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氟辛酸(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蓄积差异研究
1
作者 秦翰林 毕宇杰 +4 位作者 姜舒祺 吴成辰 谭志军 耿倩倩 郭萌萌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6,共14页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全氟辛酸(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HFPO-DA、HFPO-TA、HFPO-TeA)的生物富集、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以及机体蛋白质对目标物蓄积的影响。通过计算动力学参数,解析菲律宾蛤仔对PFOA... 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受试生物,研究了全氟辛酸(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HFPO-DA、HFPO-TA、HFPO-TeA)的生物富集、组织分布与消除规律以及机体蛋白质对目标物蓄积的影响。通过计算动力学参数,解析菲律宾蛤仔对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的富集、分布与消除行为。此外,通过提取菲律宾蛤仔体内水溶性蛋白,进行了体外蛋白质孵育实验,分析不同目标物与蛤仔机体蛋白质的结合率差异,并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了目标物分子–蛋白质之间的结合作用力及其与富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在菲律宾蛤仔体内快速富集,富集速率按照HFPO-DA、PFOA、HFPO-TA、HFPO-TeA的顺序依次升高,在不同组织中的富集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内脏团、鳃、外套膜、闭壳肌,并在净化21 d后趋于空白组水平。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在菲律宾蛤仔体内的蓄积能力、不同目标物分子–蛤仔机体蛋白质的结合率均与目标物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低,吸收速率常数(Ku)和生物浓缩系数(BCF)越大,蛋白质结合率越低,其分子结构也是富集能力强弱和蛋白质结合力强弱的关键影响因素,C-O键和碳氟链的增加有助于目标物分子与蛋白质残基的碱基结合,目标物在各组织中的含量和蛋白结合率由低到高依次为HFPO-DA、PFOA、HFPO-TA、HFPO-TeA。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验证了4个目标物与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1-A之间的结合作用力,其结合能由低到高依次为HFPO-TeA、HFPO-TA、PFOA、HFPO-DA,结合能越低,越容易与蛋白质结合。目标物的极性端与FABP1-A氨基酸残基直接形成氢键,疏水端则与非极性残基有疏水相互作用,氢键作用与疏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与蛋白质的相互结合,氢键数量的多少是导致目标物与蛋白结合亲和力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释双壳贝类中PFOA及其醚羧酸替代品的差异化生物富集行为及富集机制,为新污染物的防控和治理奠定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辛酸(PFOA) 醚羧酸替代品 菲律宾蛤仔 生物富集 蛋白质结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康秦梓 刘毅 +3 位作者 吴文广 仲毅 王新萌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108,共13页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 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Marinobacter sp.B3的分离鉴定及脱氮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滕峪 汪鲁 +5 位作者 王占英 崔正国 曲克明 公伟曼 刘书凯 崔鸿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9-430,共12页
为获得反硝化脱氮效率较好的菌株,实验从海水螺旋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通过观察细菌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海杆菌属,命名为Marinobacter sp.B3。为明确该海杆菌的反硝化性能及氮... 为获得反硝化脱氮效率较好的菌株,实验从海水螺旋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通过观察细菌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海杆菌属,命名为Marinobacter sp.B3。为明确该海杆菌的反硝化性能及氮转化途径,研究开展了溶解氧(DO),碳氮摩尔比(C/N),pH和温度等不同单因素对反硝化性能影响实验和氮平衡实验。单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硝酸钾(KN0_(3))作为唯一氮源,NO_(3)^(-)-N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盐度32,振荡速度为150 r/min(初始DO质量浓度是5.6 mg/L),C/N=10,pH=8.0±0.2,温度为35℃时,可获得最大脱氮效果。氮平衡实验结果得出,在好氧环境下,有20.11%的NO_(3)^(-)-N转化为胞内氮,5.58 mg/L的NO_(3)^(-)-N转化为其他形态(NO_(2)^(-)-N、NH_(4)^(+)-N和有机氮),74.72%转化为N2释放;厌氧环境下,有26.65%的NO_(3)^(-)-N转化为胞内氮,72.86%的NO_(3)^(-)-N转化为气态产物释放。最终实验结果表明,Marinobacter sp.B3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48 h对NO_(3)^(-)-N的去除率分别为99.89%和93.80%,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脱氮能力,且在好氧条件下NO_(3)^(-)-N去除效率更高,在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作用 循环水养殖 生物脱氮 养殖尾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养殖尾水异养反硝化脱氮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崔鸿武 卢伟斌 +6 位作者 冯宇娜 崔正国 汪鲁 李皓 曲克明 滕峪 李晓 《渔业科学进展》 2025年第6期33-48,共16页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尾水排放量激增,残饵、粪便等残余物使得尾水中氮污染严重。