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61
1
作者 李明峡 胡宪文 +5 位作者 张琪 肖建军 刘松 李熹 何淑芳 张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0-854,共5页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例择期全麻下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均等分为5组: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组(S1、S2组)...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50例择期全麻下行下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均等分为5组: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组(S1、S2组),舒芬太尼复合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组(M1、M2、M3组)。于手术结束即刻行 PCIA,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首次剂量均为舒芬太尼0.1μg/ kg,静脉镇痛泵背景输注速度2 ml/ h,自控给药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分别于术后1(T1)、3(T2)、6(T3)、12(T4)、24(T5)和48 h(T6)各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及 Ramsay 镇静评分评价患者镇静程度;记录患者术后48 h 内 PCIA 按压总次数及地佐辛用量;并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与 S1、M1组比较,S2、M2、M3组 T1~ T6 VAS 评分降低(P 〈0.05),M3组 T1~ T6 Ramsay 评分升高(P 〈0.05),S2、M2、M3组 PCIA 按压总次数及地佐辛消耗量均减少( P 〈0.05)。M2组未出现并发症,S2组较 S1、M1、M2、M3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增加(P 〈0.05);M2、M3组较 S1组恶心呕吐发生例数减少(P 〈0.05);M3组较 M2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增加(P 〈0.05);M3组较 S1、S2、M1、M2组低血压发生例数增加(P 〈0.05)。结论2μg/ kg 舒芬太尼联合2μg/ kg 右美托咪定镇痛效果满意,副反应少,是骨科患者术后镇痛的较佳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舒芬太尼 术后镇痛 患者自控静脉镇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2
作者 肖建军 沈勒 +2 位作者 郭海龙 吴宣 孙忠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或Ⅱ级要求无痛胃镜检查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丙泊酚人工静注组(A组)、丙泊酚靶控输注组(B组)、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或Ⅱ级要求无痛胃镜检查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丙泊酚人工静注组(A组)、丙泊酚靶控输注组(B组)、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组(C组)。观察各组麻醉前、麻醉后2min、置胃镜后2min、苏醒时的SBP、DBP、HR、RR、SpO2,以及各组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后2min及置胃镜后2min B、C组SBP下降,C组DBP下降(P<0.05);三组患者RR下降(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SpO2均高于96%。C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术中三组患者体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为无痛胃镜检查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雷米芬太尼 靶控输注 无痛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高铁血红蛋白症一例
3
作者 郭海龙 肖建军 杨建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3-204,共2页
患者,女,68岁,因“右侧甲状腺肿大3月”入院。查体:口唇及全身皮肤发绀,心电图、胸部x线片、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均未见异常。入院第3天拟在颈丛麻醉下行右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关键词 高铁血红蛋白症 右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遗传性 甲状腺肿大 胸部X线片 生化检查 颈丛麻醉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美辛通过NOS3影响线粒体呼吸链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尚磊晶 孙盈盈 李元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46-1852,共7页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机制。方法CCK-8检测NCI-H520、A549肺癌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肺癌细胞增殖以及成瘤能力;分子靶向对接预测吲哚美辛相互作用蛋白;GEPIA公共数据库分析肿瘤与癌旁组织、肿瘤切除术后远...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相关机制。方法CCK-8检测NCI-H520、A549肺癌细胞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肺癌细胞增殖以及成瘤能力;分子靶向对接预测吲哚美辛相互作用蛋白;GEPIA公共数据库分析肿瘤与癌旁组织、肿瘤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率与NOS3 mRNA水平关系;免疫组化检测NOS3表达水平;通过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NOS3富集的基因;使用KEGG数据库分析与NOS3调控的信号通路;MitoTracker Red CMXRos探针检测线粒体ROS生成水平;电镜下观察线粒体形态;Western blot检测ATP5A、UQCRC2、SDH8、NDUFB8的表达水平。结果20μmol·L^(-1)吲哚美辛可抑制肺癌细胞增殖以及成瘤能力;吲哚美辛与NOS3蛋白存在作用位点;NOS3抑制剂L-NMMA可逆转吲哚美辛抑癌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肺癌组织中NOS3表达较低,NOS3基因高表达患者远期生存率更长;NOS3与线粒体呼吸链通路高度负相关。吲哚美辛作用后引起线粒体数量减少、形态肿胀、内脊消失、ROS水平显著上升、显著降低UQCRC2蛋白表达。结论吲哚美辛靶向NOS3抑制UQCRC2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线粒体呼吸链功能,进而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抑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吲哚美辛 NOS3 线粒体呼吸链 癌痛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