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污损细菌分离纯化及金属离子抑菌研究
1
作者 夏苏杭 全艳玲 +8 位作者 周艳文 陈东旭 康宏伟 吕哲 陈爽 高乙宁 李娜 解生权 高鹏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5-80,共6页
为了研究海洋生物污损对船体和海洋工程的影响,作者将热喷涂镀钴基、镍基及含铜氧化钛基膜的船用厚钢板试样片放置在海水中,利用振荡培养箱模拟海洋环境,进行晃片培养。分离纯化镀膜钢片表面上的细菌,研究早期污损细菌的生长规律,通过... 为了研究海洋生物污损对船体和海洋工程的影响,作者将热喷涂镀钴基、镍基及含铜氧化钛基膜的船用厚钢板试样片放置在海水中,利用振荡培养箱模拟海洋环境,进行晃片培养。分离纯化镀膜钢片表面上的细菌,研究早期污损细菌的生长规律,通过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实验对细菌进行鉴定,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查证。采用纸片法测定抑菌圈,研究铜、钴、镍3种金属离子对污损细菌的影响,观察不同离子浓度的抑菌圈。研究结果表明:早期海洋污损细菌有G+芽孢杆菌属(Bacillus)、G^+芽孢乳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G^+无芽孢杆菌(Bacilli)、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G^+无芽孢丝状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6类;其中G^+细菌首先吸附;Cu^2+的最佳抑制质量浓度为30 g/L, Co^2+的最佳抑制质量浓度为80 g/L, Ni^2+的最佳抑制质量浓度为11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损 早期污损细菌 金属离子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nitab软件在分析合金元素对耐候钢耐海洋大气腐蚀影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李琳 陈义庆 +4 位作者 艾芳芳 高鹏 钟彬 肖宇 杨颖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8-452,共5页
采用四因素两水平一个中心点正交试验设计合金成分,实验室冶炼轧制耐候钢,采用户外喷淋试验和Minitab软件研究了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中合金元素(Cu、Ni、Mo和Mn)含量对耐候钢耐蚀性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模拟海洋大气环境户外喷淋初期,Ni... 采用四因素两水平一个中心点正交试验设计合金成分,实验室冶炼轧制耐候钢,采用户外喷淋试验和Minitab软件研究了模拟海洋大气环境中合金元素(Cu、Ni、Mo和Mn)含量对耐候钢耐蚀性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模拟海洋大气环境户外喷淋初期,Ni和Mo含量是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户外喷淋后期,Ni和Mn含量是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并且Ni和Mo含量之间,Ni和Mn含量之间均无明显交互作用;最优合金元素含量(质量分数)搭配为3.15%Ni,1.7%Mn。仅添加对耐蚀性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合金元素并且控制其添加量以降低成本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元素 耐候钢 海洋大气环境 Minitab软件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锌-铝-镁-硅合金扩散偶中反应层的扩散规律
3
作者 金勇 吕家舜 +3 位作者 杨洪刚 徐闻慧 徐承明 王永明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2,共6页
在锌铝系合金热浸镀钢板中,钢质基体与合金熔液通过互扩散机制在中间会形成Fe-Al反应层。将Fe/Zn-55%Al-1.2%Mg-1.6%Si扩散偶置于600℃的合金镀液中分别进行1,2,3h扩散反应,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 在锌铝系合金热浸镀钢板中,钢质基体与合金熔液通过互扩散机制在中间会形成Fe-Al反应层。将Fe/Zn-55%Al-1.2%Mg-1.6%Si扩散偶置于600℃的合金镀液中分别进行1,2,3h扩散反应,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了扩散偶中Fe-Al反应层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反应层主要由Al13Fe4相及Al5Fe2Zn0.4相组成;在扩散过程中,Si会阻碍Al原子的扩散但不会影响Fe原子的扩散;Fe-Al反应层的总生长厚度随扩散时间的变化遵循抛物线规律,其向钢基体一侧的生长厚度仅占总生长厚度的1/5左右,即扩散偶主要向液相合金镀液一侧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锌-铝-镁-硅扩散偶 Fe-Al反应层 扩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鞍钢鲅鱼圈2号高炉提产降耗措施
4
作者 张延辉 刘宝奎 +2 位作者 张立朝 邵思维 李伟伟 《炼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9,共5页
