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足功能指数在儿童和青少年扁平足中的信度和效度
1
作者 冯海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9-735,共7页
目的 明确足功能指数(FFI)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扁平足患者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就诊的7~18岁扁平足患者中,挑选符合要求的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体检健康... 目的 明确足功能指数(FFI)应用于儿童和青少年扁平足患者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3D打印接诊中心就诊的7~18岁扁平足患者中,挑选符合要求的患者41例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期体检健康、正常发育、无任何足部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5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参与者均填写FFI问卷。采用Cronbach α来确定FFI问卷的内部一致性。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观察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 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12.99±3.19)岁。FFI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77,KMO值为0.914,模型拟合良好。总人群(7~18岁)、儿童组(7~13岁)、青少年组(14~18岁)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为93.967%、91.95%和96.91%。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因子,所有条目的公因子方差均> 0.70,因子载荷系数均> 0.40,每个公因子与变量之间有着较强关联性。结论 FFI在评估儿童和青少年扁平足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扁平足 足功能指数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征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进展
2
作者 高阳 孙庆海 +4 位作者 许南方 田英轮 闫明 高国栋 王圣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7-1091,共5页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寰枢椎不稳定(atlantoaxial instability,AAI)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寰枢关节对应关系发生错位的一种解剖状态,是脊柱外科严重的致残性疾病。Charles Bell于1830年首次记录了AAD,Pierre Grisel... 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AD)是寰枢椎不稳定(atlantoaxial instability,AAI)进行性加重最终导致寰枢关节对应关系发生错位的一种解剖状态,是脊柱外科严重的致残性疾病。Charles Bell于1830年首次记录了AAD,Pierre Grisel描述了一系列以C1-C2关节脱位为表现的咽炎和斜颈患者[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进行性加重 寰枢关节 致残性疾病 关节脱位 脊柱外科 斜颈 DISLOC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翻修术式治疗寰枢椎后路复位不足病例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庆海 王超 +4 位作者 闫明 许南方 田英轮 王圣林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6-274,共9页
目的:研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患者因寰枢椎术后复位不足而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21年8月因寰枢椎复位不足产生神经压迫症状而接受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研究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rreducible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IAAD)患者因寰枢椎术后复位不足而进行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2021年8月因寰枢椎复位不足产生神经压迫症状而接受翻修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翻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经口齿状突切除术)和B组(“后前后”联合入路,即后路内固定拆除及植骨块截骨、前路经口咽寰枢松解复位、再次后路固定融合术)。研究本组病例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的变化、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手术过程有无并发症及并发症的种类和数量,手术前后延脊髓角(cervicomedullary angle,CMA)的大小。其中脊髓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脊髓功能的改善率(JOA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7-治疗前评分)]×100%。寰枢关节脱位的影像学改善率用延脊髓角改善率[CMA改善率=(术后角度-术前角度)/术前角度×100%]表示,并在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32例因寰枢椎复位不足行翻修术的IAAD患者术前均存在脊髓病,其中A组14例,B组18例。A组术前JOA评分13.00±1.96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5.54±1.08分,术前CMA 132.66°±9.36°,术后末次随访CMA 144.74°±11.18°,住院时间21.93±14.07d,手术时间211.43±92.64min,术中出血量279.29±345.17mL。B组术前脊髓功能JOA评分11.78±3.23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4.97±1.47分,术前CMA 126.28°±11.06°,术后末次随访CMA 154.71°±6.50°,住院时间35.83±26.19d,手术时间368.83±118.55min,出血量534.50±324.66mL。A组翻修手术并发症率为57.1%,JOA改善率为(68.00±15.16)%,CMA改善率为(9.23±6.23)%;B组翻修手术并发症率为33.3%,JOA改善率(63.59±10.89)%,延脊髓角改善率(23.21±9.83)%。A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B组,而两组的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性。B组的CMA改善率显著优于A组,而两组的脊髓病改善率(JOA改善率)及翻修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寰枢椎后路复位不足病例的翻修术并发症较高、临床疗效较差。后前后联合手术相对于经口齿状突切除术的CMA改善率较优,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解除脊髓压迫的同时可完全恢复颈椎力线。初次手术应做到寰枢解剖复位,尽量避免在寰枢复位不足状态下实行固定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修手术 寰枢关节脱位后入路手术 骨性脱位经口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孟德福 郭新虎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6-531,共6页