海水养殖地域面积广阔、尾水离子浓度高等特点使其净化和处理难度增大,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微生物异养反硝... 随着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尾水排放量激增,残饵、粪便等残余物使得尾水中氮污染严重。海水养殖地域面积广阔、尾水离子浓度高等特点使其净化和处理难度增大,严重威胁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微生物异养反硝化技术具有脱氮效果好且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逐渐应用于海水养殖尾水净化研究中。本文概述了异养反硝化脱氮技术的机理与优势,分类总结分析了异养反硝化脱氮技术在当前海水养殖尾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对影响反硝化脱氮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包括碳源类型、水力停留时间、温度、溶解氧和pH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反硝化技术应用于海水养殖尾水脱氮的难点,并针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以期为反硝化技术在海水养殖尾水高效脱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 尾水处理 反硝化 脱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评估
5
作者 姜娓娓 白永安 +5 位作者 袁明军 李伟伟 李昂 朱玲 毛玉泽 蒋增杰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6,共10页
为探究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情况,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多通道溶氧仪以及现场流水系统,测定了四角蛤蜊[壳长(35.89±1.61) mm]和光滑河蓝蛤... 为探究辽东湾蛤蜊岗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和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的能量收支及其养殖容量情况,本研究利用便携式颗粒计数器、多通道溶氧仪以及现场流水系统,测定了四角蛤蜊[壳长(35.89±1.61) mm]和光滑河蓝蛤[壳长(17.66±0.66) mm]的摄食、代谢等生理指标,分析了其能量分配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估算了辽东湾蛤蜊岗2种主要滩涂贝类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1)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滤水率分别为(4.87±0.85) L/(h·g)和(6.46±2.25) L/(h·g),耗氧率分别为(0.94±0.45)mg/(h·g)和(0.22±0.14)mg/(h·g),四角蛤蜊和光滑河蓝蛤的总吸收能分别为748.97~1 333.52 J/(h·g)和931.55~1 647.08 J/(h·g);2)基于有机碳供需平衡模型,结合海域初级生产力及贝类滤水率,估算出辽东湾蛤蜊岗海域1龄(总湿重6.7 g)、2龄(总湿重9.3 g)和3龄(总湿重14.6 g)四角蛤蜊的养殖容量分别为57、47和34 ind./m^(2);1龄(总湿重0.14 g)、2龄(总湿重0.69 g)和3龄(总湿重1.25 g)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容量分别为346、143和99 ind./m^(2)。四角蛤蜊的平均养殖密度已超出了该海域的养殖容量,而光滑河蓝蛤的养殖密度尚存在一定的空间。研究结果为滩涂贝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蛤蜊岗 四角蛤蜊 光滑河蓝蛤 能量收支 养殖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对虾核心育种群生长和抗WSSV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被引量:2
6
作者 和怡婧 李旭鹏 +13 位作者 栾生 孔杰 曹宝祥 罗坤 谭建 曹家旺 陈宝龙 代平 邢群 刘绵宇 强光峰 刘杨 隋娟 孟宪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5-164,共10页
为开展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抗性复合选育,本研究以凡纳对虾59个核心育种群家系1770尾77~94日龄的个体为实验材料,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公母畜阈值模型,评估在WSSV感染情况... 为开展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抗性复合选育,本研究以凡纳对虾59个核心育种群家系1770尾77~94日龄的个体为实验材料,利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公母畜阈值模型,评估在WSSV感染情况下凡纳对虾体长、抗WSSV存活时间和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凡纳对虾体长、抗WSSV存活时间和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17±0.05、0.18±0.05和0.14±0.05,均属于中等遗传力水平,且均与0差异极显著(P<0.01)。凡纳对虾体长与抗WSSV存活时间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15±0.20,与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25±0.22,上述遗传相关与0差异不显著(P>0.05);抗WSSV存活时间性状与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96±0.03,遗传相关与1差异不显著(P>0.05),为高度正相关。结果表明,在该育种群体中,凡纳对虾生长与WSSV抗性可根据育种需要,通过赋值制定综合选择指数,进行多性状复合选育。此外,为优化每代育种的操作过程,可选用家系WSSV半致死存活率作为WSSV抗性的指标性状。本研究为开展凡纳对虾生长和WSSV抗性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遗传参数 生长 存活 WSS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形藻生物膜诱导下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的变态及其蛋白质组学响应
