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食品配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
作者 毛相朝 董浩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高要求,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较之陆源食品配料,海洋食品配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已成为食品配料开发的重要方向。系统介绍了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及功能,包...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高要求,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较之陆源食品配料,海洋食品配料来源广泛、种类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已成为食品配料开发的重要方向。系统介绍了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及功能,包括海洋多糖类(海藻酸盐、甲壳素等)、海洋蛋白类(藻胆蛋白、胶原蛋白等)、海洋脂质类(甘油酯、磷脂等)和功能小分子类(虾青素、岩藻黄素等);同时,对海洋食品配料在食品品质改善、功能提升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涵盖肉制品、奶制品、面制品等多个加工领域;针对海洋食品配料种类少,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利用生物制造技术实现海洋食品配料的绿色加工,精准制造实现海洋食品配料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助力海洋食品配料的开发3个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海洋食品配料的种类、功能、应用的系统分析,结合发展趋势的展望,希望为我国食品配料行业的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食品配料 海洋多糖 海洋蛋白 海洋脂质 功能小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太空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童强 肖帅磊 +2 位作者 李易 姜宇 董秀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99-306,共8页
随着我国“太空180”试验的成功以及“太空母港”计划和载人火星探索计划的提出,宇航员在深空中的长期任务逐渐增多,因此,太空食品的供应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3D打印技术又称为增材制造技术,因其可实现食品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为解决... 随着我国“太空180”试验的成功以及“太空母港”计划和载人火星探索计划的提出,宇航员在深空中的长期任务逐渐增多,因此,太空食品的供应技术也面临着新的挑战。3D打印技术又称为增材制造技术,因其可实现食品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为解决航天饮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介绍了常见的食品3D打印方式,系统讨论了3D打印技术在设计制作太空食品形状、调控营养成分及口味方面的应用以及实现太空食品长期储存和运输方面的优势,提出了3D打印食品在太空环境中生产存在的独特问题,包括微重力条件下的打印成型、宇宙辐射对材料和设备的影响等,展望了3D打印太空食品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方向,旨在为太空食品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空食品 3D打印 宇航员 增材制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4D打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童强 肖帅磊 +2 位作者 毕野 吴豪 董秀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430,共7页
4D打印技术作为在3D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这个维度的新兴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在三维空间内构建复杂结构,还能通过材料的预设形变来实现打印物体的自我组装和形态变化。4D打印技术作为新一代的增材制造技术,因演变过程完全可预测、... 4D打印技术作为在3D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这个维度的新兴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在三维空间内构建复杂结构,还能通过材料的预设形变来实现打印物体的自我组装和形态变化。4D打印技术作为新一代的增材制造技术,因演变过程完全可预测、可设计和可控制的特点,其潜力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近年来,4D打印技术在现代食品加工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通过4D打印实现食品结构、营养成分、口感等特性的精准控制。本文综述了食品4D打印技术原理、要素及优势,分析了食品4D打印在现代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包括4D打印材料特性、外界刺激等方面,并重点探讨了4D打印智能食品的微观结构控制与口感之间的关系,最后展望了食品4D打印技术发展趋势和挑战,旨在为现代食品加工领域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D打印 增材制造 食品加工 外界刺激 微结构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技术在食品3D打印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4
作者 童强 肖帅磊 +2 位作者 姜宇 董秀萍 庞桂兵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21,共7页
