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聚壳聚糖小肽复合制剂在美洲鳗鲡黑仔鳗养殖上的应用效果
1
作者 黄春芳 卓玉琛 +4 位作者 张电光 樊海平 陈斌 林煜 张晶晶 《福建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在养殖美洲鳗鲡黑仔鳗的饲料中添加低聚壳聚糖小肽复合制剂35 g·kg^(-1),以未添加为对照,在水温25~29℃条件下饲喂60 d,研究低聚壳聚糖小肽复合制剂对美洲鳗鲡黑仔鳗的生长性能、免疫能力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 在养殖美洲鳗鲡黑仔鳗的饲料中添加低聚壳聚糖小肽复合制剂35 g·kg^(-1),以未添加为对照,在水温25~29℃条件下饲喂60 d,研究低聚壳聚糖小肽复合制剂对美洲鳗鲡黑仔鳗的生长性能、免疫能力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聚壳聚糖小肽复合制剂能显著提高美洲鳗鲡黑仔鳗的平均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平均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平均饲料转化率(P<0.05),对日摄食率、平均肝体比、平均脏体比、平均肥满度影响不显著(P>0.05),对消化道α-淀粉酶和脂肪酶的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对肝脏和肠道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总抗氧化能力和丙二醛等抗氧化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对血浆中的补体C3、免疫球蛋白M、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总抗氧化能力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能显著提高中肠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P<0.05)。低聚壳聚糖小肽复合制剂对美洲鳗鲡黑仔鳗的生长、肠道健康和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壳聚糖小肽复合制剂 美洲鳗鲡黑仔鳗 生长性能 免疫 肠道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鳙比例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黄雄伟 刘惟潇 +7 位作者 田欣方 李覃楠 郭子翰 刘毅凡 覃盼 管永晶 吴龙地 方垂弘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5-566,共12页
【目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鲢、鳙增殖放流以控制蓝藻、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年4—7月在山仔水库进行。在4个容积均为27 m^(3)的围隔池中... 【目的】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鲢、鳙增殖放流以控制蓝藻、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23年4—7月在山仔水库进行。在4个容积均为27 m^(3)的围隔池中,鲢、鳙的投放比例分别为2∶1(C1组)、4∶1(C2组)、6∶1(C3组)、0∶0(C4组,为空白对照组),另设池外库区对照组(C5组)。C1~C3组鲢、鳙投放总密度均为50.00 g·m^(-3)。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各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结果】测序获得5041个操作分类单元(OTU)的序列,归属于30门53纲133目223科417属,门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蓝藻门(Cyanobacteria),纲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生氧光细菌纲(Oxyphotobacteria),属水平下的最优势菌群为双色藻属(Cyanobium_PCC-6307)和微囊藻属(Microcystis_PCC-7914)。C1~C4组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差异均不显著,C1~C3组与C5组的差异显著。门水平下,C1~C3组微生物群落聚为一支,C4组与C5组聚为另一支,聚类结果与蓝藻门丰度有关。PCoA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相符。鲢、鳙投放能明显减少蓝藻,起到控制蓝藻的效果。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与水温、溶解氧含量的相关性显著,而与鲢、鳙投放密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鲢、鳙投放比例为4∶1时具有相对较好的水质净化和蓝藻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仔水库 鲢、鳙养殖 微生物群落 蓝藻控制 测序分析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DDGS替代豆粕对中华圆田螺幼螺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黄莹 刘轩宇 +8 位作者 张雯怡 廖梦香 林学文 朱晓鸣 刘昊昆 姜能座 娄格格 兰怡菲 黄小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145,共13页
