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纪明开 陈丽红 +3 位作者 程波 师仪 林旭 林建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400,共7页
目的研究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recombinant snake venom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r SVMPI)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血管生成模型观察SVMPI重组蛋白... 目的研究蛇毒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recombinant snake venom metalloproteinase inhibitor,r SVMPI)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hicken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血管生成模型观察SVMPI重组蛋白对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Alamar Blue分析方法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s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能力、Annexin V-FITC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标记法检测细胞体外迁移能力、Boyden小室分析方法检测细胞体外趋化能力及管腔形成法检测体外血管新生能力;通过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处理后的HUVECs KDR、FGFR-1表达。结果r SVMPI减少鸡胚尿囊膜新生血管密度指数,减弱由VEGF诱导的HUVECs趋化能力,抑制HUVECs体外新生小管的形成,降低HUVECs细胞KDR和FGFR-1的表达水平。结论r SVMPI可能通过阻断VEGF-KDR或b FGF-FGFR信号转导途径,发挥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重组蛋白 表达纯化 血管生成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诱导人胃癌细胞MGC-803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齐元麟 张明芳 +1 位作者 赵蓉 林建银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2期121-125,共5页
目的:研究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NA-LAAO)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细胞毒性、诱导凋亡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毒性;采用DNA倍体分析和An-nexin V/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凋亡;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Caspase-3酶活性;采用We... 目的:研究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NA-LAAO)对人胃癌细胞MGC-803的细胞毒性、诱导凋亡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毒性;采用DNA倍体分析和An-nexin V/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凋亡;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Caspase-3酶活性;采用Western-blot方法测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多聚酸-1(PARP-1)切割。结果:NA-LAAO可抑制MGC-803细胞增殖,6、12、24h的IC50分别为(2.48±0.41)、(1.74±0.27)和(0.83±0.19)mg/L;NA-LAAO可使细胞DNA分布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并可促使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NA-LAAO可激活Caspase-3并可促使其底物PARP-1降解。结论:NA-LAAO可能通过激活Caspase-3这一分子机制而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中华眼镜蛇 L-氨基酸氧化酶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金丸中吴茱萸生物碱和小檗碱联合用药对HepG2细胞毒性的影响
3
作者 高亚东 朱安 +2 位作者 李璐迪 李盈姿 王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6-933,共8页
目的:研究左金丸中吴茱萸生物碱和小檗碱联合用药对肝细胞毒性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的减毒机制。方法:参照左金丸中各化学成分吸收入血的峰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Cmax)确定成分配伍比例,采用HepG2细胞模型研究吴茱萸中肝毒性成分... 目的:研究左金丸中吴茱萸生物碱和小檗碱联合用药对肝细胞毒性的影响,探讨联合用药的减毒机制。方法:参照左金丸中各化学成分吸收入血的峰浓度(maximum concentration,Cmax)确定成分配伍比例,采用HepG2细胞模型研究吴茱萸中肝毒性成分吴茱萸碱(evodiamine,EVO)、去氢吴茱萸碱(dehydroevodiamine,DHED)与小檗碱联合用药48 h的细胞毒性。实验分为溶剂对照组、EVO组、DHED组、小檗碱组,以及EVO或DHED与小檗碱的联合用药组。以细胞计数试剂盒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并采用联合指数判断药物的毒性作用。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胆汁酸转运体胆盐输出泵(bile salt export pump,BSEP)和多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的表达水平。检测HepG2细胞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与EVO或DHED组相比,EVO 1μmol/L与小檗碱10μmol/L联用、DHED 50μmol/L与小檗碱35μmol/L联用,均可显著提高HepG2细胞的存活率(P<0.01),其联合指数值分别为77.89和4.49,远大于1。联用小檗碱可降低细胞上清液中ALT、AST、LDH和ALP活性,并减少TBIL含量(P<0.05、P<0.01)。与EVO组相比,EVO联用小檗碱可上调BSEP和MRP2蛋白表达;与DHED组相比,DHED联用小檗碱可显著下调BSEP和MRP2蛋白表达(P<0.01)。EVO或DHED与小檗碱联用均可显著减少MDA含量(P<0.05、P<0.01)。结论:一定配比的小檗碱与EVO或DHED联用,对其HepG2细胞毒性具有拮抗作用,其减毒作用的机制与调节胆汁酸转运体表达、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碱 去氢吴茱萸碱 小檗碱 中药毒性 化学性与药物性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秀丽线虫模型探究七叶皂苷和右美沙芬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张一平 李璐迪 +2 位作者 朱安 肖武生 王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4-771,共8页
