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道菌群对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新宇 史宝 +2 位作者 程汉良 王成刚 马晓东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00-108,116,共10页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全过程,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肠道菌群作为动物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以及应对环... 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全过程,我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水产动物肠道菌群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肠道菌群作为动物体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提高抗病力以及应对环境胁迫等方面起关键作用。在生长和品质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以及肌肉脂肪含量;在抗病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促进水产动物免疫系统的发育,抑制病原菌的定殖;在抗逆方面,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对冷应激、低盐胁迫等环境胁迫的适应。相关研究有助于探究益生菌、益生元对水产动物肠道菌群的影响,同时又有利于水产动物宿主肠源性益生菌的筛选与利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肠道菌群对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中生长、品质、抗病以及抗逆性状影响的研究进展,对肠道菌群在水产养殖相关应用做出展望,为未来水产养殖业中肠道菌群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动物 养殖 肠道菌群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条[鱼师]otx2和eya1基因克隆及其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特性
2
作者 姜燕 刘欣 +5 位作者 徐永江 崔爱君 王滨 刘新富 柳学周 薛致勇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9,共13页
为了研究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关键调控基因在早期发育过程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克隆了黄条[鱼师]otx2和eya1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解析了其序列及系统进化的特性和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otx2的ORF长度为87... 为了研究黄条[鱼师](Seriola aureovittata)视觉和听觉等器官关键调控基因在早期发育过程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克隆了黄条[鱼师]otx2和eya1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解析了其序列及系统进化的特性和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otx2的ORF长度为876 bp,编码291个氨基酸;eya1的ORF长度为1962 bp,编码653个氨基酸。otx2和eya1均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性,其中,otx2在眼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脑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余组织(P<0.05);eya1在垂体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卵巢,均显著高于其余组织(P<0.05)。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均可检测到otx2和eya1的表达,且均在胚胎发育后期表达上调;其中,otx2在孵化期达到峰值,eya1在胚体包卵黄4/5期达峰值。在仔稚幼鱼时期均可追踪到otx2和eya1的表达,且在前期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中,otx2的表达呈先上调后下调的趋势,在20 dph(days post-hatching)时最高(P<0.05),eya1的表达量呈下调趋势,在1 dph时表达量最高(P<0.05)。本研究为认识otx2和eya1在黄条[鱼师]感知器官发育过程中可能的生理功能和研究感知器官的发育调控机制提供了分子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条[鱼师] otx2 eya1 组织表达 胚胎发育 仔稚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康吉鳗LH基因的克隆、序列特征分析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彦 史宝 +5 位作者 王成刚 薄万军 晏科文 陶美君 赵新宇 马晓东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2,共13页
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鱼类配子成熟、排卵和类固醇激素合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同源克隆获得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LH基因CDS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特征,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 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鱼类配子成熟、排卵和类固醇激素合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同源克隆获得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LH基因CDS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特征,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对LH蛋白进行表达。克隆获得LH基因CDS区为423 bp,编码140个氨基酸。