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家校合作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话语权的价值、缺失与重塑
- 1
-
-
作者
王燕红
董梁
边玉芳
-
机构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创业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6-21,共6页
-
基金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2020年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研究”(20ZDA071)
2023年淄博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双减背景下家长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及对策研究”(23ZBSK109)的研究成果。
-
文摘
教师的话语权有助于开启多方合作意愿、明确家校双方权责、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开启有效家校沟通、达成家校合作目标,对于促进家校合作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教师话语权缺失表现为教师话语生产能力不高,教师话语资格权利减弱,教师话语影响力被消解。在探究教师话语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未来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教师话语权,即以“善”的导向性、启发性、正确性、真实性、真诚性为标准提高教师话语生产能力;通过增强教师整体实力、厘清家校合作边界、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教师话语资格权利;增强教师感召力权威、开展家校网络沟通研究,增强教师话语影响力。
-
关键词
家校合作专业化
教师话语权
教师话语权价值
教师话语权缺失
教师话语权重塑
-
分类号
G451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
-
题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三重逻辑
被引量:9
- 2
-
-
作者
刘孝珍
吴庆
-
机构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
-
出处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85-89,共5页
-
基金
山东省教育教学一般课题“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小学城乡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2021JXY082)
淄博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研究”(2021ZJY003)的部分研究成果。
-
文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教育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是小学阶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为使二者有效结合,就需要理解并把握意义、问题和路径之间的逻辑。价值逻辑即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价值;问题逻辑即二者结合过程中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到实践逻辑,整合融入资源,优选融入内容,创新融入方式,关注融入效果,形成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
-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
德育
小学
课程资源
道德学习
立德树人
-
分类号
G623.15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说明文教学:问题指向、价值旨归、实施策略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刘孝珍
吴庆
-
机构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
-
出处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2,共5页
-
基金
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山东省小学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1JXY082)研究成果之一。
-
文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当前说明文教学存在外显知识与文化内涵割裂、言语形式与科学精神分离、表征认知与学以致用脱节的问题,致使教学效果受到明显的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立足说明文的文体特征,通过搭建情境支架、梳理文本内容、体会科学表达、丰富实用体验四个环节,充分发挥说明文蕴含的“文化”“科学”“运用”三重教育价值,全面提升说明文教学的层次与境界,真正落实核心素养。
-
关键词
说明文教学
问题指向
价值旨归
实施策略
-
分类号
G623.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劳动教育认识论的身体逻辑及其表达
被引量:9
- 4
-
-
作者
阴祖宝
刘莹
-
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学院
-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8,共6页
-
基金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家校社一体化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ZC359)的研究成果。
-
文摘
从认识论逻辑审视,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及异化背后的深层次缘由是传统身心二元认识论观念对于身体价值的忽视,以及由此引发的劳动教育去身体化、去体验化、去情境化等一系列离身化掣肘。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劳动教育本应是身心一体的、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其根本指向是“劳动之人”而非“人之劳动”,劳动素养的提升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非目的,是过程而非终点。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归身体本身,赋予“身”之本然的自由属性和主体地位,实现具身转向,亦即建构劳动教育认识论的身体逻辑。为此,要从培养整全生命个体、涵育身体意义图式、拓展身体场域空间等方面,促使劳动教育走向身心通达、切身体验和情境生发,从而让学生在具身体验中获得劳动认知和价值形塑,最终达成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关键词
劳动教育
认识论
具身认知
离身
身体逻辑
-
分类号
G40-015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