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7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9-2023年洪湖水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解析
1
作者 张潇文 彭雪 +10 位作者 邓兆林 葛芳杰 张浩坤 王宁俊 方梦婕 熊玙璠 张璐 李霞 张淑娴 吴振斌 刘碧云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507,共12页
在长江大保护和国际湿地保护背景下,为探究洪湖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原因,本研究于2019-2023年间对洪湖水质、沉积物参数、沉水植物盖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开展4次野外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调查期间洪湖水体透明度(SD)逐年降低,退垸施... 在长江大保护和国际湿地保护背景下,为探究洪湖水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原因,本研究于2019-2023年间对洪湖水质、沉积物参数、沉水植物盖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开展4次野外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调查期间洪湖水体透明度(SD)逐年降低,退垸施工期间洪湖水体SD呈现从中南湖心区域向岸边递减变化特征。(2)洪湖水环境氮磷营养盐污染水平较高,水体总氮(W-TN)和氨氮浓度整体虽呈下降趋势,但水体总磷(W-TP)平均浓度从(0.06±0.04)mg/L升高至(0.19±0.06)mg/L,沉积物总磷含量升高32%,沉积物总氮、总磷含量表现出退垸期间减少、退垸后增加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洪湖W-TN、W-TP浓度均呈现从西北区域四湖总干渠入湖口向东南方向递减趋势。(3)洪湖水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2019年4月洪湖分布有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等沉水植物,2020年10月调查结果显示敞水区沉水植物基本消失,叶绿素a平均浓度由(13.92±7.74)μg/L升高至(62.64±19.52)μg/L,并以丝状蓝藻为优势种。主成分分析显示,TN和TP始终是影响洪湖水生态环境状况的主要驱动因素,SD于2023年5月成为洪湖新增关键影响因子。上游来水氮磷营养贡献、退垸后水动力过程导致的围垸内污染物迁移以及风浪对底质的扰动是驱动洪湖水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水生态环境状态 时空分布 退垸还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中国荷斯坦奶牛瘤胃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
2
作者 何金英 徐勤辉 +5 位作者 王宇嘉 江奕希 黄一菲 李曼 熊杰 冯金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0,I0019,共10页
瘤胃纤毛虫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瘤胃微环境及参与其宿主动物的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家养反刍动物瘤胃中的瘤胃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不同动物个体间瘤胃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差异仍不清楚.采用基于18S r... 瘤胃纤毛虫是反刍动物瘤胃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控瘤胃微环境及参与其宿主动物的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家养反刍动物瘤胃中的瘤胃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及不同动物个体间瘤胃纤毛虫群落结构的差异仍不清楚.采用基于18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中国荷斯坦奶牛瘤胃内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和宿主不同个体间的差异.选取3头成年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共采集了9个瘤胃液样品,提取样品总DNA后,采用瘤胃纤毛虫18S rRNA基因V5~V8区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使用Ion S5^(TM)XL平台测序.去除低质量序列和嵌合体后,共获得721250条高质量有效序列,基于97%的序列一致性聚类获得38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不同个体样品间在α多样性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上,差异不显著.OTUs的物种分布属于纤毛门裂口纲毛口亚纲.在属水平分类上,它们主要分布于10个已知的瘤胃纤毛虫的属,其中内毛属是相对丰度最高的属,同时还检测到一些未被分类和鉴定的瘤胃纤毛虫.同一牧场同一饲喂条件下的不同个体之间,瘤胃纤毛虫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同个体之间在均匀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将为瘤胃纤毛虫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和综合分类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纤毛虫 原生生物 多样性 18S rRNA基因测序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叶少文 杨洪斌 +4 位作者 陈永柏 刘家寿 胡征宇 毕永红 李钟杰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5-1040,共6页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资源丰富、水生态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问题较严重、鱼类群落结构有待调控、水生生物资源未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现状,阐述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作为生态系统保护途径和绿色产业的必要性与... 