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转录组学在衰老研究中的应用与未来
1
作者 孙宇哲 郑惠文 聂超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2,共9页
空间转录组学技术通过在基因表达分析中添加空间位置信息,为生物学研究,尤其在探索细胞老化和器官功能衰退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空间转录组学在脑衰老、皮肤衰老以及其他器官系统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揭示衰老机制中... 空间转录组学技术通过在基因表达分析中添加空间位置信息,为生物学研究,尤其在探索细胞老化和器官功能衰退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空间转录组学在脑衰老、皮肤衰老以及其他器官系统中的应用,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揭示衰老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中使用的新型算法和统计方法,提高了我们对空间数据中隐藏的生物学信息的解析能力。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衰老过程的理解,还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未来,空间转录组学有望在揭示衰老的分子机制、细胞微环境以及开发针对年龄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转录组学 衰老机制 器官衰老 新算法 生物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GBdb: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 被引量:19
2
作者 陈凤珍 游丽金 +12 位作者 杨帆 王丽娜 郭学芹 高飞 华聪 谈聪 方林 单日强 曾文君 王博 王韧 徐讯 魏晓锋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9-809,共11页
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China National GeneBank DataBase,CNGBdb)是一个致力于生命科学多组学数据归档和开放共享的数据库平台,是深圳国家基因库的核心功能“三库两平台”中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对外服务平台,拥有深圳国家基因库丰富... 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China National GeneBank DataBase,CNGBdb)是一个致力于生命科学多组学数据归档和开放共享的数据库平台,是深圳国家基因库的核心功能“三库两平台”中生物信息数据库的对外服务平台,拥有深圳国家基因库丰富的样本资源、数据资源、合作项目资源和强大的数据计算和分析能力等优势。生命科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以高通量多组学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时代,迫切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项目投入力度的加大,需要建立相关的生命大数据归档和共享的平台,来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项目中生成的基因组学数据的系统管理、开放共享与合理利用。目前,CNGBdb主要提供生命科学研究相关的数据归档、知识搜索、数据管理、数据计算和数据服务等服务。其归档和共享的数据类型,主要包括项目、样本、实验、测序、组装、变异、序列等。截止2020年5月22号,CNGBdb已接受了全球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提交的研究项目达2176个,归档的基因组学数据量超过2221 TB。未来,CNGBdb将继续推动生命科学研究多组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产业应用,完善基因组学数据的归档和共享功能,提升其服务生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能力。CNGBdb的网址是:https://db.cngb.or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 数据归档 数据共享 多组学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学研究免除具体知情同意的伦理挑战与审查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康辉 周伟莉 +3 位作者 熊茜 李杏 万仟 侯勇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2期23-26,共4页
精准医学时代基因组学研究与临床的结合愈加紧密,研究规模和范围大大扩展。然而,机构既往采集保存样本和信息时征询知情同意的方式和质量不尽相同。指引研究者合法合理使用既往留存资源是伦理委员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在适用国际和我国有... 精准医学时代基因组学研究与临床的结合愈加紧密,研究规模和范围大大扩展。然而,机构既往采集保存样本和信息时征询知情同意的方式和质量不尽相同。指引研究者合法合理使用既往留存资源是伦理委员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在适用国际和我国有关规范时,伦理审查应注意基因组信息的身份关联性、终身伴随性和族群相关性,不能仅以研究采样风险不大于最小风险、不免除知情同意增加研究难度为由批准研究者免除具体知情同意的申请,还应结合研究内容,从隐私保护、意外发现对资源提供者健康权益的影响等方面整体权衡个体和群体的风险受益,审慎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情同意 伦理审查 基因组学 遗传资源 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层(110)表面对DNA强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晋 胡书环 +1 位作者 刘雯 孟范超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36,共8页
