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安保保障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董宣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82,共22页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 本文综述了生物安保在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性及其对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生物安保作为一种基于风险分析的战略性综合方法,其核心目标在于防控疫病风险,保障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生物安保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讨论了这一概念与生物安全、疫病防控和健康养殖、动物卫生等概念的联系与差别,并提出生物安保、动物卫福和生态干预构成动物卫生三要素,探讨了生物安保体系构建的六大要素和生物安保计划的实施流程。随后,概述了生物安保概念所涉及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科技和政策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全球和区域性组织在推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战略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法规体系构建方面的实践,特别介绍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等国际组织重视运用生物安保理念来推动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进一步讨论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分级及其技术内容,以无特定病原(SPF)虾苗培育为例介绍了国外企业生物安保的发展,描述了水产养殖企业生物安保体系构建方法和在对虾育苗场的实践。最后,文章重点指出了中国在水产养殖生物安保方面的挑战和机遇,展望了生物安保战略的发展方向,包括构建国家生物安保中长期发展战略的路线图、强化生物安保相关的研究与教育普及,优先发展种业生物安保,构建高标准生物安保水平上的种业体系,以保障中国水产养殖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保 水产养殖 疫病防控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及机理研究
2
作者 王春元 王印庚 +4 位作者 赵伟志 于永翔 张正 荣小军 刘定远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1,共10页
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抑菌活性和机理。通过测定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测定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溶液与溶藻弧菌作用前后,... 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抑菌活性和机理。通过测定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抑菌活性;测定不同浓度的没食子酸溶液与溶藻弧菌作用前后,菌液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电导率,溶藻弧菌生物被膜、运动性和聚集能力的变化,研究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抗菌机理。结果显示,没食子酸对溶藻弧菌的MIC和MBC分别为4 mg/mL和8 mg/mL。没食子酸能破坏溶藻弧菌的细胞壁,增加其细胞膜通透性,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清除成熟的生物被膜,抑制溶藻弧菌的运动和聚集能力。本研究为探明没食子酸抑制溶藻弧菌的作用机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其防治水生动物溶藻弧菌感染性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溶藻弧菌 抑菌机理 细胞壁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探究海水养殖浮漂破碎形成微塑料的特征
3
作者 刘国顺 赵信国 +4 位作者 孙雪梅 朱琳 隋琪 魏曼曼 夏斌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随着塑料制品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废弃塑料所形成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海水养殖区。塑料海水养殖设施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波浪冲击、微生物侵蚀等因素下,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 随着塑料制品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废弃塑料所形成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海水养殖区。塑料海水养殖设施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照射、波浪冲击、微生物侵蚀等因素下,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关注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但针对自然环境下塑料海水养殖设施破碎形成微塑料的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自制的塑料破碎原位收集装置,监测并分析了海水养殖浮漂在自然环境下的破碎情况。结果显示,在37 d内,无浮漂组装置中微塑料丰度为(307.09±16.37)个/kg,浮漂组装置中微塑料丰度为(392.72±27.22)个/kg;收集的微塑料尺寸以小于0.5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为主,颜色以透明色为主。海水养殖浮漂在此过程中生成约(136.41±10.59)个微塑料,浮漂生成的微塑料形状以薄膜状为主,颜色以黑色为主。其中,有薄膜状微塑料(85.75±6.06)个,颗粒状(46.74±3.32)个,泡沫状(2.77±0.21)个,纤维状(1.16±0.96)个;黑色(95.42±6.87)个,透明色(40.10±3.46)个,其他颜色最少,有(0.90±0.22)个。该装置对海水养殖浮漂破碎形成的微塑料具有良好的收集效果。