针对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体资源丰富、水生态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支流库湾藻类"水华"问题较严重、鱼类群落结构有待调控、水生生物资源未有效利用和转化的现状,阐述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作为生态系统保护途径和绿色产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认为三峡水库发展生态渔业应以生态安全保障和水质养护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种移植,以土著鱼类自然繁殖保护和捕捞管理为主,动态调控放流增殖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为辅,建立以鱼类群落合理配置和食物网结构优化为手段的水库生态系统调控技术体系,促进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环境保护和渔业增效的双赢。作者围绕渔业放流增殖、野生鱼类资源保护、捕捞管理、局部库区渔业调控、渔业生物控藻、社区渔业协调管理、生态渔业总体规划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的重点研究任务与关键技术,同时建议加强相关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技术示范和成果应用,为三峡水库"以渔养水"、"渔-水和谐"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渔业 大型水库 生态调控 渔业增殖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生物操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统计学在淡水生态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4
作者 唐涛 蔡庆华 潘文斌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80-288,共9页
建立在区域化定量理论基础上的地统计学是一门空间统计学分支学科 ,主要用于研究自然现象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半方差图 (用以描述研究对象空间相关性 ) ;Krige空间内插技术 (通过空间上抽样点的调查数据对空间上... 建立在区域化定量理论基础上的地统计学是一门空间统计学分支学科 ,主要用于研究自然现象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半方差图 (用以描述研究对象空间相关性 ) ;Krige空间内插技术 (通过空间上抽样点的调查数据对空间上未测点进行估计 ) ;以及通过半方差图求算分形体的分形维数 .本文在介绍该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淡水生态学 Krige空间内插术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 被引量:16
5
作者 沈韫芬 蔡庆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31-138,共8页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 ,可由水体类型的复杂性 ,水体形成的复杂性 ,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复杂性和格局、过程的复杂性 ,流域影响的复杂性 ,人类干扰的复杂性等构成 .简要介绍了中国淡水生态学研究的某些进...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复杂性问题 ,可由水体类型的复杂性 ,水体形成的复杂性 ,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复杂性和格局、过程的复杂性 ,流域影响的复杂性 ,人类干扰的复杂性等构成 .简要介绍了中国淡水生态学研究的某些进展与动态 ,并针对淡水生态学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湖泊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上暴发的相关研究作了介绍 ;结合国际生态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还探讨了淡水生态学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 .淡水生态系统复杂性研究可能取得的进展有如下几个方面 :RCC (rivercontinuumconcept河流连续统 )理论 ,以IBI (indexforbi oticintegrity生物完整性指数 )和IWI (indexofwatershedindicators)等为代表的生态系统健康研究 ,scaling(尺度推绎 )与fractal(分形 ) ,生态系统管理与信息系统 ,空间数据分析与异质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复杂性 淡水生态系统 富营养化 蓝藻水华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进展及建议 被引量:2
6
作者 葛继稳 蔡庆华 唐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3-119,共7页
对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和领域进行了综述、评价;提出了尽快开展真正内源磷——地质成因磷自然释放的水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特别是天然条件下(如人为干扰少的源头河流),富磷河流水体主要初级生产者——藻类生... 对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和领域进行了综述、评价;提出了尽快开展真正内源磷——地质成因磷自然释放的水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特别是天然条件下(如人为干扰少的源头河流),富磷河流水体主要初级生产者——藻类生态响应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成因磷 淡水水体 环境生态效应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生态系统中几种大DNA病毒研究概述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奇亚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1-975,共15页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大DNA病毒指存在于淡水系统中、基因组大小接近或超过100 kb的DNA病毒,它们通常是感染鱼类、虾类及藻类等水生生物以及两栖类的病原体,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及淡水生态平衡。文章以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沼泽绿...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大DNA病毒指存在于淡水系统中、基因组大小接近或超过100 kb的DNA病毒,它们通常是感染鱼类、虾类及藻类等水生生物以及两栖类的病原体,影响水产养殖动物的健康及淡水生态平衡。