目的:探究七叶皂苷(escin,ESC)和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EX)是否具有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作用。方法:使用秀丽隐杆线虫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转基因构建的AD模型,采用固体暴露方式,给予不同... 目的:探究七叶皂苷(escin,ESC)和右美沙芬(dextromethorphan,DEX)是否具有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作用。方法:使用秀丽隐杆线虫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转基因构建的AD模型,采用固体暴露方式,给予不同浓度的ESC和DEX处理,以美金刚(memantine,MEM)50μmol/L作为阳性对照组,检测线虫的寿命变化、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变化、Aβ蛋白表达量,以及活性氧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氧化应激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高剂量处理(1000μmol/L ESC或DEX)对野生型N2线虫活动无明显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20μmol/L ESC组和60μmo/L DEX组显著延长AD模型线虫的生存时间。在AD发病中期,ESC和DEX可减少AD模型线虫的身体弯曲频率的降低,且DEX能明显改善AD模型线虫的头部摆动频率降低。早期的认知功能测试的趋化指数ESC组和DEX组及阳性对照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与其体内Aβ蛋白的含量降低相关。ESC组和DEX组的活性氧含量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有所减少;且基因表达结果显示,ESC可通过上调抗氧化应激基因skn1的表达来减轻AD模型线虫体内的氧化损伤。结论:ESC和DEX能改善AD模型线虫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降低,延缓AD相关症状的加重。ESC可能通过激活SKN-1/Nrf2通路,降低AD模型线虫的氧化应激进而延缓AD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七叶皂苷 右美沙芬 秀丽隐杆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泛素化位点突变载体的构建及其功能位泛素化位点的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琴 林春霖 +5 位作者 程志彬 何若凡 林鹏航 陈辉 叶建新 朱广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51-558,共8页
目的:预测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基因上的泛素化位点,并构建泛素化位点突变质粒,探讨突变质粒对人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和激活蛋白1(AP-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UbPred、UbiSite和BDM... 目的:预测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基因上的泛素化位点,并构建泛素化位点突变质粒,探讨突变质粒对人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和激活蛋白1(AP-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UbPred、UbiSite和BDM-PUB软件预测TRAF6基因的泛素化位点,采用CE Design V1.04软件设计突变引物,采用突变试剂盒进行定点突变,采用PCR法扩增获得突变后的目的片段,扩增产物经Dpnl酶消化,去除甲基化模板质粒,消化产物在ExnaseⅡ催化作用下发生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至DH5α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对重组质粒进行DNA测序。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转染突变质粒后HCT116和SW480细胞中NF-κB和AP-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结果:经过DNA测序,泛素化突变位点已经成功突变,泛素化突变质粒构建成功。与TRAF6野生型基因比较,转染第124、319和331位突变质粒后,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中NF-κB和AP-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5或P<0.01),其中转染第124位突变质粒后,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细胞中NF-κB和AP-1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降低最明显(P<0.01)。结论:成功构建人TRAF6基因的泛素化突变质粒,TRAF6的第124位氨基酸是其最重要的泛素化位点,可能影响下游信号通路中NF-κB和AP-1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突变质粒构建 泛素化 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核因子κB 激活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锗钨酸晶体合成、 二维红外光谱和抗肿瘤活性研究
6
作者 黄晓辉 黄晓星 +4 位作者 应少明 毕文超 高小梅 陈义平 孙燕琼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733-3739,共7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两个同构新型锗钨酸化合物[M(phen)_(3)]_(2)[GeW_(12)OH_(40)]·2H_(2)O[M=Zn(1),Co(2)]。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配体与簇阴离子间的氢键构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体邻菲罗啉(phen)的π…π和C—H…... 通过水热法合成两个同构新型锗钨酸化合物[M(phen)_(3)]_(2)[GeW_(12)OH_(40)]·2H_(2)O[M=Zn(1),Co(2)]。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配体与簇阴离子间的氢键构成二维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通过配体邻菲罗啉(phen)的π…π和C—H…π分子间作用力连结成三维超分子。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PXRD)、红外光谱(FTIR)、磁微扰及热微扰下的动态红外光谱(2D-IR COS)和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研究。PXRD显示化合物测试谱图和单晶结构数据模拟谱图主要峰位重合,峰形基本一致,表明合成的化合物较纯。FTIR显示在3400 cm^(-1)附近出现较宽的吸收峰是νas(O—H)吸收峰,在1650~1350 cm^(-1)之间出现的峰是phen芳环的骨架伸缩振动峰,在1100~700 cm^(-1)出现了饱和Keggin结构4个特征振动吸收峰;5~50 mT磁场变化下的2D-IR COS显示,在1300~1500和3000~3300 cm^(-1)范围内,化合物1和化合物2出现明显差异,可能是化合物中过渡金属(Zn(Ⅱ),Co(Ⅱ))造成配体phen苯环中C—C骨架振动伴随C—H…π氢键中νas(C—H)振动时偶极矩随磁场的变化。