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GWAS和WGCNA挖掘油菜种子次生休眠候选基因
1
作者 刘福霞 刘磊 +10 位作者 白姝雯 古炫炫 吴桂琴 王旭 于文庚 李伟强 谷玉娟 孙慧 丁福全 吴德鹏 赵祥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5,共15页
次生休眠特性是油菜地下种子库长期存在以及自生苗繁衍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油菜的生产安全。为定位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遗传位点,以106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作为研究群体,采用油菜90 K芯片对自然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共获得29968个高质量的... 次生休眠特性是油菜地下种子库长期存在以及自生苗繁衍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油菜的生产安全。为定位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遗传位点,以106份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作为研究群体,采用油菜90 K芯片对自然群体进行基因分型,共获得29968个高质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对3年次生休眠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最终共定位到24个与油菜次生休眠显著相关的位点。同时,基于次生休眠特性差异显著的两份材料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了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两种策略,共鉴定到52个油菜种子次生休眠候选基因,为加速甘蓝型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遗传改良提供了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次生休眠 自然群体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飞虱卵表面分泌液中蛋白质组分鉴定及分析
2
作者 李静 李晶 +4 位作者 俞姗 付健美 赵志畅 方继朝 纪锐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9-1038,共10页
【目的】鉴定和分析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卵表面分泌液中的蛋白质组分,为后续灰飞虱效应子筛选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在显微镜下从水稻叶鞘中收集灰飞虱完整卵,用磷酸缓冲液洗脱并收集完整卵表面的分泌液;利用液相色谱-... 【目的】鉴定和分析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卵表面分泌液中的蛋白质组分,为后续灰飞虱效应子筛选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在显微镜下从水稻叶鞘中收集灰飞虱完整卵,用磷酸缓冲液洗脱并收集完整卵表面的分泌液;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联用仪测定卵表面分泌液蛋白质组,将其中的35个蛋白与10种节肢动物唾液蛋白质进行比较分析,推测这35种蛋白的功能保守性和特异性;采用qPCR检测10个基因(LsHSP70,LsPDIA3,LsHSP90,LsPPIase,LsADPRF1,LsHSP68,LsEF 1α,LsATPS,LsG3PD和RZF49036)在灰飞虱不同发育阶段(卵、1-5龄若虫和成虫)和雌成虫组织(输卵管、唾液腺、肠道和脂肪体)中的表达量。【结果】在灰飞虱卵表面分泌液中鉴定到149个蛋白,其中有35种蛋白检测到2个及以上的唯一肽段。在这35个蛋白中,发现6个蛋白在至少5种节肢动物的唾液蛋白质组中也普遍存在,推测它们在取食和产卵中具有相似功能;另有9个蛋白未在节肢动物唾液蛋白质组中发现,这些蛋白可能特异性地参与了飞虱的产卵过程。qPCR检测结果显示,LsHSP90和LsEF 1α在雌成虫中高表达,且LsEF 1α在雄成虫中不表达;LsPDIA3和LsHSP90在输卵管中高表达;其余基因在灰飞虱各个发育阶段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结论】在灰飞虱卵表面分泌液中鉴定到149个蛋白,其中一些蛋白与节肢动物唾液蛋白相比既有普遍性也有特异性,不同编码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卵表面分泌液 蛋白质组 唾液蛋白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试验优化莲蓬壳总黄酮超声提取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26
3
作者 胡卫成 王新风 +5 位作者 沈婷 王毓宁 陈铭 尤龙 纪丽莲 李鹏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51-56,共6页
对莲蓬壳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辅助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0∶1(m L/g)、乙醇体积分数48%、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测... 对莲蓬壳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辅助提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0∶1(m L/g)、乙醇体积分数48%、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测得莲蓬壳总黄酮提取率为8.32%。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莲蓬壳总黄酮具有较强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同时可显著性抑制H2O2诱导的人皮肤纤维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天然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分析法 莲蓬壳 总黄酮 超声提取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预处理对秸秆类原料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邓媛方 邱凌 +3 位作者 黄辉 戴本林 王一线 徐继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1-206,共6页