研究结果为评估和预测养殖浮漂对微塑料的生成、迁移及其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水养殖浮漂 原位研究 微塑料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自然感染贝类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李萍 夏继涛 +6 位作者 白昌明 徐瑞东 徐婷婷 刘爽 姚亮 余星潼 张庆利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7-229,共13页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ovement disorder nodavirus,MDNV)是α野田村病毒属的一类新型野田村病毒。为了解MDNV在贝类中的自然感染情况,本研究综合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组织病理和组织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对黄海...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ovement disorder nodavirus,MDNV)是α野田村病毒属的一类新型野田村病毒。为了解MDNV在贝类中的自然感染情况,本研究综合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组织病理和组织原位杂交等检测手段,对黄海海区野生贝类样品携带和感染MDNV的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TaqMan RT-qPCR检测结果显示,所采集的太平洋牡蛎(Crossostrea gigas)和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中均有MDNV阳性检出,前者的阳性检出率为16.67%(1/6),后者的阳性检出率为33.3%(2/6);在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中均未检测到MDNV。组织病理分析显示,太平洋牡蛎外套膜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嗜酸性包涵体,细胞核发生固缩;鳃组织上皮细胞受损,胞质内出现空泡化,部分细胞核固缩,鳃丝内充斥着大量的嗜酸性包涵体。栉孔扇贝消化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内可见异常嗜酸性包涵体,鳃组织中部分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发生核固缩。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和栉孔扇贝的病变部位均可见深紫色或淡紫色的MDNV探针杂交信号。来源于贝类的MDNV、虾类的MDNV和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的RNA聚合酶(RdRp)序列比对分析显示,太平洋牡蛎与栉孔扇贝的MDNV序列相似度为99.3%,而这二者与CMNV原始分离株序列片段的相似度为83.3%。本研究首次证实,MDNV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感染近海区域的野生贝类,并导致靶组织发生明显的病理损伤,同时也表明,需密切关注患病贝类作为传染源或宿主导致MDNV在水产养殖动物中大规模传播和流行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 自然感染 宿主跳跃 太平洋牡蛎 栉孔扇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蟹螺原体病研究进展
5
作者 薛新宇 谢国驷 +1 位作者 吴成龙 史成银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02,共5页
河蟹螺原体病是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均有发现,并给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河蟹产业的主要病原之一。论文综述了河蟹螺原体病的研究现状,重... 河蟹螺原体病是我国三类动物疫病,其病原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主要河蟹养殖区均有发现,并给产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是当前危害河蟹产业的主要病原之一。论文综述了河蟹螺原体病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该病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致病机制、诊断和防控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病的综合防控途径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为河蟹螺原体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螺原体病 中华绒螯蟹 诊断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斑鱼循环水系统中有机碳迁移和能量转化规律研究
6
作者 李慧辰 曲莹莎 +4 位作者 尹振东 崔鸿武 崔正国 曲克明 李皓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6-643,共8页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中有机碳迁移转化机制问题,构建了一套基于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fixed bed bioreactor,FBBR)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RAS)中有机碳迁移转化机制问题,构建了一套基于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fixed bed bioreactor,FBBR)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以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为养殖对象,采集系统各单元各要素样本用于有机碳和能量分析,并分析有机碳和能量在系统内的收支与迁移转化过程。结果表明:饲料是RAS能量和有机碳的最主要输入来源,其中有机碳有58.41%被鱼体同化,固体废物和气体排放的碳占总输出的22.16%和14.75%;饲料中77.99%的能量被鱼体同化,4.82%由固体废物输出;有机碳浓度在空间上随着各单元正向流动逐级递减,生物滤池的有机碳去除效果最明显(P<0.05);系统总有机碳浓度在时间上表现出短周期内波动平衡,长周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少量积累,各单元有机碳含量由差异明显转变为浓度相近。