分析LH蛋白理化性质可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56 kDa,理论等电点为5.85;经亲疏水性分析发现,LH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对信号肽和跨膜区分析结果显示,其前1~2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无跨膜区;经结构域分析,其存在保守性较强的GHB结构域(由27~132位的105个氨基酸组成);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LH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对糖基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分析发现,其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和3个O-糖基化位点,共含有17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LH蛋白二级结构主要含有α-螺旋(13.6%)、β-折叠(25%)和无规则卷曲(61.4%);通过三级结构分析发现,其与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LH蛋白三级结构较为相似,与人(Homo sapiens)LH蛋白的三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LH与欧洲鳗鲡(A.anguilla)、花鳗鲡(A.marmorata)和日本鳗鲡进化关系较近,同源性分别为92.14%、91.43%和90.71%。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LH在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表达,其表达的可溶性LH重组融合蛋白条带在SDS-PAGE电泳检测及Western Blot结果中约为26.5 kDa,与预期表达的分子量相符。该研究为揭示星康吉鳗LH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蛋白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后续星康吉鳗人工繁育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康吉鳗 促黄体生成素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特征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氨氮胁迫对花鲈幼鱼行为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黄亚朝 姜燕 +3 位作者 徐永江 杨洪军 崔爱君 薛致勇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76,共11页
为研究急性氨氮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行为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以自然海水作为对照组,设置1个低浓度组(5.6 mg/L)和3个高浓度组(58、68和78 mg/L)对花鲈幼鱼进行6h的胁迫,分别对实验过程的游泳行为、组织结构和酶活特性进行... 为研究急性氨氮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行为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实验以自然海水作为对照组,设置1个低浓度组(5.6 mg/L)和3个高浓度组(58、68和78 mg/L)对花鲈幼鱼进行6h的胁迫,分别对实验过程的游泳行为、组织结构和酶活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胁迫过程中,低浓度组实验鱼的平均游泳速度、加速度、运动时间百分比、最近邻距离等与对照组相近且比较稳定,高浓度组幼鱼的平均游泳速度、加速度、运动时间百分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最近邻距离则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在4—5h后逐渐趋于稳定。随氨氮浓度的升高,幼鱼的平均游泳速度、加速度、运动时间百分比逐渐下降,而最近邻距离和个体间距离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5.6 mg/L组幼鱼肝脏静脉内红细胞充血,鳃上皮细胞脱落;58—78 mg/L组随氨氮浓度的升高幼鱼肝细胞坏死现象逐渐加剧,鳃小片泌氯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最终导致组织结构严重受损。肝脏MDA含量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升高,CAT、SOD、GSH-Px和LZM酶活力均随氨氮浓度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除CAT在58 mg/L组活力最高外,其余酶活力均在5.6 mg/L组出现最高值。随着氨氮浓度的升高,鳃Na^(+)/K^(+)-ATP和Ca^(2+)/Mg^(2+)-ATP酶活力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均在5.6 mg/L组出现最高值。以上结果说明当氨氮浓度超过一定值时,氨氮浓度越高花鲈幼鱼肝脏和鳃组织结构受损程度将更严重,影响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功能,从而使其对氨氮应激响应水平逐渐下降。研究从行为和生理角度为构建花鲈健康养殖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生理 游泳行为 组织结构 花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频率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星康吉鳗生长、生理指标及其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新宇 史宝 +2 位作者 王成刚 程汉良 马晓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本研究采用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探究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投喂频率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生长、生理指标以及水质因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50.64±5.43)g的星康吉鳗为研究对象,实验共设2组,分别为1次/天(T1... 本研究采用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探究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投喂频率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生长、生理指标以及水质因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50.64±5.43)g的星康吉鳗为研究对象,实验共设2组,分别为1次/天(T1组)、2次/天(T2组),每组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70d。实验每14d检测各养殖池实验鱼平均体重和循环水系统水质指标;实验结束时,采集星康吉鳗血液、组织相关样品,用于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T2组终末体重(FBW)、终末体长(FBL)、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T1组(P<0.05),T1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T2组(P<0.05)。