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与加密协同开发模式下微观渗流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唐恩高 张增华 +2 位作者 苏彦春 杨二龙 齐梦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海上油田SZ36-1油田Ⅰ期大井距聚合物驱试验区提高采收率幅度低于陆上油田的,含水率上升速度快,且连片状剩余油赋存量高。以增加驱替相黏度为核心的聚合物驱开发模式为基础,结合井网调控、提升驱替压力梯度的加密措施,提出聚合物驱与加... 海上油田SZ36-1油田Ⅰ期大井距聚合物驱试验区提高采收率幅度低于陆上油田的,含水率上升速度快,且连片状剩余油赋存量高。以增加驱替相黏度为核心的聚合物驱开发模式为基础,结合井网调控、提升驱替压力梯度的加密措施,提出聚合物驱与加密协同增效的开发模式。基于Cahn-Hilliard与Navier-Stokes方程,建立静态孔隙尺度聚合物驱数值模型,对水驱后聚合物驱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压力梯度与黏度对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注入压力梯度和增加水油黏度比可以显著提升波及因数和洗油效率。压力梯度增加1.5倍,采出程度可提高22.2%;黏度比增加1倍,采出程度可提高4.8%。聚合物驱后新增波及区内压力梯度提升,结合化学剂增黏作用,综合动用连片状剩余油,实现聚合物驱与加密协同增效。流度控制作用与压力梯度增加对聚合物运移能力提升具有增效作用,为海上油田聚合物驱方案设计及提高采收率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孔隙尺度 聚合物驱 加密开发 毛细管数 采出程度 微观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不同尺度裂缝凝析油气流动特征及界限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苏彦春 张利军 +4 位作者 赵林 王志凯 谭先红 李聪聪 王硕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2,共11页
潜山凝析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受风化剥蚀及构造作用影响,此类储层裂缝高度发育,存在不同尺度的渗流空间,凝析油气在不同尺度渗流空间中流动及赋存状态复杂,准确表征其流动特征及动用界限是此类储层产量准确预测的... 潜山凝析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受风化剥蚀及构造作用影响,此类储层裂缝高度发育,存在不同尺度的渗流空间,凝析油气在不同尺度渗流空间中流动及赋存状态复杂,准确表征其流动特征及动用界限是此类储层产量准确预测的基础。基于可视化微流控实验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不同尺度裂缝凝析油气流动特征研究,分析了裂缝开度、储层压力以及注采压差对裂缝内油气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会经历雾状微滴-微滴聚集-缝壁捕集-贴壁蠕动的演化过程。当裂缝开度大于200μm时,凝析油以波形膜状流及离散波状流为主,当裂缝开度为100μm时开始出现活塞流,当裂缝开度为5μm时,出现停滞段塞流,严重影响气体流动。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目标区块流体有效流动的界限为5μm。同时,明确了储层中裂缝开度和压差对凝析油气流动模式和演化的影响规律,随着压差和开度的增大,凝析油的相态由段塞流转为波浪流,再由波浪流转为混沌流,裂缝内流动状态会逐渐向分散流动转变。建立了临界凝析油饱和度和裂缝开度图版,为海上潜山裂缝型凝析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裂缝储层 凝析油 流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凝析气藏反凝析及油气流动特征
3
作者 乔润伟 张士诚 +3 位作者 王金伟 王飞 李凤霞 李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7-629,共13页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页岩凝析气藏压裂后开发时出现反凝析现象和严重水锁伤害。为定量研究页岩凝析气藏压裂后开发凝析气反凝析特征及油、气、水三相共存和共渗特征,进行了考虑压裂液滞留的页岩岩心反凝析实验,用...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页岩凝析气藏压裂后开发时出现反凝析现象和严重水锁伤害。为定量研究页岩凝析气藏压裂后开发凝析气反凝析特征及油、气、水三相共存和共渗特征,进行了考虑压裂液滞留的页岩岩心反凝析实验,用氮气作为对照组排除页岩应力敏感性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通过气测渗透率和采出油、气组分测试,评价了岩心反凝析伤害和采出油、气组成变化特征。开展岩心尺度反凝析特征模拟,定性、定量分析岩心内油、气、水三相赋存及渗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无压裂液时反凝析伤害使气相有效渗透率下降40%,有压裂液时反凝析伤害使气相有效渗透率下降30%。水相优先占据小孔喉,削弱油相占据小孔喉的能力,导致凝析油临界可流动饱和度降低。②反凝析过程中重质组分滞留在岩心中,部分C_(2)—C_(10)烃类中间质组分因反凝析作用进入油相。随着压降过程再次“溶解”到凝析气中。③岩心内发生反凝析后,凝析油不是无限堆积而是很快突破至临界可流动饱和度。凝析气单相渗流区域较小,油、气共渗区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凝析伤害 水锁伤害 三相渗流 岩心反凝析实验 凝析气藏 页岩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区块深部煤层渗透率应力敏感和速敏实验研究
4
作者 范志利 石军太 +7 位作者 王春琦 郝鹏灵 王宇川 王涛 王小东 戴昊祥 杨博 曹敬添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9,共19页
