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现状和趋势 被引量:3
1
作者 刘鹰 郑纪盟 邱天龙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共5页
综述了开展贝类设施养殖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贝类设施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列举了我国在贝类设施养殖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包括养殖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等... 综述了开展贝类设施养殖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贝类设施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列举了我国在贝类设施养殖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包括养殖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等;提出了贝类设施养殖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应主要集中于贝类养殖设施装备与技术的建立和完善,养殖工厂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的标准化设计,贝类养殖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与优化等,在基础研究方面应重视工程设计的技术原理、贝类生长发育对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制、贝类—环境—设施系统综合调控机理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设施养殖 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西洋鲑生长和肌肉品质的效应 被引量:10
2
作者 柳阳 李勇 +4 位作者 高婷婷 孙亚琼 周邦维 王顺奎 王晓晨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9,共13页
为探讨饲料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SalmonsalarL.)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3脂肪水平:18%、21%、24%,即F18、F21、F24;2蛋白质水平:38%、48%.即P38、P48),形成6种试验处... 为探讨饲料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SalmonsalarL.)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3脂肪水平:18%、21%、24%,即F18、F21、F24;2蛋白质水平:38%、48%.即P38、P48),形成6种试验处理膨化颗粒配合饲料,每处理3重复,通过在工业化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选用初质量(650.0±45.50)g大西洋鲑720尾,进行动物饲喂试验、肌肉脂肪酸、氨基酸测试等,试验期56d。结果表明:(1)中脂肪水平(F21)和高蛋白水平(P48)饲料的生长性能较佳。增质量率随脂肪水平提高先增加后降低,中高脂肪组比低脂肪组极显著提高43.5%(P〈0.01);高蛋白组极显著提高44.99%(P〈0.01);中脂肪高蛋白组合(P48F21)效应最佳;(2)脂肪水平对肌肉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蛋白水平与肌肉9种必需、4种风味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高蛋白组显著提高3.60%~17.00%(P〈0.05/0.01):(3)脂肪水平与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而蛋白水平与其呈负相关,高脂肪(P24)和低蛋白(P38)有利于提高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脂肪纽肌肉Zoo-3PUFA、∑HuFA、DHA、EPA含量比低脂肪组分别极显著或显著提高15.74%、26.60%、15.41%、7.67%(P〈0.01/0.05);低蛋白组极显著提高肌肉DHA含量11.91%(P〈0.01)、EPA10.02%(P〈0.05);低蛋白中高脂肪组合fP38F21、P38F24)效应佳。本试验研究证明,工业化工业化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西洋鲑对脂肪营养需求有一定程度降低,本试验条件下中高脂肪与中低蛋白组合既利于提高生长性能,又增加肌肉ω-3HUFA和主要氨基酸沉积,为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的肉质改善型配合饲料研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脂肪和蛋白质 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 生长性能 大西洋鲑(Salmon SALAR L.) 封闭循环水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营养素源对工业化养殖豹纹鳃棘鲈生长、体色和消化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邦维 李勇 +4 位作者 高婷婷 柳阳 赵宁宁 于学权 胡金城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87-1401,共15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工业化海水养殖条件下饲料中主要营养素源对豹纹鳃棘鲈( Plectropo-mus leopardus)生长、体色和消化吸收的影响。采用2×2×2三因素试验设计,2个营养素因素:蛋白质水平-46%蛋白质(P46)、50%蛋白质(P50... 本试验旨在探究工业化海水养殖条件下饲料中主要营养素源对豹纹鳃棘鲈( Plectropo-mus leopardus)生长、体色和消化吸收的影响。采用2×2×2三因素试验设计,2个营养素因素:蛋白质水平-46%蛋白质(P46)、50%蛋白质(P50),脂肪水平——8%脂肪(L8)、10%脂肪( L10);1个营养源因素:蛋白质源色素——植物性蛋白质源色素(VPP)、动物性蛋白质源色素(APP),共形成8种试验饲料(1#~8#处理),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64.2±1.1) g的豹纹鳃棘鲈幼鱼,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正试期94 d。