文章以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的沼泽绿牛蛙病毒(Rana grylio virus, RGV)和大鲵蛙病毒(Andrias davidianus ranavirus, ADRV)、鱼蛙疱疹病毒科(Alloherpesviridae)的鲫疱疹病毒(Crucian carp herpesvirus, CaHV)、线头病毒科(Nimaviridae)的克氏原螯虾病毒(Procambarus clarkii nimavirus, PCV)及肌尾病毒科(Myoviridae)的铜绿微囊藻肌尾噬藻体-滇池株(Microcystis aeruginosa myovirus isolated from Lake Dianchi, MaMV-DC)为主线,对淡水生态系统中几种大DNA病毒代表株的研究现状与文献进行概述,并提出和讨论淡水水生大DNA病毒研究及水生病毒学科发展愿景,以期为相关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水生系统 大DNA病毒 沼泽绿牛蛙病毒 鲫疱疹病毒 克氏原螯虾线头病毒 铜绿微囊藻肌尾噬藻体-滇池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富营养化改善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对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响应:以武汉东湖为例 被引量:24
8
作者 赵思琪 范垚城 +2 位作者 代嫣然 王飞华 梁威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10-1319,共10页
针对武汉东湖存在营养状态梯度的5个子湖(郭郑湖、汤菱湖、团湖、庙湖、水果湖),结合"空间换时间"理论,研究湖泊富营养状况改善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全年调查期间,各子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布范围为45.4~76.8... 针对武汉东湖存在营养状态梯度的5个子湖(郭郑湖、汤菱湖、团湖、庙湖、水果湖),结合"空间换时间"理论,研究湖泊富营养状况改善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全年调查期间,各子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布范围为45.4~76.8,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03×10^6~245×10^6cells/L和0.819~19.9mg/L.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的物种分布与水温、总氮、透明度、总溶解性固体、氨氮呈显著相关.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构建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最优响应方程,结果显示,总氮、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因子;对于浮游植物生物量而言,总磷、总氮浓度降低能够降低浮游植物生物量.通过对富营养程度改善进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发现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显著下降,但物种组成及生物多样性并未发生明显转变.此外,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水体富营养水平梯度并不呈现简单的线性相关.因此,在对富营养化湖泊进行修复时,应制定短期修复与长期维护双重措施,同时应重视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进而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密度 生物量 优势度指数 综合营养状态 香农-维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类的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红强 李宝宏 +2 位作者 张东令 孙斌 李剑沣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41,共4页
大面积的藻类暴发,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而且藻毒素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生物控藻是一种生态修复技术,它借助于溶藻细菌、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滤食藻类的微小动物以及鲢... 大面积的藻类暴发,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而且藻毒素已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生物控藻是一种生态修复技术,它借助于溶藻细菌、水生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滤食藻类的微小动物以及鲢鱼和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对藻类的共同作用,从而达到控制藻类生长的目的。本文概述了藻类生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生物控藻技术 生态抑藻 溶藻细菌 化感作用 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富营养城市湖泊原位生态修复效果分析--以武汉南湖为例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苗 李明梦 +7 位作者 刘律 李忠超 苗滕 余业鑫 赵永晶 李艳 王海军 王洪铸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99-1407,共9页
城市湖泊普遍面临富营养化问题,许多湖泊甚至处于超富营养状态。鉴于其在供水、气候调节、景观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水质提升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对于恢复湖泊生态功能、提升城市景观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超富营养城市湖泊--武汉南湖... 城市湖泊普遍面临富营养化问题,许多湖泊甚至处于超富营养状态。鉴于其在供水、气候调节、景观提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水质提升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对于恢复湖泊生态功能、提升城市景观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超富营养城市湖泊--武汉南湖为例,尝试通过围隔构建、鱼类清除、水生植被重建等生态措施改善示范区水质,探究超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技术。