为探索经木霉培养液预处理的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利用实验室自制小型厌氧发酵装置,在中温(30±1)℃条件下,分别对经预处理的稻秸、麦秆和稻麦秆混合物进行批式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料液质量分数10%、接种物质量分数20%条件下... 为探索经木霉培养液预处理的秸秆厌氧消化产气特性,利用实验室自制小型厌氧发酵装置,在中温(30±1)℃条件下,分别对经预处理的稻秸、麦秆和稻麦秆混合物进行批式厌氧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料液质量分数10%、接种物质量分数20%条件下经木霉培养液预处理过的秸秆产气量有明显提升,稻秸、麦秆、稻麦秆混合物总产气量分别达到14 555、15 103、17 130 m L;甲烷含量显著增长,平均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48.2%、45.4%和47.8%,较对照组提高205.1%、213.1%、214.5%。最高甲烷体积分数分别达60.5%、66.1%和66.8%;原料利用率较大提高,化学需氧量COD日均降解量分别为522.23、542.50、668.72 g/d,TS产气率分别达172.84、183.12、205.54 m L/g;其中经预处理后的稻麦秆混合物在产气量增加的前提下,大大缩短厌氧发酵时间(DT90:17 d)。发酵过程p H值、挥发性脂肪酸(VFA)变化情况均在正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酶法预处理 沼气 厌氧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水稻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赵静 刘文娟 +2 位作者 戴本林 邓媛方 杨文澜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3-48,共6页
为探索合理的预处理方法以实现水稻秸秆的高效厌氧消化,笔者研究了NaOH,H_2SO_4与纤维素酶处理3种预处理方法对水稻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将经预处理的60 g干物质的水稻秸秆放入发酵瓶中,在恒温(35℃±1℃)下进行沼气发酵试... 为探索合理的预处理方法以实现水稻秸秆的高效厌氧消化,笔者研究了NaOH,H_2SO_4与纤维素酶处理3种预处理方法对水稻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将经预处理的60 g干物质的水稻秸秆放入发酵瓶中,在恒温(35℃±1℃)下进行沼气发酵试验。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NaOH,H_2SO_4,不同投加量纤维素酶预处理水稻秸秆的厌氧发酵效果,综合原料分解程度、总产气量、气体组分含量变化等指标,得出6%NaOH,2%H_2SO_4,纤维素酶添加量为40 U·g-1TS的预处理效果要分别优于同一组中其余质量分数的NaOH,H_2SO_4和不同添加量的纤维素酶;对比不同处理方法预处理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效果,经过纤维素酶预处理的单位固体发酵产气量、底物分解率、甲烷体积百分数总体表现优于对照组、NaOH以及H_2SO_4预处理组。因此,生物预处理可能成为今后水稻秸秆沼气工程较理想的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沼气 NAOH H2SO4 纤维素酶 水稻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和玉米芯栽培料对棕色蘑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梁晓丽 臧玉茹 +5 位作者 孙太萍 董倩倩 秦文兰 王新风 陈忠明 纪丽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180-185,共6页
测定水稻秸秆和玉米芯2种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和双孢菇子实体中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采用蛋白营养评价方法,对2种蘑菇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水稻秸秆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粗纤维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2.46%和... 测定水稻秸秆和玉米芯2种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和双孢菇子实体中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采用蛋白营养评价方法,对2种蘑菇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水稻秸秆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粗纤维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为12.46%和12.11%;玉米芯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粗蛋白质含量高达45.03%;同种栽培料条件下棕色蘑菇粗蛋白质、灰分、粗纤维含量均高于双孢菇,但总糖、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双孢菇低。2种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玉米芯栽培料上生长的蘑菇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都高于水稻秸秆栽培料生长的蘑菇,其氨基酸含量比例都接近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的理想模式,其第一限制氨基酸都为蛋氨酸+半胱氨酸,亮氨酸都为第二限制氨基酸;比较2种栽培料条件下的子实体蛋白质氨基酸评分、化学评分和营养指数,棕色蘑菇指标均比双孢菇高,且水稻秸秆为栽培料时,棕色蘑菇与双孢菇差异更显著。