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透气性突出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被引量:10
1
作者 周波 程建圣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7-90,共4页
针对乌兰煤矿低透气性煤层群瓦斯含量高、压力大的特点,为解决首采保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瓦斯超限问题,提出穿层钻孔预抽首采层瓦斯、地面钻井抽采卸压瓦斯、走向高位钻孔和上隅角埋管抽采瓦斯的综合措施对突出煤层群开采下的矿井实施... 针对乌兰煤矿低透气性煤层群瓦斯含量高、压力大的特点,为解决首采保护层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瓦斯超限问题,提出穿层钻孔预抽首采层瓦斯、地面钻井抽采卸压瓦斯、走向高位钻孔和上隅角埋管抽采瓦斯的综合措施对突出煤层群开采下的矿井实施瓦斯灾害治理。结果表明:回采期间,抽采钻孔瓦斯浓度和流量随时间变化呈现比较稳定的规律、随工作面推进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工作面回风侧最大瓦斯浓度0.36%,上隅角最大瓦斯浓度0.5%,最大抽采瓦斯流量105.8m^3/min,有效地解决了工作面回采期间瓦斯超限问题,实现了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透气性煤层群 瓦斯抽采 综合治理技术 首采保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距离煤层开采工作面布置方式卸压增透效应 被引量:6
2
作者 肖家平 杨科 +1 位作者 李志华 孙泽宏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2-88,共7页
为了研究远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方式对卸压增透效果的影响,根据潘二煤矿11223工作面地质条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远距离煤层卸压开采应力场、位移场、裂隙场分布特征,并以卸压系数为判据,确定工作面卸压增透范围。研... 为了研究远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工作面布置方式对卸压增透效果的影响,根据潘二煤矿11223工作面地质条件,通过FLAC^(3D)数值模拟软件研究远距离煤层卸压开采应力场、位移场、裂隙场分布特征,并以卸压系数为判据,确定工作面卸压增透范围。研究表明:西二段工作面采用垂直布置方式,下方11223工作面开采会引起上覆11224工作面位移场、应力场发生明显变化,11224工作面中部卸压系数达90. 37%,卸压效果良好;东一段11224工作面采用风巷外错90 m、机巷内错90 m的方式布置,导致11224工作面下部卸压系数88. 97%,卸压效果较好,而在工作面上部卸压效果不明显。通过对比,可以确定远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时,工作面采用垂直布置可获得更好的卸压增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共采 卸压系数 保护层开采 卸压增透效应 远距离煤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破断机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肖家平 杨科 +1 位作者 刘帅 周波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5-80,共6页
为了探究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变形、失稳、破断的演化特征,结合潘二矿1212(3)工作面地质与工程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探讨了巨厚砂岩直覆和无坚硬岩层2种条件下大倾... 为了探究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变形、失稳、破断的演化特征,结合潘二矿1212(3)工作面地质与工程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探讨了巨厚砂岩直覆和无坚硬岩层2种条件下大倾角煤层开采顶板破断失稳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受倾角影响直接顶冒落、滑移,充填下部采空区,基本顶中上部挠度最大而发生断裂,破断裂纹逐渐向基本顶两侧及相邻岩层演化;大倾角煤层倾向岩层间的联动时序性破断是形成非对称拱形承载结构的主因;预裂爆破巨厚砂岩顶板、充填开采软弱岩层工作面可促使关键块体组成的拱形承载结构形成,保证大倾角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覆岩断裂 联动时序性 非对称拱结构 破断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顶板三维板梁结构的传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波 袁亮 +1 位作者 薛俊华 薛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1-137,共7页
为了揭示巷道开挖前后,巷道顶板三维板梁结构内应力场的演化规律,通过建立层状岩层的承载传力力学模型,研究了层间结构面和层状岩体变形对承载和传递应力的扰动作用,提出了层间结构面和层状岩体承载传力的能量分析方法,确定了层状岩体... 为了揭示巷道开挖前后,巷道顶板三维板梁结构内应力场的演化规律,通过建立层状岩层的承载传力力学模型,研究了层间结构面和层状岩体变形对承载和传递应力的扰动作用,提出了层间结构面和层状岩体承载传力的能量分析方法,确定了层状岩体的应力传递和应变能密度解析解,揭示了结构面储能和层状岩体承载传力的影响规律,并在淮南张集矿1412A工作面开展工程应用。结果表明:法向刚度和切向刚度决定了层间结构面的储能能力,法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决定了结构面的实际储能大小;岩层的承载应力并非等于上部岩层的负重,而是上部岩层的作用应力、自重应力、下位岩层的作用应力叠加的结果;应力传递效率与相邻上下层岩层的容重比呈正相关关系,与层厚比呈负相关关系,与弹性模量比呈负相关关系;1412A工作面开采时,1#煤顶板第1层薄的软弱泥岩无法承载上方岩层的重量,第2层厚的中砂岩可以承载上方岩层及自身重量,载荷应力为0.90 MPa,计算得到该类条件下基本顶初次断裂步距为30.7 m,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围岩 三维板梁 应力传递 层间结构面 承载应力 应变能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巷顶板围岩结构承载能力弱化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波 袁亮 薛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2-128,共7页
