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CV侵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后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健 张荣波 +1 位作者 许礼发 蔡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后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RTPCR法检测135例丙肝患者PBMC内HCVRNA,同时用生物素—链...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HCVRNA(+)后对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在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RTPCR法检测135例丙肝患者PBMC内HCVRNA,同时用生物素—链霉亲和素(BSA)系统检测其T细胞亚群及经PHA诱导前后膜白介素2受体(mIL2R)的表达水平。结果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CD+3、CD+4及mIL2R表达水平降低,CD+8水平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PBMC内HCVRNA(+)组与HCVRNA(-)组相比较,前者CD+3、CD+4百分率降低,CD+8百分率增高,CD+4/CD+8比值下降均大于后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PHA诱导前后HCVRNA(+)者明显低于HCVRNA(-)者,mIL2R表达水平亦以患者低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病毒侵染PBMC后可加重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抑制mIL2R表达,使病情迁延反复。检测丙肝患者PBMC内HCVRNA对揭示丙肝发病机制及其防治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细胞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浓缩腹水回输在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项桂菊 王健 +3 位作者 李玉芝 江水清 胡正力 曲学玲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5期383-386,共4页
目的 探讨冷冻浓缩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 采用透析机对32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进行超滤浓缩,置-18℃环境中冷冻2~3天,37℃温育溶解后静脉回输。结果 冷冻浓缩腹水回输前后,血清总蛋白为(59.1±5.6)... 目的 探讨冷冻浓缩腹水回输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 采用透析机对32例顽固性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腹水进行超滤浓缩,置-18℃环境中冷冻2~3天,37℃温育溶解后静脉回输。结果 冷冻浓缩腹水回输前后,血清总蛋白为(59.1±5.6)g/L和(66.3±4.7)g/L,白/球比值为0.8±0.3和1.1±0.5,腹水总蛋白为(15.2±6.8)g/L和(55.6±8.4)g/L;腹围为(91.3±9.5)cm和(80.8±9.2)cm,腹压为(3.5±0.43)kPa和(2.4±0.32)kPa,24 h尿量为(615.0±185.5)ml和(1 240.0±255.0)m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清钾为(3.5±1.1)mmol/L和(4.0±1.3)mmol/L,腹水钾(3.6±0.9)mmol/L和(4.1±1.0)mmol/L;血清钠为(122.2±4.0)mmol/L和(126.5±4.3)mmol/L,腹水钠为(120.8±4.5)mmol/L和(123.3±4.7)mmol/L;血清氯为(90.3±6.2)mmol/L和(95.1±5.7)mmol/L,腹水氯为(92.0±5.9)mmol/L和(96.4±50.5)mmol/L;治疗前后相比,血清钠、腹水钠、腹水钾、血清氯、腹水氯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血清钾差异无显著性(P>0.05)。冷冻浓缩腹水回输后,除2例出现一过性发热外,未发生低血压、肝昏迷、消化道出血现象,未出现蛋白凝集、堵塞管腔;未出现电解质紊乱现象。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并发症 腹水 冷冻浓缩腹水回输 静脉回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2b干扰素抗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HBV-DNA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健 贾夫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87-88,共2页
目的 :探讨α2b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HBV的治疗效果 ,并与血清中HBV DNA ,HBeAg转阴率比较。方法 :以国产α2b干扰素 30 0MU/d ,10 0MU/d分组治疗 ,3个月为 1疗程 ,共 2个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测患者PBM... 目的 :探讨α2b干扰素对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HBV的治疗效果 ,并与血清中HBV DNA ,HBeAg转阴率比较。方法 :以国产α2b干扰素 30 0MU/d ,10 0MU/d分组治疗 ,3个月为 1疗程 ,共 2个疗程。每一疗程结束后分别检测患者PBMC ,血清内HBV DNA和HBeAg。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PBMC、血清内HBV DNA和HBeAg总体转阴率分别为 35 9% ( 19/5 3) ,45 3% ( 2 4/5 3) ,49 1% ( 2 6 /5 3)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但用 30 0MU治疗 2个疗程后 ,PBMC、血清内HBV DNA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 5 5 6 % ( 10 /18) ,6 6 7% ( 12 /18) ,6 1 1%( 11/18)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用 10 0MU治疗 2个疗程后 ,PMBC、血清内HBV DNA和HBeAg转阴率分别为 2 5 7% ( 9/35 ) ,34 3% ( 12 /35 ) ,42 9% ( 15 /35 )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α2b干扰素对PBMC内HBV DNA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其抗PBMC内HBV DNA的作用与α2b干扰素的使用剂量有一定关系 ,且与血清内HBV DNA的治疗效果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药物疗法 Α2B干扰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治疗 HBV-DNA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健 项桂菊 +1 位作者 曲学龄 钱中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乙肝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定性PCR法和定量PCR同步检测 144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 ,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结果 定性PCR与定量PCRHBV DNA总体阳性率相同 ,...