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胁迫下吉富罗非鱼鳃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若汐 励翔 +5 位作者 林翰翔 赖鸿伟 陆颖 许强华 陈良标 周艳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79-1889,共11页
【目的】筛选出低温敏感型和低温耐受型吉富罗非鱼的鳃组织差异表达蛋白(DEPs),为揭示罗非鱼低温耐受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培育低温抗性罗非鱼新品种(系)提供基础遗传资料。【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结... 【目的】筛选出低温敏感型和低温耐受型吉富罗非鱼的鳃组织差异表达蛋白(DEPs),为揭示罗非鱼低温耐受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培育低温抗性罗非鱼新品种(系)提供基础遗传资料。【方法】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对低温胁迫前后的吉富罗非鱼鳃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根据差异倍数(Fold Change)>1.3且P<0.05的筛选标准筛选出DEPs,然后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共鉴定出6603个蛋白,其中746个为DEPs(432个呈上调表达,314个呈下调表达)。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746个DEPs在生物学过程(BP)、细胞组分(CC)和分子功能(MF)三大功能类别中共注释到4772条GO功能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746个DEPs分别富集到五大KEGG信号通路类别的31个亚群中,其中,免疫系统富集到115个DEPs(占15.4%),信号转导富集到88个DEPs(占11.8%),全局及概览图谱富集到75个DEPs(占10.1%);从富集程度来看,746个DEPs主要富集在肠道IgA免疫网络、造血细胞系、核糖体、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等15条KEGG信号通路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包括C3、C5在内的多个关键基因在低温耐受型吉富罗非鱼鳃组织中均呈明显下调表达趋势,尤其是C1qrs、CD59、C3、C5、C6和Vtn等基因的表达极显著下调(P<0.01)。【结论】低温胁迫后吉富罗非鱼鳃组织中的DEPs主要富集在肠道IgA免疫网络、造血细胞系及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等与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糖类代谢和脂质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上,即鱼类免疫系统受抑制,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能力下降,是低温环境胁迫下罗非鱼大批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低温胁迫 差异表达蛋白(DEPs) 蛋白质组学 iTRAQ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被膜形成因子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高伟 郭行磐 +4 位作者 徐嘉康 彭莉华 沈和定 杨金龙 梁箫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5-409,共5页
为调查环境因子对微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壳长为1.81 mm±0.13 mm)附着的影响,通过显微共聚焦技术和荧光染色技术,探讨了在18℃条件下盐度为10、20、30时和盐度为3... 为调查环境因子对微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壳长为1.81 mm±0.13 mm)附着的影响,通过显微共聚焦技术和荧光染色技术,探讨了在18℃条件下盐度为10、20、30时和盐度为30的条件下温度为8、18、28℃时,环境因子对希瓦氏细菌Shewanella loihica ECSMB14101形成微生物被膜产生的影响,调查了上述环境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分布、膜厚等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S.loihica ECSMB14101形成微生物被膜的最终密度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密度的微生物被膜诱导活性不同,且与盐度呈线性关系;微生物被膜上细菌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在8℃和18℃时对稚贝的附着诱导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附着率分别为31%和68%,18℃与28℃时的微生物被膜诱导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盐度和温度的上升,微生物被膜上的细菌分布逐渐密集,膜厚显著增加,且在盐度为30、温度为28℃条件下微生物被膜的膜厚达到最大值(4.4μm±0.1μm);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条件下,膜厚的最大值为(4.3±0.1)μm。研究表明,盐度和温度改变微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并导致贻贝附着率的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微生物被膜 厚壳贻贝 稚贝 附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囊胚sphere时期的蛋白组学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漪 胡瑞芹 +1 位作者 冉皓宇 陈良标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64,共12页
斑马鱼(Danio rerio)早期胚胎发育囊胚时期是胚胎发育过程的关键时期,利用i TRAQ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检测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sphere时期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并分析该时期表达的蛋白质的相应功能和参与调控的生物过程。以野生型... 斑马鱼(Danio rerio)早期胚胎发育囊胚时期是胚胎发育过程的关键时期,利用i TRAQ蛋白质质谱分析技术,检测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囊胚sphere时期的蛋白质表达情况,并分析该时期表达的蛋白质的相应功能和参与调控的生物过程。以野生型斑马鱼发育至sphere时期即4 hpf的胚胎为样本,利用i TRAQ标记与LC-MS/MS串联质谱技术,结合数据库比对,对该时期表达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鉴定分析。检测结果共鉴定到的总蛋白数为1 178个,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蛋白广泛参与了细胞信号传递、细胞运动和细胞骨架构建、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物质合成与代谢等各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研究表明,利用i TRAQ标记的方法可以对4hpf时期的斑马鱼胚胎中的蛋白质进行有效的分离和鉴定,并初步建立了斑马鱼早期发育关键阶段sphere时期的蛋白质组表达图谱,以期为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质组学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早期胚胎发育 蛋白质组 ITRA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指马鲅性逆转过程初步研究
