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性别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戴生飞 孙丽娜 +2 位作者 周林燕 王德寿 李明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6,共14页
鱼类性别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具体表现为天然性逆转、原发性逆转和次发性逆转。近年来,一系列研究都证明鱼类性别可塑性与雌激素密切相关。一旦阻断性腺雌激素的合成,无论是未分化还是已分化卵巢都将性逆转为精巢。鱼类的性别决定通路基... 鱼类性别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具体表现为天然性逆转、原发性逆转和次发性逆转。近年来,一系列研究都证明鱼类性别可塑性与雌激素密切相关。一旦阻断性腺雌激素的合成,无论是未分化还是已分化卵巢都将性逆转为精巢。鱼类的性别决定通路基因缺失诱导的性逆转也与雌激素相关。重要的是,发现生殖细胞的可塑性依赖于foxl3和dmrt1的同时存在,缺失其中一个都不能通过改变雌激素水平从而诱导性逆转。因此,foxl3和dmrt1是生殖细胞响应雌激素的关键基因。另外,表观遗传调控基因kdm6bb通过选择性剪接介导温度诱导的性逆转。这些研究增进了我们对鱼类性别可塑性分子机制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 性别可塑性 生殖细胞 体细胞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类体长和体高快速提取方法
2
作者 周银华 李和娇 +5 位作者 高贺 付宿星 李俊婷 段玉婷 刘海平 周朝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8-76,共9页
鱼类的体长、体高等性状是判断鱼类生长状况最基本的参数,对养殖、育种、分选、生物量估算等都有重要意义。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基于YOLO v8深度学习模型的鱼类体长、体高快速准确提取方法,旨在克服传统人工测量方法效率低、易受主观影响... 鱼类的体长、体高等性状是判断鱼类生长状况最基本的参数,对养殖、育种、分选、生物量估算等都有重要意义。开发并验证了一种基于YOLO v8深度学习模型的鱼类体长、体高快速准确提取方法,旨在克服传统人工测量方法效率低、易受主观影响以及易对鱼体产生伤害等局限。通过采集的534张鱼类图像并构建数据集,利用YOLO v8算法自动识别并测量鱼类的体长和体高,同时引入棋盘格标定板以实现图像中像素长度与实际物理尺寸之间的精确转换。结果显示:该方法在体长和体高测量上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29cm和0.08c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18%和1.56%,测量精度满足需求。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本方法每尾鱼的平均测量时间仅为0.6s,体现了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目标检测 鱼类体长提取 鱼类体高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副沙鳅属鱼类骨骼解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永明 杨木牛 +4 位作者 高小平 史晋绒 郭佳萍 谢碧文 李燕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8,共12页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与双斑副沙鳅P.bimaculata骨骼系统形态差异,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2种副沙鳅属Parabotia鱼类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比较其骨骼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花斑副沙鳅脑颅中鼻骨较长,呈哑铃形,眼下刺... 为了解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与双斑副沙鳅P.bimaculata骨骼系统形态差异,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2种副沙鳅属Parabotia鱼类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比较其骨骼形态特征。结果显示,花斑副沙鳅脑颅中鼻骨较长,呈哑铃形,眼下刺分叉较浅;咽颅的前颌骨、上颌骨、齿骨、前腭骨、方骨、主鳃盖骨、基舌骨、角鳃骨、上鳃骨、咽鳃骨形态及咽齿数量与双斑副沙鳅有所差异;脊柱与肋骨数量较双斑副沙鳅多,但尾椎椎骨数占脊柱总数的比值较双斑副沙鳅小;附肢骨中的匙骨、上匙骨、尾下骨形态及尾下骨附着鳍条数目与双斑副沙鳅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可作为2种副沙鳅属鱼类种间的鉴别分析,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沙鳅科Botiidae鱼类骨骼系统研究和系统分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副沙鳅 双斑副沙鳅 骨骼解剖学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蓄水后小江鱼类资源现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李斌 江星 +3 位作者 王志坚 金丽 段辛斌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2,共6页
2010年3—12月对小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7个采样点共采集鱼类标本1701尾,隶属于6目9科47属56种,其中小江汉丰湖坝上水域采集鱼类28种,坝下水域采集鱼类42种。鲤形目和鲇形目分别占种总数的69.5%和12.5%。宽鳍(Zacco platypus)、黑尾... 2010年3—12月对小江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7个采样点共采集鱼类标本1701尾,隶属于6目9科47属56种,其中小江汉丰湖坝上水域采集鱼类28种,坝下水域采集鱼类42种。鲤形目和鲇形目分别占种总数的69.5%和12.5%。宽鳍(Zacco platypus)、黑尾(Hemiculer tchangi)、鲇(Silurus asotus)、鲫(Carassius aura-tus)、鲤(Cyprinus carpio)、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翘嘴鲌(Culter ilishaeformi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及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等为小江的主要经济鱼类。调查表明:小江渔获物种类数以春季最高;坝上水域渔获物种类组成季节性变化幅度大于坝下水域;坝下水域鱼类丰富度高于坝上水域,但与库区其它支流相比,小江渔获物丰富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小江 鱼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体金线蛭生殖系统形态结构与胚胎发育 被引量:3
