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矿业集团煤炭产品销售业务流程重组实践
1
作者 宋家强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34,52,共4页
从业务流程重组的动因出发,介绍了实施背景,分析旧的管理模式的弊端和业务流程存在的不足,介绍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关键环节,确定核心业务流程和支撑业务流程,绘制销售业务流程图,组织实施并持续改进。对照旧的管理模式,总结了实施效果... 从业务流程重组的动因出发,介绍了实施背景,分析旧的管理模式的弊端和业务流程存在的不足,介绍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和关键环节,确定核心业务流程和支撑业务流程,绘制销售业务流程图,组织实施并持续改进。对照旧的管理模式,总结了实施效果和取得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煤炭销售 业务流程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矿区多种类型植被地上生物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可明 彭里顺 +3 位作者 张燕海 谷新茹 陈新阳 江克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7-1035,共9页
生物量是植被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淮北矿业闸河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并存,地表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林木、草本和农作物等。在这种多植被类型交叉覆盖的地区,传统的单一物种生物量模型难以应用。... 生物量是植被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淮北矿业闸河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并存,地表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林木、草本和农作物等。在这种多植被类型交叉覆盖的地区,传统的单一物种生物量模型难以应用。为准确反演该区域综合植被的生物量,以sentinel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植被指数和波段运算方法构建的光谱指数作为特征数据集,通过不同特征和模型的组合构建该区域生物量反演模型。在特征选择阶段,利用随机森林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对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关键的5个光谱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Sentinel-2红边位置、陆地叶绿素指数)以及5个基于波段运算的自建光谱特征(1/B1、1/B2、1/B7、B1/B2、B5/B6)。基于这些筛选出的特征,设计了5种不同的特征组合方案,并结合传统方程回归和机器学习模型,在林地和综合植被数据上分别构建了生物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在生物量反演领域具有更高的精度。基于波段运算的自建光谱特征可以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生物量反演的精度,其中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结合自建光谱特征与原始波段得到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为0.74,均方根误差为8.14kg·m^(-2)。将SVR模型应用于研究区进行生物量反演,得到的结果与当地植被分布特征高度一致。本研究成果不仅为矿区生态修复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而且为类似生态系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多植被交叉覆盖区 综合生物量 机器学习 反演模型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煤矿沉陷区溶解性有机物构成特征研究
3
作者 陆旭 陈振生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2期173-178,共6页
为探究采煤沉陷区水体和周围土壤溶解性有机物(DOM)特征。基于三维荧光光谱(EEMs)、平行因子模型(PARAFAC)、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研究了安徽省许疃煤矿采煤沉陷区水体与土壤DOM的含量、组成和官能团特征。结果表明:水样C_(1)、C_(2)、C_... 为探究采煤沉陷区水体和周围土壤溶解性有机物(DOM)特征。基于三维荧光光谱(EEMs)、平行因子模型(PARAFAC)、自组织神经网络(SOM)研究了安徽省许疃煤矿采煤沉陷区水体与土壤DOM的含量、组成和官能团特征。结果表明:水样C_(1)、C_(2)、C_(3)荧光强度均值分别为(0.31±0.04)(0.23±0.03)(0.29±0.03)R.U.;土样C_(1)、C_(2)、C_(3)荧光强度均值分别为(0.68±0.13)(0.63±0.11)(0.43±0.13)R.U.。水体DOM组分主要为UV类腐殖质、类胡敏酸和类色氨酸,而土壤中DOM组分为UVC类富里酸、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水体和土壤的荧光指数(FI)分别为(1.94±0.09)(1.92±0.26)。矿区DOM主要源于内源活动,腐殖化程度低。沉陷区环境稳定,有利于内源性有机质的生成与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三维荧光光谱(EEMs)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平行因子模型(PARAFAC) 自主织神经网络(S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硬顶板小煤柱沿空掘巷切顶卸压关键参数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谭雅五 赵光明 +3 位作者 程详 孟祥瑞 王艳芬 朱世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7,共9页
