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8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东部典型稠油油藏沥青质沉积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涂乙 戴建文 +3 位作者 杨娇 王亚会 缪云 钟旭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5-153,共9页
南海东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沥青质沉积会造成储层喉道、井筒和管线堵塞,从而导致油井产能降低。选取番禺PL油田高、中、低沥青质含量的9个典型稠油油藏样品,采用黏度法和透光率法进行沥青质析出临界压力实验,分析不同样品与储层渗透率... 南海东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沥青质沉积会造成储层喉道、井筒和管线堵塞,从而导致油井产能降低。选取番禺PL油田高、中、低沥青质含量的9个典型稠油油藏样品,采用黏度法和透光率法进行沥青质析出临界压力实验,分析不同样品与储层渗透率损失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运用数值模拟手段,模拟并计算不同储层渗透率模型、不同沥青质损害对生产井开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番禺PL油田稠油越稠,沥青质含量越高,析出压差越小,生产过程中沥青质越容易析出沉积,油藏地层压力与沥青质析出压力之差(析出压差)为1.55~6.25 MPa;当地层压力降低至沥青质析出压力以下时,原油中的沥青质分子通过岩心时析出,首先堵塞小孔隙和喉道,随后会堵塞大喉道和中-大孔隙,沥青质含量越高,储层渗透率损失率越大,渗透率为3000×10^(-3)μm^(2)样品的渗透率损失率为20%~60%,5000×10^(-3)μm^(2)样品的渗透率损失率为20%~40%,储层渗透率越高,在同等条件下,沥青质析出后会快速通过大喉道和孔隙,大部分不会在喉道和孔隙沉淀下来,整体对储层渗透率伤害越小。稠油开采过程中应保持沥青质析出压力低于地层压力,可有效避免近井地带由于压力下降导致沥青质沉积伤害储层现象的发生,减少对油井生产能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析出 黏度法 透光率法 渗透率损失率 析出压力 生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陆相典型沉积类型油田水驱高效开发模式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金庆 安桂荣 +2 位作者 耿站立 张伟 潘彩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0-77,共8页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早期评价资料少、开发成本高、平台寿命受限的特点,不同沉积类型油田需要选取合理开发模式,实现平台寿命期内经济高效开发。分析了中国近海绥中36-1油田、秦皇岛32-6油田、渤中25-1S等3个陆相典型沉积类型油田地质油藏... 海上油田开发具有早期评价资料少、开发成本高、平台寿命受限的特点,不同沉积类型油田需要选取合理开发模式,实现平台寿命期内经济高效开发。分析了中国近海绥中36-1油田、秦皇岛32-6油田、渤中25-1S等3个陆相典型沉积类型油田地质油藏认识过程和开发调整实践过程,总结出了"三性"特征,即早期评价阶段地质油藏特征认识的局限性、高成本条件下水驱开发模式优选的特殊性、不同沉积类型水驱开发调整效果的差异性,提出了水驱高效开发效益优先兼顾风险规避的原则和平面矛盾与纵向矛盾优先解决的策略;依据所提原则和策略,提出了3个陆相典型沉积类型油田的水驱高效开发模式,即湖泊三角洲沉积油田一次井网一套层系合采分注模式、曲流河沉积油田二次井网分期分层系开发模式、浅水三角洲沉积油田一套层系滚动开发模式,为海上同类型新油田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油田 陆相沉积 水驱高效开发 开发调整 开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高含水油田用无机复合调驱剂实验研究
3
作者 于萌 徐国瑞 +4 位作者 李翔 郑玉飞 冯轩 杨劲舟 刘丰钢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7-1312,共6页
针对海上碳酸氢钠水型的高含水油田,以硅酸钠和氯化钙为主剂、聚羧酸分散剂和乳液聚合物为助剂制备了环保型无机复合调驱剂,并研究了聚羧酸分散剂类型和乳液聚合物质量浓度对调驱剂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聚羧酸分散剂的酸醚比... 针对海上碳酸氢钠水型的高含水油田,以硅酸钠和氯化钙为主剂、聚羧酸分散剂和乳液聚合物为助剂制备了环保型无机复合调驱剂,并研究了聚羧酸分散剂类型和乳液聚合物质量浓度对调驱剂性能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聚羧酸分散剂的酸醚比为3.7、分子量为23 800时,聚羧酸分散剂和无机颗粒表面的静电斥力和空间位阻作用相互促进,可达到有效分散效果。配合使用低质量浓度乳液聚合物(500 mg/L),形成的无机复合调驱体系可进一步增强体系的黏度和强度,初始黏度从1.1 mPa·s提升至5.4 mPa·s。封堵实验表明,无机复合调驱剂能够大幅度增加流动阻力,封堵率可达82.3%。该无机复合调驱剂可实现在线注入,具有快速分散、深部调驱和价格低廉等特点,在海上及其他作业空间受限的高含水油田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田 聚羧酸分散剂 吸附性能 空间位阻 酸醚比 乳液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油藏注水层段划分及注采液量调配协同优化设计方法
4
作者 张先敏 李闪闪 +2 位作者 冯其红 刘晨 刘向斌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1,共10页