5
作者 马燕 游华建 +2 位作者 李晋 姚冬冬 刘彬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71,共8页
宽体金线蛭是一种被广泛人工养殖的药用动物,其繁殖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取宽体金线蛭种蛭在室内养殖于自制的水蛭水族箱,取材进行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其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在宽体金线蛭产下卵茧后,观察其胚胎发育的主... 宽体金线蛭是一种被广泛人工养殖的药用动物,其繁殖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取宽体金线蛭种蛭在室内养殖于自制的水蛭水族箱,取材进行解剖和石蜡切片,观察其生殖系统的形态结构.在宽体金线蛭产下卵茧后,观察其胚胎发育的主要阶段.实验结果表明:(1)宽体金线蛭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球、前列腺、阴茎鞘和雄孔几部分,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蛋白腺、阴道囊和雌孔几部分;(2)宽体金线蛭卵茧产下约3h,受精卵进入二细胞期,约8h进入4细胞期,约12h进入8细胞期,约1d进入多细胞期,约3d进入囊胚期,约5d进入原肠胚期,约28d孵出幼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体金线蛭 生殖系统 形态学 胚胎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分析的于桥水库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时空分布
6
作者 纪翔 张闫涛 +4 位作者 叶少文 杨洁 张堂林 姚维志 何文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为掌握华北地区典型水库于桥水库的鱼类组成现状及群落时空动态,为该类水体的生物操纵尤其是小型鱼类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于2020-2021年中4个季度在天津于桥水库选取7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沿岸带到敞水区布设4~5个采样点,涵... 为掌握华北地区典型水库于桥水库的鱼类组成现状及群落时空动态,为该类水体的生物操纵尤其是小型鱼类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于2020-2021年中4个季度在天津于桥水库选取7个区域,每个区域从沿岸带到敞水区布设4~5个采样点,涵盖主要生境类型,使用多网目刺网和地笼对各采样点的鱼类群落进行采样,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优势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时空变化分析.调查显示:本次共采集鱼类16 321尾,隶属3目9科26属29种;按相对重要性指数排序,全年优势种为似鱎、鲫、■和红鳍原鲌;秋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荇菜生境(H3)及穗状狐尾藻生境(H1)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其他生境. PCoA及PERMANOVA检验显示各季节之间及生境之间的小型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MPER分析表明造成群落结构季节及生境差异的主要贡献种为小型鱼类.结果表明于桥水库当前鱼类群落结构较为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鱼类小型化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桥水库 鱼类群落 时空分布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鳅属洞穴鱼类与非洞穴鱼类听觉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张盼 胥愿 +5 位作者 张江惠 龙汭 景阳阳 熊惟 朱艳秋 罗毅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53,共11页
测定高原鳅属3种洞穴鱼类和3种非洞穴鱼类的听觉阈值与鳔的形态指标,结果发现:听觉阈值部分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各频率(50~6 400 Hz)下,洞穴鱼类和非洞穴鱼类的听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鳔耳距、鳔孔面积、鳔室体积和孔室比的种... 测定高原鳅属3种洞穴鱼类和3种非洞穴鱼类的听觉阈值与鳔的形态指标,结果发现:听觉阈值部分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各频率(50~6 400 Hz)下,洞穴鱼类和非洞穴鱼类的听觉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鳔耳距、鳔孔面积、鳔室体积和孔室比的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洞穴鱼类与非洞穴鱼类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种间听觉阈值与鳔室体积和鳔耳距不相关,在50 Hz和800 Hz下,与鳔孔面积显著负相关;在1 600,3 200,6 400 Hz下,与孔室比显著负相关.此外,玫瑰高原鳅的鳔膨大,在体表左右两侧呈明显的隆起,但与其听觉灵敏性并无特殊性.结果表明:高原鳅属洞穴鱼类的听觉并没有发生适应性增强,提示听觉可能对洞穴鱼类适应洞穴环境不相关.种间听觉阈值在某些频率下,与骨质鳔囊的侧孔面积负相关,提示鳔对高原鳅听觉灵敏性的作用受侧孔大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鳅属 洞穴鱼类 非洞穴鱼类 听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鲈dnajb1和dnd1基因克隆及细胞表达定位分析
8