为了解决小煤柱沿空掘巷过程中区段煤柱矿压显现剧烈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小煤柱沿空掘巷切顶卸压应力调控机理,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小煤柱围岩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切顶角... 为了解决小煤柱沿空掘巷过程中区段煤柱矿压显现剧烈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小煤柱沿空掘巷切顶卸压应力调控机理,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小煤柱围岩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切顶角度范围内,巷道围岩支承压力随着切顶角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选取不同切顶位置,通过不同切顶角度得出的支承压力对比可知,采空区侧切顶比巷道侧切顶效果好。切顶高度越高,切顶效果越好,在切顶超过27 m且随着切顶高度的增加,围岩所受支承压力会继续降低,但其降低程度将逐渐减小。通过切顶与不切顶条件下煤柱的支承压力对比,切顶后的支承压力降低,巷道变形量减小,围岩变形得到有效的控制,切顶效果明显。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影响小煤柱沿空掘巷切顶卸压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煤柱宽度。研究结果可为沿空掘巷围岩应力调控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掘巷 切顶卸压 小煤柱 坚硬顶板 灰色关联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翼采动下准备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5
作者 王坤 孟祥瑞 +3 位作者 赵光明 程详 戚敏杰 朱世奎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6-406,共11页
针对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受采动叠加支承应力影响,准备巷道出现围岩失稳及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开展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围岩应力调控技术研究。以许疃煤矿83下采区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准备巷道围岩... 针对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受采动叠加支承应力影响,准备巷道出现围岩失稳及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开展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围岩应力调控技术研究。以许疃煤矿83下采区为工程背景,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的综合研究方法,分析准备巷道围岩应力演化规律及切顶卸压机理,进行终采线深孔预裂爆破切顶卸压工业性试验,以期达到改善准备巷道围岩应力环境的目的。结果表明:双翼工作面回采完毕后,工作面前方聚集的超前支承应力和采空区上覆岩层“长悬臂梁”结构产生的弯矩,致使准备巷道出现变形失稳的现象。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和分布式光纤监测结果判断,7_(2)316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影响范围超过130.14 m,采动超前支承应力影响至准备巷道,准备巷道顶板垂直应力较回采前增加10.48%,深孔预裂爆破切顶卸压后,准备巷道顶板垂直应力减少27.68%。现场进行终采线切顶卸压工业性试验后,准备巷道两帮最大变形量62.5 mm,最大变形率0.2 mm/d,顶底板最大变形量105 mm,最大变形率0.4 mm/d,围岩变形均在可控范围之内,准备巷道整体状况良好。终采线深孔预裂爆破切顶卸压技术,阻断工作面超前支承应力传递至准备巷道的物理路径,减小“弯矩”产生的集中应力,降低采动应力场的主导作用,有效改善准备巷道围岩应力环境,实现远场卸压护巷。研究结果对双翼采区准备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提供新思路,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为相关工况下采区集中应力调控及巷道围岩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岩应力调控 深孔预裂爆破 分布式光纤 现场监测 双翼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煤层充填开采不同高比浆岩组合体力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韦忠华 杨科 池小楼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4-193,共10页
