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董宣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82,共22页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了这一概念与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动物卫生等概念的联系与差别,并提出生物安保、动物卫福和生态干预构成动物卫生三要素,探讨了生物安保体系构建的六大要素和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流程。随后,概述了生物安保概念所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在推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法规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国际组织重视运用生物安保理念来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分级及其技术内容,以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培育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生物安保的发展,描述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体系构建方法和在对虾育苗场的实践。最后,文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生物安保战略的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国家生物安保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强化生物安保相关的研究与教育普及,优先发展种业生物安保,构建高标准生物安保水平上的种业体系,以保障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保 水产养殖 疫病防控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蟹类寄生虫病研究进展
2
作者 毕竞男 谢国驷 梁成伟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08,共5页
海水蟹类养殖业近年发展迅速,但蟹类寄生虫病严重危害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针对当前国内外主要海水养殖蟹类的寄生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致病机制、诊断技术与防控等进行梳理,对当前海水养殖蟹类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 海水蟹类养殖业近年发展迅速,但蟹类寄生虫病严重危害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针对当前国内外主要海水养殖蟹类的寄生虫病的种类、流行情况、致病机制、诊断技术与防控等进行梳理,对当前海水养殖蟹类寄生虫病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蟹类寄生虫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生虫病 海水养殖蟹 诊断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王春元 王印庚 +4 位作者 赵伟志 于永翔 张正 荣小军 刘定远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1,共10页
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抑菌活性和机理。通过测定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测定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溶液与溶藻弧菌作用前后,... 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抑菌活性和机理。通过测定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测定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溶液与溶藻弧菌作用前后,菌液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电导率,溶藻弧菌生物被膜、运动性和聚集能力的变化,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抗菌机理。结果显示,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MIC和MBC分别为4 mg/mL和8 mg/mL。没食子酸能破坏溶藻弧菌的细胞壁,增加其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清除成熟的生物被膜,抑制溶藻弧菌的运动和聚集能力。本研究为探明没食子酸抑制溶藻弧菌的作用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防治水生动物溶藻弧菌感染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溶藻弧菌 抑菌机理 细胞壁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探究海水养殖浮漂破碎形成微塑料的特征
4
作者 刘国顺 赵信国 +4 位作者 孙雪梅 朱琳 隋琪 魏曼曼 夏斌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随着塑料制品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废弃塑料所形成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海水养殖区。塑料海水养殖设施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波浪冲击、微生物侵蚀等因素下,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 随着塑料制品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废弃塑料所形成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海水养殖区。塑料海水养殖设施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波浪冲击、微生物侵蚀等因素下,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但针对自然环境下塑料海水养殖设施破碎形成微塑料的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自制的塑料破碎原位收集装置,监测并分析了海水养殖浮漂在自然环境下的破碎情况。结果显示,在37 d内,无浮漂组装置中微塑料丰度为(307.09±16.37)个/kg,浮漂组装置中微塑料丰度为(392.72±27.22)个/kg;收集的微塑料尺寸以小于0.5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为主,颜色以透明色为主。