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洋渔业碳汇项目方法学探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继红 刘毅 +2 位作者 吴文广 王新萌 仲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1-159,共9页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标准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标准及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为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建立及早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开发了林业碳汇方法学及红树林、湿地和海草等蓝碳项目的方法学。目前,尚无有关渔业碳汇监测和计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海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等一系列方法学体系尚未建成,无法全面系统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和可交易量,海洋渔业碳汇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建立耦联关系。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但是,关于海洋渔业碳汇的时效性、计量方法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建议加强海洋渔业碳汇理论研究、建全海洋渔业碳汇计量的数据体系、建立海洋渔业碳汇的示范区域和关注收获贝藻类的合理利用,以解决目前有关海洋渔业碳汇的争议问题,促进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建立,推进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碳汇 海水养殖 贝藻类 捕捞群体 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性状和群落功能多样性
2
作者 张凭智 张崇良 +3 位作者 薛莹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7-176,I0001,I0002,共12页
为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和环境变化的关系,根据2013年6、7、8、10月和2014年2、4、5月共7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包含有关鱼类摄食、运动、生态适应性、繁殖行为和种群动态等13种功能性状,利用功能... 为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和环境变化的关系,根据2013年6、7、8、10月和2014年2、4、5月共7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包含有关鱼类摄食、运动、生态适应性、繁殖行为和种群动态等13种功能性状,利用功能丰富度指数(Functional richness index,FRic)、功能均匀度指数(Functional evenness index,FEve)、功能离散度指数(Functional divergence index,FDiv)共3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加权平均数指数(Community Weighted Mean,CWM)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各月份多以食底栖动物、营养级较低、生长系数较低、恢复力较高、口端位或下位且较小、体型为鳗形和侧扁形、生活于海水和咸淡水的短距离洄游或定居性的暖温性鱼类为主,如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FRic在6月最高为0.81,在2月最低为0.32;FEve在5月最高为0.50,在8月最低为0.24。FDiv在10月最高为0.94,在4月最低为0.236。总体上FRic在黄河口及河口外侧海域最高,在黄河口南北两侧较低;FEve由沿岸向东逐渐升高;FDiv普遍偏高,在黄河口及北部海域较低,黄河口南部及东部海域较高。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与温度、深度及盐度有显著相关性。由于鱼类的洄游,该海域鱼类功能性状和群落功能多样性呈现出月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鱼类群落 功能性状 功能多样性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海洋硬骨鱼类快、慢肌的化学组分差异分析
3
作者 王焕 柳淑芳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0,共12页
硬骨鱼类的骨骼肌根据收缩特征主要分为快肌和慢肌,分别支撑爆发性和持续性游泳。为认识这2种骨骼肌的化学组分特征,解析快、慢肌功能差异的物质基础,本研究整合3类不同游泳习性鱼类: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梭鱼(Liza haematoc... 硬骨鱼类的骨骼肌根据收缩特征主要分为快肌和慢肌,分别支撑爆发性和持续性游泳。为认识这2种骨骼肌的化学组分特征,解析快、慢肌功能差异的物质基础,本研究整合3类不同游泳习性鱼类:黄带拟鲹(Pseudocaranx dentex)、梭鱼(Liza haematocheila)和金枪鱼类,通过自测结合文献资料,比较了快、慢肌在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及矿物元素等化学组分特征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快肌的粗蛋白及12种氨基酸含量更为丰富,其中尤以组氨酸含量差异最大(快肌为慢肌的1.22~3.83倍);快、慢肌的主要氨基酸组成相似,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占氨基酸总量的40%左右,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含量最丰富的2种氨基酸类型,赖氨酸和亮氨酸是含量最高的2种必需氨基酸;慢肌的粗脂肪及每种脂肪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快肌;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慢肌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FA)的比例较快肌高,而快肌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比例则比慢肌高;慢肌含有更为丰富的微量元素铁(Fe)和锌(Zn)。结果表明,海洋硬骨鱼类的快肌和慢肌在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及矿物元素组成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为其分别支撑爆发性游泳运动和持续性游泳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硬骨鱼类 快肌 慢肌 化学成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功能研究进展及未来值得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20
