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黄海及周边海域灾害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
1
作者 陈珊珊 王中波 +4 位作者 陈晓辉 张勇 赵京涛 李攀峰 赵维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55,共12页
本研究基于北黄海及周边海域的多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等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北黄海全海域灾害地质分类体系,系统揭示了灾害地质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首先,依据成因将北黄海灾害地质体划分为三类:内动力成因的活动构造类、... 本研究基于北黄海及周边海域的多波束测深、浅地层剖面等地球物理数据,构建了北黄海全海域灾害地质分类体系,系统揭示了灾害地质类型、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机制。首先,依据成因将北黄海灾害地质体划分为三类:内动力成因的活动构造类、外动力塑造的海底表层类及浅层埋藏类;其次,阐明了灾害地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风险等级,如山东半岛北部海域属高风险区,主导因素为地震与活动断层;最后,揭示了灾害地质发育的主控因素: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MIS 5-MIS 1沉积旋回)是主导表层与埋藏灾害地质形成的关键,而构造活动则主要控制基底不稳定性,导致火山活动、岩浆底辟及浅埋基岩失稳等灾害地质。该成果为北黄海地区的灾害风险评估、涉海工程安全防护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地质体 灾害地质类型 灾害地质空间分布 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北江上游河流阶地与岩溶洞穴堆积物光释光年代及其地貌意义
2
作者 黄孝波 赵心宇 +5 位作者 李宏卫 田若楠 胡昆 李燕文 涂华 赖忠平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6-194,共9页
河流阶地沉积和岩溶洞穴冲积物是记录河流下切历史的重要载体,但在流域尺度上多层溶洞的发育过程与河流下切过程的耦合关系仍缺乏直接的年代学证据。广东北江上游水系流经砂岩盆地和石灰岩区,流经区分别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和多层洞穴系... 河流阶地沉积和岩溶洞穴冲积物是记录河流下切历史的重要载体,但在流域尺度上多层溶洞的发育过程与河流下切过程的耦合关系仍缺乏直接的年代学证据。广东北江上游水系流经砂岩盆地和石灰岩区,流经区分别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和多层洞穴系统,为探究河流与多层溶洞演化关系提供了理想条件。本文对北江上游坪石镇二级阶地和乐昌古佛岩第二层溶洞中的河流沉积物进行了石英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前者至少形成于101~79 ka,后者至少形成于121~71 ka。二者均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5阶段,指示该区洞穴冲积物和河流阶地沉积在冰期-间冰期尺度上是同步的。本文为研究北江上游喀斯特洞穴冲积物与河流阶地发育的耦合关系提供了放射性年代学证据,对利用流域内岩溶洞穴冲积物建立区域河流地貌演化和构造抬升历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喀斯特洞穴 光释光测年 北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海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运移趋势
3
作者 张剑 刘焕好 +6 位作者 俞永庆 王磊 田维东 王红良 田若楠 田浩正 王中波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1,共11页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平均粒径介于3.14Φ~5.87Φ,分选系数介于1.57Φ~2.91Φ,粒径分布分别呈近对称偏态和尖锐峰态。对比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和频率曲线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物源示踪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沉积区,分别是潮流影响的黄河物质沉积区(Ⅰ区)、黄河物质和近岸细粒碎屑沉积区(Ⅱ区)、波浪影响的近岸陆源碎屑和黄河细粒物质沉积区(Ⅲ区)和近岸粗粒沉积区(Ⅳ区)。Gao-Collin模型粒径趋势分析揭示,威海周边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表现为离岸、向岸和顺岸3种趋势,与砂、粉砂和黏土组分的分布特征一致,形成2个汇聚中心。西部和刘公岛东北侧沉积物运移呈现离岸趋势,运输方向为逆时针;东侧沉积物表现为向岸净运输,运输趋势由SW向转为SE向。二者在崮山至泊于北部海域交汇,形成细颗粒汇聚区。相关认识可为海域规划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周边海域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物搬运趋势分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闸控入海河流DO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4
作者 金晓玥 黄菊 +3 位作者 范中亚 黄露 罗千里 王振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11-3320,共10页
