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LEAM模型的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4
1
作者 杨秀芹 王国杰 +1 位作者 叶金印 李雅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3-139,共7页
蒸散发是连接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对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流域水文数据对淮河流域GLEAM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GLEA... 蒸散发是连接地表水循环和能量循环的纽带,淮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分析对深入理解中国气候过渡带水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价值。该文基于流域水量平衡原理,利用流域水文数据对淮河流域GLEAM产品进行精度验证;并利用GLEAM(global land-surface evaporation:the Amsterdam methodology)产品分析1980-2011年淮河流域地表蒸散发年际和年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及其水资源二级分区的降水实测值与GLEAM产品估算结果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8.0%,相关系数高达0.94,GLEAM产品对于淮河流域的模拟精度较高;2)淮河流域1980-2011年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为673 mm;3)淮河流域多年平均年地表蒸散量空间变化范围为528~848 mm,空间差异显著,呈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淮河以南地表蒸散量大于淮河以北地表蒸散量,四个季节地表蒸散发具有类似的空间分布特征;4)近32 a淮河流域平均的年地表蒸散量变化范围为588.6~767.8 mm,且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地表蒸散量的季节变化大致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且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夏季(272.0 mm)>春季(191.4 mm)>秋季(144.3 mm)>冬季(65.0 mm);5)基于栅格尺度年地表蒸散量的变化速率主要受春季主导,依次为夏季、秋季,冬季的影响最小,淮河流域大部分区域地表蒸散发量呈增加趋势。该研究可为淮河流域洪涝、干旱等极端水文气象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该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及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蒸散量 土壤 淮河流域 GLEAM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连续性大暴雨TBB场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陈晓红 胡雯 +2 位作者 周扬帆 郑苏明 余金龙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7-63,共7页
利用水平分辨率0.1°×0.1°经纬度FY-2C卫星TBB网格资料、连续性强降水过程和最强降水时段的加强加密降水资料(其中,安徽临泉县迎仙站日降水破安徽省日最大降水纪录),对应分析TBB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揭示强降水云... 利用水平分辨率0.1°×0.1°经纬度FY-2C卫星TBB网格资料、连续性强降水过程和最强降水时段的加强加密降水资料(其中,安徽临泉县迎仙站日降水破安徽省日最大降水纪录),对应分析TBB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揭示强降水云团生消史与暴雨发展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TBB低值区与淮河流域强暴雨落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TBB值减小过程与雨强增强过程比较一致,TBB梯度大值区在某地长时间维持将产生长时间强降水。源源不断的来自南海经广西沿着副高西北侧向东北方向伸展的水汽输送,与西风槽不断带来的新鲜冷空气在淮河流域相汇,对淮河流域强降水云系的生成、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此阶段TBB低值区在淮河流域一带稳定少动,南北摆动幅度小,时生时伏的变化,造成淮河流域天气53年以来全线致洪暴雨重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 连续性大暴雨 TBB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a淮河流域汛期降水日数和强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被引量:13
3
作者 叶金印 黄勇 +1 位作者 张春莉 李致家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3-592,共10页
选用1961 2010年淮河流域145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淮河流域汛期(5 9月)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不仅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而且与湿度和风速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时间变化上,雨日... 选用1961 2010年淮河流域145个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淮河流域汛期(5 9月)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不仅受到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而且与湿度和风速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在时间变化上,雨日出现频率有下降的趋势,但暴雨日比重和暴雨日平均降水量均有升高的趋势.淮河流域汛期暴雨日出现频率以及各类型雨日的平均降水量均有上升的趋势,强降水时空变化呈现局地性和频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气候特征 淮河流域 汛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ORPH融合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雨量资料估算淮河流域面雨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皓 罗静 +1 位作者 叶金印 李致家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9-194,共6页