精细分层注水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其层段划分和配注量设计通常脱节,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艺协同效应。为此,在分层注水最佳层段划分数目未知的条件下,以经济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多种工程地质条件约束,构建了集注水... 精细分层注水是高含水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但其层段划分和配注量设计通常脱节,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工艺协同效应。为此,在分层注水最佳层段划分数目未知的条件下,以经济净现值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多种工程地质条件约束,构建了集注水层段划分组合及注采液量调配于一体的精细分层注水优化数学模型,并结合蜣螂优化算法,形成了高含水油藏注水层段划分及注采液量调配协同优化设计方法,实现精细分层注水关键工艺参数的一体化优化设计。以Egg模型为例,在维持注采总液量相同的条件下,对比了单一的各井注采液量优化、单一的分层注水措施参数优化以及两者一体化精细优化等3种方式下的调控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层间物性干扰严重的高含水油藏,采用一体化精细优化方式,对分层注水井的层段划分方式、配注量及其他各井的注采液量调配进行协同优化,其效果显著优于单一注采液量优化或分层注水措施参数优化方式;一体化精细优化通过自动划分重组注水层段、智能匹配调整注采液量参数,有效缓解了高含水阶段的层间矛盾,优化水驱流场,实现各油层的均衡驱替,预测生产5a,采收率较优化前提高1.08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 分层注水 层段划分 蜣螂优化算法 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支撑剂嵌入的煤层气井压裂优化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峥嵘 时贤 +5 位作者 刘伟 谢昕 侯亚南 杨媛媛 王鹏 葛晓鑫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64,共6页
煤层气井由于物性较差,通常需要压裂改造。压裂改造后生产过程中由于支撑剂嵌入的影响,导致裂缝导流能力下降,产量迅速降低,因此压裂设计需要考虑支撑剂嵌入的影响。考虑支撑剂嵌入建立煤岩裂缝导流能力模型,模拟结果与室内裂缝导流能... 煤层气井由于物性较差,通常需要压裂改造。压裂改造后生产过程中由于支撑剂嵌入的影响,导致裂缝导流能力下降,产量迅速降低,因此压裂设计需要考虑支撑剂嵌入的影响。考虑支撑剂嵌入建立煤岩裂缝导流能力模型,模拟结果与室内裂缝导流能力实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采用支撑剂指数法,形成基于支撑剂嵌入的煤层气井压裂优化设计方法,对沁水盆地南部区块煤层气井开展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支撑剂嵌入降低了裂缝宽度和裂缝导流能力,煤层气井压裂优化时考虑支撑剂嵌入与未考虑对比,压裂裂缝最优缝长减小,最优缝宽增大,平均产量相对较高,且产量递减速率较慢,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对煤层气井压裂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支撑剂嵌入 支撑剂指数法 裂缝导流能力 压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开发多层油藏井间连通性反演模型 被引量:35
6
作者 赵辉 康志江 +2 位作者 孙海涛 张贤松 李颖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9-106,共8页
针对当前井间连通性模型只能预测产液动态变化、无法计算油水两相动态且不能分层进行连通性分析等局限性,建立了新的可模拟油水动态的多层油藏井间连通性模型。模型将油藏系统分层离散成一系列由井间传导率和连通体积等参数表征的井间... 针对当前井间连通性模型只能预测产液动态变化、无法计算油水两相动态且不能分层进行连通性分析等局限性,建立了新的可模拟油水动态的多层油藏井间连通性模型。模型将油藏系统分层离散成一系列由井间传导率和连通体积等参数表征的井间连通单元,并以连通单元为模拟对象进行物质平衡方程计算,通过考虑定液、定压两种生产模式实现压力求解和井间流量计算,结合前缘推进理论建立了井间饱和度追踪计算方法,最终得出井点处各层的油水产出动态;以此为基础利用随机扰动近似法和投影梯度法等通过动态拟合建立了模型参数反演方法。实例应用显示,所建模型取得了较好的动态拟合和预测效果,反演后的连通模型参数与实际油藏地质特征相吻合,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相比当前连通性方法,模型能实时获得分层井间流量分配系数、单井产液和产油劈分系数等信息,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油藏平面及纵向的油水流动关系和生产措施变化,指导油田实际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油藏 井间连通性 反演模型 井间连通单元 井间流量分配系数 油井产量劈分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气田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健 李保振 +4 位作者 周文胜 周守为 朱军龙 刘晨 李乐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0,共9页
