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部下组煤首采工作面周邻区段底板突水危险性预测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张辉 朱术云 +2 位作者 宋淑光 张强 孟辉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77,共4页
以济北矿区某煤矿高承压水体上下组煤首采工作面周邻区段采掘为工程背景,为预测底板太原组主要灰岩含水层的突水危险性,运用突水系数法对正常块段十三灰的突水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完整地段10个钻孔的突水系数值均大于《煤矿防... 以济北矿区某煤矿高承压水体上下组煤首采工作面周邻区段采掘为工程背景,为预测底板太原组主要灰岩含水层的突水危险性,运用突水系数法对正常块段十三灰的突水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价,结果表明,完整地段10个钻孔的突水系数值均大于《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临界突水系数0.1 MPa/m,带压开采危险性较大。与此同时,结合钻孔和伺服渗透资料,分别计算了这些钻孔底板岩层的综合阻水强度,并将这10个钻孔的实际水压值与其相应的综合阻水强度值的比值进行分区研究。两种方法对比分析表明,突水系数大的区段一般对应的比值也较大,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这为济北矿区及地质条件相似矿井煤炭资源向深部带压开采所引起的底板水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下组煤 底板突水 首采工作面 突水系数 综合阻水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下组煤底板软硬岩石阻渗性试验及其耦合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法柱 宋淑光 +2 位作者 孟辉 奚修军 朱术云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1,16,共5页
为了探讨济北矿区下组煤底板阻水能力,对采动底板下部起主要阻水层位的软硬岩石阻水能力进行了伺服渗透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软硬2种岩样变形破坏过程中应力、渗透率随应变全程变化关系和渗透率与应力耦合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底板泥... 为了探讨济北矿区下组煤底板阻水能力,对采动底板下部起主要阻水层位的软硬岩石阻水能力进行了伺服渗透试验研究,系统分析了软硬2种岩样变形破坏过程中应力、渗透率随应变全程变化关系和渗透率与应力耦合特征。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底板泥岩及其下部的灰岩在围压和水压作用下的渗透率—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具有阶段性,峰前和峰后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性;2种岩石峰前的渗透率与应力耦合结果表明软硬岩石均具有整体相似的变化规律,基本呈3次多项式关系,并得出渗透率随应力变化的1个重要特征拐点,由此可以界定出岩块破坏前后的屈服抗渗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全应力-应变试验 耦合 变形破坏 深部下组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填矸石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洪鹏 张小国 曹忠 《煤矿开采》 2008年第5期12-13,75,共3页
为了解矸石在充填过程中压实、膨胀等特性对充填效果的影响,对矸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压实度与应力关系、碎胀系数与应力关系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矸石压实应力应变为非线性关系;矸石的压实度与轴向应力呈非线性关系,压实度随着应力... 为了解矸石在充填过程中压实、膨胀等特性对充填效果的影响,对矸石的应力应变曲线、压实度与应力关系、碎胀系数与应力关系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矸石压实应力应变为非线性关系;矸石的压实度与轴向应力呈非线性关系,压实度随着应力的增加而降低;由于破碎间隙的存在,矸石的碎胀系数随着轴压的增加而减小,两者为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充填 应力应变 压实度 碎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中生育酚的LC/APCI-MS2测定(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泉城 盛桂华 吴谋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12-215,共4页
确定了一种简单,明确和灵敏的高效液相测定和检测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生育酚的方法。通过加入携带剂,超临界二氧化碳从菜籽脱臭馏出物提取生育酚浓缩物,其分析在反向色谱柱ZorbaxC18上,用98%甲醇作为流动相,UV检测波长为292nm,α-生... 确定了一种简单,明确和灵敏的高效液相测定和检测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物中生育酚的方法。通过加入携带剂,超临界二氧化碳从菜籽脱臭馏出物提取生育酚浓缩物,其分析在反向色谱柱ZorbaxC18上,用98%甲醇作为流动相,UV检测波长为292nm,α-生育酚作标准物。此方法线性相关性较高。