结果表明:1)4#处理(P46、L10与APP的组合)试验鱼的增重率较2#(P46、L8与APP的组合)、3#(P46、L10与VPP的组合)、5#(P50、L8与VPP的组合)、6#( P50、L8与APP的组合)、8#处理(P50、L10与APP的组合)显著或极显著升高( P<0.05或P<0.01),饲料系数则较2#、7#处理( P50、L50与VPP的组合)显著或极显著降低( P<0.05或P<0.01)。2)6#处理试验鱼皮肤中胡萝卜素含量较3#、4#、8#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试验鱼皮肤中胡萝卜素与黑色素含量在不同处理下出现增减同步的现象。3)比较而言,7#处理试验鱼具有最高的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以及较高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6#处理试验鱼具有最高的碱性磷酸酶和Na^+, K^+-ATP酶活性,并显著或极显著高于1#~3#处理(P<0.05或P<0.01)。总之,饲料主要营养素源的变化和互作影响着试验鱼的生长、体色及消化吸收,初步确定P50、L8与APP的组合是兼顾豹纹鳃棘鲈生长、体色和消化吸收的优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素源 豹纹鳃棘鲈 生长 体色 消化吸收 工业化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营养对工业养殖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效应 被引量:7
4
作者 张静 高婷婷 +2 位作者 李勇 赵宁宁 马骏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4-41,共8页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选用体重为(145.08±0.56)g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4种饲粮蛋白质水平(41%、46%、50%和55%,即Ⅰ、Ⅱ、Ⅲ和Ⅳ组)的单因素实验74 d,研究蛋白营养变化对工业养殖大菱鲆幼鱼生长、氨氮排泄...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选用体重为(145.08±0.56)g大菱鲆(Scophthat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4种饲粮蛋白质水平(41%、46%、50%和55%,即Ⅰ、Ⅱ、Ⅲ和Ⅳ组)的单因素实验74 d,研究蛋白营养变化对工业养殖大菱鲆幼鱼生长、氨氮排泄及肌肉氨基酸的影响。结果显示:(1)实验鱼增重率的提高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先快后慢,Ⅲ、Ⅳ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Ⅰ、Ⅱ组18.48%–65.95%(P<0.01),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饲料系数则相应下降,Ⅲ、Ⅳ组分别极显著低于Ⅰ组25.64%、28.21%(P<0.01),Ⅱ、Ⅲ、Ⅳ组间无显著差异;(2)实验鱼氨氮排泄率与饲粮蛋白水平呈正相关,即随饲粮蛋白水平提高,实验鱼氨氮排泄率呈先缓增后趋平稳趋势,饲粮蛋白含量超过50%时,排泄率急剧上升。氨氮排泄率呈明显昼夜节律性,即摄食后排泄率逐渐升高,6–8 h达排泄高峰,后逐渐降低,以此周期性循环。早投喂后6 h各组排泄率达高峰,Ⅳ组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17.95%–35.07%(P<0.01);晚投喂后8 h各组排泄率达1 d内第2次高峰,Ⅳ组极显著高于Ⅰ组31.27%(P<0.01),显著高于Ⅱ组14.25%(P<0.05);(3)17种常见氨基酸在各处理组鱼肌肉内含量丰富,总量均高于65 mg/100 mg,且随饲粮蛋白含量升高呈渐增趋势,其中,Ⅲ、Ⅳ组无论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还是鲜味氨基酸含量,均略高于Ⅰ、Ⅱ组,但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蛋白含量变化对实验鱼肌肉氨基酸组成比例无显著影响。总之,饲粮蛋白水平过高,不能显著改善生长性能,却会显著提高氨氮排泄;同时,既不能改变肌肉氨基酸比例,也难以显著增加肌肉氨基酸积累。研究表明,大菱鲆幼鱼饲粮适宜蛋白质水平为4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 生长 氨氮排泄 肌肉氨基酸 大菱鲆 封闭循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皱纹盘鲍人工育苗LED光质及光照时期优选 被引量:4
5
作者 高霄龙 李贤 +3 位作者 张墨 史策 宋昌斌 刘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25-231,共7页
光照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该文研究了不同光质(红光、橙光、白光、蓝光、绿光和黑暗环境)和光照起始阶段(分别从受精卵,担轮幼虫,眼点幼虫)对皱纹盘鲍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蓝、绿光... 光照是影响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和存活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该文研究了不同光质(红光、橙光、白光、蓝光、绿光和黑暗环境)和光照起始阶段(分别从受精卵,担轮幼虫,眼点幼虫)对皱纹盘鲍幼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蓝、绿光以及黑暗环境下,幼虫的孵化率都超过80%,与红、橙、白光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红、橙、白光下,幼虫的畸形率则均较高,且与其他光质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在红光下,幼虫的畸形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超过10%。蓝光下,从担轮幼虫阶段起始光照,幼虫的变态率显著高于其他光质组。红、橙光和黑暗环境下,不同光照起始阶段幼虫的变态率均较低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蓝光下幼虫的变态率显著高于其他光质组(P<0.05),绿光和白光下幼虫的变态率也较高且二者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蓝、绿光和黑暗环境下担轮幼虫的规格显著大于白、红光组(P<0.05),且3种光质间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蓝、绿光下,从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阶段起始光照,幼虫形成次生壳和变态时的规格显著大于从受精卵阶段起始光照组(P<0.05),但从眼点幼虫阶段起始光照组,幼虫所需的变态时间显著长于从受精卵和担轮幼虫阶段起始光照组(P<0.05)。