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dysplastic spondylolisthesis)是脊柱外科比较少见的滑脱类型,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根据Wiltse分类,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小关节或椎板等后方附件的发育异常,导致L5椎体前滑移和L... 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dysplastic spondylolisthesis)是脊柱外科比较少见的滑脱类型,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根据Wiltse分类,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主要是由于小关节或椎板等后方附件的发育异常,导致L5椎体前滑移和L5、S1椎体形态异常[1],最常见于L5/S1水平。在影像学上有特征性的L5椎体梯形变、骶骨上终板穹窿样变,常伴有L5峡部延长或峡部裂、脊柱隐裂,且脊柱矢状位序列常常表现为失衡状态。因其起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往往患者出现腰腿痛以及腰骶部畸形才就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儿童及青少年 脊柱外科 发育不良性 峡部裂 骶骨 发育异常 矢状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和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孙宜永 闫鹏 +2 位作者 李珊 李继锋 孙钦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0-238,247,共10页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部位、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单发性后循环梗死患者477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将477例分为椎动脉...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部位、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单发性后循环梗死患者477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将477例分为椎动脉发育不良组(209例)和椎动脉发育正常组(268例);根据脑梗死存在的侧别,将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进一步分为椎动脉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梗死同侧,127例)和椎动脉发育正常侧(椎动脉发育正常与脑梗死同侧,82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基线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水平、后循环梗死部位(近、中、远段)、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基底动脉弯曲凸向、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椎动脉开口角度、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差异。比较两组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特征[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血管重构模式(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和无明显重构)、斑块强化程度(无强化、轻度强化、明显强化)、斑块形态(偏心性斑块和向心性斑块)]。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基线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22.0%(46/209)、40.7%(85/209)、37.3%(78/209),椎动脉发育正常组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13.1%(35/268)、45.1%(121/268)、41.8%(112/268),两组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4,P=0.036)。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椎动脉发育不良侧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27.6%(35/127)、35.4%(45/127)、37.0%(47/127),椎动脉发育正常侧近段、中段、远段梗死占比分别为13.4%(11/82)、48.8%(40/82)、37.8%(31/82),两侧梗死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0,P=0.035)。(3)椎动脉发育不良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弯曲比例及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均高于椎动脉发育正常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9%(98/209)比20.5%(55/268),χ^(2)=37.472;31.1%(65/209)比13.1%(35/268),χ^(2)=23.066;73.7%(154/209)比56.0%(150/268),χ^(2)=29.192;0.06(0.00,0.08)比0.03(0.00,0.06),Z=-3.228;均P<0.01];两组椎动脉开口锐角发出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基底动脉弯曲凸向发育不良侧的比例高于凸向发育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3%(102/127)比63.4%(52/82),P<0.01];发育不良侧与发育正常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开口锐角发出比例及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153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患者中存在责任斑块者140例,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责任斑块92个、椎动脉发育正常组责任斑块48个。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责任斑块负荷高于椎动脉发育正常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4(69.7,86.2)%比75.1(65.3,81.6)%,Z=-2.173,P<0.05];两组责任斑块面积、重构指数、重构模式、强化斑块、斑块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发育不良组中,发育不良侧有54个责任斑块,发育正常侧有38个责任斑块;发育不良侧责任斑块负荷高于发育正常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9(71.3,87.7)%比75.6(68.6,82.8)%,Z=-2.494,P<0.01],两侧责任斑块面积、重构指数、重构模式、强化斑块和斑块形态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发育正常的后循环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分布存在差异;与后循环梗死但椎动脉发育正常患者比较,后循环梗死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比例、合并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比例、基底动脉弯曲比例、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负荷更高。后循环梗死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中,椎动脉发育不良侧梗死部位分布与椎动脉发育正常侧存在差异,椎动脉发育不良侧基底动脉弯曲凸向比例及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负荷较发育正常侧更高。