建设中,形成了BIM+GIS可视化数据平台,为深圳地铁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中数据的融合及管理提供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建筑信息模型 地理信息系统 二次开发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挖车站装配式钢筋笼分布筋搭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2
作者 张建伟 张鹏 +5 位作者 王加庆 崔涛 陈剑 邢建军 解廷伟 牛宇哲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1-531,共11页
为验证明挖车站主体结构装配式钢筋笼模块纵向分布钢筋U形、V形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制作足尺试验模块,通过单点弯剪及双点纯弯室内试验,获得弯矩、应变、裂缝发育等试验结果。系统研究明挖车站装配式钢筋笼分布筋U形与V形搭接接头在纯弯... 为验证明挖车站主体结构装配式钢筋笼模块纵向分布钢筋U形、V形连接节点力学性能,制作足尺试验模块,通过单点弯剪及双点纯弯室内试验,获得弯矩、应变、裂缝发育等试验结果。系统研究明挖车站装配式钢筋笼分布筋U形与V形搭接接头在纯弯及弯剪耦合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并以分布筋通长连接构件为基准开展对比分析。试验重点揭示不同连接方式的裂缝发展规律、材料应变响应及承载特性。结果表明:1)在纯弯工况下,分布筋通长连接构件呈现典型延性特征,其弯矩承载力从开裂阶段(675 kN·m)至极限状态(1224 kN·m)提升81.3%,极限挠度达12.1 mm。V形搭接构件极限承载力为分布筋通长连接的80.2%(982 kN·m),极限挠度达11.94 mm;而U形搭接构件表现为脆性破坏模式,性能增幅仅31.7%(由575 kN·m提升至757 kN·m),破坏前无显著变形。2)在弯剪复合工况下,通长连接构件保持最高极限弯矩(1275 kN·m)与刚度控制能力(挠度7.5 mm);V形搭接构件完成完整变形历程(极限挠度13.17 mm),极限弯矩为通长连接的77.3%;U形搭接构件则因早期开裂(775 kN·m)导致承载力停滞,最终挠度(6.8 mm)仅为通长连接的54.7%。3)综合对比显示,V形搭接在极限承载力(通长连接的82%)、延性系数(通长连接的85%)及破坏可控性方面,较U形搭接具有显著优势,被推荐作为装配式钢筋笼分布筋纵向连接优先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挖地铁车站 装配式钢筋笼 U形分布筋搭接连接 V形分布筋搭接连接 接头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地铁换乘站火灾人员疏散能力影响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罗曼 穆娜娜 +2 位作者 钱小东 王丹 李建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77-181,共5页
为研究某地铁换乘站火灾人员疏散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车站设备设施布局、疏散人员心理行为、工作人员应急响应3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Building EXODUS软件对某地铁换乘车站火灾人员疏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人员疏散时间和人流密度关系... 为研究某地铁换乘站火灾人员疏散能力的影响因素,从车站设备设施布局、疏散人员心理行为、工作人员应急响应3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Building EXODUS软件对某地铁换乘车站火灾人员疏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人员疏散时间和人流密度关系,并对疏散策略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乘客人流密度是影响地铁车站火灾人员疏散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出入口选择策略和工作人员引导行为对人员疏散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地铁车站火灾人员疏散应急策略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车站 人员疏散 影响因素 疏散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地铁车辆基地上盖物业开发土地利用效率的规划设计 被引量:4
4
作者 韦明 朱斌 +2 位作者 罗建海 丁杨 徐曼莉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55,共7页
车辆基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节点,具有上盖物业开发的价值。充分利用车辆基地的屋面平台及周边空间,进行上盖物业开发,使之成为地铁与城市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将车辆基地的“上盖物业”与“下盖厂房”对各自使用功能、空间配置、... 车辆基地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节点,具有上盖物业开发的价值。充分利用车辆基地的屋面平台及周边空间,进行上盖物业开发,使之成为地铁与城市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将车辆基地的“上盖物业”与“下盖厂房”对各自使用功能、空间配置、交通流线等方面的需求作为输入条件,提炼耦合要素,进行基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车辆基地上盖建筑设计研究。针对目前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基地的现状,对传统建筑与工艺设计体系进行梳理、创新,同时对上盖建筑特性做科学细致的分析,得到最优的建筑维度数据,以提升车辆基地上盖土地资源利用,进而达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基地 物业开发 土地利用效率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车辆段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设计探讨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斌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76-280,共5页
