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体制化”到“体制化”:制度逻辑视角下社会工作融入社会治理的行动选择 被引量:1
1
作者 闵兢 杨发祥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101,共11页
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的确立到社工站的建设,社会工作一直是作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力量”被纳入“准体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基于制度逻辑视角,社会工作在“准体制化”阶段虽然被制度隐形的“合法性压力”所约束,从而表现... 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制的确立到社工站的建设,社会工作一直是作为能够提供专业服务的“社会力量”被纳入“准体制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之中。基于制度逻辑视角,社会工作在“准体制化”阶段虽然被制度隐形的“合法性压力”所约束,从而表现出行政趋同的行动取向,但也在工具主义逻辑的驱使下充分撷取了制度的“可获取性”和“可利用性”,借用政府的符号身份、行政资源和监管评估,实现内源性的借力发展。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工作正式进入国家党政体制,“体制化”语境中的社会工作需要秉持“恰当性逻辑”,承担起统合性治理的主导任务,从角色定位、服务取向和治理模式层面进行适应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体制化 制度逻辑 社会工作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返乡青年治村的实践逻辑与空间再生产 被引量:5
2
作者 闵兢 黄慧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0-59,共10页
本文以质性访谈材料为基础,以“空间—实践”的双向建构为分析框架,探讨了兼具强责任认知与治理能力的返乡青年治理乡村的实践逻辑及其具体实践对乡村空间的再生产结果。研究发现,返乡青年作为城市与乡村双重空间的实践者,既有先赋性“... 本文以质性访谈材料为基础,以“空间—实践”的双向建构为分析框架,探讨了兼具强责任认知与治理能力的返乡青年治理乡村的实践逻辑及其具体实践对乡村空间的再生产结果。研究发现,返乡青年作为城市与乡村双重空间的实践者,既有先赋性“乡土基因”赋予其对于乡土文化的高度自觉,也受到现代性城市对其个体文明的开化,从而在实践中表现出对乡土文明的亲和与对现代性追寻的双重面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返乡青年以“反思性实践者”的身份,积极回应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将行政权力及资源要素人格化地导入乡村治理实践中,对传统乡村的生计空间、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开展了全景式的现代性重构,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乡村新权威”,为建设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提供了主体性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青年 乡村治理 实践 空间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公共决策风险治理 被引量:3
3
作者 任勇 白天成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4,174,共15页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将数字孪生嵌入城市治理中,有助于提升决策能力、增进决策质量,进而优化民众认知与行动,形成相应的良性互动关系。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公共决策风险治理之间高度契合,凭借其技术优势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也...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将数字孪生嵌入城市治理中,有助于提升决策能力、增进决策质量,进而优化民众认知与行动,形成相应的良性互动关系。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与公共决策风险治理之间高度契合,凭借其技术优势能够为决策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支持,也有助于公共决策更加符合民众期望,促进公共决策公共价值的实现。基于公共决策重要性、风险社会中民众需求、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等因素考量,文章结合当前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实际,分别从风险源头、风险认知与风险行动三个维度对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中的公共决策风险治理进行研究。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应坚持人民城市理念,在提升算法算力的基础上从治理公共决策风险源头、转变公共决策风险认知、引导公共决策风险行动等入手,以城市治理共同体构建促进公共决策风险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决策 风险治理 数字孪生 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正义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 被引量:2
4
作者 闵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117,共10页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需要解决目前发展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城乡差异及其融合路径,是理解城乡关系的基本视角。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的城强乡弱格局正是空间非正义的反映,具体...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要求需要解决目前发展中城乡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城乡差异及其融合路径,是理解城乡关系的基本视角。我国目前依然存在的城强乡弱格局正是空间非正义的反映,具体表现为经济上城富乡贫的空间生产非正义与资源上城优乡劣的空间配置非正义现象,其根源在于城丰乡歉的空间制度非正义,最终导致城多乡寡的空间权利非正义。基于空间连续统范式,发展农村新质生产力,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完善制度安排,推进权利均等,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城乡融合发展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的老年:“老漂族”的形成机制与多重角色困境 被引量:42
5
作者 许加明 华学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48,162,共11页