海水养殖浮漂在此过程中生成约(136.41±10.59)个微塑料,浮漂生成的微塑料形状以薄膜状为主,颜色以黑色为主。其中,有薄膜状微塑料(85.75±6.06)个,颗粒状(46.74±3.32)个,泡沫状(2.77±0.21)个,纤维状(1.16±0.96)个;黑色(95.42±6.87)个,透明色(40.10±3.46)个,其他颜色最少,有(0.90±0.22)个。该装置对海水养殖浮漂破碎形成的微塑料具有良好的收集效果。研究结果为评估和预测养殖浮漂对微塑料的生成、迁移及其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水养殖浮漂 原位研究 微塑料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自然感染贝类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李萍 夏继涛 +6 位作者 白昌明 徐瑞东 徐婷婷 刘爽 姚亮 余星潼 张庆利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7-229,共13页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ovement disorder nodavirus,MDNV)是α野田村病毒属的一类新型野田村病毒。为了解MDNV在贝类中的自然感染情况,本研究综合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组织病理和组织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对黄海...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ovement disorder nodavirus,MDNV)是α野田村病毒属的一类新型野田村病毒。为了解MDNV在贝类中的自然感染情况,本研究综合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组织病理和组织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对黄海海区野生贝类样品携带和感染MDNV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TaqMan RT-qPCR检测结果显示,所采集的太平洋牡蛎(Crossostrea gigas)和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中均有MDNV阳性检出,前者的阳性检出率为16.67%(1/6),后者的阳性检出率为33.3%(2/6);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中均未检测到MDNV。组织病理分析显示,太平洋牡蛎外套膜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嗜酸性包涵体,细胞核发生固缩;鳃组织上皮细胞受损,胞质内出现空泡化,部分细胞核固缩,鳃丝内充斥着大量的嗜酸性包涵体。栉孔扇贝消化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可见异常嗜酸性包涵体,鳃组织中部分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发生核固缩。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和栉孔扇贝的病变部位均可见深紫色或淡紫色的MDNV探针杂交信号。来源于贝类的MDNV、虾类的MDNV和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的RNA聚合酶(RdRp)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太平洋牡蛎与栉孔扇贝的MDNV序列相似度为99.3%,而这二者与CMNV原始分离株序列片段的相似度为83.3%。本研究首次证实,MDNV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感染近海区域的野生贝类,并导致靶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损伤,同时也表明,需密切关注患病贝类作为传染源或宿主导致MDNV在水产养殖动物中大规模传播和流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 自然感染 宿主跳跃 太平洋牡蛎 栉孔扇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螺原体病研究进展
6
作者 薛新宇 谢国驷 +1 位作者 吴成龙 史成银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2,共5页
河蟹螺原体病是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均有发现,并给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河蟹产业的主要病原之一。论文综述了河蟹螺原体病的研究现状,重... 河蟹螺原体病是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均有发现,并给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河蟹产业的主要病原之一。论文综述了河蟹螺原体病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该病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致病机制、诊断和防控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病的综合防控途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河蟹螺原体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螺原体病 中华绒螯蟹 诊断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辛酸(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蓄积差异研究
7
作者 秦翰林 毕宇杰 +4 位作者 姜舒祺 吴成辰 谭志军 耿倩倩 郭萌萌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6,共14页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全氟辛酸(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HFPO-DA、HFPO-TA、HFPO-TeA)的生物富集、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以及机体蛋白质对目标物蓄积的影响。通过计算动力学参数,解析菲律宾蛤仔对PFOA...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全氟辛酸(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HFPO-DA、HFPO-TA、HFPO-TeA)的生物富集、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以及机体蛋白质对目标物蓄积的影响。