T1组血清丙二醛(MDA)显著高于T2组(P<0.05),T2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肝脏谷丙转氨酶(ALT)、肠道胰蛋白酶(TPS)显著高于T1组(P<0.05)。T1组、T2组出口水NH_(4)^(+)-N、NO_(2)^(-)-N 24 h变化中分别有1处(24:00)和2处峰值(20:00、次日8:00);2个实验组出口水24 h内NH_(4)^(+)-N与生物滤池出口水差异显著(P<0.05);生物滤池出口水NO_(2)^(-)-N在04:00、08:00显著低于其他2个实验组出口水(P<0.05);T2组2种指标的24 h变化幅度均小于T1组。整个实验周期内各水质指标均维持在安全养殖范围内,其中,在第70天时,T2组总氮(TN)、总磷(TP)显著高于T1组(P<0.05);生物滤池对各项水质指标处理效果各不相同,其中,对NH_(4)^(+)-N的处理效果最佳,最高可达54.23%。基于上述结果,星康吉鳗幼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2次/天的投喂效果优于1次/天。相关结果为星康吉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适宜的投喂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康吉鳗 投喂频率 循环水养殖 生长 生理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饲料对星康吉鳗幼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杨浩 史宝 +5 位作者 王成刚 张代强 李静 赵新宇 晏科文 陈彦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0-428,共9页
为了研制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配合饲料,进行了不同饲料对星康吉鳗(体质量为53.98 g±1.23 g)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配合饲料处理组(饲料1,添加了3%虾糠和14%鱼粉)、日本... 为了研制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配合饲料,进行了不同饲料对星康吉鳗(体质量为53.98 g±1.23 g)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置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配合饲料处理组(饲料1,添加了3%虾糠和14%鱼粉)、日本鳗鲡配合饲料(饲料2)、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饲料3)、方氏云鳚(Enedras fangi)(饲料4)、玉筋鱼+方氏云鳚混合料(饲料5)5种试验饲料组,每种饲料组设置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置26尾鱼,养殖试验共进行40 d。结果表明:饲料1、2组星康吉鳗的特定生长率与增重率显著低于饲料3、5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饲料3、4、5组(P<0.05),干物质及粗蛋白质、粗脂肪表观消化率也显著低于饲料3、4、5组(P<0.05);随着饲料中粗脂肪、总糖水平的升高,鱼体的粗脂肪、总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中,饲料1、2组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饲料3、5组(P<0.05),总糖含量显著高于饲料4、5组(P<0.05);饲料1、2组星康吉鳗胃、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胰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饲料4组(P<0.05),前肠和中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饲料3、5组(P<0.05),胃、前肠、中肠和后肠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饲料3、4、5组(P<0.05)。研究表明,饲喂玉筋鱼、方氏云鳚、玉筋鱼+方氏云鳚混合料组的星康吉鳗,其生长性能、饲料系数、饲料表观消化率(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以及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均优于饲喂日本鳗鲡配合饲料处理组和日本鳗鲡配合饲料组,其中饲喂玉筋鱼组的投喂效果最佳,建议参考玉筋鱼的营养成分组成,开发星康吉鳗的商品饲料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康吉鳗 不同饲料 营养成分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星康吉鳗的形态分析及重要形态性状对体重和净体重的影响效应
7
作者 陈彦 晏科文 +3 位作者 史宝 王成刚 赵新宇 马晓东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96,共14页
选取黄海沿岸3家养殖厂采集的90尾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作为研究对象,逐一测量其体重(BW)、净体重(NW)、全长(TL)、体长(BL)、体高(BH)、体宽(SW)、头宽(HW)等14项形态性状,进行形态性状间关联分析并构建形态... 选取黄海沿岸3家养殖厂采集的90尾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作为研究对象,逐一测量其体重(BW)、净体重(NW)、全长(TL)、体长(BL)、体高(BH)、体宽(SW)、头宽(HW)等14项形态性状,进行形态性状间关联分析并构建形态性状度量构架图;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决定程度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方法解析了星康吉鳗各形态性状对体重和净体重的影响效应。相关性分析显示,6项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7项形态性状与净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查明,体长、体高、体宽3项形态性状与体重、净体重的通径系数较大,分别为0.631、0.204、0.374和0.703、0.213、0.239;经决定程度分析发现,体长对体重、净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398和0.494;体长与体宽的组合对体重、净体重的决定系数最大,分别为0.162和0.116;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体长、体高、体宽与体重、净体重间的回归方程分别为BW=–642.699+1.086×BL+3.874×BH+7.917×SW和NW=–526.995+1.033×BL+3.438×BH+4.317×SW。进一步对多元回归方程中各形态性状与体重、净体重进行曲线拟合,得出体长、体高、体宽与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对数函数、幂函数和对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BW=–3542.357+608.061lnBL、BW=14.313BH0.941和BW=–1028.49+416.452lnSW;体长、体高、体宽与净体重的最佳拟合模型分别为对数函数、线性函数和对数函数,模型方程分别为NW=–2983.881+516.411lnBL、NW=–22.252+11.392BH和NW=–774.583+329.017lnSW。本研究揭示了工厂化养殖模式下,星康吉鳗体长为影响体重与净体重的核心形态性状,体高和体宽为影响体重与净体重的重要形态性状,可为后续星康吉鳗的种质特征鉴定、遗传育种和健康养殖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康吉鳗 工厂化养殖模式 形态性状 体重 净体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李文龙 梁兴明 +2 位作者 梁萌青 张天时 孙德强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1-316,共6页