纳米二氧化钛(TiO_(2))由于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物理性能,因此有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且应用前景广阔.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深入地研究了金红石型TiO_(2)纳米层(110)表面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不同碱基在界面之间的... 纳米二氧化钛(TiO_(2))由于具有卓越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物理性能,因此有望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且应用前景广阔.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深入地研究了金红石型TiO_(2)纳米层(110)表面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不同碱基在界面之间的吸附性能及相互作用的原子机制.通过分析结合能和功函数的计算结果发现,TiO_(2)纳米层(110)表面对DNA碱基的吸附强度显著增强,比典型二维纳米材料的吸附强度大两倍以上.进而,通过研究电子能带结构和态密度计算结果,阐明了二者在界面之间的吸附机制,其起源于吸附体系显著降低的能级和C、N和/或O的2p轨道与费米能级附近Ti原子的3d轨道的强烈杂化.纳米TiO_(2)为DNA传感器和测序仪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候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 TiO_(2) DNA 吸附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密码子拓展技术的方法原理和前沿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付宪 林涛 +6 位作者 张帆 张惠铭 章文蔚 杨焕明 朱师达 徐讯 沈玥 《合成生物学》 2020年第1期103-119,共17页
自然界生物根据其高度保守的密码子表来对20种天然氨基酸进行基因编码,这些种类有限的氨基酸构成了天然蛋白质合成的基本构筑单元。生物在漫长进化中通过改变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来丰富其结构与功能,但上述过程是随机的,缺乏可控... 自然界生物根据其高度保守的密码子表来对20种天然氨基酸进行基因编码,这些种类有限的氨基酸构成了天然蛋白质合成的基本构筑单元。生物在漫长进化中通过改变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来丰富其结构与功能,但上述过程是随机的,缺乏可控性。拓展用于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种类亦可实现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与操纵。通过对中心法则中翻译系统的设计与改造,基因密码子拓展技术可将非天然氨基酸特异性地引入到细胞内目标蛋白的指定位点,利用非天然氨基酸中特殊的官能团赋予目标蛋白新的物理化学性质,最终达到蛋白质功能创新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基因密码子拓展技术中翻译工具开发和适配底盘改造研究相关的原理、技术和前沿进展,讨论其在蛋白质功能调控、生物医药、生物防控等新兴领域应用中的成果进展与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天然氨基酸 密码子拓展系统 翻译工具 适配底盘细胞 正交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993个核基因的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6
作者 金鑫 程书 +5 位作者 杨拓 余慷 段肖霞 倪雪梅 李世明 张耕耘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4-59,共16页
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对被子植物分类及进化研究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大多使用质体基因、线粒体基因或少数保守的单拷贝核基因。该研究从已注释基因组或转录组中搜集88种被子植物(包含58目)的核基因集;通过对其进... 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对被子植物分类及进化研究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研究,大多使用质体基因、线粒体基因或少数保守的单拷贝核基因。该研究从已注释基因组或转录组中搜集88种被子植物(包含58目)的核基因集;通过对其进行同源基因聚类及去旁系同源基因,获得了5993个一对一的直系同源基因家族(即对于每个基因家族,每种植物最多一条序列,最少包含50个物种);使用截取各种不同数目基因集的DNA或氨基酸序列,采用串联法(concatenation)和溯祖法(coalescence),共构建了20棵进化树。