TGA显示失重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失去游离的水,第2阶段失去配位邻菲罗啉,第3阶段620℃后钨氧簇骨架开始坍塌。探讨了化合物对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系(胃癌细胞HGC-27、SNU668,肝癌细胞Huh7,肠癌细胞HCT116、SW480)的体外抑制作用。发现两个化合物对这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都小于100μmol·L^(-1),有机配体和锗钨氧酸簇的协同作用使得化合物1、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大大增强;化合物1、2对于这五种人体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两种化合物对肠癌细胞SW480的抗肿瘤活性最高,对胃癌细胞SNU668的抑制作用最低。虽然化合物1和2同构,但是过渡金属的不同,导致于它们的抗肿瘤活性差别较大,化合物2对五种人体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都比化合物1强,其中化合物2对于肠癌细胞SW480的抑制作用是化合物1的2.7倍,为进一步研究作为多酸抗癌药物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锗钨酸 KEGGIN结构 二维红外光谱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H1基因在肝内胆管癌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初步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林美佳 雷宇清 +3 位作者 叶洲杰 朱丽萍 王心睿 黄雄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在肝内胆管癌(iCCA)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IDH1基因敲除的HuCCT1细胞(HuCCT1^(IDH1-/-));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DH1野生型HuCCT1(Hu... 目的探讨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在肝内胆管癌(iCCA)细胞HuCCT1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IDH1基因敲除的HuCCT1细胞(HuCCT1^(IDH1-/-));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IDH1野生型HuCCT1(HuCCT1^(WT))细胞和HuCCT1^(IDH1-/-)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上述两种HuCCT1细胞的转录组测序结果,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录组信息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uCCT1细胞比较,HuCCT1^(IDH1-/-)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数目明显减少(P<0.05),阻滞在G_(2)/M期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划痕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迁移细胞数目(P<0.001)和侵袭细胞数目(P<0.05)明显减少;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HuCCT1^(IDH1-/-)细胞IDH1、Vimentin、MMP-9和调控G_(2)/M期增殖相关基因Cyclin A2、Cyclin B1及CDK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编码E-cadherin的CDH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HuCCT1^(IDH1-/-)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水平升高(P<0.05),N-cadherin、Vimentin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HuCCT1^(WT)与HuCCT1^(IDH1-/-)存在147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基因本体论(GO)分析显示上述DEGs显著富集在炎症反应、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代谢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显示上述DEGs显著富集在Wnt、MAPK、Rap1、Hippo、TNF等与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Western blotting验证结果显示,与HuCCT1^(WT)比较,HuCCT1^(IDH1-/-)细胞Wnt信号通路的Wnt3a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IDH1基因参与调控iCCA细胞HuCCT1的迁移、侵袭及EMT过程,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 异柠檬酸脱氢酶1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对小鼠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6
8
作者 谢群 林扬元 +2 位作者 林丽琳 翁剑武 林建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9-174,共6页
目的探讨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nake venom cystatin,sv-cystatin)重组蛋白对小鼠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Matrigel胶肿瘤细胞类血管生成模型,分析sv-cystatin重组蛋白(10、2... 目的探讨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nake venom cystatin,sv-cystatin)重组蛋白对小鼠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Matrigel胶肿瘤细胞类血管生成模型,分析sv-cystatin重组蛋白(10、25、50、100、200mg/L)对B16F10细胞VM形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建立C57BL/6小鼠黑色素瘤实验性肺转移模型,经25、50mg/kg重组蛋白治疗后,应用CD34和过碘酸雪夫(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PAS)双重染色法检测肺转移瘤VM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转移瘤MMP-2、MMP-9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v-cystatin重组蛋白作用后B16F10细胞体外VM形成及MMP-2、MMP-9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两治疗组小鼠肺转移瘤VM形成及MMP-2、MMP-9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 sv-cystatin重组蛋白能够抑制VM形成;下调MMP-2、MMP-9表达是其中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血管生成拟态 黑色素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B1基因沉默促进多柔比星诱导的胃癌BGC-823细胞自噬及凋亡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秋玉 豆文利 +4 位作者 吴林青 韩艳非 许伟群 刘樑英 章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0-616,共7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基因沉默对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诱导BGC-823胃癌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MTT、Western blotting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DOX对BGC-823细胞增殖及...