因此,在皱纹盘鲍的幼虫培育过程中,选择蓝、绿光并且从担轮幼虫期起始光照对提高苗种孵化效率、增加单位水体产量和促进鲍育苗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源 发光二极管 渔业 皱纹盘鲍 幼虫 光照起始阶段 变态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牡蛎与龙须菜配比提高含氮养殖废水处理效果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甍 宋协法 +2 位作者 孙国祥 马晓娜 刘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43-248,共6页
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营养素,不加处理的排放将带来环境污染,通过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可以保护环境,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该文研究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与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 水产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营养素,不加处理的排放将带来环境污染,通过养殖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可以保护环境,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该文研究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与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处理大西洋鲑(Salmo salar)养殖废水的适宜养殖密度与数量配比。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1)龙须菜试验。探讨不同龙须菜养殖密度(0.8、1.6、2.4和3.2 g/L)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氮素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龙须菜湿质量为2.4 g时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有较好处理效果,其中TAN、NO2-N、NO3-N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59.20%、62.16%和21.77%。2)牡蛎和龙须菜混养试验。试验中牡蛎(软体部湿质量)、龙须菜(湿质量)密度均为1.6、2.4、3.2 g/L。结果表明,牡蛎2.4 g/L、龙须菜2.4 g/L组合对废水中的NO2-N去除率达40.29%;牡蛎、龙须菜对TAN的去除存在交互作用,且龙须菜影响效应较大,2.4 g/L龙须菜对TAN去除率最高达74.44%;牡蛎2.4 g/L、龙须菜1.6 g/L时对NO3-N去除效果好,但与龙须菜密度2.4 g/L时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分析确定二者密度均为2.4 g/L,即牡蛎与龙须菜密度比为1:1时处理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 废水 N去除 牡蛎 龙须菜 数量配比 大西洋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方式对工业化养殖半滑舌鳎生长、摄食、免疫及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柳阳 李勇 +3 位作者 王华 周邦维 王晓晨 赵宁宁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69-475,共7页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通过4×2双因素随机设计动物56d试验,即4种月饱食度水平(80%、90%、100%、110%)、2种日粮次投喂比例(差量:42∶29∶29;等量:1∶1∶1),共进行8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探寻月饱食度和日粮次投喂比例对工厂化养... 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通过4×2双因素随机设计动物56d试验,即4种月饱食度水平(80%、90%、100%、110%)、2种日粮次投喂比例(差量:42∶29∶29;等量:1∶1∶1),共进行8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探寻月饱食度和日粮次投喂比例对工厂化养殖半滑舌鳎幼鱼(291.47±4.23)g生长、摄食、水质、免疫的影响,确定兼顾生长、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适宜投喂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月饱食度极显著影响半滑舌鳎的质量日增加、特定生长率和日均摄食量等(P<0.01),日粮次投喂比例显著影响质量日增加、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等(P<0.05)。差量投喂时,100%饱食度组比80%饱食度组的质量日增加、特定生长率分别极显著提高53.68%、37.31%;等量投喂时,100%饱食度组比80%饱食度组的质量日增加、特定生长率分别极显著提高43.73%、36.11%;质量日增加在等量投喂、月饱食度100%组合时达到最大值(3.60±0.18)g/d。(2)月饱食度和日粮次投喂比对水体氨氮相对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差量和等量投喂110%饱食度组比90%饱食度组分别显著增加72.22%(P<0.05)、117.77%(P<0.01)。