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石英胶结物成因机制
1
作者 王健 李振坤 +3 位作者 操应长 杨海军 莫涛 汪顺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共8页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 克拉苏构造带巴什基奇克组储层中常见石英胶结物,通过偏光显微镜、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薄片鉴定资料分析、激光微区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石英胶结物的微观特征、分布特征以及成因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偏光显微镜下石英胶结物干净无杂质,通常以加大边或充填孔隙的形式存在,还常见其在裂缝中形成自形—半自形石英。按照阴极发光特征可将石英胶结物分为两期,第一期在阴极射线下几乎不发光,呈蓝黑色,第二期发光略亮于第一期,呈紫黑色。横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克深和克拉3段,在大北段东部其含量也较高;纵向上,石英胶结物主要分布在靠近不整合处。第一期石英胶结物Li、Al含量普遍高于石英颗粒,Ti含量低于石英颗粒。第一期石英胶结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为溶解的长石,成岩流体为大气水。白垩纪末研究区发生构造抬升时,大气水淋滤溶解了大量长石而富含H_(4)SiO_(4)、Na^(+)、Ca^(2+)等物质,当H_(4)SiO_(4)达到一定活度时,石英即发生沉淀。第二期石英胶结物成因可能和有机酸充注有关,也可能和黏土矿物转化有关,有机酸沿构造裂缝充注到储层中,溶解了附近的长石并发生石英沉淀,黏土矿物转化释放的SiO_(2)被泥岩排出的地层水带到附近裂缝中产生石英胶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胶结物 成因机制 巴什基奇克组 克拉苏构造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差异演化及优质储层成因 被引量:14
2
作者 程鑫 周立宏 +5 位作者 操应长 金凤鸣 付立新 李宏军 楼达 远光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3-689,共17页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成因及分布的复杂性制约了该类油藏的勘探。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分析、地化分析以及埋藏史分析等技术方法,从构造演化差异性角度对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进行分类,并开展了储集差异性和优...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成因及分布的复杂性制约了该类油藏的勘探。综合利用地震资料、岩心-薄片观察、测-录井分析、地化分析以及埋藏史分析等技术方法,从构造演化差异性角度对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进行分类,并开展了储集差异性和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大港探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可以划分为残丘山、间断侵蚀断块山、断块山、挤压褶皱山和重力滑动褶皱山5种类型。残丘山为晚期大气水淋滤型储层,储集空间以岩溶孔、洞为主,发育少量裂缝;间断侵蚀断块山为中期大气水淋滤-深部溶蚀共控型储层,溶孔和裂缝均较发育;断块山、挤压褶皱山和重力滑动褶皱山未经历中、晚期表生淋滤,储层成因与断裂和埋深密切相关,可分为断裂破碎-深部溶蚀共控和断裂沟通-TSR溶蚀共控2种成因类型。前者在靠近基底断裂部分发育孔、洞、缝复合型储层,随着距基底断层距离增加,逐渐变为裂缝主导型储层,溶孔含量降低;后者主要发育在地温较高(>140℃)的深埋区,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发育部分溶蚀孔、洞。上古生界缺失区、基底断层发育区和发育上古生界的深埋高温区(>140℃)可作为优质储层预测的有利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分类 储集特征 储层成因 碳酸盐岩 下古生界 大港探区 黄骅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近海不同粉砂粒级含量分布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沉积学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军 胡邦琦 +5 位作者 李国刚 王利波 白凤龙 赵京涛 邹亮 窦衍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5,共12页
粉砂是现代陆架和河口沉积物最主要的粒级组分,但由于其复杂的沉积动力学行为,我们对于不同粉砂粒级的沉积学特征和行为并没有完全掌握。本文分析了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 粉砂是现代陆架和河口沉积物最主要的粒级组分,但由于其复杂的沉积动力学行为,我们对于不同粉砂粒级的沉积学特征和行为并没有完全掌握。本文分析了山东半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周边近海沉积物类型以泥质沉积为主,但不同粉砂粒级组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极细粉砂、细粉砂与黏土组分的含量变化一致,表明了其相似的沉积动力学行为。粗粉砂组分的含量空间变化最大,在山东半岛的北部泥质条带、东部"泥楔"和南部近岸具有明显的高含量,其含量与其他各粉砂组分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从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分与分布规律,可以证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以黄河携带物质为主,但流入本区的一些中小型河流也明显提供了部分物源,只是其提供物质的扩散范围有限。结合水动力分析和物理海洋学等方面的认识,我们认为造成不同粉砂组分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受物源、区域水动力学条件、局部地形(底形)等因素控制。另外,还发现了山东半岛"泥楔"沉积物的粗粉砂组分含量偏高、现代沉积速率也偏大,这些现象在空间上与"海洋锋面"位置一致,对于海洋锋面的沉积学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数值模拟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砂 空间差异性 粒度分级 海洋锋面 山东半岛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 被引量:9
4