通过计算动力学参数,解析菲律宾蛤仔对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的富集、分布与消除行为。此外,通过提取菲律宾蛤仔体内水溶性蛋白,进行了体外蛋白质孵育实验,分析不同目标物与蛤仔机体蛋白质的结合率差异,并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目标物分子–蛋白质之间的结合作用力及其与富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在菲律宾蛤仔体内快速富集,富集速率按照HFPO-DA、PFOA、HFPO-TA、HFPO-TeA的顺序依次升高,在不同组织中的富集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内脏团、鳃、外套膜、闭壳肌,并在净化21 d后趋于空白组水平。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蓄积能力、不同目标物分子–蛤仔机体蛋白质的结合率均与目标物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低,吸收速率常数(Ku)和生物浓缩系数(BCF)越大,蛋白质结合率越低,其分子结构也是富集能力强弱和蛋白质结合力强弱的关键影响因素,C-O键和碳氟链的增加有助于目标物分子与蛋白质残基的碱基结合,目标物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和蛋白结合率由低到高依次为HFPO-DA、PFOA、HFPO-TA、HFPO-TeA。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验证了4个目标物与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1-A之间的结合作用力,其结合能由低到高依次为HFPO-TeA、HFPO-TA、PFOA、HFPO-DA,结合能越低,越容易与蛋白质结合。目标物的极性端与FABP1-A氨基酸残基直接形成氢键,疏水端则与非极性残基有疏水相互作用,氢键作用与疏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与蛋白质的相互结合,氢键数量的多少是导致目标物与蛋白结合亲和力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释双壳贝类中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的差异化生物富集行为及富集机制,为新污染物的防控和治理奠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PFOA) 醚羧酸替代品 菲律宾蛤仔 生物富集 蛋白质结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3种主要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梦婷 谢国驷 李信书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4期450-453,共4页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中国主要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但当前严重的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针对养殖大黄鱼的3种病害,即刺激隐核虫病、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病和虹彩病毒病,从病原、发病症状及防控措施等...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中国主要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但当前严重的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针对养殖大黄鱼的3种病害,即刺激隐核虫病、眼点淀粉卵涡鞭虫病和虹彩病毒病,从病原、发病症状及防控措施等角度,综述了病理及其防治的研究情况,以期为大黄鱼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刺激隐核虫病 淀粉卵涡鞭虫病 虹彩病毒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细纹狮子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9
作者 陈云龙 张发扬 +3 位作者 单秀娟 滕广亮 戴芳群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7,共11页
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是黄海生态系统的优势种,阐明其种群繁殖规律是揭示优势种维持机制的前提,也是深层次认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其卵巢各发育阶段进行了组织学研究,详细描述了各时相卵... 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是黄海生态系统的优势种,阐明其种群繁殖规律是揭示优势种维持机制的前提,也是深层次认知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其卵巢各发育阶段进行了组织学研究,详细描述了各时相卵母细胞的形态和卵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细纹狮子鱼的产卵类型。结果显示,细纹狮子鱼卵母细胞发育可分为6个时相:第Ⅰ时相为刚从卵原细胞分化为卵母细胞时期,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占比较大;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增大,细胞周围出现一层滤泡膜;第Ⅲ时相,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泡,卵黄开始积累,质膜与滤泡膜间出现放射带,滤泡膜变为2层;第Ⅳ时相,卵黄开始填充卵黄泡,并逐渐结成卵黄小板;第Ⅴ时相,卵黄融成单一大卵黄球,细胞核溶解;第Ⅵ时相卵母细胞退化,卵黄被逐渐吸收形成空腔,部分卵母细胞形态不规则。细纹狮子鱼卵巢发育分为6期,不同发育时期各时相卵母细胞的组成比例不同。其中,Ⅳ期卵巢内卵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为0.90~1.00 mm,主要由第Ⅲ、Ⅳ时相卵母细胞组成;Ⅴ期卵巢内卵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为1.70~1.80 mm,主要由第Ⅲ、Ⅳ、Ⅴ时相卵母细胞组成,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增多;Ⅵ期卵巢卵径呈双峰分布,优势粒径组主要集中于0.50~0.70 mm和1.10~1.20 mm,处于小生长期的卵母细胞和退化的卵母细胞比例较高。细纹狮子鱼卵巢发育模式为非同步型分批产卵类型。