(3)月饱食度和日粮次投喂比对试验鱼血清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试验结果显示,90%月饱食度组与差量投喂为兼顾生长和水环境的生态适宜投喂组合模式,100%月饱食度组与等量投喂为获得最快生长的投喂组合模式,试验投喂方式对试验鱼免疫指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饱食度 日粮次喂比 投喂组合 半滑舌鳎 生长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藻混养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的生物滤除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晓娜 李甍 +3 位作者 孙国祥 王顺奎 于凯松 刘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9,共8页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与无公害化处理排放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者采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及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和单养的方式处理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废水,设置贝类...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与无公害化处理排放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者采用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及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混养和单养的方式处理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废水,设置贝类组、藻类组、贝藻组3组处理,探讨了贝藻混养方式和贝类、藻类单养对废水中主要水质因子(N、P营养盐、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悬浮颗粒物(TSS))的处理效率,实验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混养的方式处理养殖废水效果较好,其对氮、磷营养盐、COD及TSS的去除效率分别为:总氨态氮41.67%±8.82%、硝酸盐氮33.96%±0.34%、总磷7.18%±0.03%、COD 78.87%±1.82%和TSS 70.50%±1.65%,而亚硝酸盐氮出现一定的积累。综合分析,牡蛎和龙须菜混养的方式处理养殖废水的效率优于牡蛎和龙须菜的单独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鲑(Salmo salar) 工业化循环水养殖 养殖废水 贝藻混养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鱼对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需求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周邦维 李勇 +2 位作者 高婷婷 柳阳 王晓晨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79-684,共6页
在发达国家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人类对蛋白质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来自海产品。全球人类消费的鱼类产品中约45%(4.8×107t)来自养殖[1]。因此,水产养殖业在为人类提供高营养价值的水产食品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养殖海水鱼 蛋白质 氨基酸 营养需求特点 配合饲料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下皱纹盘鲍不同养殖群体心率变化比较 被引量:11
10
作者 林思恒 吴富村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4-90,共7页
高温是海水贝类度夏死亡的环境诱因之一。本研究应用一种非损伤性的心率检测方法,检测两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尝试以心率变化指标比较这两个群体高温耐受能力。由于高温胁迫下皱纹盘鲍的心率随温度... 高温是海水贝类度夏死亡的环境诱因之一。本研究应用一种非损伤性的心率检测方法,检测两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心率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尝试以心率变化指标比较这两个群体高温耐受能力。由于高温胁迫下皱纹盘鲍的心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符合阿伦尼乌斯(Arrhenius)公式,且心率随温度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该研究通过计算两者直线拟合拐点即阿伦尼乌斯拐点温度(ABT,Arrhenius break temperatures)指标,用以指示皱纹盘鲍温度耐受程度。以此法对皱纹盘鲍两个群体(高温耐性,对照)各17个个体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群体间的ABT存在显著差异,高温耐性组的皱纹盘鲍的AB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个体ABT指标的高低与测定个体的壳高呈正相关(P<0.05)。本研究首次将探讨了高温胁迫下皱纹盘鲍心率变化规律,并以ABT为指标分析比较了两个皱纹盘鲍养殖群体间高温耐受能力,结果对研究皱纹盘鲍和其它贝类温度胁迫下生理响应及抗逆选育具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心率测定 高温胁迫 AB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中鱼类福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贤 刘鹰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0-45,共6页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鱼类福利越来越受到关注,福利化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鱼类福利究竟是什么,如何在投喂、分池、宰杀、运输、饲养等生产环节中实现鱼类福利化,该如何评价鱼类福利对实现福利化水产养... 随着全球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鱼类福利越来越受到关注,福利化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方向。然而,鱼类福利究竟是什么,如何在投喂、分池、宰杀、运输、饲养等生产环节中实现鱼类福利化,该如何评价鱼类福利对实现福利化水产养殖至关重要。本文旨在阐述鱼类福利学的概念、发展、相关法案、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促进水产养殖中鱼类福利学的研究,从而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鱼类福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肠炎功能蛋白对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生长、水环境和消化酶的效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邦维 李勇 +4 位作者 郭培红 于学权 常欣堂 高婷婷 柳阳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20-25,共6页