近几年深部煤层气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但不同区块甚至同一区块不同井区深部煤层气井产量差异较大,其原因之一在于不同区块深部煤储层的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存在差异,应力敏感和速敏特性仍不明确。本研究基于临兴—神府区块取自全直径深部... 近几年深部煤层气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但不同区块甚至同一区块不同井区深部煤层气井产量差异较大,其原因之一在于不同区块深部煤储层的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存在差异,应力敏感和速敏特性仍不明确。本研究基于临兴—神府区块取自全直径深部煤样的柱塞煤心,开展了孔渗测量、应力敏感实验和速敏实验,获取不同有效应力和流速下的渗透率;基于实测应力敏感数据,对比评价了指数式、幂函数式和对数式应力敏感模型的适用性,优选最佳的渗透率应力敏感模型,于此建立了新的应力敏感程度评价标准;基于实测速敏数据,确定渗透率速敏模型的参数,揭示临兴—神府区块深部煤层渗透率的速敏特性。研究表明,临兴—神府区块深部煤层:(1)具有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孔隙度介于3.9%~9.1%,平均为6.5%,低压下气测渗透率介于0.9~2.1m D,平均为1.63m D;(2)渗透率随压力的动态变化具有指数式特征,应力敏感指数介于0.33~0.52MPa^(-1),按照新型应力敏感程度评价标准(以应力敏感指数0.01MPa^(-1)、0.08MPa^(-1)、0.15MPa^(-1)、0.23MPa^(-1)、0.45MPa^(-1)为界限,将应力敏感程度分为无、弱、中偏弱、中偏强、强和极强6个等级),应力敏感程度为强或极强,在排采制度优化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应力敏感效应;(3)渗透率随着流体流速的增加呈现出先急剧降低后缓慢降低的变化特征,拟合确定的临界堵塞流速v_(cr2)介于0.01~0.11m/d,最大伤害程度D_(v,max)介于0.81~0.96,伤害率指数n介于0.40~1.05,煤层原始渗透率越低,临界堵塞流速越低,最大伤害程度越大,伤害率指数越小。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煤层气井产能评价和排采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兴—神府区块 深部煤层 渗透率变化 应力敏感 速敏 实验 模型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5
作者 靖波 朱玥珺 +3 位作者 黄波 赵春花 何欣彦 宫厚健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1-559,共9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CCUS技术的发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物化性质和变化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CO_(2)反应...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CCUS技术的发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文章从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物化性质和变化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通常含有能与CO_(2)溶于水后生成的H+反应的含氮基团、羧酸、苯酚等基团。此类表面活性剂与CO_(2)反应后其类型和性质会发生显著变化,表面活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此外,反应后体系的黏度、对原油的乳化作用及起泡特性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些性质的转变可以通过CO_(2)的通入和消除进行调控。现场实践已经证明,CO_(2)/表面活性剂溶液交替注入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CO_(2)气窜,提高驱油效率。如果能成功地将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性能可调控的特点利用到油田气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CO_(2)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增效作用,将会在提高原油产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反应型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 黏度 乳化 提高采收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高压低渗气藏分支井产能评价及开发实践
6
作者 朱绍鹏 唐宋军 +3 位作者 赵楠 莫冯阳 高硕 王世朝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1,共8页