中国海上目前在生产气田共计有30个、气井总数为288口,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海上气田的勘探成本、工程建造成本、钻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均较高,加之开发调整及生产措施实施难度大,... 中国海上目前在生产气田共计有30个、气井总数为288口,主要分布在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和渤海湾盆地。海上气田的勘探成本、工程建造成本、钻完井和生产操作费用均较高,加之开发调整及生产措施实施难度大,因而陆上气田开发采用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在海上推广应用便受到诸多限制。为了提高中国海上气田开发的效益,有必要归纳和总结我国海上气田在开发技术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实施经验。按照气藏特点,将中国目前的海上气田分为凝析气藏、低渗透气藏、边底水气藏、高温高压含酸气气藏、深水气藏等5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其地质特征、开发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典型案例对各类气藏的配套开发技术与提高天然气采收率技术及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最后对中国海上天然气开发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潜力给予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上气田 凝析气藏 低渗透气藏 边底水气藏 高温高压含酸气气藏 深水气藏 气田开发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两种热采方式开发效果评价 被引量:40
8
作者 梁丹 冯国智 +2 位作者 曾祥林 房茂军 何春百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5-99,共5页
为了给海上稠油油田选择热采技术提供依据,对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2种热采方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建立了热采单井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设置了注入热焓相同和注入量相同2种方案,并结合现场先导试... 为了给海上稠油油田选择热采技术提供依据,对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2种热采方式的开发效果进行了评价。根据实际地质油藏参数建立了热采单井地质模型,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设置了注入热焓相同和注入量相同2种方案,并结合现场先导试验对比分析了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开发特征和效果。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在注入热焓相同(4.3&#215;1013 J)的条件下,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采收率分别为18.3%和12.4%;在注入量相同(227 m3/d )的条件下,多元热流体吞吐和蒸汽吞吐的采收率分别为17.5%和13.3%,多元热流体吞吐的采收率是蒸汽吞吐的1.3~1.5倍。在现场先导试验中,多元热流体井的产能是蒸汽吞吐井的1.5倍。研究结果表明,多元热流体吞吐比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更适于开发海上稠油油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多元热流体吞吐 蒸汽吞吐 数值模拟 渤海N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何保生 曹砚锋 +1 位作者 曾祥林 武广瑷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87,97,共7页
在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通过增加油井数量来提高产量会受到平台空间及经济性的制约,依靠增加生产压差来提高油井产能将导致疏松砂岩油井出砂和水锥等问题。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可通过多枝导流扩大单井泄流面积,通过适度出砂改善近井地... 在海上稠油油田开发中,通过增加油井数量来提高产量会受到平台空间及经济性的制约,依靠增加生产压差来提高油井产能将导致疏松砂岩油井出砂和水锥等问题。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可通过多枝导流扩大单井泄流面积,通过适度出砂改善近井地带储层物性,从而大幅提升单井产能,减少海上油田所需开发井数和平台数量。在研究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油藏增产机理和产能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研发了多枝导流钻井技术、适度出砂完井技术及携砂采油技术,形成了一套海上稠油油田开发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体系。该技术已在渤海17个稠油油田的225口井取得成功应用,单井平均增产约20%,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 稠油油田 多枝导流 适度出砂 油藏增产机理 产能评价 钻井 完井 携砂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对水驱效果影响的物理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屈亚光 丁祖鹏 +2 位作者 潘彩霞 申健 姚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5-107,110,共4页