以玉米DDGS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D0)、25%(D25)、50%(D50)和75%(D75)]的豆粕蛋白,配制成玉米DDGS含量分别为0、13.63%、27.26%和40.89%的4种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0±0.01)g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幼... 以玉米DDGS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0(D0)、25%(D25)、50%(D50)和75%(D75)]的豆粕蛋白,配制成玉米DDGS含量分别为0、13.63%、27.26%和40.89%的4种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3.60±0.01)g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幼螺56d,探讨其对中华圆田螺幼螺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能力和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D25组终末体重(FBW)、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显著高于D0组(P<0.05),D25和D0组之间存活率(SR)、摄食率(F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无显著差异(P>0.05),但D50和D75组的FBW、SGR和WGR显著低于D0组(P<0.05);D2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螺体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均显著高于D0组(P<0.05);D50和D7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和肠道的胰蛋白酶(TRY)及脂肪酶(LPS)的活性均显著低于D0组(P<0.05),而各组间淀粉酶(AMS)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2)D2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和肠道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与D0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D50和D7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和肠道CAT、SOD和GPx活性显著低于D0组(P<0.05),D75组肝胰腺和肠道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D0组(P<0.05);D50和D75组肝胰腺GPx、GST和SOD和肠道GST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低于D0组(P<0.05)。(3)D2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和肠道组织结构与D0组无显著差异,D7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肝胰腺部分肝小管结构紊乱,基膜破裂;D50和D75组中华圆田螺幼螺肠道上皮细胞受损,固有层萎缩。综上结果,玉米DDGS在中华圆田螺幼螺饲料中的添加比例以不超过13.63%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DDGS 蛋白源替代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中华圆田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鳉eef1a1l3基因的表达特征及抗体制备
4
作者 黄岩 林淑婷 +2 位作者 邓菊 梁晶婕 陈天圣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青鳉(Oryzias latipes)是研究性别分化和生殖调控的重要模式鱼类,前期通过青鳉性腺转录组发现eef1a1l3 mRNA在卵巢中高表达,而在精巢几乎不表达,推测其参与性别分化和卵巢发育的调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ef1a1l3蛋白在硬骨鱼类中非常... 青鳉(Oryzias latipes)是研究性别分化和生殖调控的重要模式鱼类,前期通过青鳉性腺转录组发现eef1a1l3 mRNA在卵巢中高表达,而在精巢几乎不表达,推测其参与性别分化和卵巢发育的调控。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Eef1a1l3蛋白在硬骨鱼类中非常保守。为探究eef1a1l3基因的功能,通过半定量PCR(SqRT-PCR)绘制了eef1a1l3基因在不同组织和早期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通过抗原选取、原核表达、蛋白纯化以及动物免疫实验获取Eef1a1l3多克隆抗体,并对该抗体进行了特异性的检测以及效价的鉴定。结果显示,eef1a1l3 mRNA在成体组织中仅在卵巢特异表达,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呈现母源性表达。制备的Eef1a1l3多克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最大稀释倍数为1∶64000,显示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Eef1a1l3蛋白在青鳉性腺中的卵巢而非精巢中有表达,这与mRNA表达模式一致。综上,eef1a1l3基因可能是早期胚胎发育和卵巢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并且制备的Eef1a1l3多克隆抗体可以应用于青鳉及其他硬骨鱼类eef1a1l3基因功能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鳉(Oryzias latipes) eef1a1l3基因 多克隆抗体 表达模式 性别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裂壶藻粕对花鲈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校成 熊熠 +6 位作者 钟惠昌 张春晓 王玲 宋凯 马瑞娟 李学山 鲁康乐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76-2586,共11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裂壶藻粕对花鲈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裂壶藻粕在花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粗蛋白质含量为44%、粗脂肪含量为11%的基础饲料配方基础上,分别以0(对照)、0.8%、1.6%、2.4%、3.2...