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桥煤矿GPS基准网坐标转换的高崩溃污染率抗差估计 被引量:8
1
作者 吕伟才 秦永洋 +2 位作者 孙兴平 郭红星 郑秀安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6期9-15,共7页
为确保顾桥煤矿D级GPS平面基准网坐标系统转换后的质量,克服转换基准点中存在的位移对转换成果的影响,基于高崩溃污染率抗差估计理论,建立了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估计模型及转换后GPS网的质量评价模型。顾桥煤矿D级GPS网转换后的成果表明... 为确保顾桥煤矿D级GPS平面基准网坐标系统转换后的质量,克服转换基准点中存在的位移对转换成果的影响,基于高崩溃污染率抗差估计理论,建立了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估计模型及转换后GPS网的质量评价模型。顾桥煤矿D级GPS网转换后的成果表明,高崩溃污染率抗差估计能够实现平差系统对存在位移的转换基准点进行自动准确探测的目的,保留了GPS技术高精度的特点,为该矿区建立了可靠的测绘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坐标系统转换 抗差估计 高崩溃污染率 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煤系地层TBM掘进巷道围岩强度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丁自伟 高成登 +6 位作者 景博宇 黄兴 刘滨 胡阳 桑昊旻 徐彬 秦立学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0,共12页
为研究全断面掘进机(TBM)掘进参数与煤系地层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互馈关系,准确、实时预测巷道围岩强度特征,基于TBM掘进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通过岩-机互馈关系分析,确定模型的输入特征参数,并建立了对应的数据库;将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 为研究全断面掘进机(TBM)掘进参数与煤系地层岩体力学参数之间的互馈关系,准确、实时预测巷道围岩强度特征,基于TBM掘进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通过岩-机互馈关系分析,确定模型的输入特征参数,并建立了对应的数据库;将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回归(SVR)3种机器学习算法作为基学习器,线性回归(LR)算法作为元学习器,提出了一种基于Stacking集成算法的预测模型,并对比分析了Stacking集成算法与单一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二值判别与箱线图可有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模型的主要输入特征参数为刀盘推力F、刀盘扭矩T、贯入度FPI、刀盘转速RPM、刀盘振动加速度A;Stacking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拟合优度可达0.976,而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分别仅有0.031,0.148和0.092,与其他3种模型相比,其拟合优度最高,误差指标数值最小,集成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能够有效地预测煤矿TBM掘进巷道围岩点荷载强度。研究验证了Stacking模型的准确性,可为煤矿TBM掘进参数控制和巷道支护参数调整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全断面掘进机 TBM掘进参数 Stacking集成算法 数据预处理 围岩强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沿空掘巷煤柱合理宽度确定及支护参数优化 被引量:62
3
作者 秦永洋 许少东 杨张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8,共4页
为了解决顾桥煤矿深部巷道小煤柱沿空掘巷的支护难题,根据顾桥煤矿1121(1)综采面回风巷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5,8及10m三种不同宽度煤柱条件下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质及采矿条件下,8m煤... 为了解决顾桥煤矿深部巷道小煤柱沿空掘巷的支护难题,根据顾桥煤矿1121(1)综采面回风巷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5,8及10m三种不同宽度煤柱条件下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质及采矿条件下,8m煤柱的应力峰值最小、5m煤柱的应力峰值最大,说明该巷道合理的煤柱宽度应为8m。同时对该巷道锚索网支护进行了设计,巷道支护实践及矿压观测结果表明,1121(1)综采面回风巷采用所确定的合理煤柱宽度及锚索网支护参数,有利于保持煤柱及巷道围岩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煤柱宽度 锚索网 沿空掘巷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lman滤波在地表移动观测站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吕伟才 秦永洋 +1 位作者 孙兴平 郭红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370-1374,共5页
文章根据Kalman滤波理论,结合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需要,建立了对地表移动观测站沉降监测进行动态处理的标准Kalman滤波模型和预测预报模型;利用顾桥矿1117(1)首采面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对所建立的滤波模型和预测预报模型进行了检核,结果表... 文章根据Kalman滤波理论,结合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需要,建立了对地表移动观测站沉降监测进行动态处理的标准Kalman滤波模型和预测预报模型;利用顾桥矿1117(1)首采面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对所建立的滤波模型和预测预报模型进行了检核,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基本能满足开采沉陷工程治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 开采沉陷 地表移动观测站 沉降监测 动态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瓦斯综采面Y型通风采空区漏风规律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张树川 秦永洋 +1 位作者 高松 戴广龙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5-38,共4页