随着食品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辅助技术与其结合的创新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激光技术具有精确、高能量和快速实现材料成型等特点,与食品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定制优势高度契合,两者的结合在食品加工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在... 随着食品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辅助技术与其结合的创新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激光技术具有精确、高能量和快速实现材料成型等特点,与食品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定制优势高度契合,两者的结合在食品加工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在介绍食品3D打印技术和激光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激光技术在食品3D打印中的应用,包括激光参数(如波长、功率、脉冲等)和工艺优势。同时,指出激光技术在食品3D打印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如激光照射下的食品安全、应用局限等问题。最后,对激光技术和食品3D打印技术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指明未来发展方向,为激光技术在食品3D打印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3D打印 增材制造 激光技术 食品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副产物来源生物肽提取、纯化及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5
作者 贺玉珊 刘爱国 +2 位作者 丛海花 吴琼 徐亦涌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6,共13页
海洋副产物是渔业加工中的重要废弃资源,也是具有功能活性的“蓝色食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挖掘,海洋副产物中的生物活性肽因具有抗氧化、抗高血压、抗凝血等多种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海洋副产物来... 海洋副产物是渔业加工中的重要废弃资源,也是具有功能活性的“蓝色食物”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深入挖掘,海洋副产物中的生物活性肽因具有抗氧化、抗高血压、抗凝血等多种生物活性,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海洋副产物来源生物活性肽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及其潜在的生物活性,特别关注了生物活性肽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并分析了影响生物活性肽体内吸收、稳定性及代谢过程的因素。此外,还探讨了提升生物利用度的相关技术,如微胶囊化和分子结构优化。分析发现,尽管海洋副产物肽在功能性食品和药物开发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仍面临挑战。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如何进一步优化提取工艺、提高生物肽的生物利用度,并通过创新技术提升其在体内的生物效能。通过探讨海洋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海洋副产物生物活性肽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以促进“蓝色食物”的持续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副产物 生物活性肽 提取 纯化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童强 佟垚 +2 位作者 吴豪 肖帅磊 姜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6-404,共9页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构建特色食品工业体系的提出,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也向着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型技术转变。食品3D打印技术因具备个性化定制、加工精度高、营养均衡和绿色生产的优势,为构建特色创新型食品加工方式提供新思路。... 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构建特色食品工业体系的提出,传统的食品加工技术也向着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型技术转变。食品3D打印技术因具备个性化定制、加工精度高、营养均衡和绿色生产的优势,为构建特色创新型食品加工方式提供新思路。该文通过调研分析,介绍了当前食品3D打印的最新进展,系统讨论了食品3D打印技术在加工精度、营养均衡、按需生产、绿色生产方面的应用以及优势,指出了当前食品3D打印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如设备的改进优化,食材的拓展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最后该文展望了食品3D打印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旨在为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型食品加工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增材制造 食品加工 成型原理 打印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冻方式对南极磷虾滑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焦云爽 王月月 +3 位作者 姜鹏飞 杜晓平 祁立波 尚珊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9-317,共9页
