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湾海洋工程地质特征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木壮 梁修权 +1 位作者 王宏斌 陈俊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7-52,共6页
根据地球物理、声学探测及海底取样等实测资料详细分析 ,发现北部湾油气勘探开发区具有近岸、水浅等优越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海洋工程地质特征。海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存在潮流沙脊与潮沟、海底沙波、埋藏古河道、浅层气、埋藏古陡坡、... 根据地球物理、声学探测及海底取样等实测资料详细分析 ,发现北部湾油气勘探开发区具有近岸、水浅等优越自然条件以及复杂的海洋工程地质特征。海底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存在潮流沙脊与潮沟、海底沙波、埋藏古河道、浅层气、埋藏古陡坡、滑塌断层及可能的砂土液化层等潜在灾害地质因素 ,对海上构筑物存在直接或潜在的危险性。尤其在东部 ,海底坎坷不平 ,活动性的潮流沙脊、侵蚀沟槽、海底沙波及浅层气等很发育 ,是海底工程建设的危险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地质 灾害地质 北部湾 海洋工程 浅层气 潮流沙脊 侵蚀沟槽 海底沙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潜在地质灾害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俊仁 杨木壮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34-39,共6页
南海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点海区之一,调查潜在地质灾害因素,科学地评价海洋工程地质条件至关重要。本文根据20多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海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分析了南海地质灾害因素主要... 南海是我国海洋开发的重点海区之一,调查潜在地质灾害因素,科学地评价海洋工程地质条件至关重要。本文根据20多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南海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分析了南海地质灾害因素主要特征,提出今后研究方向,为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南海 自然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盆晚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永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75-84,共10页
本文根据南海北部海盆HY4—2柱状样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阐述了本区晚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化石的溶解作用及暖水种化石的分布规律。依此对区内晚第四纪的地层及古气候环境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柱状样所揭露的地层包括... 本文根据南海北部海盆HY4—2柱状样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阐述了本区晚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化石的溶解作用及暖水种化石的分布规律。依此对区内晚第四纪的地层及古气候环境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柱状样所揭露的地层包括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其古气候包括了三个暖期和二个冷期等五个气候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海盆 古海洋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万年来南海北部与西部碳酸盐旋回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学杰 段威武 +1 位作者 魏国彦 李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20,共12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5个活塞取心钻孔的碳酸盐系统分析,并结合部分年代学和有孔虫溶解指数资料研究,认为位于CCD界面以上,以稀释作用为主的半深海陆坡区碳酸盐沉积旋回有如下特点:近2万年来区内碳酸盐旋回可以分为6期,并具...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5个活塞取心钻孔的碳酸盐系统分析,并结合部分年代学和有孔虫溶解指数资料研究,认为位于CCD界面以上,以稀释作用为主的半深海陆坡区碳酸盐沉积旋回有如下特点:近2万年来区内碳酸盐旋回可以分为6期,并具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比性;与同位素和气候旋回相比,碳酸盐旋回在时间上存在“超前”现象,超前时间为1—2kaB.P.;早冰后期,约相当于7.0-8.0kaB.P.期间,区内存在一次低碳酸盐事件,起因可能主要与区域降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盐酸旋回 古海洋学 沉积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海底潜在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特征 被引量:30
5
作者 鲍才旺 姜玉坤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4-31,共8页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中国近海海底,尤其是珠江口外海底各种潜在的地质灾害,特别是海底滑坡、埋藏古河道、海底沙波、崩塌和塌陷、侵蚀沟槽、浅层气及活动断层等与海洋工程关系密切的地质灾害类型的形成机制及危害性,为海洋... 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中国近海海底,尤其是珠江口外海底各种潜在的地质灾害,特别是海底滑坡、埋藏古河道、海底沙波、崩塌和塌陷、侵蚀沟槽、浅层气及活动断层等与海洋工程关系密切的地质灾害类型的形成机制及危害性,为海洋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质灾害类型 分布规律 形成机制 危害性 中国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晚第四纪地层及环境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黄永样 葛同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3-36,共14页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侵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初现面和末现面资料,将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太平洋V_(28-239)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了本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认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本区气候温暖,沉积环境属陆架浅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地层 古环境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玄武岩核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康显桂 康长生 杨荣勇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7-154,共8页
研究多金属结核的核心物质对认识多金属结核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多金属结核中玄武岩及其蚀变产物核心的岩性特征、岩石化学、矿物组成、稀士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测年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玄武岩核心物质的来源及其对... 研究多金属结核的核心物质对认识多金属结核的生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多金属结核中玄武岩及其蚀变产物核心的岩性特征、岩石化学、矿物组成、稀士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测年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玄武岩核心物质的来源及其对结核生成和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海盆 多金属结核 玄武岩核心 锰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珠江口盆地地质灾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陈俊仁 《热带海洋》 CSCD 1996年第1期9-16,共8页