7
作者 徐筱琰 杜美荣 +5 位作者 蒋增杰 姜娓娓 夏苏东 秦晓芳 严瑾 吕建福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0-966,共7页
为深入了解舟形藻(Navicula sp.)生物膜诱导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附着变态的机制,选用舟形藻和虾夷扇贝幼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浓度梯度舟形藻液(1A、10A、100A和1000A)下虾夷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率以及幼虫响应舟形... 为深入了解舟形藻(Navicula sp.)生物膜诱导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幼虫附着变态的机制,选用舟形藻和虾夷扇贝幼虫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4个浓度梯度舟形藻液(1A、10A、100A和1000A)下虾夷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率以及幼虫响应舟形藻生物膜诱导的蛋白质组学差异。结果表明,稀释10倍后的藻液(1366 ind./mm^(2))所形成的生物膜对幼虫诱导率最高为45%,与空白组(13%)差异极显著(P<0.01),过高或过低浓度都导致诱导率降低。采用非标记定量技术(4D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分析比较舟形藻生物膜和对照组幼虫发现,经舟形藻生物膜诱导后共316个蛋白质表达显著上调或下调。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组织蛋白酶K、组织蛋白酶L、NAD(P)H氧化酶(形成H2O2)、软骨基质蛋白、胶原蛋白和铁蛋白等。以上这些差异蛋白表达的上下调均与贝类幼虫在附着变态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息息相关。因此,舟形藻生物膜诱导虾夷扇贝幼虫附着变态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产生的胞外多糖,幼虫体内的凝集素检测到舟形藻生物膜表面的多糖后,特异性与多糖结合,最终诱导幼虫完成附着和变态。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人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 舟形藻生物膜 变态 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云龙石斑鱼(♂)回交子代染色体核型及带型分析
8
作者 王世豪 李振通 +7 位作者 张春白 丁棠棠 杨丰帆 刘阳 黎琳琳 田永胜 李胜忠 贺新磊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0-1310,共11页
为了分析云龙石斑鱼回交F_(2)代的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特征,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和染色体结构特性,系统解析染色体数目、核型组成、异染色质分布及核仁组织区数量,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云龙石斑鱼(E.moara♀×E.lanc... 为了分析云龙石斑鱼回交F_(2)代的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特征,揭示其遗传变异规律和染色体结构特性,系统解析染色体数目、核型组成、异染色质分布及核仁组织区数量,以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为母本、云龙石斑鱼(E.moara♀×E.lanceolatus♂)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正常发育的回交子代MLBCF_(2)。以回交子代MLBCF_(2)为材料,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体腹腔注射法,取头肾细胞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其染色体核型、C-带、G-带和Ag-NORs进行分析。回交F_(2)代染色体2n=48,核型组成为4sm+44t,NF=52。染色体均呈现C-带阳性,可分为4种类型:着丝粒C-带、端粒C-带、居间C-带和整体C-带。在第1对染色体显示深染G-带的部分最多,深染带数量在3~9条之间,未发现整体深染G-带,其带纹在每对染色体上的数目及分布具有明显特征性。间期细胞的AgNORs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表现出多态性,数目为1~3个,出现1个Ag-NORs位点的频率为39.6%,出现2个位点的频率为56.6%,出现3个位点的频率为3.8%;中期细胞的Ag-NORs位点则主要出现在第24对同源染色体上,未发现有Ag-NORs联合的现象。回交F_(2)代染色体结构保守性与变异性并存,第24对染色体的异染色质特征为遗传标记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为石斑鱼杂交育种、种质改良及染色体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细胞遗传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龙石斑鱼回交F_(2)代 染色体 C-带 G-带 AG-NORS 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岛附近海域夏秋季贝类毒素污染特征及潜在来源解析
9
