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2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复合化学镀层构造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苏闽 王红艳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8-70,共3页
提出了多元复合化学镀层的微观构成原理 ,揭示了复合化学镀层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 ,分析了影响镀层微观结构的主要因素如分散相颗粒的尺寸、搅拌方式、镀液中分散相粒子的含量等 ,为多元复合化学镀的配方和工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 提出了多元复合化学镀层的微观构成原理 ,揭示了复合化学镀层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 ,分析了影响镀层微观结构的主要因素如分散相颗粒的尺寸、搅拌方式、镀液中分散相粒子的含量等 ,为多元复合化学镀的配方和工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复合化学镀 应用 分散相 镀层 性能 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实时动态检测多组份气体的电化学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9
2
作者 何保山 冯良东 周仲柏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09-312,317,共5页
本工作以氧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 (呼吸气体 )的实时、动态检测为研究实例 ,依据O2 和CO2 气体发生交叉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和暂态电化学原理 ,使用单个微电极融合计算机控制的快速电势调制技术 ,设计并构建了一类全新的集信号提取、转换、... 本工作以氧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 (呼吸气体 )的实时、动态检测为研究实例 ,依据O2 和CO2 气体发生交叉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和暂态电化学原理 ,使用单个微电极融合计算机控制的快速电势调制技术 ,设计并构建了一类全新的集信号提取、转换、处理与结果显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化学多组份气体传感器系统 ;一次测量时间快达几十毫秒 ,能保持连续检测的稳定性。对暂态电化学响应机制、检测精度、测量速度和连续检测的长期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动态检测 多组份气体 电化学传感器 快速电势调制 暂态电化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菊花脑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抗霉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纪丽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1-94,共4页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菊花脑(ChrysanthemumnankingenseHand.Mazz)茎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确定了16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其中柠檬油、倍半萜烯及其含氧衍生物、芳香醇等为主要成分。对菊花脑挥发油抑制6种霉菌的体外活性进行了实...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菊花脑(ChrysanthemumnankingenseHand.Mazz)茎叶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确定了16种成分的化学结构与相对含量,其中柠檬油、倍半萜烯及其含氧衍生物、芳香醇等为主要成分。对菊花脑挥发油抑制6种霉菌的体外活性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挥发油对黑曲霉、米根霉、毛霉、交链霉菌、桔青霉及白地霉具有明显的拮抗活性,其MIC和MBC值为0.3%~0.6%(V/V)。众所周知,物品一但被霉菌侵染,抑制霉菌菌丝的生长就成为阻止物品霉变变质的主要手段。菊花脑挥发油具有很强的抑制霉菌菌丝生长的作用。在两周的培养期内,其0.4%~0.6%(V/V)的添加量维持了与0.5%(W/V)的工业防霉剂丙酸等效的抑制霉菌菌丝生长的作用,显示了其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脑 挥发油 化学成分 抗霉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7314-17315,17318,共3页
阐述了《生物分离工程》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4个方面,论述了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生物分离工程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动态检测呼出气体的固态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2
5
作者 冯良东 周仲柏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1-13,17,共4页
基于实时动态检测O2和CO2的暂态电化学原理和新型高分子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聚丙烯腈(PAN)/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二甲亚砜(DMSO)-高氯酸四乙基铵(TEAP)"的研究,使用微电极并融合计算机控制的快速电势调制技术和数据采集、... 基于实时动态检测O2和CO2的暂态电化学原理和新型高分子固体聚合物电解质—─"聚丙烯腈(PAN)/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二甲亚砜(DMSO)-高氯酸四乙基铵(TEAP)"的研究,使用微电极并融合计算机控制的快速电势调制技术和数据采集、处理功能,提出并构建了一类全新的集信号提取、处理与显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固态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常温下呼出气体O2和CO2的实时动态检测,不仅消除了常规电化学传感器中电解液渗漏或干涸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而且具有体积小、结构紧凑、使用方便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实时动态检测 氧和二氧化碳 聚丙烯腈/聚乙烯吡咯烷酮-二甲亚砜-高氯酸四乙基铵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Ce(SO_4)_2光催化氧化体系—光度法测定化学需氧量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登山 李登好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0-73,共4页