大体量的地面车辆段会分割城市交通和公共景观,制约城市规划。随着城市发展对公共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将车辆段下沉、采用地下车辆段地面上盖建筑多空间一体化设计,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加大地上建设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 大体量的地面车辆段会分割城市交通和公共景观,制约城市规划。随着城市发展对公共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将车辆段下沉、采用地下车辆段地面上盖建筑多空间一体化设计,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加大地上建设规模,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显得尤其重要。结合深圳地铁13号线车辆段设计案例,通过上盖建筑与城市景观和道路交通的延续设计、地下车辆段设计难点、对工程造价以及后期运营维护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地下车辆段+上盖建筑的建设模式,探讨将车辆段下沉、采用地下车辆段地面上盖建筑多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车辆段下沉后能最大化保障城市用地完整性,有利于上盖建筑方案设计和交通组织设计,减少对城市景观割裂等不利影响,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品质;2)车辆段下沉能为上盖建筑结构提供侧向约束,上盖建筑的开发设计定位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可提高建筑高度,增加土地利用率;3)地下车辆段消防是重难点,目前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也无完善的规范标准,出地面通道等构筑物以及开敞的消防通道上空对上盖建筑用地的完整性影响较大,需不断探索和实践;4)地下车辆段建设将增加一定的工程造价和建设风险,需要慎重决策;5)上盖建筑和车辆段在规划、设计环节需统筹考虑,对建设管理要求高;6)地下车辆段运营期间要合理处理潮湿、汛期和火灾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消除地下封闭空间作业环境给员工健康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地下车辆段 土地集约利用 消防设计 城市公共环境 上盖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实时性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的安全防护方案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汤石男 《信息安全研究》 2019年第8期691-695,共5页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 supervisory and control system,ISCS)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高效、安全运行的必备自动系统之一,综合监控系统是信息化和自动化高度融合的大型集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隧道、车辆...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 supervisory and control system,ISCS)是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高效、安全运行的必备自动系统之一,综合监控系统是信息化和自动化高度融合的大型集成系统.该系统集成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隧道、车辆段、停车场、控制中心等区域内的多个自动化、信息化子系统,并在同一软件平台上对各子系统进行统一监视、控制、管理,实现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信息互通、系统联动控制等功能.对高实时性要求下的城市轨道交通ISCS安全防护方案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典型的安全防护设计方案,并提出了等保测评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综合监控系统 ISCS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既有盾构隧道区间暗挖施工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结构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中安 潘野 +3 位作者 郭振坤 张姣龙 高一民 柳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9-136,142,共9页
[目的]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肿瘤医院站采用大直径(8.5 m)盾构隧道扩挖的“先隧后站”方案,在暗挖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出入口连接时,需对隧道衬砌实施局部大尺寸开口施工。为保证隧道开口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需对基于既有盾构隧道区间... [目的]深圳轨道交通14号线肿瘤医院站采用大直径(8.5 m)盾构隧道扩挖的“先隧后站”方案,在暗挖车站主体结构与附属出入口连接时,需对隧道衬砌实施局部大尺寸开口施工。为保证隧道开口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性,需对基于既有盾构隧道区间暗挖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结构力学行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考虑衬砌结构环、纵缝影响的多环壳-刚性梁-接触衬砌计算模型,对车站暗挖过程进行分工况模拟,设置全开口衬砌环控制工况为开口工况,半开口衬砌环控制工况为拆撑工况;探究封顶块位置、内部支撑形式及隧道纵向开口尺寸等关键设计参数对车站结构的影响。[结果及结论]根据环梁受力特征,建议上、下部环梁在设计时选用钢材或内置钢构件。根据管片受力特性,确定开口区域内通缝拼装管片的排版形式;肿瘤医院站隧道开口区段通缝拼装管片封顶块建议设计在隧道顶部。开口衬砌环管片在施工全程中的弯矩分布与内部支撑有效约束点密切相关,而内部支撑形成有效约束的前提是拥有完整的轴向传力路径。隧道局部开口时开口衬砌环结构的整体性依赖于环缝侧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站结构 力学行为 既有盾构隧道区间 暗挖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枢纽施工区人员异常侵入检测算法研究