作者 邓宇翔 程玲 +3 位作者 吴海燕 袁承旭 谭志军 郑关超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黄渤海海域的有害赤潮是研究者与监管部门持续关注的环境问题,长岛县地处黄渤海交汇海域,有潜在的海洋毒素污染风险。本研究以6―10月长岛附近海域贝类、浮游植物、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样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 黄渤海海域的有害赤潮是研究者与监管部门持续关注的环境问题,长岛县地处黄渤海交汇海域,有潜在的海洋毒素污染风险。本研究以6―10月长岛附近海域贝类、浮游植物、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样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脂溶性贝类毒素(lipophilic shellfish toxins,LSTs)、软骨藻酸贝类毒素(domoic acid,DA)的残留及污染特征,探究长岛附近海域贝类毒素污染情况及潜在风险来源。结果显示,LSTs和DA的检出率、含量均较低。PSTs在不同月份、样品中均有检出,其中,9月贝类与浮游植物PSTs含量最高,但所有样品均未超出安全限量。在浮游植物高通量测序结果中发现,6―10月均有亚历山大属藻类(Alexandrium spp.)检出,9月丰度最高,且在沉积物中也发现亚历山大属藻孢囊,推测本研究中PSTs产毒藻可能为亚历山大属藻类。虽然长岛附近海域PSTs含量较黄渤海其他海域低,但仍存在PSTs污染潜在风险,应加强对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本研究结果可为长岛附近海域水产养殖区毒素污染的早期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毒素 长岛 污染特征 潜在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神经激肽B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10
作者 王滨 田振方 +3 位作者 郭慧英 徐永江 崔爱君 姜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神经激肽B(Neurokinin B,NKB)是由tac3基因编码的一种下丘脑神经肽,属于Tachykinin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主要在脑中高表达,但也表达于外周组织中,通过其受体NK3R介导参与了哺乳动物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已在斑马鱼(Danio rerio)、草鱼(Cteno... 神经激肽B(Neurokinin B,NKB)是由tac3基因编码的一种下丘脑神经肽,属于Tachykinin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主要在脑中高表达,但也表达于外周组织中,通过其受体NK3R介导参与了哺乳动物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已在斑马鱼(Danio rer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等硬骨鱼中鉴定出NKB系统,并且NKB能够参与调节鱼类生殖和摄食等重要生理活动。本文对既有硬骨鱼NKB系统研究进行简要总结,从NKB及其受体基因鉴定、组织分布、生理功能、信号转导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概括讨论,以增加对鱼类NKB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神经激肽B 组织分布 生殖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浒苔暴发前后青岛沿岸水体和藻体的细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妮 于永翔 +6 位作者 王印庚 张正 王春元 廖梅杰 荣小军 庞明海 李京泽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37,共14页
自2008年起,浒苔(Ulva prolifera)暴发给海洋环境生态、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浒苔暴发对近岸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与生态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对浒苔暴发前后青岛沿岸主要滨海区域水体、浒苔藻体中可培养... 自2008年起,浒苔(Ulva prolifera)暴发给海洋环境生态、水产养殖业、旅游业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探究浒苔暴发对近岸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与生态因子的影响,本研究对浒苔暴发前后青岛沿岸主要滨海区域水体、浒苔藻体中可培养细菌群落的组成与丰度及环境理化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浒苔暴发后,青岛沿岸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无机氮、砷离子和活性磷酸盐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溶解氧、Cd、Pb、Cr、Cu等金属离子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聚集地浒苔藻体中有机碳含量低于非聚集地(P<0.05),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硫化物、Hg、Cd、Zn和Cu离子含量高于非聚集地(P<0.05)。可培养细菌分析结果显示,浒苔暴发后,青岛市沿岸水体与藻体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增长超1个数量级,弧菌(Vibrio)占比增加了38%;基于16S rDNA的细菌鉴定结果显示,浒苔暴发前,青岛市沿岸海水中的主要优势菌为长巨牡蛎弧菌(Vibrio gigantis)、塔斯玛尼亚弧菌(Vibrio tasmaniensis)和大西洋弧菌(Vibrio atlanticus);浒苔暴发后,青岛市沿岸海水中的主要优势菌为强壮弧菌(Vibrio forti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欧文斯氏弧菌(Vibrio owensii)。优势弧菌的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携带风险检测结果表明,浒苔暴发后,弧菌携带毒力基因(VAC、vhh、chxA、tlh和flaA)和耐药基因(strA、strB、QnrVC和sul2)的类别和检出率均增高。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浒苔暴发对青岛市沿岸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及环境生态的影响,查明了浒苔暴发产生的有害微生物种类及其携带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风险,为黄渤海近岸海域浒苔绿潮防控、海洋生态保护、水产健康养殖和公共卫生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浒苔 绿潮 生态环境因子 可培养细菌 弧菌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对虾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在发育时期的表达 被引量:3
12
作者 边雪琼 任宪云 +6 位作者 王君霞 贾少婷 郭建军 赵旷诚 刘萍 李健 李吉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32,共14页