基于纳米TiO2和Ce(Ⅳ)协同光催化氧化作用原理,以TiO2作为光催化剂,Ce(Ⅳ)作为纳米TiO2光生电子的接受体,提高纳米TiO2的光催化氧化能力。通过测定Ce(Ⅳ)的紫外吸光度变化值ΔA,建立了纳米光催化氧化体系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的新方法。... 基于纳米TiO2和Ce(Ⅳ)协同光催化氧化作用原理,以TiO2作为光催化剂,Ce(Ⅳ)作为纳米TiO2光生电子的接受体,提高纳米TiO2的光催化氧化能力。通过测定Ce(Ⅳ)的紫外吸光度变化值ΔA,建立了纳米光催化氧化体系测定化学需氧量(COD)的新方法。考察了测定方法的最佳条件,当TiO2的投加质量浓度为4g/L、Ce(Ⅳ)的浓度为6mmol/L,反应温度为45℃、反应液pH为1.2以及反应时间10min时,COD在1.0~10mg/L范围内与Ce(Ⅳ)吸光度变化值ΔA呈线性关系,其相应的线性方程为:ΔA=0.0238COD+0.3072,相关系数R=0.9982,COD的检测限为0.5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 纳米二氧化钛 硫酸铈 光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度法快速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催化剂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登山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22-522,529,共2页
关键词 化学需氧量 快速测定 催化剂研究 CODCR测定 Ag2SO4 重铬酸钾法 吸光光度法 混合催化剂 CUSO4 MNSO4 环境污染 标准方法 改进方法 工业废水 操作 精密度 准确度 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王纪忠 任旭琴 范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5期48-49,共2页
讨论了近年来淮阴工学院对生物化学课程建设要求所做的一些创新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课堂教学和学习评价的改革,并对其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措施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ergillus ficuum菊粉酶的化学修饰和荧光光谱
9
作者 陈晓明 陈寒青 +2 位作者 王静 金征宇 徐学明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4-337,361,共5页
选用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焦碳酸二乙酯(DEPC)、丁二酮(DIC)、氯氨-T(Ch-T)、碳二亚胺(EDC)、苯甲基磺酰氟(PMSF)和二硫苏糖醇(DTT)等化学修饰剂,通过对Aspergillus ficu-um内切和外切菊粉酶进行修饰,以研究菊粉酶分子中氨基酸侧链... 选用N-溴代琥珀酰亚胺(NBS)、焦碳酸二乙酯(DEPC)、丁二酮(DIC)、氯氨-T(Ch-T)、碳二亚胺(EDC)、苯甲基磺酰氟(PMSF)和二硫苏糖醇(DTT)等化学修饰剂,通过对Aspergillus ficu-um内切和外切菊粉酶进行修饰,以研究菊粉酶分子中氨基酸侧链基团对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切菊粉酶和外切菊粉酶活性中心的必需氨基酸残基均含有色氨酸和羧基氨基酸,且内切和外切菊粉酶活性中心的色氨酸残基数目分别为1和2;组氨酸可能是酶活性中心的组成基团.荧光光谱法研究表明:内切菊粉酶的色氨酸残基比外切菊粉酶的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极性大,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并且更加暴露,表明这两种酶具有不同的构象,这种构象上的差别可能是导致二者对底物菊粉作用机理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切菊粉酶 外切菊粉酶 酶活性 化学修饰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化学组分变化构建花生霉变实时预警系统
10
作者 张恒 许兆棠 +5 位作者 李文谦 方芳 陈旭 李霞 蒋艳 毛晨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56,66,共5页
探讨花生化学组分变化与霉变进程的关系,构建花生霉变实时预警系统。将霉变过程分为0~4共五个等级,采用人工加速霉变方式,实时检测霉变过程蛋白质、脂质、总黄酮、维生素E的变化值。结果表明:花生中含有的化学组分如蛋白质、脂质、总... 探讨花生化学组分变化与霉变进程的关系,构建花生霉变实时预警系统。将霉变过程分为0~4共五个等级,采用人工加速霉变方式,实时检测霉变过程蛋白质、脂质、总黄酮、维生素E的变化值。结果表明:花生中含有的化学组分如蛋白质、脂质、总黄酮及维生素E等,其含量随着花生霉变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特定的规律性。0级后期时段总黄酮的变化率已超过-10%,维生素E变化率接近-14%,脂质及蛋白质的变化率均大于6%。此时段各指标的综合即为霉变预警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霉变 基本化学组分 生物活性物质 实时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tB基因过表达苏氨酸工程菌发酵过程的优化控制
11
作者 孔晶 贾建波 +1 位作者 赵玉萍 任世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4期20951-20952,共2页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 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 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氨酸 发酵 碳源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复合镀Ni-P-PTFE镀层的组成分析
12
作者 王红艳 周苏闽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87-489,共3页
The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of Ni P PTF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XRD,SEM,AES and XPS.The results showed the structure of the Ni P PTFE composite coating was amorphou... The structure,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composite coating of Ni P PTF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XRD,SEM,AES and XPS.The results showed the structure of the Ni P PTFE composite coating was amorphous,the composite deposite was very smooth,uniform and good black in appearance.The coating was approximately 3.32μm thick and had strong corrosion resistance.The relative atomic percent contents of the coating were Ni 53.01,P 29.38,C 1.51,F 2.88,O 0.75 and Fe 1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镀 Ni-P-PTFE镀层 组成分析 耐蚀性 聚四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淮山碱溶性多糖化学修饰的研究
13
作者 聂凌鸿 宁正祥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1-66,共6页
