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新月人权派挑战的回应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庆跃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104,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历史,可以说是不同时期、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对其他社会思潮挑战的历史。以20世纪20—30年代为例,如从问题视域来看,当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回应了新月人权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历史,可以说是不同时期、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对其他社会思潮挑战的历史。以20世纪20—30年代为例,如从问题视域来看,当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回应了新月人权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中国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国问题如何解决、何种理论具有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和品质等方面所掀起的间接或直接的挑战。这些回应,一定程度上既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阻滞力,也捍卫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乃至其实践的现实正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新月人权派 挑战 回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都塞“反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四重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宜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之争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双方争论的实质是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争论。阿尔都塞用理论主义反对历史主义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在历史观上批判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将哲学与政治... 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之争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线索,双方争论的实质是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争论。阿尔都塞用理论主义反对历史主义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在历史观上批判历史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将哲学与政治紧密联系,驳斥历史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为历史唯物主义,在方法论上用同时态的结构主义方法批判历史主义的历时性方法。在对历史主义的反驳中,显示出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仍局限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模式,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开启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意蕴被遮蔽了,阿尔都塞在过分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和理论主义的情结中割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反历史主义 理论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自然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思想意蕴 被引量:4
3
作者 高连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自然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思想,是马克思针对其所处时代"人的自我异化"的生存遭际而提出的,体现着他对人的发展命运的现实关切和拳拳顾念。因此,领悟这一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精神维度,归宗于自然对"人作为人... 自然是"人的精神食粮"的思想,是马克思针对其所处时代"人的自我异化"的生存遭际而提出的,体现着他对人的发展命运的现实关切和拳拳顾念。因此,领悟这一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精神维度,归宗于自然对"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的化育和成全,从三个方面即把自然解放出来以恢复自然作为"人的精神食粮"的本性、把人解放出来以恢复人与自然内在的精神性联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构以绽放自然的美的特性来把握。激活这一思想,有助于智慧性地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凸显其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自然 精神食粮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共同富裕的立论基础、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建兵 秦洁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98,共8页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以夯实基础、把住关键、固守根本的功能属性,成为新征程上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是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以夯实基础、把住关键、固守根本的功能属性,成为新征程上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是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最重要因素。“教育、科技、人才”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从中能够提炼和归纳出立论基础、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三个层面的分析结构,形成以解决生活温饱、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迎来幸福安康为主干的价值逻辑框架。新征程上高质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支撑,理清关系、统筹推进、保障供给,持续深化改革并厚植浓厚文化氛围,定能有所作为,也必将有更大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教育、科技、人才” 基础性工程 战略性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与数据挖掘合理使用例外规范的体系化设置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娟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1-150,共10页