基于CMORPH融合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雨量资料,分别采用网格算术平均法与泰森多边形法估算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2008—2011年汛期(6—9月)逐日面雨量,并对2种面雨量估算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5个子单元2种面雨量估算结果具有系... 基于CMORPH融合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雨量资料,分别采用网格算术平均法与泰森多边形法估算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2008—2011年汛期(6—9月)逐日面雨量,并对2种面雨量估算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5个子单元2种面雨量估算结果具有系统性差异,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逐日面雨量估算结果也存在系统性差异,利用地面观测雨量资料估算的面雨量普遍大于利用CMORPH融合降水产品的估算结果;2种面雨量估算结果在降水量级上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各降水量级完全对应的总体比例为78.8%,相差1个量级的比例为20.5%,其中小雨量级完全对应的比例高达9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ORPH融合降水产品 面雨量估算 网格算术平均法 泰森多边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一次致洪大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胡雯 张晓红 +2 位作者 周昆 陈光舟 黄勇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2-72,共11页
利用淮河流域内稠密的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资料、风云二号卫星双星观测资料及LAPS中尺度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这次降雨过程集中在淮... 利用淮河流域内稠密的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资料、风云二号卫星双星观测资料及LAPS中尺度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8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这次降雨过程集中在淮河干流,呈现出强降水区稳定少动,高雨强出现频度大的特点,时空分布有利于形成大洪水,是一次典型的致洪大暴雨过程。(2)暴雨区与中低层的中尺度辐合扰动的形成、发展与移动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中尺度云团、雨团的强烈发展。中尺度雨带具有准静止性,且强度很强,这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3)强降雨主要是在α尺度云带上不断生消发展的β中尺度云团,甚至更小的γ中尺度云团的生消合并造成的。它们大多生消于32~34°N、114~118°E范围内,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生消、演变和移动与中β尺度雨团的强度和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发展和增强阶段。(4)暴雨区具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湿、正涡度和强烈上升运动的特征,它们加强中低层的动力抬升,促使斜压不稳定能量释放,引起垂直涡度的发展,产生很强的降水。强降雨发生时,对流层中层的比湿快速加大,而云中液态水则表现为骤然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致洪暴雨 中尺度雨团 中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淮河流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6
作者 叶金印 黄勇 +1 位作者 张春莉 杨祖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1,共8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流域水资源、农业和生态环境将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响应,研究淮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将有益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利用1961─2010年淮河流域145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对近50年以来淮河流域常...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流域水资源、农业和生态环境将对气候变化有不同程度的响应,研究淮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将有益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利用1961─2010年淮河流域145个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对近50年以来淮河流域常规气象要素的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全流域年平均气温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年平均气温变化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南四湖地区、淮河干流中下游以南以及伏牛山区,为气温显著上升区;山区最高气温上升缓慢,而最低气温上升明显;全流域平均气温日较差有下降的趋势,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变化呈现出流域中部平原区减小而其他地区增加的分布特征。(2)全流域地面气压呈降低趋势,空间差异性增大,淮河流域广大平原为降低速率慢的区域,上游桐柏山区和大别山区则为降低速率快的中心;风速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性总体上均呈减小趋势,但在淮干上游山区、沂蒙山区以及里下河沿海地区地面风速有增大的趋势。(3)流域西部相对湿度呈微弱增大的趋势,而流域东部呈微弱减小的趋势;日照时数逐年递减的趋势比较明显,空间上呈现流域西部递减的趋势比东部明显。(4)年均降水量以淮河干流为界,呈现南部增多,北部减少的特征,导致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差异呈增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气候变化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达测雨误差及其对淮河流域径流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叶金印 高玉芳 李致家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3-599,共7页
将雷达测雨数据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相耦合进行径流过程模拟,分析雷达测雨误差及其径流过程模拟效果,研究雷达测雨误差对径流过程模拟的影响效应.在对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业务化的5种淮河流域雷达测雨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雷达测雨... 将雷达测雨数据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相耦合进行径流过程模拟,分析雷达测雨误差及其径流过程模拟效果,研究雷达测雨误差对径流过程模拟的影响效应.在对淮河流域气象中心业务化的5种淮河流域雷达测雨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雷达测雨数据驱动HEC-HMS水文模型,模拟分析淮河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2007年7月1 10日强降雨集中期的径流过程.结果表明:利用雷达测雨数据的径流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的模拟结果基本吻合,各种雷达测雨数据误差经过HEC-HMS水文模型传递后,误差明显减小.联合校准法对应的模拟效果最好,过程流量相对误差NBs'和洪峰流量相对误差Z'分别为-20.2%和-1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测雨 水文模型 径流模拟 误差传递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淮河流域雨季暴雨多尺度环流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晓红 贾天山 胡雯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1-326,共6页