探究不同解冻方式(鼓气流水解冻、空气解冻、超声解冻、冷藏解冻及静水解冻)对南极磷虾滑品质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保水特性、质构特性、蛋白氧化与脂质氧化等指标研究解冻方式对南极磷虾滑的影响。结果表明:鼓气流水解冻虾滑速度较快,... 探究不同解冻方式(鼓气流水解冻、空气解冻、超声解冻、冷藏解冻及静水解冻)对南极磷虾滑品质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保水特性、质构特性、蛋白氧化与脂质氧化等指标研究解冻方式对南极磷虾滑的影响。结果表明:鼓气流水解冻虾滑速度较快,但虾滑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较高,析水状态明显,保水性较差。冷藏解冻的虾滑相较于其他解冻方式其蛋白质氧化程度最低,具体表现为盐溶性蛋白含量最高(33.39 mg/g)和羰基含量最低(2.71 nmol/mg)。鼓气流水解冻和冷藏解冻的虾滑的挥发性盐基氮值(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分别为11.36 mg/100 g和13.58 mg/100 g,显著低于空气解冻(16.57 mg/100 g)和静水解冻(15.40 mg/100 g)(P<0.05)。比较上述5种解冻方式的虾滑品质发现,经冷藏解冻的虾滑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最低,质构特性良好,且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value,TBARS)明显低于其他解冻方式,这表明其脂肪氧化程度较低。因此,冷藏解冻能延缓南极磷虾滑的蛋白质氧化和脂肪氧化,进而提高其保水性,减少汁液损失,是比较理想的解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解冻方式 保水特性 蛋白质氧化 脂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强度对南极磷虾肉保水性及其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芳 姜鹏飞 +3 位作者 杜晓平 傅宝尚 尚珊 祁立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74,共11页
为改善南极磷虾虾肉水分易损失,质地较硬等问题,通过测定离心损失、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肌原纤维断裂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的浸泡液(0.8、... 为改善南极磷虾虾肉水分易损失,质地较硬等问题,通过测定离心损失、水分分布、质构特性、肌原纤维断裂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 Index,MFI)、蛋白质表面疏水性、蛋白质组成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指标,研究不同离子强度的浸泡液(0.8、0.9、1.0、1.1 mol/L)和浸泡时间(1、2、4、6 h)对南极磷虾保水性和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虾肉的蒸煮损失、离心损失和硬度先下降后升高,不易流动水增加,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同一离子强度下,虾肉的保水效果在2 h达到最佳,相比对照组,1.0 mol/L浸泡液处理组的虾肉其弹性从0.76增加到0.98,硬度从241.99 g下降到102.66 g;且虾肉的肌原纤维断裂指数达到最大,为11.43;蛋白质表面疏水性从9.85μg下降到1.83μg。在2 h浸泡时间下,肌动蛋白含量和β-折叠相对含量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过高的离子强度(1.1 mol/L)会使蛋白质出现不同程度的聚集,肌纤维组织破坏较为严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保水效果。结合感官评定,离子强度1.0 mol/L、浸泡时间为2 h时能够改善南极磷虾的保水特性,可为南极磷虾虾肉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离子强度 肌原纤维蛋白 蛋白质二级结构 保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鮰鱼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及优势腐败菌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旺 张素芳 +3 位作者 江竑宇 宫浩楠 林心萍 纪超凡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8-307,共10页
为分析鮰鱼在低温贮运期间品质变化的规律并确定其优势腐败菌,该研究将鮰鱼肉块分别置于4和10℃条件下冷藏,通过测定感官指标、质构特性、色度、pH值、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及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为分析鮰鱼在低温贮运期间品质变化的规律并确定其优势腐败菌,该研究将鮰鱼肉块分别置于4和10℃条件下冷藏,通过测定感官指标、质构特性、色度、pH值、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 TVC)及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含量等指标,系统分析其品质变化规律。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和16S rDNA技术鉴定分析鮰鱼中的微生物组成,并对优势腐败菌的致腐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冷藏期间鮰鱼的pH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硬度、咀嚼度及红绿值a^(*)均呈下降趋势,且TVB-N含量与TVC呈正相关。其中4℃条件下鮰鱼的腐败速率较慢,感官品质保持较好,微生物分析显示,相对丰度较高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28.74%)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6.34%)致腐能力也最强,是鮰鱼冷藏期间的优势腐败菌。综上所述,鮰鱼4℃条件下冷藏时的新鲜度和品质保持较好,气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是导致鮰鱼腐败的主要菌属。该研究为基于菌群结构演替规律的淡水鱼品质控制技术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鮰鱼 冷藏 品质 优势腐败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基化修饰消减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书琪 王舒雅 +2 位作者 贾淑琪 刘柯欣 孙娜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2,共14页