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裂壶藻粕对花鲈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裂壶藻粕在花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粗蛋白质含量为44%、粗脂肪含量为11%的基础饲料配方基础上,分别以0(对照)、0.8%、1.6%、2.4%、3.2%的裂壶藻粕替代等量面粉配制5种试验饲料,投喂初始规格一致[体重(2.81±0.02)g]的花鲈,养殖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裂壶藻粕添加量的提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添加量为1.6%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和3.2%的裂壶藻粕显著提高了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裂壶藻粕均显著降低了花鲈肌肉的粗脂肪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8%、1.6%、3.2%裂壶藻粕均显著降低了花鲈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2.4%、3.2%裂壶藻粕显著升高了花鲈血清中酸性磷酸酶活性(P<0.05),添加2.4%裂壶藻粕还显著升高了花鲈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1.6%裂壶藻粕显著提高了花鲈肝脏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1.6%裂壶藻粕可以促进花鲈的生长,同时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壶藻粕 花鲈 生长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力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环扩增结合乳胶微球标记层析试纸条法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
6
作者 武敬莹 冯建军 +2 位作者 王艺磊 郭松林 林鹏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33-1438,共6页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致病菌,快速、高效且适用于现场检测的方法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该文将滚环扩增(RCA)与层析试纸条(LFS)技术相结合,并以乳胶微球作为标记物,建立了一种RCA-LFS检测迟缓爱... 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致病菌,快速、高效且适用于现场检测的方法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该文将滚环扩增(RCA)与层析试纸条(LFS)技术相结合,并以乳胶微球作为标记物,建立了一种RCA-LFS检测迟缓爱德华氏菌新方法。根据该菌的gyrb基因设计锁式探针以及对应的扩增引物,优化后的RCA条件确定如下:锁式探针浓度为500 pmol/L,扩增温度为61℃,扩增时间为50 min。扩增后将试纸条直接插入扩增产物溶液,裸眼观察读取结果。该法具有高特异性,与其他常见病原菌无交叉反应,对迟缓爱德华氏菌基因组DNA的检出限为50 ng/mL。乳胶微球相较于常见的胶体金标记物,稳定且颜色多样,并有望仅通过颜色的变化实现多种菌的同时检测。利用RCA-LFS法对感染的日本鳗鲡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常规凝胶电泳结果一致,但该法简单快速,更易进行结果判定。RCA-LFS对病原菌的现场检测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环扩增 迟缓爱德华氏菌 锁式探针 乳胶微球 层析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刺鳅syce3基因表达特征及其对温度胁迫的响应
7
作者 翁曼欣 薛凌展 +4 位作者 陈度煌 曾高雄 胡振禧 高宇 张伟妮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02-1912,共11页
【目的】研究大刺鳅联会复合体中心元件蛋白3基因(syce3)结构,分析其在不同性别、不同组织、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和细胞定位,以及其对温度胁迫的响应,为大刺鳅性别控制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大刺鳅syce3基因,利用生物... 【目的】研究大刺鳅联会复合体中心元件蛋白3基因(syce3)结构,分析其在不同性别、不同组织、不同胚胎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和细胞定位,以及其对温度胁迫的响应,为大刺鳅性别控制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克隆大刺鳅syce3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构及功能位点预测和系统进化分析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syce3基因在11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在性腺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温度对胚胎发育及syce3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大刺鳅syce3基因序列,长度为303 bp,共编码87个氨基酸残基;syce3蛋白分子量为10.03334 kD,理论等电点(pI)为4.85,平均亲水性指数为-0.609,预测为亲水性蛋白;syce3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63.22%,无规则卷曲占29.88%,延伸链占6.90%。同源性对比发现,大刺鳅syce3蛋白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较低;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大刺鳅syce3基因核苷酸序列与其他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syce3基因在11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性腺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并在精巢中特异性高表达;荧光原位杂交试验验证,大刺鳅syce3基因在精巢的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中,以及卵巢的皮层滤泡期表达。