4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6 位作者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6-114,共9页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养殖生态系统 浮游植物 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覆盖率管理策略和中国履约 被引量:2
5
作者 左涛 朱建成 +1 位作者 王新良 时永强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回顾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管理体系中科学观察覆盖的主要要素,以及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执行科学观察计划的主要成果,旨在帮助中国磷虾渔船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国际科学观察制度是CCAMLR管理... 回顾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管理体系中科学观察覆盖的主要要素,以及在过去的6年中中国南极磷虾渔业执行科学观察计划的主要成果,旨在帮助中国磷虾渔船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的政策、规定。国际科学观察制度是CCAMLR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监管组成部分。它是由观察员指派、职责和方法标准、执行效果评估等组成的相对独立管理机制。科学观察员覆盖率是其实施策略的核心评价指标,它在渔船、网次以及具体观察任务3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管理规定。南极磷虾渔业必须接受CCAMLR严格监管并实施科学观察。2009—2015年6个渔季,中国渔船在贯穿所有渔业活动中,按照CCAMLR要求执行最大可能全面、系统的观察覆盖。已有的23船次中,19船次执行科学观察,聘用科学观察员近30人。各渔季的观察天数覆盖率介于81%—100%(平均覆盖率为94%);渔船覆盖率介于66%—100%,6个渔季平均覆盖率为82%,超过CCAMLR的50%的要求。为应对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管理可能的调整,建议我国建立开放的科学观察培训机制,积极储备极地渔业国家科学观察员人力资源,开拓灵活简便的多重委派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磷虾渔业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 科学观察制度 科学观察员覆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溢油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司法鉴定程序与评估方法
6
作者 丁东生 曹志海 +6 位作者 王璐 陈碧鹃 陈聚法 赵俊 崔正国 张旭志 曲克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9-2845,共7页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海洋溢油不可避免地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如何正确、合理、快速地评估海洋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司法与鉴定、评估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的问题,为...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海洋溢油不可避免地对天然渔业资源造成巨大损害,如何正确、合理、快速地评估海洋溢油事故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然而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司法与鉴定、评估之间缺乏有机衔接的问题,为此,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和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相关工作和典型司法实践,提出了一套易操作的海洋溢油对天然渔业资源损害司法鉴定程序与评估方法,以促进海洋溢油事故天然渔业资源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溢油 天然渔业资源损害 司法鉴定程序 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潜在碳来源贡献及对碳汇渔业的思考 被引量:11
7
作者 赵永松 单秀娟 +2 位作者 杨涛 金显仕 韦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141,共10页
陆架边缘海是全球海洋重要的碳汇区域,而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边缘海域,具有来自海洋与陆地的不同碳来源,在碳循环和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2020年秋季庙岛群岛... 陆架边缘海是全球海洋重要的碳汇区域,而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边缘海域,具有来自海洋与陆地的不同碳来源,在碳循环和海洋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方法,利用贝叶斯混合模型,分析2020年秋季庙岛群岛毗邻海域底栖食物网中不同碳来源(浮游植物、大型藻类、悬浮颗粒有机物和底质有机物)对主要消费者类群(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杂食性鱼类、底栖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的相对贡献,并以此对海洋碳汇和碳汇渔业展开了讨论。结果显示,庙岛群岛毗邻海域秋季底栖食物网生物类群的潜在碳来源主要为藻类(包括浮游植物和大型藻类)和海底底质有机质(SOM),但悬浮颗粒有机物(POM)的贡献较低。碳来源主要以内源性碳(海源)为主。由于大型藻类对水生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贡献明显高于鱼类,在碳汇渔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地进行藻类增养殖,并通过贝类或以贝藻为食的鱼类混和养殖可能增加碳汇能力,从而促进碳汇渔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岛群岛 碳来源 食物网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in R(SIAR) 海洋碳汇 碳汇渔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神经激肽B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8
