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1
作者 孙燕 孙谦 +1 位作者 陈作义 孙祥宾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5期55-56,共2页
为应对淄博当地地形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优化灌溉系统、减少人力成本,该文就淄博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应对淄博当地地形复杂,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优化灌溉系统、减少人力成本,该文就淄博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现状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农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水利 工程建设 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叶面喷施尿素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陈嘉军 林祥 +4 位作者 谷淑波 王威雁 张保军 朱俊科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7-285,共9页
小麦开花后叶面喷施氮肥能延缓衰老、提高产量,但其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叶面喷施尿素的时期,分别为开花后7 d(S)和21 d(T),设置4个尿素溶液浓... 小麦开花后叶面喷施氮肥能延缓衰老、提高产量,但其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强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9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叶面喷施尿素的时期,分别为开花后7 d(S)和21 d(T),设置4个尿素溶液浓度(0、2%、6%和10%),探索开花后叶面喷施尿素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积累及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随喷施尿素溶液浓度的提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在2%浓度水平下达到最高(比对照增产5.1%),这主要得益于千粒重的增加(比对照提高3.3%)。开花后不同时间喷施2%浓度尿素溶液均促进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氮素向籽粒中的再分配,亦增加了开花后同化氮素输入籽粒量,平均增幅分别为8.8%和21.1%;单位面积籽粒氮积累量及氮素收获指数的增幅分别为10.9%和7.9%,进而显著提高了籽粒含氮量、蛋白质含量及氮素利用效率。采用2%的尿素溶液叶面喷施,将喷施时间由开花后7 d推迟至开花后21 d,籽粒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增幅更大。综上所述,开花后叶面喷施2%的尿素溶液可促进强筋冬小麦花后氮素的吸收及营养器官临时贮存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从而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增加籽粒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灌浆中后期喷施比灌浆前期喷施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叶面喷肥 尿素 氮素利用效率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雪 谷淑波 +4 位作者 林祥 王威雁 张保军 朱俊科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84-794,共11页
为探明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9—2021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不同水肥管理模式试验。以山农2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畦灌(W1)、微喷补灌(W2)两个主区,设置拔节期随水追施均匀供氮(T1)和开... 为探明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9—2021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不同水肥管理模式试验。以山农2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畦灌(W1)、微喷补灌(W2)两个主区,设置拔节期随水追施均匀供氮(T1)和开沟条施局部供氮(T2)两个副区。结果表明,与W1处理相比,W2处理全生育期灌水量两年度分别减少53.3 mm和45.9 mm,节约用水35.5%和30.6%。同一灌溉模式下,T2处理施肥行在开花期0~80 cm土层和成熟期0~12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T1处理。W1模式下,T1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0~3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非施肥行相应土层,开花期和成熟期0~100cm土层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显著高于T2处理的施肥行和非施肥行,开花后0~20 cm土层根系活力、开花后氮素同化量和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与T2处理均无显著差异。W2模式下,T1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0~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非施肥行相应土层,开花期和成熟期0~100 cm土层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显著高于T2处理的施肥行和非施肥行,开花后0~20 cm土层根系活力、开花后氮素同化量和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T2处理。以上结果说明,在传统畦灌条件下,拔节期随水追肥均匀供氮与开沟条施局部供氮相比,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在微喷补灌节水条件下,拔节期随水追肥均匀供氮明显优于开沟条施局部供氮;微喷补灌水肥一体化(微喷补灌+拔节期随水追肥均匀供氮)优化了土壤硝态氮的空间分布,能够在小麦生育中后期保持较高的供氮水平,显著提高根系吸收面积和吸收强度,增加开花后氮素同化量和营养器官向籽粒氮素转运量,与局部供氮处理相比,实现了籽粒产量和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肥一体化 硝态氮 根系 氮素再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施钾对不同质地土壤麦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胡鑫慧 谷淑波 +1 位作者 朱俊科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58-2267,共10页