针对海上高压低渗气藏开发储层低渗成因复杂、产能主控因素不明、常规陆上井网效益低等技术经济难题,以东方区莺歌海组二段下层序为研究靶区,建立了多分支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指导低渗气藏开发实践。通过电位叠加原理与近井区等效渗流... 针对海上高压低渗气藏开发储层低渗成因复杂、产能主控因素不明、常规陆上井网效益低等技术经济难题,以东方区莺歌海组二段下层序为研究靶区,建立了多分支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指导低渗气藏开发实践。通过电位叠加原理与近井区等效渗流阻力法建立了多分支水平气井产能预测模型,研究了分支数量、主分支夹角等关键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结合区域产能测试结果分析了区域产能规律。结果表明:①气井产能随分支数增加呈边际递减规律,当分支数达3条后产能增幅不足10%;②随着主分支夹角的增大,增产幅度逐渐减小,考虑目前钻完井技术,主分支夹角在15°~45°较为合适;③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数值试井拟压力二项式产能测试分析结果的相对误差为8.2%,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矿场实践表明,XM分支井实测产能达直井预测值的6~7倍,绘制的直井产能平面预测图为甜点区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为实现少井高产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高压低渗气藏 多分支水平井 产能评价 低渗气藏开发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低渗及非常规油气藏储层改造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19
7
作者 孙福街 徐文江 +1 位作者 姜维东 郑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16,共8页
中国海上低渗及非常规油气开发存在产能低、投资大、操作费用高、收益较低及单井经济任务重等问题。经过技术攻关,中国海油形成了平台压裂、钻井船压裂和拖轮压裂等海上储层改造作业模式,研发出集海上低渗储层改造液体系、海上控水支撑... 中国海上低渗及非常规油气开发存在产能低、投资大、操作费用高、收益较低及单井经济任务重等问题。经过技术攻关,中国海油形成了平台压裂、钻井船压裂和拖轮压裂等海上储层改造作业模式,研发出集海上低渗储层改造液体系、海上控水支撑剂技术、低渗储层压裂管柱设计和海上储层改造监测技术为一体的海上低渗储层改造技术,以及适用于陆上深煤层大规模压裂技术。本文综述了中国海上低渗油气储层改造技术及陆上深煤层大规模压裂技术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储层改造重点发展方向,对推动中国海油低渗及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进步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低渗油藏 非常规油气 陆上深煤层 储层改造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油田高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8
8
作者 孙福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99,共9页
近年来,海上原油已经成为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的主力军,海上油田高效开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海上油田勘探难度的加大,提高采收率技术对海上油田开发所起作用也日趋重要。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历经20余... 近年来,海上原油已经成为国内原油产量增长的主力军,海上油田高效开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海上油田勘探难度的加大,提高采收率技术对海上油田开发所起作用也日趋重要。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历经20余年持续攻关,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海上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及综合调整技术、海上化学驱技术、海上稠油热采、低渗油藏气驱为核心的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技术体系,并分别在绥中、锦州、蓬莱、南堡、旅大、涠洲等油田开展了矿场应用,累计实现增油2200×10^(4)t,阶段提高采收率幅度6个百分点以上。文章系统论述了中国海上油田高效开发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进展及现状,全面分析了海上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发展展望,对于推动海上油田高效开发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高效开发 水驱 热采 化学驱 气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中深层油气田完井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9
作者 马英文 曹砚锋 +5 位作者 邱浩 文敏 黄辉 侯泽宁 马楠 齐致远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随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海上中深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资源最主要的接替区和增储上产的主战场。完井作为海上中深层油气田开发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油气井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寿命,甚至关系到整个油气藏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海上... 随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海上中深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资源最主要的接替区和增储上产的主战场。