研究结果揭示了细纹狮子鱼卵巢发育规律及特点,为进一步丰富该鱼的繁殖生态学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纹狮子鱼 组织切片 卵巢发育 卵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高温期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生理能量学及碳收支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伟伟 姜娓娓 +5 位作者 蒋增杰 张凯 万东杰 石亚洲 王玮欣 张义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为解析夏季高温期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摄食和代谢生理以及能量/碳分配策略的差异,于2022年8月,以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在山东荣成桑沟湾采用现场流水法测定滤水率、吸收效率、耗氧率、排氨率等摄食和代... 为解析夏季高温期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摄食和代谢生理以及能量/碳分配策略的差异,于2022年8月,以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为研究对象,在山东荣成桑沟湾采用现场流水法测定滤水率、吸收效率、耗氧率、排氨率等摄食和代谢相关生理参数,并基于能量收支方程估算能量分配与碳分配情况。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的滤水率、同化效率均高于二倍体长牡蛎,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排氨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长牡蛎的耗氧率显著低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但排氨率显著高于二倍体长牡蛎(P<0.01)。能量收支与碳收支的结果显示,三倍体长牡蛎的摄食能/碳、同化能/碳均高于二倍体长牡蛎,但无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与二倍体长牡蛎的呼吸能/碳、排泄能/碳、生长余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三倍体长牡蛎的呼吸能/碳显著低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但排泄能/碳、生长余力显著高于二倍体长牡蛎(P<0.05)。三倍体和二倍体长牡蛎的氧氮比波动范围分别为7.91~14.11和59.81~94.19,因此,三倍体长牡蛎的主要供能物质为蛋白质,二倍体长牡蛎的主要供能物质为糖类和脂肪。研究结果为揭示夏季高温期长牡蛎倍性效应关联的能量分配方式差异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牡蛎 三倍体 二倍体 夏季高温 生理能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康秦梓 刘毅 +3 位作者 吴文广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Marinobacter sp.B3的分离鉴定及脱氮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滕峪 汪鲁 +5 位作者 王占英 崔正国 曲克明 公伟曼 刘书凯 崔鸿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9-430,共12页
为获得反硝化脱氮效率较好的菌株,实验从海水螺旋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通过观察细菌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海杆菌属,命名为Marinobacter sp.B3。为明确该海杆菌的反硝化性能及氮... 为获得反硝化脱氮效率较好的菌株,实验从海水螺旋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通过观察细菌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海杆菌属,命名为Marinobacter sp.B3。为明确该海杆菌的反硝化性能及氮转化途径,研究开展了溶解氧(DO),碳氮摩尔比(C/N),pH和温度等不同单因素对反硝化性能影响实验和氮平衡实验。单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硝酸钾(KN0_(3))作为唯一氮源,NO_(3)^(-)-N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盐度32,振荡速度为150 r/min(初始DO质量浓度是5.6 mg/L),C/N=10,pH=8.0±0.2,温度为35℃时,可获得最大脱氮效果。氮平衡实验结果得出,在好氧环境下,有20.11%的NO_(3)^(-)-N转化为胞内氮,5.58 mg/L的NO_(3)^(-)-N转化为其他形态(NO_(2)^(-)-N、NH_(4)^(+)-N和有机氮),74.72%转化为N2释放;厌氧环境下,有26.65%的NO_(3)^(-)-N转化为胞内氮,72.86%的NO_(3)^(-)-N转化为气态产物释放。最终实验结果表明,Marinobacter sp.B3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48 h对NO_(3)^(-)-N的去除率分别为99.89%和93.80%,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脱氮能力,且在好氧条件下NO_(3)^(-)-N去除效率更高,在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作用 循环水养殖 生物脱氮 养殖尾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蓄积代谢及生理应激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杨越聪 张倩茹 +4 位作者 郑关超 赵辉辉 王潇潇 谭志军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3-1190,共8页
贻贝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作为监测海洋污染情况的前哨物种对多种贝类毒素均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不同贻贝蓄积能力的种间差异尚不清晰。基于贝类软组织质量比原则,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分别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研究两种贻贝对麻... 贻贝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作为监测海洋污染情况的前哨物种对多种贝类毒素均具有较强的蓄积能力,但不同贻贝蓄积能力的种间差异尚不清晰。基于贝类软组织质量比原则,将紫贻贝与厚壳贻贝分别暴露于链状亚历山大藻,研究两种贻贝对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与生理应激差异。结果表明,紫贻贝和厚壳贻贝中PSTs最高蓄积量分别为889.1和358.6μg STXeq/kg,前者超出后者的2倍。代谢3天后,厚壳贻贝PSTs的清除率为88.8%,而紫贻贝仅为42.5%。