为探明分期施钾对不同质地土壤麦田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高产冬小麦品种太麦198为试验材料,在沙壤土(S)和粉壤土(F)两种土壤质地试验田上,设置不施钾肥(K0)、钾肥全部底施(100%于播种期底施,K1)和分期施钾(50%于播种期底施... 为探明分期施钾对不同质地土壤麦田冬小麦产量形成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高产冬小麦品种太麦198为试验材料,在沙壤土(S)和粉壤土(F)两种土壤质地试验田上,设置不施钾肥(K0)、钾肥全部底施(100%于播种期底施,K1)和分期施钾(50%于播种期底施+50%于拔节期追施,K2)3个处理。分析不同质地土壤条件下分期施钾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和施钾方式互作显著影响了小麦穗粒数、花后同化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在两种质地土壤条件下,施钾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且以K2处理产量最高。与K1处理相比,K2处理穗粒数及开花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花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同化物向籽粒转运量均提高。在沙壤土条件下K2处理较K1处理两年度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2.4%和10.4%,在粉壤土条件下籽粒产量分别增加5.2%和5.4%,说明在两种土壤质地条件下,改钾肥全部底施为50%底施+50%拔节期追施均有显著增产作用,但以沙壤土麦田小麦增产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分期施钾 土壤肥力 干物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案下补灌对冬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森 尚云秋 +2 位作者 朱俊科 谷淑波 王东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51-1160,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的群体结构下冬小麦的合理补灌水时间和数量,于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通过裂裂区试验,以品种为主区,选用大穗型品种山农23和中多穗型品种山农29;以播种方案(播期+种植密度)为副区,设10月5日播种+基本苗120×104株·... 为明确不同的群体结构下冬小麦的合理补灌水时间和数量,于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通过裂裂区试验,以品种为主区,选用大穗型品种山农23和中多穗型品种山农29;以播种方案(播期+种植密度)为副区,设10月5日播种+基本苗120×104株·hm^(-2)(适期精播,A1)和10月12日播种+基本苗240×104株·hm^(-2)(晚播增密,A2)两个水平;以补灌方案为副副区,设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使0~2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W1)和拔节期补灌使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W2)两个水平,分析了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对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下冬小麦水分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1条件下,与W2处理相比,W1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对土壤贮水的消耗,增加了对补灌水的利用,提高了自群体总茎蘖数量达到最大值至开花期的分蘖消亡速率,增加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穗粒数、千粒重、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在A2条件下,与W2处理相比,W1处理提高了拔节至开花期间的分蘖消亡速率、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籽粒产量和灌水生产效率,显著增加小麦对土壤贮水的消耗量和农田耗水量。上述结果说明,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使麦田0~2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率达100%田间持水率,提高了两种播种方案下大穗型和中多穗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灌水生产效率,尤其提高了适期精播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晚播增密小麦的籽粒产量,是调控不同群体结构下冬小麦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优补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补灌 播期和种植密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分蘖抑制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群体调控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
6
作者 侯振伟 王东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53-57,共5页
小麦分蘖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成穗数和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探明小麦分蘖发生及其生长成穗的遗传调控机制与相关遗传因子,可为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高产品种、研发合理群体调控技术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本文综述了前人在分蘖抑制基因(tin)QTL... 小麦分蘖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成穗数和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探明小麦分蘖发生及其生长成穗的遗传调控机制与相关遗传因子,可为培育具有理想株型的高产品种、研发合理群体调控技术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本文综述了前人在分蘖抑制基因(tin)QTL定位分析、水分供应对该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分蘖抑制基因对根、茎、叶和芽中物质分配的影响和其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该基因可能的功能与作用机制。最后对小麦分蘖抑制基因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在今后栽培和育种当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旨在为该基因的广泛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蘖抑制基因 功能 群体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新品种齐民11号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马甲良 陈作义 +2 位作者 于海胜 徐林生 朱俊科 《种子科技》 2020年第4期37-38,共2页
齐民11号是由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2019年通过山东省审定,适宜山东省及周边地区种植。主要介绍了冬小麦新品种齐民1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冬小麦 新品种 齐民11号 选育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新品种齐民8号的选育与适应性分析
8
作者 马甲良 于海胜 +2 位作者 陈作义 徐林生 朱俊科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9期249-250,253,共3页
齐民8号是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优质、抗旱、综合抗病性强。2018年通过山东省审定。适合山东省及黄淮冬麦区旱肥地种植以及水地旱作模式。
关键词 小麦 齐民8号 选育 特征特性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