作者 唐娜 田佳明 +4 位作者 徐建飞 张若冰 陈凯利 冯科 徐红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67,共15页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尖吻鲈热休克蛋白基因dnajb1(Lcdnajb1)和dnd1(Lcdnd1)的cDNA序列,并探究这两个基因在性腺细胞中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Lcdnajb1 cDNA长度为1 287bp,包含1 047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48个氨基酸;Lcdnd1 cDNA长度... 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尖吻鲈热休克蛋白基因dnajb1(Lcdnajb1)和dnd1(Lcdnd1)的cDNA序列,并探究这两个基因在性腺细胞中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Lcdnajb1 cDNA长度为1 287bp,包含1 047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48个氨基酸;Lcdnd1 cDNA长度为1 185bp,包含1 128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7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多重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LcDnajb1蛋白序列与大口黑鲈的Dnajb1相似性最高(94.1%);LcDnd1与鳜的Dnd1相似性最高(85.5%)。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Lcdnajb1 mRN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Lcdnd1 mRNA仅在性腺组织中表达;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确证了Lcdnajb1 mRNA在尖吻鲈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原位杂交结果显示:Lcdnajb1和Lcdnd1mRNA在精巢和卵巢早期生殖细胞中表达量较高,随着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表达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综上表明,Lcdnajb1和Lcdnd1基因可能参与了调控尖吻鲈性腺的发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鲈 热休克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叶提取物对翘嘴鳜脾、肾、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达 陈琪琪 +11 位作者 徐杭忠 李勇 翟旭亮 薛洋 罗金强 滕树君 罗强 李纪中 于俊琦 马俊康 赵敏 罗莉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桑叶提取物(MLE)对翘嘴鳜(Sinipeca cuatsi)脾、肾、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5.0、7.5和10.0 g/kg的MLE,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饲喂初始质量为(47.82±0.19)g的翘嘴鳜,分别记为D1、D2、D...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桑叶提取物(MLE)对翘嘴鳜(Sinipeca cuatsi)脾、肾、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5、5.0、7.5和10.0 g/kg的MLE,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饲喂初始质量为(47.82±0.19)g的翘嘴鳜,分别记为D1、D2、D3、D4和D5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8周饲养实验结束后测定脾脏、头肾、鳃组织的抗氧化、免疫指标、组织结构及血液指标变化。结果显示:(1)添加MLE后,翘嘴鳜脾脏、头肾、鳃和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M(IgM)、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D4组达到最高值,同时,丙二醛(MDA)均呈下降趋势;(2)添加MLE后,翘嘴鳜脾脏白髓细胞数量、头肾淋巴细胞数量和鳃丝末端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同时使鳃丝排列更为紧密,鳃小叶长度更长;(3)随着MLE水平的升高,翘嘴鳜全血白细胞数(WBC)先升后降,在D3组达到最高,较对照组增高121.40%,总蛋白(TP)、溶菌酶(LZM)与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先升后降,在D4组达到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升高33.76%、8.57%、40.38%。综上可知,MLE可改善翘嘴鳜脾脏、头肾、鳃组织发育,提高机体的抗氧化与免疫能力,添加量为7.5 g/kg时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嘴鳜(Sinipeca cuatsi) 桑叶提取物 免疫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三种裂腹鱼属鱼类种群遗传结构 被引量:13
10
作者 岳兴建 汪登强 +4 位作者 刘绍平 袁希平 张耀光 段辛斌 陈大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418-6429,共12页
2007年4月到2008年8月,在怒江收集116尾光唇裂腹鱼,76尾保山裂腹鱼,35尾贡山裂腹鱼,测定其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光唇裂腹鱼116个cytb序列中定义了9个单倍型,14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8399... 2007年4月到2008年8月,在怒江收集116尾光唇裂腹鱼,76尾保山裂腹鱼,35尾贡山裂腹鱼,测定其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光唇裂腹鱼116个cytb序列中定义了9个单倍型,14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8399±0.0124,核苷酸多样性pi=0.0025±0.0015。保山裂腹鱼76个cytb序列中定义3个单倍型,23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5544±0.0449,核苷酸多样性pi=0.0080±0.0041。35尾贡山裂腹鱼样本的cytb序列中定义8个单倍型,13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7664±0.0556,核苷酸多样性pi=0.0017±0.0011。由于近期的环境污染、水工建设、捕捞压力等使3种鱼各自在怒江下游形成隔离的、遗传结构简单的小种群。光唇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历史上都经历过种群扩张,近期种群萎缩。约在(1.11±0.22)MaBP,保山裂腹鱼的烂渣河和保山东河2个种群分离,因此应当做2个进化显著单元进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 光唇裂腹鱼 保山裂腹鱼 贡山裂腹鱼 CYTB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油脂氧化对养殖鱼类生长及健康的危害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拥军 林仕梅 +1 位作者 罗莉 李云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4-633,共10页