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贻贝各组织单日PSTs蓄积量与其产毒藻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清滤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在生理应激方面,紫贻贝对产毒藻的清滤率与吸收率为厚壳贻贝的两倍。此外,紫贻贝肝胰腺组织的氧化应激与组织损伤更严重,导致其肝胰腺中PSTs向其他组织转移量与清除率均显著低于厚壳贻贝(P<0.05)。综上所述,产毒藻暴露下厚壳贻贝通过改变摄食行为降低PSTs的蓄积量,导致厚壳贻贝中PSTs的安全风险明显低于紫贻贝,研究结果为探究不同双壳贝类对PSTs的蓄积差异机理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种间差异 蓄积代谢 摄食行为 生理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大连刺参原种场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朱晓彤 荣小军 +7 位作者 李彬 王印庚 葛建龙 廖梅杰 王锦锦 吴岩强 赵欣涛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进一步完成生态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水质良好,除春季活性磷酸盐,夏、秋、冬季铅元素和秋季镍元素含量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他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保种区水体属于贫营养级;沉积物中除了秋季铬元素含量未达到Ⅰ类沉积物标准外,其他全部指标均符合Ⅰ类沉积物标准,表明保种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对海水和沉积物四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区水体共获得3796个OTUs,4个季节水体中的Shannon指数在5.90±0.04~6.84±0.01之间,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沉积物中共获得4151个OTUs,四个季节沉积物的Shannon指数在6.06±1.44~7.88±0.22之间,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coA分析显示,水体和沉积物在四季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水体的菌群结构受季节影响变化相对于沉积物而言更为显著。对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菌群LEfSe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分别筛选到73和66个显著差异菌群(P<0.05),其中冬季沉积物中的代表性差异菌群包含弧菌科(Vibrionaceae)、冷单胞菌科(Psychromonadaceae),需要警惕冬季弧菌对刺参健康的潜在威胁。环境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盐度是影响水体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铜、铅)是影响沉积物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估保种核心区生态环境、解析其风险因子和影响因素提供支撑,为我国刺参原种的高效保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原种场核心区 生态环境质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吊笼养殖刺参肠炎病的发病特征及其菌群结构分析
15
作者 王锦锦 王印庚 +6 位作者 李彬 荣小军 廖梅杰 葛建龙 黄强 王璐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6,共16页
本研究以福建东吾洋海域吊笼养殖区暴发肠炎病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特征、病原病理以及刺参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解析,以期掌握该养殖模式下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为该区域刺参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 本研究以福建东吾洋海域吊笼养殖区暴发肠炎病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特征、病原病理以及刺参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解析,以期掌握该养殖模式下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为该区域刺参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病刺参肠道变细且肠道内含有大量积水;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病变肠道结缔组织细胞肿大且部分崩解,排布较为松散,结缔组织与肌肉层出现分离现象。采用涂布培养法对刺参肠道及环境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培养和占比分析,结果显示,患病刺参肠道总菌数和弧菌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刺参。通过对16S rDNA可变区V3~V4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的细菌归属于25门、311科,健康组肠道排名前三的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杆菌科(Bacill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分别为8.69%、5.53%和5.12%;而患病组肠道排名前三的优势菌科依次为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和肠杆菌科,相对丰度分别为12.66%、8.22%和5.71%,患病组的弧菌科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环境样品中混合饲料的弧菌科相对丰度最高,达到34.99%。PCoA分析及UPGMA聚类分析显示,各组样品聚类良好,且混合饲料菌群类别与肠道菌群较为接近。在差异菌群的高丰度操作分类单元(OTU)定位分析中,相对丰度高于0.5%的OTU主要定位到泥单胞菌属(Lutimonas)、另类弧菌属(Aliivibrio)和华美菌属(Formosa),且弧菌属(Vibrio)多为致病菌,华美菌属多为益生菌,高丰度OTU在健康组和患病组的肠道中差异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患病刺参肠道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且肠道中的大量弧菌主要来源于混合饲料,刺参饵料中的大量菌群对其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性,益生菌在健康刺参肠道中的含量高于患病刺参,致病菌在患病刺参中的含量高于健康刺参。相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为潜在益生菌的开发利用和潜在病原菌的筛查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推动刺参饵料的优化,为科学养殖及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肠炎病 混合饲料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对中华青鳉毒性作用的持续性与恢复性
