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简介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卫东 凌明星 +2 位作者 章荣清 张柳毅 陈晨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5-539,共5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本项目将通过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实验岩石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研发专项"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深部过程与资源效应"项目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本项目将通过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沉积地质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矿床学和实验岩石学等多学科的联合攻关,以恢复太平洋、鄂霍次克洋和特提斯洋演化历史为切入点,重点探究太平洋板块与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揭示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的发生机制和深部过程,探讨它们对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控制,同时对比研究西部燕山期地质事件。本专辑将简要介绍项目及各课题的研究思路、工作模型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资源勘查开采 燕山期重大地质事件 深部过程 资源效应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热液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志刚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共19页
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其来源,也记录了流体及其沉淀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的金属(铅、铼、锇、铁、铜、锌)、非金属(硫)及其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 海底热液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不仅可以示踪其来源,也记录了流体及其沉淀过程。本文分析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的金属(铅、铼、锇、铁、铜、锌)、非金属(硫)及其流体包裹体中的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底热液硫化物中的硫同位素组成与锇、铁同位素组成之间,铁同位素组成与铅和氦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其锇同位素组成与铁同位素组成之间,氙同位素组成与铅、锇同位素组成之间,则存在正相关性。在岩浆去气注入流体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具δ^(34)S_(VCDT)值较低(约0‰),^(3)He/^(4)He(>8 Ra)、^(40)Ar/^(36)Ar(>300)和^(129)Xe/^(132)Xe(>0.99)值较高的特点。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阶段,随着岩石中含铅矿物的不断溶解,即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程度的增加,流体中沉淀的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的铅质量分数增加,伴随^(206)Pb/^(204)Pb值轻微的减小。在流体-海水混合阶段,海水影响的加剧可使硫化物中的锇质量分数(约0×10^(-9))急剧降低,δ^(57)Fe值(<—1.6‰)、187 Os/188 Os值(>1)明显增大;随着流体-海水混合作用的增强,硫化物中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将随着其流体包裹体中^(3)He/^(4)He、^(40)Ar/^(36)Ar、^(129)Xe/^(132)Xe值轻微降低而升高,而其^(3)He/^(4)He值随着其^(130)Xe/^(132)Xe值的降低而降低。以上表明,通过综合分析海底硫化物中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的同位素组成和其质量分数,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岩浆去气、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对海底热液循环的影响,进而了解硫化物沉淀过程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和流体-海水混合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同位素 同位素组成之间的关系 海底热液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半沟地区紫苏碱长花岗岩的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杜润康 常青松 +5 位作者 王惠初 初航 李小伟 田辉 王兆进 刘永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36-3551,共16页
为进一步探讨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孔兹岩系与怀安片麻岩接触界限附近、侵入TTG片麻岩的紫苏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地质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紫苏碱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79... 为进一步探讨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对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孔兹岩系与怀安片麻岩接触界限附近、侵入TTG片麻岩的紫苏碱长花岗岩进行了地质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该紫苏碱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为1792±19Ma;此外,分析样品的主量元素显示高硅、贫镁铁、准过铝质-弱过铝质特征,属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同时,微量元素具有右倾式稀土配分模式、Eu呈正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锆石εHf(t)呈负值(-12.1~-6.2),εNd(t)=-4.5~-9.4,具有相对富集的同位素组成。锆石Hf和Nd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2.41~2.62Ga、2.40~2.61Ga,与年龄为~2.5Ga的TTG片麻岩对应值一致。岩石地球化学及Nd-Hf同位素证据指示紫苏碱长花岗岩源自碰撞后伸展抬升阶段TTG片麻岩的重熔,标志着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运动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紫苏碱长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Nd-Hf同位素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黄土窑地区古元古代辉石正长岩的锆石U-Pb年代学、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1