南海珠江口盆地潜伏着多种地质灾害因素,对海洋开发、油气资源勘探、海底管线铺设等构成直接危害或潜在的威胁。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华项目(CPR/85/044)实际调查资料,对区内地震、活动断裂、海底滑坡、浅... 南海珠江口盆地潜伏着多种地质灾害因素,对海洋开发、油气资源勘探、海底管线铺设等构成直接危害或潜在的威胁。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华项目(CPR/85/044)实际调查资料,对区内地震、活动断裂、海底滑坡、浅层气、活动沙波.埋藏古河道等潜在灾害因素作了分析,讨论了它们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提出防避灾害事件发生的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成因机制 分布规律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石油地质概况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木壮 陈强 《海洋地质动态》 1995年第11期5-7,共3页
本文通过对万安、曾母等9个盆地有关油气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南沙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一分发育,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多层位、多类型的油气储集岩,丰富多彩的圈闭类型,短距离的油气运移和良好的盖层及保存条件。其中,曾母、沙... 本文通过对万安、曾母等9个盆地有关油气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南沙海域新生代沉积盆地一分发育,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多层位、多类型的油气储集岩,丰富多彩的圈闭类型,短距离的油气运移和良好的盖层及保存条件。其中,曾母、沙巴-文莱和万安盆地均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石油地质 新生代沉积盆地 圈闭类 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盆早中新世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10
作者 陈芳 黄永样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71-78,共8页
本文对“海洋四号”船于DY85-3航次在东太平洋海盆CC区南部取得的PC5794和PC5653二个柱状沉积样的钙质超微化石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进行了生物化石带的划分与对比。其中,PC5794自下而上划分出NN1(未见... 本文对“海洋四号”船于DY85-3航次在东太平洋海盆CC区南部取得的PC5794和PC5653二个柱状沉积样的钙质超微化石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进行了生物化石带的划分与对比。其中,PC5794自下而上划分出NN1(未见底)、NN2和N3(仅见底部)二个化石带;PC5653仅识别出NN2化石带。据超微化石资料,认为柱状样所揭露的最老地层为早中新世早期沉积,时代至少为22.0Ma。在进行化石带讨论的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 早中新世 钙质超微化石 生物地层 海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地震仪数据丢失异常及内部时间校正
11
作者 李子正 丘学林 +3 位作者 张佳政 贺恩远 王强 张浩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63-2873,共11页
TS03航次使用国产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在马里亚纳海沟南段进行了一系列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作业,旨在获取跨越海沟的壳幔结构和地震活动性.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POBS04台站地震剖面的直达水波到时异常,给接... TS03航次使用国产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在马里亚纳海沟南段进行了一系列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作业,旨在获取跨越海沟的壳幔结构和地震活动性.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POBS04台站地震剖面的直达水波到时异常,给接下来的计算模拟工作带来困难.为此,本文计算了直达水波理论到时,对比SAC文件中气枪信号到时,以此进行异常数据的检查分析.结果表明,POBS04台站记录过程中发生了部分数据丢失,从而造成其内部时间存在错误,体现在SAC文件中气枪信号到时提前,以及相邻数据文件之间存在数十秒的时间间隔.因此,本文在SAC软件中将整段气枪信号进行延后,使其可以和直达水波理论到时准确对应;之后再进行裁截、分道排列和SEGY格式转换,最终得到了正常的单台地震剖面.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数据异常,为后续准确的OBS位置校正和地壳结构计算模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也为国产仪器的改进及其异常数据修复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数据丢失异常 内部时间校正 挑战者深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康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构造区划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宏斌 姚伯初 +2 位作者 梁金强 刘振湖 王嘹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9-54,共6页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 ,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 ,盆地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 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廷贾断裂 ,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 ,向东直至加里曼... 北康盆地是位于南沙中部海域的新生代沉积盆地 ,新生代沉积盖层在盆地内广泛发育 ,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地震反射界面的区域对比 ,盆地盖层可进一步划分为 3个构造层。北康盆地西南边界发育廷贾断裂 ,该断裂西起万安盆地 ,向东直至加里曼丹。从渐新世始 ,廷贾断裂先后经历了 3次规模较大的构造活动。南沙海槽西北缘断裂位于北康盆地的东南边界 ,该断裂把北康盆地和南沙海槽盆地分隔开来。北康盆地内断裂主要有北东、北西和南北向三组 ,其中南北、北西向断层往往错断北东向断层。在详细讨论断层特征和沉积盖层展布规律的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区划 构造特征 北康盆地 边界断层 新生代 沉积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 被引量:24
13
作者 吴能友 曾维军 +2 位作者 杜德莉 李振五 吴新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1-38,共8页