研究表明,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较高的碳和能量利用效率,本研究从有机碳和能量转化角度揭示了RAS的高产性能,为阐明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 循环水养殖系统 碳收支 能量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大连刺参原种场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及其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朱晓彤 荣小军 +7 位作者 李彬 王印庚 葛建龙 廖梅杰 王锦锦 吴岩强 赵欣涛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 水产原种是良种培育的种质基础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为全面掌握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原种场核心保种区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7月至2023年5月对该核心保种区的水环境、沉积物环境进行了周年检测,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海水和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进一步完成生态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海水水质良好,除春季活性磷酸盐,夏、秋、冬季铅元素和秋季镍元素含量符合Ⅱ类水质标准外,其他水质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保种区水体属于贫营养级;沉积物中除了秋季铬元素含量未达到Ⅰ类沉积物标准外,其他全部指标均符合Ⅰ类沉积物标准,表明保种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对海水和沉积物四季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核心区水体共获得3796个OTUs,4个季节水体中的Shannon指数在5.90±0.04~6.84±0.01之间,秋季最高,夏季最低;沉积物中共获得4151个OTUs,四个季节沉积物的Shannon指数在6.06±1.44~7.88±0.22之间,夏季最高,春季最低。PcoA分析显示,水体和沉积物在四季的菌群结构存在差异,且水体的菌群结构受季节影响变化相对于沉积物而言更为显著。对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菌群LEfSe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季节的水体和沉积物样品中分别筛选到73和66个显著差异菌群(P<0.05),其中冬季沉积物中的代表性差异菌群包含弧菌科(Vibrionaceae)、冷单胞菌科(Psychromonadaceae),需要警惕冬季弧菌对刺参健康的潜在威胁。环境因子与菌群结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盐度是影响水体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机碳、硫化物、重金属(铜、铅)是影响沉积物菌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上述研究结果为评估保种核心区生态环境、解析其风险因子和影响因素提供支撑,为我国刺参原种的高效保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原种场核心区 生态环境质量 微生物群落结构周年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吊笼养殖刺参肠炎病的发病特征及其菌群结构分析
8
作者 王锦锦 王印庚 +6 位作者 李彬 荣小军 廖梅杰 葛建龙 黄强 王璐 施国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6,共16页
本研究以福建东吾洋海域吊笼养殖区暴发肠炎病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特征、病原病理以及刺参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解析,以期掌握该养殖模式下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为该区域刺参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 本研究以福建东吾洋海域吊笼养殖区暴发肠炎病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特征、病原病理以及刺参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解析,以期掌握该养殖模式下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为该区域刺参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病刺参肠道变细且肠道内含有大量积水;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病变肠道结缔组织细胞肿大且部分崩解,排布较为松散,结缔组织与肌肉层出现分离现象。采用涂布培养法对刺参肠道及环境样品进行可培养细菌培养和占比分析,结果显示,患病刺参肠道总菌数和弧菌数均显著高于健康刺参。通过对16S rDNA可变区V3~V4区域进行高通量测序,菌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的细菌归属于25门、311科,健康组肠道排名前三的优势菌科为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杆菌科(Bacillaceae)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相对丰度分别为8.69%、5.53%和5.12%;而患病组肠道排名前三的优势菌科依次为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弧菌科(Vibrionaceae)和肠杆菌科,相对丰度分别为12.66%、8.22%和5.71%,患病组的弧菌科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环境样品中混合饲料的弧菌科相对丰度最高,达到34.99%。PCoA分析及UPGMA聚类分析显示,各组样品聚类良好,且混合饲料菌群类别与肠道菌群较为接近。在差异菌群的高丰度操作分类单元(OTU)定位分析中,相对丰度高于0.5%的OTU主要定位到泥单胞菌属(Lutimonas)、另类弧菌属(Aliivibrio)和华美菌属(Formosa),且弧菌属(Vibrio)多为致病菌,华美菌属多为益生菌,高丰度OTU在健康组和患病组的肠道中差异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患病刺参肠道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且肠道中的大量弧菌主要来源于混合饲料,刺参饵料中的大量菌群对其健康具有一定的威胁性,益生菌在健康刺参肠道中的含量高于患病刺参,致病菌在患病刺参中的含量高于健康刺参。相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为潜在益生菌的开发利用和潜在病原菌的筛查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推动刺参饵料的优化,为科学养殖及病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 肠炎病 混合饲料 菌群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清河湾浮游生物群落对近海河口环境变化的不同响应及其关键驱动因素
