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胀手综合征的中心静脉CTA表现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健 王仲朴 王玉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2期324-327,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189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的CT血管造影表现,探讨肿胀手综合征的中心静脉CTA特点。方法本组189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男性84例,女性105例,年龄27-84岁,平均年龄(63.78±12.86)岁。本组病例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透... 目的分析总结189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的CT血管造影表现,探讨肿胀手综合征的中心静脉CTA特点。方法本组189例肿胀手综合征患者,男性84例,女性105例,年龄27-84岁,平均年龄(63.78±12.86)岁。本组病例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透析通路建立时间5-184个月,平均(37.35±25.59)个月。CT血管造影图像经AW4.4工作站,应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成像和曲面重建技术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结果 189例CT血管造影检查均获得了满意图像,血管狭窄病变73例,占38.6%(73/189),血管狭窄程度≥80%;血管闭塞病变116例,占61.4%(116/189)。104例在介入诊疗中,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论肿胀手综合征是血液透析常见并发症,主要是因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所致。CT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中心静脉狭窄、闭塞的程度及部位,为临床治疗,特别是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信息,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胀手综合征 血液透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狭窄/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附24例报告) 被引量:7
2
作者 孙春玲 杨大同 +2 位作者 张志敏 王仲朴 田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 评价子宫动脉栓塞 (uterinearterialembolization ,UAE)治疗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疗效。 方法 2 2例子宫肌瘤和 2例子宫腺肌症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2 3例 ,单侧 1例 ,栓塞剂为PVA微球。 结果 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率为95 8%... 目的 评价子宫动脉栓塞 (uterinearterialembolization ,UAE)治疗子宫平滑肌瘤和子宫腺肌症的疗效。 方法 2 2例子宫肌瘤和 2例子宫腺肌症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 2 3例 ,单侧 1例 ,栓塞剂为PVA微球。 结果 子宫动脉栓塞成功率为95 8% (2 3/2 4 )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 6个月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与栓塞前比较均显著缩小 (t=2 391,3 990 ;P =0 0 2 2 ,0 0 0 0 )。 1例子宫动脉单侧栓塞术后肌瘤逐渐长大 ,行子宫切除术。 2例子宫腺肌症术后痛经、月经过多症状减轻 ,但术后 4个月复发。 结论 UAE治疗子宫肌瘤微创 ,安全 ,疗效满意 ,但远期疗效尚待观察。对子宫腺肌症疗效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子宫动脉栓塞 子宫腺肌症 子宫平滑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肺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健 王仲朴 +1 位作者 崔健 黄宇清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6期1002-1005,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肺小结节患者在CT引导下细针穿刺,采用"两步释放法":将一小部分微弹簧圈释放在病变附近5mm范围内,一部分弹簧圈留在脏层胸膜表面,根据肺小结...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肺小结节患者在CT引导下细针穿刺,采用"两步释放法":将一小部分微弹簧圈释放在病变附近5mm范围内,一部分弹簧圈留在脏层胸膜表面,根据肺小结节及弹簧圈位置来确定切除结节周围肺组织范围,在胸腔镜下行肺局部楔形切除,将离体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组织学观察,根据病变的良恶性指导临床继续扩大手术或结束治疗。结果 12例肺小结节行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病灶,置入弹簧圈,成功术前定位,并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肺癌4例(33.3%),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例(16.7%),错构瘤1例(8.3%),炎性病变5例(41.7%)。结论 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内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帮助胸外科医师与病理医师快速、准确找到病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小结节 微弹簧圈 肺楔形切除术 术前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肺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的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娜娜 吕飙 +1 位作者 黄小勇 于卫永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肺灌注成像对肺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和MR肺灌注成像(MRPP)诊断的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行主肺动脉MR血流编码扫描,通过分析肺实质的信号强度变化率... 目的:探讨增强磁共振肺灌注成像对肺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和MR肺灌注成像(MRPP)诊断的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行主肺动脉MR血流编码扫描,通过分析肺实质的信号强度变化率(TROS)、时间-信号曲线、右/左心室内径比及主肺动脉的相关参数(主肺动脉直径、血流峰值、平均流速、单位时间内流量等),比较肺动脉栓塞患者与志愿者间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间的差异,评价MR在肺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作用。结果:肺栓塞患者组与健康志愿者组肺实质信号强度变化率、峰值时间、主肺动脉直径、右/左心室内径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间的主肺动脉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流量具有统计学差异,肺栓塞患者MR血流编码的肺动脉峰值流速-时间曲线表现为收缩期峰值流时间提前,并可见明显反流。