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 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变化反相关的梯度带;东南沿海莫霍面深约28~30km,往西北方向逐渐增厚,最大逾36km。南海区域上地幔天然地震面波速度结构明显存在横向分块和纵向分层特征。岩石圈底界深度变化与地幔速度变化正相关;地幔岩石圈厚度与地壳厚度呈互补性变化,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呈立交桥式结构,具有陆区厚壳薄幔—洋区薄壳厚幔的岩石圈壳-幔耦合模式。南海区域白垩纪末以来的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陆缘裂离—海底扩张—区域沉降的过程,现存的壳-幔耦合模式显然为岩石圈纵向演化产物,其过程大致可分为白垩纪末至中始新世的陆缘裂离、中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海底扩张和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区域沉降等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幔耦合模式 构造演化 岩石圈 南海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邱燕 姚伯初 +3 位作者 李唐根 鲍才旺 钟和贤 龚跃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53,共13页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可分为7种类型,沉积环境主要是陆坡,部分为深海平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火山物质的沉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小,它们主要来...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可分为7种类型,沉积环境主要是陆坡,部分为深海平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火山物质的沉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小,它们主要来源于北部大陆和南部岛礁等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类 矿物成分 微体古生物 南海 表层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晚第四纪沉积物磁组构特征及其古环境学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能友 段威武 刘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7-88,共12页
通过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岩心PC10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及统计分析,揭示了磁组构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物质成份、碎屑矿物百分含量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 通过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岩心PC10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及统计分析,揭示了磁组构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物质成份、碎屑矿物百分含量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水流方向及古气候变化史。结果表明:(1)112.5ka以来海峡古水流主要有两组,一组为源自环南极流、流速相对较大的NE向水流,另一组为由于气温升高而产生的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冰盖消融水流,NNW—NS向;(2)112.5ka以来海峡的古气候大致可分为六期,相当于岩性段753.5~620cm(Ⅰ,早凉期)、620~488.5cm(Ⅱ,早暖期)、488.5~391cm(Ⅲ,早冷期)、391~140cm(Ⅳ,晚冷期)、140~25cm(Ⅴ,晚暖期)和25~0cm(Ⅵ,晚凉期),基本上反映了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冰后期的古气候变化史,与全球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其中Ⅰ、Ⅱ期相当于末次间冰期的早、晚期,Ⅲ、Ⅳ期分别对应于玉木冰期Ⅰ和Ⅱ期,而Ⅴ期为冰后期,Ⅵ期相当于2320年的寒冷气候事件。由此可见,磁组构方法不失为一种经济且便利地研究海洋沉积物古环境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组构 古环境 晚第四纪 南极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盆海山玄武岩特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康长生 梁德华 廖志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3-82,共10页
东太平洋海山玄武岩属于大洋岛屿拉斑玄武岩,主要由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组成,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和过渡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基质为拉斑玄武结构或间隐结构的斑状结构和气孔构造,斑晶主要由拉长石和普通辉石... 东太平洋海山玄武岩属于大洋岛屿拉斑玄武岩,主要由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组成,具有拉斑玄武岩系列和过渡玄武岩系列。岩石具有基质为拉斑玄武结构或间隐结构的斑状结构和气孔构造,斑晶主要由拉长石和普通辉石组成,基质除拉长石和玻璃质外,还有少量普通辉石和磁铁矿等,岩石化学成分中Al2O3、Na2O、K2O含量偏高。玄武岩中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基本相同,曲线较平坦,稀土分馏不明显,具Ce、Eu负异常,反映岩石具有共同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 海盆 海山 玄武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南走滑断裂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6
17
作者 钟广见 吴进民 王嘹亮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5年第4期495-502,共8页
本文基于我所1988年、1989年两次南沙地质调查以及大量地震剖面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南海西南断裂构造的特征及性质,指出南海西南主千断裂为多期活动的走滑断裂,是它们控制了油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局部油气藏的形成。
关键词 中国南海 走滑断裂 石油与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陆架区埋藏古河道与古三角洲 被引量:29
18
作者 鲍才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5-34,共10页
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在珠江口陆架区埋藏古河道与古三角洲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和埋藏古河道与古三洲角形成的地质环境。
关键词 古河道 古三角洲 地质环境 晚更新世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域沉积发育史及含油气远景初步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梁修权 张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91-105,共15页
在对南中国海西沙海域地震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描述了西沙海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并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参数特征,将该区域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四... 在对南中国海西沙海域地震资料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描述了西沙海域的地震反射特征,并依据地震地层学原理,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地震反射参数特征,将该区域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A.B.C.D四个地震层序:层序A代表从海底到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B代表从反射界面到T_2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C代表从T_2反射界面到T_3反射界面的地层;层序D代表从T_3反射界面到T_g反射界面的地层。文中就各层序内不同的地震相参数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地质解释。最后作者试图对该区的沉积发育史及其含油气远景作一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陆坡 西沙海域 沉积发育史 含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杨木壮 吴进民 《热带海洋》 CSCD 1996年第2期45-52,共8页
应用构造动力学理论和原理,分析了南海南部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构造演化。认为南海南部总体上处于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其构造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众多沉积盆地及其主要构造主要形成于2—3阶段(渐新世-中新世)。
关键词 应力场 构造演化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