使用NCEP/NCAR 1°×1°逐日再分析资料、风云2号气象卫星亮温(TBB)资料,分析2007年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梅雨期暴雨集中在淮河流域,其中从6月30日—7月8日,沿淮淮北连续9 d暴雨、大暴雨,降水... 使用NCEP/NCAR 1°×1°逐日再分析资料、风云2号气象卫星亮温(TBB)资料,分析2007年淮河流域梅雨期降水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2007年梅雨期暴雨集中在淮河流域,其中从6月30日—7月8日,沿淮淮北连续9 d暴雨、大暴雨,降水集中程度和降水强度均超过2003年,导致淮河流域发生仅次于1954年大洪水。雨季期间乌拉尔山附近的阻塞高压频繁出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且位置稳定;强盛的季风涌将充沛的水汽输送到淮河流域一带与中高纬度干冷空气频繁交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偏强、强盛的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对流扰动东传的有利配置导致2007年淮河流域集中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季风涌 青藏高原对流扰动 淮河流域 2007年雨季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面雨量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光舟 张晓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1637-11640,共4页
利用2007年7月淮河流域常规站、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气象站逐日降雨资料,选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的面雨量实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采取的泰森多边形法和算术平均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同时,将自动气象站、... 利用2007年7月淮河流域常规站、自动雨量站和自动气象站逐日降雨资料,选取不同的方法,计算淮河流域15个子单元的面雨量实况,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采取的泰森多边形法和算术平均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同时,将自动气象站、自动雨量站以及常规站点进行合成,用合成后的站点雨量计算的面雨量与常规站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进一步分析站点密度及站点分布对流域面雨量计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雨量资料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森多边形法 算术平均法 面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6~8月淮河流域面雨量预报检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静 叶金印 +1 位作者 张晓红 王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36期17698-17700,17707,共4页
利用2011年6~8月欧洲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MM5、WRF、AREM的淮河流域面雨量预报产品与实况资料,采用误差分析、正确率、TS评分、模糊评分方法对各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1年主汛期,MM5、ECMWF的数值模式... 利用2011年6~8月欧洲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MM5、WRF、AREM的淮河流域面雨量预报产品与实况资料,采用误差分析、正确率、TS评分、模糊评分方法对各模式的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在2011年主汛期,MM5、ECMWF的数值模式预报效果相对优于其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数值模式 面雨量预报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BF神经网络马尔可夫模型的淮河流域汛期暴雨量预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倪 叶金印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8期1256-1259,共4页
利用淮河流域1960-2007年172个台站汛期(6-9月)逐日降水资料,选取40个代表站,统计出代表站48年间逐年汛期暴雨量并建立时间序列,针对RBF神经网络和马尔可夫预测的优缺点,建立起RBF神经网络与马尔可夫模型相耦合的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 利用淮河流域1960-2007年172个台站汛期(6-9月)逐日降水资料,选取40个代表站,统计出代表站48年间逐年汛期暴雨量并建立时间序列,针对RBF神经网络和马尔可夫预测的优缺点,建立起RBF神经网络与马尔可夫模型相耦合的预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淮河流域2006-2007年汛期暴雨量预测,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BF神经网络 马尔可夫模型 暴雨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空间分布的客观分类及其形成机理 被引量:11
12
作者 卢睿 朱志伟 +3 位作者 李天明 潘晓 江叶艳 陆雅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15-1432,共18页
本文基于1961~2016年淮河流域四省(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K均值聚类、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分布进行了客观分类,利用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手段讨论了其相关环流... 