针对大倾角厚煤层分层开采再生顶板稳定性控制工程问题,对加工制作而成的不同高比浆岩组合体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探明浆岩组合体的力学特性及变形演化规律,结合数字图像、声发射检测等相关技术对试件破坏形态及力学损伤特性进行分析。研... 针对大倾角厚煤层分层开采再生顶板稳定性控制工程问题,对加工制作而成的不同高比浆岩组合体进行单轴压缩试验,探明浆岩组合体的力学特性及变形演化规律,结合数字图像、声发射检测等相关技术对试件破坏形态及力学损伤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组合体试件整体抗压强度与煤体部分占比呈负相关关系。不同高比浆岩组合体试件的破坏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高比为3∶7、7∶3浆岩组合体为类型Ⅰ,破坏扩展方向主要沿浆岩组合体加载方向;高比为6∶4、5∶5、4∶6岩浆组合体为类型Ⅱ,破坏沿浆岩组合体试件界面方向和加载方向扩展。其破坏机制表现为:Ⅰ类破坏,煤体部分率先达到界面抗压强度并出现拉伸破坏,随后浆体所受载荷也达到自身强度,形成与加载方向一致的贯穿型拉伸破坏。Ⅱ类破坏,煤体部分所受载荷先超过了其抗拉强度,从而形成拉伸裂纹。随着持续加载,先后或同时超过了结构面强度和浆体的抗拉强度,产生界面裂纹和拉伸裂纹共同组成的贯穿型裂纹。研究结果为大倾角煤层充填开采中浆岩组合体破坏失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煤层 浆岩组合体 分层开采 浆岩高度比 变形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非对称沿空掘巷小煤柱合理留设宽度及支护设计
7
作者 芮少阁 姚韦靖 +3 位作者 黄鑫 程斌 孟祥飞 赵宏志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3-70,共8页
针对小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控制难题,以许疃煤矿32310工作面为背景,通过理论计算初步确定小煤柱合理留设宽度范围为5.59~6.45 m,再运用FLAC^(3D)软件对6种不同留设宽度下煤柱开展数值计算,基于位移与塑性区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留设宽度,... 针对小煤柱沿空掘巷围岩变形控制难题,以许疃煤矿32310工作面为背景,通过理论计算初步确定小煤柱合理留设宽度范围为5.59~6.45 m,再运用FLAC^(3D)软件对6种不同留设宽度下煤柱开展数值计算,基于位移与塑性区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留设宽度,并通过比选支护参数得到最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该巷道小煤柱合理留设宽度为6.0 m,采用“锚杆索联合+锚网+注浆”的非对称顶帮协同支护方案后,现场监测显示,顶板最大下沉量控制在90 mm以内,两帮移进量小于75 mm,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并取得良好的支护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巷道的支护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煤柱宽度 沿空掘巷 数值计算 塑性区 非对称支护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巷随掘地震监测技术及在袁店一井煤矿的应用
8
作者 陈辉亭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2期251-255,共5页
针对传统地球物理超前探测方法在快速掘进模式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局限性,本文聚焦袁店一井煤矿随掘地震监测工程实例,探讨了煤巷随掘地震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随掘地震技术利用掘进机切割煤层时产生的振动,能够实现对掘进工作面前方地... 针对传统地球物理超前探测方法在快速掘进模式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局限性,本文聚焦袁店一井煤矿随掘地震监测工程实例,探讨了煤巷随掘地震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随掘地震技术利用掘进机切割煤层时产生的振动,能够实现对掘进工作面前方地质构造进行连续、实时的监测,显著降低了施工成本与安全风险;同时,通过光纤网络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地面,为矿山智能化建设提供了高效、绿色的解决方案。在袁店一井煤矿的应用中,成功识别了掘进作业前方的地质异常,验证了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随掘地震监测技术不仅为煤矿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同时在地质监测理论与方法上也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能够为实现安全高效的智能掘进提供强有力的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掘地震 超前探测 地质构造 实时监测 煤巷掘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矿区极复杂条件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伟 詹振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82,共4页