因原燃料质量低于同级别高炉,鲅鱼圈2号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为此,2024年3月,利用焦炭质量提升契机,实施了一系列提产降耗措施:①通过提高风速、鼓风动能及调整布料矩阵,炉缸活跃度及煤气利用率得到显著改善。②采用炉缸... 因原燃料质量低于同级别高炉,鲅鱼圈2号高炉技术经济指标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为此,2024年3月,利用焦炭质量提升契机,实施了一系列提产降耗措施:①通过提高风速、鼓风动能及调整布料矩阵,炉缸活跃度及煤气利用率得到显著改善。②采用炉缸洁净度指数(DCI)和物理热指数(K_(tp))精准评估炉缸状态,适时将布料平台由1.19 m拓宽至1.25m,炉喉无矿区面积占比由56.5%降至53.0%,煤气利用率由47%提升至49%以上。2024年6月,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45t/(m^(3)·d),燃料比降至502k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高炉 焦炭质量 风速 鼓风动能 燃料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相变温度焊材对Q1100超高强钢焊接接头氢扩散行为和冷裂敏感性的影响
5
作者 利成宁 邢玉翔 +2 位作者 王佳骥 杨兆庆 邸新杰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440,共7页
针对超高强钢焊接接头易产生冷裂纹的问题,选用低相变温度(LTT)焊材和传统ER140S-G超高强钢焊材作为对比,研究了扩散氢调控对Q1100超高强钢焊接冷裂纹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焊接接头临界断裂应力和断口形貌特征分析不同焊接接头的冷裂倾向,... 针对超高强钢焊接接头易产生冷裂纹的问题,选用低相变温度(LTT)焊材和传统ER140S-G超高强钢焊材作为对比,研究了扩散氢调控对Q1100超高强钢焊接冷裂纹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焊接接头临界断裂应力和断口形貌特征分析不同焊接接头的冷裂倾向,并通过焊态氢微印试验,将氢在不同焊接接头中的宏观扩散行为进行可视化表征,进一步分析焊态下不同焊材对于焊接过程中扩散氢抑制作用的差别.Q1100超高强钢碳含量较高,其粗晶热影响区组织为粗化的马氏体板条加少量贝氏体,冷裂倾向明显.插销冷裂纹试验结果表明,LTT焊材能够降低超高强钢焊接接头的冷裂倾向.在焊接参数相同的条件下,LTT-Q1100接头的临界断裂应力达到520 MPa,而ER140S-GQ1100接头的临界断裂应力只有460 MPa.LTT-Q1100接头的断口呈现准解理断裂形貌,ER140S-G-Q1100接头断口韧性恶化明显,多为沿晶断裂形貌,属于脆性断裂,使用LTT焊材提高了超高强钢热影响区的抗冷裂能力.焊态氢微印试验表明:在LTT-Q1100焊接接头中,大量Ag颗粒聚集在焊缝区,热影响区的Ag颗粒很少;而ER140S-GQ1100接头中焊缝区和热影响区均有大量Ag颗粒聚集.使用LTT焊材能够降低焊缝金属的相变温度,在焊接过程中抑制焊接接头中的氢向热影响扩散,从而降低焊接热影响区中的扩散氢含量,降低焊接热影响区的冷裂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焊接冷裂纹 LTT焊材 ER140S-G焊材 氢微印试验 扩散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保护及小球藻对7A04铝合金腐蚀行为的协同作用机制
6
作者 刘晗程 孙舒雅 +3 位作者 黄云淋 刘慧敏 陈东旭 赵坦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1,19,共7页
利用阴极保护技术,在无藻无电压(NCNV)、无藻有电压(NCWV)、有藻有电压(WCWV)3种环境下,对7A04铝合金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其在保护电位及小球藻协同作用下表面钙质沉积层的形成及破坏行为及规律。结果表明:藻类及保护电位的作用对7... 利用阴极保护技术,在无藻无电压(NCNV)、无藻有电压(NCWV)、有藻有电压(WCWV)3种环境下,对7A04铝合金的腐蚀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其在保护电位及小球藻协同作用下表面钙质沉积层的形成及破坏行为及规律。结果表明:藻类及保护电位的作用对7A04铝合金的腐蚀速率有显著影响。在浸泡15天后的WCWV环境下,由于腐蚀产物膜与钙质的沉积减缓了离子扩散速率,减小了电荷转移电阻,使7A04铝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最小,为1.476×10^(-10)A/cm^(2)。藻类对7A04铝合金表面钙质层的沉积影响显著。有藻环境中7A04铝合金表面钙质沉积层厚度最大,为70.31μm,钙质沉积层致密性和完整性比无藻体系均提高。钙质层与生物膜协同作用能够抑制电荷的传递和氧气向基体表面扩散,从而提高了7A04铝合金的耐蚀性。在本研究中,7A04铝合金的最优阴极保护电位为-0.9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极保护 电化学 小球藻 微生物腐蚀 钙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系/污泥基生物炭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王飞 胡绍伟 +2 位作者 马光宇 于梦琦 徐晓晨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3-972,共10页