南极磷虾是优质的蛋白质资源,然而其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强致敏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消减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本研究用单糖(核糖、葡萄糖)和低聚糖(低聚甘露糖、低聚半乳糖)对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进行糖基化处理。结果... 南极磷虾是优质的蛋白质资源,然而其主要过敏原原肌球蛋白的强致敏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消减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的致敏性,本研究用单糖(核糖、葡萄糖)和低聚糖(低聚甘露糖、低聚半乳糖)对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进行糖基化处理。结果显示,糖基化后原肌球蛋白的分子量增加,自由氨基含量降低,二级结构从α-螺旋转变为β-折叠,同时由于糖基化处理促使原肌球蛋白中的芳香族氨基酸残基暴露在疏水环境中,导致荧光强度降低,这表明原肌球蛋白与四种糖发生了糖基化反应;进一步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探究了原肌球蛋白的糖基化程度及其过敏原表位的修饰情况,结果发现,单糖糖基化修饰原肌球蛋白的糖基化程度显著高于低聚糖(P<0.05),同时低聚甘露糖和低聚半乳糖糖基化修饰原肌球蛋白,位于其过敏原表位上的糖基化位点数量分别为9、11个,高于核糖(8个)和葡萄糖(8个)的糖基化位点数量;BALB/c小鼠致敏模型结果表明,与受试原肌球蛋白的小鼠相比,受试糖基化原肌球蛋白小鼠的过敏症状减轻,包括较低水平的IgE、IgG1、IL-4、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组胺以及血管和肠壁通透性,同时受试低聚半乳糖糖基化处理的原肌球蛋白小鼠的症状减轻程度更加明显,可能是由于低聚半乳糖对原肌球蛋白过敏原表位的修饰数量较多。本研究为南极磷虾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消减及其相关低致敏性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原肌球蛋白 致敏性 糖基化位点 过敏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两步控释作用
11
作者 于婧晗 王茜 +3 位作者 郭旭 牛威元 阴法文 周大勇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2,共11页
【目的】没食子酸烷基酯可以与磷脂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作者探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缓释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不同酰基链长的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基于大鼠翻转肠... 【目的】没食子酸烷基酯可以与磷脂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作者探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缓释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不同酰基链长的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基于大鼠翻转肠囊模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研究了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的胃肠消化吸收特性。【结果】没食子酸烷基酯逐渐从其磷脂复合物中释放出来(第一步缓释),并被肠道脂肪酶水解产生了游离没食子酸(第二步缓释)。此外,没食子酸和短链没食子酸烷基酯(甲酯、乙酯、丙酯、丁酯)均能够跨越小肠黏膜,且跨膜后的短链没食子酸烷基酯进一步水解产生了游离没食子酸(第二步缓释)。随着酰基链长的增加,水解速率常数呈现先升高(甲酯:1.081×10^(-5) min^(-1);乙酯:1.768×10^(-5) min^(-1);丙酯:2.193×10^(-5) min^(-1);丁酯:2.520×10^(-5) min^(-1);辛酯:2.901×10^(-5) min^(-1))后降低(辛酯:2.901×10^(-5) min^(-1);十二烷基酯:2.048×10^(-5) min−1;十四烷基酯:1.136×10^(-5) min^(-1);十六烷基酯:0.689×10^(-5) min^(-1);十八烷基酯:0.409×10^(-5) min^(-1))的趋势。【结论】通过调整没食子酸烷基酯部分的酰基链长,可有效实现磷脂-没食子酸烷基酯复合物对没食子酸的两步可控缓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烷基酯 没食子酸 磷脂 控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寡糖处理改善蓝莓果实品质及提升花青素含量机制
12
作者 黄海燕 薛勇 +2 位作者 毛相朝 姜宏 胡阳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9,共10页