针对淮北矿区煤层地质构造复杂导致开采难度大的特点,分析了极复杂条件下煤层开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开采技术条件、采煤工艺及产能情况,采用工作面顶板类型分类、基本力学参数测定和设备选型等技术使矿区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7%。... 针对淮北矿区煤层地质构造复杂导致开采难度大的特点,分析了极复杂条件下煤层开采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开采技术条件、采煤工艺及产能情况,采用工作面顶板类型分类、基本力学参数测定和设备选型等技术使矿区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7%。通过归纳总结淮北矿区极复杂条件煤层的开采经验,为指导后续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条件 安全高效开采 机械化开采 淮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PS点获取方法的矿山工业广场沉降监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可明 李婷婷 +3 位作者 马军 李亚星 江克贵 赵项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柱Ⅱ513工作面开采沉陷期间2020年10月31日—2022年8月22日共26景SAR卫星影像,运用PS-InSAR技术确定最优的PS点目标选取方法;然后,基于该方法获取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开采损害保护区地面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最后,基于地面水准点实测数据验证PS-InSAR监测精度并分析研究区地表及建(构)筑物动态沉降情况。结果表明:相干系数和振幅离差指数双阈值法较适应于研究区沉降监测;研究区内可探测到的最大下沉速率为-26.5 mm/a,最大累计下沉值为-53.7 mm;同时,探测到研究区西北部存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因素;利用水准数据验证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3.8 mm,决定系数达到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工业广场 沉降监测 相干系数 振幅离差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断层上下盘开采扰动下断层活化响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雨生 孟祥瑞 +4 位作者 程详 赵光明 顾清恒 王艳芬 朱世奎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41,共9页
为探究煤层不同开采方式下逆断层应力场、位移场演化规律和断层活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逆断层地质条件下进行上盘开采和下盘开采时断层处的正应力和剪应力演化规律、断层活化过程以及断层和覆岩的位移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工... 为探究煤层不同开采方式下逆断层应力场、位移场演化规律和断层活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逆断层地质条件下进行上盘开采和下盘开采时断层处的正应力和剪应力演化规律、断层活化过程以及断层和覆岩的位移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工作面逐渐靠近断层,断层上部的正应力逐渐降低、剪应力逐渐升高,断层下方的正应力逐渐升高、剪应力逐渐降低,正应力和剪应力升高或降低的速率随工作面与断层距离减小而增加;当工作面与断层距离在80 m和40 m时,断层处正应力和剪应力发生异于前期应力规律性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增长和降低的情况;相对于上盘开采,下盘开采时断层更易受煤层开采扰动而发生活化,且活化程度和范围均大于上盘开采;随工作面不断向断层靠近,下盘开采时采空区上覆岩层下沉量和断层两侧岩体相对位移量均明显大于上盘开采。研究结果对煤层开采遇断层时围岩治理和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化 应力演化 上下盘开采 逆断层 弱化赋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散软弱围岩煤巷高效掘进及支护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钰斌 赵启峰 +5 位作者 耿宁 蒋大峰 马跃 彭瑞 庄通 杨学红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5,共7页
针对芦岭煤矿9^(#)煤层松散软弱围岩煤巷掘进技术难题,分析松散软弱围岩煤巷高效掘进支护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关键支护工序,并实现松散软弱围岩煤巷挖底、控顶、护帮整体控制效果,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对芦岭煤矿Ⅱ946回风巷掘进支护... 