通过温度孵化试验,发现syce3基因在26℃卵裂期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胚胎发育期(P<0.05),且26℃的syce3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32℃。【结论】成功克隆并鉴定了大刺鳅syce3基因,发现该基因在精子细胞、精原细胞、精母细胞及精子中均有表达,表明syce3基因参与大刺鳅早期胚胎发育及性腺分化调控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刺鳅 联会复合体中心元件蛋白3基因(syce3) 性别分化 温度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鲎幼体不同龄期口径变化及配合饲料投喂效果
8
作者 钟赟民 何泽基 +5 位作者 翁朝红 谢仰杰 李坤玥 潘靖轩 陈志 周洪磊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为探究中国鲎幼体口径与头胸甲宽生长的相关性及开发中国鲎幼体配合饲料,回归分析了1~10龄中国鲎幼体口径与头胸甲宽度的相关性,同时分别以沙蚕粉、菲律宾蛤仔肉粉或鱼粉为蛋白来源,1∶1的鱼油和卵磷脂为脂肪源,马铃薯淀粉为糖源,制作... 为探究中国鲎幼体口径与头胸甲宽生长的相关性及开发中国鲎幼体配合饲料,回归分析了1~10龄中国鲎幼体口径与头胸甲宽度的相关性,同时分别以沙蚕粉、菲律宾蛤仔肉粉或鱼粉为蛋白来源,1∶1的鱼油和卵磷脂为脂肪源,马铃薯淀粉为糖源,制作了沙蚕料、菲律宾蛤仔料和鱼粉料3种配合饲料,2个对照组分别为沙蚕与菲律宾蛤仔肉,比较这几种饲料和饵料对头胸甲宽为(28.15±1.20)mm、体质量为(1.76±0.24)g的7龄中国鲎幼体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口长、口宽对数与头胸甲宽对数的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高(r^(2)>0.9),相关性极显著(P<0.01),口长与头胸甲宽呈正生长关系(b为1.172),口宽与头胸甲宽呈等速生长关系(b为1.064);投喂沙蚕和沙蚕料的中国鲎幼体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分别为0.94%/d和0.81%/d,平均蜕壳率分别为100%和73.33%,均显著高于投喂菲律宾蛤仔肉组、菲律宾蛤仔料组和鱼粉组。综上:中国鲎幼体口径大小与头胸甲宽呈异速生长关系,口长增长速度大于口宽增长速度;沙蚕和含沙蚕成分的配合饲料对中国鲎幼体的生长和促蜕壳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鲎幼体规模化培育的配合饲料成分选择、饲料规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幼体 口径 配合饵料 人工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添加剂对大黄鱼幼鱼生长、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9
作者 黄柯云 杨红玲 +4 位作者 赵芸 蔡国鹤 汪攀 朱传忠 孙云章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9-54,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 试验旨在研究在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添加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SE5)和三丁酸甘油酯(Tb)对其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4500尾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鱼。对照组(T1组)饲喂基础日粮,T2组、T3组在T1组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087%SE5+0.1%Tb+0.1%FOS、0.087%SE5+0.1%Tb+0.2%FOS。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与T1组相比,复合添加剂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T3组肠道脂肪酶活显著升高(P<0.05)。与T1组相比,T3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和T3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提高(P<0.05)。此外,补充复合添加剂明显改善了大黄鱼肠道肠绒毛高度、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大黄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形态,且以0.087%SE5+0.1%Tb+0.2%FOS的配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添加剂 大黄鱼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肠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牡蛎低铜品系的生长与品质性状分析
10
作者 汤宏宁 张红 +2 位作者 阙华勇 龚仕海 史博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11,共9页