为实现固体废物的综合再利用,以辽宁省鞍山市某钢厂区污水处理段的活性污泥和Fenton铁泥混合泥为原料,以无机物高岭土为黏结剂,通过混合挤条和热解的方法制备铁系/污泥基生物炭催化剂,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以喹啉为目... 为实现固体废物的综合再利用,以辽宁省鞍山市某钢厂区污水处理段的活性污泥和Fenton铁泥混合泥为原料,以无机物高岭土为黏结剂,通过混合挤条和热解的方法制备铁系/污泥基生物炭催化剂,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以喹啉为目标污染物,优化催化臭氧氧化降解喹啉模拟废水的工艺参数,并研究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粗糙且空隙结构丰富,催化剂中主要有Fe^(3+)O4,CaCO_(3)和ZrO_(2)晶体;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黏结剂添加量12.5%,热解温度800℃,热解时间3 h;在初始pH=7,催化剂投加量为50 g,喹啉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条件下,反应10min去除率达76.31%;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连续使用5次后,喹啉的去除率仅下降0.09个百分点;该催化体系中存在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_(2)·-)两种自由基以及单线态氧(^(1)O_(2))非自由基,其中O_(2)·-在反应中起主导作用;反应前后Fe^(2+)/Fe^(3+)的比例变化表明,Fe^(2+)/Fe^(3+)的氧化还原循环参与了催化降解反应.该研究为固体废物再利用和焦化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nton铁泥 生物污泥 铁系/污泥基生物炭 催化臭氧 喹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二冷比水量下24Mn钢连铸坯枝晶生长热模拟研究
8
作者 张凯伦 潘栋 +4 位作者 郭庆涛 仲红刚 张宇 张翔宇 徐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30,共8页
基于数值-物理耦合仿真原理,采用连铸坯枝晶生长模拟装置对不同二冷比水量下的24Mn钢凝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冷比水量的增大,铸坯表面及中心温度显著降低,表面回温现象加剧,铸坯凝固速率增大,而凝固坯壳厚度变化不明显。在... 基于数值-物理耦合仿真原理,采用连铸坯枝晶生长模拟装置对不同二冷比水量下的24Mn钢凝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冷比水量的增大,铸坯表面及中心温度显著降低,表面回温现象加剧,铸坯凝固速率增大,而凝固坯壳厚度变化不明显。在二冷比水量0.45 L/kg条件下铸坯中心等轴晶率增大,可达58.7%,而在二冷比水量0.73 L/kg条件下铸坯中心元素偏析减轻,碳偏析为1.079。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发现在连铸坯凝固过程中S、P最容易在枝晶前沿偏聚,形成枝晶偏析,而通过增大二冷比水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大枝晶偏析,减轻宏观偏析,改善铸坯成分均匀性。本研究有效建立了连铸工艺与铸坯组织、偏析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为24Mn钢高质量连铸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Mn钢 二冷比水量 耦合模拟 枝晶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80M管线钢的热变形行为及应变补偿型本构模型
9
作者 刘干 艾铖珅 +2 位作者 王杨 孔祥磊 黄明浩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3-128,共6页
采用Gleeble-38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对X80M管线钢进行单道次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其在变形温度900~1100℃和应变速率0.1~7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根据试验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考虑真应变对流变应力的影响构建了X80M管线钢的应变补... 采用Gleeble-3800型热力模拟试验机对X80M管线钢进行单道次热压缩试验,研究了其在变形温度900~1100℃和应变速率0.1~7 s^(-1)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根据试验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考虑真应变对流变应力的影响构建了X80M管线钢的应变补偿型Arrhenius本构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或应变速率的降低,X80M管线钢的流变应力降低,X80M管线钢具有负温度敏感性和正应变速率敏感性;在高变形温度(1050~1100℃)和低应变速率(0.1~1 s^(-1))下X80M管线钢表现出动态再结晶特征,在低变形温度(900~1000℃)和高应变速率(4~7 s^(-1))下则表现出动态回复特征。用构建的应变补偿型本构模型计算的真应力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平均相对误差为1.791%;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能够准确预测X80M管线钢的高温流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80M管线钢 热变形行为 应变补偿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工钢埋弧增材构件沉积层/基材界面的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