近年国际上掀起文本与数据挖掘(TDM)立法热,而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没有给予正面回应。作为新的知识发现技术,TDM的风险主要在于外部溢出,即TDM结果的对外传播。文章采用规范分析与比较法方法,通过概念辨析、意义阐释和国... 近年国际上掀起文本与数据挖掘(TDM)立法热,而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三稿)没有给予正面回应。作为新的知识发现技术,TDM的风险主要在于外部溢出,即TDM结果的对外传播。文章采用规范分析与比较法方法,通过概念辨析、意义阐释和国际立法例梳理,提出TDM立法的最佳方案是设置著作权合理使用例外规范,并在整体上构建精致的框架性结构体系,建议我国立法在TDM主体、目的、客体、行为等4个层面形成封闭式许可例外规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M 合理使用 例外规范 复制行为 利益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的自由发展及其人性根据的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连福 张子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5-81,共7页
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本己性价值诉求。个人是自由发展的价值主体。自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因而是人成其为人的本质规定,亦即人性。这人性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是通过实践... 人的自由发展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人自身发展的本己性价值诉求。个人是自由发展的价值主体。自由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因而是人成其为人的本质规定,亦即人性。这人性既是普遍存在的,又是通过实践而生成的现实的、历史的人性。人的自由发展就建基于自由的人性,是对自由人性的认取,其实质是人性的实现或复归,即在个人自主活动中实现自由人性的历史性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自由发展 个人 自由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表彰之物质奖励问题审思 被引量:1
7
作者 孟凡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7-102,共6页
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视角看,道德表彰重视物质奖励的必要性在于:物质奖励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客观要求,是道德表彰自身存在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反映,是弥补道德表彰历史缺陷不可或缺的因子。物质奖励不仅有利于调节... 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视角看,道德表彰重视物质奖励的必要性在于:物质奖励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客观要求,是道德表彰自身存在的价值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反映,是弥补道德表彰历史缺陷不可或缺的因子。物质奖励不仅有利于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而且有助于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更能够引领社会风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物质奖励的伦理尺度在于对人性的尊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适度激励。健全体现"伦理公平"的物质奖励机制需要普及社会主义义利观,完善物质奖励相关制度,设立物质奖励专门机构,实现"观念—制度—机构"的有机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表彰 物质奖励 精神奖励 利益 义利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志自由视阈下20世纪20年代唯物派与科学派的歧见分析
8
作者 朱庆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52,共6页
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在共同批判玄学派之外,唯物派和科学派彼此间也存在着诸多分歧,并围绕着分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意志自由"为例,双方就"意志自由"以何种形式存在、"意志自由"中的"必然&... 20世纪20年代的科玄论战中,在共同批判玄学派之外,唯物派和科学派彼此间也存在着诸多分歧,并围绕着分歧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以"意志自由"为例,双方就"意志自由"以何种形式存在、"意志自由"中的"必然"以何种方式呈现、"意志自由"能被何种科学所认知把握、"意志自由"能被何种人生观给予体现和反映等产生了系列歧见。这些歧见背后折射了双方对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需要以何种自由的理论为指导,以及将中国引入何种状态的自由之中的焦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意志自由 科学派 唯物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企业与地方经济——以安徽池州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云 徐有威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4-184,共11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皖南的上海小三线建设获得调整后,安徽进入后小三线建设时代。在人才、资金、技术等短缺的情况下,安徽按照“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从地方资源、市场和技术、生产条件出发,采取对口接收、横向联营和资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位于皖南的上海小三线建设获得调整后,安徽进入后小三线建设时代。在人才、资金、技术等短缺的情况下,安徽按照“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从地方资源、市场和技术、生产条件出发,采取对口接收、横向联营和资产重组等方式,对原上海小三线企业的国有资产和机器设备进行了合理的配置与利用,使之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后小三线建设时代成功转型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小三线 安徽池州 后小三线建设时代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建兵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4-129,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在时代变迁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新内涵,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新时代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家庭...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在时代变迁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新内涵,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新时代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结合时代语境和现实需求,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借助文化创意活动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并应用现代新兴科技为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塑形赋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百姓生活实践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用生动鲜活、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提高其现代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风文化 道德准则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中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遵循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庆跃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5,150,共14页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而要深化对自我革命本质的认识和增强其实践进路,务必要上升到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自我革命的规律是由构成它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其中,社会发展...