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指标应用分析
1
作者 周新建 李飞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0,193,共7页
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产生的耦合振动对车辆运行平稳性造成的影响,基于现有传统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根据车体振动加速度筛选出sperling指标、UIC513指标、ISO2631指标和曲线轨道舒适度指标评估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通过建... 针对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产生的耦合振动对车辆运行平稳性造成的影响,基于现有传统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根据车体振动加速度筛选出sperling指标、UIC513指标、ISO2631指标和曲线轨道舒适度指标评估跨座式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通过建立UM动力学模型,设置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两种工况,对单轨车辆的运行平稳性指标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3种评价指标评价结果表现出明显差异性,故应采取多个平稳性指标对运行单轨车辆平稳性进行综合评价;当单轨车辆以16 m/s通过曲线轨道时,未平衡离心加速度指标大于规定值,不符合要求,需要适当限速,同时该指标比其他指标更严格,为保证行车安全,应采用较为严格指标作为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的评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跨座式单轨 运行平稳性 评价指标 车桥耦合 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锚索丝轴向受力-破断能量聚散演化与吸能防护机理
2
作者 涂敏 郭福鑫 +1 位作者 张向阳 王传兵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53-3365,共13页
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顶板锚索在拉伸、剪切、扭转等复合作用下,积聚应变能瞬间释放,引发锚索抽丝破断弹射事故,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以张集矿1421(3)锚索支护巷道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 针对深部高应力巷道顶板锚索在拉伸、剪切、扭转等复合作用下,积聚应变能瞬间释放,引发锚索抽丝破断弹射事故,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以张集矿1421(3)锚索支护巷道为工程背景,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锚索-围岩能量孕育演化机制与锚索防护装置吸能防护机理。结果表明:由锚索丝单轴拉伸试验与全量本构模型得到锚索丝破断应变能密度为55 MJ/m^(3),锚索丝破断弹射释放能量与锚索丝破断长度、轴力、直径呈正相关。根据数值模拟,锚索距顶板0.6 m处剪切应力集中,易发生锚索抽丝破断弹射,长度0.8 m锚索丝弹射初速度为102 m/s。通过仿真模拟结合强度理论,原方案锚索吸能防护装置冲击荷载极限为20 m/s,增加锚索防护装置底座护壁使冲击荷载极限提升至200 m/s,有效解决锚索丝冲击防护装置偏转失效问题。基于锚索防护装置静态拉伸试验与自由落体冲击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可靠性验证,获得防护装置最大吸能阈值为1189 J;无护壁防护装置弹簧底座在冲击力作用下产生侧向偏移,弹簧底部剪切破坏;增加弹簧底座护壁,可有效约束底座偏移,充分发挥弹簧拉伸吸能特性,防止弹簧剪切损伤后失效,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相符。研究成果为同规格锚索巷道支护设计、锚索抽丝破断弹射与防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支护 能量演化 应变能密度 弹射能量 耗散能量 吸能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岩巷TBM掘进随掘地震信号特征及其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党保全 郭立全 +2 位作者 张延喜 任永乐 李圣林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3,60,共9页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技术可实现探掘平行,为巷道快速智能掘进场景下实时、精准地质保障提供了可能。随掘震源产生的是复杂、变频、连续信号,信号特征认知直接影响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而目前针对岩巷全断面掘进机(TBM)随掘地震信号特征的认...