8
作者 刘夏润 罗玉萍 +1 位作者 石杰红 赵晨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18-225,共8页
为了解决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施工范围广、作业项目复杂情况下的高作业风险问题,针对既定施工危险区域,提出1种基于Yolov5模型的人员异常侵入检测及分级预警算法,以低成本、强独立性、覆盖范围广的优势降低施工作业风险。首先,基于Yolov5... 为了解决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施工范围广、作业项目复杂情况下的高作业风险问题,针对既定施工危险区域,提出1种基于Yolov5模型的人员异常侵入检测及分级预警算法,以低成本、强独立性、覆盖范围广的优势降低施工作业风险。首先,基于Yolov5模型实现施工区域内的人员检测以及人员位置信息参数化;然后,根据人员位置参数化描述实现异常侵入检测以及分级预警。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在人员多姿态、多人员、人员遮挡等挑战场景下实现有效的异常侵入检测及分级预警,其有效性及鲁棒性能在公开的玛珈工地(加油站)物品数据集(MaJia Construction Site(Gas Station)Dataset,MJCSD)上得到验证。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施工安全、降低预警成本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枢纽 异常侵入 目标检测 分级预警 Yolov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运行线路智能运控系统设计方案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德堂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0-293,共4页
[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成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全自动运行系统因其具有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的优势正被很多城市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在提升运营安全与效率的同时,对行车调度... [目的]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成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全自动运行系统因其具有高安全、高可靠、高效率的优势正被很多城市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在提升运营安全与效率的同时,对行车调度员在融合分析与智能决策、应对复杂运营场景能力、扩展段场管理职责等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为辅助行车调度员更快速、更高效地获取信息并作出决策,需对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进行智能化功能扩展。[方法]基于全自动运行线路安全智慧化运营、智能应急决策、智能应急处置等运营需求,提出了全自动运行线路智能运控系统。介绍了智能运控系统的方案构建,系统架构及系统外部接口,并对行车融合信息拓展、供电臂行车卡控、全自动运行图编辑、客流分析与行车评估、故障及应急指挥以及段场智能协同等功能模块的性能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及结论]深圳地铁16号线智能运控系统运用实践表明,对全自动运行线路ATS系统进行智能化功能扩展后,不仅提升了线路运营效率,更增强了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显著提升了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系统对复杂运营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全自动运行系统 列车自动监控 智能运控系统 行车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测试的复合地层盾构隧道荷载反演分析
10
作者 王文和 徐一帆 +3 位作者 孙彰 何政树 王士民 陈泽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60,67,共7页
[目的]当隧道穿越横向复合地层时,荷载模式尚不明确,最终内力设计值往往与实际值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研究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地铁盾构隧道管片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以深圳地铁13号线留仙洞站—百旺港大站盾构穿越混合花岗岩区... [目的]当隧道穿越横向复合地层时,荷载模式尚不明确,最终内力设计值往往与实际值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研究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地铁盾构隧道管片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以深圳地铁13号线留仙洞站—百旺港大站盾构穿越混合花岗岩区段为例,分析主体结构的内力情况,根据管片内力稳定后的现场实测值,选取待反演参数,定义优化目标函数。采用QPSO(量子粒子群)算法优化荷载参数,反演分析上软下硬地层中荷载的合理参数取值和具体受荷情况。[结果及结论]相比于TB 10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的取值,通过QPSO算法反演计算得到的荷载参数更适用于上软下硬地层,所计算出的内力分布形式较为接近实际情况,验证了所提分析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针对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隧道上覆荷载可取塌落拱高度计算,下层硬岩段侧压力系数应对地勘值进行适当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结构内力 现场测试 反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城市安全舆情信息智能分类研究