比较这些进化树,虽然大部分结果支持APG IV中描述的被子植物主要支系之间的关系[(真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木兰类植物],但真双子叶植物内部各目分支的演化关系与APG IV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认为檀香目和石竹目是蔷薇类植物的姊妹群。基于这些进化树,估算了被子植物各目分支的分化时间,结果表明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为237.78百万年前(95%置信区间为202.6~278.08),与主流观点认为的225百万年至240百万年前一致。以上结果为构建进化树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策略,这种方法允许使用基因数目更多而计算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发育关系 被子植物 核基因 同源基因聚类 串联法 溯祖法 分化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介导的小鼠BRCA1/BRCA2/CDH1基因乳腺特异性修饰研究
7
作者 陈茜 向熙 +5 位作者 杨漫漫 张婷婷 陈文彬 李林 魏强 李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69,共8页
目的应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BRCA1、BRCA2和CDH1三基因乳腺特异性修饰小鼠模型。方法针对小鼠BRCA1、BRCA2和CDH1基因分别设计并合成sgRNA,构建p X330-sp Cas9-U6-gRNA共表达载体,将共表达载体中CBh启动子替换为乳腺组织特异性启动子WA... 目的应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BRCA1、BRCA2和CDH1三基因乳腺特异性修饰小鼠模型。方法针对小鼠BRCA1、BRCA2和CDH1基因分别设计并合成sgRNA,构建p X330-sp Cas9-U6-gRNA共表达载体,将共表达载体中CBh启动子替换为乳腺组织特异性启动子WAP。利用小鼠受精卵原核注射的方法制备转基因小鼠。结果共注射受精卵190枚,得到活性受精卵130枚,移植4只受体鼠。产下F0代仔鼠42只,鉴定出11只转基因阳性小鼠,阳性率为26.19%。F0代阳性鼠繁育后得到39只F1代仔鼠,其中9只为F1代转基因阳性鼠。结论通过构建乳腺组织特异表达Cas9载体成功制备了转基因阳性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CRISPR/Cas9系统 基因组编辑 基因敲除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ome计划:又一个人类基因组计划 被引量:1
8
作者 岑萧萍 周润 +1 位作者 王元梅 杨焕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7-359,共3页
2023年4月,生命科学界同时庆祝了两大里程碑事件的完成--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20周年,这标志着人类在解析生命科学的奥秘的显著成就。同时,也诞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下一个生命科学的里程碑会是什么?
关键词 人类基因组计划 DNA双螺旋结构 生命科学 里程碑事件 新的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鲜食玉米秸秆营养品质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倪雪梅 胡玉兰 +3 位作者 谈聪 刘欢 张耕耘 魏桐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68-174,共7页
鲜食玉米秸秆用作青贮饲料,能弥补南方优质饲草缺口,促进畜牧业发展,环保又增收。本试验对南宁鲜食玉米国家区域试验中33个生物产量较高的品种秸秆进行了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测试品种粗蛋白质含量为8.5%~11.6%,粗脂肪含量为1.5%~3.0... 鲜食玉米秸秆用作青贮饲料,能弥补南方优质饲草缺口,促进畜牧业发展,环保又增收。本试验对南宁鲜食玉米国家区域试验中33个生物产量较高的品种秸秆进行了营养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测试品种粗蛋白质含量为8.5%~11.6%,粗脂肪含量为1.5%~3.07%,每吨干物质产奶量为1168~1354.67 kg,此三项重要青贮指标均显著优于作为对照的当地青贮玉米品种‘桂单162’的6.3%,1.2%,984 kg;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55.73%~68.27%,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55.73%~68.27%,对照为72.3%和44.15%;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纤维含量低而淀粉和每吨干物质产奶量高的品种分别是‘华美甜12号’‘白色恋人’‘珠玉糯1号’‘斯达糯54’‘庆甜香糯5号’,其秸秆可加工成较好的青贮饲料。本研究显示鲜食玉米秸秆是很好的青贮来源,在青贮饲料缺乏的区域,可通过选种青贮品质优秀的鲜食玉米品种,增加青贮饲料的原料供应。同时,在鲜食玉米育种中提升秸秆的青贮品质,亦可明显提升相关品种的种植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秸秆青贮 营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DNA与TiO_(2)(110)在溶液中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行为和机制