本文以广东省黄江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程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分析枯水年(2021年)、丰水年(2023年)黄江河挡潮闸闸上与闸下河段DO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DO变化的驱动因素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闸上河段因水环境相对稳... 本文以广东省黄江河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程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分析枯水年(2021年)、丰水年(2023年)黄江河挡潮闸闸上与闸下河段DO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DO变化的驱动因素及相对贡献.结果表明:闸上河段因水环境相对稳定,西闸断面DO呈现枯水年((8.02±0.10)mg/L)>丰水年((7.26±0.08)mg/L)特征;而闸下河段因水质改善,DO呈现枯水年((4.45±0.10)mg/L)<丰水年((7.33±0.09)mg/L)特征;枯、丰水年年内全河段DO均呈现汛期高、非汛期低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受闸坝作用及外源输入差异影响,闸上河段DO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降雨和水温,贡献度达到44%~87%;闸下河段DO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则是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贡献度达到53%~75%.闸上“湖泊化”缓流河段DO更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尤其是暴雨径流引起的浮游植物流失是导致枯、丰水年DO差异的直接原因.而枯水年闸下感潮河段DO受外源污染输入及滞留影响显著,丰水年闸下河段耗氧物质的减少是DO提升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闸控 入海河流 溶解氧 枯丰水年 环境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养殖贝类固碳能力评估及其影响因素——以烟台海域为例
5
作者 王政 杨涛 +5 位作者 王一娜 李明 裴鹏兵 杜虹 张建柏 沈萍萍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3,共9页
贝类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命活动利用和固定海水中CO_(2),发挥重要碳汇作用。本文基于碳储量法探究了烟台各海域不同种类、规格贝类的固碳能力。不同种贝类固碳能力差别巨大,其固碳能力随着个体增大显著增强。其中养殖型... 贝类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命活动利用和固定海水中CO_(2),发挥重要碳汇作用。本文基于碳储量法探究了烟台各海域不同种类、规格贝类的固碳能力。不同种贝类固碳能力差别巨大,其固碳能力随着个体增大显著增强。其中养殖型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野生型长牡蛎(Ostrea plicatula)、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及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的固碳能力分别为3.37~16.64、2.87~14.17、0.21~2.10、0.87~1.58及0.21~0.38g·a^(−1)·ind^(−1)。牡蛎的固碳能力远远高于扇贝和贻贝(P<0.01),而不同海域相同贝类的固碳能力无显著差异(P>0.01)。此外,基于贝类碳汇计量指标的实际测定值与标准参考值进行烟台市主要养殖贝类碳汇量核算发现,牡蛎碳汇量实测值显著高于标准估算量(P<0.01),而扇贝的碳汇量实测值显著低于标准估算量(P<0.01),长岛海域海湾扇贝及贻贝的碳汇实际核算量与标准估算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贝类固碳能力与其种类及个体大小直接相关,表明贝类碳汇计量模型中参数的设定不仅要考虑养殖品种,也要考虑个体大小的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碳汇能力 碳汇量 烟台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海域表层海水叶绿素a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王首吉 彭耀祥 +4 位作者 裴鹏兵 陈婷婷 蔡德华 郭岩 杜虹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357-367,共11页
【目的】目前,粤东海域赤潮的应对措施仅停留在人工跟踪监测,存在巨大的空间约束和时间延迟。本研究旨在为粤东海域赤潮的常态化监测预警提出建议。【方法】基于2021年—2023年粤东海域9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叶绿素a浓度分布及其与环... 【目的】目前,粤东海域赤潮的应对措施仅停留在人工跟踪监测,存在巨大的空间约束和时间延迟。本研究旨在为粤东海域赤潮的常态化监测预警提出建议。【方法】基于2021年—2023年粤东海域9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叶绿素a浓度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合入海河流、区域洋流及养殖分布等多源信息,讨论该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结果】1)粤东海域叶绿素a平均浓度表现为河口区>养殖区>外海区,夏季>春季>秋季,汕头>汕尾>潮州>揭阳。2)入海河流带来的冲淡效应降低了河口区暴发赤潮的可能性,区域洋流对外海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反向作用,养殖区受入海河流和外海洋流双向挤压,加之鱼、贝的养殖带来的营养物质,更易发生赤潮。3)汕头海域在赤潮暴发的溯源上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潮州柘林湾富营养化的情况较为严重,但其环境变化较小,近3年没有暴发赤潮;揭阳、汕尾海域的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物质更多依靠外海的输入。4)粤东海域表层海水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柘林湾、南澳岛至汕头港区、练江入海口区和碣石湾4个区域。【结论】粤东4市应根据海区浮游植物的分布状况,建立起多中心的赤潮预警监测站点,其中汕头应关注河口及养殖区的情况;潮州应考虑养殖类型的影响;汕尾应考虑碣石湾内部变化情况;揭阳则应考虑洋流影响。本研究为粤东海域赤潮的常态化监测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海域 叶绿素A 赤潮暴发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微塑料毒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叶景雯 姜双城 +2 位作者 钟崇铭 潘文涛 林琪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34,共9页