为探究福建牡蛎低铜选育系生长性状、矿物质和糖原含量等品质性状,连续3代群体选育构建福建牡蛎低铜累积选育系,以20%选择压选取铜含量最低的雌、雄牡蛎低铜选育系亲贝,经定向选育后得到低铜F 3代选育系,再与福建诏安湾牡蛎养殖区的普... 为探究福建牡蛎低铜选育系生长性状、矿物质和糖原含量等品质性状,连续3代群体选育构建福建牡蛎低铜累积选育系,以20%选择压选取铜含量最低的雌、雄牡蛎低铜选育系亲贝,经定向选育后得到低铜F 3代选育系,再与福建诏安湾牡蛎养殖区的普通养殖群体分别进行群体自繁,幼体附着变态后转移至泉州惠安海区养殖至3月龄后,再转移至福建六鳌和连江海区吊笼养殖,与普通养殖群体对比,6、9、12月龄时分别采样测定生长性状和品质性状。试验结果显示:两个海区低铜群体和普通群体牡蛎Cu含量分别为114.24~750.50μg/g、146.56~981.04μg/g,Zn含量分别为482.84~1786.73μg/g、584.91~2123.09μg/g,Cd含量为1.77~4.18μg/g、1.87~4.70μg/g;二者在各个海区Cu、Zn和Cd的累积量差异显著(P<0.05),两个群体Cu含量的差异可达1.2~2.3倍,Zn含量差异可达1.2~1.7倍。而两个群体的生长性状及Cu、Zn和Cd以外的矿物质,糖原,脂肪,总蛋白,灰分含量无规律性显著差异;低铜品系牡蛎除了Cu累积能力显著降低外,Zn和Cd的累积能力也有显著变化,但是生长和品质性状与普通养殖群体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有助于加深贝类金属累积机制的理解,也为后续福建牡蛎铜累积性状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系推广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低铜累积 生长性状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的影响
11
作者 管永晶 刘惟潇 +8 位作者 田欣方 李覃楠 郭子翰 张心怡 林洛萱 覃盼 黄雄伟 吴龙地 方垂弘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67,共8页
【目的】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为通过增殖放流技术防控水库富营养化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鲢、鳙投放比例分别为2∶1(1#箱)、4∶1(2#箱)、6∶1(3#箱)3个生态围隔组(鱼类总密度为50 g·m^(-3)... 【目的】探究鲢、鳙配比对山仔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为通过增殖放流技术防控水库富营养化提供依据。【方法】设置鲢、鳙投放比例分别为2∶1(1#箱)、4∶1(2#箱)、6∶1(3#箱)3个生态围隔组(鱼类总密度为50 g·m^(-3)),1个对照围隔组(4#箱,不投放鲢、鳙),1个库区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为期3个月。【结果】试验期间共监测出浮游植物7门84属,丰度为1.09×10^(4)~13.6×10^(4)个·L^(-1),鲢、鳙配比为4∶1的浮游植物属数最多。鲢、鳙生态箱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库区。试验末期(7月份),鲢、鳙生态箱绿藻门丰度占比降低,库区绿藻门丰度占比升高,表明鲢、鳙能有效降低绿藻门丰度,其中,鲢、鳙配比为2∶1对绿藻门藻类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作为试验初期(5月份)1#、2#箱优势种的硅藻门小环藻属、曲壳藻属藻类在试验末期(7月份)消失。各生态箱的水质呈弱碱性;鲢、鳙生态箱的氨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库区,达到了去除氨氮和控藻的效果;1#、3#箱的高锰酸盐指数较低,且这两个生态箱水体的透明度最高,表明鲢、鳙配比为2∶1或6∶1的水质状况最好。【结论】运用鲢、鳙预防山仔水库水华发生,建议鲢、鳙投放比例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鲢、鳙配比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非经典生物操纵 生态围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循环水养殖大黄鱼盾纤毛虫病的病理学分析
12
作者 杨桂琴 李晓东 +4 位作者 路玮静 姜璠 陈紫琴 张伟妮 陈新华 《渔业研究》 2023年第6期523-529,共7页
为了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室内养殖时常见的鱼类疾病,本文报道了大黄鱼实验室循环水养殖时出现的体表寄生盾纤毛虫病。通过对大黄鱼皮肤、肝脏和肌肉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探讨了盾纤毛虫病的致病机理。同时为进一步鉴定致病盾... 为了解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室内养殖时常见的鱼类疾病,本文报道了大黄鱼实验室循环水养殖时出现的体表寄生盾纤毛虫病。通过对大黄鱼皮肤、肝脏和肌肉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探讨了盾纤毛虫病的致病机理。同时为进一步鉴定致病盾纤毛虫,本实验从大黄鱼体表病灶处分离出病原虫,采用活体甲醛固定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对盾纤毛虫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黄鱼体表头部、皮肤、鳍基部均有发白症状,鳃盖充血,严重时皮肤呈白块状溃烂,显微观察到有大量盾纤毛虫的寄生,体内组织未见明显病变。组织病理显示,大黄鱼皮肤及皮下组织是感染盾纤毛虫的主要部位,出现组织性坏死、细胞溶解和炎性细胞增多现象;肌肉组织大部分区域肌浆溶解、肌原纤维明显断裂和肌纤维间隙增大;而肝脏组织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明显,中央静脉被压迫,单核细胞增多,实质细胞变大。显微和超微结构显示,虫体形态主要为顶端略尖、体后端钝圆、含有一个明显的伸缩泡和一根长鞭毛,经形态学初步判定其病原体与水滴伪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 persalinus)相似。研究表明盾纤毛虫会入侵并危害大黄鱼,使其失去皮肤的屏障保护并降低抵抗力及免疫力,导致大黄鱼因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逐渐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循环水养殖 盾纤毛虫 组织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小芽孢杆菌SE5肽聚糖和脂磷壁酸联合添加对斜带石斑鱼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奇桢 于海霞 +5 位作者 李杰 杨红玲 吴卫强 吴子烨 靳婷 孙云章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2-66,共5页