热休克蛋白(HS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的亚细胞区室中具有高度保守性的蛋白质,具有参与蛋白质折叠、蛋白质修复和免疫等多种功能,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hsp基因家... 热休克蛋白(HSP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的亚细胞区室中具有高度保守性的蛋白质,具有参与蛋白质折叠、蛋白质修复和免疫等多种功能,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hsp基因家族特征及在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日本对虾hsp进行鉴定,并对其结构域、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在胚胎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鉴别出15个Pjhsp基因,包括1个Pjhsp10、2个Pjhsp20、2个Pjhsp40、1个Pjhsp60、6个Pjhsp70和3个Pjhsp90,其中,7个蛋白的理化性质较稳定,不稳定系数小于40;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7个Pj HSP定位到细胞质,2个定位到细胞核,2个定位到细胞外基质,2个定位到内质网,2个定位到线粒体。Pjhsp基因家族中Pjhsp40-15.349、Pjhsp70-39.287和Pjhsp70-1.298等在胚胎时期大量表达;Pjhsp20、Pjhsp70-3.662、Pjhsp70-15.369、Pjhsp70-32.916和Pjhsp90-12.759等在幼体发育时期大量表达。本研究明确了日本对虾hsp家族的基因特征、系统进化关系及其在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丰富了日本对虾hsp家族的基础信息,为进一步探讨该家族在日本对虾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对虾 热休克蛋白 发育时期 表达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发育中体色花纹时序发生的色素细胞变化和控制基因表达的分析Ⅰ.胚胎时期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伟恒 孙志宾 +8 位作者 王新安 马爱军 李迎娣 苟冬惠 于宏 李昊喆 Vorathep Muthuwan 曲江波 洪宜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498,共10页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不同体色和花纹与色素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在其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一直在变化,但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不同体色和花纹与色素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在其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一直在变化,但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基因表达情况等仍需明确研究。记录了眼斑双锯鱼胚胎时期色素细胞变化较为明显的6个发育时期,观察了不同时期的体色及色素细胞的变化特点,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各发育时期的10个体色控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胚胎发育阶段,整个胚胎的颜色从橙黄逐渐转变为暗红、黑红、黑色到最终透明,观察到卵黄囊表面幼体黑色素细胞到成体黑色素细胞的转变过程,鱼体表面在翻转期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在器官形成期出现红色素细胞,眼睛及腹部在孵化期出现虹彩色素细胞。结合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发现:卵黄囊表面幼体黑色素细胞推测是外胚层中的神经嵴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不需要迁移过程;Ednrb、TYR、Tbx2b基因对幼体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作用,Pax3、Dct、Aim1基因与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其中TY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体节期出现显著增加,说明TYR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就参与黑色素细胞的形成;Tbx2b基因不仅对黑色素细胞形成有影响,对眼斑双锯鱼心脏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Fms基因对红色素细胞形成有重要作用;Ltk基因的表达要早于虹彩色素细胞的出现;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 发育 体色 色素细胞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
14
作者 赵海池 刘志峰 +5 位作者 王新安 包玉龙 刘圣聪 杨明超 闫鹏飞 马爱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7-525,共9页
采用人工控温的方式,对构建的31个F1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全同胞家系开展低温胁迫实验,获得耐低温性状低温累计存活时间(CDH),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分别开展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对每一性状是否需要考虑共同环境效应... 