夹层是影响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油田开发实践证实,由于沉积、成岩等地质作用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夹层,因其成因、特点和分布又有较大差异,因此它们对油田的水驱规律的影响亦不同。基于厚油层设计的层内夹层分布... 夹层是影响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油田开发实践证实,由于沉积、成岩等地质作用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夹层,因其成因、特点和分布又有较大差异,因此它们对油田的水驱规律的影响亦不同。基于厚油层设计的层内夹层分布理想模型,首先研究了夹层对韵律性储层注水井层内射孔位置的影响,然后以反韵律储层为对象,分别研究了夹层分布位置及范围对注采井网水驱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厚油层层内夹层发育且存在渗透率级差时,注水井射孔时应尽量射开层内高渗透区域;对于反韵律储层,当夹层处于采油井附近区域时,夹层对水驱影响程度最小,其次是夹层位于注采井间,而夹层位于注水井附近影响程度最大,其水驱效果最差,同时随着夹层范围的扩大,水驱效果逐渐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 物理实验 水驱 韵律性 射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出砂规律及出砂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房茂军 曾祥林 +1 位作者 梁丹 孙福街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5-138,共4页
提出依据径向流动进行室内大型出砂评价的思路,研制了油井出砂的模拟实验装置。针对渤海区域常用的金属纤维防砂管、金属网防砂管和割缝管,进行了围岩应力作用下的出砂流动实验,对地层在围岩应力状态下出砂和流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 提出依据径向流动进行室内大型出砂评价的思路,研制了油井出砂的模拟实验装置。针对渤海区域常用的金属纤维防砂管、金属网防砂管和割缝管,进行了围岩应力作用下的出砂流动实验,对地层在围岩应力状态下出砂和流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流出砂的粒径变化情况,观察和模拟了环境控制条件下的出砂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网布筛管对泥质的防堵塞效果最好,割缝管次之,金属纤维防砂管对泥质较敏感,泥质含量高的情况下不宜使用金属棉防砂管;对不同防砂管产出砂进行粒度分析,产出砂粒径开始时较大,可远远超过防砂精度,最大的可超过防砂精度的2~3倍,后迅速降低,说明在防砂管周围有砂桥形成。环空周围堆满砂后,产量迅速下降,随着微小砂粒的流出,孔渗结构得到改善。金属纤维防砂管产量低,产量稳定,割缝管和金属网防砂管产量高,割缝管产量有略微下降趋势,金属网防砂管产量有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出砂规律 出砂装置 防砂管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深部调剖组合方式实验优选 被引量:26
12
作者 曹伟佳 卢祥国 +3 位作者 闫冬 梁守成 吕鑫 李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3-108,共6页
针对渤海油藏深部调剖实际需求,实验研究了Cr^(3+)聚合物弱凝胶(聚合物浓度为3 000 mg/L,交联剂浓度为2 000 mg/L)、强凝胶(聚合物浓度为4 000 mg/L,交联剂浓度为3 000 mg/L)和聚合物微球传输运移能力、封堵能力以及聚合物凝胶段塞尺寸... 针对渤海油藏深部调剖实际需求,实验研究了Cr^(3+)聚合物弱凝胶(聚合物浓度为3 000 mg/L,交联剂浓度为2 000 mg/L)、强凝胶(聚合物浓度为4 000 mg/L,交联剂浓度为3 000 mg/L)和聚合物微球传输运移能力、封堵能力以及聚合物凝胶段塞尺寸和调剖剂不同组合方式的调剖效果。结果表明:聚合物强弱凝胶成胶时间接近,均为放置1.5 h后;聚合物凝胶初始黏度低,成胶后强度高,可避免进入中低渗透层,因此聚合物凝胶可以作为一级调剖段塞。聚合物微球封堵性能几乎不受剪切作用影响,当水化时间达到2 d时,微球粒径由8.45 μm水化膨胀至27.14 μm,在注入岩心过程中压力较低,运移距离较远,并且可在储层深部孔隙内缓膨,因此可选择聚合物微球作为二级调剖段塞。采取弱凝胶+强凝胶+聚合物微球的组合方式,采收率增幅最大(较水驱阶段可提高22.5个百分点),液流转向效果明显,推荐此组合方式进行海上油田深部调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深部调剖 聚合物凝胶 聚合物微球 组合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两亲聚合物驱稠油渗流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光 张凤英 +3 位作者 康晓东 赵娟 崔盈贤 赵文森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65,共5页
以渤海油田稠油为样本,对两亲聚合物驱稠油作用机理和渗流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室内微观实验表明,新型两亲聚合物溶液能够降低胶质和沥青质在石英表面的吸附层厚度和吸附质量,通过乳化分散作用减小油滴尺寸,从而改善稠油流动性;随着两... 以渤海油田稠油为样本,对两亲聚合物驱稠油作用机理和渗流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室内微观实验表明,新型两亲聚合物溶液能够降低胶质和沥青质在石英表面的吸附层厚度和吸附质量,通过乳化分散作用减小油滴尺寸,从而改善稠油流动性;随着两亲聚合物溶液与原油混合体系中聚合物溶液比例增加,流动时间逐渐降低,体系的流动性明显改善。物理模型宏观实验表明:一方面两亲聚合物-原油混合体系在渗流过程中持续与油相接触,启动更多稠油,提高驱油效率;另一方面,混合体系因吸附滞留作用在多孔介质中能够建立渗流阻力,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本文研究成果对于明确两亲聚合物提高采收率原理和指导矿场试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聚合物 稠油 聚合物驱 乳化分散 渗流规律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砂岩油藏开发调整全过程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 被引量:13
14
作者 耿站立 安桂荣 +2 位作者 周文胜 秦海丽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62,共6页