4
作者 蓝军南 区又君 +3 位作者 温久福 李俊伟 牛莹月 李加儿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7-74,共8页
该研究测量和统计了人工养殖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形态及性别比例,并观察其性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当盐度为10.8~13.0、水温为28.0~30.7℃时,在228尾7月龄四指马鲅样本中检测到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3... 该研究测量和统计了人工养殖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的形态及性别比例,并观察其性腺的组织学和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当盐度为10.8~13.0、水温为28.0~30.7℃时,在228尾7月龄四指马鲅样本中检测到雄性、雌性和雌雄同体3种个体,其比例分别为85.53%、5.70%和8.77%;3种个体的体质量、全长、体长和体高等形态性状无明显差异。解剖学观察显示,雌雄同体性腺的两背内侧为精巢,呈白色,两腹外侧为卵巢,呈浅黄偏红色。组织学显示精巢侧已有成熟精子形成,为典型精巢的Ⅳ或Ⅴ期特征,卵巢侧具卵巢腔,主要为卵原细胞和早期Ⅱ时相卵母细胞,为典型卵巢的Ⅱ期特征,可判断四指马鲅为雄性先熟雌雄同体;其性逆转过程可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主要组织结构变化特征为卵巢结构逐渐形成并发育成Ⅱ期卵巢,而精巢组织则逐渐退化消失,在整个性逆转过程均检测到精巢的细胞凋亡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雌雄同体 性逆转 组织学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罗非鱼的鳃组织结构变化及其生理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葛玉腾 童靖圆 +2 位作者 李玮 周艳 陈良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27-3135,共9页
【目的】探究低温胁迫下罗非鱼鳃组织损伤的调控机制,为后续开展罗非鱼越冬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温性草鱼为参照,对罗非鱼进行12℃室外低温胁迫及18℃室内复温试验,采集罗非鱼和草鱼的鳃组织,分别制作组织切片、测定抗氧化酶... 【目的】探究低温胁迫下罗非鱼鳃组织损伤的调控机制,为后续开展罗非鱼越冬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温性草鱼为参照,对罗非鱼进行12℃室外低温胁迫及18℃室内复温试验,采集罗非鱼和草鱼的鳃组织,分别制作组织切片、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当温度由18℃降至12℃后,罗非鱼鳃组织发生严重损伤,具体表现为细胞凋亡程度加重,次级鳃瓣形态不完整,板层融合,层间细胞团增多,组织内空泡化,血细胞堆积较多;复温至18℃后,罗非鱼鳃组织细胞凋亡程度有所缓解,但板层融合现象并未好转。草鱼在12℃低温胁迫下其鳃丝上皮组织略微增厚,但次级鳃瓣和鳃小片结构相对较完整,凋亡细胞数量远少于罗非鱼;复温至18℃后,草鱼的次级鳃瓣结构损伤情况好转,鳃丝上皮组织厚度下降,凋亡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在12℃低温胁迫下,罗非鱼鳃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下同),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极显著降低;草鱼则表现为CAT活性极显著升高,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下同),SOD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此外,罗非鱼的BPI、MKK6、STAT1、CD122和IL-2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低温胁迫下极显著下降,而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升;而草鱼在12℃低温胁迫下表现为STAT1和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上升,CD122和IL-2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BPI和MKK6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在低温胁迫下,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免疫功能受损三者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共同介导了罗非鱼鳃组织的损伤,且这种损伤不可逆转。在今后的罗非鱼抗寒工作中应以抗寒相关基因为分子标记,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加速抗寒品种(系)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鳃组织 低温胁迫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幼鱼存活及鳃组织形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2
6
作者 牛莹月 罗志平 +4 位作者 区又君 蓝军南 温久福 李加儿 周慧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19-1726,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存活与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四指马鲅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0、5‰、10‰(对照)、15‰和20‰等5个盐度组,将暂养于盐度为10‰水体...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存活与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四指马鲅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0、5‰、10‰(对照)、15‰和20‰等5个盐度组,将暂养于盐度为10‰水体中的四指马鲅幼鱼直接放入其他盐度水体中,试验第15 d时进行活体鳃组织取样,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盐度为0时,四指马鲅幼鱼在12 h之内全部死亡,5‰盐度组幼鱼死亡率成为6.6%,10‰对照组幼鱼无死亡,15‰和20‰盐度组幼鱼死亡率分别为33.3%和60.0%,表明与高盐环境相比,四指马鲅幼鱼更能适应低盐环境,但不能在急性淡水胁迫条件下存活。