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技术可实现探掘平行,为巷道快速智能掘进场景下实时、精准地质保障提供了可能。随掘震源产生的是复杂、变频、连续信号,信号特征认知直接影响数据处理与成像精度,而目前针对岩巷全断面掘进机(TBM)随掘地震信号特征的认知仍不清晰,且暂时还没有针对性开展过信号处理与成像研究工作。针对上述问题,以谢桥煤矿瓦斯治理巷TBM随掘地震超前探测试验为例,分析了刀盘先导信号与岩壁接收信号的时间域、频率域及时频域特征:岩巷TBM随掘地震信号中不同振幅能量成分比例呈现金字塔形,但分布随机,不对称程度较高;机械运转信号能量较大,刀盘先导信号强度是岩壁接收信号的200倍左右;频率域变频特征明显;机械运转信号基础频率较低,刀盘先导信号频率成分主要集中在10~80 Hz与150~200 Hz,主频为36.99 Hz,岩壁接收信号频率成分主要集中在50~200 Hz,主频为137.97 Hz;刀盘先导信号较岩壁接收信号时频域能量团分布更为规则,多次震源激发现象明显,能量团之间的差异性特征表明了多次震源激发时振幅能量与持续时间的随机性。利用脉冲化算法与绕射叠加偏移成像方法对岩巷TBM随掘地震信号进行数据处理与成像试验,结果表明:(1)脉冲化等效单炮记录与利用常规震源得到的超前探测单炮记录特征一致性较强,同相轴清晰且连续性较好,可满足现场探测分析需要。(2)对探测范围内岩体情况的超前预报结果与实际揭露情况一致,说明岩巷TBM随掘地震超前探测可提供有效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岩巷掘进 随掘地震超前探测 随掘地震信号 全断面硬岩掘进机 刀盘先导信号 岩壁接收信号 绕射叠加偏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煤热风-红外联合干燥方式优化与物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牛婷婷 薛韩玲 +4 位作者 陆泽华 王楠 拓雯 杨志远 苗宇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共11页
褐煤干燥脱水是实现其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基于不同热风温度(60℃,80℃,100℃)和煤样粒度(小于2 mm,2 mm~5 mm,5 mm~7 mm,7 mm~10 mm,10 mm~13 mm)对高西沟低阶褐煤单一热风干燥特性进行探讨,依次采用单一热风干燥、热风... 褐煤干燥脱水是实现其高效利用、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措施。基于不同热风温度(60℃,80℃,100℃)和煤样粒度(小于2 mm,2 mm~5 mm,5 mm~7 mm,7 mm~10 mm,10 mm~13 mm)对高西沟低阶褐煤单一热风干燥特性进行探讨,依次采用单一热风干燥、热风-红外串联和热风-红外并联联合干燥方式,通过实验分析了干燥过程褐煤水分比和干燥速率的变化特征,应用比能耗(QSEC)和能效(ηe)对比了三种干燥方式的能耗,采用SEM和FTIR分别分析了煤样表观形貌和官能团。结果表明:单一热风干燥温度越高,煤样与空气温差越大,煤样获得的热量越高,干燥速率越快;煤样粒度越小,煤样水分比下降越快,结束时的水分比越低;热风-红外串联联合干燥转换时间节点越早,所需干燥时间越短,在热风与红外干燥阶段干燥速率各出现一次最大值;并联干燥中褐煤水分比呈指数下降,并以降速期为主要阶段;三种干燥方式按比能耗由大到小依次为单一热风干燥(334.54 MJ/kg)、热风-红外并联干燥(273.89 MJ/kg)、热风-红外串联干燥(121.18 MJ/kg),按能效(ηe)由大到小依次为热风-红外串联干燥(1.91%)、热风-红外并联干燥(0.83%)、单一热风干燥(0.69%),热风-红外串联干燥为较节能的干燥方式,此方式干燥后煤样相较原褐煤表面大面积坍塌,表面裂隙明显增多、增大,并且干燥煤样除水分外的其他官能团未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风-红外联合干燥 能耗 表观形貌 官能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FFRLS-AUKF的单轨吊车动态倾角辨识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泽朝 李敬兆 +1 位作者 郑昌陆 王国锋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11,共11页
为保障单轨吊车在深部矿井复杂轨道工况环境下行驶的安全控制性能,需提高单轨吊车动态倾角辨识的精度及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DFFRLS-AUKF算法的单轨吊车动态倾角辨识方法。首先,利用自适应平滑滤波算法对实时采集的加速度和速度... 为保障单轨吊车在深部矿井复杂轨道工况环境下行驶的安全控制性能,需提高单轨吊车动态倾角辨识的精度及可靠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DFFRLS-AUKF算法的单轨吊车动态倾角辨识方法。首先,利用自适应平滑滤波算法对实时采集的加速度和速度数据进行滤波处理,避免环境噪声的干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其次,通过建立轨道曲率模型实现对轨道全工况的精准分析,在滤波处理后的数据基础上,再结合带有动态遗忘因子的递归最小二乘(DFFRLS)算法得到可靠地轨道曲率值;最终,在计算出的轨道曲率基础上,利用Sage-Husa噪声估计器对无迹卡尔曼滤波(UKF)进行改进,实现了对动态倾角辨识结果地自适应动态调整,提高了动态倾角辨识地精准度。