于2019年8月至12月在示范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示范区修复措施实施后,挺水植物植株高度显著增加(P<0.01),芦苇平均株高由0.7 m增加至1.2 m,香蒲的新生叶片在种植后50 d高达1.4 m,二者在种植后90 d,覆盖率均由种植时的10%上升至70%;(2)示范区内透明度由修复前的0.26 m上升至0.77 m,显著高于外湖区(0.26 m)(P<0.01);(3)示范区内浮游藻类叶绿素a(chl a)由修复前38.90μg/L降低至3.41μg/L,显著低于外湖区(101.91μg/L)(P<0.01);(4)示范区总氮(TN)由4.78 mg/L降低至2.60 mg/L,总磷(TP)由0.76 mg/L降低至0.08 mg/L,二者均略低于外湖区,但均不显著(P>0.05)。总体来看,经过一系列修复措施后,示范区内水生植被得到很好的恢复,水质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透明度提升较多,chl a下降明显。氮、磷等营养水平虽然也有所降低,但与外湖区差异不大,可能是沉积物内源营养释放导致。研究表明,围隔构建、鱼类清除、水生植被重建等生态修复措施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富营养湖泊水质状况,但未能有效控制内源负荷,仍需采取底质改良措施以达到降低水体营养含量的目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超富营养湖泊生态修复及水质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超富营养 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东西湖区主要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8
11
作者 龚杰 孙紫童 +3 位作者 冯璐 胡胜华 敖鸿毅 吴辰熙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4-210,共7页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巨大,同时水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武汉市东西湖区主要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情况展开评价发现东西湖主要湖泊表层沉积物平均污染程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地累积指数...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影响巨大,同时水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武汉市东西湖区主要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情况展开评价发现东西湖主要湖泊表层沉积物平均污染程度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东大湖和金湖中Cd元素处于中度污染水平累积,墨水湖和上金湖中Cd元素为偏中度污染累积水平,其他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均处于轻度或无污染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金湖和东大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风险处于重度生态风险水平,墨水湖、上金湖、下银湖处于中度风险水平,其余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风险均处于低风险水平。主成分分析表明,Hg、Cr、Ni、Cu、Zn、Cd、Pb可能来自于工业和交通源的排放,而As可能与农药的使用有关。后期金湖、东大湖、墨水湖、上金湖和下银湖的内源污染治理过程中需考虑重金属的生态风险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城市湖泊 生态风险 污染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判定技术综述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小辉 赵思琪 +3 位作者 代嫣然 唐涛 余志晟 梁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7425-7431,共7页
近年来,污染事故引发的湖泊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氮磷营养盐富集导致的湖泊富营养化。因此,对湖泊生态环境损害程度进行科学合理评判,制定湖泊生态环境损害判定规范程序,形成湖泊生态环境损害判定技术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 近年来,污染事故引发的湖泊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氮磷营养盐富集导致的湖泊富营养化。因此,对湖泊生态环境损害程度进行科学合理评判,制定湖泊生态环境损害判定规范程序,形成湖泊生态环境损害判定技术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确定切实合理的生态环境基线是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科学有效评估的关键技术环节和重要前提。基于相关国家标准以及文献调研,对湖泊生态环境基线判定的原则、判定程序以及判定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详细介绍了针对湖泊不同受体的模型推算法在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判定中的应用,包括相应的判定方法、判定过程以及优缺点。此外,还针对国内外典型湖泊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判定研究实例进行阐述。最后对湖泊生态环境基线判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形成统一、合理、有效且具有高度普适性的湖泊生态环境基线制定方法与流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基线 基线判定原则 基线判定程序 基线判定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两株有益菌的生物絮团净水性能及饲料化潜力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波 刘泳宏 +5 位作者 张倩倩 虞舟 王强 肖恩荣 邱东茹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2,共11页