"老漂族"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新兴族群,具体是指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而从农村老家来到子女所在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老漂族"的形成受到了多种结构性力量的交互影响,主要包括... "老漂族"是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孕育的一个新兴族群,具体是指为了与子女团聚或者帮助子女分担家务、照顾孙辈而从农村老家来到子女所在城市的老年流动人口。"老漂族"的形成受到了多种结构性力量的交互影响,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保障的倒逼、传统文化的推拉和国家制度的规制。处于人户分离状态的"老漂族"面临着多重角色困境:在家庭角色方面是核心家庭中的多余人,在代际关系方面是重心下移中的边缘人,在日常生活方面是地域冲突中的异乡人,在社区交往方面是公共生活中的陌生人,在社会地位方面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面对多重角色困境的"老漂族",未来无论是去还是留,都存在多重障碍与羁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户分离 形成机制 角色困境 “老漂族” 流动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与互助方式--基于江苏省淮安市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许加明 华学成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29,共5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在空巢老人聚居的城市单位型社区中,社会资本比较丰富,空巢老人彼此之间存在比较频繁的日常交往,并自发形成了非常普遍的互助之风,由此...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在空巢老人聚居的城市单位型社区中,社会资本比较丰富,空巢老人彼此之间存在比较频繁的日常交往,并自发形成了非常普遍的互助之风,由此导致了空巢老人对于互助养老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为了实现个人分散的养老资源的集聚与互补,可以组织空巢老人开展诸如男女互助、轻老互助、精英与大众互助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养老实践,构建一张多元立体的互助养老网。这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时代背景下开展"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巢老人 社会资本 互助养老 参与意愿 互助方式 调查问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危机治理视域下的社区应急准备 被引量:15
7
作者 闵兢 华学成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8-114,共7页
基于协同学理论、公民社会和治理理论及当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以社区应急准备为基础的社区应急管理正在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基石。对社区进行脆弱性评估是社区应急准备的必要前提,而社区居民的应急准备现状和社区应急工作的组织现状是脆... 基于协同学理论、公民社会和治理理论及当今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以社区应急准备为基础的社区应急管理正在成为公共危机治理的基石。对社区进行脆弱性评估是社区应急准备的必要前提,而社区居民的应急准备现状和社区应急工作的组织现状是脆弱性评估的重点,它们直接决定着社区的应急能力。在整个应急准备的机制中,应急计划是其核心环节。应急计划的过程是由成立计划小组、定义计划、潜在问题分析、资源分析、描述任务与责任、发展策略与系统构成的一个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为了提高社区应急准备的整体绩效,提倡构建基于多层PDCA循环模式的社区应急准备体系。通过调查还发现在应急资源的投资问题上,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互有博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 应急准备 脆弱性评估 应急计划 PDCA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老漂族”的流动机理与生存图景 被引量:14
8
作者 许加明 华学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8-86,共9页
"老漂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流动人口,专指以帮衬子女特别是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从自己生活的农村来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的准老年人和老年人群体。"老漂族"是一个具有较强异质性的群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 "老漂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流动人口,专指以帮衬子女特别是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从自己生活的农村来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的准老年人和老年人群体。"老漂族"是一个具有较强异质性的群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通过对江苏省H市X社区18位"老漂族"的深入访谈发现,"老漂族"的流动是在工业社会传统家庭性别分工消弭的时代背景下,子代的需求和父代的回应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以一种"父代投奔子代"的独特方式重塑了转型期中国的代际关系,"老漂族"生存状态也因此呈现出一幅喜忧交加的另类图景。随着"老漂族"群体的发展壮大,这一群体未来的去向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漂族” 人户分离 流动机理 生存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质量、前提假设与因果模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之反思 被引量:11
9
作者 许加明 陈友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在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高质量的观察型数据的获取非常困难,导致后期进行的统计分析极有可能沦为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数字游戏。任何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的很多前提假设本身可能就不成... 在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高质量的观察型数据的获取非常困难,导致后期进行的统计分析极有可能沦为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数字游戏。任何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社会科学定量研究中的很多前提假设本身可能就不成立,而且往往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前提假设可供任意选择,导致后期的分析结果充满不确定性与风险。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因而高度理想化的因果模型很难解释复杂的社会现实。应当通过定量研究范式的创新、定性研究范式的复兴以及大数据的运用,重构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研究 数据质量 前提假设 因果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制”治理范式何以可能:基于社会理性的视角 被引量:22
10
作者 闵兢 徐永祥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3-100,共8页