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而要深化对自我革命本质的认识和增强其实践进路,务必要上升到对自我革命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自我革命的规律是由构成它的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其中,社会发展要求与党的现实主体具体素质状况之间、党作为整体意义上的党格要求与其现实主体具体素质状况之间、党抽象的理论观念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现实中党员个体内在已有的素质状况和所接受的各种素质要求之间等矛盾性关系是主要内容。相应地,这些内容决定了党在实践中必须遵循适应和引领规律、教育和斗争规律、转化和创新规律、内化和外化规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自我革命 斗争精神 矛盾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恶的彼岸:以道德悖论学说作为批判对象 被引量:2
12
作者 宇海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5,共9页
善与恶是道德哲学的基本范畴,有关道德的其他所有问题的解决无不与之相关。道德悖论学者们认为,道德悖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做好事就是做坏事,善与恶在行为结果中同时出现。善与恶的范畴在他们的理论中始终是模糊不清、混淆不分的。这... 善与恶是道德哲学的基本范畴,有关道德的其他所有问题的解决无不与之相关。道德悖论学者们认为,道德悖论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做好事就是做坏事,善与恶在行为结果中同时出现。善与恶的范畴在他们的理论中始终是模糊不清、混淆不分的。这种理论把有利和有害直接与善恶等同起来,认为有好处就是善,有坏处或没有好处就是恶;在行为的结果中极力寻找某些肯定的方面,并把它们当作善,否定方面被称为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善恶同在。道德悖论理论将快乐视为善,将不快乐或痛苦视为恶,混淆善恶之间的界限,抹杀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悖论 快乐与痛苦 利与害 善与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价值取向当代建构的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新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0-26,共7页
唯物史观价值取向当代建构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定其建构路径,这一建构路径一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变革内容上,阐明唯物史观对历史上优秀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二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历史演变上,阐明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在唯物史观演变过... 唯物史观价值取向当代建构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确定其建构路径,这一建构路径一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变革内容上,阐明唯物史观对历史上优秀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二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历史演变上,阐明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在唯物史观演变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三要体现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确立为唯物史观理论的基本价值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价值取向 人的发展 建构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民政治行为的行动结构与逻辑转向
14
作者 杨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6-189,共4页
农民如何理性有序地参与政治活动始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历史上运动化的农民政治行为曾经扭曲了这一群体行为的结构与逻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孕育的农民身上的契约与现代权利意识,催生了农民政治行为出... 农民如何理性有序地参与政治活动始终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历史上运动化的农民政治行为曾经扭曲了这一群体行为的结构与逻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孕育的农民身上的契约与现代权利意识,催生了农民政治行为出现由运动化转向制度化的趋势。在深入考察农民政治行为时,廓清其传统的结构和逻辑,有助于揭示其制度化转向在当代中国政治格局中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政治行为 运动化 制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表彰之物质奖励问题探赜
15
作者 孟凡平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140,共7页
物质奖励是指行政主体给予做出善行的道德主体一定的物质利益,以奖励道德主体的善行带来的收益或弥补其因行善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道德表彰方式。道德表彰需要物质奖励强化其价值内涵、完善其激励功能、实现其扬善目的。物质奖励也在一... 物质奖励是指行政主体给予做出善行的道德主体一定的物质利益,以奖励道德主体的善行带来的收益或弥补其因行善而遭受的损失的一种道德表彰方式。道德表彰需要物质奖励强化其价值内涵、完善其激励功能、实现其扬善目的。物质奖励也在一定意义上表征了道德表彰的工具理性,充实了道德表彰的价值内涵,夯实了道德表彰的意义根基。要切实发挥物质奖励的价值和功能,不仅要防止奖励随意或奖励苛刻的情形,还要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更要防范"明码标价"等影响社会风气的问题,因此,在具体落实物质奖励政策时应该严格物质奖励条件和标准,理性把握善行的评价依据,制定适度合理的物质奖励制度,由专门机构负责物质奖励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表彰 物质奖励 伦理公平 善行 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茶文化视角看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
16
作者 张立芹 王胜军 《农业考古》 2020年第2期182-187,共6页
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或为江南底层文人,或为名士仕宦之后,但均因生活窘迫、社会动荡不得不佣事西人。他们是中国传统文人向近代知识分子嬗替的重要环节。本文借鉴新文化史研究范式,从茶文化视角探究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物... 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或为江南底层文人,或为名士仕宦之后,但均因生活窘迫、社会动荡不得不佣事西人。他们是中国传统文人向近代知识分子嬗替的重要环节。本文借鉴新文化史研究范式,从茶文化视角探究晚清“条约口岸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人际交往情况、价值观念及精神诉求,揭示了晚清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进退失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茶文化 生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