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市圈与经济区整合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边缘性的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0
1
作者 沈正平 安宇 顾晓波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8-133,144,共7页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 本文从都市圈与经济区相互作用原理出发,在分析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徐州都市圈与淮海经济区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认为无论是徐州都市圈还是淮海经济区,其进一步建设均应当以特大城市———徐州为中心,实施整合及协调发展,以推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促进两者的联动与共进。最后,文章还就加强这一区域与长三角、特别是江苏沿江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提出了一些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都市圈 淮海经济区 区域整合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联动的区域经济合作潜力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9
2
作者 车冰清 朱传耿 +1 位作者 杜艳 沈正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1,共6页
淮海经济区为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界区,研究其产业合作潜力,对推动跨省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区位熵灰色关联和产业合作潜力模型,得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板块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灰... 淮海经济区为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界区,研究其产业合作潜力,对推动跨省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区位熵灰色关联和产业合作潜力模型,得出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大板块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各城市产业结构的灰色关联度、各城市不同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和徐州与其他19个城市产业合作潜力系数等结果。通过以上结果对该区域的产业结构相似性、产业分工、产业合作潜力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三次产业结构趋同、行业分工逐渐深化、产业合作开始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合作潜力最大等问题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产业联动 同构 互补 合作潜力 淮海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苏鲁豫皖交界地带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宁宁 沈正平 +1 位作者 施同兵 简晓彬 《现代经济探讨》 2007年第8期39-43,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省际边缘区经济欠发达问题却愈显突出。苏鲁豫皖交界地带虽然在总体上位于东部沿海地带,但目前仍属于"经济低谷",需要加快发展。该文以行政边缘区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苏鲁豫皖交...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省际边缘区经济欠发达问题却愈显突出。苏鲁豫皖交界地带虽然在总体上位于东部沿海地带,但目前仍属于"经济低谷",需要加快发展。该文以行政边缘区经济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苏鲁豫皖交界地带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加快这一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 省际边缘区 苏鲁豫皖交界地带 经济发展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吴仲文 沈正平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42-46,共5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需要揭示,但其形成原因更需研究。本文以江苏省所有县(市)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为显示性指标,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29个指标为解释性指标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需要揭示,但其形成原因更需研究。本文以江苏省所有县(市)为研究对象,以人均GDP为显示性指标,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29个指标为解释性指标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体系,运用主成份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近3年的数据予以分析,发现: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经济发展地域分异明显,且其内在原因是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地域分布失衡;作用于经济发展内部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甚至其间相对重要性会出现交替;经济发展差异的地域分布很明显,但地域与经济发展并不存在着必然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差异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显示性指标 江苏 区域经济发展 人均GDP 地域分布 影响力 研究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货币政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信贷渠道有效性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安仲 庄海蕴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25,共13页
通过建立的最优信贷供给与最优信贷需求理论模型发现,银行信贷渠道的重要性是该地区的银行和公司的大小规模的减函数。实证表明,由于银行和公司规模在我国不同地区确实存在巨大差别,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效率差异表现为在大银行和大公司... 通过建立的最优信贷供给与最优信贷需求理论模型发现,银行信贷渠道的重要性是该地区的银行和公司的大小规模的减函数。实证表明,由于银行和公司规模在我国不同地区确实存在巨大差别,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效率差异表现为在大银行和大公司聚集地区,银行信贷对人均生产总值不具有预测力,而在小银行和小公司聚集区,银行信贷对人均生产总值具有明显预测力。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我国区域经济产生的不对称影响,实际上越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信贷渠道的效率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币政策 信贷渠道 效率 区域经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视域下的苏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敏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3-16,共4页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视角分析了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强化"三个保障"、推进"四项建设"、实施"五个统筹"、把握&qu... 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视角分析了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强化"三个保障"、推进"四项建设"、实施"五个统筹"、把握"三个重点"、扩大"试点"规模、加快"四个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农村劳动力转移 苏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被引量:120
7
作者 沈正平 刘海军 蒋涛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其内生源泉主要在于分工与协作、劳动力共享市场、边干边学机制与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内生的,且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对于区域经济来说,由于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规...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其内生源泉主要在于分工与协作、劳动力共享市场、边干边学机制与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内生的,且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对于区域经济来说,由于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规模收益递增不仅体现在企业中,而且还体现在行业中。此外,在区域宏观经济水平上也会出现递增的收益。运用区域乘数和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可以衡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也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合理有效的区域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市场机制 政府职能 劳动分工 劳动力共享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分异及地域类型 被引量:7
8
作者 赵彤 马晓冬 蔡韡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2,共6页
以江苏省61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定量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类型及其演化过程,发现近10年来江苏省农村经济的总体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是仍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采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命名方法,总结出12种乡村经济发展类... 以江苏省61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定量研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类型及其演化过程,发现近10年来江苏省农村经济的总体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是仍呈现出较大的地域差异。采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的命名方法,总结出12种乡村经济发展类型:农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农业主导经济欠发达型、农业主导经济不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较发达型、工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第三产业主导经济发达型、第三产业主导经济中度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较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中度发达型、均衡发展经济欠发达型。并分析了类型形成原因。为江苏省分区分类制定乡村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经济类型 模比系数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以江苏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简晓彬 陈伟博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9-34,共6页
文章基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和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C-D)函数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降低制造业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但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制造业的实... 文章基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S)垄断竞争分析框架和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C-D)函数的理论模型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降低制造业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但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江苏省制造业的实证检验发现:从行业整体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小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度;从行业细分看,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但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动力效应并不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价值链攀升 动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区域经济战略演进与空间组织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沈山 安宇 《现代经济探讨》 2005年第1期46-49,共4页