试验研究在现代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探寻抗肠炎功能蛋白添加剂新产品对石斑鱼生长、消化以及水质等的效应。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2‰、3‰(0-3#组)的抗肠炎蛋白粉,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64.80±0.56)g的4组点带... 试验研究在现代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探寻抗肠炎功能蛋白添加剂新产品对石斑鱼生长、消化以及水质等的效应。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2‰、3‰(0-3#组)的抗肠炎蛋白粉,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64.80±0.56)g的4组点带石斑鱼640尾,每处理组4重复,正式试验期105 d。试验结果表明:①试验发现,饲粮添加2‰以上抗肠炎蛋白粉后,显著降低试验鱼应激反应副作用,即显著减缓采食量下降幅度,这是抗肠炎蛋白粉提高生长性能的原因所在,对鱼类养殖生产意义重大。②基础饲料中添加1‰-3‰的抗肠炎蛋白粉,明显提高点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7.8%-13.9%,饲料系数比对照组降低9.4%-12.0%(P<0.05)。随抗肠炎蛋白粉添加量增加,水中氨氮含量出现递增特征。③抗肠炎蛋白粉对蛋白质和淀粉消化酶活力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对脂肪酶活力作用不明显。肝胰脏蛋白酶活力显著或极显著提高14.4%-56.4%。添加1‰和2‰抗肠炎蛋白粉,胃肠淀粉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4.1%、10.9%,肝胰脏淀粉酶活力分别提高7.6%、10.9%(P<0.05)。研究证明,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幼鱼膨化颗粒饲料中,抗肠炎蛋白粉的适宜添加量为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肠炎蛋白 添加剂 点带石斑鱼 工业化养殖 生长 消化酶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富村 阙华勇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6-68,共13页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种苗的试验性底播及人工养殖。鲍野生资源随着过度采捕而急剧下降,我国开始通过底播增养殖工作以恢复皱纹盘鲍的生物资源,其中底播养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物资源恢复与增殖未能取得理想效果。20世纪90年代皱纹盘鲍杂交技术获得突破并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鲍养殖产业南移,目前福建养殖鲍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7%,而北方海区底播增养殖产业受养殖周期、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冲击,以及底播越冬期间高死亡率等问题制约,已严重萎缩。自2009年起,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相关研发及产业单位合作建立皱纹盘鲍底播型海洋牧场技术研发的产学研平台,进而于2013年提出并实施了“北鲍北养”产业计划。通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及示范,部分地区的底播皱纹盘鲍已进入商业性收获等显著进展。本文针对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产业中亟需解决问题、发展目标、可实现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讨论,以期为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原种保护、资源增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皱纹盘鲍 底播增养殖 可实施途径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牡蛎礁自然现状评估
14
作者 王沈同 王威 +2 位作者 丛日浩 王鲁平 杨起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261-269,共9页
【目的】牡蛎礁作为沿海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众多生态服务功能。尽管全球范围内牡蛎礁本底调查已被大量记录,但针对中国牡蛎礁本底调查的相关研究仍较少。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生态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之一,因此本研究针对黄河三... 【目的】牡蛎礁作为沿海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众多生态服务功能。尽管全球范围内牡蛎礁本底调查已被大量记录,但针对中国牡蛎礁本底调查的相关研究仍较少。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生态环境矛盾较突出的地区之一,因此本研究针对黄河三角洲飞雁滩地区3片牡蛎礁群进行本底调查。【方法】通过无人机牡蛎礁面积测绘扫描结合牡蛎体尺性状、物种鉴定和沉积物粒径分析全面调查了飞雁滩牡蛎礁的自然现状。