10
作者 张志强 杨成 +5 位作者 于洋 黄贺楠 刘铁 王佳骥 胡奉雅 刘锦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3-30,共8页
采用埋弧增材制造工艺在EH36海工钢基体上制备了低碳钢增材构件,并系统研究了基材/直壁墙界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直壁墙的微观组织主要由块状铁素体+珠光体构成,EH36基材受到增材热影响,形成过热区、重结晶区和不完全重结... 采用埋弧增材制造工艺在EH36海工钢基体上制备了低碳钢增材构件,并系统研究了基材/直壁墙界面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直壁墙的微观组织主要由块状铁素体+珠光体构成,EH36基材受到增材热影响,形成过热区、重结晶区和不完全重结晶区。直壁墙的显微硬度为180~220 HV1,显微硬度分布较均匀;基材的碳含量较高,导致基材热影响区的硬度略高于直壁墙。基材-直壁墙界面的力学性能表现出一定的各向异性,横向和纵向界面试样的抗拉强度分别为474 MPa和486 MPa,伸长率分别为50%和39%,横、纵界面试样的抗拉强度可达到基材的91%和93%。基材-直壁墙界面具有良好的冶金结合,纵向界面拉伸断裂在直壁墙处。横、纵界面试样的冲击功分别为160、203 J,横界面试样的冲击功略低,这主要与热影响区不均匀的微观组织特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弧增材制造 海工钢 界面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掺杂耦合氧化铈共修饰氮化碳光催化处理焦化尾水
11
作者 安宁 胡绍伟 +5 位作者 王飞 刘芳 陈鹏 王永 李函霏 孙中琦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7-173,共7页
强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对于实现焦化废水零排放至关重要。流程短、成本低、效率高的光催化技术已在水中有机物去除方面展现出应用潜力。在众多光催化剂中,基于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GCN)所开发的新型光催化剂备受青睐。利用一步水... 强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对于实现焦化废水零排放至关重要。流程短、成本低、效率高的光催化技术已在水中有机物去除方面展现出应用潜力。在众多光催化剂中,基于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GCN)所开发的新型光催化剂备受青睐。利用一步水热与煅烧法合成了负载CeO_(2)的C自掺杂氮化碳(CeO_(2)/GCNC),并用其处理焦化尾水。CeO_(2)/GCNC_(2)展现了良好的光催化去除焦化尾水中COD的性能,120 min内对焦化尾水中COD的去除率达到了56.79%,相对于氮化碳单体提高了5.3倍。其中,CeO_(2)/GCNC_(2)优越的光催化性能得益于C自掺杂拓宽了材料的光利用范围和负载的CeO_(2)在光催化过程中作为助催化剂,不仅可以聚集光激发电子,其独特的Ce^(4+)/Ce^(3+)氧化还原对的存在可作为电荷迁移介质来促进光生电子的迁移,从而提高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铈 碳自掺杂 氮化碳 焦化废水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焦除尘灰制备球团矿的工艺优化试验
12
作者 徐礼兵 刘杰 +3 位作者 解丹萍 周明顺 张辉 靳珣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0,共8页
为实现炼焦除尘灰的资源化利用并探索其作为球团矿原料的可行性,本文系统考察在造球过程中配加炼焦除尘灰对生球、干球及成品球团矿等关键质量指标的影响,旨在确定其工业化应用的技术方案。试验以鞍钢磁铁精矿为主要原料,按不同比例掺... 为实现炼焦除尘灰的资源化利用并探索其作为球团矿原料的可行性,本文系统考察在造球过程中配加炼焦除尘灰对生球、干球及成品球团矿等关键质量指标的影响,旨在确定其工业化应用的技术方案。试验以鞍钢磁铁精矿为主要原料,按不同比例掺配炼焦除尘灰进行球团制备与焙烧。结果表明:炼焦除尘灰的配入对生球和干球质量指标的影响较小,均能满足球团矿常规生产工艺要求。在除尘灰配比≤0.6%时,成品球团矿的抗压强度随配比增加而逐渐升高,满足高炉冶炼要求;但当配比超过0.4%时,焙烧过程中球团之间会发生黏结,且配比越高黏结情况越严重,影响正常生产。值得关注的是,炼焦除尘灰的配加显著优化了成品球团矿的冶金性能,有效改善了低温还原粉化指数并显著降低了还原膨胀率。这一积极作用可显著减少高炉炼铁过程中球团矿还原阶段产生的粉末量,有力保障高炉内料柱的透气性与高炉生产的长期稳定顺行。本文成果可为钢铁企业高效、环保地消纳炼焦除尘灰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焦除尘灰 球团 低温还原粉化 还原膨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海洋大气环境下不锈钢的腐蚀寿命评估 被引量:13
13
作者 尹程辉 潘吉林 +5 位作者 陈俊航 白子恒 李曌亮 余伟 冯利军 肖葵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3-193,246,共12页