水产养殖成功与否,除取决于遗传、环境及养殖管理外,还与水产饲料的质量(营养素含量、营养素平衡和原料品质)息息相关。与畜禽饲料相比,水产饲料的一大典型特征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在饲料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饲料中的... 水产养殖成功与否,除取决于遗传、环境及养殖管理外,还与水产饲料的质量(营养素含量、营养素平衡和原料品质)息息相关。与畜禽饲料相比,水产饲料的一大典型特征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在饲料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饲料中的PUFAs极易发生自由基链式反应,产生一系列有害的氧化产物。摄食氧化油脂后,养殖鱼类的摄食、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骨骼发育、肌肉品质和体表色素沉积等均会遭受不利影响,鱼类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态面临严峻威胁。文章总结了饲料油脂氧化对养殖鱼类生长性能及健康状态的危害,概述了油脂氧化产物的产生过程,剖析了脂肪氧化产物对动物组织细胞的危害机理,指出了现有研究所忽略的问题,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 脂肪氧化 鱼类 生长 健康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宁河下游主要鱼类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2
12
作者 邓华堂 段辛斌 +1 位作者 刘绍平 陈大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7110-7118,共9页
为了解大宁河下游主要鱼类食物网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大宁河下游巫山和大昌2个采样点在不同水位时期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位素生态位中的6个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不... 为了解大宁河下游主要鱼类食物网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大宁河下游巫山和大昌2个采样点在不同水位时期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位素生态位中的6个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域的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随与河口距离而减小,δ15N值与河口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同种鱼类的δ13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除了5月,巫山站点与大昌站点同种鱼类的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不同站点、不同水位时期同种鱼类的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同种鱼类组成的鱼类群落同位素量化指标比较发现,巫山站点10月鱼类群落的营养多样性指标及营养位置高于5月群落;大昌站点,不同水位时期的各指标变化趋势与巫山站相反。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大宁河静水水域存在丰富的饵料导致。各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并未显示出处明显的规律性,可能与采样时间、鱼类种类的选择和样本量的大小有关。基于各种同位素值量化的生态指标应用于大宁河水域的鱼类食物网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能为大宁河渔业生态调控措施以及渔业生态系统重建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大宁河 营养结构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生长和摄食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秀明 于丽娟 +2 位作者 曹振东 付世建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3-68,共6页
为了考查力竭训练对养殖鱼类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各自非训练组和训练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历时21 d)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结果显示:训... 为了考查力竭训练对养殖鱼类生长能力和摄食代谢影响,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各自非训练组和训练组(力竭追赶训练1次/d,历时21 d)的生长参数和摄食代谢反应。结果显示:训练组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摄食率、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摄食代谢峰值、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静止代谢率、SDA时间及峰值时间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训练组岩原鲤幼鱼的饲料转化效率、特定体重生长率、特定体长生长率、静止代谢率和摄食代谢峰值都显著小于非训练组,但摄食率、SDA时间、峰值时间、峰值比率、SDA总耗能量和SDA系数与非训练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力竭训练导致两种鱼类的生长率都显著下降;在力竭训练条件下两种鱼类采用的摄食代谢适应策略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力竭训练 摄食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的稳定C、N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斌 徐丹丹 +2 位作者 王志坚 岳兴建 张耀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704-6711,共8页