实验表明,单轨吊车在单轨路段1和单轨路段2测试期间,所提的DFFRLS-AUKF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动态倾角辨识精度分别平均提升了25.25%和39.5%,表明了DFFRLS-AUKF算法在不同轨道工况下具有良好的精准性及可靠性,有效保障了单轨吊车在复杂轨道工况下行驶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轨吊车 轨道曲率模型 递归最小二乘 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 动态倾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切缝药包深孔预裂松动爆破技术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尹忠昌 宋俊生 +1 位作者 胡少银 高全臣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2021年第6期696-702,共7页
以安徽淮南张集矿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坚硬顶板松动爆破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数值模拟了切缝药包深孔松动爆破效果,进行了普通药包爆破与切缝药包控制爆破现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切缝药包定向... 以安徽淮南张集矿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坚硬顶板松动爆破关键控制技术的研究。数值模拟了切缝药包深孔松动爆破效果,进行了普通药包爆破与切缝药包控制爆破现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切缝药包定向断裂的巨厚坚硬顶板超深孔松动预裂技术,可以扩大爆破裂纹定向扩展范围,解决超深孔松动预裂炮孔爆破底部眼间距过大的难题,从而实现对爆破破裂面及坚硬顶板的垮落位置的精准控制,以及人为调控周期来压步距,使坚硬顶板能够及时、安全垮落,实现工作面的连续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硬顶板 松动爆破 数值模拟 切缝药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掺轻骨料纤维喷射混凝土力学及导热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童格军 庞建勇 +1 位作者 姜平伟 黄金坤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2-98,共7页
为有效隔绝高地温公路隧道、深部高温巷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散热,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不同复合陶粒、陶砂掺量、聚丙烯纤维为影响因素,设计出1种隔热效应的轻骨料纤维喷射混凝土(Lightweight Aggregate Fiber Shotcrete,LAFS),进行含水... 为有效隔绝高地温公路隧道、深部高温巷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散热,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不同复合陶粒、陶砂掺量、聚丙烯纤维为影响因素,设计出1种隔热效应的轻骨料纤维喷射混凝土(Lightweight Aggregate Fiber Shotcrete,LAFS),进行含水率、抗压、劈裂抗拉及导热性能试验,并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对LAFS进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3种因素对LAFS力学及导热性能的影响程度均为陶粒掺量>陶砂掺量>聚丙烯纤维掺量,本试验条件下,复合双掺陶粒、陶砂分别取代石子、砂子的最佳体积率为12%,6%,聚丙烯纤维的最佳掺量范围为0.2%~0.3%。建立的LAFS各性能预测模型可为工程应用LAFS确定其配比时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骨料纤维喷射混凝土 陶粒 陶砂 聚丙烯纤维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载荷作用下高地应力巷道PPV衰减规律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乔国栋 刘泽功 +3 位作者 高魁 傅师贵 张健玉 刘华举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60-266,283,共8页