将体质量(31.13±1.67)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容积100L的水桶中,每个水桶40尾,采用OKE-6710HF微电脑温控仪控制温度为15、18、21、24℃和27℃,在第0、15、30、45、60d进行采样分析血清中免疫相关酶活性及幼鱼全长、体质量及存活率。... 将体质量(31.13±1.67)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容积100L的水桶中,每个水桶40尾,采用OKE-6710HF微电脑温控仪控制温度为15、18、21、24℃和27℃,在第0、15、30、45、60d进行采样分析血清中免疫相关酶活性及幼鱼全长、体质量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在15~27℃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水温为18℃时,幼鱼存活率为100%,生长速度最快,为最佳生长水温。大菱鲆幼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随温度及饲养时间的变化而呈波动性,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大菱鲆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刚达到设定温度(即第0d)时,各温度组之间溶菌酶活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加长及温度的升高,溶菌酶活力不断升高,表明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幼鱼 温度 生长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强化和控光控温对大菱鲆亲鱼性腺发育及卵子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庆华 孙建 +5 位作者 李仰真 刘峰 李海鹏 孙德强 崔恒全 刘寿堂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0-1035,共6页
【目的】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大菱鲆亲鱼培育技术,为大菱鲆育苗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人工控光控温,并投喂冰鲜杂鱼和强化饵料,研究大菱鲆亲鱼培育期间的控光控温和营养强化效果及其对亲鱼性腺发育、卵子质量的影响。【结果】经... 【目的】总结出一套有效的大菱鲆亲鱼培育技术,为大菱鲆育苗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人工控光控温,并投喂冰鲜杂鱼和强化饵料,研究大菱鲆亲鱼培育期间的控光控温和营养强化效果及其对亲鱼性腺发育、卵子质量的影响。【结果】经控光控温和营养强化后,大菱鲆亲鱼性腺开始发育提前67d,性腺发育时间缩短9d,产卵持续时间缩短18d,亲鱼平均产卵量867mL,受精卵活率高达80.1%,受精率67.3%,孵化率61.9%。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控光控温能够使性腺发育时间提前60d,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性腺发育时间和产卵期;经营养强化后亲鱼产卵量、上浮卵量、上浮率及受精卵活率、孵化率均有显著提高。亲鱼产卵量与体重呈正相关,受精卵活率与孵化率也呈正相关。【结论】大菱鲆亲鱼经营养强化和控光控温后,卵子质量显著提高,性腺发育时间显著提前,实现了反季节产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亲鱼 营养强化 控光控温 产卵量 受精卵活率 受精率 孵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净化海水养殖外排水效果与微生物群落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加鹏 崔正国 +3 位作者 周强 马绍赛 曲克明 毛成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9,共9页
利用实验室规模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来处理海水养殖外排水,探讨了人工湿地对外排水中主要污染物指标氨氮、磷酸盐和COD的去除效果,并利用变形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了人工湿地内部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结果显示,人工... 利用实验室规模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来处理海水养殖外排水,探讨了人工湿地对外排水中主要污染物指标氨氮、磷酸盐和COD的去除效果,并利用变形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了人工湿地内部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外排水中的氨氮、磷酸盐和COD去除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82±3.27)%、(72.53±2.31)%、(66.04±8.23)%;人工湿地系统内微生物组成较为丰富,且不同位置存在着种属相同、数量不同的生态幅广泛的优势种;人工湿地下行流池微生物多样性指数(H′)比上行流池高,且沿水流方向呈下降趋势;人工湿地系统中距离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海水养殖外排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微生物种群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主要的优势菌群属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微生物 海水养殖外排水 净化效果 PCR-DGGE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苗种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柳学周 庄志猛 +6 位作者 马爱军 陈四清 孙中之 梁友 刘寿堂 翟介明 曲建忠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24,共8页