“社区制”治理范式是对“单位制”和“街居制”的一种超越,也是社会治理理念进步和社会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社区制”治理范式的本质特征为“多元、共治”,而社会理性包含着以“合作”为主旨的“公共性”和以“自主”为要义的“主体... “社区制”治理范式是对“单位制”和“街居制”的一种超越,也是社会治理理念进步和社会体制创新的必然要求。“社区制”治理范式的本质特征为“多元、共治”,而社会理性包含着以“合作”为主旨的“公共性”和以“自主”为要义的“主体性”双重取向,与“社区制”的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恰适性。社会理性的实践逻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进路,其落脚点在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而其实现脉路则需沿承追求公共利益的路径。“利益回馈机制”、“规则制约机制”和“成本分摊机制”是实现社会理性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制 治理范式 社会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娃”的生成:现实图谱、制度型塑与文化建构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杨发祥 闵兢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3-96,共14页
近年来,随着教育“内卷”的加剧,“鸡娃”一词从网络发源并在社会中快速流传。“鸡娃”的核心要义在于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深度参与。文章在立体勾勒父母教育参与行动的现实图谱的基础上,从制度与文化两个维度揭示了“鸡娃”现象背后的时... 近年来,随着教育“内卷”的加剧,“鸡娃”一词从网络发源并在社会中快速流传。“鸡娃”的核心要义在于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深度参与。文章在立体勾勒父母教育参与行动的现实图谱的基础上,从制度与文化两个维度揭示了“鸡娃”现象背后的时代性根源。从制度层面来看,选拔型考试制度、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诉求、教育市场化与独生子女政策等激励了父母的“鸡娃”动机,而文凭通胀、教育资源失衡、教育资本化与减负政策等又规制了家长的教育选择,反向刺激了家长的“鸡娃”需求。从文化层面来看,为了让子女“出人头地”,被内化的精英教育观演化为对名校的执念,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作出了“鸡娃”的选择。而作为一种增值性文化产品消费,家长“鸡娃”除了意在购买课外服务,也是在购买一种阶层区隔的象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娃” 教育“内卷” 社会性焦虑 制度型塑 文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困境及结婚策略——基于苏北C村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许加明 魏然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6-63,共8页
在性别失衡和人口流动的宏观背景之下,农村传统通婚圈中适婚年龄女孩数量越来越少,且流失越来越严重,而打工地自由恋爱的成功率非常低,婚姻市场上女方的要价非常高。为了能够达成结婚的目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采取了多种可能的结婚策略... 在性别失衡和人口流动的宏观背景之下,农村传统通婚圈中适婚年龄女孩数量越来越少,且流失越来越严重,而打工地自由恋爱的成功率非常低,婚姻市场上女方的要价非常高。为了能够达成结婚的目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采取了多种可能的结婚策略来突破择偶困境,主要包括提高婚姻支付、返乡频繁相亲、感情投资、奉子成婚、低就、远娶、入赘、外迁等。这些结婚策略都是个体层面的"平民智慧",带有很强的权宜性和预谋性,只能解一人一时之困。全面永久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择偶困境,还有赖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和农村地区加快发展等顶层设计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择偶困境 结婚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对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启示 被引量:6
13
作者 华学成 许加明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0-224,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存在反贫困责任主体错位的问题。随着"精准扶贫"向"精准脱贫"发生战略转型,贫困人口开始回归主体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自由对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长期存在反贫困责任主体错位的问题。随着"精准扶贫"向"精准脱贫"发生战略转型,贫困人口开始回归主体地位。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自由对于发展既具有建构性作用,又具有工具性作用,贫困的根源就是人的可行能力被剥夺,这与中共中央"精准脱贫"的减贫方略不谋而合。以此为指导,我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就要改变以往以"扶"为主要手段的旧思路,转而通过扩展农民的工具性自由,来提升其自身的可行能力,最终依靠自身脱贫致富,扩展其实质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可行能力剥夺 反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伦理认同与个体认同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强 赵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3-134,共2页
现代道德世界中"伦理认同"日益成为个体化存在的"策略性"方案,变为个体"同一性"的辩护理由,即"审慎的行为目标与道德理论性"之间的统一。因而,道德行动的原生性(行为的内在冲动)与建制性(行为的合目的性规定)之间的矛盾与... 现代道德世界中"伦理认同"日益成为个体化存在的"策略性"方案,变为个体"同一性"的辩护理由,即"审慎的行为目标与道德理论性"之间的统一。因而,道德行动的原生性(行为的内在冲动)与建制性(行为的合目的性规定)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就成为"伦理认同"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 体认 行为目标 道德世界 辩护理由 统一关系 合目的性 道德行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分析及完善策略 被引量:11
15
作者 宋海霞 许加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0期227-229,共3页
随着中国农村的社会秩序走向重构,乡村治理的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乡贤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他们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参与了乡村治理,也在这五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农村的社会秩序走向重构,乡村治理的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新乡贤逐渐成为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他们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参与了乡村治理,也在这五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想进一步提高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成效,就要从健全新乡贤制度、成立新乡贤组织、壮大新乡贤队伍、规范新乡贤行为、发挥新乡贤专长五个方面进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治理 作用 完善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共享与居民幸福感:基于淮安与东莞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正中 孟祥斐 汪倩倩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2,共5页