4
作者 常青松 王惠初 +4 位作者 赵华平 张家辉 初航 王兆进 杜润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20-3535,共16页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一直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最后一期造山碰撞的性质,一直存在多种解释。本文对出露于黄土窑地区、侵入怀安片麻岩中的古元古代辉石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Nd-Hf同位素地球化... 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一直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最后一期造山碰撞的性质,一直存在多种解释。本文对出露于黄土窑地区、侵入怀安片麻岩中的古元古代辉石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辉石正长岩侵位时代为~1830Ma,并捕获了围岩中~1.92Ga的变质锆石及~2.4Ga的岩浆锆石。辉石正长岩贫硅、高钠钾,轻重稀土分馏明显,无Eu异常,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Th、U、Nb、Ta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辉石正长岩εNd(t)-5.2~-5.9,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 DM)为2.56~2.61Ga,所有锆石的Hf同位素一阶模式年龄为~2.5Ga,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7Ga,其中~1824Ma岩浆锆石的Hf同位素相对富集(εHf(t)-11.3~-2.1)。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证据指示辉石正长岩源自与其围岩TTG源区类似的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并较少受到地幔物质的影响。本文研究为限定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最后一期碰撞挤压-抬升的时限、规模及形式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石正长岩 古元古代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HF同位素 ND同位素 华北克拉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特征及其构造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磊 李春峰 +2 位作者 李珂迪 姚泽伟 陶天生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4,共14页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中国东部华南大陆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对中生代残留地层的各方面特征认识不足:在空间上通常集中于特定构造单元,且基本位于盆地西部;在时间... 东海陆架盆地是位于中国东部华南大陆边缘的一个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具有较大油气潜力。目前东海陆架盆地油气的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对中生代残留地层的各方面特征认识不足:在空间上通常集中于特定构造单元,且基本位于盆地西部;在时间上主要涉及白垩纪和侏罗纪,且多是定性或半定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研究区目前最新、最全的反射地震资料和钻井数据,从钻遇中生界井的标定出发,以地震资料的层序划分和解释为基础,进行残留地层的研究,空间上统一盆地东、西两大坳陷带,时间上统揽白垩纪、侏罗纪以及前侏罗纪三个时期。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遭受了后期严重的剥蚀改造,总体呈现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残留地层范围随时间不断东扩。对比各时期残留地层平面展布特征,揭示了东海陆架盆地的演变过程:三叠纪时期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时期为活动大陆边缘弧前盆地,晚侏罗世—晚白垩世时期为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与此相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肇始于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时期,板块后撤始于晚侏罗世。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的东侧边界位于钓鱼岛隆褶带的东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中生界 残留地层 沉积盆地 构造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山运动的深部过程与大规模成矿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卫东 李聪颖 +4 位作者 凌明星 章荣清 张柳毅 丁兴 张哲坤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0-544,共5页
以重建太平洋板片漂移历史为切入点,以期揭示燕山运动深部过程与大规模岩浆活动及金属成矿作用的内存联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厘定太平洋与伊泽纳吉板块间扩张洋脊的运动历史;探究洋脊俯冲对长江中下游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 以重建太平洋板片漂移历史为切入点,以期揭示燕山运动深部过程与大规模岩浆活动及金属成矿作用的内存联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厘定太平洋与伊泽纳吉板块间扩张洋脊的运动历史;探究洋脊俯冲对长江中下游燕山期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作用的控制机理;系统阐述中国东部燕山期A型花岗岩的成因,探讨其对稀有金属成矿的制约;利用地震资料揭示地幔中新特提斯、太平洋俯冲板片的残片;反演华北典型地区高镁埃达克岩形成的深部过程,探讨古太平洋俯冲对华北克拉通减薄的制约;实验模拟流体和熔体对成矿元素的溶解和运移,揭示其化学和动力学机制,为探讨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深部过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运动 洋脊俯冲 岩浆活动 成矿作用 埃达克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王纯豪 韩超 +1 位作者 韩梅 钟文健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6,共9页