本实验探究壳寡糖处理对蓝莓果实品质,特别是对蓝莓花青素种类及含量的影响。经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25、50、100 mg/L)壳寡糖整株叶面喷施和灌根处理后,测定处理后蓝莓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硬度、VC含量、VE含量、类... 本实验探究壳寡糖处理对蓝莓果实品质,特别是对蓝莓花青素种类及含量的影响。经不同质量浓度(0(对照)、25、50、100 mg/L)壳寡糖整株叶面喷施和灌根处理后,测定处理后蓝莓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硬度、VC含量、VE含量、类黄酮含量等指标,重点探究蓝莓果实中花青素的变化规律,以评价壳寡糖对蓝莓品质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壳寡糖处理对蓝莓品质改善表现出浓度依赖的特性,50 mg/L壳寡糖处理时效果最佳。相较于对照组,50 mg/L壳寡糖处理组的单果质量提升9.0%,横径增长2.7%,纵径增长4.9%,固形物质量分数提高18.4%,硬度增长15.6%;此外,50 mg/L壳寡糖处理将蓝莓中总酚、类黄酮、VC、VE等活性物质的含量分别提升了21.7%、28.6%、79.6%和19.8%。此外发现50 mg/L壳寡糖处理减少了花青素种类,但蓝莓中主要花青素的含量显著提高。总花青素含量比对照增长了7.0%,其中主要花青素飞燕草素含量比对照提高了1.3%。进一步研究发现,COS处理能够调整花青素苷类产物代谢通路,3MaT1、3RT、3GGT基因变化是导致壳寡糖处理蓝莓花青素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生长期采用壳寡糖处理蓝莓植株,可以有效提高蓝莓果实的品质,本研究对蓝莓栽培技术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蓝莓 品质改善 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腹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磷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分析
13
作者 吴娟娟 田佳宁 +5 位作者 陈奕蒙 王成成 王玉明 姜晓明 薛长湖 张恬恬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8-123,共6页
为了揭示雌、雄膨腹海马磷脂组成及其差异,用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雌、雄膨腹海马脂质,冷丙酮提取其中的磷脂,进一步采用薄层色谱法和硅胶柱层析分离制备各磷脂组分,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比较雌、雄膨腹海马磷脂及其各组分的脂肪酸组成。... 为了揭示雌、雄膨腹海马磷脂组成及其差异,用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雌、雄膨腹海马脂质,冷丙酮提取其中的磷脂,进一步采用薄层色谱法和硅胶柱层析分离制备各磷脂组分,利用气相色谱技术分析比较雌、雄膨腹海马磷脂及其各组分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雌、雄膨腹海马的磷脂含量丰富,分别占总脂的18.11%和18.72%;膨腹海马磷脂包括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胆碱和鞘磷脂,其中磷脂酰胆碱含量最高;膨腹海马磷脂中共鉴定出20种脂肪酸,且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雌、雄膨腹海马磷脂中海洋特征性n-3多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总含量分别为18.30%、19.61%;膨腹海马的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饱和脂肪酸都以C16∶0和C18∶0为主,而在鞘磷脂中以C14∶0和C16∶0为主;膨腹海马4种磷脂组分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均以C18∶1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均以EPA和DHA为主;除了雄性膨腹海马溶血磷脂酰胆碱外,其余磷脂组分DHA和EPA总含量均超过16%。综上,膨腹海马磷脂组成多样,海洋特征性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腹海马 磷脂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海带褐藻糖胶结构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14
作者 范盛玉 王雷 +1 位作者 高昕 付晓婷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9-69,共11页
为探明乳酸菌发酵提高海带生物活性机制,采用乳酸菌发酵海带,并提取活性多糖褐藻糖胶(fucoidan,Fuc),研究发酵过程中Fuc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能显著提高Fuc总糖含量,并一定程... 为探明乳酸菌发酵提高海带生物活性机制,采用乳酸菌发酵海带,并提取活性多糖褐藻糖胶(fucoidan,Fuc),研究发酵过程中Fuc理化性质、结构特征及生物活性的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能显著提高Fuc总糖含量,并一定程度改变硫酸基、糖醛酸含量。发酵后Fuc单糖组成发生改变,与未发酵Fuc(NF)相比,发酵3 d Fuc(F3)岩藻糖相对含量由31.06%上升至38.07%。经乳酸菌发酵,Fuc抗氧化活性、降血脂活性和免疫活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发酵1 d Fuc(F1)抗氧化活性最高,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与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分别由NF的(42.80±0.83)%和(71.76±1.68)%提高至(44.89±0.60)%和(77.48±0.46)%。F3降血脂活性和免疫活性最高,胆固醇结合率由NF的(47.67±2.80)%升至(71.32±1.53)%;F3(200?μg/mL)免疫活性是相同质量浓度NF的1.15倍。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岩藻糖、糖醛酸含量与Fuc生物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75)。本研究揭示乳酸菌发酵对Fuc结构的改变及生物活性的提升效应,可为采用发酵技术开发海带健康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糖胶 发酵 乳酸菌 结构特征 生物活性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7 RNA聚合酶转录起始过程中嘌呤核苷酸结合机制