16
作者 叶君玉 李衍红 +4 位作者 李以玲 高阳 夏斌 崔正国 曲克明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应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到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潜在毒害作用。目前,关于Fe-MOFs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Fe-MOFs)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Fe-MOFs合成、应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到水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生物体造成潜在毒害作用。目前,关于Fe-MOFs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仍较为有限。以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作为实验对象,探究了一种典型Fe-MOF(MIL-88B(Fe))对中华青鳉的毒性持久性和恢复性效应。实验将中华青鳉在0.4 mg·L^(-1)的Fe-MOFs中胁迫14 d,随后进行14 d恢复阶段的观察。转录组学分析表明,在暴露阶段,Fe-MOFs显著影响了鱼体内核糖体功能、碳代谢、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糖酵解/糖异生以及丙酮酸代谢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在恢复阶段,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AMP信号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和谷氨酸突触的破坏与Fe-MOFs诱导的毒性持久性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有助于揭示Fe-MOFs在鱼体内毒性效应的持续性及其恢复机制,对评估其生态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基金属有机骨架 中华青鳉 生态毒性 转录组学 恢复 持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清河湾浮游生物群落对近海河口环境变化的不同响应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17
作者 翁辰施 李志祥 +5 位作者 王英哲 丁东生 崔正国 曲克明 胡海燕 魏玉秋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92,共17页
近海河流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关系,因此,近海河口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已经被证实是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水质状况的重要生物指标。因此,综合评价多重环境因素对近海河口生态系... 近海河流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关系,因此,近海河口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已经被证实是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水质状况的重要生物指标。因此,综合评价多重环境因素对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流清河湾浮游生物群落及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相对空白,本研究于2021年3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采集了流清河湾海域7个站位的水样,获得了生物(即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据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研究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94种,以硅藻(Bacillariophyta)为主,其丰度及碳生物量在夏季达到最大值[(242.50±136.40)×10^(3) cells/m^(3);(946.89±810.66)μg C/m^(3)]];浮游动物共10类48种,桡足类(Copepods)出现次数最多,但春季最优势浮游动物为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浮游幼虫,且其丰度及生物量在春季最大[(5665.71±4576.32)ind./m^(3);(431.55±298.80)mg/m^(3)]]。通过冗余分析(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优势种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流清河湾浮游生物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其中,春、夏季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影响秋季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驱动力是温度、盐度及营养盐,并且春、秋季存在发生赤潮的风险。此外,洋流、陆地径流及气象灾害等也是影响浮游生物优势种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提高对近海河口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了解,为更深入了解近海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的环境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科学管理流清河湾生态环境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清河湾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环境变化 驱动因素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
18