作者 王滨 田振方 +3 位作者 郭慧英 徐永江 崔爱君 姜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神经激肽B(Neurokinin B,NKB)是由tac3基因编码的一种下丘脑神经肽,属于Tachykinin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主要在脑中高表达,但也表达于外周组织中,通过其受体NK3R介导参与了哺乳动物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已在斑马鱼(Danio rerio)、草鱼(Cteno... 神经激肽B(Neurokinin B,NKB)是由tac3基因编码的一种下丘脑神经肽,属于Tachykinin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主要在脑中高表达,但也表达于外周组织中,通过其受体NK3R介导参与了哺乳动物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已在斑马鱼(Danio rer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硬骨鱼中鉴定出NKB系统,并且NKB能够参与调节鱼类生殖和摄食等重要生理活动。本文对既有硬骨鱼NKB系统研究进行简要总结,从NKB及其受体基因鉴定、组织分布、生理功能、信号转导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概括讨论,以增加对鱼类NKB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神经激肽B 组织分布 生殖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信息船数对海洋捕捞产量估计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亚宸 徐宾铎 +4 位作者 王晶 薛莹 张崇良 程远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71-77,共7页
优化渔业监测方案,利用有限调查成本获取可靠的渔业数据,对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数据,以8种重要渔业物种为目标物种,将这些物种的单位渔船年... 优化渔业监测方案,利用有限调查成本获取可靠的渔业数据,对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掌握渔业资源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2017年山东省海洋捕捞渔业信息船的渔捞日志数据,以8种重要渔业物种为目标物种,将这些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和单位渔船年总捕捞产量的估计值为渔业生产监测目标,进行计算机模拟,以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渔业生产监测信息船数量对渔业生产监测目标估计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各物种的单位渔船年捕捞产量,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和相对偏差的绝对值均随着渔业信息船数的减少不断增大,渔业信息船数少于130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当渔业信息船数量由210减少至130时,即渔业信息船数降低近38%,所选指标的REE值增加约8%,RB绝对值平均增加0.17%。研究结果表明,海洋捕捞产量抽样调查的渔业信息船数在保证监测目标估计值一定准确度、精确度的情况下可进行优化,130可视为2017年山东海洋捕捞生产监测可接受的最优渔业信息船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捕捞 样本量优化 渔业信息船 渔捞日志 计算机模拟 相对估计误差 相对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在养殖碳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瑞环 蒋增杰 +3 位作者 姜娓娓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5-222,共18页
硅(Si)是地球上丰度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大气CO_(2)变化、海洋生物泵以及海岸带富营养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硅循环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硅生物地球化... 硅(Si)是地球上丰度仅次于氧的第二大元素,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大气CO_(2)变化、海洋生物泵以及海岸带富营养化等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硅循环也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硅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碳循环的调节及影响,进一步聚焦近海规模化贝类养殖活动,分析了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硅循环与碳循环的耦合作用及机理,展望了未来值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表明,地质尺度上,硅酸盐矿物风化是地表所有次生硅的来源,风化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碳汇过程。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较难降解,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包裹有机碳而形成稳定的有机碳库,因而植硅体碳具有重大的碳汇潜力,很有可能成为全球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系统中,作为初级生产主要贡献者的硅藻(Bacillariophyta)吸收硅酸盐合成有机碳并将其打包在生源硅颗粒中向深层海洋输送并埋藏,埋藏量可占海洋碳埋藏总量的40%,生物硅泵驱动了生物碳泵;在近海贝类养殖区,通过硅藻作为滤食性贝类的饵料来源,硅酸盐成为渔业碳汇重要的物质支撑。因此,研究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综合考虑各过程及其耦合作用是非常必要的,对深入了解其在贝类养殖碳汇中的作用及探究潜在养殖增汇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循环 硅藻 植硅体 生物硅 碳汇 贝类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双壳类中镉与必需元素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晓宇 李斐 +1 位作者 吉成龙 吴惠丰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6-216,共11页
镉(cadmium,Cd)是海洋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因其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海洋双壳类因其底栖和滤食的习性极易在体内富集Cd,进而引起氧化应激、信号转导异常和能量代谢紊乱等毒性效应。Cd能通过必需元素的转运载体或通道进入海洋... 镉(cadmium,Cd)是海洋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因其有较高的生态风险而备受关注。海洋双壳类因其底栖和滤食的习性极易在体内富集Cd,进而引起氧化应激、信号转导异常和能量代谢紊乱等毒性效应。Cd能通过必需元素的转运载体或通道进入海洋双壳类体内。海洋双壳类具备一系列防御Cd的机制,如与含硫、氮和硒的配体结合,以减少游离Cd^(2+)浓度并降低氧化应激,从而减轻Cd毒性。而在某些关键的生物学通路中,与Cd大小和电荷相似的必需元素(如钙、铜和锌)能被Cd竞争或取代,导致必需元素稳态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机体代谢异常,产生毒性效应。此外,本文介绍了可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新工具——离子组学,以深入探究多种元素的相互作用。本文为深入了解Cd的毒理机制和海洋生态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双壳类 离子互作 离子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酸化对藻类生态学效应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雅静 席天乐 +1 位作者 梁成伟 叶乃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共16页