采用人工控温的方式,对构建的31个F1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全同胞家系开展低温胁迫实验,获得耐低温性状低温累计存活时间(CDH),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分别开展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对每一性状是否需要考虑共同环境效应所构建的两种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经似然比检验,最终选用模型A和模型BF进行耐低温和生长性状遗传评估;耐低温性状CDH遗传力为(0.27±0.08),属于中等遗传力;体重BW遗传力为(0.36±0.13),属于中等遗传力,体长BL遗传力为(0.14±0.06),属于低等遗传力,经检验,遗传力估计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CDH和体重、体长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40±0.22)和(–0.44±0.24),表型相关分别为(–0.09±0.06)和(–0.16±0.05),均为负相关;体重和体长之间的遗传相关为(0.92±0.05),表型相关为(0.80±0.02),呈正相关且结果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的耐低温性状和生长性状都具有较好的改良潜力,考虑到两性状间存在负遗传相关,在开展耐低温选育时,对首先不同性状进行品系选育,然后利用品系间杂交培育出耐高温、生长快的新品种。该项研究首次完成了红鳍东方鲀耐低温性状的遗传参数评估,为制订红鳍东方鲀耐低温选育育种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 耐低温性状 遗传力 遗传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壳贻贝中麻痹性贝毒的蓄积及其对滤食率的影响
15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3 位作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4-233,共10页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Gonyautoxin-5,GTX5)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麻痹性贝毒 生物转化 滤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产毒藻混合暴露制备麻痹性贝类毒素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技术
16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3 位作者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贻贝 麻痹性贝类毒素 产毒藻 混合暴露 基体标准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环刺螠体腔液对不同病原菌暴露的免疫应答分析
17
作者 王思婕 许星鸿 +4 位作者 迟嘉乐 孙秀俊 李百玉 席晨宵 杨笑 《渔业科学进展》 2025年第6期190-202,共13页
为探讨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体腔液应对不同病原菌暴露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检测了凡隆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ca)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刺激下,单环刺螠体腔液细胞数量、吞噬率、溶血反应,以及体腔液上清液... 为探讨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体腔液应对不同病原菌暴露的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检测了凡隆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ca)和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刺激下,单环刺螠体腔液细胞数量、吞噬率、溶血反应,以及体腔液上清液和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的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性、NO含量和溶菌酶活性变化,并分析了4种病原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凡隆氏气单胞菌和藤黄微球菌]攻毒后单环刺螠体腔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暴露后,单环刺螠体腔细胞数量和吞噬率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趋势;溶血反应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凡隆氏气单胞菌+脂多糖组、凡隆氏气单胞菌组、藤黄微球菌组;随着细菌处理时间的延长,体腔液上清液和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的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性和NO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溶菌酶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又上升;单环刺螠体腔细胞cbl-b、actr3、gck和lhpp等基因表达量先上升后下降,cyp450基因表达量总体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在病原菌刺激下,单环刺螠体腔液上清液的抗氧化和免疫能力均强于体腔细胞破碎液上清液;脂多糖能够诱导单环刺螠体腔细胞免疫及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单环刺螠应对细菌感染的先天免疫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环刺螠 病原菌 免疫 抗氧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石斑鱼胚胎、胚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变化观察
18
作者 丁棠棠 田永胜 +4 位作者 白东清 孙芳芳 马文辉 庞尊方 刘阳 《渔业科学进展》 2025年第6期156-166,共11页