【结果】3片牡蛎礁区总面积为17772 m^(2),牡蛎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957.00±574.30)个/m^(2)和(39.65±13.52)kg/m^(2);壳高频率分布显示,礁内牡蛎大小分布均匀,主要由成体和补充群体组成,补充群体密度为(1232.00±318.80)个/m^(2);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基因鉴定结果显示,礁内牡蛎物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沉积物粒径分析结果显示,礁区与非礁区都呈现较高的淤泥含量,与非礁区相比,礁体显著促进了细粒沉积物的局部沉积。【结论】飞雁滩地区牡蛎礁内活体牡蛎整体密度较高,生物量较大,大小尺寸分布合理,不存在幼体补充限制,建议在更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开启之前,仔细考虑沉积动力因素对牡蛎礁修复效果的影响。【意义】本研究首次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飞雁滩区域的牡蛎礁进行较为全面的本底调查,为后续黄河三角洲牡蛎礁的生态修复与保育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全国牡蛎礁的本底调查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范式,助力中国沿海经济地区的生态格局优化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礁 黄河三角洲 本底调查 生态修复与保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贻贝养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2
15
作者 刘明坤 阙华勇 +1 位作者 张国范 李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养殖产业情况,作者从养殖产量、养殖面积、进出口贸易、养殖生产等方面概述了紫贻贝产业现状,对中国紫贻贝养殖业的种质资源、苗种生产方式、养殖生产流程、养殖方式等进行了综述...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养殖产业情况,作者从养殖产量、养殖面积、进出口贸易、养殖生产等方面概述了紫贻贝产业现状,对中国紫贻贝养殖业的种质资源、苗种生产方式、养殖生产流程、养殖方式等进行了综述,并针对紫贻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从种质资源、养殖模式、设施设备、食品安全控制、精深加工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后续紫贻贝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养殖概况 产业现状 贸易状况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水温对大菱鲆氨氮排泄、转氨酶及免疫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晓晨 孙国祥 +11 位作者 李勇 周邦维 赵宁宁 柳阳 于凯松 王晓晨 孙国祥 李勇 周邦维 赵宁宁 柳阳 于凯松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共7页
在高密度工业化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为14.2±0.48 kg/m^2),选取大菱鲆(371.68±43.15 g)360尾,随机均分4组,设置4个水温梯度14℃、16℃、18℃和21℃,旨在探寻水温对大菱鲆氨氮排泄、转氨酶及血清免疫因子... 在高密度工业化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为14.2±0.48 kg/m^2),选取大菱鲆(371.68±43.15 g)360尾,随机均分4组,设置4个水温梯度14℃、16℃、18℃和21℃,旨在探寻水温对大菱鲆氨氮排泄、转氨酶及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养殖水体总氨氮浓度随水温升高呈先升后降,18℃时总氨氮浓度极显著高于14℃、21℃时;大菱鲆氨氮排泄率随水温升高而升高,且二者呈指数关系。(2)大菱鲆肝脏GPT、GOT活力随水温升高呈先升后降,均在18℃达最大值;而血清两种指标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均在21℃达最大值。(3)血清LZM、SOD活力及皮质醇含量均随水温升高呈先升后降,均在18℃达最大值;血氨含量则逐渐下降,14℃时极显著高于18℃、21℃时;鳃丝Na^+-K^+-ATPase活力随水温升高而升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综上,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适宜水温为16~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大菱鲆 水温 氨氮排泄 转氨酶 血清免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Wnt4基因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杨梅 许飞 +2 位作者 刘俊 李莉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42,共8页
Wnt4作为Wnt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长牡蛎Wnt4基因c 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1999bp,开放阅读框为1068bp,编码355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与人(Homo sapiens)、沙蚕(Platynereis ... Wnt4作为Wnt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在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文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长牡蛎Wnt4基因c 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1999bp,开放阅读框为1068bp,编码355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与人(Homo sapiens)、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Wnt4蛋白的相似性分别为44%、48%和46%。