本文概述了江苏区域经济地域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划分,对建国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进行阶段划分:均衡发展战略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阶段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阶段,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区域分类和... 本文概述了江苏区域经济地域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划分,对建国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进行阶段划分:均衡发展战略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阶段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阶段,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区域分类和轴线发展和21世纪前期以城市圈和产业带为核心的空间组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 空间组织模式 苏中 统筹区域发展 产业带 城市圈 江苏 阶段 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与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正平 马晓冬 罗守贵 《现代经济探讨》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江苏 苏北地区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产业联动的主要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宁宁 沈正平 简晓彬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1期91-92,共2页
区域产业联动是顺应产业结构上级、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关联互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本文在研究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的基础上,界定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探析区域产业联动的几... 区域产业联动是顺应产业结构上级、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关联互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本文在研究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的基础上,界定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探析区域产业联动的几种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联动 机制 区域分工 比较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城市发展中的理念导向与政府调控 被引量:3
13
作者 沈山 祁豫玮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13,共4页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转换。德国提出建设 2 1世纪城市、城市营销、城市再生、城市创新、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战略规划等一系列的城市发展理念 ,城市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基础设施组织、城市用地规划、非政府组...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 ,城市发展理念不断转换。德国提出建设 2 1世纪城市、城市营销、城市再生、城市创新、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战略规划等一系列的城市发展理念 ,城市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基础设施组织、城市用地规划、非政府组织培育等方式在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组织、城市生活策划、城市合作导向和城市区域管治等方面发挥调控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城市发展 政府调控 基础设施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趋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因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3
14
作者 蒋涛 李九全 沈正平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12期26-31,共6页
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三次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状况,发现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呈现一定的空间集中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的空间集中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还认为:集聚效率与区... 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陆地区三次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状况,发现第二、第三产业活动呈现一定的空间集中趋势;第二、第三产业的空间集中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还认为:集聚效率与区际公平间存在着替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活动 空间分布 区位基尼系数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车冰清 朱传耿 《学习与实践》 2008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概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在影响因素、合作模式、阶段划分、措施与途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存在着忽视欠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研究、忽视区域边缘经济合作研究、忽视合作机制和协调组织研究、忽视定量研究等问题... 本文概述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在影响因素、合作模式、阶段划分、措施与途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存在着忽视欠发达地区经济合作研究、忽视区域边缘经济合作研究、忽视合作机制和协调组织研究、忽视定量研究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要加强欠发达和区域边缘地区研究、加强对起重要推动作用因素的研究、加强运用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进行定量研究,以及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合作要实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合作 影响因素 合作模式 阶段划分 方向与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经济地域划分与空间组织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沈山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8,共3页
概述了江苏区域经济地域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划分,对建国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进行阶段划分:均衡发展战略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阶段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阶段,剖析20世纪90年代以区域分类和轴线... 概述了江苏区域经济地域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带的划分,对建国以来江苏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进行阶段划分:均衡发展战略阶段、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阶段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阶段,剖析20世纪90年代以区域分类和轴线发展、21世纪前期以城市圈和产业带为核心的空间组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研究 地域划分 江苏省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 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组织模式 21世纪前期 经济地域 三大地带 阶段划分 战略实施 建国以来 区域分类 产业带 城市圈 苏南 苏中 剖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政策发展趋势 被引量:20
17
作者 沈山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2期166-167,179,共3页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产业部门。阐释了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剖析文化产业政策的功能和类型,并指出产业政策的发展趋势:文化立国战略与文化城市建设。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政策 文化立国 文化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老城区发展的联动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以苏州、南京、徐州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颖 邵明哲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85-189,共5页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老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协调统一的问题。科学评价新老城区发展联动性是关键问题。文章对新老城区发展联动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新老城区联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初...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老城改造与新城开发协调统一的问题。科学评价新老城区发展联动性是关键问题。文章对新老城区发展联动性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新老城区联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了新老城区联动性评价模型。目的是为制定促进新老城区联动发展的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动性 新城 模型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竞争力评析--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杜艳 朱传耿 +1 位作者 孟召宜 车冰清 《学习与实践》 2009年第4期23-27,共5页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以淮海经济区为例,构建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20个市经济综合实力、科教文卫、经济开放度、城市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本文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以淮海经济区为例,构建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20个市经济综合实力、科教文卫、经济开放度、城市基础设施、政府管理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20市总的竞争力排序,在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海经济区 灰色关联度 区域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生产力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戴先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93-196,共4页
苏北地区区位优越 ,资源丰富 ,是江苏省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其土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 5 2 %和 45 % ,是江苏省的“半壁江山”。但改革开放以来 ,苏北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苏南 ,据统计 ,1 978— 1 998年的 2 0年间 ,苏北与苏南的人... 苏北地区区位优越 ,资源丰富 ,是江苏省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其土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 5 2 %和 45 % ,是江苏省的“半壁江山”。但改革开放以来 ,苏北发展步伐明显滞后于苏南 ,据统计 ,1 978— 1 998年的 2 0年间 ,苏北与苏南的人均GNP由 1∶2变为 1∶4,差距不断拉大。这一状况已引起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没有苏北的现代化 ,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 ,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这次我们组织一组有关“苏北大发展”的文章 ,对全省五大发展战略在苏北的实现途径 ,以及苏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生产力布局等若干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我们期望本笔谈能够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目标、推进苏北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力 空间结构 苏北地区 准安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