为了准确划分高瓦斯综采工作面Y型通风模式下的采空区三带分布,该研究基于能位测定、示踪技术、回风流瓦斯浓度变化和束管检测等技术手段,探讨了高瓦斯综采工作面Y型通风模式下三带分布主要影响因素中的漏风规律。结果表明:Y型通风工作... 为了准确划分高瓦斯综采工作面Y型通风模式下的采空区三带分布,该研究基于能位测定、示踪技术、回风流瓦斯浓度变化和束管检测等技术手段,探讨了高瓦斯综采工作面Y型通风模式下三带分布主要影响因素中的漏风规律。结果表明:Y型通风工作面采空区存在大量漏风的可能性,且漏风可基本分为风速急变区、风速缓变区和风速趋零区等3个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通风 采空区 漏风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抽巷一巷两用瓦斯治理技术实践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宁 戴广龙 张瑞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4-46,62,共4页
为解决保护层开采瓦斯抽采中底抽巷利用率不高,工作面瓦斯浓度控制效果差,巷道及钻场布置成本较高的弊端,结合顾桥煤矿的地质条件,合理确定底抽巷的位置及瓦斯抽采钻孔的布置,采用底抽巷"一巷两用"瓦斯抽采方法,既抽采上覆被... 为解决保护层开采瓦斯抽采中底抽巷利用率不高,工作面瓦斯浓度控制效果差,巷道及钻场布置成本较高的弊端,结合顾桥煤矿的地质条件,合理确定底抽巷的位置及瓦斯抽采钻孔的布置,采用底抽巷"一巷两用"瓦斯抽采方法,既抽采上覆被保护层的卸压瓦斯,又抽采下伏保护层回采后采空区及上隅角的瓦斯。采用底抽巷抽采后:被保护层瓦斯最大和最小残余瓦斯压力分别为0.49、0.21 MPa,平均0.38 MPa,较煤层原始瓦斯压力0.67 MPa明显降低。随着抽采进行,回风流瓦斯体积分数控制在0.17%左右,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在0.7%以下,瓦斯抽采体积分数在30%左右,抽采量在50 m3/min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抽巷 瓦斯抽采钻孔 一巷两用 瓦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断裂区域巷道失稳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韦四江 南华 徐耀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4,共6页
为了研究方庄一矿-400 m大巷在穿越断层破碎带时,围岩松动范围大、控制难度大的问题,采用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试验等方法,对该矿地质构造背景、断裂形式、断裂周围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400 m大巷围岩失稳是... 为了研究方庄一矿-400 m大巷在穿越断层破碎带时,围岩松动范围大、控制难度大的问题,采用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现场工业试验等方法,对该矿地质构造背景、断裂形式、断裂周围应力场和位移场分布形式进行了分析,认为-400 m大巷围岩失稳是连续断裂构造区破碎围岩、复杂应力环境、支护方式、采动影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巷道穿越连续断层时,其围岩应力、位移和塑性区的分布规律;在围岩松动破坏范围测试的基础上,提出了锚网索联合支护配合U型钢封闭支架及围岩注浆加固的主被动联合支护技术。工业性试验表明,在观测的180天内,两帮最大移近量70 mm,顶底板39 mm,与未采取联合支护的同类型巷道相比,位移减少了450 mm左右,整体加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断裂 失稳机理 联合支护 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变频调速传动在矸石山绞车中的应用
8
作者 邱上进 刘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8,共3页
介绍了计算机提升控制、交 -直 -交变频调速异步电机拖动的矸石山绞车电控系统的原理、结构框图及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本系统以两套PLC为控制核心, 以变频器为调速手段, 完成提升机的控制、保护及信号采集等功能。经长时间运行证明, ... 介绍了计算机提升控制、交 -直 -交变频调速异步电机拖动的矸石山绞车电控系统的原理、结构框图及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本系统以两套PLC为控制核心, 以变频器为调速手段, 完成提升机的控制、保护及信号采集等功能。经长时间运行证明, 其技术合理、效率高、安全可靠,能完全满足各项工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山绞车 变频调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C MOSFET的固态断路器栅极失效及老化特性研究
9
作者 桂雷 庞士宝 王勇 《电源学报》 2025年第4期316-321,共6页
基于SiC MOSFET的直流固态断路器SSCBs(solid-state circuit breakers)因其具有快速分断故障电流的能力而广受瞩目,然而SiC MOSFET的失效机理较为复杂,有别于传统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热失效模式,SiC MOSFET具有特殊的栅极失效及老化特征,... 基于SiC MOSFET的直流固态断路器SSCBs(solid-state circuit breakers)因其具有快速分断故障电流的能力而广受瞩目,然而SiC MOSFET的失效机理较为复杂,有别于传统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热失效模式,SiC MOSFET具有特殊的栅极失效及老化特征,但是相关特性及机理尚不明确,为固态断路器的失效及老化判别带来了较大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以基于SiC MOSFET的400 V直流固态断路器为研究对象,探究器件在断路器这一特殊工况下的单次及多次硬开关特性,验证了SiC MOSFET在单次或多次动作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栅极失效,且出现了栅极电压降低这一新的老化特性。采用有限元仿真进行器件级分析,得到其内部在动作过程中的温度分布及热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器件栅极结构附近的温升接近1000 K,并会产生1.4 GPa的热应力。通过对失效器件的开封、切片及电镜扫描处理,确认了栅极氧化层的裂缝存在,验证了SiC MOSFET由于热应力导致栅极结构开裂,并导致栅极失效及老化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断路器 SiC MOSFET 失效分析 老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