试验旨在探究短小芽孢杆菌SE5提取的肽聚糖、脂磷壁酸联合添加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挑选初始体重(14.69±0.04)g的健康石斑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 试验旨在探究短小芽孢杆菌SE5提取的肽聚糖、脂磷壁酸联合添加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免疫、抗氧化和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挑选初始体重(14.69±0.04)g的健康石斑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CG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灭活短小芽孢杆菌SE5(1.0×10^(8) CFU/g,HIB组)、肽聚糖(52.86 mg/kg,PGN组)、脂磷壁酸(6.60 mg/kg,LTA组),联合添加肽聚糖和脂磷壁酸(26.43 mg/kg+3.30 mg/kg,PLA01组;52.86 mg/kg+6.60 mg/kg,PLA02组)。试验期8 w。结果显示,HIB组和PLA01组斜带石斑鱼肝脏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CG组和LTA组(P<0.05)。HIB组肠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G组(P<0.05)。各试验组肠道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G组(P<0.05)。除HIB组和LTA组外,各试验组肠道的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CG组(P<0.05),PLA01组最长;PLA02组肌层厚度最厚,PGN组和PLA02组的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CG组(P<0.05)。研究表明,联合添加短小芽孢杆菌SE5脂磷壁酸与肽聚糖对斜带石斑鱼免疫功能、肠道抗氧化能力及肠道形态的促进作用优于单独添加,且以PLA01组添加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短小芽孢杆菌SE5 肽聚糖 脂磷壁酸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对刺参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德娟 郑清寅 +3 位作者 邵建春 覃盼 陈新华 王学习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67-73,共7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APS)对刺参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450头初重为(62.35±4.17)g的刺参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刺参。Control组、CHM1组和CHM2组分别饲喂添加0、100和200 ...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APS)对刺参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450头初重为(62.35±4.17)g的刺参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刺参。Control组、CHM1组和CHM2组分别饲喂添加0、100和200 mg/kg APS的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CHM2组刺参的末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CHM2组刺参肠道的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CHM1与CHM2组的绒毛宽度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5),且CHM1组显著低于CHM2组(P<0.05)。16S测序结果显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刺参肠道菌落的优势菌门;CHM2组肠道菌落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特异优势菌落为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目和芽孢杆菌等。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200 mg/kg APS,能够提高刺参的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和细菌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刺参 生长性能 肠道结构 肠道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前脂肪细胞系的建立及油酸诱导分化
15
作者 柯轶雄 毛孝江 +5 位作者 任惠娟 张春晓 王玲 宋凯 李学山 鲁康乐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2-1110,共9页
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前脂肪细胞系为探索鱼类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沉积的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体外模型。研究将花鲈腹腔脂肪组织用胶原酶消化后原代培养,再以胰酶消化后传代,总共经过150次传代培养后,得到花鲈... 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前脂肪细胞系为探索鱼类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沉积的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体外模型。研究将花鲈腹腔脂肪组织用胶原酶消化后原代培养,再以胰酶消化后传代,总共经过150次传代培养后,得到花鲈前脂肪细胞系。进而,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该细胞系长期培养仍能保持正常表型,进一步使用线粒体cox1和cytb基因鉴定该细胞系来源于花鲈。