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10‰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小片排列紧密,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随着盐度增加,鳃小片的长度和间距减小,而鳃小片宽度增加。其中,5‰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45.19±3.18μm、5.32±1.02μm和17.65±1.43μm,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36.67±3.81μm、8.78±2.22μm和11.56±3.81μm,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远端可观察到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落或分离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线粒体丰富细胞的顶膜结构分为Ⅰ型(顶膜向内凹陷)和Ⅱ型(顶膜向外凸起)2种类型。5‰盐度条件下,线粒体丰富细胞出现2种类型,主要以Ⅱ型为主,顶膜开口较大,表面有大量微绒毛,扁平上皮细胞表面有隆起的微嵴,形成指纹样回路;10‰盐度条件下,出现Ⅰ型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形态不规则,细胞间的界限不明显;15‰和20‰盐度条件下,均以Ⅰ型结构为主,且随着盐度增加,顶膜加深,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增多,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隆起幅度小,指纹样的回路不明显。【结论】当水体渗透压改变时,四指马鲅幼鱼存活率及鳃小片上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指马鲅 盐度 幼鱼 死亡率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评估北部湾潮间带中国鲎和圆尾鲎稚鲎的潜在地理分布及种群保育对策 被引量:26
7
作者 颜明艳 李琼珍 +3 位作者 宋洁 王振华 王有基 胡梦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00-3109,共10页
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受损等原因,亚洲鲎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鲎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得鲎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迫在眉睫。生态位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公开发... 鲎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意义。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受损等原因,亚洲鲎种群数量正急剧下降。鲎漫长的生命周期使得鲎资源的保护和增殖迫在眉睫。生态位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物种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和公开发表的北部湾中国海域中国鲎和圆尾鲎地理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得到中国鲎和圆尾鲎在广西北部湾(中国部分)的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确定了这两种稚鲎在北部湾中国海域潜在适生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潮间带坡度和地形指数是影响中国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而潮间带底质的有机物含量和植被指数是影响圆尾鲎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两种稚鲎适生区建立保护区,进行人工放流稚鲎,加强对海草和红树林的生态建设,进而促进鲎资源种群恢复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圆尾鲎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宜性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Smad信号通路响应光周期变化参与调控斑马鱼卵巢发育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春晓 吕为群 +1 位作者 杨志刚 陈阿琴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8-75,共8页
为研究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Samd (TGF-β/Smad)信号通路在斑马鱼(Danio rerio)卵巢中的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连续黑暗(0 L∶24 D, DD)、自然光照(14 L∶10 D, LD)和连续光照(24 L∶0 D, LL)条件下斑马鱼卵巢... 为研究不同光周期条件下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Samd (TGF-β/Smad)信号通路在斑马鱼(Danio rerio)卵巢中的作用,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连续黑暗(0 L∶24 D, DD)、自然光照(14 L∶10 D, LD)和连续光照(24 L∶0 D, LL)条件下斑马鱼卵巢中TGF-β/Smad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光周期条件下p-Smad2在斑马鱼卵巢中的定位情况。结果显示,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TGF-β/Smad信号通路中信号分子在斑马鱼卵巢中的表达模式不尽相同,其中配体(tgfb3)、受体(tgfbr2a,tgfbr2b,tgfbr1b)和下游蛋白激酶(smad2和smad3a)的表达趋势一致,即在不同光周期处理3 d后,上述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DD组最高,LL组最低,但处理7 d后则呈相反趋势。在斑马鱼卵黄发生前期至充分生长未成熟期的卵母细胞中均检测到p-Smad2蛋白信号,但光周期处理后未影响p-Samd2在斑马鱼卵巢中的定位。结果表明,光周期变化可能通过改变tgfb3/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影响斑马鱼的卵巢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光周期 转化生长因子-Β SMAD蛋白 卵巢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技术敲除hbae1.1基因对斑马鱼血红蛋白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孟琳 陈良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16,共5页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hbae1.1基因,获得缺失hbae1.1基因的纯合突变体,并研究缺失hbae1.1基因对斑马鱼血红蛋白生成的影响。