为强化新的絮团形成菌伪杜擀氏菌YN12(Pseudoduganella eburnea YN12,YN)利用养殖尾水生成生物絮团效果,并将絮团制成饲料,探讨在胡子鲶(Claris fuscus)饲养上的可行性。在生物絮团系统中,接种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AS)、伪杜擀氏... 为强化新的絮团形成菌伪杜擀氏菌YN12(Pseudoduganella eburnea YN12,YN)利用养殖尾水生成生物絮团效果,并将絮团制成饲料,探讨在胡子鲶(Claris fuscus)饲养上的可行性。在生物絮团系统中,接种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AS)、伪杜擀氏菌YN12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并配制成7组(AS、YN、BS、AS+YN、AS+BS、YN+BS和AS+YN+BS),分析絮团形态结构差异,评估出对模拟养殖尾水氮去除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优势的最佳组合,最终收集最佳组合絮团烘干研磨成粉末添加到商业饲料制粒,分成对照组和絮团组两组,探讨对胡子鲶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肌肉营养成分及肝脏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YN+BS组水质净化效果稳定,总氮去除效果(89.6%)良好,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积累低,具有良好的絮团生成量(9.0 ml/L)及占据优势(47.5%)的反硝化菌群(包括Hydrogenophaga、Flavobacterium、Pseudoxanthomonas、Burkholderiaceae、Comamonas、Acinetobacter等)。该组絮团粉以5%比例与商业饲料混合、研磨加工制粒后用于胡子鲶养殖,发现胡子鲶生长性能[包括存活率:(100±0.00)%>(95±0.00)%;增重:(2.81±0.35)g>(2.52±0.52)g;体长增加(1.68±0.36)cm>(1.51±0.34)cm]和饲料系数55±0.03>46±0.12均优于纯商业饲料的对照组,然而在淀粉酶等消化酶、免疫酶包括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物、谷胱氨酸过氧化物酶等及肌肉营养成分包括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等鲜味氨基酸上均低于对照组。YN+BS组絮团饲料在生长性能占据优势,然而在消化能力、免疫活性及肌肉营养成分上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需要进一步调整水平絮团添加水平以优化胡子鲶饲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益菌 水产养殖尾水 生物絮团 反硝化菌 絮团饲料 胡子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综合种养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元钊 宋庆洋 +4 位作者 王辉 易建华 毕永红 米武娟 宋高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18-2028,共11页
为探究稻虾综合种养[Integrated rice–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culture,IRCC]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群落的具体影响,研究比较了水稻单作(Traditional rice field,TRF)及综合种养年限分别为2、4、6和10年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 为探究稻虾综合种养[Integrated rice–crayfish(Procambarus clarkii)culture,IRCC]对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群落的具体影响,研究比较了水稻单作(Traditional rice field,TRF)及综合种养年限分别为2、4、6和10年的稻田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碳代谢能力。结果表明:在IRCC模式下,稻田土壤肥力得到提升,土壤中总碳、总氮、硝态氮、氨态氮、亚硝态氮及速效磷含量高于TRF模式,且土壤肥力存在空间差异,表现为养殖环沟(Trench of rice-crayfish field,TRC)大于耕作区(Paddy of rice-crayfish field,PRC);其中总碳、有机碳、总氮、氨态氮、亚硝态氮和总磷含量随着综合种养年限的延长而增加,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种养年限增加先升高后下降;不同种养年限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无显著差异,但其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随种养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土壤中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空间和时间差异性,表现为PRC大于TRC,PRC中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排序为AWCD_(PRC-2)>AWCDTRF>AWCDPRC-4>AWCD_(PRC-6)>AWCD_(PRC-10),TRC中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排序为AWCD_(TRC-4)>AWCD_(TRC-2)>AWCD_(TRC-6)>AWCD_(TRC-1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短期(<4年)持续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提升稻田土壤肥力、提高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碳源利用能力,但长期的稻虾综合种养会降低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碳利用活性。研究结果为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综合种养 种养年限 土壤肥力 微生物群落 碳源利用能力 克氏原螯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镧改性虾壳低温热解制备的生物炭对池塘养殖废水磷吸附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孟飞 徐栋 +5 位作者 武俊梅 曹涛涛 白国梁 陈迪松 杨夯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3,共11页