对广东淮山碱溶性多糖(DFPA-Ⅰ)进行了化学改性。所得产物羧甲基化DFPA-Ⅰ取代度为0.55,在水中溶解度为3.4g,是DFPA-Ⅰ在水中溶解度的17倍,对Hg2+的吸附率是DFPA-Ⅰ的4.6倍。所得产物硫酸酯化DFPA-Ⅰ取代度为1.06,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1g,... 对广东淮山碱溶性多糖(DFPA-Ⅰ)进行了化学改性。所得产物羧甲基化DFPA-Ⅰ取代度为0.55,在水中溶解度为3.4g,是DFPA-Ⅰ在水中溶解度的17倍,对Hg2+的吸附率是DFPA-Ⅰ的4.6倍。所得产物硫酸酯化DFPA-Ⅰ取代度为1.06,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1g,是DFPA-Ⅰ在水中溶解度的20.5倍,硫酸酯化DFPA-Ⅰ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是DFPA-Ⅰ的4倍。采用剂量0.03和0.1g/kg对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模型的小白鼠灌胃7d,DFPA-Ⅰ使小白鼠血糖浓度分别下降33.7%和45.2%,羧甲基化DFPA-Ⅰ使小白鼠血糖浓度分别下降54.6%和63.8%,硫酸酯化DFPA-Ⅰ使小白鼠血糖浓度分别下降68.2%和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山 多糖 化学修饰 降血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育秧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被引量:79
14
作者 张国良 周青 +2 位作者 韩国路 王其传 吴秀琴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9-20,共2页
在采用有机基质育苗的前提下 ,比较了旱育秧、水育秧、湿润育秧 3种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育秧秧苗的不定根数、平均不定根长、最长根长、根鲜重和干重等性状均好于水育秧和湿润育秧 ;其根系均为白根 ,根系吸收面积和... 在采用有机基质育苗的前提下 ,比较了旱育秧、水育秧、湿润育秧 3种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育秧秧苗的不定根数、平均不定根长、最长根长、根鲜重和干重等性状均好于水育秧和湿润育秧 ;其根系均为白根 ,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也大于水育秧和湿润育秧 ;其叶片长、宽适中 ,叶面积与水育秧相差不大 ,叶绿素含量高 ,苗高 2 0cm ,茎基部较宽 ,根系盘结力强 ,比水育秧和湿润育秧更符合机插秧苗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插 旱育秧 水育秧 湿润育秧 秧苗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有机肥及氮肥配合使用对水稻土微生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2
15
作者 许仁良 王建峰 +1 位作者 张国良 戴其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3584-3590,共7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氮肥对水稻土微生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增施氮肥(0-330kg/hm2范围内)可促进秸秆的的腐解;(2)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氮肥中的单一措施均能不同程...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氮肥对水稻土微生物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增施氮肥(0-330kg/hm2范围内)可促进秸秆的的腐解;(2)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氮肥中的单一措施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水稻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3)综合运用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和氮肥措施能协同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土壤生物量态氮和有机质含量,以秸秆还田量为6000kg/hm2、施用有机肥量为4500kg/hm2、施用氮肥量为240kg/hm2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有机肥 氮肥 腐解率 微生物 生物量态氮 有机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有机酸对矿物溶解的动力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35
16
作者 陈传平 固旭 +1 位作者 周苏闽 刘建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07-1012,共6页
用石英、微斜长石和方解石混合颗粒模拟碎屑组分分别与不同有机酸水溶液进行溶蚀实验,以比较储集层内不同矿物在含低分子量有机酸地层水中溶解的速率,并试图探讨矿物溶蚀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①所有矿物颗粒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解,表... 用石英、微斜长石和方解石混合颗粒模拟碎屑组分分别与不同有机酸水溶液进行溶蚀实验,以比较储集层内不同矿物在含低分子量有机酸地层水中溶解的速率,并试图探讨矿物溶蚀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①所有矿物颗粒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溶解,表现为颗粒失重,溶液中SiO2和金属阳离子含量增加,pH值上升。②优先溶解的是方解石,其次是硅酸盐矿物。③温度增加,硅酸盐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增加,而方解石的溶解度基本不变。④由于不同有机酸与二氧化硅和金属阳离子生成的络合物稳定性不同,因此,在不同有机酸水溶液中,矿物的溶蚀速率有较大差别。多官能团有机酸的水溶液中,不同矿物有更大的溶解;但在含有丰富Ca2+的草酸水溶液中,由于矿物颗粒表面难溶草酸钙的沉淀,方解石的溶解变得更加困难。⑤多官能团有机酸与SiO2形成的多环螯合物由于完全取代了硅氧四面体的氧原子,在水中具有高度稳定性,可能有助于(铝)硅酸盐的溶蚀和硅元素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酸 矿物 化学溶蚀 有机络合物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黏土对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释放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洁 丁师杰 +2 位作者 陈静 刘超 黄娟娟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48-653,共6页