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基因沉默对化疗药物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诱导BGC-823胃癌细胞发生自噬和凋亡的影响。方法:MTT、Western blotting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检测DOX对BGC-823细胞增殖及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microtubule light chain-3Ⅰ,LC3Ⅰ)、LC3Ⅱ表达和自噬小体形成的影响。构建靶向HMGB1的shRNA载体p Super-sh HMGBl及其对照载体p Super-sh NC并转染BGC-823胃癌细胞,建立HMGB1稳定沉默的细胞系。DOX处理不同质粒转染组的BGC-823胃癌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MGB1沉默对DOX诱导的自噬小体形成的影响,MTT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自噬及凋亡相关蛋白(HMGB1、LC3、Bcl-2、Bcl-XL、Mcl-1和激活型caspase-3)表达的影响。结果:DOX可上调BGC-823细胞中LC3-Ⅱ蛋白的水平和促进细胞自噬体的形成(P<0.01)。与对照组相比,HMGB1基因沉默可减少DOX诱导的胃癌细胞自噬[(19.33±2.96)%vs(71.67±3.38)%,P<0.01],促进胃癌细胞发生凋亡[(46.12±3.15)%vs(12.37±2.84)%,P<0.05],上调激活型caspase-3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DOX诱导胃癌细胞发生自噬时,Mcl-1的降解增加,而Bcl-2和Bcl-XL表达无明显变化;HMGB1基因沉默可抑制DOX诱导的Mcl-1降解。结论:DOX可诱导BGC-823胃癌细胞发生自噬,HMGB1基因沉默有助于逆转胃癌细胞对DOX的耐药性,促进胃癌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1基因 多柔比星 短发夹RNA BGC-823细胞 胃癌 自噬 凋亡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转染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齐元麟 纪明开 +2 位作者 谢群 黄清玲 林建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91-797,共7页
目的研究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v-cystatin)基因转染对小鼠黑素瘤细胞B16F1的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双向电泳-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分析稳定表达sv-cystatin的B16F1细胞系B16F1/cystatin与转染空载体... 目的研究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v-cystatin)基因转染对小鼠黑素瘤细胞B16F1的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双向电泳-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分析稳定表达sv-cystatin的B16F1细胞系B16F1/cystatin与转染空载体的对照细胞B16F1/pcDNA3.1的蛋白表达谱的差别,筛选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进一步确定实验结果;对蛋白组数据和前期基因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16F1/cystatin和B16F1/pcDNA3.1细胞总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上共有匹配蛋白点(412±20)个,其中有11个蛋白的表达差异在2倍以上,5个上调,6个下调。这11个蛋白和1个仅在B16F1/cystatin中表达的蛋白经MALDI-TOF-MS分析,其中10个蛋白得到了鉴定,它们分属于代谢酶系、小G蛋白Ran调控分子、真核翻译因子、核苷酸激酶等。Western blot显示NM23和RhoGDI-beta的蛋白表达分别上调了(2.23±0.34)倍和(1.57±0.11)倍;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NM23、RhoGDI-beta、RANBP1的mRNA表达上调,eIF5A、eEF1-beta2、MDH1表达下调;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一致。基于Gene Ontology的分析提示sv-cystatin作用的靶分子主要定位于细胞外周、质膜和细胞核,与转录、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细胞凋亡等过程有关。结论 sv-cystatin可能通过调控抑癌基因NM23、RhoGDI等蛋白质发挥其抗肿瘤作用。sv-cystatin的主要靶分子可能是转录因子、分泌蛋白和质膜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黑色素瘤 小鼠 蛋白质组学 基因本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对人膀胱癌ECV304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齐元麟 张明芳 +3 位作者 赵蓉 张旭 吴玲珊 林建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660-1665,共6页
目的研究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Naja atra L-a-mino acid oxidase,NA-LAAO)对人膀胱癌细胞株ECV304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NA-LAAO的细胞毒性及对细胞增殖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NA-LAAO对ECV304细胞周期... 目的研究眼镜蛇毒L-氨基酸氧化酶(Naja atra L-a-mino acid oxidase,NA-LAAO)对人膀胱癌细胞株ECV304的生长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NA-LAAO的细胞毒性及对细胞增殖抑制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NA-LAAO对ECV304细胞周期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细胞周期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质表达。