针对芦岭煤矿9^(#)煤层松散软弱围岩煤巷掘进技术难题,分析松散软弱围岩煤巷高效掘进支护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关键支护工序,并实现松散软弱围岩煤巷挖底、控顶、护帮整体控制效果,采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对芦岭煤矿Ⅱ946回风巷掘进支护方案及高效掘进工艺进行计算机模拟,设计松散软弱煤巷围岩稳定性控制措施,即“注浆锚杆(锚索梁)超前主动支护+协同柔性支护”工艺,现场试验表明芦岭煤矿Ⅱ946回风巷每日掘进从2.4 m增加到3.0~3.6 m,控制了松散软弱围岩的变形,提高了掘进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散软弱围岩 高效掘进 支护工艺优化 掘进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煤层气输送阻火器设计参数优化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唐文哲 张群 +2 位作者 陈玉涛 马峰 肖露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为保障低浓度煤层气的输送安全,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共用”,对适用于低浓度煤层气输送安全保障系统的阻火器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并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煤层气输送管路上的阻火器应优选具有足够强度的金属板波纹型阻火芯,以... 为保障低浓度煤层气的输送安全,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共用”,对适用于低浓度煤层气输送安全保障系统的阻火器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并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煤层气输送管路上的阻火器应优选具有足够强度的金属板波纹型阻火芯,以抵抗强烈的爆炸冲击波;为了使火焰在传播过程中被加速冷却后熄灭,并减小阻力,将阻火器设计加工成“中间粗、两头细”的结构,中间阻火芯的直径应足够大;优化设计的DN500干式阻火器中,波纹板数量为2、间距为30 mm,波纹带厚度为0.25 mm,阻火芯外壳直径为1500 mm,当煤层气流速为15 m/s时,阻力为670 Pa;当火焰传播速度低于775 m/s时,该阻火器可以成功阻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浓度煤层气输送 阻火器 阻火芯 安全保障 火焰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沉陷积水区沉积物总碳和有机碳分布特征——以XT矿区为例
14
作者 陈振生 陆旭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200-204,共5页
地下采煤活动极易诱发地表沉陷,地表径流汇聚形成塌陷湖泊,影响矿区土壤中总碳(TC)及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和分布。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总碳、总有机碳含量来对比不同水域(浅水区、深水区)差异性,基于反距离权重插值查看两种碳组分空... 地下采煤活动极易诱发地表沉陷,地表径流汇聚形成塌陷湖泊,影响矿区土壤中总碳(TC)及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和分布。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总碳、总有机碳含量来对比不同水域(浅水区、深水区)差异性,基于反距离权重插值查看两种碳组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沉陷区底泥0~5 cm的容重存在显著性差异,深水区和浅水区之间的含水率、pH值及电导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C和TOC在沉陷积水区不存在显著差异,浅水区不同沉积物层T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深水区不同沉积物层TC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0~5 cm沉积物的TOC含量最高,其含量范围为(10.59±3.03)~(11.67±4.02)g/kg。基于反距离权重插值图可知,TC和TOC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呈正相关关系。TC含量在近岸侧高,而TOC含量在湖泊底部凹陷处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沉积物 总碳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采煤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探究
15
作者 卢世界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190-194,共5页
为了探究采煤沉陷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煤矿区沉陷坡坡顶、坡中、坡底和对照区农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差异和沉陷坡不同坡位、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相较于对照区农田明... 为了探究采煤沉陷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煤矿区沉陷坡坡顶、坡中、坡底和对照区农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差异和沉陷坡不同坡位、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相较于对照区农田明显降低了17%(P<0.05),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空间变异性更大。沉陷坡不同坡位和对照区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沉陷坡不同坡位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变化总体为坡顶最低、坡中最高、坡底最低。煤矿区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与由地表塌陷导致的土壤侵蚀现象有关,土壤侵蚀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沉陷坡 矿区土壤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全岩巷综掘工作面泡沫降尘技术 被引量:76
