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中湖采煤沉陷区治理前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林承辰 郑刘根 +2 位作者 魏祥平 董祥林 陈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2期14-19,共6页
基于淮北中湖采煤沉陷区2005年、2014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景观解译,研究治理前后该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治理前,该区耕地破碎化加剧、景观优势最大并持续减弱,沉陷积水区水体呈聚集化趋势;治理后,景观基质... 基于淮北中湖采煤沉陷区2005年、2014年和2018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地表景观解译,研究治理前后该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治理前,该区耕地破碎化加剧、景观优势最大并持续减弱,沉陷积水区水体呈聚集化趋势;治理后,景观基质由耕地变为水体,林地、草地面积显著增加且景观优势上升,人工湖泊水体聚集程度高。区域景观破碎化减弱且中部比西北部破碎化程度低,景观蔓延度较稳定,景观多样性增加,边缘正效应增强,生态环境质量上升。在资源枯竭型矿区城市的生态治理中要合理优化水-陆景观格局,改善生态系统结构,减缓城市发展中的景观破碎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区 景观格局 生态效应 生态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浆侵入煤层中锑的赋存特征——以淮北卧龙湖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欧金萍 郑刘根 +4 位作者 魏祥平 刘思魁 李立园 刘梦 黄晓雨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68,共6页
为探讨岩浆蚀变作用对煤层中锑赋存特征的影响,系统采集安徽淮北煤田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煤层侵入岩和全煤层样品共12个,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样品中Sb含量,并对煤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区煤表现为超低挥发... 为探讨岩浆蚀变作用对煤层中锑赋存特征的影响,系统采集安徽淮北煤田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煤层侵入岩和全煤层样品共12个,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样品中Sb含量,并对煤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区煤表现为超低挥发分,中等灰分,特低硫的特点,煤中的硫主要以有机硫和黄铁矿硫存在。受岩浆热液影响,煤中灰分增加,挥发分减少;岩浆蚀变煤层中锑明显富集,算术平均值达到10.48mg/kg,且侵入岩上方煤中Sb的平均含量明显增高,煤岩接触带位置Sb的含量达到最高值(13.93 mg/kg);岩浆蚀变煤中的锑主要以无机结合态形式存在(相关系数r为0.74),有机硫与煤中Sb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60)。岩浆侵入作用导致卧龙湖煤矿煤的煤质特征及煤层中锑的赋存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特殊地质作用下煤中锑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Sb) 赋存状态 岩浆侵入 淮北卧龙湖煤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淮北矿区地表水氮的富营养化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彦蓉 郑刘根 +2 位作者 魏祥平 董祥林 陈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2期35-39,共5页
为探索淮北临涣矿区地表水体中氮的分布和来源,采集研究区河流和沉陷积水区样品,测试分析其水化学指标和氮、氧同位素特征值,并采用IsoSource模型计算不同端源氮的污染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矿区地表水中... 为探索淮北临涣矿区地表水体中氮的分布和来源,采集研究区河流和沉陷积水区样品,测试分析其水化学指标和氮、氧同位素特征值,并采用IsoSource模型计算不同端源氮的污染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矿区地表水中氮的输入源受含氮肥料、土壤有机氮和粪肥污水共同影响,所发生的硝化及反硝化作用微弱;矿区河水中氮的主要输入源为粪肥污水,贡献率达66.6%,沉陷积水区氮主要受含氮肥料输入的影响,贡献率达5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富营养化 氮、氧同位素 淮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涡阳矿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寒 郑刘根 +3 位作者 张燕海 董祥林 朱亦兴 张梦云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9-1310,共12页