APCI-MS和APCI-MS2检测的各生育酚的m/e与理论预测值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生育酚 LC/APCI-MS2 提取方法 食品分析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换条带开采中充填体强度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希奎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36,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实现安全开采,通过对原建筑物下以及水体上留设条带煤柱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提出了利用高水材料充填置换煤柱进行二次复采的技术思路;并基于工程力学对充填体强度及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实现安全开采,通过对原建筑物下以及水体上留设条带煤柱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提出了利用高水材料充填置换煤柱进行二次复采的技术思路;并基于工程力学对充填体强度及其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全采全充方式、充填体材料强度大于2 MPa、复采的工作面宽度20 m、充填体与小煤柱的宽度为25 m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建筑物下与承压水上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煤柱 置换开采 充填体 强度分析 绿色开采 高水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原胶和氧化镁改性黏土-水泥基新型喷涂堵漏风材料的制备及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昊 胡相明 +6 位作者 王伟 梁运涛 王兆喜 刘金举 白光星 赵艳云 吴明跃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68-1780,共13页
针对传统黏土-水泥喷涂堵漏风材料(CCC)强度差、易开裂、堵漏风效率低的问题,提出经黄原胶(XG)和氧化镁(MgO)改性制备黏土-水泥基新型喷涂堵漏风材料(XM-CCC)。通过析水率测试、浆液时变性和流变性试验,确定了0.6的最佳水固质量比和20%... 针对传统黏土-水泥喷涂堵漏风材料(CCC)强度差、易开裂、堵漏风效率低的问题,提出经黄原胶(XG)和氧化镁(MgO)改性制备黏土-水泥基新型喷涂堵漏风材料(XM-CCC)。通过析水率测试、浆液时变性和流变性试验,确定了0.6的最佳水固质量比和20%(质量分数)最佳黏土掺量。通过力学性能试验和限制膨胀率试验确定了1.5%(质量分数)的XG最佳掺量和5%(质量分数)的MgO最佳掺量,XM-CCC的7 d抗压强度达到25.33 MPa、抗折强度达到9.18 MPa,21 d限制膨胀率稳定在0.028%左右。基于此,结合表征手段对XM-CCC的形成机理和堵漏风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XG中羟基、羧基等活性官能团与浆液颗粒表面的Ca^(2+)发生螯合作用,黏土颗粒被束缚在水泥颗粒的水化产物间,促进了XM-CCC力学性能的提升。MgO水化生成的六方板状Mg(OH)_(2)晶体支承在体系的孔隙中,提高了XM-CCC的抵御收缩能力。孔隙结构方面,XG改变了XM-CCC的孔结构,降低了平均孔径;Mg(OH)_(2)晶体充填孔隙,产生的晶体生长压力可以抵御孔隙压力,保持基体不开裂,同时降低了孔隙率;XG与MgO的共同作用使XM-CCC的气体渗透系数仅为1.47×10^(-12),远低于围岩渗透系数。经济性上,XM-CCC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成本较低,喷涂工艺简单灵活。现场应用结果表明,XM-CCC的涂层均匀、完整,抗开裂与封闭性能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涂堵漏风材料 黄原胶-氧化镁改性 孔隙分析 微观结构 堵漏风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下组煤首采面带压试采奥灰突水危险性分区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彬 朱术云 +2 位作者 刘军 宋淑光 王成田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6-150,共5页
为了探究华北型煤田深部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安全可行性,以济北矿区某煤矿高承压水体下组煤首采面采掘为工程背景,结合在该面施工的9个奥灰钻孔和1个奥灰水文观测孔资料,运用突水系数法和底板岩层综合阻水强度法对正常块段奥灰突水的危... 为了探究华北型煤田深部下组煤底板带压开采安全可行性,以济北矿区某煤矿高承压水体下组煤首采面采掘为工程背景,结合在该面施工的9个奥灰钻孔和1个奥灰水文观测孔资料,运用突水系数法和底板岩层综合阻水强度法对正常块段奥灰突水的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价与分区。分析表明奥灰突水值大于0.1 MPa/m的区域存在2处;而根据底板岩层综合阻水强度法计算,各个钻孔的综合阻水强度值均大于相应的实际水压值,并把实际水压值与其相应的综合阻水强度值作比值进行分析。2种方法对比分析表明,奥灰突水系数偏大的险区和实际水压与其相应的综合阻水强度的比值大的分布区域基本重合,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这为济北矿区及地质条件相似矿井煤炭资源向深部带压开采所引起的底板水防治提供了新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下组煤 奥灰水 首采面 突水系数 综合阻水强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融合网络的井下人员行为识别方法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雷 冉凌鎛 +2 位作者 代婉婉 朱永红 史新国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2,共8页