结果说明,玉米芯为栽培料上生长的棕色蘑菇营养价值优于水稻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蘑菇 水稻秸秆 玉米芯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麸皮多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朱翠玲 陈亮 +3 位作者 沈婷 王新风 胡卫成 纪丽莲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小麦麸皮多糖是小麦麸皮中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物活性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小麦麸皮多糖的提取方法及其优缺点、分离纯化、结构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今... 小麦麸皮多糖是小麦麸皮中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衰老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生物活性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小麦麸皮多糖的提取方法及其优缺点、分离纯化、结构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今后研究小麦麸皮多糖提取的新工艺,探讨其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麸皮 多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冻融-酶解预处理对稻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邓媛方 邱凌 +2 位作者 王雅君 戴本林 徐继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60-265,共6页
为利用我国寒冷地区天然冷资源,在实验室模拟低温环境(Z组:-4℃,S组:-20℃),探索低温冻融及纤维素酶液预处理对水稻秸秆中温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温度30℃、浸泡时间4 h、液固比15 m L/g条件下水稻秸秆持水力最佳。冷... 为利用我国寒冷地区天然冷资源,在实验室模拟低温环境(Z组:-4℃,S组:-20℃),探索低温冻融及纤维素酶液预处理对水稻秸秆中温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温度30℃、浸泡时间4 h、液固比15 m L/g条件下水稻秸秆持水力最佳。冷冻后解冻液中木糖质量(Z3组:6.5 g,S2组:7.2 g)大幅增加,半纤维素转化率(Z3组:24.1%,S2组:26.6%)增幅显著(p<0.05)。经纤维素酶解后其水解液中葡萄糖质量(Z3组:13.5 g,S2组:14.5 g)大幅增加,纤维素转化率(Z3组:30.9%,S2组:33.2%)增幅显著(p<0.05)。对预处理后的原料进行厌氧发酵,累计产气量最高543 m L,较CK提升73.5%(S4组),平均甲烷体积分数最高提升160.4%(S2组),且随着冷冻时间的延长(Z组48 h以上,S组24 h以上)厌氧发酵周期缩短(共19 d),产气高峰提早到来且峰值较高。过酸化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能够更快地进入到甲烷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低温冻融 酶解 厌氧发酵 产气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对秸秆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曈 刘晓燕 +2 位作者 许家兴 李登超 刘亚菲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03-1109,共7页
文章在对里氏木霉T12菌株产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以滤纸酶活力(FPA)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出对产酶影响最显著的3个因素,依次为麦麸>温度>氯化钙。响应面优化结果为当麦麸、温度、氯化钙... 文章在对里氏木霉T12菌株产纤维素酶的培养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的基础上,以滤纸酶活力(FPA)为响应值,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出对产酶影响最显著的3个因素,依次为麦麸>温度>氯化钙。响应面优化结果为当麦麸、温度、氯化钙分别为6.27 g/L,31℃,0.709 g/L时,纤维素酶理论最大FPA酶活为62281.3 U/m L。在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下纤维素酶粗酶液的实际FPA酶活为60 126.5±16.0 U/m L。将纤维素酶粗酶液以10%添加量加入秸秆一步转化乙醇的5 L发酵罐中,经过144 h的发酵,乙醇产量(v/v)可达到7.05%±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法 里氏木霉 纤维素酶 秸秆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秸秆、鲜豆秆混合厌氧发酵条件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媛方 许家兴 +2 位作者 刘晓燕 戴本林 徐继明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8-64,共7页
以鲜豆秆和风干稻秸作为发酵原料,在前期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累计沼气产量作为响应值,探讨温度、干鲜比(鲜豆秆与风干稻秸干物质的质量比)、接种物质量分数3因素对沼气产量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 以鲜豆秆和风干稻秸作为发酵原料,在前期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3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累计沼气产量作为响应值,探讨温度、干鲜比(鲜豆秆与风干稻秸干物质的质量比)、接种物质量分数3因素对沼气产量的影响,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型拟合,确定最佳条件.结果表明:二次项模型拟合效果最佳,3因素对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接种物质量分数、温度、干鲜比.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8.97℃,干鲜比2.23∶1,接种物质量分数30.11%,预测TS产气率279.789 L/kg.模型预测值与验证实验值之间相对偏差为0.23%(F<0.01),差异不显著,该多元回归模型拟合较好,为提高干鲜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气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 秸秆 厌氧发酵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粉碎对黑蒜粉末物理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建梅 罗艳艳 +4 位作者 罗海青 王益君 沈婷 纪丽莲 胡卫成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57,共7页