通过荧光定量RT-PCR分析长牡蛎Wnt4基因在成体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发现长牡蛎的Wnt4基因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特点,在所检测的多种组织中(外套膜、鳃、唇瓣、消化腺、雄性性腺、雌性性腺)均有表达,推测长牡蛎的Wnt4以信号分子的形式参与多种组织细胞的生命过程;长牡蛎个体发育过程中Wnt4基因的高表达主要集中在胚胎发育的早期(桑葚期最高,原肠胚期次之),幼贝期该基因的表达量很低,说明Wnt4基因可能在早期发育阶段参与了某些器官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Wnt4基因 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两个Dmrt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娜 黄雯 +3 位作者 许飞 李莉 张国范 郭希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724,共8页
本文以长牡蛎27个幼虫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体的5个组织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Dmrt家族中的2个基因(CgDsx和CgDmrtA2)的表达模式以及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CgDsx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有大量表... 本文以长牡蛎27个幼虫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体的5个组织织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Dmrt家族中的2个基因(CgDsx和CgDmrtA2)的表达模式以及在性别决定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CgDsx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有大量表达,从囊胚期到担轮幼虫初期表达量最高,之后表达量开始降低,在D形幼虫后一直维持在极低的表达水平,此后仅在成体的雄性性腺中具有高度表达。由此可见,CgDsx可能也对早期胚胎发育起一定调控作用,同时参与了性别决定。CgDmrtA2在长牡蛎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各组织间表达差异不显著,在D形幼虫至壳顶后期表达量较高,说明它参与了胚胎中后期的发育过程,可能与神经的形成相关,但是其具体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Dmrt家族 幼虫发育 组织表达差异 性别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消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夏青 王宝杰 +4 位作者 刘梅 蒋克勇 沙玉杰 辛芳 王雷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3-109,共7页
通过8周的生产性养殖试验,研究了以生物酶解小肽、益生菌发酵植物蛋白、破壁酵母蛋白等配制的生物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部分免疫酶活性及消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饲料组平均产量为1242.5kg/ha,高于普通饲料组平均产量1180.5kg/... 通过8周的生产性养殖试验,研究了以生物酶解小肽、益生菌发酵植物蛋白、破壁酵母蛋白等配制的生物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部分免疫酶活性及消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饲料组平均产量为1242.5kg/ha,高于普通饲料组平均产量1180.5kg/ha,具有更优的生长性能;此外生物饲料组的对虾成活率为91.5%,高于对照组的86.2%;生物饲料的饲料系数为0.96,而普通饲料为1.01;喂养15~30 d后,生物饲料组对虾的SOD、血清总蛋白含量及溶菌活性较普通饲料组有显著提高;抑菌活性未发现显著差异。生物饲料组对虾总蛋白酶活性有显著提高;生物饲料组水体中的NH4-N、NO2-N等指标略低于普通饲料组,但两者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生物饲料 免疫酶活性 消化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刺激导致虾夷扇贝死亡因素的探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超 吴富村 +2 位作者 林思恒 阙华勇 张国范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1-98,共8页
本文探究了高温刺激导致一龄和二龄虾夷扇贝死亡的原因。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两种贝龄的扇贝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者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活性、p53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 本文探究了高温刺激导致一龄和二龄虾夷扇贝死亡的原因。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两种贝龄的扇贝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两者的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活性、p53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以及HSP70(heat shock protein 70)含量在高温刺激以及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这些酶的活性(TAOC活性除外)以及蛋白质含量(p53以及HSP70)均受到贝龄、处理时间以及两者综合作用的显著影响。经过Cox模型分析可知,虾夷扇贝受到高温刺激后的存活受到贝龄、GPT活性、TAOC活性、p53含量以及HSP70含量的显著影响。此外,高温刺激会影响扇贝的心跳频率以及心输出量,从而影响心脏对机体的供氧供血能力,影响扇贝对高温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存活曲线 谷丙转氨酶 总抗氧化能力 HSP70 P53 心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