16
作者 陈贵 王德明 +2 位作者 王和堂 韩方伟 马岩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59-1864,共6页
为了解决大断面全岩巷综掘工作面高浓度粉尘问题,结合大断面岩巷综掘工作面产尘特点,在对大断面岩巷综掘工作面综掘机截割破岩的过程分析后,利用Fluent软件,对大断面岩巷综掘工作面粉尘运动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粉尘运动规律及粉尘... 为了解决大断面全岩巷综掘工作面高浓度粉尘问题,结合大断面岩巷综掘工作面产尘特点,在对大断面岩巷综掘工作面综掘机截割破岩的过程分析后,利用Fluent软件,对大断面岩巷综掘工作面粉尘运动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粉尘运动规律及粉尘浓度分布情况,依据泡沫降尘原理,设计了大断面岩巷综掘工作面泡沫降尘工艺系统,并在淮北朱仙庄煤矿北翼胶带运输大巷大断面岩巷综掘工作面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综掘岩尘主要集中在综掘工作面回风侧,在尘源下风向的某一回风侧浓度达到最大;泡沫降尘工艺系统制备的泡沫能包裹综掘机截割头,覆盖岩壁达到提前润湿岩体,减少和抑制粉尘的产生,同时又能阻断已产生粉尘的扩散通道,对全尘和呼吸性粉尘的平均降尘效率分别为86.2%和84.4%,是水喷雾降尘效率的3.6倍和4.6倍,取得了理想的降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断面 岩巷 综掘工作面 泡沫 降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淮采煤沉陷区水域水体富营养化及氮、磷限制模拟实验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婷婷 易齐涛 +3 位作者 胡友彪 严家平 喻怀君 董祥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16-926,共11页
选取两淮采煤沉陷区内3个不同营养水平的水域为研究站点,即淮北南湖站(HBNH)、淮南潘谢顾桥站(PXGQ)和潘谢谢桥站(PXXQ),首先分析了水体营养盐含量、比例结构和营养状态指数,3个站点TP浓度的年均值分别为0.056、0.064和0.092 mg/L,TN浓... 选取两淮采煤沉陷区内3个不同营养水平的水域为研究站点,即淮北南湖站(HBNH)、淮南潘谢顾桥站(PXGQ)和潘谢谢桥站(PXXQ),首先分析了水体营养盐含量、比例结构和营养状态指数,3个站点TP浓度的年均值分别为0.056、0.064和0.092 mg/L,TN浓度年均值则为1.00、0.94和2.67 mg/L,3个站点水体呈现"中营养-轻度富营养"和"中度富营养"2种营养状态,总体上表现出P相对N缺乏的特征.设置对照组、加氮组、加磷组和加氮磷组开展秋季氮、磷限制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BNH、PXXQ两个站点为P限制,而PXGQ站点则为N限制.尽管水体正磷酸盐浓度较低,但由于藻类具有利用有机磷或储备P库的能力,3个研究站点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初级生产力,HBNH、PXGQ和PXXQ 3个站点的叶绿素a浓度年均值分别为13.07、26.95和46.25 mg/m3,与各水体的营养水平保持一致.两淮采煤沉陷区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关键可能在于调控磷元素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营养限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火成岩下突出煤层动力灾害致因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亮 程远平 +3 位作者 翟清伟 葛春贵 陈家祥 姜海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68-1375,共8页
针对海孜煤矿主采煤层顶板上部厚层坚硬火成岩造成的突水、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和地表沉陷等煤岩动力灾害,采用煤样SEM(扫描电镜)分析、组分和反射率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厚硬火成岩下突出煤层物性参数特征,采用板应力拱平衡理论研究了采动... 针对海孜煤矿主采煤层顶板上部厚层坚硬火成岩造成的突水、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和地表沉陷等煤岩动力灾害,采用煤样SEM(扫描电镜)分析、组分和反射率测定等方法,研究了厚硬火成岩下突出煤层物性参数特征,采用板应力拱平衡理论研究了采动离层裂隙发育规律,采用梁结构破断弹性理论研究了厚硬火成岩对冲击地压和突水的影响,以揭示厚硬火成岩下突出煤层动力灾害的致因。研究结果表明,巨厚火成岩的热演化和圈闭作用,导致下伏各煤层孔隙发育,吸附瓦斯能力增强,各煤层突出危险性增加;厚硬火成岩为矿井主关键层,受采动影响能长期保持不断裂,其下伏煤岩层的裂隙与离层能长期不闭合,能为卸压瓦斯抽采创造条件;但随着煤层的持续和大面积开采,厚硬火成岩突然破断滑落,破断过程中释放出大量能量并向周围传播,容易引起冲击地压、矿井水灾、瓦斯突出及地表沉陷等复合型动力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火成岩 突出煤层 动力灾害 离层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注浆影响下煤层底板太原组灰岩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 被引量:7