作者 刘华 李君 +3 位作者 冯月琳 郝雪峰 林红梅 袁飞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3-1091,共9页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渤南洼陷沙三段富含油气且超压普遍发育,深洼带剩余压力较大,剩余压力梯度最高,其次为陡坡带和断阶带,缓坡带剩余压力较小,梯度最低。受超压中心分布的影响,各地区油气运移动力条件及其油气富集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超压中心区油气运移动力较强,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油气多富集在渤深4断层附近;近超压中心区砂体侧向输导阻力不同,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出现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地层中,剩余压力梯度较低的地区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区;而远离超压中心的地区剩余压力较小,油气运移浮力作用明显占主导,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剩余压力梯度 剩余压力 油气分布 沙河街组三段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平方王-平南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分布模式 被引量:10
5
作者 程鑫 操应长 +2 位作者 远光辉 王艳忠 昝念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鉴于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和成因的复杂性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性,以东营凹陷平方王-平南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钻井岩心及生产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岩心常规物性分析、薄片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等技... 鉴于渤海湾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和成因的复杂性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性,以东营凹陷平方王-平南潜山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钻井岩心及生产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岩心常规物性分析、薄片鉴定及元素地球化学等技术手段,明确研究区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特征及成因,并建立储层分布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次生孔、洞和裂缝主导的储层,表生岩溶作用、断裂作用、岩浆侵入作用等共同造成了研究区内储层复杂的成因及分布;残丘山遭受加里东期及燕山—喜山期两期表生岩溶,形成了潜山顶部孔-洞-缝型储层,而在潜山底部岩浆侵入引发的裂缝及溶蚀孔形成了潜山内幕孔-缝型储集体;对于断块型潜山而言,潜山顶部孔-洞-缝复合型储层为断裂破碎作用或断裂破碎作用与加里东期表生岩溶相叠加的结果,下部则以诱导裂缝带及岩浆侵入形成的裂缝为主导,伴生有微弱溶蚀,形成内幕孔-缝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方王-平南潜山 下古生界 碳酸盐岩 储层成因 分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中晚始新世古气候演化特征及其意义——以Hk1井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健 彭捷 +3 位作者 操应长 刘可禹 宋明水 刘惠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59-1072,共14页
始新世中晚期是东亚地区古近纪气候的关键转变期,其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以往主要是依据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沉积资料对这一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进行研究,但是中国东部缺少广泛分布的沉积地层证据,使得这一时期的古气候演化仍... 始新世中晚期是东亚地区古近纪气候的关键转变期,其古气候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非常复杂。以往主要是依据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沉积资料对这一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进行研究,但是中国东部缺少广泛分布的沉积地层证据,使得这一时期的古气候演化仍然是争论的焦点。位于中国东部的东营凹陷中晚始新世发育有一套连续的红层—膏盐层—湖相泥岩沉积序列,对古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以东营凹陷Hk1井沙四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沉积学资料和Na/Al比值、化学变化指数(CIW’)等地球化学指标,探讨了其中晚始新世古气候演化特征及其意义。研究表明:中国东部中晚始新世气候演化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1~3阶段古气候变化与中国中西部古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即长周期的干冷趋势中出现一个短暂的急剧变暖过程(MECO);第4~5阶段古气候演化与中国中西部古气候变化趋势出现明显差异。第4阶段沉积时期,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得湿润,纬向分带古气候开始格局被打破;第5阶段时期,古气候整体转变为东湿西干的气候格局,东亚季风开始盛行并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气候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始新世 古气候演化 盐湖 东亚季风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石灰窑露头区寒武系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层的形成机制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健 庞宇晗 +2 位作者 操应长 王新桐 谢明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石灰窑露头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出露齐全,野外观测到的古岩溶现象丰富,可与井下寒武系深埋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类比。以研究剖面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野外露头为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取样,结合显微观察及稳定同位素和稀土... 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石灰窑露头区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出露齐全,野外观测到的古岩溶现象丰富,可与井下寒武系深埋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类比。以研究剖面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野外露头为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取样,结合显微观察及稳定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窑地区发育的岩溶储层具有明显与断裂相关的特点,在纵向、横向上表现出不同结构及组合特征,充填物以方解石为主;研究区寒武系地层的成岩流体以大气淡水为主,伴随地层水混合流体的影响;研究区NNE和NE向大型断裂为自上而来的大气水流体提供良好的通道,有利于流体对地层的改造,非暴露型断控岩溶作用对储层形成起主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 碳酸盐岩 岩溶储层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草桥潜山岩溶储层胶结物特征及其储层成因 被引量:5