结果 NA-LAAO对ECV304细胞有强烈抑制作用,且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NA-LAAO处理6、12、24 h对ECV304的IC50分别为(1.54±0.23)、(1.09±0.15)和(0.48±0.14)mg.L-1;细胞生长曲线显示,0.156 mg.L-1的NA-LAAO作用4 d可明显抑制ECV304细胞增殖;0.313 mg.L-1从d 2起就有明显效果;0.625 mg.L-1处理后细胞多数死亡;流式细胞术分析提示NA-LAAO可使ECV304细胞阻滞在G1期,并呈量效关系;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NA-LAAO可下调Cyclin A2、B1、D1、E1、CDK2、CDK6、Survivin、Skp2,上调p21、p16、p27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A-LAAO可下调Cyclin A、CDK2、CDK6,上调p21,与实时PCR结果一致。结论 NA-LAAO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相关分子,使ECV304细胞阻滞在G1期,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中华眼镜蛇 L-氨基酸氧化酶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膀胱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蛋白对人肝癌MHCC97H细胞TGF-β2、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谢群 林扬元 +1 位作者 唐南洪 林建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08-1212,共5页
目的研究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nake venom cystatin,sv-cystatin)重组蛋白对人肝癌MHCC97H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 目的研究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nake venom cystatin,sv-cystatin)重组蛋白对人肝癌MHCC97H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2,TGF-β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不同浓度sv-cystatin重组蛋白对人肝癌MHCC97H细胞TGF-β2、TNF-α分泌的影响;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分析不同浓度sv-cystatin重组蛋白体外处理人肝癌MHCC97H细胞后TGF-β2、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种浓度的sv-cystatin重组蛋白对MHCC97H细胞TGF-β2、TNF-α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25、50、100、200 mg·L-14种浓度的重组蛋白能够抑制TGF-β2的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0、100、200 mg·L-13种浓度的重组蛋白能够抑制TNF-α的mRNA及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cystatin重组蛋白可能通过抑制TGF-β2和TNF-α的表达来发挥多方面的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肝癌 MHCC97H 转化生长因子Β2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效稳定的磷酸钙转染293T细胞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华进 程志彬 +2 位作者 林春霖 戴起宝 朱广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77-1181,I0006,共6页
目的:探讨2种磷酸钙转染法转染293T细胞的效果,建立一种实现高效稳定磷酸钙转染293T细胞的方法。方法:荧光显微镜观察采用2种磷酸钙转染方法(传统磷酸钙转染法和改良磷酸钙转染法)转染pCDH-GFP-3xflag-TRAF6质粒进入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 目的:探讨2种磷酸钙转染法转染293T细胞的效果,建立一种实现高效稳定磷酸钙转染293T细胞的方法。方法:荧光显微镜观察采用2种磷酸钙转染方法(传统磷酸钙转染法和改良磷酸钙转染法)转染pCDH-GFP-3xflag-TRAF6质粒进入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2种磷酸钙转染方法转染pCDH-GFP-3xflag-TRAF6质粒进入293T细胞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 mRNA和flag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与传统磷酸钙转染法比较,改良磷酸钙转染法转染pCDH-GFP-3xflag-TRAF6质粒进入293T细胞24 和48 h后的转染效率明显升高( P <0.01);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传统转染方法比较,磷酸钙转染改良法转染pCDH-GFP-3xflag-TRAF6质粒进入293T细胞24 和48 h后,TRAF6 mRNA 和flag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 <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改良磷酸钙转染方法是一种高效、稳定的DNA转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转染 293T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flag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蛋白29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广伟 黄金胜 +5 位作者 黄永建 郑炜 杨树钢 林春霖 陈恒恺 叶建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4-250,470-471,共8页
目的:构建内质网蛋白29 (ERp29)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探讨ERp29过表达对胃癌MGC803和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构建带有红色荧光蛋白标签的ERp29基因表达质粒的慢病毒(pCDH-ERp29)和对照质粒(pCDH-Vector),分别感染MGC803... 目的:构建内质网蛋白29 (ERp29)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探讨ERp29过表达对胃癌MGC803和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构建带有红色荧光蛋白标签的ERp29基因表达质粒的慢病毒(pCDH-ERp29)和对照质粒(pCDH-Vector),分别感染MGC803和SGC7901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感染情况;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稳定感染ERp29基因的胃癌MGC803和SGC7901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稳定感染ERp29基因的胃癌MGC803和SGC79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稳定感染ERp29基因的胃癌MGC803和SGC7901细胞中ERp29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酶切鉴定显示成功构建pCDH-ERp29过表达载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成功感染胃癌细胞。