10
作者 杨晋 胡书环 +1 位作者 刘雯 孟范超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60,共7页
金红石型TiO_(2)(110)在DNA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与DNA在溶液中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行为和机制尚不清楚.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研究了双链DNA (dsDNA)在初始时沿轴向平行或垂直于金红石型TiO_(2)(110)表面时二者在溶液中的... 金红石型TiO_(2)(110)在DNA传感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与DNA在溶液中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行为和机制尚不清楚.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研究了双链DNA (dsDNA)在初始时沿轴向平行或垂直于金红石型TiO_(2)(110)表面时二者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dsDNA在吸附后的稳定构型、吸附动力学过程和结构稳定性发现,与一些典型二维纳米材料不同,dsDNA倾向于水平吸附到TiO_(2)(110)表面.水平吸附不仅使得dsDNA的四种碱基均吸附到TiO_(2)(110)表面,增加了吸附稳定性,而且不破坏dsDNA的结构稳定性.进而,通过分析dsDNA与TiO_(2)(110)表面的相互作用能和水分子密度/数量发现,dsDNA的平行吸附可能源于二者之间的短程范德华和长程静电相互作用.此外,纳米级脱湿也增强了dsDNA的吸附.对dsDNA与TiO_(2)(110)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研究有助于实现TiO_(2)(110)在DNA传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族金属氧化物 TiO_(2) DSDNA 相互作用机制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髓母细胞瘤合并Gorlin-Goltz综合征八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新颜 李建康 +9 位作者 李伟 Raynald Liu 杨宝 李苗 李亚农 张冰克 孙黎明 邱晓光 姜涛 李春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409-414,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合并Gorlin-Goltz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8例髓母细胞瘤合并Gorlin-Goltz综合征患者,其中男4例,女4例。除1例9岁患者外,其余7例年龄均在3...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合并Gorlin-Goltz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8例髓母细胞瘤合并Gorlin-Goltz综合征患者,其中男4例,女4例。除1例9岁患者外,其余7例年龄均在3岁以下(9~36个月,平均19个月)。肿瘤均位于第四脑室,T1加权MRI为中低信号,有明显强化;T2加权MRI中高信号,均伴有明显梗阻性脑积水。7例为促纤维增生/结节型,1例为广泛结节形成型髓母细胞瘤。结果8例平均随访38个月(1~78个月),1例围手术期死亡,其余7例存活。手术后单纯放疗2例,单纯化疗4例,放疗+化疗1例。2例肿瘤复发,目前化疗中。1例术后全脑脊髓放疗后5年诊断为头皮基底细胞癌,予手术切除。6例行分子分型检测,均为SHH亚型。7例接受基因检测,发现SUFU基因胚系突变4例,PTCH1基因胚系突变2例,PTCH2基因胚系突变1例。病例1、病例2和病例3属于同一家族,为SUFU基因胚系突变,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其他家族成员可见明显大脑镰和小脑幕钙化。结论髓母细胞瘤合并Gorlin-Goltz综合征好发于婴幼儿,病理类型为促纤维增生/结节型或广泛结节形成型髓母细胞瘤,分子亚型为SHH亚型,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案,放疗可能会诱发基底细胞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母细胞瘤/并发症 Gorlin-Goltz综合征 遗传变异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Fraumeni综合征合并儿童颅脑肿瘤TP53基因胚系突变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颖 张莎娜 +8 位作者 李建康 郭思成 田沛艺 刘海龙 杨宝 李亚农 刘振强 李春徳 姜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Li-Fraumeni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LFS)合并颅脑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确诊为LFS患儿的临床信息,分析TP53基因突变位点、患者临床表型及预... 目的探讨儿童Li-Fraumeni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LFS)合并颅脑肿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门诊确诊为LFS患儿的临床信息,分析TP53基因突变位点、患者临床表型及预后。