8
作者 程鑫 操应长 +2 位作者 远光辉 王艳忠 昝念民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共11页
鉴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性,以东营凹陷草桥潜山为研究对象,以钻井岩心资料、薄片资料、测录井资料、生产数据等为基础,结合区内地层结构特征、方解石胶结物的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分差异,明确研究... 鉴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性,以东营凹陷草桥潜山为研究对象,以钻井岩心资料、薄片资料、测录井资料、生产数据等为基础,结合区内地层结构特征、方解石胶结物的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分差异,明确研究区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草桥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次生孔洞和裂缝主导的储层;燕山期—喜山期抬升剥蚀及晚期淋滤作用控制了区内优质岩溶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缺失的强烈剥蚀区,纵向上多分布在不整合面之下150 m范围内;胶结物的阴极发光和成分特征良好地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及成岩流体演化,可作为判断岩溶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碳酸盐岩 草桥油田 潜山油藏 岩溶 风化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原油组分蚀变的地球化学响应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常象春 孙婷婷 +2 位作者 王悦 王涛 崔晶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807-825,共19页
注水开发是常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原油、储层矿物的长期接触,以及油-水-岩相互作用引起的原油组分蚀变,成为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结合实验室物理模拟和实例监测研究,总结了水驱原油物性、族组成、饱和烃生物标... 注水开发是常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水驱油过程中注入水、原油、储层矿物的长期接触,以及油-水-岩相互作用引起的原油组分蚀变,成为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结合实验室物理模拟和实例监测研究,总结了水驱原油物性、族组成、饱和烃生物标志物、芳烃生物标志物、全油和馏分碳同位素的变化特征。从注水开发过程中水洗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地质色层作用、储层特征差异及润湿性变化等控制因素的角度,评述了各自对原油组分的影响机制和蚀变趋势。考虑到水驱过程中蚀变因素与原油流动间的复杂联系,提出要充分发挥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精细表征原油组分,核磁共振技术测定原位储层润湿性,物理模拟实验与生产动态监测科学结合确定蚀变综合效应,重点解决浅层油藏中生物降解与水洗作用的叠加效应、水驱油过程中储层润湿性反转节点、水驱油的微观过程和原油组分的动态变化等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化学 水驱油 水洗作用 生物降解作用 储层润湿性 色层效应 组分蚀变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压降梯度计算原则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冯月琳 刘华 +1 位作者 宋国奇 袁飞飞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8-605,共8页
超压作为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其变化速率与油气运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为定量判识超压盆地中油气运移方式,建立了应用地层压降梯度分析的计算思路与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为例进行了应用和探讨。以实测压力与单井预测... 超压作为油气运移的动力条件,其变化速率与油气运移方式存在一定的关系。为定量判识超压盆地中油气运移方式,建立了应用地层压降梯度分析的计算思路与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为例进行了应用和探讨。以实测压力与单井预测压力为基础,对油气主要运移层系进行了压力分布特征分析,结合超压成因机制分区、沉积相变以及断层发育特征,分别对压力均匀降低区、沉积相变非均匀降低区和断层分割非均匀降低区采用不同的压降梯度计算思路进行计算。渤南洼陷深洼带的压降梯度最高,其次为断阶带、陡坡带以及缓坡带,且垂向连通的断层附近压降梯度较高,定量地解释了在超压控制下油气运移方式的变化特征,从而有效判识油气优势富集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降梯度 运移动力 油气运移方式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改进STA/LTA与MLoG算子的微震P波到时自动拾取方法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议迎 丁仁伟 +3 位作者 李建平 赵俐红 赵硕 张硕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在非常规低渗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微震P波震相到时的精确拾取是实时监测诱导水力压裂动态变化的一项关键技术。然而,传统的STA/LTA震相拾取方法存在低效率、低精度等问题。为提高低信噪比微震事件到时拾取的准确性和分辨率,提出一种联合... 在非常规低渗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微震P波震相到时的精确拾取是实时监测诱导水力压裂动态变化的一项关键技术。然而,传统的STA/LTA震相拾取方法存在低效率、低精度等问题。为提高低信噪比微震事件到时拾取的准确性和分辨率,提出一种联合改进型STA/LTA算法和MLoG算子的微震P波震相到时自动拾取方法。先通过MLoG算子对微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再利用改进的特征函数计算STA/LTA拾取微震P波到时。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验算结果表明,本方法不仅可实现低信噪比微震数据P波到时的自动拾取,而且所拾取的P波到时精度高、鲁棒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STA/LTA MLoG算子滤波 特征函数 低信噪比 P波到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