为提高生物炭对磷的去除效果和将厨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文章以废弃虾壳为原料,用NaOH将LaCl_(3)以La(OH)_(3)沉淀形式附着在虾壳表面,进行热解得镧改性生物炭(CSLa)。采用XRF、SEM、BET、FTIR和XRD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表征分析。采用... 为提高生物炭对磷的去除效果和将厨余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文章以废弃虾壳为原料,用NaOH将LaCl_(3)以La(OH)_(3)沉淀形式附着在虾壳表面,进行热解得镧改性生物炭(CSLa)。采用XRF、SEM、BET、FTIR和XRD对改性前后的生物炭表征分析。采用吸附等温线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生物炭的吸磷特征。研究了改性剂用量、初始pH、共存干扰离子对生物炭吸附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镧化合物负载在生物炭表面,对磷吸附能力明显提高,最大理论吸附量为160.51 mg/g,与CS400磷最大吸附量(100.60 mg/g)相比约提高60%。在低浓度或高浓度磷溶液条件下,CSLa对磷吸附量和去除率均高于CS400,在实际水产养殖废水中更实用。吸附过程主要受化学吸附、颗粒内扩散控制。有关机理分析的结论表明表面沉淀作用、静电吸引、配体交换和内层络合作用是CSLa吸附磷的主要机理。CSLa更适合在弱酸性环境中除磷,不过在碱性环境条件下其吸附量也比较高。HCO_(3)^(-)和CO_(3)^(2-)对CSLa磷吸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以低温400℃为热解温度制备镧改性生物炭,不仅提升了生物炭对磷的吸附量和去除率,而且消耗热能较少,更有利于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壳生物炭 磷酸盐吸附 镧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千岛湖蒙古鲌种群生物学特征及资源量评估 被引量:1
16
作者 文峰 马玉兴 +6 位作者 梁智策 廖传松 盘家永 邵建强 何光喜 刘家寿 郭传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研究以千岛湖优势鱼食性鱼类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1855)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逐月收集蒙古鲌样本431尾,对其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种群生物学特征及种群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蒙古鲌种群... 研究以千岛湖优势鱼食性鱼类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 1855)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逐月收集蒙古鲌样本431尾,对其年龄、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种群生物学特征及种群资源现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蒙古鲌种群年龄结构完整,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呈现低龄化现象。种群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表现出正异速生长特征。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发现其生长系数(k=0.33)高于其他研究水域,属于快速生长类型。其生长拐点为3.23龄,拐点前后对应不同的生长阶段。千岛湖的蒙古鲌种群繁殖时间较长,种群繁殖力较高,卵径呈单峰分布,符合单批次产卵的特征,整体表现出周期主义繁殖策略。经估算,千岛湖蒙古鲌种群的初始资源尾数为34.79万尾,初始资源总量为259.4吨,开发率(E)为0.86,已超过最适利用率,表明其种群资源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为千岛湖蒙古鲌资源的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提供了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岛湖 生态渔业 生物学特征 种群资源 蒙古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DDGS替代豆粕对中华圆田螺幼螺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影响
17
作者 黄莹 刘轩宇 +8 位作者 张雯怡 廖梦香 林学文 朱晓鸣 刘昊昆 姜能座 娄格格 兰怡菲 黄小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145,共13页
以玉米DDGS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D0)、25%(D25)、50%(D50)和75%(D75)]的豆粕蛋白,配制成玉米DDGS含量分别为0、13.63%、27.26%和40.89%的4种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0±0.01)g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幼... 以玉米DDGS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D0)、25%(D25)、50%(D50)和75%(D75)]的豆粕蛋白,配制成玉米DDGS含量分别为0、13.63%、27.26%和40.89%的4种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0±0.01)g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幼螺56d,探讨其对中华圆田螺幼螺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D25组终末体重(FBW)、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显著高于D0组(P<0.05),D25和D0组之间存活率(SR)、摄食率(F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无显著差异(P>0.05),但D50和D75组的FBW、SGR和WGR显著低于D0组(P<0.05);D2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螺体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D0组(P<0.05);D50和D7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和肠道的胰蛋白酶(TRY)及脂肪酶(LPS)的活性均显著低于D0组(P<0.05),而各组间淀粉酶(AMS)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2)D2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和肠道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与D0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D50和D7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和肠道CAT、SOD和GPx活性显著低于D0组(P<0.05),D75组肝胰腺和肠道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05);D50和D75组肝胰腺GPx、GST和SOD和肠道GST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D0组(P<0.05)。(3)D2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和肠道组织结构与D0组无显著差异,D7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部分肝小管结构紊乱,基膜破裂;D50和D7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肠道上皮细胞受损,固有层萎缩。综上结果,玉米DDGS在中华圆田螺幼螺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以不超过13.63%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DDGS 蛋白源替代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中华圆田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学评价 被引量:57