井下人员行为识别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针对现有井下人员行为识别研究缺少对感知机理的研究与分析且特征提取手段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融合网络的井下人员行为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构建和判识网络构造... 井下人员行为识别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针对现有井下人员行为识别研究缺少对感知机理的研究与分析且特征提取手段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融合网络的井下人员行为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特征构建和判识网络构造3个部分。数据预处理:通过信道状态信息(CSI)商模型、子载波去直流和离散小波去噪对采集的CSI数据进行处理,以降低环境噪声、设备噪声等的影响。特征构建:将处理后的数据利用格拉姆和/差角场(GASF/GADF)转换成图像,从而保留数据的空间和时间特性。判识网络构造:根据人员动作的特点,提出一种由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RU)的编解码网络和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组成的融合网络,利用GRU保留前后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同时利用注意力机制的权重分配策略有效提取关键特征,以提高行为识别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行走、摘帽子、扔东西、坐、抽烟、挥手、跑动、睡觉8种动作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7.37%,对睡觉和坐的识别准确率最高,最容易发生误判的动作是行走和跑动;使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作为评价指标,得出融合网络的性能优于CNN和GRU,人员行为识别准确率高于HAR系统、WiWave系统和Wi−Sense系统;正常速度下行走和摘帽子2种动作的平均识别精度为95.6%,高于快速动作情况下的93.6%和慢速动作情况下的92.7%;收发设备之间的距离为2 m和2.5 m时,识别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矿山 行为识别 无线感知 深度学习 信道状态信息 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SA-ResNet的人员入侵检测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雷 鲍蓉 +1 位作者 朱永红 史新国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7-302,311,共7页
视频监控作为最常用的监测方法,由于存在监控死角以及侵犯人员隐私等问题,存在许多应用瓶颈。针对视频监测无法用于敏感场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WiFi的人员入侵感知方法。该方法利用WiFi信号覆盖范围大、易获取的特点,实现无隐私侵犯与... 视频监控作为最常用的监测方法,由于存在监控死角以及侵犯人员隐私等问题,存在许多应用瓶颈。针对视频监测无法用于敏感场景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WiFi的人员入侵感知方法。该方法利用WiFi信号覆盖范围大、易获取的特点,实现无隐私侵犯与无死角监控。基于人员入侵对传输路径的影响,分析WiFi感知机理,建立基于WiFi状态信息的人员入侵检测感知模型,并设计子载波选择算法获取人员感知敏感子载波。通过离群点滤波、离散小波去噪等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根据人员入侵对信号的影响构造人员感知特征值。在此基础上,将特征信号和处理后的信道状态信息作为输入信息,放入基于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残差网络的人员入侵检测模型中进行判识,并在多种场景下对该方法进行实验测试,分析影响检测精度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种场景下平均检测准确率达到97.8%,能够满足多场景下人员入侵的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感知 子载波选择算法 人员入侵检测 信道状态信息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底板灰岩水岩作用与微观机理的相关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永东 朱术云 +1 位作者 宋淑光 张牧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4-97,共4页
为了探讨济北矿区下组煤底板灰岩水岩作用及其微观机理,对山东岱庄煤矿深部底板灰岩进行了电导率试验研究,并通过荧光分析和电镜扫描对灰岩的微观机理进行相关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对自来水和纯净水浸泡灰岩试样的电导率测试,发现... 为了探讨济北矿区下组煤底板灰岩水岩作用及其微观机理,对山东岱庄煤矿深部底板灰岩进行了电导率试验研究,并通过荧光分析和电镜扫描对灰岩的微观机理进行相关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对自来水和纯净水浸泡灰岩试样的电导率测试,发现灰岩的溶解可分为快—慢—稳定3个阶段;自来水浸泡的溶液电导率随时间增加而减小,纯净水则相反。②荧光试验发现,自来水浸泡前后,灰岩各化学组成的质量分数并没有明显变化,灰岩中矿物主要以方解石(CaCO3)为主,占90%以上;含有少量石英(SiO2),而Na、K、Mg、Al等元素总的质量分数不到3%。③通过扫描电镜发现,自来水浸泡前的岩样微观结构较为致密,多呈团块状,断面较为光滑,有一定的规则性,孔隙发育较弱;浸泡后的岩样粒内溶孔发育,并有明显的溶蚀孔隙和缝隙,孔隙连通性良好,而且其结构较浸泡前疏松,呈碎屑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深部底板灰岩 电导率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作用下预应力锚杆锚固阻裂效应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祖国利 王俊 +4 位作者 宁建国 蒲志强 闫立恒 任志伟 胡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43-1753,共11页
