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墙合一预制地下连续墙纵向拼缝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嘉欢 饶伟 +9 位作者 邱桐 陈湘生 陈武雄 杨立 陈坤阳 何秋凤 郑镇跡 吴贝钰 李爱东 路林海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566,共11页
为探究两墙合一预制地下连续墙纵向拼缝的力学性能,依托某地铁车站建设工程,揭示两墙合一预制地下连续墙沉插节点传力机制和破坏模式,明确沉插节点的承载力和延性特性,开展模拟现场拼装状态的抗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CT锁与混凝土间... 为探究两墙合一预制地下连续墙纵向拼缝的力学性能,依托某地铁车站建设工程,揭示两墙合一预制地下连续墙沉插节点传力机制和破坏模式,明确沉插节点的承载力和延性特性,开展模拟现场拼装状态的抗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CT锁与混凝土间的裂缝及分离现象是节点进入塑性和极限承载的重要标志,CT锁的拉结固定设置可确保沉插节点具备良好的延性以及两墙合一预制地下连续墙纵向结构的稳定性;2)沉插节点表现出明显的3阶段发展特性,其弯矩-转角关系曲线呈现双折线形态,屈服承载力约为215 kN·m,极限承载力约为265 kN·m,屈服承载力约占极限承载力的80%,该节点的承载力约为连续截面的30%;3)在CT锁的约束作用下,沉插节点为具有延性特性的铰接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墙合一预制地下连续墙 沉插节点 CT锁 足尺抗弯试验 纵向拼缝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寿命效费比的地铁上盖隔震(振)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振 李祚华 +2 位作者 许亚昆 滕军 何春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隔震(振)技术是提升地铁上盖建筑抗震性能和舒适度的有效措施,优化此类结构设计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提出了适用于地铁上盖隔震(振)结构的全寿命效费比评估模型;采用基于结构响应的全寿命评估方法,研究了周期比、质量比、隔震层... 隔震(振)技术是提升地铁上盖建筑抗震性能和舒适度的有效措施,优化此类结构设计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提出了适用于地铁上盖隔震(振)结构的全寿命效费比评估模型;采用基于结构响应的全寿命评估方法,研究了周期比、质量比、隔震层刚度及阻尼等关键结构参数对地铁上盖隔震(振)结构效益的影响;基于遗传算法提出了地铁上盖隔震(振)结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增加隔震层后结构地震损失主要集中于下部结构,上、下部结构质量比越大地震损失越小;上下部结构周期比越大,地震损失越小;隔振层刚度与隔振效益呈正相关;采用提出的优化算法对原型结构优化后,地震损失费用可减小30%,竖向振动加速度级可减小2 dB,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上盖 隔震(振)结构 全寿命费用 效费比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缝后的设计方法及构造措施研究
3
作者 肖疆 尹保江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4,共5页
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缝可以减少现浇板对梁端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因此该方法有利于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本文在研究梁端楼板设缝后梁柱的合理线刚度比基础上,通过构造设计,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据此提出RC框架结构梁... 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缝可以减少现浇板对梁端刚度和承载力的影响,因此该方法有利于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本文在研究梁端楼板设缝后梁柱的合理线刚度比基础上,通过构造设计,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拟分析,据此提出RC框架结构梁端楼板设缝的合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梁端楼板设缝 梁柱线刚度比 构造措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烂尾楼”上浮地下室结构加固处理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建中 胡晨强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125,共5页
某"烂尾楼"地下室由于上浮受损以及开裂和老化等问题需要加固,而且顶板覆土1.2m。设计以预应力锚索永久抗浮,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先加固梁后加固柱、分批覆土加载以及反复锁定锚索的施工思路。地下室锚索施工难度很大,需采取... 某"烂尾楼"地下室由于上浮受损以及开裂和老化等问题需要加固,而且顶板覆土1.2m。设计以预应力锚索永久抗浮,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先加固梁后加固柱、分批覆土加载以及反复锁定锚索的施工思路。地下室锚索施工难度很大,需采取特殊工艺和措施。针对结构的不同部位和不同问题采取了环氧树脂或聚氨酯修复裂缝、粘贴纤维或钢板和加大截面等多种方法进行修复和加固。本工程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为同类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浮地下室 开裂老化 抗浮锚索 覆土 修复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