本研究利用收集的野生亲本,首次在我国北方工厂化条件下实现赤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人工繁育,并对其胚胎和胚后发育、幼鱼培育开展了系统研究。在水温(23.4±0.8)℃和盐度28~30条件下,受精卵经31 h 12 min完成胚胎发育。... 本研究利用收集的野生亲本,首次在我国北方工厂化条件下实现赤石斑鱼(Epinephelus fasciatus)人工繁育,并对其胚胎和胚后发育、幼鱼培育开展了系统研究。在水温(23.4±0.8)℃和盐度28~30条件下,受精卵经31 h 12 min完成胚胎发育。胚后发育时序分为前期仔鱼(0~3 days post-hatching,dph)、后期仔鱼(4~29 dph)、稚鱼期(30~54 dph)和幼鱼期(55 dph以后)。饵料投喂:3~9 dph投喂S型轮虫;9~20 dph投喂L型轮虫;20~30 dph投喂卤虫(Artemia salina)幼体;培育至31 dph时,开始由动物性饵料转为配合饲料。形态发育:9 dph仔鱼背鳍和腹鳍原基开始出现,“三叉戟”在11~30 d连续伸展至最长,30~55 d连续收缩至最短;稚鱼30 dph时开始长出鳞片,黑色素在头部和背鳍基部开始堆积;35 dph稚鱼头部可见淡粉色体色,随后背鳍基部和侧线处鳞片上的黑色素扩散开来;70 dph的幼鱼躯干部已出现条带,背鳍鳍褶尖端出现黑色斑块,连成一条黑边,与成鱼形态一致。与早期发育阶段相比,转饵后的鱼苗在生长、表型、鳞片以及体色方面的发育速度均出现快速增长,说明其在转饵过程中对配合饲料的接受度较高。通过开展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为赤石斑鱼工厂化繁育及规模化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石斑鱼 胚胎发育 仔稚幼鱼 形态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figl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卵巢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19
作者 孙晓璇 成路遥 +4 位作者 孟振 徐文腾 刘新富 张和森 徐荣静 《渔业科学进展》 2025年第6期167-176,共10页
figla(factor in the germ cell line,alpha)是生殖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转录因子之一,对于调控鱼类原始卵泡形成和卵巢发育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明确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figla基因序列及其在卵巢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以大... figla(factor in the germ cell line,alpha)是生殖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转录因子之一,对于调控鱼类原始卵泡形成和卵巢发育起着关键作用。为了明确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figla基因序列及其在卵巢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以大菱鲆全雌苗种为实验对象,采用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克隆获得大菱鲆figla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半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原位杂交(ISH)对其组织表达分布和卵巢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菱鲆figla基因cDNA全长为1006 bp,开放阅读框为609 bp(150~758 bp),编码202个氨基酸,具有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 Helix-Loop-Helix,bHLH)序列特征;figla在大菱鲆性腺中特异表达,卵巢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精巢;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巢发育过程中,figla mRNA于孵化后25日龄(dph)性腺中开始表达,35 dph显著增加,此后直至90 dph表达水平持续增加;原位杂交结果显示,figla mRNA主要定位于卵母细胞胞质内。研究结果初步提示,figla基因与大菱鲆卵巢和卵母细胞分化密切相关,在促进卵泡形成和性腺分化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大菱鲆卵巢分化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figla基因 初级卵母细胞 性腺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洲岛石蚝闭壳肌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20
作者 马培振 陈默 +4 位作者 梁彬兰 周于娜 李鹏飞 李翔伦 吴彪 《渔业科学进展》 2025年第6期229-240,共12页
石蚝是产自涠洲岛珊瑚礁区的野生牡蛎,隶属于缘曲牡蛎科(Gryphaeidae)舌骨牡蛎属(Hyotissa),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与巨牡蛎属(Crassostrea)的大宗牡蛎不同,石蚝的主要可食用部分为闭壳肌,但其营养成分和食用价值尚未明确。本研究选取3... 石蚝是产自涠洲岛珊瑚礁区的野生牡蛎,隶属于缘曲牡蛎科(Gryphaeidae)舌骨牡蛎属(Hyotissa),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与巨牡蛎属(Crassostrea)的大宗牡蛎不同,石蚝的主要可食用部分为闭壳肌,但其营养成分和食用价值尚未明确。本研究选取3种主要石蚝——舌骨牡蛎(H.hyotis)、异壳舌骨牡蛎(H.inaequivalvis)和中华舌骨牡蛎(H.sinensis),依据国家标准对其闭壳肌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检测,并评价了其氨基酸和脂肪酸品质。结果显示,舌骨牡蛎、异壳舌骨牡蛎和中华舌骨牡蛎的闭壳肌中粗蛋白含量为13.68~16.99 g/100g(以鲜重计,下同)、粗脂肪含量为1.28~1.42 g/100 g;均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4种半必需氨基酸和6种非必需氨基酸,其中,2种呈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最高(2.10~2.40 g/100 g)、天冬氨酸滋味强度值最大(13.0~14.5),而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的氨基酸评分(1.15~1.37)和化学评分(0.90~1.08)最高,中华舌骨牡蛎必需氨基酸含量更均衡;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EAA/TAA)接近40%,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EAA/NEAA)超过70%;3种牡蛎检出脂肪酸的种类组成有差异,但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其中,舌骨牡蛎中检出的脂肪酸种类最多(15种)、营养更均衡。本研究查明了石蚝闭壳肌的营养成分,其为高蛋白、低脂肪的海产品,具有优质的海洋动物蛋白,研究结果为涠洲岛舌骨牡蛎属牡蛎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骨牡蛎 闭壳肌 氨基酸 脂肪酸 品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