结果共纳入8例脉络丛乳头状癌(choroid plexus carcinoma,CPC)和4例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MB)患儿,均伴有TP53基因胚系突变。12例患儿随访时间3~48个月,1例患儿伴有膝关节骨肉瘤,3例患儿亲属可见LFS相关肿瘤,1例患儿母亲TP53胚系突变阳性。截止随访时,8例脉络丛癌患儿年龄14~102个月,5例复发,3例死亡。髓母细胞瘤患儿4例,年龄5~9岁,均属于SHH亚型,手术后接受全脑脊髓放疗+化疗,均因肿瘤复发死亡。结论SHH亚型髓母细胞瘤及脉络丛癌可能会合并LFS综合征,需要行基因检测排除TP53胚系突变,并给予患儿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脑肿瘤 Li-Fraumeni综合征 髓母细胞瘤 脉络丛乳头状癌 TP53胚系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AD高通量测序探讨中国85种杜鹃花属植物的分类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云飞 李世明 +8 位作者 金鑫 程书 王松波 侯军亮 刘家劲 段肖霞 马宏 马永鹏 张耕耘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共8页
[目的]探讨RAD-seq技术在中国杜鹃花复杂类群分类与物种界定方面的优势。[方法]本研究对杜鹃花属85个种进行了RAD-seq测序,评估了数据的基本特征;同时,以马缨杜鹃基因组作为参考,获得高质量SNP位点,并进一步通过ADMIXTURE、PCA、GCTA及F... [目的]探讨RAD-seq技术在中国杜鹃花复杂类群分类与物种界定方面的优势。[方法]本研究对杜鹃花属85个种进行了RAD-seq测序,评估了数据的基本特征;同时,以马缨杜鹃基因组作为参考,获得高质量SNP位点,并进一步通过ADMIXTURE、PCA、GCTA及FastTree软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聚类与系统树构建。[结果]本研究中85份材料比对至马缨杜鹃的平均比对率87.52%,在参考基因组上的平均覆盖度为5.21%,最终获得了620371个SNP位点。基于PCA、Structure聚类及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本研究支持目前在亚属水平(杜鹃亚属、常绿杜鹃亚属、马银花亚属、羊踯躅亚属、映山红亚属和长蕊杜鹃亚属)的形态学分类处理,并突出了鳞片在杜鹃属植物分类中的重要作用。[结论]RAD-seq数据产生的大量SNP位点可区分杜鹃花亚属和组内的大部分物种,说明其在复杂类群分类与物种界定方面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测序 杜鹃花 单核苷酸多态性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蛋白质组学信息分析的基本策略及其挑战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洪凯 闫克强 +3 位作者 何燕斌 闻博 杨焕明 刘斯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35,共13页
宏蛋白质组学是一门新型科学,它运用质谱技术规模化地采集自然界微生物种群的蛋白质信息,并结合多种组学数据,开展微生物种群的遗传特征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宏蛋白质组学的信息分析与传统蛋白质组学方法有较大的不同,亟需拓展新的分析思... 宏蛋白质组学是一门新型科学,它运用质谱技术规模化地采集自然界微生物种群的蛋白质信息,并结合多种组学数据,开展微生物种群的遗传特征及其生物功能的研究.宏蛋白质组学的信息分析与传统蛋白质组学方法有较大的不同,亟需拓展新的分析思路.由于宏蛋白质组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度极高的微生物样品,因此,需要构建尽可能囊括样本中所含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的物种数据库.面对庞大的数据库,必须考虑到分析过程中所消耗的计算资源和鉴定结果的质控标准,因此,需要高度优化库容量、搜库、假阳性控制等参数.鉴于宏蛋白质组数据中广泛存在复杂的同源蛋白质序列,因此,需要充分利用NCBI数据库中的分类信息进行匹配,并运用LCA算法过滤处理才能将蛋白质有效地归组到物种.本文立足于宏蛋白质组学信息分析,从宏蛋白质组的数据库建立、蛋白质归并、生物学意义发掘等几个方面着手,对该领域的发展现状、面临挑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蛋白质组学 数据库 数据分析 蛋白归并 物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太赫兹光谱分析技术的肉类鉴别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少壮 李灿 +2 位作者 李辰 王志琪 黄略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7-235,共9页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仪,获取和分析不同来源及品种肉质冻干及压片后的太赫兹光谱参数信息,从而实现不同肉类组织之间的鉴别。研究表明,含水量差距较大的新鲜肉组织,可直接通过太赫兹时域/频域信号的强度差异进行快速判别;含水量相近的不... 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仪,获取和分析不同来源及品种肉质冻干及压片后的太赫兹光谱参数信息,从而实现不同肉类组织之间的鉴别。研究表明,含水量差距较大的新鲜肉组织,可直接通过太赫兹时域/频域信号的强度差异进行快速判别;含水量相近的不同肉类,通过定性分析冻干样品在0.6~1.4 THz波段上的吸收系数、折射率、介电常数虚部和介质损耗角正切等多维光谱参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支持向量机可实现不同肉类之间的准确判别。研究结果展示了太赫兹光谱分析技术在不同组织、不同品种及同品种不同品牌肉类鉴别上的可行性,为在肉类掺假打击等实际应用场景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类鉴别 太赫兹光谱 主成分-支持向量机 光谱分析 吸收系数 折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潜在改善炎症反应益生菌的筛选 被引量:5