将凹凸棒黏土(ATP)与海藻酸钠(SA)进行复合以改善SA的缓释性能。以ATP/SA复合物为球芯材料,壳聚糖(CS)为包覆材料,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凹土/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ASCM),并以双氯芬酸钠(DS)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凹土添加量对复合微球溶胀... 将凹凸棒黏土(ATP)与海藻酸钠(SA)进行复合以改善SA的缓释性能。以ATP/SA复合物为球芯材料,壳聚糖(CS)为包覆材料,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凹土/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ASCM),并以双氯芬酸钠(DS)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凹土添加量对复合微球溶胀性能、载药性能和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土的加入改善了微球的溶胀性能和缓释性能,而对微球载药性能影响不大。与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SCM)相比,当复合微球中ATP/SA(w/w)为20%时,其在pH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2 h的累积释放率由58.8%减小到38.7%。复合微球体外释放动力学数据表明,其释药行为可以很好地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凹土的加入有效改善了SA的缓释性能,ASCM可作为缓释药物的载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粘土 海藻酸钠 复合微球 缓释 ATTAPULGITE (A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叶抗菌活性的研究及活性成分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7
18
作者 纪莉莲 张强华 崔桂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29-131,共3页
首次以柿叶提取物对七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柿叶具有较强的拮抗食品腐败菌与致病菌的活性;对各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313g/ml和0.625g/ml,抑菌率达到90%以上。对柿叶的活性成... 首次以柿叶提取物对七种常见的食品腐败菌及致病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柿叶具有较强的拮抗食品腐败菌与致病菌的活性;对各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为0.313g/ml和0.625g/ml,抑菌率达到90%以上。对柿叶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它们分别为挥发油、总黄酮、香豆素及有机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叶 抗菌活性 活性成分 分离 鉴定 食品 腐败菌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硅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下水稻叶片光合功能的改善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国良 戴其根 +7 位作者 霍中洋 陈文军 王显 许轲 孙国荣 张军 刘健 张洪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81-4890,共10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外源加硅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作用,以抗病品种91SP和感病品种Lemont为材料,研究了人工接种纹枯病菌条件下外源硅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加硅能降低抗病品种... 为了进一步探讨外源加硅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作用,以抗病品种91SP和感病品种Lemont为材料,研究了人工接种纹枯病菌条件下外源硅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和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加硅能降低抗病品种91SP的纹枯病病级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感病品种Lemont的病级和病情指数;(2)接种纹枯病菌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均明显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大,而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Pn、Gs不同程度增加,Ci有所降低;(3)接种纹枯病菌后,两个品种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P)增大,而对于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上述荧光参数在纹枯病菌侵染条件下的变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4)外源硅可不同程度地减缓纹枯病菌侵染引起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对感病品种Lemont的缓解作用要大于抗病品种91SP。可见,外源硅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缓解纹枯病菌侵染条件下非气孔因素引起的水稻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以及对光合机构的破坏作用,提高光化学效率,改善叶片的光合功能,减轻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硅 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水稻 光合作用 荧光参数 MDA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干温度与时间对不同收获期下水稻种子含水量和活力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陈新红 张安存 +3 位作者 韩正光 吕宏飞 叶玉秀 周青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31-2338,共8页
以两个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CY-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期下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对水稻种子含水量和种子活力的影响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的成熟度与种子的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发芽势和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烘干温度和烘干... 以两个水稻品种(南粳9108和CY-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期下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对水稻种子含水量和种子活力的影响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种子的成熟度与种子的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发芽势和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与种子含水量、发芽势和发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对发芽势的影响高于发芽率,随着种子成熟度的增加,烘干温度和烘干时间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减弱。齐穗后45 d(CY-1)和50 d(南粳9108),烘干温度为45℃或烘干时间10~15 h,种子含水量基本达到安全贮藏含水量的标准,对水稻种子发芽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干温度 烘干时间 收获期 种子含水量 种子活力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