为研究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质点峰值振速(Peak particle velocity, PPV)衰减规律,以淮南潘三矿超前卸压预裂爆破扰动瓦斯综治巷为工程背景,使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地应力下巷道围岩的PPV衰减规律进行研究。使用理... 为研究深部高地应力条件下巷道围岩质点峰值振速(Peak particle velocity, PPV)衰减规律,以淮南潘三矿超前卸压预裂爆破扰动瓦斯综治巷为工程背景,使用ANSYS/LS-DYNA数值模拟软件对不同地应力下巷道围岩的PPV衰减规律进行研究。使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动应力、振动能量的角度对地应力与PPV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解释。结果表明:随着爆心距增大,PPV整体上呈指数型衰减;在相同爆心距下,地应力越大,PPV越小且衰减速度越慢;随着爆心距增大,地应力对PPV抑制作用减弱;由于爆炸应力波的反射叠加效应,巷道迎爆侧围岩PPV衰减曲线出现反复波动,在自由面处获得最大峰值;迎爆侧围岩仍然遵循地应力越大PPV越小的规律。研究结果对深部高地应力爆破作业方案优化设计及深井爆破振动安全判据、构筑物动力响应特征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爆破安全 质点峰值振速(PPV) 振速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动力灾害事故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甘林堂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4-80,共7页
为进一步研究煤矿开采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预防和减轻煤矿开采动力灾害事故,通过对3起煤矿瓦斯、煤岩动力灾害事故相关技术参数和现场勘察分析,结合张集矿1152(3)回风巷顶板应力转移测定结果,分析了煤岩层结构特征、断层构造带、多因素... 为进一步研究煤矿开采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预防和减轻煤矿开采动力灾害事故,通过对3起煤矿瓦斯、煤岩动力灾害事故相关技术参数和现场勘察分析,结合张集矿1152(3)回风巷顶板应力转移测定结果,分析了煤岩层结构特征、断层构造带、多因素耦合、采掘应力重新分布与动力灾害发生的关系。研究表明:原岩地应力和构造地应力的共同作用是产生能量积聚,地应力集中的主导因素,构造破坏带两侧一定范围弹性能富积,应力集中,特别容易发生动力灾害事故。坚硬顶板是应力传递转移的载体,完整顶板会加大集中应力的形成及加剧事故的扩大,掘进工作面前方5~10 m为采动应力集中区。在软硬交替煤岩结构条件下,局部地段软弱煤体受压变形弹性能积聚,加之煤体耦合富积瓦斯,降低了始突能量,采掘作业应力重新分布,易诱发煤岩或煤与瓦斯动力灾害事故,且大多数形成二次或多次集中应力(能量)卸放转移,造成能量扩展叠加,导致动力灾害范围或危害性扩大。做好地应力、瓦斯压力、钻屑指标法等冲击动力参数指标测定,通过开采保护层卸压或预裂爆破人工切断坚硬顶板,避免应力集中并切断应力传递途径,可达到减少冲击动力事故发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应力集中 断层构造带 煤矿动力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农业固废氮磷养分估算及肥料化利用潜力 被引量:1
10
作者 程海燕 苏永东 +4 位作者 周育智 胡翩 牛经纬 徐燕飞 陈孝杨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000-2009,共10页
【目的】皖北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粮食产区,评估区域农业固废肥料化利用潜力,可为秸秆和畜禽粪污养分合理利用和优化施肥结构提供数据支撑,对区域化肥减量增效、循环绿色农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方法】估算区县农作物氮磷需求量、秸秆还... 【目的】皖北地区是安徽省重要粮食产区,评估区域农业固废肥料化利用潜力,可为秸秆和畜禽粪污养分合理利用和优化施肥结构提供数据支撑,对区域化肥减量增效、循环绿色农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方法】估算区县农作物氮磷需求量、秸秆还田氮磷供给量、畜禽粪污氮磷供给量,探讨3种粪污利用情景下氮磷损失率、区县氮磷供需关系以及各市施肥结构现状。【结果】农作物氮(N)磷(P_(2)O_(5))养分需求量分别为80.26×10^(4)和13.35×10^(4) t,秸秆还田氮磷养分供给量分别为7.78×10^(4)和1.02×10^(4) t,畜禽粪污氮磷养分供给量分别为13.61×10^(4)和3.06×10^(4) t。在固体粪便商业堆肥,家畜尿液沼气化处理情景下氮磷养分损耗最低,损失率分别为20.1%和10.3%。区县畜禽粪污氮磷供给量大都占需求量10%~20%和15%~30%,秸秆还田氮磷供给量大都介于7%~12%和7%~9%。各市化肥施用量约为153.23×10^(4) t,折算成氮磷肥总量分别为70.94×10^(4)和40.69×10^(4) t,蚌埠和淮南养分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宿州和亳州供小于需,阜阳和淮北供需基本持平。【结论】仅使用秸秆和粪污还田不能满足农作物对氮磷养分的需求,相较之下更依赖化肥对养分的补给,且氮养分需求程度大于磷,各地区应增加秸秆和粪污肥料化利用量,降低化肥施用量,可采用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方式,继续推行化肥减量增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畜禽粪污 氮磷养分 供需关系 皖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矿区软煤气动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田宏亮 陈建 +5 位作者 张杰 程合玉 董瑞刚 杜利猛 刘德贵 管强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1-158,共8页
