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
1
作者 翟改霞 李天贺 +1 位作者 宋文琦 王少鹏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3-397,共5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5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眼科诊治的60例60眼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 目的观察并比较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与阿柏西普原研药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4年1月至5月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眼科诊治的60例60眼AM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原研药(原研药组),30例30眼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类似药组),所有患者均采用3+PRN治疗方案,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治疗前后均完善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角膜内皮镜检查、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色素上皮脱离(PED)高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环1 P1波振幅密度、玻璃体内注射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以及病史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均下降,CRT均变薄,PED高度均下降,而环1 P1波振幅密度均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原研药组患者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以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上升,类似药组患者治疗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而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上升,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原研药组与类似药组患者注射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研药组及类似药组患者病史时间与治疗后BCVA(logMA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呈正相关(r=0.901、0.905,均为P<0.0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眼部严重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结论阿柏西普原研药和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对湿性AMD患者的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柏西普原研药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角膜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特网上眼科学资源的查询
2
作者 耿新洁 刘 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6-246,共1页
眼科工作者欲从因特网上获取专业信息,就必须了解一定的查询方法.因此如何知道这些地址及其访问的方式,则成为查询信息的关键. 1 眼科学资源的查询 因特网用户可以利用WWW(万维网),通过4种方式查询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 因特网 眼科学 信息资源 信息检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鼻内镜下与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旻 宋道亮 +2 位作者 韩学锋 王少鹏 刘永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0-223,共4页
目的将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与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诊治的84例(89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4例(47眼),采用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对照组40... 目的将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与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诊治的84例(89眼)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4例(47眼),采用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对照组40例(42眼),采用改良鼻外径路鼻腔泪囊吻合术,住院治疗并随访12个月,比较治愈率、有效率、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91.5%、有效率97.9%、平均手术时间40 min、并发症发生率2.1%,对照组治愈率81%、有效率90.5%、平均手术时间60 min、并发症发生率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具有临床疗效好、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且易再处理、病人满意度高等优点,值得优先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泪囊炎 鼻内镜 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焕霞 姜涛 +3 位作者 王哲 孙哲 杨丛丛 全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手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RRD的患者30例30眼的临床病例资料。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非高度近视组15例15眼。两组患者均先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并填充硅油,3个月后均行硅油取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玻璃体切割术前均测量眼轴长度、角膜曲率,根据这两项指标计算IOL植入后的预测屈光度。硅油取出结合IOL植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测眼轴长度、角膜曲率、验光计算实际屈光度数(实际屈光度)。两组手术前后均测量最佳矫正视力并计算Log MAR视力。观察两组手术前后Log MAR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分析高度近视组术后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屈光较术前均向近视方向漂移,随时间变化近视漂移逐渐增大,术后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各时间点屈光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屈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均为P<0.05);非高度近视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轴长度、角膜曲率较术前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6个月屈光预测误差与术前眼轴长度之间呈负相关(R^2=0.580,P=0.001)。结论RRD患者行玻璃切割联合晶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屈光向近视方向漂移更明显;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增大,高度近视患者术前眼轴越长,术后屈光越向近视方向漂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玻璃体切割术 白内障 联合手术 屈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治疗方案探讨 被引量:7
5
作者 路晖 王少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73,共2页