【目的】综述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转录组学在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分子层面上的毒理效应和机理机制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与高效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阐述转录组学发展历程及... 【目的】综述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历程、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中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转录组学在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分子层面上的毒理效应和机理机制研究领域更为广泛与高效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阐述转录组学发展历程及其在海洋生物毒理学应用的基础上,综述转录组学在鱼类、贝类、藻类和甲壳类毒理学上的研究进展;概括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体内基因与蛋白质转录本的变化,并对转录组学在海洋生物毒理学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结果】利用转录组学技术阐明海洋生物体内微塑料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微塑料会对海洋生物的免疫功能、代谢功能和生长发育方面的基因和蛋白表达都造成显著影响。但是在后续研究中仍需丰富海洋生物基因信息组信息,加强低浓度微塑料胁迫下海洋生物全周期毒理学研究与微塑料联合毒性研究。【结论】转录组学主要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情况,已是目前海洋生物毒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学 微塑料 海洋环境 生态毒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悬浮重矿物组成与颗粒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梦佳 黄湘通 +4 位作者 连尔刚 胡忠亚 岳伟 王中波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1-445,共15页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 沉积物重矿物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对揭示沉积物源和水动力分选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然而,受研究手段的制约,对于长江细粒沉积的重矿物组成和物源、水动力分选之间关系的探究还尚属空白。本研究利用自动定量矿物分析系统(TIMA)对长江口—东海内陆架不同水层悬浮物的重矿物组成和颗粒大小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电子探针分析对细粒级重矿物自动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长江口悬浮物中特征重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铁质金属矿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特征重矿物组合一致。长江口悬浮物与长江下游沉积物的重矿物组成具有极好的相关性,指示其来源与长江有关。而长江口外悬浮物中赤/磁铁矿相对富集,可能是强潮作用导致的中等密度重矿物再搬运和扩散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舟山群岛附近站位悬浮物样品中发现了铬铁矿的异常富集,推测与海区人类生产活动有关。长江口悬浮重矿物颗粒绝大部分为粗粉砂—极细砂,富集在悬浮物中的较粗粒级(Φ<D_(0.5))中,主要由径流携带搬运。不同水层悬浮物中不同类型重矿物的粒径无明显差异,受沉降差异的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东海内陆架 细粒沉积物 重矿物 TIMA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UV/UV/NaClO及UV/NaClO去除百里香酚:降解机制及水质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袁雨瑾 肖习羽 +3 位作者 李青松 李玉瑛 吴俊文 戴惠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8-340,共13页
