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默c-maf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冬 吕晓伟 +2 位作者 毕作木 任国华 王鲁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890-894,共5页
目的:探讨c-maf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侵袭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法用c-maf siRNA转染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RT-PCR技术检测c-maf基因的表达,MTT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活性和侵袭力的改变,流式... 目的:探讨c-maf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侵袭力的影响。方法:脂质体法用c-maf siRNA转染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RPMI8226,RT-PCR技术检测c-maf基因的表达,MTT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分别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活性和侵袭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s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检测Caspase的活性。结果:c-maf siRNA有效地转染入细胞并抑制了c-maf基因的表达。转染c-maf siRNA细胞的增殖活性及体外侵袭力均显著下降(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survivin、MMP-2、MMP-9、ARK5、cyclin B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aspase-3/7蛋白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maf siRNA可明显抑制多发性骨髓瘤RPMI8226细胞的增殖活性及侵袭力。c-maf基因可做为多发性骨髓瘤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f基因 多发性骨髓瘤 RNA干扰 增殖 侵袭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CD19^+B细胞的表达及血清Breg在患者发病中的参与作用 被引量:18
2
作者 狄正霞 耿岩 +3 位作者 孙晓琳 苏艾云 郭坤 李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1-915,共5页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19^+B细胞的表达,分析血清Breg在ITP患者中的变化和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本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次诊断为ITP患者68例(ITP组),选取同时段到我院体检中心的30例健康人(对照组),采... 目的:研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CD19^+B细胞的表达,分析血清Breg在ITP患者中的变化和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本院血液科收治的初次诊断为ITP患者68例(ITP组),选取同时段到我院体检中心的30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19^+的表达率和外周血Breg细胞表达水平,对比治疗前、后ITP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别;采取RT-PCR检测各组IL-10mRNA、TGF-β1 mRNA水平,分析ITP患者外周血Breg细胞比值与IL-10 mRNA、TGF-β1 mRN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ITP组CD19^+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TP组血清Breg细胞表达水平较对照组血清Breg细胞表达水平低;初诊ITP组IL-10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低,治疗后其IL-10 mRN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初诊ITP组TGF-β1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其TGF-β1 mRNA水平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外周血Breg细胞比值与IL-10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968,P <0.05),但外周血Breg细胞比值与TGF-β1 mRNA表达无相关性(r=0.502,P>0.05)。结论:ITP患者CD19^+细胞表达增强,临床中Breg细胞参与ITP发生发展,Breg细胞表达异常与ITP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调节性B细胞 CD19^+B细胞 IL-10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Ⅱb/Ⅲa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诊疗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狄正霞 耿岩 +3 位作者 孙晓琳 苏艾云 郭坤 李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41-1245,共5页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情况及识别作用,探讨其对ITP的诊疗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本院血液科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联合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情况及识别作用,探讨其对ITP的诊疗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本院血液科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52例作为ITP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通过FCM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以及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ELISA检测血浆膜糖蛋白水平;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血浆膜糖蛋白水平与血小板数的相关性。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GPⅡb/Ⅲa+(即CD41+/CD61+)表达率以及血浆GPⅡb/Ⅲ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小板GPⅡb/Ⅲa+表达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1);血小板GPⅡb/Ⅲa+表达率、GPⅡb/Ⅲa水平均与其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r=0.772,r=0.966)。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联合血小板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灵敏度为90.38%,特异度为93.33%,阳性似然比为13.57,阳性预测值为95.92%。结论:在临床上运用血小板膜糖蛋白作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初步筛查方式简单方便,灵敏快捷,具有临床意义,可考虑作为临床诊断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 膜糖蛋白 识别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