完井作为海上中深层油气田开发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油气井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寿命,甚至关系到整个油气藏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海上中深层油气藏存在岩性变化大、温度高、压力高等储层特点,导致油气井存在单井产能低、完井作业复杂、工期长、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难题。总结了中国海油在中深层油气田注采一体化、增产生产一体化、射孔联作、增产改造、智能完井等方面取得的关键技术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对海上中深层油气田完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推动海上油田增储上产与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油 海上油田 中深层 完井方式 完井工具 增储上产 高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勘探开发数据治理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福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76,共8页
油气企业在勘探开发主营业务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据治理工作,又是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油气企业数据治理现状,指出中国海油在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治理工作中面临的业务链条... 油气企业在勘探开发主营业务领域的数智化转型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数据治理工作,又是实现数智化转型的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油气企业数据治理现状,指出中国海油在油气勘探开发数据治理工作中面临的业务链条长、技术要求高和管理难度大三方面挑战;围绕具有中国海油特色的“组织推动、基础治理、平台支撑”三大基础能力、“数据整合、应用整合”两项核心任务、一系列“价值场景”的勘探开发数据治理体系整体思路,提出七项数据治理主要措施,即构建组织体系、建立数据资产目录、制定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保障数据安全、构建数据平台及推进数据整合与应用整合。中国海油数据治理的典型成效已初步体现,在现场作业方面能够全面支撑“秦皇岛32-6”“深海一号”等智能油气田建设,在研究设计方面可为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研究平台提供全专业数据支撑,在管理决策方面可为业财一体化平台提供便捷数据服务。中国海油在勘探开发数据治理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为其他油气企业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化转型 数据治理 中国海油 勘探开发 数据质量 数据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气低碳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宏举 刘强 +1 位作者 孙丽丽 于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989,共9页
“双碳”目标下,海上油气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基于对国内外油气行业低碳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中国海上油气发展特点,首先,从3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海上油气绿色低碳转型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技术:建立标准、源强分... “双碳”目标下,海上油气如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基于对国内外油气行业低碳发展现状的分析,结合中国海上油气发展特点,首先,从3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海上油气绿色低碳转型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技术:建立标准、源强分析加强源头管控,开展清洁电力替代和能效提升进行过程治理,协同CO_(2)地质封存、CO_(2)驱油利用以及CO_(2)水合物封存进行末端治理,明确了采用不同低碳技术措施的减排效果。其次,结合各项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发展路线图,预估到2050年海上油气实现碳中和目标,预测源头控碳、过程治理和末端封存这3类低碳技术的减排贡献,探寻海上油气低碳转型路径。最后,提出未来海洋油气与新能源协同、新型海上油气田电力系统建设、海上油气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海上规模化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及海洋碳汇等海上油气低碳发展的方向。研究结果可为海上油气的低碳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也为能源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气 源头控碳 过程治理 末端封存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油膜动态剥离特征及机理
12
作者 徐国瑞 李晓骁 +3 位作者 周泾泾 王硕 李翔 刘丰钢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30,348,共9页