9
作者 翁辰施 李志祥 +5 位作者 王英哲 丁东生 崔正国 曲克明 胡海燕 魏玉秋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92,共17页
近海河流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关系,因此,近海河口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已经被证实是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水质状况的重要生物指标。因此,综合评价多重环境因素对近海河口生态系... 近海河流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关系,因此,近海河口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进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已经被证实是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水质状况的重要生物指标。因此,综合评价多重环境因素对近海河口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关于流清河湾浮游生物群落及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相对空白,本研究于2021年3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采集了流清河湾海域7个站位的水样,获得了生物(即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数据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研究结果显示,3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94种,以硅藻(Bacillariophyta)为主,其丰度及碳生物量在夏季达到最大值[(242.50±136.40)×10^(3) cells/m^(3);(946.89±810.66)μg C/m^(3)]];浮游动物共10类48种,桡足类(Copepods)出现次数最多,但春季最优势浮游动物为夜光虫(Noctiluca miliaris)浮游幼虫,且其丰度及生物量在春季最大[(5665.71±4576.32)ind./m^(3);(431.55±298.80)mg/m^(3)]]。通过冗余分析(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浮游生物优势种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流清河湾浮游生物存在显著的时空变化,其中,春、夏季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影响秋季浮游生物优势种的主要驱动力是温度、盐度及营养盐,并且春、秋季存在发生赤潮的风险。此外,洋流、陆地径流及气象灾害等也是影响浮游生物优势种群落组成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提高对近海河口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的了解,为更深入了解近海浮游生物群落变化的环境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科学管理流清河湾生态环境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清河湾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环境变化 驱动因素 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
10
作者 吕若萱 王秀华 +6 位作者 王美凤 连新宇 李晨 许华 尹伟力 贾鹏 杨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69,共10页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 对虾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是虾类疫病重要病原之一,对对虾养殖业造成危害,其主要检测方法通常通过捕获个体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环境DNA(eDNA)技术可直接从环境样本中快速、经济地监测到目标病原,在水生动物病原检测方面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为了评估eDNA技术检测虾类疾病病原IHHNV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以不同粒径底质池塘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结合3种试剂盒进行提取条件优化,评估不同底质下eDNA的提取效果,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IHHNV最低核酸检出量。结果显示,优化的方法对于沙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可达1.52×10^(2)copies/μL,泥底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灵敏度为1.32×10^(2)copies/μL,该方法灵敏度较高,方便可行,不同的池塘沉积物成分最低检测限浓度相差不到一个数量级,对提取效果差异不明显,可用于沉积物中IHHNV的检测。应用优化的eDNA技术和养殖对虾组织样品qPCR方法对养殖环境中IHHNV的存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点养殖池塘沉积物和养殖对虾样品中均有IHHNV检出,且存在一定对应关系。该研究对对虾养殖池塘沉积物中IHHNV DNA检测方法的评估与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为监测养殖动物健康状态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丰富并完善了eDNA方法在虾类病原监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HHNV 环境DNA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规律
11