尽管临床上对椎动脉发育不良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应对其进行定期筛查和随访,以减少或避免后循环梗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发育不良 脑梗死 斑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芪地黄汤联合环磷酰胺对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0、CXCL11以及CXCL9影响探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黄爱梅 宋燕 +1 位作者 殷卫东 王飞娟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参芪地黄汤联合环磷酰胺对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0、CXCL11以及CXCL9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淄博市市立医院收治的7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讨参芪地黄汤联合环磷酰胺对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0、CXCL11以及CXCL9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淄博市市立医院收治的7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均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参芪地黄汤联合环磷酰胺(用法同对照组)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治疗1年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6以及CXCL9表达水平,其中CXCL10、CXCL11、CXCL9采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据患者临床症状或体征改善情况将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6和CXCL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6和CXCL9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XCL10、CXCL1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XCL10、CXCL11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33/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86%(2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骨髓抑制1例、出血性膀胱炎1例、皮肤及指甲色素沉着1例、黏膜溃疡1例、荨麻疹1例、口咽部感觉异常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4%(6/35)。对照组发生骨髓抑制1例、高尿酸血症1例、发热1例、皮肤及指甲色素沉着1例、黏膜1例、荨麻疹1例、口咽部感觉异常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7/3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05)。结论参芪地黄汤联合环磷酰胺可有效改善气阴两虚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清趋化因子配体16、CXCL9、CXCL10及CXCL11水平,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参芪地黄汤 环磷酰胺 狼疮性肾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效果 被引量:39
7
作者 张珂 李洪图 +3 位作者 张娜 路雪 韩宁 李安庆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探讨阿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150例,男62例,女88例,年龄30~60岁,体重45~90 kg,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阿芬太尼+咪达唑仑组(AM组)、舒芬太尼... 目的探讨阿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效果。方法选择行无痛胃肠镜检查患者150例,男62例,女88例,年龄30~60岁,体重45~90 kg,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阿芬太尼+咪达唑仑组(AM组)、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组(SM组),每组75例。A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 mg/kg、阿芬太尼6μg/kg,S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2 mg/kg、舒芬太尼0.06μg/kg。静脉注射丙泊酚1~2 mg/kg至改良警觉/镇静(MOAA/S)评分为0分时停止注射丙泊酚,立即开始胃肠镜操作。记录丙泊酚首次剂量、总消耗量、追加次数。记录起效时间、操作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记录胃镜插入咽喉部(T_(1))、结肠镜插入肛门(T_(2))、过脾曲(T_(3))、过肝曲(T_(4))时改良非插管患者行为疼痛量表(BPS-NI)评分。记录患者和内镜医师满意率,低血压、低氧血症、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SM组比较,AM组丙泊酚首次剂量明显减少(P<0.05),起效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T_(1)时BPS-NI评分明显降低(P<0.05),患者和内镜医师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呛咳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应用阿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减少丙泊酚用量,缩短起效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降低呛咳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无痛胃肠镜检查的效率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芬太尼 咪达唑仑 丙泊酚 镇静 无痛胃肠镜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颈部单发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一例
8
作者 李盼盼 罗亚平 +6 位作者 师晓华 陈钰 王凤丹 苏童 张竹花 冯逢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651-659,共9页
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是边缘区淋巴瘤最少见的类型,为一种起源于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小B细胞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5%~1.8%,占所有边缘区淋巴瘤的10%,由于其发病率低,... 淋巴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是边缘区淋巴瘤最少见的类型,为一种起源于淋巴结边缘区B细胞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小B细胞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5%~1.8%,占所有边缘区淋巴瘤的10%,由于其发病率低,无典型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因此,对NMZL的精准诊断及临床处理存在一定难度。本文报道1例左侧颈部咽旁间隙NMZL的诊断及治疗,同时回顾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NMZL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其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区淋巴瘤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