11
作者 丁嘉伟 路美松 +3 位作者 伍彬彬 王超 钟天宇 张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62-266,共5页
为了解决城市安全舆情信息数据冗杂、无法有效提取有效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城市安全舆情信息智能分类方法。该方法针对城市安全舆情信息中充斥的大量噪音及一般文本较短的特征,选择朴素贝叶斯算法进行训练。在训练... 为了解决城市安全舆情信息数据冗杂、无法有效提取有效信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城市安全舆情信息智能分类方法。该方法针对城市安全舆情信息中充斥的大量噪音及一般文本较短的特征,选择朴素贝叶斯算法进行训练。在训练前,先对文本进行分词、去高频词、去停用词,并转化为TF-IDF向量,以提高模型的分类质量;然后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筛选,以剔除噪音数据,实现智能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剔除噪音数据,提升城市安全舆情信息的智能分类效果。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并显著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安全舆情信息 朴素贝叶斯 文本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空间综合交通枢纽中巨型斜柱长期沉降的监测及预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森 禹丽峰 +3 位作者 艾鹏鹏 关渭南 黄永虎 邓钱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2-2059,共8页
结构及其重要构件的长期沉降是影响地下空间综合交通枢纽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其开展监测与预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以深圳市黄木岗大型地下空间综合交通枢纽为研究背景,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首先监测了12轴巨型斜柱施工后的119期... 结构及其重要构件的长期沉降是影响地下空间综合交通枢纽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其开展监测与预测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以深圳市黄木岗大型地下空间综合交通枢纽为研究背景,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首先监测了12轴巨型斜柱施工后的119期长期沉降,分析其长期沉降规律,并评判其预警状态。监测结果表明,斜柱施工后,长期的沉降规律为先在安全状态内小幅波动,再增大至黄色预警状态,最后在安全状态与预警状态之间小幅波动。然后,利用109期监测数据分别构建斜柱沉降的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和遗传算法-BP(genetic algorithm-BP,GA-BP)神经网络模型,并预测之后10期的斜柱累计沉降量以对比验证两种模型效果。结果表明,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GA-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更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斜柱 长期沉降分析 预警状态 沉降预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淤泥填海地层盾构近距穿越既有隧道变形控制
13
作者 张文龙 刘华 +4 位作者 胡亚洲 刘人菩 谭茜元 谢楠 叶伟涛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7-91,98,共6页
研究目的:为保障淤泥填海地层中新建盾构隧道小净距上跨既有隧道施工过程,以及运营过程中隧道变形控制需求,本文基于深圳地铁5号线上跨既有11号线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对软弱地层加固方案进行比选,提出相应的变形控制措施,并结合施工... 研究目的:为保障淤泥填海地层中新建盾构隧道小净距上跨既有隧道施工过程,以及运营过程中隧道变形控制需求,本文基于深圳地铁5号线上跨既有11号线隧道工程,采用数值模拟对软弱地层加固方案进行比选,提出相应的变形控制措施,并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监测验证加固方案的可靠性。研究结论:(1)提出了基于提高隧道长期抗变形能力的地层旋喷桩加固方案,当隧道两侧加固宽度大于5 m后,宽度增加对减小隧道水平收敛的影响不明显;(2)上述地层加固方案相较于未采取加固措施,可以使下卧既有隧道的上浮变形、地表沉降分别减小44%和86%,满足施工期变形控制需求;(3)施工期实测数据表明下卧既有隧道最大上浮变形为3.2 mm,沿线最大地表沉降为5 mm,均满足变形控制要求,验证了地层加固措施的可靠性;(4)本研究成果对淤泥填海地层盾构穿越节点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泥填海地层 盾构隧道 近距离穿越 变形控制 高压旋喷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供电能力的行车动态卡控方法
14
作者 刘瑞娟 林立 何绪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0-333,338,共5页