18
作者 张敏 邵美玲 +3 位作者 蔡庆华 徐耀阳 王岚 孔令惠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1-290,共10页
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按季度对丹江口水库4个区域(丹江库区、汉江库区、取水口、五青入库区)14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1种,主要由寡毛类(颤蚓科、仙女虫科)和摇蚊科组成.其中,寡毛类密度在全年中占优势地位,... 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按季度对丹江口水库4个区域(丹江库区、汉江库区、取水口、五青入库区)14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1种,主要由寡毛类(颤蚓科、仙女虫科)和摇蚊科组成.其中,寡毛类密度在全年中占优势地位,占底栖动物总密度的90%以上;生物量的优势种则主要为软体动物.空间分布上,底栖动物密度以汉江库区最高(大坝前:33792ind./m^2),丹江库区次之,取水口和五青入库区的密度相对较低,且五青入库区偶尔出现0密度的样品;生物量则由于丹江库区和取水口经常有软体动物出现而导致该区域内生物量相对较高.季节变化上,密度分布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生物量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布,但秋季和冬季差别较小.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Wright生物指数及Carlander生物量法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评价,比较而言,Goodnight-Whitley指数不适宜用于丹江口水库的水质评价;而综合利用其它三种方法进行评价的结果表明:取水口为轻污染状态,丹江库区为轻-中污染,汉江库区为中-重污染;五青入库区由于水深太浅,底栖动物生境易受外界影响导致群落波动较大,因此不宜采用底栖动物作为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时空分布 水质评价 丹江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岸线分形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39
19
作者 潘文斌 黎道丰 +1 位作者 唐涛 蔡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728-2735,共8页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岸线长度与面积关系对保安湖及江汉平原一些湖泊的湖岸线长度和湖泊面积进行研究 ,借以对上述两个物理性质进行准确的特征化。此外还运用 Korcak法则对湖北省湖泊面积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湖泊岸线... 应用分形理论中的计盒维数、岸线长度与面积关系对保安湖及江汉平原一些湖泊的湖岸线长度和湖泊面积进行研究 ,借以对上述两个物理性质进行准确的特征化。此外还运用 Korcak法则对湖北省湖泊面积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可用于预测湖泊岸线长度如何随着湖泊面积而变化 ,以及预测不同大小的湖泊面积分布。探讨了湖岸形态和大型水生植物生物量间的关系 ,并讨论环境和人为因素对湖泊岸线的影响 ,以及湖泊岸线变化对湖泊生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特征 湖泊岸线 大型水生植物 生物量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淡水鱼类柱形病病原菌柱状黄杆菌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良发 谢海侠 +5 位作者 张金 李楠 姚卫建 张立强 熊传喜 聂品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7-377,共11页
为认识我国淡水鱼类烂鳃病的病原以及柱形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实验从发生烂鳃病的病鱼中分离细菌性病原,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是否在含托普霉素的Shieh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黄色假根状菌落,是否产生降解明胶和硫酸软骨素的酶类等特性... 为认识我国淡水鱼类烂鳃病的病原以及柱形病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实验从发生烂鳃病的病鱼中分离细菌性病原,经过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以及是否在含托普霉素的Shieh培养基中生长并形成黄色假根状菌落,是否产生降解明胶和硫酸软骨素的酶类等特性的鉴定,并结合16SrDNA序列分析,证实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是所分离的烂鳃病的病原。同时,研究也证实20世纪曾经命名为烂鳃(Gill-rot)病病原的鱼害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 & Ko,1975)是柱状黄杆菌的同物异名。利用分离到的16株柱状黄杆菌的16SrDNA序列,以及已经发表的柱状黄杆菌的相关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现柱状黄杆菌的菌株聚成3枝,与柱状黄杆菌的三种基因组型(Genomovar)相对应。其中当时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强毒株G4与分别分离自日本和美国的两株聚为一枝。另外两枝包括的菌株较多,它们中的一些菌株来源于相同的鱼类宿主,如鲤形目的种类;但是,这两枝也包括一些特有的株,如从欧洲和美国的鲑形目鱼类上分离的柱状黄杆菌聚为一枝,这一枝还包括我国曾经命名为鱼害黏球菌的G18弱毒株。从我国隶属于鲈形目的鳜鱼和鲟形目的中华鲟上分离到的柱状黄杆菌则聚为另外一枝。作者认为对不同基因组型菌株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将可能从根本上认识鱼类柱形病的流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黄杆菌 同物异名 柱形病 16SrDNA 系统发育 基因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