目前全球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恶化,使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藻类作为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95%的初级生产力,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海洋酸化能... 目前全球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OA)问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恶化,使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藻类作为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贡献了约95%的初级生产力,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海洋酸化能够改变藻类的初级生产力,从而影响海洋食物网中物质和能量从初级到次级生产者及更高营养级的传递,引发食物链效应,进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评估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学研究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光合作用、碳固定、生长、钙化、繁殖等生理生化过程以及对代谢组分和显微结构的影响,归纳了海洋酸化对藻类的分子调控机制,同时围绕海洋酸化与环境因子以及海洋污染物对藻类的复合胁迫展开综述,并基于当前海洋酸化对藻类影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做出展望,以期为人们解决海洋酸化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酸化 藻类 生态学效应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滑舌鳎生物钟相关基因克隆及在卵巢发育成熟过程中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晏科文 马晓东 +3 位作者 史宝 程汉良 王重女 赵新宇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6,共16页
为阐明生物钟相关基因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采集性成熟半滑舌鳎不同发育期的卵巢组织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5个核心生物钟基因Clock1a、Bmal1a、Cry1a、Cry2和Per... 为阐明生物钟相关基因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卵巢成熟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采集性成熟半滑舌鳎不同发育期的卵巢组织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5个核心生物钟基因Clock1a、Bmal1a、Cry1a、Cry2和Per2的编码区(CDS)序列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lock1a的CDS序列编码712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ASD1和PAS11。Bmal1a的CDS序列编码626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ASD3和PAS11。Cry1a和Cry2的CDS序列分别编码631个、669个氨基酸,序列中均有功能性结构域FAD7。Per2的CDS序列编码1415个氨基酸,序列中有功能性结构域PeriodC和PAS11。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5个生物钟基因mRNA在性成熟半滑舌鳎卵巢不同发育期的表达特性,发现5个生物钟基因存在性腺发育周年表达规律,且在卵巢Ⅱ期和Ⅲ期相对高表达(P<0.05),在卵巢Ⅳ、Ⅴ和Ⅵ期相对低表达,这说明生物钟基因对半滑舌鳎的卵巢发育成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生物钟基因调控半滑舌鳎卵巢发育成熟的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提高半滑舌鳎的繁育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基因 半滑舌鳎 卵巢 周年表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功能及毒力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景媚 王利莹 +2 位作者 王国浩 杨倩 董宣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4年第4期76-83,共8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间一种常见的信号传递机制,可影响细菌的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广泛分布于海洋环境中,是一种对全球水产养殖业产生严重影响的弧菌。OpaR和AphA是副溶血弧菌QS系统中的两个核心调控子,其中OpaR主要在高细胞密度(high cell density,HCD)下,AphA主要在低细胞密度(low cell density,LCD)下发挥调控作用。调控子OpaR和AphA参与生物膜形成、运动能力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调控,在副溶血弧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处于不同菌体密度时,副溶血弧菌QS核心调控子OpaR和AphA及相关基因转录表达情况,及其对菌体生物学功能与毒力基因表达调控情况,同时进一步从分子层面解析了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以期为防控副溶血弧菌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 群体感应系统 OpaR Ap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粕粒度及容器堆料对地衣芽孢杆菌实验室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
15
作者 王若愚 赵若恒 +2 位作者 宋增磊 宋晓玲 黄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0期82-84,88,共4页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 [目的]对地衣芽孢杆菌的豆粕固态发酵实验室小试工艺中豆粕的粒度和容器内堆料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在建立豆粕内活菌的有效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混匀方式对发酵豆粕中菌量计数的影响,并研究不同发酵容器、豆粕粒径和堆料厚度对发酵豆粕菌浓度的影响。[结果]发酵后豆粕在PBS振荡1 min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其中的细菌,以便后续计数;以4层报纸封口的50 m L离心管为发酵容器,采用经80目筛孔的豆粕颗粒和1.5 cm堆料厚度能获得最优的实验室小试发酵效果,菌浓度能达到1.65×1010~1.76×1010CFU/g。[结论]研究为发酵豆粕实验室小试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豆粕 实验室小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及变体在染色质重塑中的功能:以水生动物精子发生为例