16
作者 崔鹏月 彭灿 +3 位作者 刘松玲 朱宗涛 苏敦 双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14-319,共6页
目的:探讨供试菌株对脂多糖(LPS)诱导THP-1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筛选出具有潜在改善炎症反应的益生菌。方法:通过佛波酯(PMA)诱导THP-1成为成熟巨噬细胞,脂多糖(LPS)刺激成熟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评价益生菌对这种炎症反应... 目的:探讨供试菌株对脂多糖(LPS)诱导THP-1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筛选出具有潜在改善炎症反应的益生菌。方法:通过佛波酯(PMA)诱导THP-1成为成熟巨噬细胞,脂多糖(LPS)刺激成熟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评价益生菌对这种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并对具有改善炎症反应潜力的益生菌株进行胃肠道耐受能力、粘附能力、抑菌能力及抗生素敏感性评价。结果:植物乳杆菌SS-9、SD-H9、鼠李糖乳杆菌SD-L8及罗伊氏乳杆菌WX-94具有改善机体炎症反应的潜力,其中SS-9和SD-H9能显著降低炎症模型细胞IL-1β的分泌(P<0.05),WX-94和SS-9能显著降低炎症模型细胞的IL-6的分泌(P<0.05);同时四株菌均具有较高的胃肠道耐受能力、粘附能力,具有安全通过肠道的潜力;并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阴沟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肠道感染的潜力;抗生素敏感性研究表明,四株菌均未发现抗生素耐受的风险。结论:植物乳杆菌SS-9、SD-H9、鼠李糖乳杆菌SD-L8及罗伊氏乳杆菌WX-94均可作为具有潜在炎症调节能力的益生菌进行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炎症反应 THP-1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黏附能力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数字信息存储:造梦、追梦与圆梦 被引量:2
17
作者 钱珑 沈玥 +2 位作者 元英进 欧阳颀 杨焕明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1年第3期303-304,共2页
生物体具有精妙绝伦的信息系统。2010年,美国J.Craig Venter研究院将化学合成的约1 Mb的基因组DNA导入受体细菌,成功启动了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辛西娅。这条基因组携带有46位科学家的姓名和一个专属邮箱地址,诉说着人类作为造物主,设... 生物体具有精妙绝伦的信息系统。2010年,美国J.Craig Venter研究院将化学合成的约1 Mb的基因组DNA导入受体细菌,成功启动了世界首个“人造生命”辛西娅。这条基因组携带有46位科学家的姓名和一个专属邮箱地址,诉说着人类作为造物主,设计生命、书写遗传密码的浪漫主义情怀。如今,虽然我们对基因组的奥秘仍一知半解,将人工信息写入DNA分子却已成为触手可及的技术现实。DNA信息存储从狭义上讲,是以线性碱基序列的形式,合成并保存编码任意数字信息的DNA分子;从广义上讲,意味着数字信息与生命信息的物理融合。2018年底,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国际半导体研究联盟、美国情报高级研究计划局等联合发布《半导体合成生物学路线图》;2021年5月,我国科技部发布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与信息融合”(BT与IT融合)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这代表着世界两大经济体对于以DNA存储为代表的未来颠覆性融合技术的顶层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密码 人造生命 碱基序列 高级研究计划局 合成生物学 美国国家标准 DNA 数字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基因库:共有、共为、共享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博 刘芳 +10 位作者 张二春 沃晨亮 陈振家 钱璞毅 卢浩荣 曾文君 陈泰 危金普 万仟 王韧 徐讯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1-772,共12页