为评价超微粉碎对黑蒜粉末物理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对超微粉碎与机械粉碎黑蒜粉末的休止角、松密度、持水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测定其多酚类物质提取率,同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Fe^(3+)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为评价超微粉碎对黑蒜粉末物理性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分别对超微粉碎与机械粉碎黑蒜粉末的休止角、松密度、持水性等理化性质进行比较分析,测定其多酚类物质提取率,同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Fe^(3+)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氧自由基吸收能力系统评价其体外抗氧化能力。并以人肝肿瘤细胞Hep G2细胞为模型,测定其不同粉碎方式黑蒜的细胞抗氧化能力。结果显示,与机械粉碎相比,超微粉碎后的黑蒜粉末平均粒径较小,水溶性、溶胀度及多酚类物质的溶出率分别增加了26.84%、39.53%和31.76%,持水力及持油力等理化性质得到改善。抗氧化能力评价中,超微粉碎能力显著提高了黑蒜粉末的还原能力、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氧自由基吸收能力以及细胞内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粉碎 机械粉碎 黑蒜 抗氧化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苏里拟鲿微卫星文库的构建及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传坤 潘正军 +4 位作者 王辉 吴楠 常国亮 丁怀宇 周凤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3-478,共6页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又名乌苏里逘(Leiocassis ussuriensis),隶属于鲶形目,鲿科,拟鲿属,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但在我国其他各大水系也有分布。乌苏里拟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独特、适口性好、市场价值高,... 乌苏里拟鲿(Pseudobagras ussuriensis)又名乌苏里逘(Leiocassis ussuriensis),隶属于鲶形目,鲿科,拟鲿属,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但在我国其他各大水系也有分布。乌苏里拟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风味独特、适口性好、市场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青睐。在20世纪80年代,乌苏里拟鲿的天然捕捞量曾仅次于同科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sco),然而由于捕捞强度的持续增长、环境污染及生境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其野生资源量锐减,目前在很多自然分布区已很难捕获野生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苏里拟鲿 磁珠富集文库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藻类高斯垂向分布结构参数的遥感估算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其椿 张玉超 +2 位作者 薛坤 段洪涛 马荣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557,共12页
藻类垂向分布异质性导致了遥感反演的湖泊表层叶绿素a浓度结果与单元水柱内藻类生物量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有效确定藻类垂向分布结构是遥感反演湖泊藻类生物量的基础.受自身因素和外环境条件的影响,藻类垂向分布结构呈现出多种... 藻类垂向分布异质性导致了遥感反演的湖泊表层叶绿素a浓度结果与单元水柱内藻类生物量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有效确定藻类垂向分布结构是遥感反演湖泊藻类生物量的基础.受自身因素和外环境条件的影响,藻类垂向分布结构呈现出多种类型,其中高斯类型应用最广.本文基于3200组HydroLight模拟的高斯垂向数据构建BP神经网络,实现用MODIS数据相对应的3个波段的遥感反射比R_(rs)(469)、R_(rs)(555)、R_(rs)(645)和表层叶绿素a浓度共同估算高斯垂向分布结构参数h和σ.经巢湖地面实测数据验证显示,h和σ的估算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5,对应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20%和12.36%,两者相对误差同时小于30%的占总数据量的87.5%,表明该BP神经网络估算巢湖藻类高斯垂向分布结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获取湖泊藻类生物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高斯垂向分布 HydroLight BP神经网络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h2-壳聚糖纳米粒子制备及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顾倩 周静 +4 位作者 张建梅 尚志 沈婷 杨晓君 胡卫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2-168,共7页