根据斑马鱼hbae1.1基因设计敲除靶点,并制备相应gRNA,将gRNA与Cas9蛋白以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显微注射注入斑... 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hbae1.1基因,获得缺失hbae1.1基因的纯合突变体,并研究缺失hbae1.1基因对斑马鱼血红蛋白生成的影响。根据斑马鱼hbae1.1基因设计敲除靶点,并制备相应gRNA,将gRNA与Cas9蛋白以一定比例混合后通过显微注射注入斑马鱼受精卵一细胞期的动物极。通过T7E1核酸内切酶酶切、测序和序列比对后检测到成功敲除了hbae1.1基因,并通过与WT交配和内交,成功获得F 2代纯合突变体。将hbae1.1基因缺失的纯合突变体与野生型斑马鱼WT所产受精卵一起进行固蓝(o-Diansidin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WT相比,突变体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研究表明,hbae1.1基因的缺失会对斑马鱼血红蛋白的生成造成一定影响。同时hbae1.1基因的研究为了解鱼类血红蛋白的发生发育提供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血红蛋白 hbae1.1基因 CRISPR/Cas9 固蓝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驯化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和mtDNA拷贝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冉皓宇 陈良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0,共5页
旨在探索低温驯化对斑马鱼胚胎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及胚胎低温发育能力的影响。27℃发育至性成熟的斑马鱼,在22℃驯化6个月,构建低温驯化模型。驯化组与未驯化组分别交配产卵后,收集0hpf胚胎,在22℃和20℃下发育并观察胚胎的低温发... 旨在探索低温驯化对斑马鱼胚胎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及胚胎低温发育能力的影响。27℃发育至性成熟的斑马鱼,在22℃驯化6个月,构建低温驯化模型。驯化组与未驯化组分别交配产卵后,收集0hpf胚胎,在22℃和20℃下发育并观察胚胎的低温发育能力。提取0hpf以及8hpf、12hpf、24hpf4个时期的胚胎DNA,通过绝对荧光定量PCR比较分析胚胎中mtDNA拷贝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温驯化后斑马鱼0hpf胚胎mtDNA拷贝数显著低于未驯化组胚胎mtDNA拷贝数,且mtDNA拷贝数在胚胎发育后期的3个不同时期仍低于未驯化组胚胎,但差异逐渐缩小。同时,相比于未驯化胚胎,低温驯化后的斑马鱼胚胎在22℃低温具有更高的成活率,且可以在20℃低温胁迫下成活。研究表明,低温驯化致使斑马鱼胚胎mtDNA拷贝数降低,同时提高了斑马鱼胚胎的低温发育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驯化 斑马鱼 MTDNA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构建斑马鱼igf2bp3突变体及后代雌雄性别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伟伟 陈良标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8-33,共6页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GF2BP3)通过结合目标mRNA编码区调节mRNA转录和翻译,在细胞极化、运动、形态发生、新陈代谢、增殖及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在哺乳动物中缺乏可用的突变体模型,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ig...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mRNA结合蛋白3(IGF2BP3)通过结合目标mRNA编码区调节mRNA转录和翻译,在细胞极化、运动、形态发生、新陈代谢、增殖及分化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在哺乳动物中缺乏可用的突变体模型,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igf2bp3基因斑马鱼突变体,通过将两个gRNA与Cas 9蛋白显微注射至斑马鱼胚胎的单细胞期,PCR及Sanger测序验证,成功构建缺失1 513 bp的igf2bp3基因敲除品系。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igf2bp3基因在野生型成年斑马鱼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生殖腺中表达量最高。突变体纯合子斑马鱼性别比例分析显示,雄鱼数目明显多于雌鱼,雌雄鱼比例接近1∶10,表明igf2bp3基因可能在斑马鱼性腺发育中发挥作用。实验结果为斑马鱼性别决定基因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渔业养殖产业中单性育种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igf2bp3基因 CRISPR/Cas9 性别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斑马鱼kctd1纯合突变体的构建
12
作者 刘姣 黄姣 +2 位作者 胡金萌 李伟明 任建峰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0,56,共5页
KCTD1 (potassium channel tetramerization domain containing 1)属于钾离子通道四聚化结构域蛋白基因家族的成员,该家族成员的N端具有保守的BTB(Bric-a-brack, Tram-track, Broad complex)结构域和一个钾离子四聚体通道结构域(K-ketr... KCTD1 (potassium channel tetramerization domain containing 1)属于钾离子通道四聚化结构域蛋白基因家族的成员,该家族成员的N端具有保守的BTB(Bric-a-brack, Tram-track, Broad complex)结构域和一个钾离子四聚体通道结构域(K-ketra),但C端是多变的。人类 KCTD 基因家族成员的突变和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研究选取人类皮肤-耳朵-乳头综合征(Scalp-Ear-Nipple Syndrome,SEN)致病基因 KCTD1 在斑马鱼( Danio rerio )中的直系同源基因 kctd1 ,利用CRISPR/Cas9技术进行基因敲除,通过F 1 剪尾检测和F 1 内交,成功获得 kctd1 F 2 纯合突变体。获得的突变体类型为+7 bp和-8 bp。研究结果对于人类 KCTD1 基因功能以及KCTD1致病机理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KCTD1 突变体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