总结了2003~2004年作者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开发研究结果,论述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改进亲鱼培育条件和强化培育、受精卵孵化条件的综合调控、加强饵料的合理搭配和投... 总结了2003~2004年作者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工厂化育苗技术的开发研究结果,论述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过程的关键技术。通过改进亲鱼培育条件和强化培育、受精卵孵化条件的综合调控、加强饵料的合理搭配和投喂、水环境调控等技术措施,提高了苗种成活率,完善了半滑舌鳎苗种生产技术工艺,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两年间在莱州、海阳、胶南3个试验基地分别培育出全长30~40mm的半滑舌鳎苗种84.8万尾、131万尾和61.5万尾,单位面积平均出苗量分别为1696尾/m2、1985尾/m2和2050尾/m2,苗种成活率分别达到20.2%、25.5%和30.9%。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半滑舌鳎苗种规模化生产连续成功并突破百万尾大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苗种培育 技术开发 工厂化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选育F3代家系的建立及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田永胜 陈红林 +7 位作者 齐文山 姜静 张英平 刘万军 李宝玉 刘寿堂 孙德强 陈松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51,共12页
牙鲆是太平洋西岸海水养殖、捕捞和自然增殖的主要鱼类,但是人工养殖病害多、生长慢,针对这一问题,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牙鲆选择育种。本文利用筛选和培育的F1、F2代牙鲆家系核心群体,构建了F3代家系52个,在生长到196d时,对家系1 560尾... 牙鲆是太平洋西岸海水养殖、捕捞和自然增殖的主要鱼类,但是人工养殖病害多、生长慢,针对这一问题,从2003年开始开展了牙鲆选择育种。本文利用筛选和培育的F1、F2代牙鲆家系核心群体,构建了F3代家系52个,在生长到196d时,对家系1 560尾鱼苗全长、体宽、体质量、全长日增量和体重日增量5个生长性状进行测量和计算,获得7 800个数据。采用"加性-显性"线性模型、最小范数二阶无偏估计法(MINQUE)对以上生长性状的边际平均值、加性方差分量、显性方差分量、随机方差分量、狭义遗传力、广义遗传力、亲本加性效应、杂交随机效应等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202、1206、1226和1211家系以上生长性状的边际平均值同时显著高于其他家系。以上5个生长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比率为(0.099±0.01)^(0.24±0.02),显性方差分量比率(0.30±0.02)^(0.31±0.02),随机方差分量比率(0.48±0.02)^(0.61±0.01),5个性状狭义遗传力0.099~0.24,广义遗传力0.38~0.54,以上遗传参数均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综合比较18个亲本5个性状的加性效应预测值,发现F0917、F0908、F0905、F0915、F09125和KS(韩国牙鲆)亲本在5个性状上都具有极显著的正向效应(P<0.01),其他亲本5个性状都不同程度的表现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负向加性效应。对42个杂交组合显性随机效应进行预测,D(2×6)、D(2×18)、D(3×4)、D(7×12)、D(7×14)和D(8×13)6个杂交组合在5个性状上都表现为极显著(P<0.05)正效应,利用这些杂交组合建立家系将促进牙鲆以上5个性状的生长。本文研究结果,为牙鲆优良家系的建立及新品种的培育初步筛选出了性状优良的亲本、杂交组合和家系,同时为牙鲆进一步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F3代家系 遗传力 加性效应 显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牙鲆进行一代选择之后的育种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旭东 刘志鹏 +4 位作者 王亚楠 刘金相 王志刚 刘寿堂 张全启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48-555,共8页
为评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人工选育的育种效果,以2007年经过家系选育的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第一代个体为亲本,依据巢式交配设计,构建了第二代10个半同胞家系和20个全同胞家系。在养殖4个月后进行生长性状的测定,对比测试结果表... 为评估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人工选育的育种效果,以2007年经过家系选育的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第一代个体为亲本,依据巢式交配设计,构建了第二代10个半同胞家系和20个全同胞家系。在养殖4个月后进行生长性状的测定,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选育第二代群体的平均体质量比未经选育的对照提高2.91g,遗传增益为11.25%,显著高于未经选育的群体(p<0.05);选育群体平均全长较未选育的对照提高1.33cm,遗传增益为10.36%,极显著高于未经选育的群体(p<0.01),表明第一代对生长性状的选育达到良好的效果。选育第二代的体重、全长和体高的遗传力为分别为0.656~0.731,0.481~0.742,0.480~0.651,均属于高等遗传力,显示牙鲆选择育种仍旧可以取得较快的遗传进展,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选择育种 遗传力 生长性状 遗传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的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长琳 王有廷 +6 位作者 秦搏 阮飞腾 陈四清 燕敬平 赵法箴 刘春胜 崔恒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18,共8页