16
作者 徐文腾 孙雪雪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9,共17页
两性生殖中,精子作为携带父本信息的载体,是物种延续的关键因素。精子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圆形精子、成熟精子阶段。在圆形精子形成成熟精子过程中,染色质进行重塑,细胞形态发生剧烈变化,其中,组蛋白修饰和组蛋白变... 两性生殖中,精子作为携带父本信息的载体,是物种延续的关键因素。精子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圆形精子、成熟精子阶段。在圆形精子形成成熟精子过程中,染色质进行重塑,细胞形态发生剧烈变化,其中,组蛋白修饰和组蛋白变体在这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甲基化主要与基因表达的激活或抑制有关;乙酰化激活转录活性并参与组蛋白沉积和DNA修复;磷酸化促进转录后修饰或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泛素化调节不同细胞途径中各式各样的蛋白质底物。组蛋白变体在调节染色体结构中发挥重要功能:如组蛋白H1变体在分化过程中具有抑制转录的作用;组蛋白H2A和H2B变体在精子染色质包装过程中发挥特有功能;H3.3是H3最重要的变体,在细胞周期的各时期都有表达;组蛋白H4则是进化最慢的组蛋白之一,目前还没有发现其组蛋白变体。本文围绕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梳理了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组蛋白变体在染色质重塑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进展,随后针对各类组蛋白变体及其功能进行了总结,最后以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为例简要介绍这些研究对水生动物精子发生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 翻译后修饰 染色质重塑 精子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宣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82,共22页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了这一概念与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动物卫生等概念的联系与差别,并提出生物安保、动物卫福和生态干预构成动物卫生三要素,探讨了生物安保体系构建的六大要素和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流程。随后,概述了生物安保概念所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在推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法规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国际组织重视运用生物安保理念来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分级及其技术内容,以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培育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生物安保的发展,描述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体系构建方法和在对虾育苗场的实践。最后,文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生物安保战略的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国家生物安保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强化生物安保相关的研究与教育普及,优先发展种业生物安保,构建高标准生物安保水平上的种业体系,以保障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保 水产养殖 疫病防控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细纹狮子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18
作者 陈云龙 张发扬 +3 位作者 单秀娟 滕广亮 戴芳群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7,共11页
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是黄海生态系统的优势种,阐明其种群繁殖规律是揭示优势种维持机制的前提,也是深层次认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其卵巢各发育阶段进行了组织学研究,详细描述了各时相卵... 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是黄海生态系统的优势种,阐明其种群繁殖规律是揭示优势种维持机制的前提,也是深层次认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其卵巢各发育阶段进行了组织学研究,详细描述了各时相卵母细胞的形态和卵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细纹狮子鱼的产卵类型。结果显示,细纹狮子鱼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为刚从卵原细胞分化为卵母细胞时期,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占比较大;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增大,细胞周围出现一层滤泡膜;第Ⅲ时相,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泡,卵黄开始积累,质膜与滤泡膜间出现放射带,滤泡膜变为2层;第Ⅳ时相,卵黄开始填充卵黄泡,并逐渐结成卵黄小板;第Ⅴ时相,卵黄融成单一大卵黄球,细胞核溶解;第Ⅵ时相卵母细胞退化,卵黄被逐渐吸收形成空腔,部分卵母细胞形态不规则。细纹狮子鱼卵巢发育分为6期,不同发育时期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Ⅳ期卵巢内卵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为0.90~1.00 mm,主要由第Ⅲ、Ⅳ时相卵母细胞组成;Ⅴ期卵巢内卵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为1.70~1.80 mm,主要由第Ⅲ、Ⅳ、Ⅴ时相卵母细胞组成,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增多;Ⅵ期卵巢卵径呈双峰分布,优势粒径组主要集中于0.50~0.70 mm和1.10~1.20 mm,处于小生长期的卵母细胞和退化的卵母细胞比例较高。细纹狮子鱼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型分批产卵类型。