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淮南煤与内蒙古煤配煤煤灰熔融特性及气化反应性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国斌
张湘
+4 位作者
陆启均
桂国阳
黄杰
李寒旭
焦发存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8,共11页
淮南煤煤灰熔融温度高导致其无法直接在气流床气化炉上使用,将淮南煤ZA煤分别与低灰熔融温度内蒙古煤ZB煤和ZC煤按照1∶9,2∶8,3∶7,4∶6,5∶5,6∶4,7∶3,8∶2,9∶1的质量比进行配煤,利用智能灰熔点测定仪(封碳法)对单煤及其配煤煤灰熔...
淮南煤煤灰熔融温度高导致其无法直接在气流床气化炉上使用,将淮南煤ZA煤分别与低灰熔融温度内蒙古煤ZB煤和ZC煤按照1∶9,2∶8,3∶7,4∶6,5∶5,6∶4,7∶3,8∶2,9∶1的质量比进行配煤,利用智能灰熔点测定仪(封碳法)对单煤及其配煤煤灰熔融温度进行测定,探究配煤比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基于热力学平衡计算结果(利用FactSage 8.1软件计算)探讨了配煤煤灰熔融温度变化机理;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单煤煤焦和配煤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进行测定,并对反应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ZA煤灰在高温下生成莫来石是其熔融温度高的主要原因。ZA煤分别与ZB煤和ZC煤相配后,煤灰中莫来石含量降低,低熔点的钙长石、镁堇青石含量增加,使得配煤煤灰熔融温度降低。ZA煤焦、ZB煤焦和ZC煤焦三种煤焦的平均CO_(2)气化反应速率分别为2.54%/min,3.49%/min和4.19%/min,ZA煤焦与CO_(2)的气化反应最难发生,平均气化反应速率最小,ZC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最容易,平均反应速率最大。与单煤煤焦相比,配煤煤焦气化反应过程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三种单煤煤焦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位于336.8 kJ/mol~405.0 kJ/mol之间,AB2(ZA煤与ZB煤的质量比为2∶8)煤焦和AC3(ZA煤与ZC煤的质量比为3∶7)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与ZB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和ZC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基本一致,表明配煤降低了配煤煤焦中ZA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煤
配煤
热力学平衡计算
灰熔融温度
气化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粒度煤掺配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刘国斌
夏宝亮
+5 位作者
陆启均
郭林芳
李寒旭
李丽莉
武成利
焦发存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52-2357,共6页
通过对高灰熔融温度的两淮矿区煤(HN)和内蒙古低灰熔融温度煤(ER)分别筛分至>150μm,75~150μm,48~75μm和<48μm四个粒径区间,对不同粒径区间煤样的质量占比、灰分产率进行分析,利用XRF、XRD和热力学平衡计算研究不同粒径区间煤...
通过对高灰熔融温度的两淮矿区煤(HN)和内蒙古低灰熔融温度煤(ER)分别筛分至>150μm,75~150μm,48~75μm和<48μm四个粒径区间,对不同粒径区间煤样的质量占比、灰分产率进行分析,利用XRF、XRD和热力学平衡计算研究不同粒径区间煤样的灰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煤灰熔融过程中液相量随煤样粒径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粒度煤掺配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HN煤的煤灰平均粒径随着煤的粒径增加而增大,粒径>48μm ER煤的煤灰平均粒径约为3μm;HN煤的灰分产量随着煤的粒径增加而增大,而ER煤则相反。不同粒径区间的HN和ER煤的灰化学组成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随煤粒径增大,HN和ER煤灰熔融特征温度(AFTs)分别呈现逐渐增加和减小趋势。不同粒径HN与ER煤相配后,配煤灰熔融温度介于两者之间,而当HN煤(<48μm)与ER煤(>150μm)相配后(质量比1∶1),煤灰中高熔点莫来石转化为低熔点钙长石,使得煤灰流动温度降低最低(1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煤
粒径分布
灰熔融特性
化学组成
矿物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淮南煤与内蒙古煤配煤煤灰熔融特性及气化反应性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国斌
张湘
陆启均
桂国阳
黄杰
李寒旭
焦发存
机构
淮南矿业
(
集团
)
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
销售
分公司
安徽理工大学化工与爆破学院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现代
煤炭
加工技术研究院
出处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8,共11页