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乙肝标志物的相互关系。方法 用定性PCR法和定量PCR同步检测 144例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 ,同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乙肝标志物。结果 定性PCR与定量PCRHBV DNA总体阳性率相同 ,均为 78 47%(113/ 144 )。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平均滴度 (每毫升拷贝数 )为 4 3× 10 3 ,其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炎后肝硬化者血清HBV DNA平均滴度分别为 2 7× 10 3 、6 7× 10 2 、2 5× 10 5、6 .9× 10 5、9 9×10 4 。相互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HBeAg(+)、HBeAg(- )患者血清HBV DNA平均滴度分别为 3 1× 10 5、6 7× 10 2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HBeAg(+)患者血清中HBV DNA水平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肝炎表面抗原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垂直传播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健 孙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9期826-827,共2页
目的:探讨HBV垂直传播状况、细胞分子机制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46例HBV感染孕妇按HBeAg(+)和HBeAg(-)进行分组,用PCR法对46例HBV感染孕妇产前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 目的:探讨HBV垂直传播状况、细胞分子机制及其对胎儿的影响。方法:将46例HBV感染孕妇按HBeAg(+)和HBeAg(-)进行分组,用PCR法对46例HBV感染孕妇产前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并对产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及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中HBV-DNA进行检测,同时选取10例健康孕妇为正常对照。结果:HBV感染孕妇血清及PBMC中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9.57%和41.30%,产时新生儿脐血血清、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6.52%和21.74%。其中HBeAg(+)组孕妇血清和P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00%,60%;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 CBMC中 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8%,32%。HBeAg(-)组孕妇血清和PBMC中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33.3%,19.0%;分娩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CBMC中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9.0%,9.5%,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0.05)。健康孕妇血清、PBMC和新生儿脐血血清、CBMC中均未检出HBV-DNA。结论:HBV确可经胎盘循环致垂直传播,其传播途径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单核细胞 妊娠 新生儿 孕妇 细胞分子机制 垂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套式PCR法检测慢性丙肝患者PBMC及血清中HCV-RNA的意义
6
作者 王健 蔡茹 +1 位作者 项桂菊 江水清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HCV RNA与血清中HCV RNA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慢性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套式PCR(RT nested PCR)对 12 4例抗 HCV (+)慢性丙肝患者的PBMC及血清中HCV RNA进行检测。结果...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内HCV RNA与血清中HCV RNA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慢性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套式PCR(RT nested PCR)对 12 4例抗 HCV (+)慢性丙肝患者的PBMC及血清中HCV RNA进行检测。结果  12 4例抗 HCV(+)慢性丙肝患者中 ,PBMC及血清中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 5 3 2 3% (6 6 / 12 4)和 6 4 5 2 % (80 / 12 4) ,经 χ2 检验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各慢肝组PBMC与血清HCV RNA阳性率相比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CV可隐匿于患者PBMC中 ;PBMC中HCV RNA与血清中HCV RNA似有一致性倾向。PBMC中HCV RNA检测不仅是对常规血清检测的重要补充 ,而且是HCV肝外感染的直接证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C型肝炎样病毒属 RNA病毒 单核细胞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