19
作者 郭艳 桂和荣 +7 位作者 魏久传 庞迎春 胡满聪 郭祥东 洪荒 聂锋 崔亚利 叶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04-3217,共14页
淮北煤田下组煤开采,主要威胁水源是煤层底板灰岩水(包括石炭系太原组及奥陶系灰岩水),淹井事故时有发生。针对底板灰岩水害治理,目前多采用地面定向钻高压注浆技术,对煤层底板太原组第3层薄层灰岩(简称“三灰”)进行区域性加固改造,以... 淮北煤田下组煤开采,主要威胁水源是煤层底板灰岩水(包括石炭系太原组及奥陶系灰岩水),淹井事故时有发生。针对底板灰岩水害治理,目前多采用地面定向钻高压注浆技术,对煤层底板太原组第3层薄层灰岩(简称“三灰”)进行区域性加固改造,以封堵三灰岩溶裂隙并阻断穿过三灰的垂向导水通道。但大规模高压注浆工程的实施,受注含水层地下水流场会受到干扰,在大量浆液析出水的耦合作用下,地下水化学场必然会受到严重扰动。以淮北煤田桃园煤矿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简称“太灰水”)为研究对象,基于常量组分监测数据统计、Piper图、离子组合比及饱和指数分析,开展了区域注浆前-注浆期间-注浆结束后(即区域注浆前-中-后“三时段”)太灰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三时段太灰水中Na^(+)+K^(+)、HCO_(3)^(-)、Cl^(−)先减小后增大,Ca2+、SO_(4)^(2-)和pH先增大后减小,Mg2+、TDS则整体减小。注浆治理区域Ca2+、SO_(4)^(2-)相对较高,碱度较大,而Na^(+)+K^(+)、HCO_(3)^(-)含量相对较低。注浆前以SO_(4)·Cl^(−)Na和SO_(4)·Cl^(−)Na·Ca(混合型)为主,区域注浆“中-后”时段,太灰水则以SO_(4)·Cl^(−)Na·Ca和SO_(4)·Cl^(−)Na型居多,混合型水占比增大。(2)注浆期间,太灰水中碳酸盐、硫酸盐溶解作用、脱硫酸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减弱,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解作用增强,同时浆液析出水的混合影响作用明显。注浆结束后,碳酸盐、硫酸盐溶解作用、脱硫酸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逐渐增强,方解石、白云石的溶解作用逐渐减弱,浆液析出水的混合影响作用减弱。注浆结束1 a后水化学作用逐渐向注浆前状态恢复,但仍未恢复至注浆前状态,可知区域注浆治理对太灰水化学场扰动影响比较明显。(3)太灰水中白云石、方解石饱和指数较大,多呈现沉淀状态;石膏、岩盐饱和指数较小,多以溶蚀状态存在。三时段太灰水中方解石、白云石和石膏3种矿物饱和指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白云石表现较为明显,而岩盐饱和指数变化不明显。多数矿物饱和指数与pH呈较强的正相关性,而石膏饱和指数则与TDS呈较强正相关性。(4)由于高pH的注浆浆液析出水的混扰,原来离子间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区域注浆以来太灰水常量指标相关性降低,且注浆结束后比注浆期间相关性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注浆扰动 太灰水 水岩作用 淮北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BG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巷道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涛 李川 +3 位作者 倪建明 陈贵 刘文革 田驰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5-117,124,共4页
在掘进和采煤的过程中,巷道围岩的受力情况复杂多变,因此,巷道离层位移和围岩压力的实时监测是保证巷道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了一种基于FBG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巷道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井下700 m数据采集,井上分析处理,可提... 在掘进和采煤的过程中,巷道围岩的受力情况复杂多变,因此,巷道离层位移和围岩压力的实时监测是保证巷道正常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了一种基于FBG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巷道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井下700 m数据采集,井上分析处理,可提供时序趋势变化、结构分布变化和阈值报警等功能。根据朱仙庄煤矿巷道的特点,系统安装4只FBG位移传感器、4只FBG土压力传感器和4只FBG温度传感器,对巷道掘进区域的离层位移、围岩压力和温度变化进行在线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对离层位移、围岩压力和巷道温度变化反映灵敏,能够有效保证巷道掘进的正常进行,且为后续巷道施工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巷道 FBG传感器网络 在线监测 离层位移 围岩压力 温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