[目的]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牵引供电设施支持列车运行的数量具有上限。当前续列车故障或者繁忙线路列车追踪密度过高时,可能导致供电臂负荷电流过大而引起电力开关跳闸,从而严重影响运营。传统的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无法智能化掌握... [目的]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牵引供电设施支持列车运行的数量具有上限。当前续列车故障或者繁忙线路列车追踪密度过高时,可能导致供电臂负荷电流过大而引起电力开关跳闸,从而严重影响运营。传统的ATS(列车自动监控)系统无法智能化掌握供电系统的实时运行情况,需研究供电能力和行车的关系以实现行车动态卡控。[方法]基于供电臂供电能力分析以及列车运行曲线,提出一种行车动态卡控方法。通过对信号、供电、车辆和轨道等多专业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并结合大数据电流曲线预测模型,实现对供电负载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测。将预测的电流曲线与列车ATO(列车自动运行)运行曲线有机结合,实时调整进入当前供电臂运行的列车数,实现动态卡控列车运行。该方法在深圳地铁16号线上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及结论]基于供电能力的行车卡控方法通过预测列车所需取流动态调整列车运行,可有效避免因行车导致过负荷引起的供电系统跳闸故障,在保证运营效率的同时,提高了线路运营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供电臂 供电能力 行车动态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B/TBM双模盾构复合地层掘进参数及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何川 黄兴 +3 位作者 陈凡 宋天田 毋晨 王士民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3,共8页
研究目的:为探究EPB/TBM双模盾构在复合地层中的掘进适应性,本文基于深圳地铁12号线怀德站—福永站及13号线留仙洞站—中间风井区间的EPB/TBM双模盾构施工案例,对比分析不同掘进模式下的掘进参数和能源消耗情况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类似工... 研究目的:为探究EPB/TBM双模盾构在复合地层中的掘进适应性,本文基于深圳地铁12号线怀德站—福永站及13号线留仙洞站—中间风井区间的EPB/TBM双模盾构施工案例,对比分析不同掘进模式下的掘进参数和能源消耗情况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双模盾构在软土地层采用EPB模式保证掌子面稳定,硬岩地层采用TBM模式规避掘进速度低及刀具磨损等风险;(2)掘进参数变化规律在软土段EPB模式下表现为“低转速、高扭矩、高推力”,硬岩段TBM模式表现为“高转速、低扭矩、低推力”;(3)微风化岩层TBM模式的推进速度较EPB模式在中风化岩层提升了38%,有效掘进时长占比提升约106.7%;(4)双模盾构能源消耗较软土地层EPB模式并未明显增加;(5)本文研究可为双模盾构在复合地层中的掘进适应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B/TBM双模盾构 统计分析 复合地层 掘进参数 盾构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形钢腹板钢-混凝土简支组合箱梁抗弯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周旺保 许添鑫 +3 位作者 谭志化 钟天璇 刘韶辉 蒋丽忠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089-2096,共8页
为研究波形钢腹板钢-混凝土简支组合箱梁的抗弯受力性能,以剪力连接度为参数,设计3榀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抗弯试验,并根据试件模型建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精细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数值... 为研究波形钢腹板钢-混凝土简支组合箱梁的抗弯受力性能,以剪力连接度为参数,设计3榀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的抗弯试验,并根据试件模型建立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精细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数值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幂函数插值方法,建立任意剪力连接度下波形钢腹板钢−混凝土简支组合箱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以剪力连接度和腹板高度为变量,将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分别与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本文所提出公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钢腹板 组合箱梁 剪力连接度 抗弯承载力 理论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纹腹板钢−混组合箱梁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丽忠 钟天璇 +3 位作者 谭志化 周旺保 许添鑫 吴凌旭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5-563,共9页
对3榀不同剪力连接度的波纹腹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进行竖向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重点对组合箱梁的破坏形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规律等抗震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 对3榀不同剪力连接度的波纹腹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进行竖向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重点对组合箱梁的破坏形式、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规律等抗震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波纹腹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主要有弯曲破坏和弯剪破坏2种破坏形式;荷载−位移滞回环较为饱满,无明显捏缩现象,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骨架曲线可分为近似弹性、弹塑性和破坏3个阶段;随着剪力连接度的增大,极限位移、破坏位移显著增大,试件耗能能力显著增加,适当增加波纹腹板钢-混凝土组合箱梁的剪力连接度,可有效提高其耗能能力;具有较好的延性,有利于震后的正常使用和修复;由于损失积累,使得正向耗能能力高于反向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前期受参数影响较为敏感,后期退化规律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腹板 抗震性能 试验研究 剪力连接度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参数预测 被引量:28