作者 赵鑫 崔正国 +4 位作者 胡海燕 荆艺 崔鸿武 丁东生 高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8-1109,共12页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以封闭式水体养殖模拟开放式水体海水养殖菲律宾蛤仔30 d,设置3种换水量(20%、50%、70%)和大[(3.4±0.4)cm]、中[(2.4±0.4)cm]、小[(1.5±0.4... 为探究菲律宾蛤仔养殖过程中水体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规律,在实验室以封闭式水体养殖模拟开放式水体海水养殖菲律宾蛤仔30 d,设置3种换水量(20%、50%、70%)和大[(3.4±0.4)cm]、中[(2.4±0.4)cm]、小[(1.5±0.4)cm]3种养殖规格的实验,测定分析养殖水体中各项指标的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实验周期的增加和生物体排泄物的累积,NH^(+)_(4)-N浓度呈下降趋势,COD、NO^(-)_(3)-N和NO^(-)_(2)-N总体波动式上升。不同换水量条件下,总氮(TN)的平均浓度为20%换水量(1.889 mg·L^(-1))>50%换水量(1.144 mg·L^(-1))>70%换水量(0.918 mg·L^(-1)),20%换水量的TP呈上升趋势,50%和70%换水量时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养殖规格条件下,NH^(+)_(4)-N浓度平均下降速率为大规格(84.80%)>中、小规格(84.10%、82.02%);TN的平均浓度为大规格(1.568 mg·L^(-1))>中规格(1.301 mg·L^(-1))>小规格(1.082 mg·L^(-1))>对照组(0.261 mg·L^(-1));TN浓度的增长率为大规格26.42%、中规格24.89%、小规格21.55%;TP的平均浓度为大规格0.147 8 mg·L^(-1)、中规格0.126 0 mg·L^(-1)、小规格0.098 3 mg·L^(-1)。实验组COD均低于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20%换水量条件下,蛤仔成活率高,营养物质浓度累积较多,3种无机氮浓度变化最显著。50%和70%换水量条件下,TP和PO^(3-)_(4)-P浓度呈波动式下降趋势,菲律宾蛤仔养殖对水体中TP和PO^(3-)_(4)-P的消耗大于累积。随着壳长的增加,蛤仔净化效果表现为大规格>中规格>小规格,大规格蛤仔的滤水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中、小规格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且成活率低于大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养殖 菲律宾蛤仔 总氮 总磷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州湾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
作者 宫雪 张继红 +4 位作者 王新萌 吴文广 孟嵘钊 谭柳书仪 马浩杰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8,共14页
为了解海州湾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影响因素,于2023年3、7、9、10和12月对海州湾的贝类养殖区(一区和二区)和非养殖区(航道区和空白区)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Chl-a)浓度、粒径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月和12... 为了解海州湾贝类养殖海域浮游植物的粒径结构及影响因素,于2023年3、7、9、10和12月对海州湾的贝类养殖区(一区和二区)和非养殖区(航道区和空白区)浮游植物的叶绿素a(Chl-a)浓度、粒径结构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月和12月,调查海域各区域的Chl-a浓度无显著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1.98±0.61)μg/L和(3.69±1.55)μg/L;7月和10月,一区Chl-a浓度的平均值分别达到了(9.80±2.04)μg/L和(12.34±6.27)μg/L,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9月,二区Chl-a浓度(1.47~1.94μg/L)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1)。从粒径结构来看,3月和7月,微型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植物占据主要优势地位;9月、10月和12月,调查海域以小型浮游植物为主,占比分别为58.43%、75.87%和89.01%。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受月份因素影响显著(P<0.001),微型和小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受月份、月份和区域交互作用影响显著(P<0.05)。RDA排序结果显示,一区粒径结构受N/Si的影响显著,二区受总氮和N/P影响显著,航道区受铵盐的影响显著,空白区受溶解无机氮的影响显著(P<0.05)。总体来讲,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Chl-a浓度主要受到陆源输入营养盐和温度的影响,其中二区浮游植物在9月受贝类滤食的影响较明显。4个区域的浮游植物粒径结构的改变主要是由季节变化引起,这说明海州湾贝类养殖的密度适宜,未对浮游植物的Chl-a浓度和粒径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粒级结构 贝类养殖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命周期法的凡纳对虾池塘养殖碳足迹评估
13
作者 王云飞 王新萌 +3 位作者 李迎 于金珍 孔杰 张继红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8,共10页
海产品在满足人类所需的重要蛋白质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碳排放,核算海产品养殖的碳足迹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减排增汇措施,对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 海产品在满足人类所需的重要蛋白质食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海产品在养殖过程中产生较大的碳排放,核算海产品养殖的碳足迹可以建立针对性的减排增汇措施,对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探究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池塘养殖的碳足迹,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滨州的养殖池塘进行现场监测、走访养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获得相关基础数据。采用从“大门到大门”的生命周期评价法,核算了山东滨州凡纳对虾养殖系统从池塘建造、养殖阶段及池塘拆除阶段的碳足迹。研究发现,生产1 kg凡纳对虾的碳足迹为5.60 kgCO_(2)e,其中,碳的排放总量为7.69 kgCO_(2)e,来自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为2.09 kgCO_(2)e。主要碳源包括养殖期间肥水所用的鸡粪、配合饲料和生石灰,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73.0%、11.3%和10.7%。建议采用控制鸡粪的使用量、精准投喂和综合养殖(如添加滤食性贝类)的方式以减排增汇、降低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对虾 碳足迹 池塘养殖 生命周期评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滩涂生计渔业渔获物“蚝艮”的分类鉴定及其分布记录