针对淮南矿区利用顺层定向钻孔对工作面和邻近巷道条带煤层瓦斯消突(简称“一孔两消”)的需求,提出了利用气动定向长钻孔实现“一孔两消”的技术思路。在前期气动螺杆定向钻进工艺试验基础上,开发了一款宽度仅为1.1 m、主轴倾角可在... 针对淮南矿区利用顺层定向钻孔对工作面和邻近巷道条带煤层瓦斯消突(简称“一孔两消”)的需求,提出了利用气动定向长钻孔实现“一孔两消”的技术思路。在前期气动螺杆定向钻进工艺试验基础上,开发了一款宽度仅为1.1 m、主轴倾角可在±90°范围内无级调整、具备50 m最大遥控距离的窄体全断面遥控定向钻机;优选了杆体直径73 mm、螺旋翼片外径82 mm的?73/82 mm螺旋气动螺杆钻具,最大转矩可达256 N·m;研制了集除尘系统、压风监测系统和油雾润滑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除尘车;改进了电磁波随钻测量系统供电电池,提高了系统使用时间和稳定性;开发了碎软煤层双动力复合强排渣技术和定向钻孔长距离筛管完孔技术。利用成套装备与技术在淮南矿区潘三煤矿1682(1)运输巷开展软煤气动定向钻进技术与装备的试验,先后完成16个孔深为240 m以上钻孔,试验总进尺4 548 m,煤层钻遇率达93.1%,所有定向孔全程下筛管,最大钻孔深度423 m。试验过程中即开始连抽,统计期间,抽采平均浓度(体积分数)60%,最大达到81%,抽采混合量基本维持在1.5 m3/min,平均抽采纯量0.9 m3/min,最大抽采纯量1.56 m3/min,累计抽采纯量17.4万m3。试验结果表明,成套装备性能稳定,使用方便,能实现远程遥控操作,施工安全保障度高,能够满足软煤气动定向钻进成孔需要。形成淮南矿区软煤气动定向钻孔施工成套技术和装备,为矿区安全高效抽采提供了必要技术和装备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动定向钻进技术 气动定向钻进装备 瓦斯预抽采 窄体全断面遥控定向钻机 淮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压水力割缝增透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安东 《中国煤炭》 2020年第7期65-68,共4页
中压水力割缝是利用25~35 MPa水射流对煤体进行切割、冲刷,改变钻孔周边煤体的应力分布,扩大煤体裂隙,实现对煤体的卸压增透。通过在丁集矿1351(1)运输底抽巷进行应用,与邻近巷道进行同条件效果对比,效果考察分析表明,中压水力割缝平均... 中压水力割缝是利用25~35 MPa水射流对煤体进行切割、冲刷,改变钻孔周边煤体的应力分布,扩大煤体裂隙,实现对煤体的卸压增透。通过在丁集矿1351(1)运输底抽巷进行应用,与邻近巷道进行同条件效果对比,效果考察分析表明,中压水力割缝平均单孔出煤量是静压水冲孔的2.5倍,中压水力割缝后单元抽采浓度是静压水冲孔的1.6倍,计算百孔抽采纯量是静压水冲孔的2.2倍,增透效果良好,抽采效果提升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压水力割缝 水射流 抽采效果 丁集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稳定性综合测试
13
作者 党保全 郭立全 +2 位作者 陈国军 叶赞 程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033-6040,共8页
断层破碎带岩性复杂、节理发育,为维护破碎带影响范围内巷道围岩稳定性,降低突水风险,常对其进行超前注浆加固。以淮南潘二煤矿F1断层为例,提出采用钻孔光纤及电法测试技术,对巷道掘进过程中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稳定性进行动态监测和分... 断层破碎带岩性复杂、节理发育,为维护破碎带影响范围内巷道围岩稳定性,降低突水风险,常对其进行超前注浆加固。以淮南潘二煤矿F1断层为例,提出采用钻孔光纤及电法测试技术,对巷道掘进过程中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稳定性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根据巷道掘进速度,定期采集钻孔应变和电阻率数据,分析了应变及电阻率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指出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后场源变化特征与正常岩层区段具有明显差异性,表明注浆加固将有效改善破碎区段岩层物性。根据光缆应变分布及电阻率分布特征,结合巷道围岩地质属性,认为断层破碎带注浆加固后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断层活化变形程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破碎带 活化 动态监测 稳定性 突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实时监测测力锚杆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侯俊领 吕晓雪 +1 位作者 李垂宇 胡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1-127,共7页
