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水质指标和环境生物的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李礼 梁克勤 +6 位作者 李波 徐宏亮 郭红喜 王曼 王杰 朱晓鸣 张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5-633,共9页
为探究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绿色、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研究对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的4次采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水体温度、pH和总磷无显著差异,但稻田养殖模式... 为探究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绿色、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研究对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的水质、浮游生物及底栖动物的4次采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养殖模式下的水体温度、pH和总磷无显著差异,但稻田养殖模式的溶解氧含量始终高于池塘养殖模式。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态氮含量整体下降,但总氮含量持续上升。池塘养殖模式的叶绿素a含量始终显著高于稻田。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共检测出浮游植物6门40属,池塘和稻田特有浮游植物各有8种。两种养殖模式的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在分蘖期达到最高,其次是扬花期。检测出浮游动物3大类21属41种,两种模式均以轮虫(Rotifera)为主。沙塘鳢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的时期均是拔节期,除成熟期外,池塘养殖模式的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两种养殖模式共检测出底栖动物9种(属),常见种为尾腮蚓属。随着养殖时间的推进,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的底栖动物种类数、数量均持续下降。根据以上结果可知,相较于池塘养殖模式,稻田养殖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且可以通过控制浮游生物的生长,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模式 水质指标 浮游生物 底栖动物 沙塘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氨氮预适应后高氨氮暴露对黄颡鱼鳃组织结构、免疫指标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聂丽玲 杨占虎 +6 位作者 张卿 鲍瑞峰 朱传坤 李礼 朱晓鸣 辛未 张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12-1821,共10页
研究旨在研究低浓度氨氮预适应后高浓度氨氮暴露对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鳃组织结构、免疫指标及相关基因的影响。将黄颡鱼[体重:(3.13±0.49)g]分别暴露于低浓度氨氮(4.7 mg/L,10%96h LC50)中预先适应3d、7d、14d后,在高... 研究旨在研究低浓度氨氮预适应后高浓度氨氮暴露对黄颡鱼(Tachysurus fulvidraco)鳃组织结构、免疫指标及相关基因的影响。将黄颡鱼[体重:(3.13±0.49)g]分别暴露于低浓度氨氮(4.7 mg/L,10%96h LC50)中预先适应3d、7d、14d后,在高浓度氨氮(23.7 mg/L,50%96h LC50)暴露12h和48h。结果显示:(1)在高浓度氨氮胁迫48h后,不同时长低浓度氨氮预适应组(3d、7d、14d)和对照组(未经过低浓度氨氮预适应)鳃组织细胞出现空泡化,鳃小片变短、卷曲、合并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但低浓度氨氮预适应组的鳃组织在高浓度氨氮暴露12h和48h时损伤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且预适应14d组在高浓度氨氮暴露12h和48h时鱼的鳃组织损伤程度最小。(2)在高浓度氨氮胁迫48h后,预适应组和对照组的黄颡鱼体内LZM活性和IgM、C3、C4含量呈现一定的升高;所有预适应组的LZM活性和IgM、C3含量显著升高,C4含量则只有预适应7d和14d显著升高。高浓度氨氮胁迫12h时,预适应14d组的LZM活性和C3、C4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在高浓度氨氮胁迫12h时,tnf-α和c3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il-1β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仅预适应7d组igm基因表达水平的显著上调。上述结果表明,经过低浓度氨氮预适应后高浓度氨氮暴露,黄颡鱼鳃组织损伤程度降低,LZM活性和IgM、C3、C4含量升高,黄颡鱼在低浓度氨氮预适应后对高浓度氨氮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胁迫 预适应 免疫 黄颡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川沙塘鳢仿生态繁育技术探究
3
作者 向邈 李礼 +8 位作者 徐洪亮 李波 郭红喜 王曼 王杰 辛未 谢松光 朱晓鸣 张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5-1392,共8页
文章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繁殖过程中鱼巢选择、鱼卵孵化、产后亲本和苗种生长情况及同类残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亲本对鱼巢的选择为池塘四周中层水体的鱼巢;苗种最佳孵化方式为孵化缸带雄鱼孵化,该... 文章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繁殖过程中鱼巢选择、鱼卵孵化、产后亲本和苗种生长情况及同类残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亲本对鱼巢的选择为池塘四周中层水体的鱼巢;苗种最佳孵化方式为孵化缸带雄鱼孵化,该种方式水霉发生率最低(29.13%)。通过对亲本池与苗种池河川沙塘鳢生长和繁殖力的周年监测,发现鱼苗9月特定生长率最大, 10月明显下降,冬季接近于0,至次年繁殖期降为负值,繁殖过后迅速回升;亲本特定生长率变化趋势与苗种相似,不同的是亲本在10月特定生长率最大。鱼苗生长至次年能完成性腺发育并参与繁殖,绝对繁殖力为(1157±666)粒,显著低于亲本池(2570±943)粒,但相对繁殖力[(112.78±19.97)粒/g]显著高于亲本池[(89.05±26.25)粒/g]。此外,文章基于养殖过程中出现同类残食现象,构建了预测模型TLprey=0.701TLcannibal–8.043,提出苗种培育的分级培育技术,建议在集约化养殖中将全长比值相差1.55倍的个体分开培育。文章丰富了河川沙塘鳢人工繁育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态养殖 苗种培育 同类残食预测模型 河川沙塘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下沙塘鳢生长及食物组成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礼 徐洪亮 +5 位作者 李波 郭红喜 王曼 王杰 朱晓鸣 张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45-1751,共7页
为探究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多元化的养殖模式,开展了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养殖模式对沙塘鳢的生长指标及食物组成的影响,并通过构建沙塘鳢和饵料生物的相关性方程,探究了沙塘鳢与饵料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为探究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多元化的养殖模式,开展了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养殖模式对沙塘鳢的生长指标及食物组成的影响,并通过构建沙塘鳢和饵料生物的相关性方程,探究了沙塘鳢与饵料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殖模式对沙塘鳢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但稻田养殖沙塘鳢的存活率略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且稻田养殖沙塘鳢的体增重(BWG)、相对增重率(RWG)及湿重特定生长率(SGR_(W))均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虽然稻田养殖沙塘鳢的摄食率和胃充塞度均低于池塘养殖沙塘鳢,但其生长指标优于池塘养殖沙塘鳢,且除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外,3次采样中稻田养殖沙塘鳢消化道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和出现率均多于池塘养殖沙塘鳢。综上,相较于池塘养殖沙塘鳢,稻田养殖沙塘鳢的生长表现更佳,且稻田可以为沙塘鳢提供更丰富的食物资源,有效降低养殖的成本。沙塘鳢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其方程为W=3.0×10^(–5)L^(2.9183)(R^(2)=0.879;n=146;P<0.05),属于异速生长;沙塘鳢的口裂宽与其体长及青虾额剑长呈线性相关,青虾体长与其额剑长、沙塘鳢体长也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模式 生长指标 食物组成 相关性方程 沙塘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