15
作者 谢昀 岳慧慧 +1 位作者 安然 梁兴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6-174,共9页
转录起始是生物转录过程中的关键和限速步骤。为了探究转录起始过程中三磷酸核苷酸(NTP)嘌呤依赖性的具体机制,本文通过改变转录模板上起始序列+1和+2位的碱基(共16种碱基组合),研究T7 RNA聚合酶(T7 RNAP)对起始序列的偏好性,并通过将... 转录起始是生物转录过程中的关键和限速步骤。为了探究转录起始过程中三磷酸核苷酸(NTP)嘌呤依赖性的具体机制,本文通过改变转录模板上起始序列+1和+2位的碱基(共16种碱基组合),研究T7 RNA聚合酶(T7 RNAP)对起始序列的偏好性,并通过将产物的5′端与另一已知序列RNA的3′端连接以明确起始序列。研究发现,T7 RNAP在转录起始时对+1位有嘌呤依赖性,且对鸟嘌呤(G)的依赖性大于腺嘌呤(A);对于+1位由A起始的产物,其+2位必须为G才能被成功制备。目标产物+1位为非嘌呤时,无法从此位转录,但在这种情况下,若+2位为G,可从+2位起始转录,即产生长度缺失1个核苷酸的RNA产物,这可能是T7 RNAP通过弯折模板链进行的。研究还发现,T7 RNAP也可以通过结合嘌呤单核苷酸(如GMP)起始转录。综上所述,本文阐释了转录起始的机制:T7 RNAP先结合两个游离的核苷酸单体,当模板与其完全配对(同模板结合)时才催化形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且要求起始结合位是G或A。本研究阐明的转录起始新机制对深入研究遗传信息的表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7 RNA聚合酶 转录 启动子 序列偏好性 转录起始机制 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纯化表征和生物活性探究
16
作者 梁悦琪 张玉姣 +3 位作者 代艺伟 董亮 林心萍 张素芳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89,共8页
以东北大酱中分离得到的抗菌性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R2为研究对象,通过发酵培养提取其胞外多糖,并采用DEAE-Cellulose 52离子交换柱纯化技术获得B.velezensis胞外多糖组分EPS BV-1,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该胞外多糖EPS B... 以东北大酱中分离得到的抗菌性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R2为研究对象,通过发酵培养提取其胞外多糖,并采用DEAE-Cellulose 52离子交换柱纯化技术获得B.velezensis胞外多糖组分EPS BV-1,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该胞外多糖EPS BV-1分子质量为39.4 kDa,由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和半乳糖组成,呈现为β-吡喃糖形态,并具有三维螺旋结构,微观上表现为紧密的蜂窝状网络结构,代表了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胞外多糖。体外抗菌和抗氧化试验结果显示,EPS BV-1展现出优良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在1 mg/mL浓度时,ABTS自由基清除率达到28.37%,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33.19%。综上发现,该新型胞外多糖及其生产菌株B.velezensis R2不仅为传统发酵食品东北大酱的改良与新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而且为发酵调味品的优化和提升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大酱 抗菌物质 胞外多糖 结构分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变性淀粉对蛋白棒贮藏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王一茜 胡雪微 +3 位作者 温成荣 祁立波 尚珊 傅宝尚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1-137,共7页
为降低蛋白棒在贮藏期内老化程度,提高其感官品质,本研究通过测定蛋白棒的硬度、色度、直链及支链淀粉含量等,探究了添加四种不同变性淀粉对蛋白棒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变性淀粉都可以显著延缓蛋白棒硬化、褐变现象(P<0.05... 为降低蛋白棒在贮藏期内老化程度,提高其感官品质,本研究通过测定蛋白棒的硬度、色度、直链及支链淀粉含量等,探究了添加四种不同变性淀粉对蛋白棒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变性淀粉都可以显著延缓蛋白棒硬化、褐变现象(P<0.05)。预糊化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Pregelatinized Acetylated Distarch Adipate,PADA)、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ydroxypropyl Distarch Phosphate,HDP)、磷酸酯双淀粉(Distarch Phosphate,DP)三种变性淀粉会影响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显著提高了慢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SDS)含量(P<0.05)。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Acetylated Distarch Adipate,ADA)可显著降低蛋白棒硬度、褐变程度及老化焓值(P<0.05),改善了蛋白棒的感官品质。因此,ADA为最适添加到蛋白棒中的变性淀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淀粉 蛋白棒 硬化 贮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变性淀粉对蛋白棒品质改良的研究
18