14
作者 李昂 安长廷 +3 位作者 李玉强 刘乐彬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6,共8页
为明确胶州湾滩涂生计渔业渔获物“蚝艮”的种类及其分布信息,本研究利用形态学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对该物种开展了分类鉴定。在胶州湾北部滩涂生计渔业的传统作业区共采集“蚝艮”样品10尾。形态学研究选取了7个可数性状和8个可量性状... 为明确胶州湾滩涂生计渔业渔获物“蚝艮”的种类及其分布信息,本研究利用形态学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对该物种开展了分类鉴定。在胶州湾北部滩涂生计渔业的传统作业区共采集“蚝艮”样品10尾。形态学研究选取了7个可数性状和8个可量性状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与历史文献记录比较,初步确定该物种为长体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elongatus(Fang,1942)]。测序获取样品DNA条形码序列10条,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比对,结合已报道的8种虾虎鱼类DNA条形码进行分析,构建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种类及分类地位。结果显示,“蚝艮”的DNA条形码与已报道的长体刺虾虎鱼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二者的遗传距离为种内差异水平;在系统发育树中,“蚝艮”与长体刺虾虎鱼聚为一支,支持将“蚝艮”鉴定为长体刺虾虎鱼。本研究首次对“蚝艮”实施了科学鉴定,并记录了其在胶州湾的分布,解决了该生计渔业渔获物长期以来种类不明的问题。研究结果将丰富胶州湾鱼类多样性认知,并为胶州湾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生计渔业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蚝艮” 胶州湾 生计渔业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长体刺虾虎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5
作者 高弋强 许星鸿 +6 位作者 张磊 魏迪 崔志扬 刘志鸿 吴彪 周丽青 孙秀俊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0-97,共8页
为了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条件,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及饵料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培育密度(5、10、15、20个/mL)、4种饵料[A组金藻(Lsochrysis g... 为了探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人工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最适条件,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培育密度及饵料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存活和附着变态的影响。本研究设置4个培育密度(5、10、15、20个/mL)、4种饵料[A组金藻(Lsochrysis galbana)、B组角毛藻(Chaetoceros sp.)、C组金藻+角毛藻1:2、D组金藻+角毛藻2:1],分别在第3、9、18、27天测量幼虫壳长并统计存活率,在第27天统计幼虫附着变态率。结果显示,在幼虫生长方面,第3天,饵料A组幼虫壳长[(0.968±0.002)mm]最大,显著高于饵料B组和C组(P<0.05)。10个/mL密度组的壳长[(0.102±0.013)mm]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组(P<0.05)。在存活率方面,第18天,饵料A组的存活率(26.67%)最低,显著低于其余各组。饵料C组和D组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但两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饵料A组和B组。10个/mL密度组前18 d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第27天与15个/mL密度组差异不显著。在附着变态方面,混合饵料C、D两组均显著高于饵料A组和B组。15个/mL密度组的幼虫附着变态率(17.38%)最高。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开口(D形幼虫初期)投喂金藻的存活率最高,投喂混合饵料生长快、变态率最高,幼虫密度控制在10~15个/mL为最佳。综上所述,在菲律宾蛤仔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密度控制在10~15个/mL,开口投喂金藻,开口后投喂混合饵料最适宜幼虫的生长发育和附着变态。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子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对于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及苗种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幼虫 密度 饵料 生长 存活 附着变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幼虫DNA的高效提取及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16
作者 张磊 许星鸿 +5 位作者 刘志鸿 吴彪 周丽青 李转转 马培振 孙秀俊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0,共9页