油膜是一种重要的水驱残余油类型,提高其动用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研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油膜的动态剥离特征,基于可视化油膜剥离物理模拟方法,量化表征了油膜剥离动态特征参数。通过11种不同类型的典型表面活性剂剥离油膜实验... 油膜是一种重要的水驱残余油类型,提高其动用程度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为研究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油膜的动态剥离特征,基于可视化油膜剥离物理模拟方法,量化表征了油膜剥离动态特征参数。通过11种不同类型的典型表面活性剂剥离油膜实验,明确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及性质对油膜动用规律及作用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剥离油膜的动态特征及剥离机理差异明显。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四烷基磺酸钠、十六烷基磺酸钠)对油膜的剥离主要受分子结构中亲油基团数量和乳化性能的影响,提高碳链数有利于油水乳化作用从而促进油膜剥离;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油膜的剥离效果主要受结构中亲油基团数量、油水界面张力、油水乳化性能和润湿性反转能力的共同影响,提高碳链数有利于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乳化能力、增强岩石表面亲水性能,从而促进油膜剥离;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对油膜的剥离效果主要受结构中亲水基团数量、油水界面张力和乳化性能的共同作用,提高聚氧乙烯醚基团数量有利于提高分子亲水活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提高乳化能力进而剥离油膜。研究结果可为水驱油藏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设计与驱油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膜 表面活性剂 动态剥离 剥离机理 油水界面张力 润湿性 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稠油热采井新型隔热油管扶正器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顾启林 宋宏志 +5 位作者 林涛 章宝玲 季正欣 江群 安宏鑫 房清超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7,共6页
海上稠油热采井多为定向井或者水平井,井斜角大,注汽管柱在重力作用下会与套管内壁接触,导致注汽管柱尤其是隔热管接箍位置隔热效果变差,热损失大。为此,研制了一种新型隔热油管扶正器,并开展了隔热性能和耐温耐压性能检测。该扶正器主... 海上稠油热采井多为定向井或者水平井,井斜角大,注汽管柱在重力作用下会与套管内壁接触,导致注汽管柱尤其是隔热管接箍位置隔热效果变差,热损失大。为此,研制了一种新型隔热油管扶正器,并开展了隔热性能和耐温耐压性能检测。该扶正器主要由隔热机构、扶正机构以及固定机构组成。隔热机构采用复合隔热结构设计,确保隔热功能;扶正机构采用多组扶正块及组合圆柱型弹簧周向均匀排列结构设计,确保弹性扶正功能,保证管柱居中效果。室内性能检测表明:该扶正器耐温为350℃、耐压为21 MPa,隔热等级达到D级,且具有良好的遇阻收缩性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新型隔热扶正器保障了封隔器的坐封和密封效果,解决了海上热采水平井注汽管柱“躺壁”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井筒热损失,保护了套管与固井水泥。该技术可为海上稠油油田安全高效热采开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采 水平井 隔热 油管扶正器 稠油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海上高温高盐油藏深部调驱的超分子复合微球体系制备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翔 郑玉飞 +5 位作者 刘丰钢 徐国瑞 鞠野 宫汝祥 朱彤宇 柏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20,共9页
针对常规聚合物微球体系因耐温耐盐性能较差而无法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问题,采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出一种含有耐温基团硅氧烷和抗盐基团AMPS的超分子复合微球体系。考察了各组分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微球体系性能的影响,通过仪... 针对常规聚合物微球体系因耐温耐盐性能较差而无法适用于高温高盐油藏的问题,采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出一种含有耐温基团硅氧烷和抗盐基团AMPS的超分子复合微球体系。考察了各组分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微球体系性能的影响,通过仪器检测分析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及评价,并利用物模驱替实验测试了体系的封堵性能和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复合微球体系的平均初始粒径约为480 nm,有效物质量分数为25.7%;在170℃、矿化度34691 mg/L条件下可稳定存在14 d,老化60 d后仍可发挥封堵作用;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与封堵性,质量浓度为1000~4000 mg/L的体系在30×10^(-3)~300×10^(-3)μm^(2)渗透率下的初始阻力系数均小于等于5,对渗透率为223.8×10^(-3)~261.0×10^(-3)μm^(2)的岩心封堵率最高可达88.3%;质量浓度为2000 mg/L的微球体系在渗透率级差为10的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采收率提高幅度最高可达20.69百分点;在高温高盐油藏开展矿场试验,净增油量为4603.1 m^(3),措施有效期超过7个月,增油效果显著。该技术对于海上高温高盐油藏的开发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微球 耐温耐盐 乳液聚合 性能评价 深部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流动模型