分析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5367—2010)"中3个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的局限性,认为这3个经验公式具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基于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密井网开发试验得到的经典的5类砂体水驱... 分析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5367—2010)"中3个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的局限性,认为这3个经验公式具有各自的适用条件;基于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密井网开发试验得到的经典的5类砂体水驱控制程度与井距关系,建立了不同规模砂体不同井距条件下水驱控制程度计算公式;基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水驱砂岩油藏采收率经验公式,考虑水驱控制程度建立了描述注水油田开发调整全过程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渤海P油田应用表明,本文建立的新关系式可以更好地描述稀井网至密井网全过程的井网密度与采收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砂岩油藏 注水开发 水驱控制程度 井网密度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非均质性对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屈亚光 安桂荣 +2 位作者 丁祖鹏 张伟 张鹏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59,9,共5页
基于某一稠油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渗透率、砂体厚度和砂体几何形态3类多个不同非均质级差条件下的油藏概念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蒸汽驱注采方式间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相同的工作制度下,对于厚度... 基于某一稠油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渗透率、砂体厚度和砂体几何形态3类多个不同非均质级差条件下的油藏概念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蒸汽驱注采方式间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相同的工作制度下,对于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当注采方式为厚采薄注时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几何形态,宽采窄注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3类非均质性对蒸汽驱不同注采方式的开发效果影响程度不同,渗透率影响程度最大,厚度次之,几何形态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平面非均质性 蒸汽驱 油藏数值模拟 沉积微相 开发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不同开发方式组合模式探讨 被引量:10
16
作者 谢晓庆 康晓东 +3 位作者 曾杨 石爻 张贤松 刘宇曦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90,共6页
海上油田开发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必要对不同开发方式进行组合和优化。根据以往水驱、聚合物驱、热力采油等经济技术界限研究成果,以原油黏度为一级决策、渗透率为二级决策、油藏深度为三级决策,建立了海上... 海上油田开发投资大、成本高、风险大,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有必要对不同开发方式进行组合和优化。根据以往水驱、聚合物驱、热力采油等经济技术界限研究成果,以原油黏度为一级决策、渗透率为二级决策、油藏深度为三级决策,建立了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方式组合多级决策树,确定出适合海上油田高效开发的4大类26套组合模式;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得到了各种组合模式的采收率,结合经济评价优化确定了8套不同油藏条件的最优组合模式,并提出了各模式的生产动态典型特征曲线。绥中36-1油田实际区块应用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高效开发组合模式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以为海上油田开发模式优选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水驱 聚合物驱 热力采油 组合模式 采收率 绥中36-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返排液快速高效处理方法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文娟 张健 +4 位作者 檀国荣 孟凡雪 朱江 李如茵 靖波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7-82,共6页