为了揭示煤巷顶板围岩承载能力的弱化机理,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巷道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弹塑流弱化分析模型,确定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状态的分析方法,提出用围岩塑性区深度、宽度、长度作为评价巷道围岩承载的弱化分析指标,研究... 为了揭示煤巷顶板围岩承载能力的弱化机理,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巷道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弹塑流弱化分析模型,确定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状态的分析方法,提出用围岩塑性区深度、宽度、长度作为评价巷道围岩承载的弱化分析指标,研究围岩性质、支护强度、采动应用等诱导因子对煤巷顶板结构承载能力弱化分析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围岩强度的提高、支护强度的增加、扰动应力的减小,弱化分析指标呈似线性减小的变化规律,且减幅由大到小排序为塑性区长度Sy,宽度Sx和深度Sz,同时提高围岩强度、支护强度,减小采动作用应力,煤巷顶板弱化分析指标的减小程度显著高于单因子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向承载梁 围岩性质 支护强度 扰动应力 围岩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层状顶板三向承载梁承载能力弱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波 袁亮 薛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9-206,共8页
为了研究影响煤巷安全和稳定性的层状顶板结构承载能力衰减问题,采用理论推导、数字试验和相似模拟方法,建立了巷道层状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的物理和力学模型,依据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提出了巷道层状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方... 为了研究影响煤巷安全和稳定性的层状顶板结构承载能力衰减问题,采用理论推导、数字试验和相似模拟方法,建立了巷道层状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的物理和力学模型,依据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提出了巷道层状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的弹塑性分析方法,基于三向承载梁结构的承载机理和极限平衡理论,以淮南张集矿17246工作面轨道巷顶板为分析对象,通过Matlab等数值计算软件,推导出了特定工程地质条件下三向承载梁结构峰后软化阶段和残余承载阶段的极限承载应力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巷道层状顶板呈现层状分布、相互作用、分区承载的三维长板结构;基于应力通过岩层逐层传递特性,可求解出岩层当中任意岩层上的作用应力;巷道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的压剪破坏判断值f<0表示该点进入压剪破坏状态,f=0表示该点达到压剪破坏的临界状态,f>0表示该点仍处于弹性承载状态;煤巷顶板在峰后残余阶段依然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计算得到试验巷道层状顶板的极限承载应力约为5.1MPa,残余承载应力约为2.9 MPa;煤巷开挖后顶板经历弹性承载、弹塑性承载、塑性承载,当顶板处于峰后残余承载时,顶板结构受到外界应力扰动可能发生大变形灾害;随着围压的增加,岩体的峰值抗压强度、残余抗压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该研究结果揭示了顶板结构承载能力弱化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层状顶板 三向承载梁 承载能力 衰减规律 极限承载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空气柱装药爆破减振理论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曹祺 王林桂 +5 位作者 马宏昊 张中雷 陈亚建 沈兆武 王奕鑫 邓永兴 《工程爆破》 CSCD 2020年第2期42-48,64,共8页
为降低大型露天矿山爆破振动对周边构筑物的影响,采用底部空气柱装药结构爆破减振技术。通过公式推导,找出岩石爆破中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装药结构轴向不耦合系数的关系式。采用底部空气柱装药水下爆炸实验,研究峰值压力、冲量、比冲击... 为降低大型露天矿山爆破振动对周边构筑物的影响,采用底部空气柱装药结构爆破减振技术。通过公式推导,找出岩石爆破中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和装药结构轴向不耦合系数的关系式。采用底部空气柱装药水下爆炸实验,研究峰值压力、冲量、比冲击波能与空气柱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空气柱长度增加,可提高能量利用率,降低峰值压力,有效降低爆破振动。在舟山绿色石化二期矿山开采爆破工程中,当填塞长度、装药量相同时,通过底部空气柱长度递减的对比实验,采用逐孔爆破技术可清楚得出底部空气柱装药结构能够有效降低爆破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部空气柱 爆破减振 水下爆炸 逐孔起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