15
作者 张瑞 王涛 +4 位作者 王飞 朱旭晨 王艳红 寇双燕 王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高含水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冲刷过程中,储层渗透率会发生变化,传统冲刷程度表征参数在描述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时并未考虑临界流速的影响。为此,提出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概念,利用临界流速作为微粒开始运移的速度界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 高含水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冲刷过程中,储层渗透率会发生变化,传统冲刷程度表征参数在描述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时并未考虑临界流速的影响。为此,提出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概念,利用临界流速作为微粒开始运移的速度界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水相通量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取储层渗透率随有效累计水相通量变化的岭型演化模型,并将其与三维两相油水渗流方程耦合,建立基于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流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贝雷岩心在长期的注水冲刷作用下,即使在较低的驱替速度下渗透率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倍数水驱下的临界流速(0.006 cm/s)要比常规条件下的(0.015cm/s)更低。考虑临界流速的有效累计水相通量在表征储层渗透率的时变规律时,复杂河流相油藏模型水驱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微观下微粒运移引起的储层渗透率时变特征。因此,有效累计水相通量能够较好地描述临界流速影响下的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有效累计水相通量 渗透率时变 临界流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同源闭式注水流量控制装置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赵广渊 杨树坤 +4 位作者 李越 任培培 郑玉飞 蔡洪猛 黄泽超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1,共7页
同源闭式注水工艺兼具生产和注水功能,管柱结构较为复杂,注水温度也较高,同时传统的投捞水嘴式流量调节方式存在调节效率低、大斜度井不适用等不足。为此,在优选控制方式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流量控制装置的关键结构和参数,形成了适用于... 同源闭式注水工艺兼具生产和注水功能,管柱结构较为复杂,注水温度也较高,同时传统的投捞水嘴式流量调节方式存在调节效率低、大斜度井不适用等不足。为此,在优选控制方式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流量控制装置的关键结构和参数,形成了适用于多井同源闭式注水的多级液控流量控制装置,通过地面性能试验验证了流量控制装置耐高温高压、大排量调节的性能。试验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多级液控流量控制装置满足150℃高温、60 MPa高压生产条件,换挡机构可满足3600次挡位调节,满足3000 m^(3)/d大排量注水和12级流量精细调节;装置的动密封和换挡结构设计合理,应用可靠性高,可实现地面控制调节井下水嘴开度,配套的同源闭式注水调配技术满足海上油田多井同源闭式注水分层调配需求。研究结果可为海上油田同源闭式注水工艺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多级流量控制装置 闭式注水 液压控制 水嘴调节 动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分层配注气嘴结构优化
17
作者 邹明华 幸雪松 +6 位作者 杨树坤 陈欢 赵广渊 李越 宫汝祥 王海柱 王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CO_(2)分层配注可有效避免层间干扰,实现油气储层多层均衡注采。配注气嘴是单管分层注气工具设计的关键,具有大通径、强节流特性的需求,以避免CO_(2)中的杂质堵塞气嘴。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锥直型、平直型等常见的5种气嘴的流动特... CO_(2)分层配注可有效避免层间干扰,实现油气储层多层均衡注采。配注气嘴是单管分层注气工具设计的关键,具有大通径、强节流特性的需求,以避免CO_(2)中的杂质堵塞气嘴。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锥直型、平直型等常见的5种气嘴的流动特性,基于研究结果设计了平直-锥型气嘴,并进行了结构参数优化。结果表明:突缩型气嘴由于流通面积骤然减小,局部压力损失大,节流效果明显好于渐收型气嘴;带扩张段的气嘴由于流体的碰撞摩擦以及旋涡的影响,导致更大的动能损失,节流效果更佳。对于平直-锥型气嘴来说,锥角越大,角动量越大,能量损失就越大,气嘴前后压差就越大。设计的平直-锥型气嘴具有大通径、强节流特性,能满足注气井CO_(2)分层配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分层配注 节流效果 气嘴结构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采油树完修井液压控制系统研制