用pEGFP-C1质粒转染细胞系,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表明可用于研究外源基因的表达。用不同浓度的油酸培养细胞系,3d后细胞有明显脂滴聚集,7d后脂滴达到最大;油红O染色表明,400μmol/L油酸诱导7d后细胞即可正常分化成熟。综上所述,实验建立了花鲈前脂肪细胞系,该细胞系形态典型、可正常分化,为后续研究鱼类脂肪细胞分化及脂肪沉积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脂肪细胞 细胞系 细胞培养 诱导分化 花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鲤昼夜摄食节律与agrp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赵淑皓 朱华平 +6 位作者 马冬梅 耿国华 钟再选 樊佳佳 田园园 刘贤德 韩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鱼类的摄食节律表现出种间甚至种内差异。为阐明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的昼夜摄食节律,为其室内标准化养殖方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在自然光照下华南鲤的昼夜摄食节律以及刺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AgRP... 鱼类的摄食节律表现出种间甚至种内差异。为阐明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的昼夜摄食节律,为其室内标准化养殖方法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在自然光照下华南鲤的昼夜摄食节律以及刺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 protein,AgRP)基因表达水平与摄食昼夜节律的关系。采用分段连续投喂的方法对春分和秋分时节广州地区华南鲤的昼夜摄食量进行测定,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agrp基因在华南鲤脑、前肠、中肠和后肠中的昼夜表达节律特点。结果显示,春分和秋分时节华南鲤摄食量有相似的昼夜节律。春分时华南鲤的摄食量在8:00最低,分别在12:00和24:00出现摄食高峰;秋分时华南鲤的摄食量也在8:00最低,分别在12:00和20:00出现摄食高峰。qRT-PCR结果表明,agrp1和agrp2基因的表达量都具有昼夜节律。agrp1和agrp2在脑中的表达量分别在8:00和20:00最高,24:00和4:00最低。agrp1基因在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表达量分别在16:00、20:00和24:00最高,8:00最低;agrp2基因在前、中、后肠的表达量分别在16:00、24:00、24:00最高,在12:00、4:00、20:00最低。综上,华南鲤摄食量最低时agrp1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以促进后续摄食行为,在2次摄食高峰之间(12:00—20:00)agrp1基因在前、中、后肠的表达量依次出现最高点,其变化趋势与食物在肠道中的运动过程一致,推测agrp1基因可能参与了华南鲤摄食昼夜节律的调控;而agrp2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摄食节律无相关的变化趋势,推测agrp2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了功能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鲤 刺鼠相关蛋白 基因表达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SYBR Green I qPCR法检测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17
作者 谭英 赵玲敏 +5 位作者 翁齐彪 黄力行 鄢庆枇 黄将远 白月 郑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2-950,共9页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可感染鲈鱼、鳗鲡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病原菌,对其进行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控的基础。利用鳗弧菌与其核酸适配体间较强的亲和特异性,通过核酸适配体来识别、结合鳗弧菌,然后以结合的核酸适配...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可感染鲈鱼、鳗鲡等多种水产养殖动物,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病原菌,对其进行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控的基础。利用鳗弧菌与其核酸适配体间较强的亲和特异性,通过核酸适配体来识别、结合鳗弧菌,然后以结合的核酸适配体为模板,进行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扩增,通过Ct值来定量检测鳗弧菌的浓度,从而建立了鳗弧菌的适配体-qPCR定量检测方法。从特异性、标准曲线、灵敏度、重复性和应用效果对该方法进行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异性,能特异性地扩增鳗弧菌,且对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变形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均无扩增;在10^(3)~10^(11) CFU/L的检测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鳗弧菌的定量检测;同时,该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其最低检测限为10^(3) CFU/L,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分别小于0.17%和1.98%;最后采用该方法对鱼体组织样品进行了应用检测,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应用性,可用于水产品或食品中鳗弧菌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鳗弧菌 核酸适配体 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金属富集能力品系福建牡蛎铜、锌耐受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安琪 柯才焕 +1 位作者 王恬 史博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338-346,共9页