采用生化方法对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了这一水产养殖新品种的营养和开发价值。结果显示,蓬莱玉参体壁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91.29%、5.25%、0.23%和3.09%,其中,粗蛋白质和灰... 采用生化方法对蓬莱玉参(Apostichopus sp.)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了这一水产养殖新品种的营养和开发价值。结果显示,蓬莱玉参体壁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分别为91.29%、5.25%、0.23%和3.09%,其中,粗蛋白质和灰分高于刺参,粗脂肪低于刺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蓬莱玉参体壁中氨基酸总量为53.76%,明显高于刺参,氨基酸组成和含量接近于FAO/WHO的推荐模式,属于质量较好的蛋白质;蓬莱玉参体壁中呈味氨基酸含量为25.63%,占氨基酸总量的47.66%,且各种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刺参,鲜美程度要好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UFA)为26.47%,DHA+EPA为12.08%,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UFA/SFA)为3.19,均高于刺参,因此,脂肪质量优于刺参;蓬莱玉参体壁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较高,Ca、P比例适宜,并富含VB6和VB1,其中,VB1含量为1.30 mg/100 g,含量远高于刺参。研究结果表明,蓬莱玉参营养价值优于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玉参 体壁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净化效率影响综述 被引量:9
15
作者 杨志强 朱建新 +3 位作者 刘慧 程海华 曲克明 刘寿堂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17,27,共5页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再利用。作为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的核心单元,生物膜对于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温、盐度、p H和溶氧等环境因子都会影响生物膜的功能,环境因子的突然变化会引起生... 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养殖废水的处理和再利用。作为循环水养殖系统水处理的核心单元,生物膜对于养殖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温、盐度、p H和溶氧等环境因子都会影响生物膜的功能,环境因子的突然变化会引起生物膜脱落、影响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运行效果。控制好水温、盐度、p H和溶氧,生物膜净化效率就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就会更好。因此,有必要研究各个环境因子变量条件下的养殖废水去除动力学特征,以期为循环水养殖系统优化设计与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膜 温度 盐度 溶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繁育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家系配组策略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超 鲁翠云 +5 位作者 曹顶臣 郑先虎 程磊 李庆华 薛志勇 孙效文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共6页
用只读式电子芯片标识了291尾性腺发育较好的3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繁育群体,其中雌性98尾,体质量(2 060±350)g;雄性193尾,体质量(500±140)g。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繁育群体的遗传组成。结果表明,雌性群体(Ho=0... 用只读式电子芯片标识了291尾性腺发育较好的3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繁育群体,其中雌性98尾,体质量(2 060±350)g;雄性193尾,体质量(500±140)g。利用2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繁育群体的遗传组成。结果表明,雌性群体(Ho=0.606)的观测杂合度显著高于雄性群体(H_o=0.548)(P<0.05),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差异不显著(P>0.05),群体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654和0.616,雌、雄群体均处于高度多态水平(PIC>0.5),表明半滑舌鳎群体遗传多样性较好,具备进一步繁殖、筛选优良品系的遗传潜力。用"基于亲本遗传背景的分子育种软件1.0"计算半滑舌鳎雌、雄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254~1.959之间,不同遗传距离范围的频率呈正态分布,其中个体间遗传距离在0.7~1.0之间的占51.82%,考虑到生产操作的便捷,设定亲本间最佳遗传距离阈值为0.7~1.0之内。根据统计结果,建立半滑舌鳎家系配组的策略为选择位于不同聚类分支、遗传距离在0.7~1.0之间、表型性状在均值以上的一对或多对亲本生产单家系或混合家系。根据此策略获得混合家系选育组,并以常规生产的苗种作为对照,经10个月养殖,选育组的平均体质量、体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其中平均体质量高于对照组24.56%,平均体长高于对照组6.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滑舌鳎 繁殖群体 遗传组成 家系配组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人工湿地脱氮效果与系统内基质酶、微生物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强 崔正国 +3 位作者 王加鹏 曲克明 马绍赛 毛成全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7,共8页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探讨了海水养殖外排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系统内部微生物空间分布、基质酶活性对氮去除效率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系统内部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基质酶活性与微生物空间分布关系。选择互花米草为人工湿地植物,...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探讨了海水养殖外排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系统内部微生物空间分布、基质酶活性对氮去除效率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系统内部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基质酶活性与微生物空间分布关系。选择互花米草为人工湿地植物,种植密度为64株/m2;基质填料选择细纱、高炉矿渣和珊瑚石。在3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研究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的去除效果、微生物数量和基质酶活性。