本文基于1961~2016年淮河流域四省(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及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利用K均值聚类、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分布进行了客观分类,利用统计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手段讨论了其相关环流异常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的空间分布可客观分为以极端降水主要发生在淮河流域33°N以南地区的南部型,主要发生在32°~36°N之间的中部型,和主要发生在34°N以北的北部型这三种分布类型;(2)南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南有关,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北侧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使得水汽输送停留在淮河流域南部,导致南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中部型对应淮河流域受鞍型场环流结构控制,导致中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北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时,淮河流域处于反气旋性环流异常西南侧,偏南风将水汽输送至淮河流域北部,导致北部极端降水频次偏多;(3)南部型和北部型的极端降水频次分布相关环流异常分别受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相关海表温度异常所影响,而中部型极端降水频次分布的相关环流异常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在欧亚大陆上空激发的自西北向东南传播的准定常罗斯贝波所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空间分布 客观分类 淮河流域 中纬度罗斯贝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不同时间尺度暴雨的多模式预报性能评估及洪水可预报性探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郝莹 王元 +1 位作者 王皓 邱学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89-1000,共12页
为了让数值预报产品能够在流域气象业务中达到最佳应用效果,从而为淮河防汛调度提供决策支持,利用2015—2017年6—8月EC、JMA、WRF、INCA四种数值模式降水预报产品,采用TS评分、空估率和漏估率等方法,分别评估四种模式对淮河流域24、12... 为了让数值预报产品能够在流域气象业务中达到最佳应用效果,从而为淮河防汛调度提供决策支持,利用2015—2017年6—8月EC、JMA、WRF、INCA四种数值模式降水预报产品,采用TS评分、空估率和漏估率等方法,分别评估四种模式对淮河流域24、12、6、3和1 h时间尺度暴雨的预报性能,并对比分析四种模式对各种时间尺度暴雨预报的可用时效。在此基础上,选取EC的24 h累积降水预报产品驱动分布式水文模型CREST,构建淮河上游的气象水文耦合洪水预报模型,并对2016年6—8月、2017年5—8月的实时运行结果进行评估,探讨了淮河流域洪水的可预报性。主要结论如下:(1)对于24、12 h时间尺度的暴雨,EC预报性能最优、可用时效最长。当暴雨时间尺度缩短到6 h时,WRF的预报性能及可用时效均超越EC,当暴雨发生在3 h内时,WRF的优势更加明显。JMA对各个时间尺度暴雨的预报能力均最差。(2)在0~3 h预报时效内,EC和WRF均存在暴雨漏报率异常偏高、TS异常偏低的现象,其暴雨预报在临近预警中不具备参考价值。INCA则表现出在临近预报中的绝对优势,对 1 h预报时效的暴雨预报TS评分为54%,可用时效为3 h。(3)EC、JMA和WRF对6、3 h时间尺度的暴雨预报性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4)淮河上游洪水预报的可用时效为10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多模式 评估 洪水 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淮河流域四省面雨量预报应用效果检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九忠 张晓红 陈兴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5299-5301,共3页
介绍2007年汛期中淮河流域四省面雨量预报的应用情况,并且对比分析淮河流域遥测站主汛期雨量实况资料与流域四省的面雨量预报。
关键词 淮河流域面雨量 遥测站雨量实况资料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WF集合预报在淮河蒋家集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叶金印 顾玮琪 +3 位作者 李巧玲 李致家 姚成 董小涛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1-476,共6页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集合降水预报产品(预见期为10 d),提取淮河蒋家集以上流域的预报数据并进行降尺度处理,驱动洪水预报模型,对2008年8月的一次洪水过程进行模拟预报。为探讨ECMWF集合降水预报驱动洪水预报模型的应用效果...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集合降水预报产品(预见期为10 d),提取淮河蒋家集以上流域的预报数据并进行降尺度处理,驱动洪水预报模型,对2008年8月的一次洪水过程进行模拟预报。为探讨ECMWF集合降水预报驱动洪水预报模型的应用效果,将模拟预报的结果与仅采用地面降水观测数据驱动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ECMWF集合降水预报后,洪水模拟预报精度有明显改进,可使洪水预见期提前48 h;洪水模拟预报流量过程线能刻画洪水预报的不确定性范围,可为防洪减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 ECMWF集合预报 新安江模型 洪水预见期 淮河蒋家集以上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上游一次暴雨洪水过程的气象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静 叶金印 +1 位作者 邱旭敏 刘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9-42,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水文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5~20日淮河上游一次暴雨洪水过程的气象和水文要素特点以及气象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降雨过程总体上南多北少,强降雨带呈现东西带状分布,并且时程集中、... 利用常规气象水文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0年7月15~20日淮河上游一次暴雨洪水过程的气象和水文要素特点以及气象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本次降雨过程总体上南多北少,强降雨带呈现东西带状分布,并且时程集中、降雨量越大雨强越强;集中强降雨导致王家坝水文站水位和流量快速上涨和增大,水位及流量过程线呈单峰型分布;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和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由于强烈的高空辐散和非地转平衡强迫,激发出一支横跨低空急流的经向垂直环流,导致强降雨的发生;对流层高层或平流层低层高位涡的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暴雨激增;低层三支气流在华南沿海汇合,并通过西南低空急流向淮河上游地区输送水汽,水汽在雨区强烈地辐合上升,为强降雨的发生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 雨强 高低空急流耦合 低涡 淮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润地区中小河流山洪预报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叶金印 吴勇拓 +1 位作者 李致家 常露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5-621,共7页
