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与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被引量:7
1
作者 杜道流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9-81,共3页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建设要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接轨”,就必须建设一部和中学语文新课标相一致的教材,同时还要加强中学语言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给高等师范院校的“现代汉语”课程建设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目前,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课程建设要和中学语文课程改革“接轨”,就必须建设一部和中学语文新课标相一致的教材,同时还要加强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建设一支以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问题为己任的科研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现代汉语”课程建设 中学 语文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对邓声国商榷文章的商榷 被引量:4
2
作者 杜道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9,共6页
本文就邓声国《〈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白兆麟先生在《实事求是乃学术第一要义———评〈中国训诂学〉》一文中对冯浩菲先生的《中国训诂学》一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邓声国的... 本文就邓声国《〈中国训诂学〉的学科体系问题———兼与白兆麟先生商榷》一文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白兆麟先生在《实事求是乃学术第一要义———评〈中国训诂学〉》一文中对冯浩菲先生的《中国训诂学》一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邓声国的商榷文章的主要问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没有弄清学科体系和著作体系之间的不同 ,二是没有抓住白文的要点 ,弄明白白文的真意。因而邓文的商榷是站不住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文 《中国训诂学》 冯浩菲 商榷 文章 清学 道理 先生 问题 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文对话教学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铁范 李旺兴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5-39,共5页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教师一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时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于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当前...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一教师一文本构成了对话的关系。时话型教材的编写,要实现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于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当前的时话教学实践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实现有效时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话教学 偏差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刘彩霞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12,共5页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一个由课程政策、课程领导、学生发展需求、教师课程意识和能力、课程信息、课程资源等因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双重动态性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系统有四个层次上关系协调且有稳定联系的五种...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一个由课程政策、课程领导、学生发展需求、教师课程意识和能力、课程信息、课程资源等因素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双重动态性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系统有四个层次上关系协调且有稳定联系的五种等价类。系统辨识模型为校本课程开发系统因素的预测、控制和优化提供了逻辑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相关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关于语文教学中讨论法的再思考 被引量:5
5
作者 阎苹 刘彩霞 《学科教育》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22,共4页
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发展 ,这已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但讨论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益则取决于教师在使用讨论法时所持有的... 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起着重要的作用。讨论法在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发展 ,这已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 ,但讨论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益则取决于教师在使用讨论法时所持有的教育观念。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统一认识 ,因此 ,在讨论法的价值取向上也常常局限于“取得共识” ,这对于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新见解 ,勇于思辩 ,善于创新往往是一种束缚 ,希望教师在使用讨论法的时候注意避免价值取向上的偏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讨论法 价值取向 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与其关涉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创业史》与《艳阳天》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赵修广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39-141,共3页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理想形象,其塑造的成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兼采新、旧道德之长,恪守忠孝之道,克己奉公,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艳阳天》试图展示萧长春的无瑕...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是超越历史条件限制的理想形象,其塑造的成败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兼采新、旧道德之长,恪守忠孝之道,克己奉公,具有超越时空的人格魅力。《艳阳天》试图展示萧长春的无瑕品质,但在不经意间暴露其蔑视传统文化却未免粗鄙的私欲、本性。柳青"修辞立其诚",梁生宝形象有温暖人性内容;浩然不能直面丰富人性的现实,萧长春形象没有艺术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新人” 文化虚无主义 人的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杜道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95-100,共6页
本文对指称和陈述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 ,指出 :一、指称和陈述与体词和谓词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体词和谓词属于语法层面 ,指称和陈述兼属于语义和语用平面。二、指称是典型体词的主要功能 ,陈述是典型谓词的主要功能 ,但二者中间有个... 本文对指称和陈述理论进行了简要概括 ,指出 :一、指称和陈述与体词和谓词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 :体词和谓词属于语法层面 ,指称和陈述兼属于语义和语用平面。二、指称是典型体词的主要功能 ,陈述是典型谓词的主要功能 ,但二者中间有个较长的过渡带 ,体词或谓词因其表现出的指称性或陈述性的强弱而分布在这个过渡带当中。三、指称和陈述可以互相转化。陈述转化为指称有自指和转指两种情况。四、指称与陈述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兼容性。五、从表达的角度说 ,指称和陈述一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中 ,但“有指称 ,不一定有陈述 ;有陈述 ,必有指称。”六、鉴定句法结构中某一个词是指称还是陈述 ,可以用“什么”和“怎么样”来确认。也可以通过辨认词语显现的是外延还是内涵来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称 陈述 上古汉语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与心的交融——论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与借鉴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成 《江淮论坛》 2002年第4期114-117,共4页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鲁迅论《儒林外史》,包括鲁迅以《儒林外史》为标范,对讽刺小说提出严格的标准;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论述;鲁迅以《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殊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鲁迅小说...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鲁迅论《儒林外史》,包括鲁迅以《儒林外史》为标范,对讽刺小说提出严格的标准;鲁迅对《儒林外史》思想内容的论述;鲁迅以《儒林外史》人物描写的评价;鲁迅对《儒林外史》特殊结构的认识。第二部分,鲁迅小说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手法的借鉴;白描;对比;夸张;以古讽今。第三部分简析了鲁迅钟爱《儒林外史》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儒林外史 评价 借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朴学家的《诗》疏困境
9
作者 郭全芝 《江淮论坛》 CSSCI 2003年第5期145-148,共4页
清朴学家以考据、征实为重,但不少学者在解释《诗经》时却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本着求实精神,从《诗经》字词出发,以获取令人信服的结论;另一方面又坚守《诗序》之说,对《诗》《序》差异作主观性很强的调合。本文揭示了这一矛... 清朴学家以考据、征实为重,但不少学者在解释《诗经》时却陷入巨大的矛盾之中:一方面他们本着求实精神,从《诗经》字词出发,以获取令人信服的结论;另一方面又坚守《诗序》之说,对《诗》《序》差异作主观性很强的调合。本文揭示了这一矛盾现象,并对其原因作了初步探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朴学 诗经 诗疏 解释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士人进取意识的强化与公关意识的自觉
10
作者 朱学忠 《江淮论坛》 2002年第1期109-113,共5页
本文从一个角度论述唐代士人的进取意识和公关意识。唐代由于国力的强盛和开明的国策,士人们与以前的墨守成规的文人相比,普遍具有报效国家的进取意识,士人们走出书斋,漫游交往名流贤达,借以扬名播誉,因此,在进士考和文人们的交往活动... 本文从一个角度论述唐代士人的进取意识和公关意识。唐代由于国力的强盛和开明的国策,士人们与以前的墨守成规的文人相比,普遍具有报效国家的进取意识,士人们走出书斋,漫游交往名流贤达,借以扬名播誉,因此,在进士考和文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带有公关意识的干谒诗文。士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学,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塑造了身身的形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关意识 进取意识 交往活动 书斋 才学 塑造 唐代 士人 文人 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
11
作者 王宗峰 赵修广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3-107,共5页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从哲学、文艺学和社会学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世纪末文学现象,有强大的理论透视力,不乏洞见。但在某些章节却采取政治意识形态而非美学的、历史的视角,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有所误读,由此产生了理解与阐...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从哲学、文艺学和社会学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世纪末文学现象,有强大的理论透视力,不乏洞见。但在某些章节却采取政治意识形态而非美学的、历史的视角,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有所误读,由此产生了理解与阐释的错位。忽略朦胧诗的现代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寻根文学的现代理性与世界胸怀、王朔小说的媚世与奴性、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气质、先锋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志趣,将它们悉数纳入颓废主义思潮范围,似有削足适履、牵强附会之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颓废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政治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