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技术:概率体积法 被引量:140
1
作者 张金川 林腊梅 +5 位作者 李玉喜 姜生玲 刘锦霞 姜文利 唐玄 韩双彪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4-191,共8页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基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工作要求,针对页岩气聚集机理和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即概率体积法。在统计...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基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工作要求,针对页岩气聚集机理和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即概率体积法。在统计分析我国泥页岩和页岩气相关参数基础上,建立了页岩气远景区、有利区和目标区优选参数体系,提出了不同类型页岩气选区标准和页岩气资源评价主体工作流程。结合国内外数据统计,确定了页岩气资源评价时的起算条件。根据离散型和连续型参数分布特点,研究了参数获取和概率赋值方法。研究成果为我国系统地页岩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和依据。采用该方法对全国页岩气资源进行了评价,获得了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及有利选区结果,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资源评价方法 概率体积法 资源量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陆相页岩微观孔隙类型及对页岩气储渗的影响 被引量:87
2
作者 杨超 张金川 唐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0-250,共11页
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成藏地质意义,特选取了延长矿区本溪组、山西组、延长组长7、长9段的页岩钻井岩心进行了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压汞实验、氦气吸脱附实验以及相关的地化等实验,实现了对孔隙特征从电镜... 为深入研究鄂尔多斯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成藏地质意义,特选取了延长矿区本溪组、山西组、延长组长7、长9段的页岩钻井岩心进行了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实验、压汞实验、氦气吸脱附实验以及相关的地化等实验,实现了对孔隙特征从电镜下直观观察到吸脱附实验间接定性反映,以及对孔隙结构从宏孔到微孔的定量测试。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陆相页岩存在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有机孔及微裂缝共6种微观孔隙类型。其中粒间孔、粒内孔普遍存在,且以黏土矿物聚合体粒间孔和层间粒内孔最为发育,粒间孔孔径多在微纳米级,粒内孔多在几十个纳米内;晶间孔和溶蚀孔仅少量存在于某些特定矿物中,孔径多为纳米级;有机孔相对不发育,以赋存于黏附结合态有机质中且呈凹坑状、片麻状有机孔为特征,孔径多在20nm以内;微裂缝少量存在,多为脆性矿物裂开缝或大型贯通式裂缝。另外,分析得出黏土矿物集合体粒间孔和层间粒内孔对研究区页岩气的赋存和运移贡献最大且是储层各向异性(渗透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晶间孔及溶蚀孔次之;有机孔因相对不发育,可能贡献较小。同时微裂缝的影响不容忽视,是沟通宏孔与中孔的主要微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陆相页岩 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 氦气吸脱附 孔隙类型 页岩储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西部凹陷页岩油聚集条件及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婉君 张金川 +2 位作者 荆铁亚 葛明娜 孙睿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3,153-154,共5页
为了查明辽河西部凹陷沙三中亚段页岩油发育有利区,通过地质研究及各类实验测试分析页岩油聚集条件。结果表明:目的层泥页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值为2.18%,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热演化成熟度均值为0.59%,具备良好的页... 为了查明辽河西部凹陷沙三中亚段页岩油发育有利区,通过地质研究及各类实验测试分析页岩油聚集条件。结果表明:目的层泥页岩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值为2.18%,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热演化成熟度均值为0.59%,具备良好的页岩油形成条件;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和裂缝发育,含油量大,具备良好的页岩油储集及后期改造条件。根据多信息叠合法预测有利区,认为清水洼陷页岩油聚集条件和储集性能较优越,是辽河西部凹陷沙三中亚段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聚集条件 有利区 沙三中亚段 辽河西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