目的给出一种模拟万宁海洋大气环境的室内加速环境谱并对典型不锈钢材料进行寿命预测。方法采用失重法对4种不锈钢的耐蚀性进行宏观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对4种不锈钢的腐蚀产物类型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 目的给出一种模拟万宁海洋大气环境的室内加速环境谱并对典型不锈钢材料进行寿命预测。方法采用失重法对4种不锈钢的耐蚀性进行宏观分析。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对4种不锈钢的腐蚀产物类型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4种不锈钢的腐蚀产物进行微观分析。采用腐蚀电化学法对4种不锈钢进行宏观电化学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室内加速环境谱与万宁海洋大气环境下户外暴露试验的相关性。结果4种不锈钢的腐蚀失重速率都随着试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其中430不锈钢腐蚀速率的减小程度最明显。4种不锈钢均在室内加速腐蚀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耐蚀性,耐蚀性由好到差依次为2205、316L、304、430不锈钢。XPS结果显示,304不锈钢与316L不锈钢的腐蚀产物主要为Fe_(2)O_(3)和Fe_(3)O_(4);2205不锈钢的腐蚀产物主要包括Fe_(2)O_(3)以及FeOOH或FeCr_(2)O_(4);430不锈钢的腐蚀产物属于典型不锈钢的腐蚀产物,主要由Fe_(2)O_(3)、Fe_(3)O_(4)和FeOOH组成。电化学分析表明,304、316L、2205不锈钢的容抗弧半径均在试验前期增大后期减小,430不锈钢的容抗弧半径随试验周期的增长不断减小。4种不锈钢的腐蚀电流密度和点蚀电位的变化趋势相同,腐蚀电流密度均为前期减小后期增大,点蚀电位不断升高,3周期后达到峰值随后降低。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表明,室内加速试验环境谱与万宁户外暴露试验符合腐蚀动力学一致原则,并建立了腐蚀预测模型,各种不锈钢的预测模型为T_(304)=1030.499t ^(0.761524)、T_(316L)=1323.981t ^(0.712401)、T_(2205)=3451.543t ^(0.858627)、T_(430)=2813.697t ^(0.632819)。结论该种模拟万宁海洋大气环境的室内加速谱能够有效地模拟万宁海洋大气环境,并有效推断和评估典型不锈钢材料在海洋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和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海洋大气环境 室内加速腐蚀 室内外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和Sn微合金化对低合金钢在模拟污染海洋大气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颖 杨小佳 +3 位作者 贾静焕 程学群 肖葵 李晓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4-237,共14页
目的:探究Sn与Sb在模拟污染海洋大气环境中对低合金钢耐蚀性的影响,为我国高性能低合金钢的设计、发展与投入使用积累腐蚀数据。方法通过微合金设计和真空冶炼制备了Sn和Sb微合金化的低合金钢,并利用周浸加速实验研究了低合金钢在模拟... 目的:探究Sn与Sb在模拟污染海洋大气环境中对低合金钢耐蚀性的影响,为我国高性能低合金钢的设计、发展与投入使用积累腐蚀数据。方法通过微合金设计和真空冶炼制备了Sn和Sb微合金化的低合金钢,并利用周浸加速实验研究了低合金钢在模拟污染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结果 5种低合金钢都是贝氏体相,Sn与Sb以固溶态的形式分布在低合金钢中。添加Sn和Sb可以减缓低合金钢在模拟污染海洋大气中的腐蚀速率,含Sn钢在腐蚀前期的蚀坑较大,扩展较快,后期发展速度变缓。添加Sn可以使锈层中生成稳定的SnO_2,促进锈层中γ-FeOOH转化为α-FeOOH,提升锈层致密性。含Sb钢的蚀坑发展速度始终慢于未添加Sn和Sb的低合金钢,Sb可以使锈层中生成稳定的产物Sb_(2)O_(3),促进锈层中γ-Fe OOH转化为Fe_(3)O_(4),提升锈层稳定性。结论添加Sn与Sb对低合金钢的微观组织结构没有影响。添加Sn与Sb可以通过改善锈层相组成的方式,提升锈层的稳定性与致密性,防止腐蚀性离子进入钢基体表面,进而提升低合金钢在模拟污染海洋大气环境中的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钢 SB SN 大气腐蚀 加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气泡上浮运动的层析PIV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左峥瑜 佘文轩 +3 位作者 高琪 廖相巍 赵亮 邵雪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8-339,共12页
为了揭示上浮过程中的尾流涡结构及其与气泡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采用阴影图像法和层析PIV技术,对单个气泡在静止水中自由Z字型上浮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气泡的形状、运动和三维的尾流速度场。采用λci涡判据和有限时间李雅普诺夫指... 为了揭示上浮过程中的尾流涡结构及其与气泡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采用阴影图像法和层析PIV技术,对单个气泡在静止水中自由Z字型上浮的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气泡的形状、运动和三维的尾流速度场。采用λci涡判据和有限时间李雅普诺夫指数(Finite-time Lyapunov exponent,FTLE),从速度场识别出三维的尾流涡结构和二维的拉格朗日拟序结构。结果表明,Z字型上浮过程中,气泡周围环绕有涡环,涡环会沿运动路径脱落交替的、方向相反的发卡涡;单个发卡涡脱落过程中,气泡底部的FTLE脊线会形成一个位置不对称的流量窗口。由此可得到结论:发卡涡的周期性脱落,使涡环相对于气泡的对称性被周期性交替破坏,导致气泡形成Z字型周期运动;单个发卡涡脱落过程中,涡环两侧各自对发卡涡的流体输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气泡上浮 层析PIV 三维尾流结构 李雅普诺夫指数 流体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粒径对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组织和元素扩散的影响