采用VUV/UV/NaClO及UV/NaClO工艺去除百里香酚(Tml),对比考察pH、CO_(3)^(2-)、NO_(3)^(-)和腐殖酸(HA)等因素对Tml去除的影响,鉴定识别Tml的降解产物并推测了降解途径,探究VUV/UV/NaClO工艺中反应溶液的急性毒性变化,通过反应溶液组分... 采用VUV/UV/NaClO及UV/NaClO工艺去除百里香酚(Tml),对比考察pH、CO_(3)^(2-)、NO_(3)^(-)和腐殖酸(HA)等因素对Tml去除的影响,鉴定识别Tml的降解产物并推测了降解途径,探究VUV/UV/NaClO工艺中反应溶液的急性毒性变化,通过反应溶液组分毒性鉴定评估结合ECOSAR软件模拟识别了毒性较大的产物。结果表明,UV/NaClO和VUV/UV/NaClO工艺中Tml的去除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obs均随着pH的增大先减少后增加,且均在pH为7时达到最小,分别为0.183 6 min-1和0.554 7 min-1;CO_(3)^(2-)的存在有利于Tml的去除,在VUV/UV/NaClO工艺中,低浓度NO_(3)^(-)对Tml的去除有轻微抑制作用,高浓度则反之;而在UV/NaClO工艺中,NO_(3)^(-)的存在有利于Tml的去除;HA对Tml的去除有抑制作用。相同条件下不同水质因素对VUV/UV/NaClO工艺的促进或抑制更为显著,约为UV/NaClO工艺的1.05~3.57倍。VUV/UV/NaClO工艺中Tml主要发生了自由基的取代、加成和氧化分解反应,生成了氯代、醌和醛类中间产物。VUV/UV/NaClO处理后的溶液毒性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生成的丙酸乙烯基酯和戊醛类等小分子有机物导致了反应后期反应溶液急性毒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UV/UV/NaClO UV/NaClO 百里香酚(Tml) 水质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生物学思想在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剑青 叶绍潘 +1 位作者 王树启 杜虹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1-586,共6页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遗传因子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保护遗传学是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高等院校缺乏专门开设保护遗传学课程,当前的《遗传学》课本中也没有... 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遗传因子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保护遗传学是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的交叉学科。高等院校缺乏专门开设保护遗传学课程,当前的《遗传学》课本中也没有直接体现生物保护的内容。本文作者在《遗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渗透保护生物学思想,以案例的形式,结合相关领域内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将保护生物学(尤其是保护遗传学)思想和知识渗透到《遗传学》课堂教学和讨论环节中。由此,提升本科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实现“掌握遗传学基础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学科交叉思维”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培养既掌握扎实基础遗传学知识又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学科交叉 保护遗传学 本科教学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海浪预测中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龙宇 华锋 +2 位作者 江兴杰 金权 王泽宇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61,共14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观测手段的提升,海浪预报技术与方法在不断进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海浪智能预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主要的实现方式在海浪预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基于海浪智能预测的基本深度学习模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观测手段的提升,海浪预报技术与方法在不断进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海浪智能预报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主要的实现方式在海浪预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基于海浪智能预测的基本深度学习模型,总结了它们在海浪有效波高及海浪谱预测的应用。特别地,在海浪有效波高预测中,分别从基于时间序列预处理和LSTM的海浪单点预测模型、Conv-LSTM、注意力机制及序列到序列的连续预测模型4个方面对已有的海浪预测研究进行概述。通过以上总结,明确了深度学习模型在海浪预测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对未来海浪智能预测研究进行了展望。尽管在海浪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深度学习方法不能完全替代海浪数值模式,但深度学习模型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学习海浪时空特征,为建立海洋智能大模型提供指导价值,实现“海洋数字孪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神经网络 海浪预测 海浪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及核污水排海进入中国海路径及其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俊文 陈吉生 +1 位作者 赵化德 王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5-144,共10页