针对湿润地区中小河流,提出2套山洪预报方案:一是对于有资料地区,建立基于新安江模型的山洪预报方案;二是对于无资料或资料缺乏地区,采用API-Nash模型,即采用降雨-径流经验相关法进行产流预报,采用Nash模型进行汇流预报。以皖南山区屯... 针对湿润地区中小河流,提出2套山洪预报方案:一是对于有资料地区,建立基于新安江模型的山洪预报方案;二是对于无资料或资料缺乏地区,采用API-Nash模型,即采用降雨-径流经验相关法进行产流预报,采用Nash模型进行汇流预报。以皖南山区屯溪流域为例,分别用2套方案对流域的次洪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2套方案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洪量合格率比较一致;对于洪峰合格率和确定性系数,新安江模型的模拟结果优于API-Nash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河流 山洪 预报预警 新安江模型 Nash模型 降雨-径流相关 屯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遥感图像及格点场重采样插值方法 被引量:10
18
作者 叶金印 邱旭敏 +1 位作者 黄勇 张春莉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3年第18期237-241,252,共6页
重采样插值方法是气象信息处理领域研究的问题之一。针对气象遥感图像,介绍了基于地图投影坐标转换的直接重采样插值方法和间接重采样插值方法;针对气象格点场,介绍了双线性插值方法和贝塞尔插值方法。以气象业务中不同分辨率的气象卫星... 重采样插值方法是气象信息处理领域研究的问题之一。针对气象遥感图像,介绍了基于地图投影坐标转换的直接重采样插值方法和间接重采样插值方法;针对气象格点场,介绍了双线性插值方法和贝塞尔插值方法。以气象业务中不同分辨率的气象卫星(FY2E和FY2D)遥感图像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降水预报场为例,分别对不同重采样插值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间接重采样的气象遥感图像最近邻点插值法的计算量小于邻点权重插值方法,而邻点权重插值方法的效果优于最近邻点插值方法;随着图像的分辨率提高,最近邻点插值法与邻点权重插值方法相比,计算量小的优势更加明显;对于高分辨率的气象遥感图像建议采用基于间接重采样的最近邻点法;对于气象格点场,贝塞尔插值方法的插值效果优于双线性插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遥感图像 气象格点场 重采样 插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流域地貌特征提取及其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金印 姚成 +1 位作者 李京兵 李致家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3-65,84,共4页
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对流域水文响应具有重要影响,是水文学研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对皖南山区内36个流域进行了数字化,提取了流域地貌特征信息,并对其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皖南山区流域的面积坡度、河道平均坡度... 流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对流域水文响应具有重要影响,是水文学研究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对皖南山区内36个流域进行了数字化,提取了流域地貌特征信息,并对其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皖南山区流域的面积坡度、河道平均坡度与流域面积成反比关系,主河道长与流域面积成正比关系,且均可建立较好的幂函数关系,由此建立了流域面积坡度与河网蓄水消退系数的定量关系。同时,生成了流域地形指数分布曲线与地貌瞬时单位线,为皖南山区无资料流域的水文模型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地貌特征 水文响应 无资料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高寒山区土壤水分模拟对Noah-MP模型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评估
20
作者 黄克秀 尤元红 +3 位作者 卢燕宇 郝莹 汪左 孙京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79,共10页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陆面过程模型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对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和水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黑河上游阿柔站的气象观测资料作为Noah-MP模型的驱动数据,开展了土壤水分模拟试验,评估了Noah-MP模型在黑河上游高寒山...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陆面过程模型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对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和水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黑河上游阿柔站的气象观测资料作为Noah-MP模型的驱动数据,开展了土壤水分模拟试验,评估了Noah-MP模型在黑河上游高寒山区的土壤水分模拟性能。在不考虑模型参数和驱动数据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Noah-MP模型不同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任意组合,设计了包含17280种不同组合方案的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试验,选用Natural Selection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浅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并进一步量化了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研究结果表明,Noah-MP模型可用于黑河上游高寒山区的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对浅层土壤水分的模拟精度较高,模拟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与观测资料基本一致;而深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精度较差,模拟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与观测资料偏差较大。浅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冻结土壤中过冷液态水、冻结土壤渗透、雨雪分离和第一层积雪或土壤温度的时间方案4个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敏感,其中对冻结土壤渗透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特别敏感。上游高寒山区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中,冻结时段内的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参数化方案更加敏感,使得土壤冻结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选择是导致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集合模拟 参数化方案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