16
作者 李刚 张红梅 +5 位作者 赵大东 王超 李洪楠 李娜 孟令浩 姜正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4-1114,共11页
利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法”制备了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超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不同碳化钨(WC)颗粒粒径下获得的复合材料以及界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 利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法”制备了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超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手段对不同碳化钨(WC)颗粒粒径下获得的复合材料以及界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WC粉末颗粒粒径越小,WC平均晶粒尺寸越小;同时,WC致密度越高,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100 nm,致密度达到91.22%;WC粉末颗粒粒径越小,复合材料中WC一侧的硬度越高。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100 nm,烧结温度为1320℃时,WC最高硬度值达1680HV0.1左右;且在靠近结合界面处WC硬度较其他位置更高;芯部的高速钢材料随WC颗粒粒径的变化不大,都在500HV0.1左右。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200 nm时,碳化钨与高强钢在界面处形成了一定宽度的过渡层,复合材料的结合为冶金结合;高强钢基体中的铁元素扩散到接触的碳化钨组织中,产生了一定宽度的熔合层,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相对较好。在过渡区域内,W、Fe和Co元素在界面处都发生了明显的扩散;随着碳化钨颗粒粒径的增大,元素扩散趋势减弱。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500 nm时,在复合材料界面处Fe元素和W元素未发生明显扩散现象,只有Co元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界面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温度对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界面微观组织和元素扩散的影响
17
作者 王超 张红梅 +4 位作者 李岩 贾宏斌 王渐灵 孟令浩 姜正义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86-4092,共7页
利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法"制备了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技术对不同烧结温度下获得的复合材料以及界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烧结温度高于1 300℃时,... 利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法"制备了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技术对不同烧结温度下获得的复合材料以及界面的显微组织和硬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烧结温度高于1 300℃时,碳化钨/高强钢复合界面存在明显的过渡层,且Fe、Co、Cr元素发生了明显的扩散,W元素在1 340℃时有微量扩散;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WC孔隙逐渐减少并趋于致密化;同时WC晶粒尺寸逐渐变大,且WC晶粒形状逐渐规则化。烧结温度为1 300和1 320℃时,WC晶粒尺寸均匀; WC的硬度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大趋势,烧结温度为1 340℃时WC的硬度达到1 575 Hv_(0.1);在靠近结合界面处WC硬度明显高于碳化钨基体;在不同温度下,心部的高速钢材料硬度都在500 Hv_(0.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温度 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 微观组织 界面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风口回旋区影响的高炉热风分配模拟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志国 张瑀博 +3 位作者 史本慧 刘洪升 刘炳南 邹宗树 《材料与冶金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320,共7页