在采动应力、冲击动载作用下,深部巷道围岩原生裂隙进行发育、扩展、失稳是深部围岩动力灾害的重要诱因,通过锚杆支护增加破碎围岩完整性,抑制原生裂隙的再度扩展是预防围岩动力灾害的重要手段。为此,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开... 在采动应力、冲击动载作用下,深部巷道围岩原生裂隙进行发育、扩展、失稳是深部围岩动力灾害的重要诱因,通过锚杆支护增加破碎围岩完整性,抑制原生裂隙的再度扩展是预防围岩动力灾害的重要手段。为此,采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开展端锚、全锚、让压+端锚3种锚固方式及端头锚固不同预紧力矩条件下预应力锚杆CCNBD试件的冲击动载试验,分析了预应力锚杆对岩体动态断裂韧性、裂纹起裂时间、裂纹扩展速度的影响规律,揭示冲击载荷作用下预应力锚杆锚固阻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预应力锚杆阻裂效应表现为提高岩体动态断裂韧性、延缓裂纹起裂时间与降低裂纹扩展速度;(2)高预紧力端头锚固与全长锚固均有助于锚杆发挥锚固阻裂效应,其强化顺序依次为全长锚固>端头锚固>让压+端头锚固,后者因让压结构补偿了裂纹扩展空间,弱化了锚固阻裂效应;(3)冲击载荷作用下加锚岩体变形破坏过程具有裂纹孕育阶段、裂纹扩展阶段、锚杆承载阶段3个阶段,高预紧力矩与全长锚固时锚杆轴向应力在裂纹扩展阶段增速最明显,锚杆锚固阻裂效应最明显。研究成果对深部动载巷道锚固支护工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及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载荷 预紧力 锚固方式 动态断裂韧性 阻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可溶性有机质变化对其表面疏水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杜建华 边素素 +5 位作者 林立深 王有俊 孙彭通 胡相明 王兆喜 刘金举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60,共11页
为探究煤的疏水特性与煤体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丙酮溶液抽提煤体中可溶性有机分子化合物(可溶性有机质)。借助核磁共振碳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方法探讨煤体结构中主要元素含量及存在形态的变化。分别建立原煤与抽提残煤大分子... 为探究煤的疏水特性与煤体结构之间的关系,采用丙酮溶液抽提煤体中可溶性有机分子化合物(可溶性有机质)。借助核磁共振碳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等方法探讨煤体结构中主要元素含量及存在形态的变化。分别建立原煤与抽提残煤大分子模型,采用接触角实验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抽提前后煤的疏水特性变化。元素含量分析显示,经过抽提作用,弱化了煤体结构中的芳构化程度。其中煤体结构的芳香结构含量降低,碳氢键(C—H)含量由70.56%减少至53.28%,O 1s中的碳氧双键(C=O)含量由56.60%损失至34.58%。利用近似分析方法构建的原煤和抽提残煤分子模型分别为C_(159)H_(145)N_(3)O_(27)和C_(155)H_(146)N_(2)O_(25)。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润湿剂对煤与水之间作用的影响。分析认为,煤中可溶性有机质中的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是影响煤表面疏水特性的主要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特性 可溶性有机质 分子结构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道状态信息的生命体征检测算法
13
作者 代婉婉 张雷 +3 位作者 薛潘 史新国 梁逍 丁恩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3,M0004,共9页
针对传统的接触式呼吸检测设备易脱落、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生命体征检测算法。该算法以菲涅尔区模型为理论指导,通过商用无线保真(Wi-Fi)设备采集呼吸信道状态信息。首先,利用Hampel滤波器滤除信号衰落和多... 针对传统的接触式呼吸检测设备易脱落、应用场景有限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生命体征检测算法。该算法以菲涅尔区模型为理论指导,通过商用无线保真(Wi-Fi)设备采集呼吸信道状态信息。首先,利用Hampel滤波器滤除信号衰落和多径效应引起的高频噪声;然后,以改进的阈值函数选取方法即开方法解决软硬阈值偏差恒定、不连续等问题,进一步滤除环境噪声;最后,通过去除直流分量、子载波选择和交叉平移点算法获取呼吸频率。此外,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正常、异常和暂停3种不同呼吸状态的分类,全面反映了被检测人员的呼吸运动。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信道状态信息的生命体征检测算法准确率达到了92.5%,能够作为人体生命体征日常检测系统为用户提供健康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与信息处理 无线通信 信道状态信息 生命感知 频率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强膨胀泥岩底板煤层少留底煤综放开采技术研究
14
作者 张连良 张玉军 +2 位作者 王洪涛 孙文亮 褚卫忠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24,共4页
为解决亭南矿井留2m左右的厚底煤开采导致的矿井丢煤严重的问题,分析了304综采工作面煤层底板岩层特征及底板膨胀性能分级。并从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回采巷道支护方式、回采工艺等方面研究了少留底煤综放开采的关键技术,最终确定亭南矿30... 为解决亭南矿井留2m左右的厚底煤开采导致的矿井丢煤严重的问题,分析了304综采工作面煤层底板岩层特征及底板膨胀性能分级。并从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回采巷道支护方式、回采工艺等方面研究了少留底煤综放开采的关键技术,最终确定亭南矿304工作面回采巷道采用留设2.0m底煤的布置方式,在开采期间分两次落底1.5m,工作面留设0.5m底煤推进。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在304综放工作面多回收煤炭62万t,占留设2.0m底煤资源量的25.7%,大幅提高了工作面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强膨胀泥岩 落底 综放开采 可采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