【背景】牡蛎具有强大的金属富集能力,被称为铜、锌超富集生物。同时,牡蛎在富集大量铜、锌后仍能正常存活,表现出超强的金属耐受能力。牡蛎对金属的富集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是一种数量性状。目前已有采用富集动力学和全基因组关联... 【背景】牡蛎具有强大的金属富集能力,被称为铜、锌超富集生物。同时,牡蛎在富集大量铜、锌后仍能正常存活,表现出超强的金属耐受能力。牡蛎对金属的富集能力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是一种数量性状。目前已有采用富集动力学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法对牡蛎金属富集能力差异的机制进行解析的研究。但富集能力差异是否影响金属耐受性尚无定论。【目的】探究不同金属富集能力的福建牡蛎在不同发育阶段对铜、锌耐受性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利用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高铜锌富集品系和低铜锌富集品系开展实验,测定不同品系福建牡蛎亲本的金属含量,并对两者D形幼体和6月龄成体进行铜、锌急性毒性实验,计算半致死浓度(LC_(50))。【结果】两品系间亲本的铜、锌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在D形幼体期,低富集品系幼体24 h的锌LC_(50)显著低于高富集品系幼体,24 h铜LC_(50)在两个品系中无显著差异,即高富集品系对锌的耐受性显著强于低富集品系,但两个品系对铜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在成体期,高富集品系成体96 h的铜、锌LC_(50)均高于低富集品系,即高富集品系对铜、锌的耐受性均显著强于低富集品系。【结论】福建牡蛎铜、锌富集能力越高,其耐受能力也越强,但受到了金属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并且推测牡蛎在应对金属胁迫时,金属区域化隔离的解毒效率更高,也更适应环境的压力。【意义】本研究为探讨牡蛎金属富集能力与其耐受性间的联系奠定基础,并进一步为解析牡蛎金属富集和解毒机制提供参考。另外,研究牡蛎金属富集及耐受现象对保障食品安全以及利用牡蛎作为环境检测指示生物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牡蛎 金属富集 金属耐受性 解毒机制 半致死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码子优化mSaCas9蛋白的重组表达与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若雪 蒋月雯 +3 位作者 王梦洋 许朝然 梁晶婕 陈天圣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目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来源的SaCas9研究可替代商业Cas9的基因编辑蛋白,为生产适用于鱼类基因编辑的蛋白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鳉(Oryzias latipes)密码子偏好优化SaCas9(命名为mSaCas9),克隆构建重组质... 【目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来源的SaCas9研究可替代商业Cas9的基因编辑蛋白,为生产适用于鱼类基因编辑的蛋白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鳉(Oryzias latipes)密码子偏好优化SaCas9(命名为mSaCas9),克隆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SaCas9,并利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原核表达mSaCas9重组蛋白,对纯化蛋白活性进行体外酶切验证;利用纯化蛋白进行显微注射,验证mSaCas9-RNP递送方式的应用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SaCas9,其重组蛋白分子质量为130 ku;在1 L培养基中纯化获得2.5 mg mSaCas9蛋白,纯度为95%;体外酶切结果显示,其终质量浓度为30 ng/μL时即可编辑tyr和oca2基因的PCR产物,表明纯化所得蛋白具备体外编辑活性;向青鳉胚胎中注射mSaCas9蛋白和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oca2-gRNA,胚胎眼部出现色素缺失,表明mSaCas9-RNP可应用于青鳉基因组编辑。【结论】通过体外表达纯化获得了有活性且分子质量更小的Cas9蛋白,并在鱼类中证明了以递送SaCas9核糖核蛋白(SaCas9-RNP)形式,实现个体水平基因编辑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aCa9 基因编辑蛋白 CRISPR/Cas9 原核表达 SaCas9-RNP 显微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线粒体COI PCR-RFLP单酶切快速鉴定4种巨蛎属牡蛎的方法
20
作者 崔中望 于诗奇 +1 位作者 缪雄平 阙华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3,共6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中国沿海常见的4种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该方法以甲基转移酶(Msp I)作为限制性内切酶,对4种巨蛎属牡蛎的线粒体DNA COI扩增序列进行酶切,以得到的特异性条带为依据进行物种鉴定。本方法的鉴定结果与COI测序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并且筛选出的单一的限制性内切酶Msp I在4种牡蛎的COI序列中不存在酶切位点的突变,准确率达到100%,能够为巨蛎属牡蛎的物种鉴别提供简便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 线粒体COI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