人参皂苷Rh2是一种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功效的生物活性物质。本实验采用离子交联的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包载人参皂苷Rh2,以解决Rh2的水溶性差、生物相容度低的问题。以纳米粒子的粒径、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对制备条件(m(壳聚糖)∶m(三... 人参皂苷Rh2是一种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功效的生物活性物质。本实验采用离子交联的方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子包载人参皂苷Rh2,以解决Rh2的水溶性差、生物相容度低的问题。以纳米粒子的粒径、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对制备条件(m(壳聚糖)∶m(三聚磷酸钠)、壳聚糖分子质量以及Rh2投药量)进行探究,筛选纳米粒子最佳成球条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对纳米粒子形态进行观察,采用X射线衍射考察晶型变化;最后通过体外实验探究载药纳米粒子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细胞对其的摄取行为。结果表明,最优条件(m(壳聚糖)∶m(Rh2)∶m(三聚磷酸钠)为8∶1.5∶2、壳聚糖分子质量为50 kDa)下制备得到的载药纳米粒子粒径和Zeta-电位分别为(222.70±17.34)nm和(46.50±2.57)m 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89%和49.54%,载药纳米粒子分布均一、性能稳定,适用于药物递送。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载药纳米粒子能够被A549细胞摄取,较游离药物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作用增强。研究表明离子交联法制备而成的壳聚糖纳米粒子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Rh2递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纳米粒子 离子交联 人参皂苷RH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麦麸皮多糖化学组分及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翠玲 陈亮 +3 位作者 周瑾怡 胡卫成 沈婷 纪丽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7-23,共7页
目的:以小麦麸皮超微粉为实验材料,分别用酸法、碱法、水提和酶法提取获得多糖,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麦麸皮多糖得率、提取后麸皮残渣微观形态、糖醛酸含量、硫酸根含量、蛋白质含量、单糖组成及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硫... 目的:以小麦麸皮超微粉为实验材料,分别用酸法、碱法、水提和酶法提取获得多糖,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麦麸皮多糖得率、提取后麸皮残渣微观形态、糖醛酸含量、硫酸根含量、蛋白质含量、单糖组成及免疫调节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硫酸-间羟基苯酚法测定糖醛酸含量,BaCl_2-明胶法测定硫酸根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单糖组分;采用MTT检测细胞毒性,Griess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蛋白表达。结果:碱提法获得的粗多糖得率最高,为31.73%,测定提取的粗多糖中多糖含量为57.79%;小麦麸皮多糖中糖醛酸和硫酸根的含量依次为:碱提法>酶提法>酸提法>水提法;不同提取方法的小麦麸皮多糖组分中所含单糖的种类为阿拉伯糖、木聚糖及葡萄糖;MTT法检测四种小麦麸皮多糖对细胞均无毒性,其中水提多糖能促进RAW264.7细胞分泌NO因子并能促进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和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结论:四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到的小麦麸皮多糖的得率、化学组成成分及生物活性各不相同,采用传统水提法工艺提取多糖更利于维持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麸皮多糖 得率 化学组成 免疫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蜂花粉黄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薛茗阁 温苗苗 +3 位作者 祁梦雅 卜翠萍 赵祥祥 纪丽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3期165-167,共3页
蜂花粉素有"微型营养库"的称号,具有抗氧化、护肝、抑菌、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在此对油菜蜂花粉中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已分离或检测到的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今后其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菜蜂花粉 黄酮类 提取工艺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3PO_4预处理水稻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梁仲燕 戴本林 +1 位作者 郭旭晶 张云飞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5,共5页