基金
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MTYJZX202203)
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2003a07020022)。
文摘
淮南煤煤灰熔融温度高导致其无法直接在气流床气化炉上使用,将淮南煤ZA煤分别与低灰熔融温度内蒙古煤ZB煤和ZC煤按照1∶9,2∶8,3∶7,4∶6,5∶5,6∶4,7∶3,8∶2,9∶1的质量比进行配煤,利用智能灰熔点测定仪(封碳法)对单煤及其配煤煤灰熔融温度进行测定,探究配煤比对煤灰熔融温度的影响,基于热力学平衡计算结果(利用FactSage 8.1软件计算)探讨了配煤煤灰熔融温度变化机理;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单煤煤焦和配煤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性进行测定,并对反应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ZA煤灰在高温下生成莫来石是其熔融温度高的主要原因。ZA煤分别与ZB煤和ZC煤相配后,煤灰中莫来石含量降低,低熔点的钙长石、镁堇青石含量增加,使得配煤煤灰熔融温度降低。ZA煤焦、ZB煤焦和ZC煤焦三种煤焦的平均CO_(2)气化反应速率分别为2.54%/min,3.49%/min和4.19%/min,ZA煤焦与CO_(2)的气化反应最难发生,平均气化反应速率最小,ZC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最容易,平均反应速率最大。与单煤煤焦相比,配煤煤焦气化反应过程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三种单煤煤焦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位于336.8 kJ/mol~405.0 kJ/mol之间,AB2(ZA煤与ZB煤的质量比为2∶8)煤焦和AC3(ZA煤与ZC煤的质量比为3∶7)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与ZB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和ZC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基本一致,表明配煤降低了配煤煤焦中ZA煤焦的CO_(2)气化反应活化能。
关键词
淮南煤
配煤
热力学平衡计算
灰熔融温度
气化反应性
Keywords
Huainan coal
blending co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calculation
ashmelting temperature
gasification reactivit
分类号
TQ536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粒度煤掺配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刘国斌
夏宝亮
陆启均
郭林芳
李寒旭
李丽莉
武成利
焦发存
机构
淮南矿业
(
集团
)
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
销售
分公司
安徽理工大学化工与爆破学院
出处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52-2357,共6页
基金
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基金(MTYJZX202203)。
文摘
通过对高灰熔融温度的两淮矿区煤(HN)和内蒙古低灰熔融温度煤(ER)分别筛分至>150μm,75~150μm,48~75μm和<48μm四个粒径区间,对不同粒径区间煤样的质量占比、灰分产率进行分析,利用XRF、XRD和热力学平衡计算研究不同粒径区间煤样的灰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煤灰熔融过程中液相量随煤样粒径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粒度煤掺配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HN煤的煤灰平均粒径随着煤的粒径增加而增大,粒径>48μm ER煤的煤灰平均粒径约为3μm;HN煤的灰分产量随着煤的粒径增加而增大,而ER煤则相反。不同粒径区间的HN和ER煤的灰化学组成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随煤粒径增大,HN和ER煤灰熔融特征温度(AFTs)分别呈现逐渐增加和减小趋势。不同粒径HN与ER煤相配后,配煤灰熔融温度介于两者之间,而当HN煤(<48μm)与ER煤(>150μm)相配后(质量比1∶1),煤灰中高熔点莫来石转化为低熔点钙长石,使得煤灰流动温度降低最低(1317℃)。
关键词
配煤
粒径分布
灰熔融特性
化学组成
矿物种类
Keywords
coal blending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sh fusibility
chemical compositions
minerals
分类号
TQ536 [化学工程—煤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淮南煤与内蒙古煤配煤煤灰熔融特性及气化反应性研究
刘国斌
张湘
陆启均
桂国阳
黄杰
李寒旭
焦发存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不同粒度煤掺配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研究
刘国斌
夏宝亮
陆启均
郭林芳
李寒旭
李丽莉
武成利
焦发存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