18
作者 屈少林 张亮 +4 位作者 鞠少栋 王继良 张嵘 杨建义 王宇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7-202,共6页
针对水下采油树完修井液压控制系统存在压力等级无法完全覆盖海上油田需求以及阀门开关响应不准确等问题,根据南海某油气田对水下完、修井系统的功能要求,结合相关标准,设计完、修井的电液复合控制系统,系统可输出低压(40 MPa)、中压(69... 针对水下采油树完修井液压控制系统存在压力等级无法完全覆盖海上油田需求以及阀门开关响应不准确等问题,根据南海某油气田对水下完、修井系统的功能要求,结合相关标准,设计完、修井的电液复合控制系统,系统可输出低压(40 MPa)、中压(69 MPa)、高压(103 MPa)3条油路,将最高工作压力等级从40 MPa提升至103 MPa;并采用AMESim软件建立了水下采油树阀门执行器响应的动态特性模型,对整个液压驱动和水下采油树阀门执行器的开关过程进行仿真,验证水下采油树完、修井液压控制系统功能设计的合理性。基于南海某油气田工程实际数据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水下完修井电液复合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满足标准规范和工程要求,对水下采油树完、修井液压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及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修井控制系统 水下采油树 复合电液控制 液压控制系统 AMESIM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咸水层CO_(2)封存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以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A油田为例
19
作者 柴愈坤 任旭 +7 位作者 戴建文 谢明英 王华 汪生好 冯沙沙 秦朝中 汪涛 甘泉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5-1197,共13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CO_(2)在咸水层中封存是碳封存的主要方式,而断层圈闭封闭性是CO_(2)地质封存的重要场地筛选标准,其侧向封闭性的准确评价是...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CO_(2)在咸水层中封存是碳封存的主要方式,而断层圈闭封闭性是CO_(2)地质封存的重要场地筛选标准,其侧向封闭性的准确评价是决定CO_(2)封存安全性的关键问题。目前,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常规油气藏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而针对咸水层CO_(2)封存的系统性评价方法和体系仍较匮乏。针对海上咸水层CO_(2)封存安全性评价的关键难题,以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恩平凹陷恩平A油田为例,开展关键断层内部矿物分布与胶结性的非均质性研究。基于断层泥比率(SGR)、过断层压力差(AFPD)及封闭气柱高度,建立了一套CO_(2)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评价断层对CO_(2)的封闭性能,确定CO_(2)封存目标层位。研究结果表明,F1、F3断层在粤海320和韩江420层位具有静态封闭能力,CO_(2)最大羽流柱高度分别为50~400 m、175~300 m。两套地层对CO_(2)具有良好的密闭性和储存性,可作为恩平A油田CO_(2)封存目标层位。通过该研究结果建立断层空间封闭性评价技术,根据不同层位断距—距离曲线及单井泥质含量信息,得到相应层位断面属性及断层封闭性三角图,实现断层区域封闭性定量评价,为未来CO_(2)咸水层封存提供了定量化筛选评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封存 断层侧向封闭性 断层泥比率 跨断层压力 恩平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生热过程孔隙结构动态响应与渗流规律
20
作者 林涛 李田靓 +2 位作者 宋宏志 张同春 韩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8-92,110,共6页
稠油热采中化学生热技术缺乏多孔介质孔隙特征与稠油流态的定量认识,亟须探究化学生热反应对岩心孔隙结构及渗流能力的影响。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成像及相渗实验,系统分析了反应前后岩心的孔隙结构、地层砂胶结状态、沥青质沉积... 稠油热采中化学生热技术缺乏多孔介质孔隙特征与稠油流态的定量认识,亟须探究化学生热反应对岩心孔隙结构及渗流能力的影响。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成像及相渗实验,系统分析了反应前后岩心的孔隙结构、地层砂胶结状态、沥青质沉积量及孔喉结构伤害程度,并测试了升温后的油水相渗曲线变化。结果表明,反应后岩心孔隙形态变化微小,但强度显著降低;沥青质沉积量少,不损伤孔喉;升温显著提高了油相渗透率,扩大两相共渗区。化学生热对岩心孔隙结构影响有限,但能有效改善稠油流动性并扩大渗流区,从而显著提高采收率。该研究为化学生热技术在稠油热采中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反应生热 孔隙特性 相对渗透率 扫描电镜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