结果显示,系统对TN、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02±12.69)%、(82.91±17.51)%;系统中不同基质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不同,基质中、上层好氧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显著大于下层,系统下行池中、上层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显著高于下层,中、上层反硝化细菌数量明显低于下层;细菌总数与TN(R2=0.50)和NH4-N(R2=0.61)去除率存在一定正相关性,基质脲酶与TN去除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2=0.86)。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海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氮的迁移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脱氮 去除率 酶活性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家系的继代选育与早期速生家系筛选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泽宇 陈松林 +8 位作者 郭华 王磊 王倩 李仰真 杨英明 刘寿堂 孙德强 李文升 王晓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6-43,共8页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严重影响牙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以2012、2013和2014年选育的优质抗病牙鲆家系为亲本,于2016年建立和培育了28个牙鲆家系,包括F3代家系...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严重影响牙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以2012、2013和2014年选育的优质抗病牙鲆家系为亲本,于2016年建立和培育了28个牙鲆家系,包括F3代家系4个、F_4代家系23个和对照家系1个。经过60 d的鱼苗早期生长性能测定和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攻毒感染实验,筛选得到7个高抗病力(攻毒感染存活率>66%)的家系,包括1个高抗病、速生家系(F1639),攻毒存活率达77.23%,比28个家系的平均值高32.75%,全长日增长率达到0.174 cm/d,比28个家系的均值高0.023 cm/d。该家系亲本源自2007年[F0750,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病家系]、2009年(F0927,抗鳗弧菌病家系)和2014年(F1421,抗迟缓爱德华氏菌家系)选育的抗病力强家系。历代攻毒感染实验的结果显示,选育的牙鲆家系抗病力逐代提高,说明通过家系选育(同胞选择),能够有效提高选育后代的抗病力。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家系选育是培育鱼类抗病优良品种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培育出生长更快、抗病力更强的牙鲆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牙鲆对爱德华氏菌抗病性能的遗传解析和抗病机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遗传材料,对其他鱼类抗病良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迟缓爱德华氏菌 F_4代家系 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环境因子对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生物膜净化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志强 朱建新 +3 位作者 刘慧 程海华 曲克明 刘寿堂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22,共6页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生物膜水质净化效果,对爆炸棉为滤料的生物滤器进行了试验。采用优势菌种挂膜后,在不同水温、溶氧(DO)、盐度、p H条件下,研究生物滤器对人工加富的海水养殖废水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水温28℃时,化学需氧量(CODMn... 为研究环境因子对生物膜水质净化效果,对爆炸棉为滤料的生物滤器进行了试验。采用优势菌种挂膜后,在不同水温、溶氧(DO)、盐度、p H条件下,研究生物滤器对人工加富的海水养殖废水水质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水温28℃时,化学需氧量(CODMn)、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磷酸盐(PO43--P)去除率分别为69.3%、93.7%、93.7%、19.4%;DO 6.00 mg/L时,CODMn、NH4+-N、NO2--N、PO43--P去除率分别为72.8%、91.7%、97%、15.6%;盐度25时,CODMn、NH4+-N、NO2--N、硝酸盐氮(NO3--N)、PO43--P去除率分别为57.1%、98.4%、99.9%、100%、42%;p H 7.5时,CODMn、NH4+-N去除率分别为72.8%、93.3%。研究表明,水温28℃、DO 6.00mg/L、盐度25和p H 7.5为该生物滤器最适水质净化条件,此时生物膜净化效率较高,出水水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滤器 水温 DO 盐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内加尔鳎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新富 柳学周 +6 位作者 连建华 王印庚 张福龄 于宏 马爱军 刘寿堂 翟介明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6,共7页
2005~2006年连续两年对引进苗种养成的塞内加尔鳎Solea senegalensis全人工养殖亲鱼进行了繁育技术研究。两年间分别在威海和海阳两个实验基地共对33尾成熟雌鱼进行了LHRHa肌肉注射催产和人工采卵授精,正常获产31尾,共获得受精卵7.3... 2005~2006年连续两年对引进苗种养成的塞内加尔鳎Solea senegalensis全人工养殖亲鱼进行了繁育技术研究。两年间分别在威海和海阳两个实验基地共对33尾成熟雌鱼进行了LHRHa肌肉注射催产和人工采卵授精,正常获产31尾,共获得受精卵7.3×10^6粒,平均受精率为64.3%,受精卵的平均孵化率为80.5%。两个实验基地分别培育出全长21~33mm苗种249万尾和全长22~36mm苗种112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分别达到62.7%和58.2%。本研究成功地通过人工催产的方法,稳定获得塞内加尔鳎批量受精卵,并达到苗种生产量连续超过100万尾的规模化育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内加尔鳎 人工催产 苗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