应用稳定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分析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小江库湾枯水期(2010.7)和丰水期间(2010.12)鱼类食物网。颗粒有机物(POM,平均δ13C,δ15N值为(-24.85±0.38)‰,(5.46±1.29)‰)和固着藻类(平均δ13C,δ15N值为(-22... 应用稳定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分析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小江库湾枯水期(2010.7)和丰水期间(2010.12)鱼类食物网。颗粒有机物(POM,平均δ13C,δ15N值为(-24.85±0.38)‰,(5.46±1.29)‰)和固着藻类(平均δ13C,δ15N值为(-22.19±1.33)‰,(4.71±0.18)‰)构成了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的主要碳源,其中丰水期陆源营养物质输入是其食物网能量基础的重要补充。根据消费者的δ15N值,可将小江库湾常见鱼类区分为杂食偏植物食性、杂食偏动物食性及动物食性。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均有3个营养级并且存在4种主要营养路径,表明了在三峡工程运行初期小江库湾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食物网结构。研究为小江库湾鱼类资源管理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食物网 小江库湾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结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福江 马秀慧 +2 位作者 叶超 刘明典 刘绍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6-409,共4页
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法,对澜沧江特有鱼类中国结鱼的性腺发育进行组织学观察,系统地描述了各期卵巢和精巢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化。中国结鱼的卵巢和精巢的发育均分为6个时期,卵巢中共有5个时相的卵母细胞,精巢中有5种形态的生殖细胞。第2... 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法,对澜沧江特有鱼类中国结鱼的性腺发育进行组织学观察,系统地描述了各期卵巢和精巢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变化。中国结鱼的卵巢和精巢的发育均分为6个时期,卵巢中共有5个时相的卵母细胞,精巢中有5种形态的生殖细胞。第2时相末期到第3时相早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细胞核中的核仁出现外排现象,核仁的外排物可能与核周的颗粒卵黄的形成有关。中国结鱼的精巢属于小叶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结鱼 性腺发育 组织切片 澜沧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薄鳅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志坚 殷江霞 张耀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9,共8页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等方法研究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结果表明:长薄鳅卵巢1个,根据形态、色泽、成熟系数等将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成熟系数最大达20.22%。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位于生殖上皮内,成团...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等方法研究了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结果表明:长薄鳅卵巢1个,根据形态、色泽、成熟系数等将发育过程分为5个时期,成熟系数最大达20.22%。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位于生殖上皮内,成团分布,核质比大,核膜双层,清晰,核位于细胞中央。第Ⅱ时相,产卵板、卵黄核和滤泡细胞出现。第Ⅲ时相,卵子体积增加明显,卵黄泡出现,卵黄开始沉积,滤泡细胞2层。第Ⅳ时相,卵黄颗粒充满卵母细胞,核膜破裂,细胞核向动物极发生偏移,滤泡层分为3层。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体积达最大,卵黄颗粒聚集成卵黄小板,核膜完全破裂,核向动物极移动。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糖类、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不断增加,卵子成熟时达到积累的顶点,而DNA、RNA由明显到不明显。电镜观察显示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参与了卵黄的合成;线粒体形态多样,在卵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卵黄小板有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e) 卵巢发育 卵子发生 卵黄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状况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斌 张耀光 +2 位作者 岳兴建 刘绍平 王志坚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共7页