例1患者,性别女,63岁。2014年11月19日因左眼眼前黑影遮挡1年、视物变形10个月来诊,既往无全身疾病史。眼科检查: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数指/10cm,眼压11mmHg(1mmHg:0.133kPa),黄斑区色... 例1患者,性别女,63岁。2014年11月19日因左眼眼前黑影遮挡1年、视物变形10个月来诊,既往无全身疾病史。眼科检查:左眼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数指/10cm,眼压11mmHg(1mmHg:0.133kPa),黄斑区色素紊乱.可见暗黄色物沉积,中心凹反光消失(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玻璃体腔注射 治疗方案 湿性 单抗 最佳矫正视力 眼前黑影 视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法改良后的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康平 高东鸿 +1 位作者 姚雪 于晓晖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70-171,共2页
目的:比较在不同部位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的造影效果。方法:使用NiKon NF-505眼底荧光造影机,对4152例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时,将荧光素钠注射部位由肘静脉改为手背静脉。此法所用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为0.55~18规格,药剂的注速为4~6... 目的:比较在不同部位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的造影效果。方法:使用NiKon NF-505眼底荧光造影机,对4152例患者进行造影检查时,将荧光素钠注射部位由肘静脉改为手背静脉。此法所用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为0.55~18规格,药剂的注速为4~6s。注射、拍照需由2人分别操作减为1人操作。结果:手背视网膜循环时间平均为20.2s,比臂视网膜循环时间略长,但造影结果不受影响。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改良方法采用手背静脉注射荧光素钠,安全可行,工序简化,有利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 静脉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抵抗素对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红霞 罗琳 吴中耀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抵抗素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在TAO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10例严重TAO患者眼眶脂肪组织来自眼眶减压术中,正常对照组来自各种原因行眼球摘除术者。培养眼眶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在分... 目的探讨重组人抵抗素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在TAO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10例严重TAO患者眼眶脂肪组织来自眼眶减压术中,正常对照组来自各种原因行眼球摘除术者。培养眼眶前脂肪细胞,并诱导分化,在分化液中分别加入0、10、25、50、100μg/L质量浓度的重组人抵抗素,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分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增生体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的表达,研究重组人抵抗素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作用。结果TAO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眼眶前脂肪细胞在体外均可被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可被油红O染成橘红色。重组人抵抗素对眼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RT-PCR结果显示PPARγ基因的表达随着抵抗素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抵抗素可抑制人眼眶脂肪组织来源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脂肪细胞标记性PPARγ基因的表达减弱,有望在TAO治疗方面开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前脂肪细胞 抵抗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抵抗素对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红霞 罗琳 吴中耀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71-673,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抵抗素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阐明抵抗素在TAO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鉴定并传代,用0μg.L-1、10μg.L-1、25μg.L-1、5... 目的探讨重组人抵抗素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阐明抵抗素在TAO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鉴定并传代,用0μg.L-1、10μg.L-1、25μg.L-1、50μg.L-1、100μg.L-1的重组人抵抗素处理,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初步验证所培养脂肪来源的细胞为前脂肪细胞。重组人抵抗素对TAO患者眼眶前脂肪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形式,其中50μg.L-1组的A490值为0.1017±0.0011,100μg.L-1组的A490值为0.1041±0.0017,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即0μg.L-1组,A490值为0.0874±0.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抵抗素浓度(10μg.L-1、25μg.L-1、50μg.L-1、100μg.L-1)的增加,增殖率逐渐升高,分别为2.52%、9.84%、16.36%、19.11%。结论重组人抵抗素能够促进眼眶前脂肪细胞的增殖,眼眶内脂肪细胞合成分泌的抵抗素可能通过旁分泌影响眼眶内前脂肪细胞的增殖,从而参与TAO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前脂肪细胞 抵抗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房水外引流手术后前房抗原引流变化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路晖 傅涛 王宁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1-413,共3页
目的建立大鼠房水外引流手术模型,通过前房注射荧光标记抗原,观察房水外引流手术对前房内抗原引流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右眼行房水外引流手术后前房内注入荧光标记抗原FITC-dextran,对照组大鼠不行房水外引流手术,仅前房注射FITC-dex-tra... 目的建立大鼠房水外引流手术模型,通过前房注射荧光标记抗原,观察房水外引流手术对前房内抗原引流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右眼行房水外引流手术后前房内注入荧光标记抗原FITC-dextran,对照组大鼠不行房水外引流手术,仅前房注射FITC-dex-tran。于注射后24h取出颈部淋巴结,一半组织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另一半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织FITC阳性细胞百分数。结果大鼠前房注射后24h,手术及非手术大鼠在颈部淋巴结均可见到荧光标记抗原分布。手术组大鼠颈部淋巴结FITC阳性细胞百分数为(2.96±0.67)%,明显多于正常大鼠的FITC阳性细胞百分数(1.57±0.48)%,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房水外引流手术影响了前房内抗原的引流,使其与局部淋巴结接触增多,可能对眼部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抗原 颈部淋巴结 大鼠 房水外引流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前房内抗原在淋巴器官分布的定量研究
10
作者 路晖 傅涛 王宁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08-1110,共3页