CCK-8实验和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与pCDH-Vector组比较,pCDH-ERp29组MGC803和SGC7901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Transwell小室实验,与pCDH-Vector组比较,pCDH-ERp29组MGC803和SGC79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pCDH-ERp29组细胞中ERp29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CDH-Vector组(P<0.05)。结论:成功构建过表达ERp29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过表达ERp29基因可明显抑制胃癌MGC803和SGC79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内质网蛋白29 慢病毒载体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样分化因子88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广伟 郑炜 +3 位作者 黄永建 华进 杨树钢 叶建新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47-1051,共5页
目的:分析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阐明MyD88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远旁组织标本并分析其临床病... 目的:分析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阐明MyD88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其相对应的癌远旁组织标本并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yD88在结直肠癌及癌远旁组织中的表达,应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半定量分析MyD88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对9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MyD88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远旁组织(P<0.01);MyD88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化无明显关联(P>0.05),MyD88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分期、T分期、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关联(P<0.05);MyD88高表达组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MyD88低表达组(P<0.05)。结论:MyD88在结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患者的临床分期、T分期、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髓样分化因子88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重组腺病毒对人肝癌细胞 MHCC97H 侵袭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群 唐南洪 +1 位作者 林扬元 林建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8-671,共4页
目的构建携带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v-cy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sv-cystatin),研究其对人肝癌细胞MHCC97H在体内、外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sv-cystatin的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MHCC97H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 目的构建携带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v-cystatin)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sv-cystatin),研究其对人肝癌细胞MHCC97H在体内、外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构建携带sv-cystatin的重组腺病毒,体外感染MHCC97H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通过裸鼠皮下肝癌细胞肺转移模型观察Ad/sv-cystatin瘤内注射对裸鼠的治疗作用。结果体外实验证实Ad/sv-cystatin能够感染MHCC97H细胞。与对照组及空载体组相比,Ad/sv-cystatin对MHCC97H细胞体外生长、侵袭和迁移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瘤内注射Ad/sv-cystatin可以显著降低MHCC97H细胞的肺转移。结论重组腺病毒Ad/sv-cystatin具有抑制人肝癌细胞MHCC97H体内外侵袭转移的作用,在肝癌基因治疗方面具有开发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腺病毒 肝细胞癌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OS G894T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淑勤 洪斌斌 +3 位作者 林贤东 朱进伟 唐阳 林建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16-1819,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OS,eNO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福建地区汉族324例胃癌患者(病例组)和20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结果:(1)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e,NOS...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OS,eNOS)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福建地区汉族324例胃癌患者(病例组)和20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eNOS基因G894T多态性。结果:(1)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e,NOS G894T SNP基因型频率G/G分别为76.5%(248/324)和73.0%(146/200),G/T+T/T分别为23.5%(76/324)和27.0%(54/200),等位基因频率G分别为88.0%(570/648)和86.3%(345/400),T分别为12.0%(78/648)和13.7%(55/400)。eNOS G894T SNP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弥漫型胃癌和肠型胃癌分别与对照组比较,任一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未增加患癌风险(均P>0.05)。(2)eNOS G894T基因型频率分布与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福建地区汉族人群eNOS基因G894T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e NOS G894T基因多态性 疾病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叶青素的基因合成、原核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18