以鞍钢新5号高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空喷及考虑风口回旋区这两种工况下高炉热风的周向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当风口参数相同时,空喷与考虑风口回旋区这两种工况下的热风分配规律相同,即在高炉圆周0°,90°,180°和270°... 以鞍钢新5号高炉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空喷及考虑风口回旋区这两种工况下高炉热风的周向分配情况.结果表明:当风口参数相同时,空喷与考虑风口回旋区这两种工况下的热风分配规律相同,即在高炉圆周0°,90°,180°和270°方位的风口风量和鼓风动能较大,45°,135°,225°和315°方位的风口风量和鼓风动能较小;空喷和考虑风口回旋区这两种工况下的风量极差分别为3.65 m^(3)/min和7.29 m^(3)/min,标准差分别为1.32和2.71;空喷和考虑风口回旋区这两种工况下的鼓风动能极差分别为9.93 kJ/s和19.90 kJ/s,标准差分别为3.62和7.41;与空喷工况相比,考虑风口回旋区工况下热风和鼓风动能分配的不均匀性更为明显,热风分配结果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风口回旋区 热风分配 风量 鼓风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发展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莹 何志军 +4 位作者 陈妍 于晓莹 李会敏 张晶 尹翔一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16,共5页
介绍了竖炉直接还原工艺Midrex和HYL/Energiron的基本流程及近年来各工艺的直接还原铁产量,并对比分析了两种工艺的装置、原料和工艺特性。阐述了目前全球钢铁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投资情况,同时指出氢基竖炉直接还原技术的发... 介绍了竖炉直接还原工艺Midrex和HYL/Energiron的基本流程及近年来各工艺的直接还原铁产量,并对比分析了两种工艺的装置、原料和工艺特性。阐述了目前全球钢铁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投资情况,同时指出氢基竖炉直接还原技术的发展与球团矿品位、氢还原反应过程吸热、大规模绿氢制备技术以及绿氢制备成本等问题息息相关。选择符合我国国情的氢基竖炉直接还原技术,是我国钢铁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铁 氢基直接还原 竖炉 低碳减排 氢能源 绿氢 MIDREX HY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热轧油泥制备的臭氧催化剂深度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思佳 刘素玲 +4 位作者 胡绍伟 王飞 李林 徐晓晨 杨凤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0-479,共10页
使用热轧油泥与ρ-氧化铝粉混合造粒后煅烧制备了一种臭氧催化剂.对制备出的催化剂结构组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是以Fe_(3)O_(4)为活性组分的铝基催化剂.与实验室研发的两种铝基催化剂催化臭氧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效果进行对比,结... 使用热轧油泥与ρ-氧化铝粉混合造粒后煅烧制备了一种臭氧催化剂.对制备出的催化剂结构组分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是以Fe_(3)O_(4)为活性组分的铝基催化剂.与实验室研发的两种铝基催化剂催化臭氧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OD去除率仅分别降低了2.39%、5.30%,但是节省了添加活性组分所需药剂的费用.60 min时催化臭氧体系臭氧利用率相较单独臭氧体系提升了16.41个百分点.对催化臭氧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尾水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催化反应时间为60 min、催化剂投加量为100 g/L、臭氧浓度为22.9 mg/L条件下,对焦化废水生化尾水的COD去除率为62.14%.电子顺磁共振(EPR)和自由基抑制实验表明,催化体系中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种是OH和O-2.GC-MS结果表明,催化体系对焦化废水生化尾水中含量较高的特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降解效果.6次重复利用实验和金属离子溶出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稳定的催化性能.研究为热轧油泥的处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为催化臭氧深度处理焦化废水提供了一种可行且低成本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油泥 以废治废 催化臭氧 焦化废水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