2007年4月到2008年8月对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分布和生物量先后进行了5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3种,隶属于5门,7纲,42科,其中水生昆虫是怒江流域鱼类饵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怒江流域42个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布... 2007年4月到2008年8月对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分布和生物量先后进行了5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3种,隶属于5门,7纲,42科,其中水生昆虫是怒江流域鱼类饵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怒江流域42个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布从上游到下游呈高—低—高的变化规律,其密度和生物量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55~457.4 ind./m2、3.89~14405.9 mg/m2。聚类分析显示怒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具有相同生境类型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较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聚类分析 怒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镁营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汪福保 罗莉 +4 位作者 王朝明 陈任孝 郭玉阳 朱根廷 潘瑜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30-936,共7页
镁在大量的细胞生化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参与生物体内所有的能量代谢,催化或激活300多种酶体系。本文综述了鱼类镁的缺乏症、镁在鱼体内的吸收和代谢以及镁对鱼类生长、体组成、脂肪代谢、免疫、渗透调节等方面的影响,并阐述了镁与... 镁在大量的细胞生化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参与生物体内所有的能量代谢,催化或激活300多种酶体系。本文综述了鱼类镁的缺乏症、镁在鱼体内的吸收和代谢以及镁对鱼类生长、体组成、脂肪代谢、免疫、渗透调节等方面的影响,并阐述了镁与其他营养素的相互关系,介绍了鱼类对镁的利用率以及镁需要量的研究概况,对镁的营养生理机制做了简单探讨,旨在为全面认识镁对鱼类的营养和鱼类饲料中镁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营养 需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无氧运动及其适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明镜 耿相昌 +2 位作者 霍静 晏正碧 王志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6240-6243,共4页
鱼类无氧运动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的一种运动方式。无氧力竭运动会导致鱼体内生理生化的剧烈变化。不同种类的鱼对力竭运动反应和运动后恢复有各自的代谢特点。这些特点是与其习性相适应的。无氧运动训练同样会诱导鱼类产生许多适应... 鱼类无氧运动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的一种运动方式。无氧力竭运动会导致鱼体内生理生化的剧烈变化。不同种类的鱼对力竭运动反应和运动后恢复有各自的代谢特点。这些特点是与其习性相适应的。无氧运动训练同样会诱导鱼类产生许多适应性变化。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未来可能从各个生物学水平上揭示鱼类无氧运动代谢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氧运动 力竭运动 代谢 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长吻鮠肌肉营养品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分析
20
作者 马英 侯梦丹 +9 位作者 高胡君 秦凤 魏震 郑维 熊银林 翟旭亮 薛洋 徐凤 叶华 罗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89,共14页
为研究不同年龄长吻鮠肌肉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之间的差异,以人工养殖的2龄、 3龄、 4龄长吻鮠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龄和2龄肌肉粗蛋白和灰分显著高于3龄,但各... 为研究不同年龄长吻鮠肌肉营养品质和挥发性风味之间的差异,以人工养殖的2龄、 3龄、 4龄长吻鮠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4龄和2龄肌肉粗蛋白和灰分显著高于3龄,但各龄肌肉间粗脂肪和水分无显著性差异。各龄肌肉均测得18种氨基酸,包含必需氨基酸7种,半必需氨基酸3种,非必需氨基酸8种。呈味氨基酸以谷氨酸、天冬氨酸为主,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亮氨酸含量最高。其中苏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胱氨酸和牛磺酸含量各龄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氨基酸差异不显著。长吻鮠肌肉中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比值与WHO/FAO模式推荐的标准(0.4)相近,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高于WHO/FAO推荐值(0.6)。4龄和3龄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均为0.87,高于2龄肌肉。综合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揭示缬氨酸为长吻鮠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除木蜡酸外,其余脂肪酸各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龄长吻鮠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符合健康膳食推荐比值。长吻鮠肌肉中n-3 PUFA与n-6 PUFA的比值均较为理想,DHA和EPA含量丰富。3个年龄段肌肉中共检测出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4龄和3龄肌肉的风味优于2龄肌肉。研究表明,2龄、 3龄、 4龄长吻鮠肌肉均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其中,4龄长吻鮠肌肉的鲜味程度和营养价值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吻鮠 肌肉 基本营养成分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