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智慧出版知识服务创新 被引量:1
1
作者 尹达 杨海平 奚路阳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2,共7页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古籍数字化保护和开发领域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下,古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古籍资源在助力文化传承传播、构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从数字人文视角探究古籍文献知识服务价值,剖析古籍文献...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与古籍数字化保护和开发领域系列政策文件的推动下,古籍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古籍资源在助力文化传承传播、构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从数字人文视角探究古籍文献知识服务价值,剖析古籍文献知识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机制完善、供给创新、技术支撑、场景服务等四个层面提出构建古籍智慧出版知识服务框架体系,进而实现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领域知识服务体系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智慧出版 知识服务 文旅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电影的体制化生产: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建制与美学转型(1945—1966)
2
作者 张燕 孙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8-32,共5页
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工业建设具有典范作用。其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早期建设以接收伪满电影机构为重要任务,实现了殖民遗产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厂建立了以计划经济国... 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影工业建设具有典范作用。其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早期建设以接收伪满电影机构为重要任务,实现了殖民遗产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厂建立了以计划经济国营电影生产体系,通过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与发行网络建设,成为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典型。“十七年”时期,长春电影制片厂逐渐形成了以“人民性”为美学核心的创作范式,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具体化为银幕实践。这些实践不仅奠定了新中国电影工业的基础架构,更在文化层面实现了从殖民现代性到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范式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电影制片厂 “满映” 国营电影 人民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土·影像·表征:西部电影美学拓展中的中国香港电影探索
3
作者 孙丽 张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3-17,共5页
伴随着经济、政策和文化的变迁,西部电影影像美学的拓展更为丰富,其中中国香港电影与之相谐,地域探索逐渐向内地延展。其中,西部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香港电影重要的视觉资源和叙事场域。从沿海至内陆再到西部... 伴随着经济、政策和文化的变迁,西部电影影像美学的拓展更为丰富,其中中国香港电影与之相谐,地域探索逐渐向内地延展。其中,西部因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香港电影重要的视觉资源和叙事场域。从沿海至内陆再到西部的空间延伸,映射出中国香港电影由地域认同逐步向中国文化靠拢的转变,表征了其对民族身份的重构与探索。西部空间作为文化认同建构的核心场域,彰显出中国香港电影在新时期以来关于身份和文化再定义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 西部空间 自然景观 影像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剧改编电影的媒介互动与文化景观呈现
4
作者 孙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96,共7页
兴起于粤方言地区的粤剧电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经历了从“红船班”“省港班”到都市戏院的发展历程,在1920年代率先开始电影化改编。本文聚焦20世纪以来粤剧改编电影的发展,运用媒介理论与文化分析方法,探讨其改编范式与文化景... 兴起于粤方言地区的粤剧电影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经历了从“红船班”“省港班”到都市戏院的发展历程,在1920年代率先开始电影化改编。本文聚焦20世纪以来粤剧改编电影的发展,运用媒介理论与文化分析方法,探讨其改编范式与文化景观呈现。粤剧的跨媒介转化将传统戏曲与电影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以戏就影”或“以影就戏”等不同风格。同时,粤剧改编电影中丰富的岭南文化景观,链接了两广地区及港澳两城的身份地域认同。粤剧作为岭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艺术,其影视化历程既是戏曲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也是广府文化的影像重构。本文通过历史梳理与文本分析,揭示了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介的互动机制,以及粤剧改编电影如何重构岭南文化的审美记忆与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改编电影 媒介互动 大湾区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微短剧文本形态变迁
5
作者 陆玥 刘永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1-25,共5页
微短剧的文本形态变迁,折射出数字时代大众文艺生产范式的深刻转型。从初期野蛮生长的“草莽江湖”到如今“气象渐新”的创作生态,其演变过程不仅是媒介技术驱动的叙事革命,更是中国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微观镜像。在媒介融合与技术赋能的... 微短剧的文本形态变迁,折射出数字时代大众文艺生产范式的深刻转型。从初期野蛮生长的“草莽江湖”到如今“气象渐新”的创作生态,其演变过程不仅是媒介技术驱动的叙事革命,更是中国文化数字化转型的微观镜像。在媒介融合与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微短剧通过“历史青春化”“现实平视化”“想象实验化”三重路径,完成了从流量导向到价值承载的文本升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文艺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短剧 大众文艺 文本形态 媒介融合 数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间微叙事与路径反思:短视频中的城市形象塑造 被引量:5
6
作者 奚路阳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6-72,共7页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平台技术逻辑与网络文化参与逻辑的共同驱动下,短视频城市空间微叙事成为数字时代城市形象塑造的新范式,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可见性:一是以具身化的空间叙事视角提供城市形象的个性化认... 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平台技术逻辑与网络文化参与逻辑的共同驱动下,短视频城市空间微叙事成为数字时代城市形象塑造的新范式,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可见性:一是以具身化的空间叙事视角提供城市形象的个性化认知;二是以碎片化的空间叙事内容展示城市形象的内在肌理;三是以多样化的空间叙事话语形式促进城市形象的立体性;四是以流动化的空间叙事过程构建城市形象的连续性符号。短视频城市空间微叙事在提高城市可见性、促进城市形象建构方面有着显著作用,但也带来了民间与官方话语分野、城市形象同质化与失真化等风险,地方政府应从坚持多元主体协同、突破网红思维定式以及优化实体空间体验等方面对短视频中城市形象的塑造路径加以反思,打造统一性、差异化和本真性的城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空间 微叙事 路径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会不能停!》的职场叙事及空间形塑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56-160,共5页
职场是当今都市人重要生产和实践空间,也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空间和权力关系交锋的空间。职场的裁员和职级升降无不牵动着员工的喜怒哀乐。电影《年会不能停!》聚焦于职场空间,通过对职场空间的建构、职场人精神空间的展现,以及对职场乱象... 职场是当今都市人重要生产和实践空间,也是重要的精神文化空间和权力关系交锋的空间。职场的裁员和职级升降无不牵动着员工的喜怒哀乐。电影《年会不能停!》聚焦于职场空间,通过对职场空间的建构、职场人精神空间的展现,以及对职场乱象的呈现和对理想职场的探索,多维度、多视角地展现了当今的职场空间。影片通过传统与现代两个职场空间的并置与对比,尝试以传统来解决现代职场中的问题,强化了电影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会不能停!》 职场 空间 空间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