研究结果揭示了细纹狮子鱼卵巢发育规律及特点,为进一步丰富该鱼的繁殖生态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狮子鱼 组织切片 卵巢发育 卵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参TRAF7基因克隆及其响应高温胁迫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岩峰 廖梅杰 +5 位作者 葛建龙 王锦锦 王印庚 荣小军 李彬 谭颜廷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7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7, TRAF7)作为一种细胞内蛋白,参与信号转导,并介导宿主应激防御调控过程。为研究TRAF7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 DN...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7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7, TRAF7)作为一种细胞内蛋白,参与信号转导,并介导宿主应激防御调控过程。为研究TRAF7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高温胁迫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克隆了刺参TRAF7(Aj TRAF7)全长c DNA序列,分析了其结构特征和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并检测了该基因在刺参不同组织和高温胁迫过程中体壁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AjTRAF7全长2 576 bp,开放阅读框(ORF)长1 770 bp,5'UTR长345 bp,3'UTR长461 bp,编码58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65.6 kDa,理论等电点(p I)为7.52。蛋白序列包含1个RING finger结构域、1个Coiled coil结构域和6个WD40结构域,N端包含1个螺旋区域。该基因预测蛋白包含41个丝氨酸磷酸化位点、20个苏氨酸磷酸化位点和3个酪氨酸磷酸化位点,蛋白N端具有3个天冬酰胺糖基化位点。刺参基因组中比对到2个AjTRAF7基因拷贝,第一个拷贝包含18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第二个拷贝包含17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系统进化学分析表明,刺参TRAF7氨基酸序列与蝠海星(Patiria miniata)和紫色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purpuratus)相似性较高,分别为40.58%和38.37%,刺参与蝠海星和紫色球海胆聚在一支。RT-qPCR结果显示,Aj TRAF7在健康刺参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雌性性腺中表达量最高,体腔细胞中表达量次之,在呼吸树、体壁、肠道、雄性性腺和纵肌中表达量依次降低,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在响应高温胁迫的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体壁组织中AjTRAF7基因表达量在第2天和第4天显著上升(P<0.05),第6天基因表达开始下降。综上,AjTRAF7基因可能参与刺参应对高温胁迫的表达调控过程,相关结果将为解析刺参应对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TRAF7 高温胁迫 基因克隆 表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康吉鳗LH基因的克隆、序列特征分析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彦 史宝 +5 位作者 王成刚 薄万军 晏科文 陶美君 赵新宇 马晓东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52,共13页
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鱼类配子成熟、排卵和类固醇激素合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同源克隆获得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LH基因CDS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特征,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 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在鱼类配子成熟、排卵和类固醇激素合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同源克隆获得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LH基因CDS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与特征,并成功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对LH蛋白进行表达。克隆获得LH基因CDS区为423 bp,编码140个氨基酸。分析LH蛋白理化性质可知,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5.56 kDa,理论等电点为5.85;经亲疏水性分析发现,LH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对信号肽和跨膜区分析结果显示,其前1~22个氨基酸为信号肽,无跨膜区;经结构域分析,其存在保守性较强的GHB结构域(由27~132位的105个氨基酸组成);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LH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对糖基化位点及磷酸化位点分析发现,其存在1个N-糖基化位点和3个O-糖基化位点,共含有17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LH蛋白二级结构主要含有α-螺旋(13.6%)、β-折叠(25%)和无规则卷曲(61.4%);通过三级结构分析发现,其与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LH蛋白三级结构较为相似,与人(Homo sapiens)LH蛋白的三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多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LH与欧洲鳗鲡(A.anguilla)、花鳗鲡(A.marmorata)和日本鳗鲡进化关系较近,同源性分别为92.14%、91.43%和90.71%。构建的重组质粒pET-28a-LH在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表达,其表达的可溶性LH重组融合蛋白条带在SDS-PAGE电泳检测及Western Blot结果中约为26.5 kDa,与预期表达的分子量相符。该研究为揭示星康吉鳗LH基因的分子特征及蛋白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后续星康吉鳗人工繁育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康吉鳗 促黄体生成素基因 基因克隆 序列特征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