结论:MRI具有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并可测量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粗略估计肺动脉高压程度,有望成为一种研究肺栓塞的无创性影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胀手综合征介入治疗及复发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涛 詹申 +2 位作者 王新玲 王仲朴 王玉柱 《中国血液净化》 2013年第11期598-60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介入治疗方法和肿胀手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88位肿胀手患者,按肿胀手在治疗后于观察期限内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介入下造影方式明确中心静脉病变位置,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治...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介入治疗方法和肿胀手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88位肿胀手患者,按肿胀手在治疗后于观察期限内是否复发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介入下造影方式明确中心静脉病变位置,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治疗。考察透析患者置管史与中心静脉病变的关系,观察治疗方式和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 88位患者共行116例次介入检查治疗,15人因导丝无法通过或采用其他手术方式,3人未见中心静脉异常,其余70人中心静脉经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即刻开放;50位患者有同侧颈内静脉置管史,肿胀手症状出现距离内瘘手术时长26.4±32.5月,中心静脉病变的位置多位于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经介入治疗后,观察期内23例患者35次肿胀手复发,再次复发距离上次治疗时间6.9±4.9月,复发组与未复发组一般资料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治疗上选择球囊扩张还是支架植入差别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复发组支架植入的比例相对更高。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由于中心静脉置管、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导致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引起肿胀手综合征。球囊或支架植入治疗后,肿胀手综合征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支架植入治疗者复发率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肿胀手综合征 中心静脉狭窄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udd-Chiari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巨大血栓的介入性治疗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仲朴 王茂强 +1 位作者 李志强 谢春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39-141,126,共4页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介入治疗 下腔静脉 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平滑肌瘤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仲朴 王茂强 +2 位作者 高众 包俊杰 谢春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88-89,92,共3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 (UAE)对子宫平滑肌瘤 (UF)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资料和方法 :5 1例患者年龄 2 0~ 5 1岁 (平均 39 9岁 ) ,主要症状包括阴道出血 (月经过多 ) ,盆腔压迫症状 ,盆区疼痛。子宫平滑肌瘤的诊断经影... 目的 :评价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 (UAE)对子宫平滑肌瘤 (UF)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资料和方法 :5 1例患者年龄 2 0~ 5 1岁 (平均 39 9岁 ) ,主要症状包括阴道出血 (月经过多 ) ,盆腔压迫症状 ,盆区疼痛。子宫平滑肌瘤的诊断经影像学检查和专科医师检查确定 ,并排除与症状有关的其它妇科疾病。 5 1例患者行 5 2例次子宫动脉栓塞 ,其中双侧者 49例次 ,单侧者 3例次。栓塞剂为直径 5 0 0~ 710 μ的PVA微球。 结果 :栓塞技术成功率为 94 2 % ( 49 5 2 ) ,无严重并发症。随访 44例 ,时间 2~ 19个月 ,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者 43例 ,无改善者 1例 ,与仅行单侧栓塞有关。术后 4个月肿瘤体积平均缩小 47%。结论 :UAE是一治疗UF的安全方法 ,近期疗效优良 ,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瘤 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插管长度对导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涛 张丽红 +2 位作者 詹申 李大胜 王玉柱 《中国血液净化》 2011年第10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长度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寻找导致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31名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后摄正位胸片。根据管路长度分为36cm组、40cm组及45cm组。观察年龄、身高、... 目的探讨不同长度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寻找导致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 231名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置管后摄正位胸片。根据管路长度分为36cm组、40cm组及45cm组。观察年龄、身高、体质量、管路末端位置、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及是否患有糖尿病及冠心病对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比较不同长度管路血流量及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透析泵控血流量分别为[(254.4±30.6)ml/min,(257.7±23.1)ml/min,(253.0±28.0)ml/min,P=0.603];3组导管功能不良发生比例行卡方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715);管路末端在心房者与不在心房者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0)。Logistic回归提示血红蛋白(OR=1.037,P=0.002)、白蛋白(OR=0.922,P=0.041)及身高(OR=0.910,P=0.002)为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身高、血红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是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但管路长度并不是其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长度 功能不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通路问题X线下介入诊断治疗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杨涛 詹申 +2 位作者 王新玲 王仲朴 王玉柱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3年第8期713-715,共3页