自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其对中国海的影响一直备受国内高度关注。基于近10年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中国海的海洋传输路径主要为表层环流和模态水(亚热带模态水和中央模态水)... 自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其对中国海的影响一直备受国内高度关注。基于近10年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进入中国海的海洋传输路径主要为表层环流和模态水(亚热带模态水和中央模态水),经表层环流和模态水到达中国海的时间尺度分别在10—15年和2—3年之间。对比分析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前后可知:南海^(137)Cs活度持平,黄海^(137)Cs活度稍有降低,但东海^(137)Cs活度有所升高。鉴于目前有限的监测站位和短期的观测时间,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对中国海的影响程度大小还有待于长期监测和进一步的评估。同时针对日本政府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计划,分析了其潜在的风险和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中国海 福岛核污水 黑潮 134Cs 137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13
作者 姚政权 刘健 +12 位作者 万世明 刘焱光 易亮 刘建兴 单新 乔淑卿 赵德博 肖国桥 王昆山 窦衍光 王中波 胥勤勉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57,共16页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 中国东部陆架位于亚洲大陆与西太平洋的过渡区域,是连接全球最大的沉积源-汇系统的重要纽带,记录了东亚构造变形、亚洲季风系统形成与演化、海平面变化及东亚重大水系变迁等诸多重要信息。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近20年来中国海洋专项获得的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综述了中国东部陆架区第四纪以海侵-海退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沉积环境变化,探讨了陆架沉积环境变化与区域构造、海平面和东亚季风气候变化的联系;基于目前在长江、黄河流域及东部陆架区开展的沉积物源-汇研究,讨论了长江和黄河贯通入海的可能时代及控制因素;提出新生代以来陆架地质环境演变与东亚构造历史、季风系统演化、海平面变化、重大水系调整及陆架有机碳埋藏的耦合机制研究是未来在中国东部陆架实施科学钻探的重点科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侵-海退 海平面变化 大陆架钻探 黄河和长江 中国东部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营养盐和溶解有机质的河口化学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枭 颜秀利 +5 位作者 孙振宇 余翔翔 王德利 黄邦钦 李炎 郭卫东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6,共12页
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榕江和练江)为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但该海域生源要素的河口化学特征知之甚少.2010年夏季开展了韩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来源、分布及河口行为的初步调查.走航及断面温、盐分布显示,韩江口夏... 韩江三角洲(包括韩江、榕江和练江)为我国六大三角洲之一,但该海域生源要素的河口化学特征知之甚少.2010年夏季开展了韩江口及邻近海域营养盐、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来源、分布及河口行为的初步调查.走航及断面温、盐分布显示,韩江口夏季存在南、北两个羽流区且水体层化明显.溶解无机氮、硝酸盐、硅酸盐与吸收系数(a 350)、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呈表观保守混合行为,而亚硝酸盐、铵盐、活性磷酸盐及类蛋白质组分随盐度波动较大.北羽流混合区硅酸盐河端外推值高于南羽流混合区,说明韩江流域硅酸盐风化作用强于榕江流域.北羽流混合区a 350以及类腐殖质组分的河端外推值高于韩江干流及入海口,表明在河口低盐度区存在添加作用.与东南沿海其他河流相比,韩江具有特征性的高硅酸盐∶溶解有机氮浓度比(1.9)和低CDOM丰度,人为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韩江口海域表现为潜在性磷限制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江口 营养盐 溶解有机质 光谱分析 河口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阚志毅 陈光程 +4 位作者 陈彬 陈顺洋 马志远 俞炜炜 杜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796-7806,共11页
红树林在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天然屏障。热带气旋是红树林面临的最主要自然威胁之一,削弱了红树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及生物多性维持等功能发挥。然而,尽管... 红树林在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是抵御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重要天然屏障。热带气旋是红树林面临的最主要自然威胁之一,削弱了红树林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及生物多性维持等功能发挥。然而,尽管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日益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缺乏对该领域研究进展的系统分析和总结。