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快速、高效的单个幼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菲律宾蛤仔的遗传学鉴定和单倍型分析。此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破坏细胞结构,释放DNA... 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D形幼虫和壳顶幼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快速、高效的单个幼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并成功应用于菲律宾蛤仔的遗传学鉴定和单倍型分析。此方法的原理在于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破坏细胞结构,释放DNA,并通过热变性和快速冷却步骤实现DNA的收集。进行实验时,先将分离的单个幼虫转移到PCR管中,加入10μL PCR缓冲液,100℃加热5 min,迅速转移到冰盒中,并加入0.5μL蛋白酶K,并振荡混匀,在PCR仪55℃条件消化60 min,100℃加热10 min后,4℃离心并保存DNA。经超微量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和DNA序列比对,评价幼虫DNA的质量。结果显示,以幼虫DNA为模板,设计用于扩增16Sr RNA和COX1基因的引物,扩增获得PCR产物的电泳条带清晰,测序验证准确,表明16Sr RNA和COX1均能对菲律宾蛤仔幼虫进行遗传鉴定和单倍型分析,COX1共获得单倍型14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937;16Sr RNA共得到单倍型13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705。研究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从几百微米大小的贝类幼虫中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为贝类幼虫的物种鉴定和遗传学分析提供了一种准确、高效和可靠的方法,在贝类幼虫生态学和遗传育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DNA D形幼虫 遗传分析 COX1 16SrRNA 菲律宾蛤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代谢的影响
17
作者 刘航 陈萍 +4 位作者 马斌 刘滨 姜燕 李吉涛 赖晓芳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光照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设置了蓝、绿、黄、自然光4种光色组,在相同光强和光周期条件下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45 d,探究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蓝光组花鲈幼... 光照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之一。本研究设置了蓝、绿、黄、自然光4种光色组,在相同光强和光周期条件下养殖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45 d,探究不同光色对花鲈生长、摄食、分布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蓝光组花鲈幼鱼的体质量增长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45.70±2.20)%、(0.90±0.08)(%/d)]显著高于黄光组和对照组(P<0.05),其肝脏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igf-2)和生长激素受体1(ghr-1)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与自然光组相比有所升高。花鲈幼鱼对不同光色的趋光性分布不同,对蓝光表现出正趋光性,而对黄光表现出负趋光性。代谢组学分析表明,蓝光组花鲈主要通过L-异亮氨酸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18:2/0:0)等代谢物显著上调影响氨基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等9条通路(P<0.05),进而影响氨基酸和磷脂类物质的合成;绿光组主要通过富马酸、L-酪氨酸等代谢物显著下调影响花鲈苯丙氨酸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等5条通路(P<0.05),进而影响鱼体蛋白质合成和激素分泌。本研究表明,蓝光条件可以有效促进花鲈幼鱼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加快氨基酸和磷脂类合成进程,研究结果为花鲈养殖过程光色选择及养殖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光色 生长 行为 代谢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营养物质添加对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18
作者 周羽佳 薛素燕 +6 位作者 田阔 庄浩楠 焦明蕙 邱彦国 李昂 李加琦 毛玉泽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80,共10页
滩涂贝类稚贝的营养物质积累是影响其浅海增养殖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探究了添加大豆肽、血浆蛋白粉、酵母和螺旋藻粉等4种营养物质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生长、存活和糖原、碳氮含量... 滩涂贝类稚贝的营养物质积累是影响其浅海增养殖成活率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实验生理生态学方法,探究了添加大豆肽、血浆蛋白粉、酵母和螺旋藻粉等4种营养物质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稚贝生长、存活和糖原、碳氮含量等体成分的影响。实验设置了有沙、无沙2种底质环境组和4种营养物质添加组(H1,大豆肽;H2,血浆蛋白粉;H3,酵母;H4,螺旋藻粉),不添加营养物质组作为对照(仅投喂微藻)。研究结果显示,H3有底质组稚贝存活率最高[(79.60±0.86)%],与无底质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H4底质组第10天时壳长特定生长率最大,为(1.09±0.09)%/d,H3组第10天有底质时湿重特定生长率最大,为(3.11±0.62)%/d,底质有无对生长率的影响显著(P<0.05)。H4有底质组稚贝糖原含量[(79.03±18.60)mg/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有底质组和无底质组之间的糖原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碳含量方面,H3底质组稚贝的碳含量[(45.23±0.33)%]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H4底质组稚贝的氮含量[(12.25±0.22)%]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有底质和无底质组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物质的添加能够显著影响稚贝的生长率、存活率以及体内糖原积累和碳、氮含量,且与是否存在底质有一定关系,研究结果为菲律宾蛤仔健康苗种培育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稚贝 中间培育 营养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度对近江牡蛎生理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9