作者 吕若萱 王秀华 +6 位作者 王美凤 连新宇 李晨 许华 尹伟力 贾鹏 杨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为了评估eDNA技术检测虾类疾病病原IHHNV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不同粒径底质池塘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3种试剂盒进行提取条件优化,评估不同底质下eDNA的提取效果,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IHHNV最低核酸检出量。结果显示,优化的方法对于沙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52×10^(2)copies/μL,泥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为1.32×10^(2)copies/μL,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方便可行,不同的池塘沉积物成分最低检测限浓度相差不到一个数量级,对提取效果差异不明显,可用于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应用优化的eDNA技术和养殖对虾组织样品qPCR方法对养殖环境中IHHNV的存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养殖池塘沉积物和养殖对虾样品中均有IHHNV检出,且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该研究对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为监测养殖动物健康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并完善了eDNA方法在虾类病原监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HHNV 环境DNA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规律
19
作者 赵鑫 崔正国 +4 位作者 胡海燕 荆艺 崔鸿武 丁东生 高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9,共12页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以封闭式水体养殖模拟开放式水体海水养殖菲律宾蛤仔30 d,设置3种换水量(20%、50%、70%)和大[(3.4±0.4)cm]、中[(2.4±0.4)cm]、小[(1.5±0.4...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以封闭式水体养殖模拟开放式水体海水养殖菲律宾蛤仔30 d,设置3种换水量(20%、50%、70%)和大[(3.4±0.4)cm]、中[(2.4±0.4)cm]、小[(1.5±0.4)cm]3种养殖规格的实验,测定分析养殖水体中各项指标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实验周期的增加和生物体排泄物的累积,NH^(+)_(4)-N浓度呈下降趋势,COD、NO^(-)_(3)-N和NO^(-)_(2)-N总体波动式上升。不同换水量条件下,总氮(TN)的平均浓度为20%换水量(1.889 mg·L^(-1))>50%换水量(1.144 mg·L^(-1))>70%换水量(0.918 mg·L^(-1)),20%换水量的TP呈上升趋势,50%和70%换水量时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养殖规格条件下,NH^(+)_(4)-N浓度平均下降速率为大规格(84.80%)>中、小规格(84.10%、82.02%);TN的平均浓度为大规格(1.568 mg·L^(-1))>中规格(1.301 mg·L^(-1))>小规格(1.082 mg·L^(-1))>对照组(0.261 mg·L^(-1));TN浓度的增长率为大规格26.42%、中规格24.89%、小规格21.55%;TP的平均浓度为大规格0.147 8 mg·L^(-1)、中规格0.126 0 mg·L^(-1)、小规格0.098 3 mg·L^(-1)。实验组COD均低于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20%换水量条件下,蛤仔成活率高,营养物质浓度累积较多,3种无机氮浓度变化最显著。50%和70%换水量条件下,TP和PO^(3-)_(4)-P浓度呈波动式下降趋势,菲律宾蛤仔养殖对水体中TP和PO^(3-)_(4)-P的消耗大于累积。随着壳长的增加,蛤仔净化效果表现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大规格蛤仔的滤水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中、小规格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且成活率低于大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养殖 菲律宾蛤仔 总氮 总磷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凡纳对虾池塘养殖碳足迹评估
20
作者 王云飞 王新萌 +3 位作者 李迎 于金珍 孔杰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8,共10页
海产品在满足人类所需的重要蛋白质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碳排放,核算海产品养殖的碳足迹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减排增汇措施,对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 海产品在满足人类所需的重要蛋白质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碳排放,核算海产品养殖的碳足迹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减排增汇措施,对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养殖的碳足迹,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滨州的养殖池塘进行现场监测、走访养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获得相关基础数据。采用从“大门到大门”的生命周期评价法,核算了山东滨州凡纳对虾养殖系统从池塘建造、养殖阶段及池塘拆除阶段的碳足迹。研究发现,生产1 kg凡纳对虾的碳足迹为5.60 kgCO_(2)e,其中,碳的排放总量为7.69 kgCO_(2)e,来自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为2.09 kgCO_(2)e。主要碳源包括养殖期间肥水所用的鸡粪、配合饲料和生石灰,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73.0%、11.3%和10.7%。建议采用控制鸡粪的使用量、精准投喂和综合养殖(如添加滤食性贝类)的方式以减排增汇、降低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碳足迹 池塘养殖 生命周期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