18
作者 徐一帆 王士民 +4 位作者 何川 宋天田 姚超凡 黄兴 罗伟庭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0-125,共6页
盾构隧道穿越复合地层时,由于掌子面上下岩体软硬不均,极易导致盾构机掘进参数出现大幅波动。目前,针对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参数的预测并未考虑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变化和复合地层岩土占比。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复合地层段现场掘进数据,首先,... 盾构隧道穿越复合地层时,由于掌子面上下岩体软硬不均,极易导致盾构机掘进参数出现大幅波动。目前,针对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参数的预测并未考虑地层物理力学参数变化和复合地层岩土占比。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复合地层段现场掘进数据,首先,根据掘进数据规律提取运行段数据,对运行段数据进行离群检测,去噪与标准化预处理;而后,利用BP神经网络,以刀盘转速、推进速度、螺旋机转速和上下两层岩土占比、岩土体的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标准值、岩土施工工程等级作为输入参数,预测总推力、刀盘扭矩这两个控制盾构机运行主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占比的训练集和测试集,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度较高,且随着训练集占比增大,预测平均误差逐渐降低,在80%训练集时,刀盘扭矩与总推力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9.2%和7.1%;(2)预测模型对不同复合地层条件下的平均误差在1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复合地层 BP神经网络 地层性质 掘进参数预测 数据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平台的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方案 被引量:23
19
作者 汤石男 李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81,85,共7页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云平台的综合监控系统进行研究和方案设计。针对传统综合监控系统在系统资源使用、网络切换、数据同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云平台的虚拟机迁移、故障HA(高可用)、存储双活和Oracle数据库同步等...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情况,对基于云平台的综合监控系统进行研究和方案设计。针对传统综合监控系统在系统资源使用、网络切换、数据同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云平台的虚拟机迁移、故障HA(高可用)、存储双活和Oracle数据库同步等第三方的机制,简化应用软件,优化综合监控系统架构。根据云平台的技术特点实施主备数据中心实时服务器多重冗余;根据车站及控制中心实时服务器和数据库都集中在云平台上的特点,去除车站数据库,降低数据同步风险。基于云平台的的创新设计,极大地提升了综合监控系统的可用性和健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综合监控系统 云平台 数据同步 冗余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姿态偏转引起的复合地层双模盾构卡机事故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艳春 邓永忠 +4 位作者 马杲宇 潘晓明 冯德威 毋晨 王士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849-4857,共9页
双模盾构在复合地层中掘进时,刀具损耗及异常磨损的频率提升,盾构掘进姿态难以控制。最终导致隧道开挖直径减小,引发卡机事故。为了分析盾构姿态偏转及扩挖间隙纵向非均匀分布对盾壳受力特征的影响,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白应区间,利用FLAC... 双模盾构在复合地层中掘进时,刀具损耗及异常磨损的频率提升,盾构掘进姿态难以控制。最终导致隧道开挖直径减小,引发卡机事故。为了分析盾构姿态偏转及扩挖间隙纵向非均匀分布对盾壳受力特征的影响,依托深圳地铁13号线白应区间,利用FLAC^(3D)计算了盾构在掘进时所受的围岩压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卡机断面处边滚刀发生了严重的磨损和偏磨,最大磨损量为25 mm。复合地层中掘进参数出现明显波动,盾构更易发生向上的偏转。②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盾壳上部所受的围岩压力较大,地层交界位置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盾构姿态偏转时,盾壳前端应力的增长相较盾尾更为显著。盾构向一侧偏转时,相应位置盾壳承受的法向应力增加。③盾构姿态向上偏转相较于向下偏转更易引起卡机事故。当偏转角大于±0.5°时,盾壳所受摩阻力迅速增加,在盾构掘进时应尽可能保证盾构处于水平,或小角度下倾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机事故 盾构姿态 复合地层 围岩压力 掘进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