作者 杨苗苗 夏苏东 +5 位作者 刘志鸿 孙秀俊 周丽青 马培振 李转转 吴彪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91,共9页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是我国南北沿海河口区的重要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河口区盐度变化较大且频繁,近江牡蛎对盐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机体响应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设置不同盐度梯度对近江... 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是我国南北沿海河口区的重要贝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服务功能。河口区盐度变化较大且频繁,近江牡蛎对盐度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其机体响应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设置不同盐度梯度对近江牡蛎进行处理,检测并分析处理后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摄食率和滤水率的变化,以及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缺氧上调因子1(Hyou1)和DNAJ热休克蛋白家族成员C2(DNAJC2)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盐度5~45内,近江牡蛎耗氧率和排氨率先升高后下降,盐度35时达到峰值;盐度5~25时,摄食率逐渐上升,盐度25~45时下降,盐度25时达到峰值,盐度45时降到最低;滤水率在盐度5~45内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盐度15时达到最高,盐度45时最低。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3个基因在近江牡蛎鳃、外套膜、闭壳肌和唇瓣中均有表达,且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盐度变化显著影响近江牡蛎Car Hsp70、CarHyou1和CarDANJC2基因在鳃组织中的表达。盐度增加10,Car Hsp70、CarHyou1和CarDANJC2表达量分别上调至对照组的4.36倍、3.58倍和2.08倍;盐度降低10,则分别上调至3.62倍、2.97倍和2.05倍。盐度增加20,3个基因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7.13倍、4.68倍和2.72倍;盐度降低20,则分别是对照组的5.92倍、6.04倍和2.54倍。本研究揭示了近江牡蛎在不同盐度条件下的生理和分子响应,包括耗氧率、排氨率、摄食率、滤水率及Hsp家族基因在应对盐度胁迫中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了解牡蛎适应盐度环境变化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江牡蛎 盐度 生理变化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食性贝类贝壳总碳、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速率初探
20
作者 陈杜宇 张继红 +4 位作者 孙威 刘毅 吴文广 宫雪 李兵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7,共9页
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贝壳碳含量占其总生物质碳的63.44%~92.64%,其在固碳和碳封存中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关于贝壳不同部位的碳含量及贝壳的碳封存效率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22年9月在桑沟湾采集紫贻贝(Mytilus edulis)、栉孔扇贝(C... 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贝壳碳含量占其总生物质碳的63.44%~92.64%,其在固碳和碳封存中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关于贝壳不同部位的碳含量及贝壳的碳封存效率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22年9月在桑沟湾采集紫贻贝(Mytilus edul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lippinarum)和毛蚶(Soapharca suberenata)6种滤食性贝类,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贝壳不同部位(边缘、壳顶和整个贝壳)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通过室内自然降解法测定了贝壳总碳和有机碳降解速率。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贝壳中总碳和有机碳的含量不同,6种贝壳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范围分别为11.31%~13.37%和0.53%~2.17%,其中,紫贻贝总碳与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贝类,而这5种贝壳的总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毛蚶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贝壳(P<0.05)。紫贻贝壳顶部的总碳与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壳边缘部分(P<0.05);毛蚶壳顶部的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壳边缘部分(P<0.05),其他4种贝壳各部位间的总碳、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贝壳总碳和有机碳的降解速率因种类而不同,有机碳含量越高,总碳的降解速率越大。6种贝壳总碳降解速率常数(k445)在0.0219~0.0803 a^(–1)之间,平均值为(0.0511±0.0221)a^(–1)。其中,毛蚶的总碳降解速率最大,菲律宾蛤仔的降解速率最小。贝壳有机碳k445在0.0329~0.6096 a–1之间。毛蚶的有机碳降解速率最大,牡蛎的降解速率最小。研究结果为评估我国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碳封存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海水养殖 贝壳有机碳 降解速率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