作者 齐元麟 张明芳 +2 位作者 胡建石 徐剑文 林建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合成竹叶青素trigramin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表达、纯化,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缓慢退火-PCR法合成竹叶青素基因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常规柱层析和HPLC纯化天然竹叶青素;Born法测定竹叶青... 目的合成竹叶青素trigramin基因,在原核系统中表达、纯化,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缓慢退火-PCR法合成竹叶青素基因并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常规柱层析和HPLC纯化天然竹叶青素;Born法测定竹叶青素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能力;CCK-8法测定竹叶青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分析竹叶青素对细胞运动的影响。结果合成了竹叶青素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纯度为89.1%的重组竹叶青素;重组竹叶青素抑制血小板聚集的IC50为0.78μmol.L-1,而天然竹叶青素为0.35μmol.L-1;竹叶青素不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可抑制细胞体外运动能力。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竹叶青素基因并在大肠杆菌系统进行了有功能的表达和纯化,竹叶青素可抑制肿瘤细胞体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去整合素 竹叶青素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侵袭细胞刺激AID表达
19
作者 张晓艳 林允斌 +2 位作者 张杰 陈豪 佘菲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23-928,共6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侵袭内化对细胞AID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不同侵袭力的Hp,分别感染AGS细胞,以抗β1整合素抗体抑制侵袭为对照组,经庆大霉素保护性侵袭实验,用real-time 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AID mRNA和蛋白表...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侵袭内化对细胞AID表达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不同侵袭力的Hp,分别感染AGS细胞,以抗β1整合素抗体抑制侵袭为对照组,经庆大霉素保护性侵袭实验,用real-time 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AID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用SN-50抑制AGS细胞NF-κB活性,同法检测Hp对AID表达的影响。结果高侵袭力的Hp诱导的AID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低侵袭力的Hp,P<0.05;抗β1整合素抗体处理后各组AID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高侵袭力组mRNA的表达也均减少(P<0.05),低侵袭力组mRNA的表达呈下降趋势;SN-50处理后各组AGS细胞AID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侵入胞内的Hp可刺激AGS细胞诱导AID的异常表达,这种诱导涉及NF-κB信号通路,细菌的诱导能力与内化细菌的数量呈正相关。Hp内化诱导宿主细胞异常表达AID可能是导致Hp相关肿瘤发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侵袭 AID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全血中与老化相关的DNA甲基化标记的来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红东 洪贵妮 郭政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5-173,共9页
机体老化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许多复杂疾病相关。目前,研究者已在外周全血中识别了大量的与老化相关的DNA甲基化标记,这些标记可能反映外周血白细胞在机体老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可能反映外周血中与年龄相关的细胞构成比例的变化... 机体老化与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许多复杂疾病相关。目前,研究者已在外周全血中识别了大量的与老化相关的DNA甲基化标记,这些标记可能反映外周血白细胞在机体老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可能反映外周血中与年龄相关的细胞构成比例的变化。文章利用3组正常个体外周全血DNA甲基化谱,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识别了与老化相关的Cp G甲基化位点(age-related DNA methylation Cp G sites,ar Cp Gs)并评价了其可重复性;利用去卷积算法估计了各外周血样本中髓性和淋巴性细胞的比例并分析了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比较了在外周全血、CD4+T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中识别的ar Cp Gs的一致性。结果显示,在独立外周全血数据中识别的ar Cp Gs具有显著的可重复性(超几何检验,P=1.65×10-11)。外周血髓性和淋巴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与年龄显著正、负相关(Spearman秩相关检验,P<0.05,r≤0.22),它们间DNA甲基化水平差异较大的Cp G位点倾向于在外周全血中被识别为ar Cp Gs。在CD4+T细胞中识别的ar Cp Gs与在外周全血中识别的ar Cp Gs显著交叠(超几何检验,P=6.14×10-12),且99.1%的交叠位点在CD4+T细胞及外周全血中的DNA甲基化水平与年龄的正、负相关性一致。尽管在CD14+单核细胞中识别的ar Cp Gs与在外周全血中识别的ar Cp Gs并不显著交叠,但是在交叠的51个ar Cp Gs中,有90.1%的位点在CD14+单核细胞、外周全血以及CD4+T细胞中的DNA甲基化水平与年龄的正、负相关性一致,提示它们可能主要反映细胞间共同的改变。在外周全血中识别的ar Cp Gs主要反映某些白细胞共同或特异的DNA甲基化改变,但是也有一部分反映外周血细胞比例构成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全血 老化 DNA甲基化 CD4+T细胞 CD14+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