针对顶板事故频发的煤矿生产安全背景,进行测力锚杆原理的分析,构建分布式实时监测测力锚杆系统,包括分布式测力锚杆、实时采集分站、智能网关和动态智能预警平台等,可动态实时监测锚杆轴力、弯矩等工况信息,当锚杆轴力超过安全阀值时,... 针对顶板事故频发的煤矿生产安全背景,进行测力锚杆原理的分析,构建分布式实时监测测力锚杆系统,包括分布式测力锚杆、实时采集分站、智能网关和动态智能预警平台等,可动态实时监测锚杆轴力、弯矩等工况信息,当锚杆轴力超过安全阀值时,系统会准确发出安全预警。给出分布式测力锚杆工作原理、制备工艺和标定方法。分布式实时监测测力锚杆在淮南顾桥矿1126(1)轨道运输巷和山西汾西高阳煤矿21105工作面运输巷成功应用,依据监测成果分析了锚杆轴力、弯矩演化规律,预测了轴力与采场周期来压的响应关系,揭示了该巷道采动期间锚杆的工况响应规律,在测力区段划分出“非超前支承应力区、采动影响区、剧烈影响区”。为类似条件矿井进行巷道锚杆支护设计优化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力锚杆 锚杆支护 传感器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煤矿区煤层气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健 柴建禄 +6 位作者 岳超平 李国富 秦玉金 郭玉辉 陈建 孙海涛 刘柏根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3-91,共9页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形成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新型举国创新体制”的特色,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具有“全过程、多阶段、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连续滚动支持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形成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新型举国创新体制”的特色,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具有“全过程、多阶段、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连续滚动支持煤层气开发和利用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成套装备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煤矿区煤层气项目各参研单位以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为契机,全力提升煤矿区煤层气科技创新水平,形成引领行业的煤矿区煤层气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全力支撑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科研攻关目标的实现。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煤矿区煤层气项目形成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构建了一系列行业创新平台,全面带动了全国煤矿区煤层气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建设,有效推动了全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结合项目/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煤炭行业特点,系统总结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煤矿区煤层气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凝练形成“以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产学研用高度融合,持续引领行业科技进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煤矿区煤层气科技创新与实践。在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加强专项管理规范、持续发挥衔接纽带作用、协调促进科研管理创新、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等方面形成了煤矿区煤层气科技创新实践的具体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科技创新 创新实践 煤矿区煤层气 煤层气抽采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