作者 王一茜 胡雪微 +3 位作者 温成荣 祁立波 尚珊 傅宝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249,共7页
淀粉变性过程不仅可以消除天然淀粉一些不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还可以提供新的产品特性。变性后的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ydrxypropyl distarch phosphate,HDP)、磷酸酯双淀粉(distarch phosphate,DP)及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acetylated di... 淀粉变性过程不仅可以消除天然淀粉一些不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还可以提供新的产品特性。变性后的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ydrxypropyl distarch phosphate,HDP)、磷酸酯双淀粉(distarch phosphate,DP)及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acetylated distarch adipate,ADA)更耐高和可变温度、剪切或低pH值等因素,常作为食品加工的稳定交联淀粉使用来提升面制品及烘焙产品的性能。该文对4种典型优质变性淀粉进行探索,以流变性能、硬度、蛋白二级结构、色泽、感官为指标,研究不同配比(4%、8%、12%、16%,质量分数)的HDP、DP、ADA、预糊化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pre-gelatinized ADA,PADA)对蛋白棒的品质特性及硬化改良效果。结果表明:4%的HDP、DP、ADA,8%的PADA添加比例显著降低了蛋白棒硬度,改善了产品感官品质。本研究为变性淀粉的精深加工产业转化的可行性与市场价值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棒 变性淀粉 改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开菲尔粒中产酸菌株的筛选及其在无醇发酵麦芽汁中的应用
19
作者 文舒瑶 郭宝松 +4 位作者 梁悦琪 卫晓涵 陈映羲 纪超凡 张素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0-67,76,共9页
为开发一款营养丰富、无醇的麦芽汁饮料,该文以水开菲尔粒为原料,以菌株在麦芽汁中的生长能力、产酸能力、酒精度、抗氧化性能和感官特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麦芽汁最优发酵菌株——红条乳杆菌(Liquorilactobacillus satsumensis)。同时对... 为开发一款营养丰富、无醇的麦芽汁饮料,该文以水开菲尔粒为原料,以菌株在麦芽汁中的生长能力、产酸能力、酒精度、抗氧化性能和感官特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麦芽汁最优发酵菌株——红条乳杆菌(Liquorilactobacillus satsumensis)。同时对L.satsumensis发酵的麦芽汁进行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研究发现L.satsumensis在麦芽汁基质中生长良好且发酵后总酸含量增加至(9.35±0.01)g/L。此外,经L.satsumensis发酵麦芽汁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达到了(1.39±0.02)g GaE/L和(5.89±0.07)g RuE/L,高于未发酵的原麦汁,抗氧化活性增强至(0.29±0.04)g GaE/L。同时,其感官特性良好,感官接受度得到提高,总体评分达到(14.82±0.44)分,发酵后麦芽汁中香气更加饱满。因此,L.satsumensis能显著提升麦芽汁品质,具有应用于发酵麦芽汁的潜力。该研究可为麦芽汁发酵加工拓展菌种资源,为新型麦芽汁饮料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芽汁 红条乳杆菌 发酵 水开菲尔粒 无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葱姜蒜-料酒复配对鲐鱼脱腥工艺的研究及风味分析
20
作者 辛毅 王源渊 +2 位作者 黄旭辉 祁立波 傅宝尚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0,共9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鲐鱼的脱腥工艺进行优化,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鲐鱼脱腥前后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以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鲐鱼的脱腥工艺进行优化,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鲐鱼脱腥前后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并以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进行区分和差异分析,从而研究葱姜蒜-料酒复配对鲐鱼脱腥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3、浸泡时间为70 min、生姜浓度为4.2%时TBA值和感官腥味值均最低。通过GC-IMS共检测和鉴定出81种挥发性物质,包括13种醛类物质、24种醇类物质、11种酮类物质、17种酯类物质、8种烯类物质、8种其他类物质。其中,芳樟醇、月桂烯(M)、月桂烯(D)、1-辛烯-3-酮(M)、1-辛烯-3-酮(D)、2-丁酮、庚醛(M)、庚醛(D)、壬醛、己醛(M)、己醛(D)、正辛醛、二甲基二硫、丁醛、2-甲基丁醛为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大于1的物质。ROAV>1的挥发性物质中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大于1的物质有二甲基二硫、己醛、丁醛,这3种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对脱腥后鲐鱼的风味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腥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