针对目前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步骤繁琐、处理周期长、设备占地大、无法即返排即处理等问题,基于对压裂返排液水质及主要组分的分析结果,确定以去除有机物(COD)为首要目标,建立了絮凝预处理+电化学/高级氧化/超声耦合高效处理的两步处理... 针对目前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步骤繁琐、处理周期长、设备占地大、无法即返排即处理等问题,基于对压裂返排液水质及主要组分的分析结果,确定以去除有机物(COD)为首要目标,建立了絮凝预处理+电化学/高级氧化/超声耦合高效处理的两步处理方法。通过实验优化出最佳操作条件,使返排液经处理后水质澄清透明,COD、固体悬浮物及含油量均达到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初步设计了处理工艺流程及撬装设备,可实现压裂返排液的边返排边连续在线处理,具有工业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返排液 低渗油田 高效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屈亚光 安桂荣 +2 位作者 周文胜 许家峰 耿艳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406-3409,共4页
以某实际油藏地质特点、开发动态和理论公式为基础,全面考虑了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7个因素,每个因素含有3个水平数,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了18个试验方案,然后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相对应的油藏数值模型并进行计算。以十年末采... 以某实际油藏地质特点、开发动态和理论公式为基础,全面考虑了影响水平井开发效果的7个因素,每个因素含有3个水平数,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设计了18个试验方案,然后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相对应的油藏数值模型并进行计算。以十年末采出程度为分析指标,利用直观分析方法和方差分析方法得出了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影响程度的大小,并用简单比较法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通过以上研究,可以进一步为提高该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提供依据,并为同类油藏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油藏 正交设计 数值模拟 采出程度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松砂岩油藏出砂机理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房茂军 曾祥林 梁丹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8-100,140,共3页
针对出砂机理宏观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了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机理研究的微观可视化实验装置,采用渤海疏松砂岩典型储层的粒度分布和油田实际挡砂参数,进行了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机理的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出砂提高渗... 针对出砂机理宏观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了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机理研究的微观可视化实验装置,采用渤海疏松砂岩典型储层的粒度分布和油田实际挡砂参数,进行了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出砂机理的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出砂提高渗透率的程度与驱替压差、地层砂粒度、挡砂筛网尺寸有关。粒度越均匀,分级出砂范围就越窄,出砂阶段越集中;若粒度均匀程度较差,则分级出砂范围就越宽,出砂随驱替压差和挡砂精度的变化也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松砂岩 稠油油藏 出砂机理 微观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氧化自生表面活性剂乳化降黏实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盈贤 唐晓东 +2 位作者 李晶晶 苏旭 赵文森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4-159,共6页
以渤海稠油为原料,研究了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对稠油组成和性质的影响;并抽提分离出氧化稠油中石油羧酸,制成石油羧酸盐,评价其乳化性能;最后以稠油氧化程度、乳化助剂加量、含水率和乳化温度考察了助制作用下氧化稠油的乳化性能。实验结... 以渤海稠油为原料,研究了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对稠油组成和性质的影响;并抽提分离出氧化稠油中石油羧酸,制成石油羧酸盐,评价其乳化性能;最后以稠油氧化程度、乳化助剂加量、含水率和乳化温度考察了助制作用下氧化稠油的乳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稠油经空气低温催化氧化72 h后,沥青质+胶质下降了4.4%,相对平均分子质量减小5.18%,氧化对稠油起到了一定的改质作用;同时稠油酸值由氧化前的2.78 mgKOH/g增长到5.05 mgKOH/g;石油羧酸盐能形成较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具有良好的乳化效果,稠油经空气低温催化氧化后,在复合乳化助剂作用下产生自生表面活性剂,形成水包油型乳液体系达到乳化降黏,降黏率达9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氧化 乳化 自生表面活性剂 降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