为了探索水稻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的特性,采用不同质量百分数H_3PO_4溶液对秸秆进行预处理,在中温(35℃±1℃),水稻秸秆和牛粪按1∶1配比的条件下进行了厌氧消化试验。比较总固体与挥发性固体的去除率、厌氧发酵消化时间、产气量等... 为了探索水稻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的特性,采用不同质量百分数H_3PO_4溶液对秸秆进行预处理,在中温(35℃±1℃),水稻秸秆和牛粪按1∶1配比的条件下进行了厌氧消化试验。比较总固体与挥发性固体的去除率、厌氧发酵消化时间、产气量等各项因素,可看出以6%H_3PO_4预处理试验组的效果最好。与对照组相比,TS和VS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5.5%和14.0%,累积产气量增加了421.66%,厌氧消化时间提前了9 d,表明6%H_3PO_4预处理是较优的工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H3PO4 厌氧发酵 沼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OH和NaHSO_3预处理对小麦秸秆厌氧消化产沼气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仲燕 樊梦姣 +1 位作者 孔颖 罗涛 《中国沼气》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1,共4页
为改善秸秆的厌氧消化性能,提高产沼气的效率,文章采用NaOH和NaHSO_3对小麦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了不同浓度组合预处理对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NaOH和3%NaHSO_3预处理的应用效果最佳,与仅用4%NaOH处理的效果相比,日产... 为改善秸秆的厌氧消化性能,提高产沼气的效率,文章采用NaOH和NaHSO_3对小麦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了不同浓度组合预处理对厌氧发酵产气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NaOH和3%NaHSO_3预处理的应用效果最佳,与仅用4%NaOH处理的效果相比,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分别提高了55.59%和72.34%,甲烷含量也增加了13.17%。综合来看,NaOH和NaHSO_3联合预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秸秆的厌氧消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发酵 小麦秸秆 NAHSO3 联合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调控油菜种子次生休眠候选基因 被引量:2
19
作者 谷玉娟 刘磊 +7 位作者 赵祥祥 刘福霞 路芳芳 梁大安 郝天琪 高倩 吴德鹏 高慧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4-532,共9页
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容易导致油菜自生苗发生,影响制种品质和安全。本研究以课题组自主培育的Huaiyou-WSD-H2(次生休眠弱)和Huaiyou-SSD-V1(次生休眠强)品系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诱导种子次生休眠,对... 油菜种子的次生休眠容易导致油菜自生苗发生,影响制种品质和安全。本研究以课题组自主培育的Huaiyou-WSD-H2(次生休眠弱)和Huaiyou-SSD-V1(次生休眠强)品系为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模拟干旱,诱导种子次生休眠,对次生休眠诱导前、后的油菜种子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将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中17706个高表达基因(FPKM>5)划分为17个共表达模块。结合GO/KEGG富集分析和差异表达分析,在与次生休眠极显著正相关的yellow模块中筛选到3个与色氨酸代谢相关的基因(BnaC08g25400D、BnaC09g31260D和BnaC09g49740D)在诱导后的强、弱次生休眠材料间存在差异表达,利用qRT-PCR进行验证,并初步分析了候选基因的调控网络,为解析依赖色氨酸的生长素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油菜种子次生休眠的遗传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次生休眠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飞虱唾液鞘形态及其蛋白质组分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戚良轩 徐晴玉 +4 位作者 李晶 鞠佳菲 孙洋 方继朝 纪锐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36,共7页
灰飞虱是一种小型的刺吸式口器昆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灰飞虱刺吸取食时分泌的胶状唾液可形成唾液鞘,保护口针并帮助取食,同时其中的蛋白质效应子在调控作物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灰飞虱唾液鞘... 灰飞虱是一种小型的刺吸式口器昆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灰飞虱刺吸取食时分泌的胶状唾液可形成唾液鞘,保护口针并帮助取食,同时其中的蛋白质效应子在调控作物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灰飞虱唾液鞘的形态:多呈树枝状,表面为较为光滑的珠状结构。应用双层膜装置收集了若虫的唾液鞘,经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检测鉴定得到42种灰飞虱唾液鞘蛋白质,其中19种蛋白质检测到2个及以上的唯一肽段。进一步分析了编码这19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发现其中8个基因在唾液腺中明显高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了唾液鞘的形成以及害虫-作物的互作。唾液鞘蛋白质组分鉴定为后续筛选和研究灰飞虱效应子功能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明确灰飞虱-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开发害虫绿色防控新策略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飞虱 唾液鞘 蛋白质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