目的:探讨X线下介入技术对血液透析通路相关性疾病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海淀医院肾内科263例次因血管通路问题而行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病变采用不同的穿刺和造影方式,造影了解血管病变或导管位置,依病情需要行球囊扩张或植入... 目的:探讨X线下介入技术对血液透析通路相关性疾病诊断治疗的意义。方法:海淀医院肾内科263例次因血管通路问题而行介入检查治疗的患者,根据不同病变采用不同的穿刺和造影方式,造影了解血管病变或导管位置,依病情需要行球囊扩张或植入支架治疗。结果:共有119例次的肿胀手综合征患者、56例次动静脉内瘘相关问题、82例次导管相关性问题以及6例患者行术前相关性检查行介入诊断或治疗,其中13例次因导丝无法通过等原因操作治疗失败,多为肿胀手综合征病例;1例术后出现穿刺点血肿并发症而再次介入下栓塞止血;共136例次的球囊和支架植入治疗,肿胀手综合征患者96例次,占70.6%。结论:运用X线下介入技术对血液透析通路行检查和治疗精准性高,保护了透析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通路动静脉内瘘 中心静脉狭窄 中心静脉导管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形成急性血栓的原因及治疗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仲朴 王茂强 +1 位作者 崔志鹏 谢春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458-459,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急性血栓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钆造影剂在DSA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仲朴 孙永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3期203-205,共3页
关键词 含钆造影剂 DSA 应用 毒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乳头坏死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彤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644-647,共4页
目的探讨肾乳头坏死(renal papillary necrosis,RPN)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病理确诊的RPN的MS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用于指导临床诊断RPN的MSCT图像。结果 43例RPN的MSCT均有肾肿... 目的探讨肾乳头坏死(renal papillary necrosis,RPN)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3例病理确诊的RPN的MS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用于指导临床诊断RPN的MSCT图像。结果 43例RPN的MSCT均有肾肿大表现,单肾肿大40例,双肾肿大3例;均有低密度影表现,髓质锥体乳头部弧形带状低密度26例,花边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锯齿状低密度17例。增强扫描表现为肾髓质锥体和乳头部边缘轻度强化和/或不强化的不规则充盈缺损。排泄期造影剂未进入病灶29例,进入病灶14例。40例伴局限性或弥漫性皮髓质分界模糊;39例肾包膜毛糙并肾周脂肪间隙模糊。结论 MSCT表现为肾脏肿大,髓质锥体乳头部低密度影,伴肾包膜毛糙、肾周间隙高密度影可协助临床诊断RPN。依据排泄期造影剂是否进入病灶对RPN进行分型,并结合动态观察,有助于判断病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肾乳头坏死 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的磁共振诊断
13
作者 杨家斐 余新光 +6 位作者 马林 胡淼淼 张毅军 程流泉 赵建秀 刘宁 盛春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的MRI影像特点。方法12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的患者,行快速小角度梯度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心电门控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及半傅立叶转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患者的MRI影像特点。方法12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的患者,行快速小角度梯度回波T1WI、快速自旋回波T2WI、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心电门控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及半傅立叶转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扫描,观察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在各序列的信号特点。结果急性期血栓在各序列为低信号或等信号;亚急性期血栓在各序列均为高信号;慢性期血栓在各序列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结论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是主动脉夹层的一种特殊类型,应用MRI的多种序列组合可以增强我们对主动脉夹层伴血栓形成作出正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栓形式 磁共振成像 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分子成像在肿瘤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婧 梁宇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75-877,共3页
分子影像学是在活体内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的描述和测量[1],目前其主要成像方式包括MRI、光学成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核医学影像敏感性高,是目前最成熟的分子影像技术,... 分子影像学是在活体内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物过程的描述和测量[1],目前其主要成像方式包括MRI、光学成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核医学影像敏感性高,是目前最成熟的分子影像技术,其葡萄糖代谢和受体显像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检查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乳腺肿瘤 结直肠肿瘤 前列腺肿瘤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卵巢肿瘤 磁共振成像 分子影像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诊断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国宁 刘艳 赵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3期311-313,共3页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MRI检查21例,CT检查19例,其中增强扫描5例,MRI和CT检查8例。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34个病灶,单侧单发病灶30...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CT与MRI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MRI检查21例,CT检查19例,其中增强扫描5例,MRI和CT检查8例。结果:32例患者共发现34个病灶,单侧单发病灶30例,右侧16例,左侧14例,双侧2例,34个病灶均位于两侧脉络膜裂区。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卵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均未见强化。MRI均表现为长T1长T2脑脊液样信号,FLAIR序列上为低信号,在各扫描序列中完全与脑脊液信号同步,病灶周围脑实质无异常信号。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囊肿,但单纯CT检查定位困难,易误诊为脑内病变,MRI多方位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裂 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