目的通过前房注射荧光标记抗原,观察抗原在淋巴器官的分布,并定量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淋巴器官抗原含量。方法 SD大鼠右眼前房内注入荧光标记抗原FITC-Dextran。对照组大鼠前房注射PBS。分别于注射后1d、3d、5d、7d、12d取出颈部淋巴结... 目的通过前房注射荧光标记抗原,观察抗原在淋巴器官的分布,并定量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淋巴器官抗原含量。方法 SD大鼠右眼前房内注入荧光标记抗原FITC-Dextran。对照组大鼠前房注射PBS。分别于注射后1d、3d、5d、7d、12d取出颈部淋巴结和脾脏,制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织FITC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在大鼠前房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实验组大鼠在颈部淋巴结及脾脏均可见到荧光抗原分布,对照组动物各组织均未见到抗原分布。不同时间点颈部淋巴结中FITC阳性细胞比率保持较低水平;而在脾脏中,前房注射后前3d,脾脏内抗原阳性细胞含量稳定,到第5天,明显升高趋势,第12天有所降低。结论前房内抗原可以到达脾脏和颈部淋巴结。而定量研究表明抗原大部分被引流到脾脏仍是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抗原 淋巴器官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血清中抵抗素水平的测定
11
作者 刘红霞 吴中耀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7-549,共3页
目的检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血清中抵抗素的表达水平。方法 TAO患者血清样本来自有典型临床症状且近3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TAO患者35例,按CAS临床活动度评分标准将其分为2组:非活动期(CAS<4)18例和活动期(CAS≥... 目的检测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患者血清中抵抗素的表达水平。方法 TAO患者血清样本来自有典型临床症状且近3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TAO患者35例,按CAS临床活动度评分标准将其分为2组:非活动期(CAS<4)18例和活动期(CAS≥4)17例,另外选取正常对照组15例。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抵抗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活动期与非活动期TAO患者血清中抵抗素水平分别为(12.103±5.042)mg/L和(13.470±3.749)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6,P=0.371);正常对照组血清抵抗素水平为(21.894±10.589)mg/L,非活动期、活动期TAO组血清抵抗素水平分别为(12.103±5.042)mg/L和(13.470±3.749)mg/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t=3.074,P=0.004;t=3.485,P=0.001)。男女患者血清中抵抗素水平分别为(13.175±4.483)mg/L和(12.335±4.511)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2,P=0.585)。随着年龄的增加,血清中抵抗素水平逐渐升高,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78,P=0.000)。结论 TAO患者血清中抵抗素水平低于正常人,说明影响血清中抵抗素水平的仍是甲状腺激素,并且血清中抵抗素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眼病 血清 抵抗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被引量:4
12
作者 翟改霞 王少鹏 +2 位作者 苏元镇 王作芬 信兆亭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内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的20例20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I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确诊并行玻璃体内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的20例20眼ICNV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1+PRN治疗策略,第1次随访时间为首次注射后1周,以后每月随访1次,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记录CNV病灶渗漏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retinal thickness,CRT)、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等。结果20眼中,玻璃体内注射1~3(1.60±0.68)次,其中注射1次者10眼,注射2次者8眼,注射3次者2眼。治疗前BCVA为(55.15±6.82)个字母数,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61.50±6.16)个字母数、(71.00±5.10)个字母数、(73.90±6.75)个字母数、(77.95±5.12)个字母数,治疗前患者CRT为(342.75±36.39)μm,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301.15±32.16)μm、(231.85±30.25)μm、(240.05±56.99)μm、(229.75±48.18)μm,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及CR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6个月时,17眼病灶渗漏停止,3眼病灶渗漏面积明显缩小,20眼均未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眼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生青光眼、眼内炎、白内障进展、视网膜脱离等眼部严重并发症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ICNV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影像学特征
13
作者 王怀华 米东明 +2 位作者 刘娜 刘延晶 王少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62-564,共3页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3日于我院就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6例(12眼)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患者的眼底彩照、近红外...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3日于我院就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6例(12眼)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患者的眼底彩照、近红外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OCT和OCTA检查结果,分析COVID-19相关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结果 6例患者感染COVID-19后均出现高热,发热后2~4(2.8±0.7)d出现单眼或双眼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或伴有视力下降。眼底彩照检查结果显示:眼底正常4眼,黄斑区色素紊乱呈楔形病灶1眼,黄斑区反光消失且局部变暗7眼。近红外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均表现为黄斑周边局灶性弱反射病灶,其中7眼弱反射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5眼位于黄斑中心凹偏鼻侧。FF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视网膜未见异常荧光。O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眼外核层及外丛状层出现点片状高反射病灶,局部椭圆体带缺损、连续性中断。OCTA检查结果显示:2眼出现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降低,enface OCT显示对应位置呈高反射。结论 COVID-19相关AMN患者的眼底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近红外眼底照相示患眼均表现为黄斑周边局灶性弱反射病灶;OCT检查示患眼外核层及外丛状层出现点片状高反射病灶,局部椭圆体带缺损、连续性中断;OCTA检查示患眼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 近红外眼底照相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