基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保存、保护和合理利用基因资源将成为未来维护国家安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然而我国在基因数据存储、样本存储等方面均起步较晚,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需... 基因资源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保存、保护和合理利用基因资源将成为未来维护国家安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然而我国在基因数据存储、样本存储等方面均起步较晚,无法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需求。针对上述问题,2011年中国政府批复依托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建设我国首个读、写、存一体化的综合性生物遗传资源基因库深圳国家基因库(亦称国家基因库)。本文总结了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基因资源大平台的发展概况,着重阐述了国家基因库的定位与使命,以及“三库两平台”的结构与功能生物遗传资源的存储、读取、合成运用和开放共享。自2016年9月正式运行以来,国家基因库作为公益性、开放性、支撑性、引领性的战略性科技平台,已具备千万级可溯源样本存储能力,十万级基因组/年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建成首个国产化Pb(Petabases)级基因组数据产出平台以及千万碱基/年高效合成平台,同时基于自身平台能力,国家基因库建立了全面的开放共享机制,开展资源数据共享和公共平台服务,对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助力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库 样本库 数据库 基因测序 合成生物学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G远程超声诊断:提升医疗质量、安全和可及性 被引量:20
19
作者 康辉 伍利 +2 位作者 熊奕 赵文瑞 陈芳 《医学与哲学》 2020年第20期21-25,共5页
回顾了5G远程超声诊断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趋势,剖析受检者、医护人员及社会的获益与风险,认为5G远程超声诊断模式作为远程医疗全新应用,可以成为我国医联体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有望改善医疗资源在基层和偏远地区时空分布不均,满足公共卫... 回顾了5G远程超声诊断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趋势,剖析受检者、医护人员及社会的获益与风险,认为5G远程超声诊断模式作为远程医疗全新应用,可以成为我国医联体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有望改善医疗资源在基层和偏远地区时空分布不均,满足公共卫生疾病筛查、院前急救和隔离病房超声检查需求,提高医疗质量、安全和可及性。此外,针对衍生出的受检者-本地端-远程端三方权责关系治理挑战,以及未来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管理新模式,提出运用医师多点执业制度、设备备案管理等措施予以规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超声 机器人 远程医疗 分级诊疗 多点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胆固醇的优势乳杆菌筛选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晨 何小芬 +3 位作者 徐敏 彭灿 刘松玲 苏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2-87,100,共7页
为丰富降胆固醇、降血糖的益生菌资源,以实验室10株潜力益生菌株为实验对象,进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胆盐水解酶(BSH)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试验,测定菌株对人工胃液和胆盐的耐受性,评价优势菌株的细胞黏附性能及对抗生素的耐药安全... 为丰富降胆固醇、降血糖的益生菌资源,以实验室10株潜力益生菌株为实验对象,进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胆盐水解酶(BSH)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试验,测定菌株对人工胃液和胆盐的耐受性,评价优势菌株的细胞黏附性能及对抗生素的耐药安全性能。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H-511、植物乳杆菌10-12、植物乳杆菌10-4对胆固醇的降解率在50%以上,显著高于商业菌株植物乳杆菌299V(p<0.05)。植物乳杆菌10-12、植物乳杆菌SD-H9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高达41.7%、40.1%。植物乳杆菌LH-511、植物乳杆菌10-12、植物乳杆菌10-4、植物乳杆菌10-14、卷曲乳杆菌OF48-2pH5这5株菌具有较好的BSH活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性、抗逆性以及对HT-29细胞的黏附能力。但仅植物乳杆菌LH-511和卷曲乳杆菌OF48-2pH5通过了10种抗生素的安全性试验。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LH-511和卷曲乳杆菌OF48-2pH5具有较好的降胆固醇、降血糖潜力,且通过了抗逆性、黏附性、安全性试验,可用于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 降胆固醇 胆盐水解酶活 耐受性 黏附能力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