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5—2021年间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影响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图谱绘制,以厘清该领域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并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1)该领域研究年发文量随时间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尤其2013年后迅速增加,表明该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走在前列,美国的中介中心性最高,其次是德国,美国广泛地与德国、法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有密切合作;(3)美国佛罗里达、加勒比地区、澳大利亚北部和印度南部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区域;(4)研究热点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从红树林植被的干扰损害逐渐发展到固碳储碳、海岸防护等功能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红树林对热带气旋干扰的弹性、基于遥感和大数据处理的模型模拟等日益受到关注,量化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功能的影响、探明热带气旋与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及对红树林影响、构建完善的观测体系数据集等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对长期关于热带气旋对红树林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和可视化分析,可为预测热带气旋对红树林的影响和风险、及减缓和应对其风险等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红树林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UV/UV/NaClO工艺降解百里香酚协同效应及活性物质贡献 被引量:2
16
作者 肖习羽 李青松 +2 位作者 吴俊文 李国新 陈国元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33-2241,共9页
采用VUV/UV/NaClO与UV/NaClO工艺降解百里香酚(Tml),以协同因子(R)为评价指标,探究了NaClO浓度和pH对Tml去除及协同效应的影响;以硝基苯(NB)和苯甲酸(BA)为探针化合物,确定了不同工艺中HO·和Cl·的稳态浓度及其与Tml的二级反... 采用VUV/UV/NaClO与UV/NaClO工艺降解百里香酚(Tml),以协同因子(R)为评价指标,探究了NaClO浓度和pH对Tml去除及协同效应的影响;以硝基苯(NB)和苯甲酸(BA)为探针化合物,确定了不同工艺中HO·和Cl·的稳态浓度及其与Tml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并对比了两种工艺中不同物质对Tml降解的贡献。结果表明,VUV/UV/NaClO与UV/NaClO工艺降解Tml均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其一级动力学常数k_(VUV/UV/Cl)和k_(UV/Cl)分别为0.0113 s^(-1)和0.00479 s^(-1),且均与NaClO浓度呈正相关;VUV/UV/NaClO和UV/NaClO工艺对Tml的降解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相应的协同因子(R_(VUV/UV/Cl)、R_(UV/Cl))随NaClO的浓度的增加及溶液pH的增大均先增加再降低;当NaClO浓度为0.3 mg·L^(-1)和pH=7时,R_(VUV/UV/Cl)和R_(UV/Cl)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和2.1,对应的协同增效为90%和110%。VUV/UV/NaClO和UV/NaClO工艺中HO·的贡献率分别为42.7%和37.6%,Cl·的贡献率分别为42.4%和28.5%。两种工艺中HO·和Cl·均为主要贡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里香酚 VUV/UV/NaClO 协同效应 自由基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标准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蕴芳 文静 +4 位作者 张雨萱 林健聪 刘跃丹 洪伟 易皓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02-2812,共11页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和司法诉讼的现实需求。由于耕地破坏类型复杂多样,加之鉴定标准可操作性不足,大量耕地破坏鉴定结论的公正客观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司法鉴定公信力。本文对比了国家及省市出台的20个相关政策文件,分析... 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是我国土地执法监察和司法诉讼的现实需求。由于耕地破坏类型复杂多样,加之鉴定标准可操作性不足,大量耕地破坏鉴定结论的公正客观受到质疑,进而影响司法鉴定公信力。本文对比了国家及省市出台的20个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其在鉴定程序、内容、指标体系、关键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对比可知:《耕地破坏程度鉴定办法》与《耕地破坏程度鉴定技术规范》分别聚焦于鉴定工作机制和鉴定规程,两者在内容上有少量交叉。各规范对鉴定单元划定、对照区选取仅作原则性规定。地类查证依据、鉴定指标体系存在显著差异。监测方法的系统性、全面性尚存不足,部分规范同一指标的采样方法、检测方法不同。各标准一般采用极限条件法确定破坏等级。种植条件严重毁坏的标准值存在显著差异,土壤严重污染的标准值基本一致。建议各地立足区域耕地种植条件,结合耕地破坏的类型与特点,本着“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结果准确的鉴定指标体系。