为研究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川西坳陷中段三口钻井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有机显微组分以及沥青反射率的测定,分析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Sr、Ba、Cu、Al、V、Cr、N... 为研究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川西坳陷中段三口钻井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有机显微组分以及沥青反射率的测定,分析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Sr、Ba、Cu、Al、V、Cr、Ni等元素指标,探讨研究区当时所处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偏低,传统方法测得样品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0.2%,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质成熟度大于2.0%,处于过成熟阶段;生源Ba含量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具有中-低等古生产力水平;依据Sr/Ba、Sr/Cu、CaO/(MgO×Al 2 O 3)、V/Cr与V/(V+Ni)的比值特征推断雷口坡组当时处于炎热干旱、高盐度、低能、弱氧化-还原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雷口坡组 碳酸盐岩 古生产力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里曼丹岛库泰盆地海相成藏组合特征及油气富集区分带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鲁银涛 栾锡武 +4 位作者 史卜庆 徐宁 冉伟民 吕福亮 范国章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8-49,共12页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库泰盆地钻井岩屑样品及野外露头样品,首次对下中新统海相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区域以生物礁碳酸盐岩为标志层,发育多套海相沉积旋回,海相沉积油气系统具有自生自储自封堵特征:暗色海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 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库泰盆地钻井岩屑样品及野外露头样品,首次对下中新统海相油气系统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区域以生物礁碳酸盐岩为标志层,发育多套海相沉积旋回,海相沉积油气系统具有自生自储自封堵特征:暗色海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海相砂岩为有利储层,同时,海相泥岩作为有效盖层。下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样品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以Ⅱ型为主,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平均值 1.92%,有机质处于低熟-成熟阶段,为有效烃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指示良好的生烃潜力;储层多期发育,具有低阻特征。自西向东,库泰盆地油气成藏系统时代变新、层系变浅:①盆地东部望加锡海峡深水-半深水区域以上中新统-上新统深水沉积成藏系统为主;②中部马哈坎三角洲-浅海区域以中中新统三角洲相成藏组合为主;③马哈坎褶皱带以下中新统海相成藏组合为主;④盆地西部以渐新统-始新统裂谷期成藏组合为主。新层段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发现,揭示了库泰盆地有利成藏组合的分带规律,指明了库泰盆地中西部区域的未来油气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泰盆地 下中新统 成藏组合 分带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寒武系凝块石萜类生物标志物特征 被引量:3
9
作者 韩作振 刘凯旋 +1 位作者 任祥 宋志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2,共12页
鲁西寒武系张夏组和炒米店组大量出露凝块石,采用样品抛光、镜下观察及色谱质谱联用等对研究区岩石样品进行测试,根据样品抛光面、显微特征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探讨凝块石的沉积环境和参与成岩作用的微生物类型。实验结果表明,黄铁矿的... 鲁西寒武系张夏组和炒米店组大量出露凝块石,采用样品抛光、镜下观察及色谱质谱联用等对研究区岩石样品进行测试,根据样品抛光面、显微特征以及生物标志物特征,探讨凝块石的沉积环境和参与成岩作用的微生物类型。实验结果表明,黄铁矿的发现可视为还原环境的判别指标;凝块石中霍烷生物标志物占比70%以上,证明研究区凝块石生源输入多为原核生物;而三环萜烷(<C 30)则疑似来自产甲烷古菌的前驱物类异戊二烯烃;另外降霍烷αβ/ββ≥10的高比值反映了甲烷厌氧氧化反应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块石 霍烷 蓝细菌降解 产甲烷古菌 甲烷厌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中部地区小绥河组变质粉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作振 钟文建 +4 位作者 宋志刚 韩超 HANS-PETER Schertl 任祥 高丽华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2,共12页
对吉林省中部地区小绥河组变质粉砂岩进行了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变质粉砂岩的形成时代、物源及构造背景。通过U-Pb定年分析,获得小绥河组变质粉砂岩碎屑锆石3组U-Pb年龄:459~474Ma、441~4... 对吉林省中部地区小绥河组变质粉砂岩进行了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变质粉砂岩的形成时代、物源及构造背景。通过U-Pb定年分析,获得小绥河组变质粉砂岩碎屑锆石3组U-Pb年龄:459~474Ma、441~446Ma和417~426Ma,其形成时代应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通过全岩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认为小绥河组变质粉砂岩原岩物源主要来自于兴蒙造山带东段中奥陶世至早泥盆世的火成岩。小绥河组变质粉砂岩可能形成于弧陆碰撞的造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小绥河组 变质粉砂岩 碎屑锆石U-Pb 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