社会共享已成为应对社会转型中的诸多问题和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理念。本文以淮安与东莞的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实证角度着重探讨了社会共享的六个维度及其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相对于其他因素,社会共享诸因素对居民幸福感... 社会共享已成为应对社会转型中的诸多问题和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理念。本文以淮安与东莞的调查数据为依据,从实证角度着重探讨了社会共享的六个维度及其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相对于其他因素,社会共享诸因素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大;社会距离、社会歧视对居民幸福感产生负向显著影响;社会支持、制度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均对居民幸福感产生正向显著影响。施政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将提升社会共享度作为增进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政策目标与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共享 居民幸福感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后果 被引量:30
17
作者 许加明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9-55,共7页
农村中小学陪读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具体是指进城读书的农村中小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入学校所在城镇居住,以陪伴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是多种结构性力量共同形塑的结果,国家制度的规制和传统... 农村中小学陪读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独特现象,具体是指进城读书的农村中小学生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入学校所在城镇居住,以陪伴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形成是多种结构性力量共同形塑的结果,国家制度的规制和传统文化的助推催生了其必要性,打工经济的兴起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为其提供了可行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农村中小学陪读导致了多种社会后果:积极的社会后果主要包括增进亲子沟通、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城镇发展;消极的社会后果主要包括拉大城乡差距、加重阶层固化、推高城市物价、瓦解乡村社会、恶化家庭关系、阻滞中小学生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撤点并校 进城借读 中小学陪读 教育公平 阶层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 被引量:26
18
作者 汪倩倩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3-86,共4页
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的方式。慕课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主动顺应高等教育的变革,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在慕课时代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提... 信息化和大数据技术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的方式。慕课的兴起,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的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主动顺应高等教育的变革,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在慕课时代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课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促进策略的实证分析——基于劳动力供需偏好异质性耦合视角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勇 蔡娟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126,共4页
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绩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雇主招聘渠道选择偏好和毕业生工作搜寻渠道选择偏好的异质性、雇主和毕业生对各种影响因素认知偏好异质性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探索供需双方偏好异质性的表现,寻求偏好异质性耦合的策略有... 大学毕业生工作搜寻绩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雇主招聘渠道选择偏好和毕业生工作搜寻渠道选择偏好的异质性、雇主和毕业生对各种影响因素认知偏好异质性是诸多影响因素之一。探索供需双方偏好异质性的表现,寻求偏好异质性耦合的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工作搜寻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搜寻 偏好异质性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中居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基于对苏北W村社会变迁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正中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7-113,共7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发展动力所在再次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苏北W村为个案,从农民集中居住引发的乡村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内源发展动力问题。W村农民集...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对于广大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发展动力所在再次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苏北W村为个案,从农民集中居住引发的乡村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内源发展动力问题。W村农民集中居住的案例,展现了苏北一个从有名的贫困村到"省级文明村"的社会变迁过程,诠释了欠发达地区农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自我解构和建构的能力,揭示了农民集中居住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发展的内源动力引发作用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民集中居住 社区发展 内源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