鉴定指标应与国家、行业标准相衔接,重点关注破坏主导因素,鉴定指标包括但不限于破坏面积、深度、坡度、裂缝密度,土壤容重、pH、有机质、含盐量、砾石含量,农作物种类变化度、农产品产量及质量,土壤微生物种类变化度,配套条件(灌溉、排水、道路、采光通风等),恢复成本等。同一指标应统一监测方法。建议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提高标准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破坏 鉴定标准 指标 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钻孔年代及沉积演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鹏辉 李宏卫 +4 位作者 詹伟琪 凌恳 宋盈瑾 徐晓琳 赖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33-335,共3页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的北部大陆边缘,其两套海侵—海退旋回沉积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已有研究大多基于14C测年,存在由于测年上限(<45 ka)导致对全新世以前地层年代框架的低估问题;而光释光(OSL)测年在珠三角的全新世以前的地层... 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海的北部大陆边缘,其两套海侵—海退旋回沉积已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已有研究大多基于14C测年,存在由于测年上限(<45 ka)导致对全新世以前地层年代框架的低估问题;而光释光(OSL)测年在珠三角的全新世以前的地层年代已有应用,但已发表数据仍然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珠江三角洲 光释光测年 碳十四测年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霞崖壁的形成机制初探——以丹霞山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燕文 李宏卫 +2 位作者 程亮开 涂华 赖忠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13-116,共4页
丹霞地貌是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彭华等,2020),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郭福生等,2020),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丹霞崖壁与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丘陵、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8类地貌... 丹霞地貌是种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彭华等,2020),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剥落等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郭福生等,2020),形成高数十米至数百米的赤壁丹崖。丹霞崖壁与方山、石墙、石柱、石峰、丘陵、孤石、崩积堆和崩积巨石8类地貌共同组成典型的丹霞地貌。其中丹霞崖壁特指坡度>60°,高度>10 m的陡崖坡。以往丹霞地貌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丹霞崖壁的研究多关注崖壁上蜂窝状洞穴、顺层洞穴等微观形态的形成机制(彭华等,2014;陈留勤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山 丹霞地貌 崖壁后退 崩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表层沉积物类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20
作者 王中波 田浩正 +6 位作者 武宗荟 王保军 王洋 褚宏宪 温珍河 李杰 张训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60,共12页
表层沉积物类型图是海洋地质系列图的主要图件之一,可直观反映出海底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海底沉积物类型调查和研究程度差异明显,中国海域调查程度较高,底质数据详细可靠,马六甲海峡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区... 表层沉积物类型图是海洋地质系列图的主要图件之一,可直观反映出海底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海底沉积物类型调查和研究程度差异明显,中国海域调查程度较高,底质数据详细可靠,马六甲海峡和印度尼西亚西部海区相对较好,而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大部分地区资料较为缺乏。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主要是陆源碎屑沉积物、生物源-陆源碎屑沉积物、深海沉积物、生物源沉积物和火山源沉积物,综合已有资料划分为三个沉积区。东亚大陆边缘海沉积区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西太平洋大陆坡沉积区以陆源碎屑沉积物和生物源-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北部远洋沉积区以内源成因沉积为主。影响该区海底沉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物物源、地形、水动力环境以及构造活动等。中国-东盟海区及邻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图的编制可为深入理解不同地质和气候背景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沉积物分布及规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盟海区 海底沉积物 沉积物类型 研究现状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