为研究涡阳矿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了研究区地表水中16种优控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涡阳矿区地表水中∑PAHs浓度为93.59~1701.77 ng/L,平均值为674.16 ng/L;单体PAHs... 为研究涡阳矿区地表水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来源和生态风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了研究区地表水中16种优控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涡阳矿区地表水中∑PAHs浓度为93.59~1701.77 ng/L,平均值为674.16 ng/L;单体PAHs浓度为nd~362.44 ng/L,单体PAHs中2环、3环和4环PAHs占比较高,6环PAHs占比较低;与国内其他地区地表水相比,研究区地表水中PAHs浓度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空间分布上,研究区地表水中PAHs空间差异显著,距离矿区越近,PAHs浓度越高。特征比值法、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和主成分分析(PCA)得到了相似的源解析结果,地表水中PAHs主要来自交通源、煤炭燃烧源和石油源。PCA得到的各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煤炭燃烧源37.32%、交通源35.51%和石油源13.92%;PMF模型得到的各污染源贡献率分别为交通源42.66%、煤炭燃烧源30.85%和石油源26.49%。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BaA、BbF和BkF处于高风险水平,其余单体PAHs皆处于中等风险水平;22个采样点中,有6个采样点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其余采样点皆处于高风险水平。总体看来,涡阳矿区地表水整体生态风险处于中等偏高风险水平,对生物存在潜在危害,需加强生态风险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多环芳烃(PAHs) 空间分布 来源解析 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和Cd胁迫作用对长梗白菜形态和生理性能的生态毒理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小茜 张富贵 +2 位作者 董祥林 魏祥平 郑刘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30,共9页
本文以不同Cd、Zn浓度胁迫下的长梗白菜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分析了Cd和Zn胁迫下长梗白菜形态参数(重量、长度、表面积、叶的分形维数)、生理性能的影响以及从土壤中提取Cd和Zn的能力。结果表明,Cd、Zn胁迫对长梗白菜的生长具有“... 本文以不同Cd、Zn浓度胁迫下的长梗白菜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实验,分析了Cd和Zn胁迫下长梗白菜形态参数(重量、长度、表面积、叶的分形维数)、生理性能的影响以及从土壤中提取Cd和Zn的能力。结果表明,Cd、Zn胁迫对长梗白菜的生长具有“低促高抑”效应,且共同胁迫对生长的影响大于单一胁迫。在0.6 mg·kg^(-1) Cd和250 mg·kg^(-1) Zn同时胁迫下叶茎生物量分别增加93.27%和155.84%;当Cd、Zn同时胁迫下浓度分别升至0.9 mg·kg^(-1)和350 mg·kg^(-1),叶茎生物量分别降低63%和66.23%。随重金属浓度的升高,植物中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在150 mg·kg^(-1) Zn胁迫下POD活性提高了64.17%,在350 mg·kg^(-1) Zn胁迫下降低了31.50%。重金属处理导致长梗白菜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不同程度升高。在0.9 mg·kg^(-1) Cd和350 mg·kg^(-1) Zn同时胁迫下达到最大活性99.74 U·g^(-1)。Cd和Zn的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Zn的添加促进Cd的吸收,根中Cd含量可达0.21 mg·kg^(-1)。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防治,提高蔬菜品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ZN 氧化应激 重金属复合作用 长梗白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污染源下采煤沉陷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行为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许可 杨森 +3 位作者 任梦溪 魏祥平 董祥林 郑刘根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1年第6期29-34,共6页
采用数理统计学、克里金插值等方法研究安徽淮北采煤沉陷区土壤中Cu、Zn、Cd、Cr、Ni、Pb、As和Hg等元素空间分布及其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Zn平均值是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1.1倍,其他元素未超过筛选值。Cu富集在工业园区南部... 采用数理统计学、克里金插值等方法研究安徽淮北采煤沉陷区土壤中Cu、Zn、Cd、Cr、Ni、Pb、As和Hg等元素空间分布及其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土壤中Zn平均值是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1.1倍,其他元素未超过筛选值。Cu富集在工业园区南部,Zn、As富集在两河交汇处、工业园区南部,Cd、Pb和Hg富集在沉陷区西部,Cr、Ni富集在沉陷区东部、西部;土壤剖面上Cu最大值出现在80 cm处,Ni最大值在40 cm处,其他元素最大值均在20 cm处。土壤中元素迁移程度为Cu最高,Zn、Cr、Hg和As最低;土壤中Cd活化率较高,达到27.1%,易被植物吸收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 分布 迁移 采煤沉陷区 淮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